茶园立体间套效益高

发布时间 : 2019-11-13
中茶黑茶园 红茶的效果与作用 彩云间有机红茶

中茶黑茶园。

茶园立体间套,是指在茶园里以种茶为主,兼种其它作物。茶园立体间套属于多投入、多输出、多时空变化、生物性生产的人工复合系统。合理的茶园立体间套,不仅能使农户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而且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因为立体间套的茶园能增加地表覆盖,减轻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改善茶园小气候,有利于茶树生长。

经实践以下几种立体间套模式适于广大茶区采用:①茶园中间种杜仲,茶厢中种马铃薯;②茶园中种山楂,茶厢中间种魔芋;③茶园中种厚朴,茶厢中种黄豆;④茶园中种乌桕,茶厢中种花生。前3种模式适合高海拔(800米以上)茶园采用,第4种模式适合低海拔茶园采用。wWw.Cy316.COM

为了保证茶林双丰收,茶农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间套时各种作物要合理搭配,彼此让路,互不影响。树种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最好选择较高大的落叶乔木,如杜仲、山楂、厚朴、乌桕等林木。一般按4∶1的比例种植,即4行茶种1行遮阴树,每亩种30-50株,遮光率达30%左右(过密会影响茶树生长,过稀则起不到遮阴作用)。茶厢中的间套作物,不能种高秆作物,最好种匍匐形的耐荫性强的农作物或绿肥作物,株距可根据茶厢宽窄、茶龄长短和当地习惯灵活掌握。为了达到立体间套的最好效果,应制定详细的立体间套方案,促使养分良性循环,防止土壤退化,保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cy316.cOM编辑推荐

标准化生产有机茶效益高


节省化肥农药,降低劳动成本,产品无公害,售价比普通茶高80%以上 有机茶是指在无任何污染的产地,严格按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和生产程序进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的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无需采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产出的鲜叶原料在加工、包装、贮运过程中不受任何化学物质的污染。有机茶是一种无污染天然绿色食品,符合人们消费需求,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产品售价比普通茶叶高出80%,甚至3—5倍,产品畅销于国内外市场。此外,生产有机茶不但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大大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壤与环境造成的污染。 有机茶园建设 一、园地选择 有机茶土壤要求肥力高,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水气通透性好,营养元素丰富而平衡。与常规农业必须有隔离带,可以以山脊、树林、河流、湖泊、自然植被为天然屏障,也可以人工种植树林和对周围原有树木要严格实行保护,要营造防护林,最好使茶园处于远离城市、工厂、村庄的深山或半深山之地。 二、常规茶园向有机茶园的转换有机茶园可以是新开辟的,也可以由常规茶园转换而来。若常规茶园的生态环境质量符合有机茶园的标准,还必须经过2—3年的转化期。 有机茶园管理 一、人为浅耕除草 耕作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相比,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抗旱效果。茶园杂草与茶树争水争肥争空间,也是病虫栖息的场所,必须及时清除。有机茶园不能使用除草剂,只能人工浅耕除草,冬季结合施有机肥进行一次深耕,把杂草、绿肥、有机肥埋入土壤中,对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有重要作用。 二、行间铺草覆盖 覆盖能抑制杂草生长,降低夏季茶园温度,提高冬春茶园土壤温度,为天敌昆虫提供冬眠场所。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覆盖还可以减少土壤冲刷,增加土层蓄水量。覆盖材料可以是稻草、山草、麦秆、蔗叶,每年每亩不少于1000公斤,根据当地情况,最好分几次进行。 三、整治排灌系统 有机茶园必须修筑梯田,开设隔离沟、截水沟、排水沟、防洪沟,护好梯壁,以达到大雨暴雨水能及时排出茶园、中小雨水不出茶园的排灌目的。 四、间种绿肥 茶园间种绿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土壤表面湿度,增加土壤及茶行微域气候的湿度,为有机茶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茶园间种绿肥通常选择杆高叶疏品种,如山毛、绿豆、玉米、黄豆,也可选择具有保水覆盖作用的矮科植物如爬地木兰、无刺含羞草等。 五、饲养蚯蚓 蚯蚓可吞食茶园枯枝栏叶,使未腐解的有机肥料变成粪便,使土壤有机物分解,加速有效养分的释放,提高土壤肥力,而且蚯蚓繁殖量大,可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另外,蚯蚓死后尸体在土壤中腐烂,是很好的有机肥。饲养方法是:先在蚯蚓床中培养虫种,在茶园旁边挖几个长3—4米、宽1—1.5厘米、深30—40厘米的坑,底堆10厘米左右的肥土,放上一层堆腐的枯枝烂叶、畜粪及垃圾,再铺上10—15厘米肥土,每天浇水。约15天后,在别的肥土中收取蚯蚓,放于蚯蚓床中,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度,约经数月后床内可大量繁殖蚯蚓,即可放养茶园。在茶行中开沟松土,堆放熟化有机肥与土壤拌均,把蚯蚓从床中取出,撒到茶行,盖土浇水即可。有机茶园施肥一、肥料选择 有机茶园允许使用的有机肥包括禽粪、绿肥、饼肥等,所选肥料要求既能改良土壤又能缓慢地提供茶树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机肥要多掺些含氮高的物质,如鱼粉、血粉、蚕蛹、豆饼、菜子饼等;微生物肥如根瘤菌肥、固氮菌肥、磷细菌肥、硝酸盐细菌肥;复合微生物肥,无机肥包括天然矿物K肥、矿物P肥等。有机肥原则上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广集肥源,多种植绿肥并经堆制腐沤。 二、肥料处理 许多有机肥受到污染的不能使用,如城市垃圾,医院粪便等;有些有机肥如人畜粪便,常带有各种疾病细菌、病毒、寄生虫,有些绿肥、杂草也有病虫。因此,有机茶园使用的有机肥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可用物理方法处理,如曝晒和高温处理,但养分损失大,成本高。用生物方法处理,如接菌后堆腐和沤制、发酵、催熟或工厂化无害处理等,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效率高。此外,要充分发挥茶树自身物质循环的优势,枝叶回归土壤。 三、施肥方法 有机茶园施肥原则是:重施基肥,及早追肥,适时根外补肥。施足基肥,确保茶树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春茶前是茶树吸肥的高峰期,为增产春茶,促进春茶快长、多产,必须及早追肥,利于提高名优茶产量和质量。同时要适当深施,力求做到开沟施肥,深度要超过20厘米以上,施后盖土。发现茶树营养生长不良或出现某些营养缺素症状,必须采取根外追肥进行补救。

茉莉花地套种日本荷兰豆效益高


松溪县种植茉莉花已有15年以上的历史,最高种植面积达235hm2。近年由于茉莉花茶市场疲软茉莉花价暴跌,每kg鲜花产地收购价由15元左右,锐减到4元上下。花贱伤农挫伤了花农种植茉莉花的积极性。近年花农大量挖掉种植多年的茉莉花,改种其他农作物,截至1999年止全县种植茉莉花面积只剩下164hm2。松溪农业局通过引种日本“二村赤花二号”荷兰豆等优良品种套种在茉莉花园地里,经过几年的试验和示范种植,花农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每亩可增收1000多元,增强了花农种植茉莉花的信心。茉莉花地套种日本荷兰豆,既不影响茉莉花植株的正常生长,又可充分利用茉莉花休园时多种一季作物增产增收。现将茉莉花地套种进口荷兰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荷兰豆栽培

1.1 地块选择 选择土质肥沃,透气性好,排水快,温暖向阳cm,种植茉莉花3年以上的中性或微酸性砂壤土及壤土园地套种。PH值控制在6.5-7.0之间,如果PH值在6.0以下的土壤,应于播种前提前1周至2周亩施生石灰100kg调节土壤酸碱度。荷兰豆忌连作,上年已套种过荷兰豆的茉莉花地应间隔1-2年再套种,否则将影响产量和效益。

1.2 整畦与施基肥 在现有畦宽120-130cm的茉莉花畦行中央挖一小垅(畦),垅(畦)高12-15cm,宽30-40cm的畦中畦。整畦时在茉莉花地畦行内结合666.7m2施土杂肥和草木灰2000kg,并用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30kg与农家肥250kg混合后施于畦内做基底肥。

1.3 播种与合理密植 于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时播种,此时茉莉花采摘期已经结束正处于休园阶段。每666.7m2茉莉花地套种日本“二村赤花二号”荷兰豆种子750g-1000g,每穴直播1-2粒种子,单行种植,株距30cm。或行育苗移植,当荷兰豆秧苗长出一片真叶,苗高2cm时即可带土移栽,每穴种植1-2株苗。待出苗或移植后于12月中旬至翌年2月在畦面覆盖地膜防寒保温促生长。

1.4 管理与采收 出苗后苗高6-8cm或有真叶3-4片时酌情追施稀薄粪水一次,或用尿素掺水浇施,浓度以1.5%为宜。株高达25cm时进行插架结合滕蔓牵引和绑缚。“二村赤花二号”分枝力强,每株从第1-3叶腋处开始分枝,有分枝3-4个,株势强健,开花节位低,一般从第6-8节始花,节节开花。一般播种后50天左右开花,60天后开始采摘豆荚。属软荚品种品质优秀。当最低节位豆荚长3-4cm时即可采收嫩荚上市,否则影响植株上部花与荚的正常生长。如果是速冻保鲜出口,应掌握豆荚长4-6.5cm,荚厚0.2cm不见籽粒时于早晨露水干后采收。由于生长迅速每隔1-2天采摘一次,或根据市场要求进行采收。并根据地力和长相长势追施氮、磷、钾复合肥,如基肥充足每采收2-3次应根外喷施磷酸二氢钾加少量尿素液肥一次,可使豆荚生长平直,商品性状好,避免畸形豆荚的产生。

1.5 病虫害防治 荷兰豆怕湿,禁止渍水,遇干旱时只能“走沟水”。注意田间湿度的控制,避免土壤过干或偏施氮肥,应增施钾肥提高其抗病能力,可减少白粉病的发生。防治白粉病用药:75%百菌清600-800倍液;50%代森锰锌800倍液;40%灭菌丹600-800倍液;70%托布津500倍液等农药交替喷雾。虫害主要是潜叶蝇,多发生在开花结荚期,注意在开花期以前重点防治,其用药:40%乐果乳油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90%敌百虫原粉800-1000倍液等农药,每隔7-10天喷雾一次,共防治3-4次。

2 茉莉花栽培管理要点

2.1 植株修剪 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修剪茉莉花植株一次,留桩高度为5-7cm;第二次修剪在5月中旬,留桩高度12-15cm,此时荷兰豆采收期已接近尾声,可酌情拔除荷兰豆植株并结合清园。

2.2 松土培肥 在第二次植株修剪后结合松土666.7m2施氮、磷、钾复合肥50kg于畦行中间,施后覆土。以后每隔20天左右追肥一次,可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施用。

2.3 促梢增花 第一次每666.7m2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于修剪后萌芽(枝)时喷雾促梢使枝梢矮壮;第二次、第三次在植株现蕾前和盛花期之后喷施,可用茉莉花生花灵500倍液喷雾,或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加水75kg喷雾以增加花序和提高花蕾重量。对长势旺、肥力高的使用浓度可稍大,反之浓度宜小。

2.4 花期治虫 茉莉花开花期的主要害虫是卷叶蛾和茉莉螟(俗称花蕾蛆)。于早晨和傍晚时分在现蕾和开花前喷药防治。用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6000倍液等农药交叉喷雾防治;也可用B*T生物杀虫剂300-500倍液于傍晚喷雾。

2.5 适时收花 当园地植株有15%的茉莉花花蕾含苞欲放时开始采摘鲜花。采收时间于上午10点钟后至午后2点前为佳。

陈新华(福建省松溪县农业局 353500)

茶园人工复合立体种植模式


这是一种以改善茶园微域生态环境,提高茶园单位面积产出为目标的时空结构型生态茶业建设模式。目前常见的复合种植方式有:

1.茶—防护林复合种植:即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树种如杉、湿地松、泡桐、合欢、托叶楹等,在茶园周边及茶园内布置成带状或网状的防护林带,以调节茶园小气候,增强茶树抵御害性天气的能力。

2.茶—经果林间作:在茶园中按适宜的密度间作适生条件与茶树基本一致、与茶树共生互利、没有共同病虫害、分枝高、春季展叶迟、生长快、效益高的果树或经济林木,如梨、栗、猕猴桃、柿、橡胶、乌桕、山苍子、杜仲等,配置成乔—灌两层结构,经果林不仅具有防护林的生态效益,而且能增加茶园收益。据各地测定,茶与经果林间作的综合经济效益比纯茶园高50%左右。

3.茶—草本作物套种:在茶树树冠覆盖度较小的幼龄茶园、台刈茶园和农村丛播稀植茶园中,套种具有固氮作用或经济效益高的草本作物,如花生、黄豆、绿肥、蔬菜及中药等,形成灌—草两层结构,既具有增加地面覆盖、保持水土和改良熟化土壤、促进茶树丰产结构形成的作用,又能提高这类茶园的土地利用率,增加茶园收益

改造旧茶园增创新效益


一、茶园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料。改土时间掌握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在离茶树20厘米处开沟,沟宽30厘米,沟深50厘米。开长沟,然后亩施有机肥2000公斤,塘泥30担,豆麸150公斤,复合肥30公斤,尿素10公斤,磷粉50公斤,分三层施入,底层为有机肥、塘泥;中层为豆麸、复合肥;面层肥为磷粉、尿素。施肥后再覆土,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茶树生长。 二、茶树管理与茶叶采制。 1、早施春肥,促茶芽萌发早生快发。一般于1月20日前施水肥,亩施尿素10公斤加腐熟麸肥300公斤兑水20担淋施,或麸肥采用粉碎后撒入茶园表土层,亩用干麸肥150公斤,结合浅耕土并做好茶园培肥工作。 2、实行早茶早采,增加茶青采摘次数,提高茶园单位面积的采茶量。实践表明,实行茶青偏早嫩采和分期分批采摘,一般在茶芽抽出新开叶5%时开始选采,到15%时开始大采。这样可以提高春茶的采摘次数,往年只采2次,而改革后可以采6次,而且茶青的质量好,规格一致,容易制好茶,从而有效地提高茶园单位面积的采茶量。 3、改变茶叶加工工艺,制出好茶,增创新效益。根据一些茶农的经验,一般以制绿茶为主的工艺,其工艺流程是采青后稍经短时的晾青、晒青、碰青,然后直接杀青、揉捻,最后烘干。而单丛茶则因其品种特点和叶大而厚的特征,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晒青、凉青、碰青(摇青),方能进入杀青、揉捻,同时还须团袋,再进入烘干。通过这些措施,可有效地提高干茶的品质,效益可明显提高。 三、加强茶园夏季管理。根据茶树的夏季生育特点,结合茶园实际,抓好茶园施肥及覆盖工作。茶园施肥以施水肥为主,亩施尿素10公斤冲人粪尿10担淋施,施后结合浅耕土,进行浅土覆盖。同时做好茶园铺草覆盖,以离茶树干3-5厘米处覆盖杂草3厘米,进行全园覆盖,以降低土温,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茶树度夏。此外还应结合天气条件做好茶园的防旱防渍及病虫害防治。 四、管好并采制好秋茶,创全年茶最高效益。为实现茶园的经济增值,首先必须抓好茶园的秋季管理,采取增施肥料,以亩施尿素15公斤冲水淋施,同时施用麸肥30公斤,这样可有效地促进茶芽的生长发育,增加茶青的采摘次数。其次,做好茶青的采制。秋季气温相对较低,有利于制好茶,这也是实现全年茶产量和效益增加的关键环节。 五、高质量高标准做好茶园冬季管理。结合茶园实际而做好茶树修剪。主要是控制茶树高度、延缓树势衰退,以培养较好的树冠和采摘面,便于采摘和提高采摘效率,在茶园进行定型修剪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的轻、深修剪。进入投产期的茶园,主要是做好轻修剪,在冬末春初茶树停止采摘时,在上年剪口基础上提高2-3厘米进行平剪。具体做法:在茶园中以最宽蓬面处下剪,保留上年春梢和部分夏梢为育芽枝,并剪除个别粗壮枝、三丫枝、细弱枝、病虫枝、枯死枝、拖地枝等,促使形成树冠平整,枝条粗壮均匀,发芽整齐。

旧茶园改造 增创新效益


一、茶园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料。改土时间掌握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在离茶树20厘米处开沟,沟宽30厘米,沟深50厘米。开长沟,然后亩施有机肥2000公斤,塘泥30担,豆麸150公斤,复合肥30公斤,尿素10公斤,磷粉50公斤,分三层施入,底层为有机肥、塘泥;中层为豆麸、复合肥;面层肥为磷粉、尿素。施肥后再覆土,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茶树生长。

二、茶树管理与茶叶采制。1、早施春肥,促茶芽萌发早生快发。一般于1月20日前施水肥,亩施尿素10公斤加腐熟麸肥300公斤兑水20担淋施,或麸肥采用粉碎后撒入茶园表土层,亩用干麸肥150公斤,结合浅耕土并做好茶园培肥工作。

2、实行早茶早采,增加茶青采摘次数,提高茶园单位面积的采茶量。实践表明,实行茶青偏早嫩采和分期分批采摘,一般在茶芽抽出新开叶5%时开始选采,到15%时开始大采。这样可以提高春茶的采摘次数,往年只采2次,而改革后可以采6次,而且茶青的质量好,规格一致,容易制好茶,从而有效地提高茶园单位面积的采茶量。

3、改变茶叶加工工艺,制出好茶,增创新效益。根据一些茶农的经验,一般以制绿茶为主的工艺,其工艺流程是采青后稍经短时的晾青、晒青、碰青,然后直接杀青、揉捻,最后烘干。而单丛茶则因其品种特点和叶大而厚的特征,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晒青、凉青、碰青(摇青),方能进入杀青、揉捻,同时还须团袋,再进入烘干。通过这些措施,可有效地提高干茶的品质,效益可明显提高。

三、加强茶园夏季管理。根据茶树的夏季生育特点,结合茶园实际,抓好茶园施肥及覆盖工作。茶园施肥以施水肥为主,亩施尿素10公斤冲人粪尿10担淋施,施后结合浅耕土,进行浅土覆盖。同时做好茶园铺草覆盖,以离茶树干3-5厘米处覆盖杂草3厘米,进行全园覆盖,以降低土温,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茶树度夏。此外还应结合天气条件做好茶园的防旱防渍及病虫害防治。

四、管好并采制好秋茶,创全年茶最高效益。为实现茶园的经济增值,首先必须抓好茶园的秋季管理,采取增施肥料,以亩施尿素15公斤冲水淋施,同时施用麸肥30公斤,这样可有效地促进茶芽的生长发育,增加茶青的采摘次数。其次,做好茶青的采制。秋季气温相对较低,有利于制好茶,这也是实现全年茶产量和效益增加的关键环节。

五、高质量高标准做好茶园冬季管理。结合茶园实际而做好茶树修剪。主要是控制茶树高度、延缓树势衰退,以培养较好的树冠和采摘面,便于采摘和提高采摘效率,在茶园进行定型修剪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的轻、深修剪。进入投产期的茶园,主要是做好轻修剪,在冬末春初茶树停止采摘时,在上年剪口基础上提高2-3厘米进行平剪。具体做法:在茶园中以最宽蓬面处下剪,保留上年春梢和部分夏梢为育芽枝,并剪除个别粗壮枝、三丫枝、细弱枝、病虫枝、枯死枝、拖地枝等,促使形成树冠平整,枝条粗壮均匀,发芽整齐。

(作者:湖北省农业厅

提高茶园效益的几点做法


浙江省富阳市高桥镇的新联茶场,地处丘陵山区,周围环山,地理位置较优越。该场职工顾玉胜承包了150亩缓坡茶园,茶树为鸠坑群体种。经过几年的努力,承包茶园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1998年获纯利13.3万元,1999年仅春茶一季就获利4.7万元。现将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1.加强肥培管理 肥培管理是承包茶园实现高产、优质的基础。顾玉胜在承包茶园中做到隔年施足有机肥,重施春肥,在春茶萌发前的2月底及时施下催芽肥,仅1998年春茶一季就平均亩施尿素60kg。在提高施肥水平的同时,对茶树修剪、茶园耕作及病虫害防治等环节也都做到科学管理。管理的加强带来了较好的回报,1998年春茶平均亩产干茶99kg,150亩茶园全年产量达38.8t,产值30.2万元;1999年仅春茶就有13.3t,产值14.1万元,比1998年同期增收1.2万元,实现利润4.7万元。 2.使用采茶机 由于手工采摘成本较高,顾玉胜在该地区率先引进采茶机、修剪机各1台,对大宗茶实行机械采摘。经实践,机采比手采可节约采摘成本50%以上,且茶蓬蓬面较平整,手工采摘名优茶的工效也可大幅度地提高,实现了低成本的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益。 3.机械制茶 顾玉胜平时注意有关茶叶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的收集,还经常与专业技术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联系,能及时了解和引进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如1998年,针对市场上手工制低档旗枪茶缺少的情况,投资2.6万元,引进南京生产的精揉机两台,与原有的绿茶初制机械配套制作低档旗枪茶,当年产量就达12.7t,产值达10万余元。1999年又投资1.3万元,再增加1台精揉机,扩大生产,仅春茶一季就生产低档旗枪茶11.8t。这不仅解决了低档原料的出路,而且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4.逐年有计划地改造茶园 顾玉胜承包的茶园,树龄已有20多年,树势渐显衰弱。在正常生产的同时,他每年安排一部分茶园进行改造。1997年秋季台刈了15亩,1998年春茶结束后,重修剪15亩,1999年春茶结束后又台刈20亩、重修剪20亩。这样有计划地逐年进行老茶园改造,既不会影响近期的经济效益,又可以更新复壮茶园树势,保证茶叶生产持续发展。

加强茶园越冬管理 提高春茶效益


山东省是我国江北茶区最北部的茶园集中分布区,现有茶园主要分布在日照、青岛、临沂三市10余个县(市、区),总面积为15.15万亩,其中投产茶园7.215万亩,茶叶总产量275.2万kg,总产值19264万元。名优茶产量82.56万kg,占茶叶总产量的30%;名优茶产值12906.88万元,占茶叶总产值的67%。1976年,山东发生了自1959年“南茶北引”以来的首次茶园冻害,随后又发生了1979年、1983年两次较大冻害,2002年冬2003年春又发生了第4次较大冻害。2003年3月下旬和5月下旬,联合省内茶叶同行先后在日照市东港、岚山、莒县、五莲和临沂莒南、临沐、苍山及青岛市城阳、胶南、崂山10个重点产茶县(市、区)进行了茶园冻害情况和春茶产量、产值与越冬管理关系的调查研究。现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分析茶园冻害情况和春茶产量、产值与茶园越冬管理的关系。一、茶园冻害及春茶减产情况1.茶园冻害情况2002年冬季,全省15.15万亩茶园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冻害,其中地上部全部死亡的茶园面积达1.818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12%;地上部生产枝全部冻死的茶园面积达5.454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36%;仅茶蓬表面冻死3cm以下的茶园面积达7.878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52%。2.发生茶园冻害的原因分析(1)土壤含水量。茶树生长旺盛期要求的土壤含水量为60%~80%,而停止生长的临界土壤含水量为20%。2002年秋冬以来,山东持续干旱,降水量不足正常年份的10%,因而土壤含水量较低,如果不浇越冬水易发生大冻害。据在日照岚山棱罗树村和莒南洙边埠村挖取土样分析可知,地上部全部冻死的茶园,其地下20~4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为16.17%;地上部生产枝全部冻死的茶园,其地下20~4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为18.60%;茶蓬表面仅冻死3cm以下的茶园,其地下20~4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为19.24%。(2)冻土深度。据在日照东港小芳沟村调查可知,茶园土壤冻土深度达45cm时,茶园地上部全部冻死;地上部生产枝全部冻死的茶园,其冻土深度为26cm;茶园冻土深度为17cm时,其茶蓬表面仅冻死3cm以下。(3)越冬管理水平。越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茶树冻害的轻重。茶园越冬水浇至湿透地下50cm土层,并进行基部培土、搭防风障或基部培土、地面铺草及蓬面盖草的,其茶蓬表面仅冻死3cm以下;茶园越冬水浇透地下30cm土层,仅进行基部培土的,茶园地上部生产枝全部冻死;地上部全部冻死的茶园,既未浇越冬水,又未进行其他越冬保护。3.春茶产量、产值与茶园冻害全省地上部全部冻死的茶园1.818万亩,在春茶前的3月下旬进行了台刈,待新梢长到20cm时打顶采,平均亩产春茶3.47kg,与2002年相比减产82.65%,春茶平均亩产值500元。地上部生产枝全部冻死的茶园面积5.454万亩,在春茶前的3月下旬进行了重修剪,待茶梢长到10cm时打顶采,平均亩产春茶13.33kg,与2002年相比减产33.33%,春茶平均亩产值2400元。仅茶蓬表面冻死3cm以下的茶园面积7.878万亩,在春茶前的3月下旬进行了轻修剪,平均亩产春茶18.52kg,与2002年相比减产7.40%,春茶平均亩产值4000元。根据以上春茶产量、产值,按投产茶园7.215万亩加权平均计算,全省春茶总产量83.12万kg,比正常年份减少61.18万kg,减产42.40%;全省春茶总产值15521.25万元,比正常年份减少6132.75万元,下降28.32%。二、茶园越冬管理措施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山东茶园越冬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茶园冻害的轻重,而茶园冻害的轻重又直接关系到春茶产量和产值。因此,加强茶园越冬管理是提高春茶效益的重要措施。茶园越冬管理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封园药于10月下旬在投产茶园中喷施自行熬制的石硫合剂0.5°Be′,购买的晶体石硫合剂喷100倍液;幼龄茶园喷施自行熬制的石硫合剂0.3°Be′,购买的晶体石硫合剂150倍液。喷药时要将茶蓬上部、中部和下部叶片背面喷匀、喷透至叶片滴水为度。可以防治即将越冬的茶叶螨类、茶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及角蜡蚧,减少翌年的发生量。2.浇越冬水于“立冬”左右在茶园中浇水,以浇透地下土层60cm为宜。浇水后及时浅刨松土。3.全培土越冬幼龄茶园可采取此项措施。“小雪”前后将浇水后浅刨所松的土在茶树北侧培至茶苗高的一半,“大雪”前后再松土并培土至茶蓬仅剩10%的叶片,并形成北高南低的倾斜面。 4.基部培土、搭防风障或基部培土、蓬面及地面铺草“小雪”前后将浇水后浅刨所松的土在茶树北侧培10cm高的土埂。一是“大雪”前后在所培的土埂上开沟,将用稻草织成的草苫子埋围在茶行北侧,以前不压茶蓬,后不遮茶蓬为宜;二是“大雪”前后,在茶园行间铺厚10cm以上的麦糠或麦秧,在茶蓬上盖草,盖草量以稍见叶片为宜。

丘陵茶园茶叶先进技术效益显著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湘丰茶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丘陵茶园茶叶优质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科研项目通过专家鉴定。专家们认为,该项目开展丘陵茶园生态系统人工设计、新产品研发和名优茶保鲜技术研究,技术上有重要创新,产业开发效益显著,且技术成熟度高,适合在我国广大的亚热带丘陵茶区推广应用,并对提高我国茶叶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强茶叶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茶叶生产企业效益,增加茶区农民收入和促进茶区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亚热带丘陵茶园存在土壤贫瘠、保肥保水能力差、夏秋季节性干旱频繁、高温强光、害虫杂草严重等生态问题,六年来,在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支持下,项目组根据亚热带丘陵区茶叶的生产现状、障碍因素与潜力的分析结果,开展生态系统人工设计,在丘陵区模拟山区生态环境,建立了以稻草覆盖、间种三叶草和乔木、遮阳网遮荫、有机无机肥料配施、病虫害生态调控等关键技术为核心的茶叶优质安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制开发出茶叶专用氨基酸叶面肥。

项目组还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紧贴市场需求,着力解决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实施茶叶优质安全高效生产技术,采用生态调控技术获得优质原料,结合科学的加工工艺,研制开发出白露毛尖茶,其综合品质达到早春名优茶的水平。以喷施功能氨基酸叶面肥为田间调控的关键技术,通过选用液态厌氧处理等技术,研制出了品质优良的γ-氨基丁酸茶。茶叶品质和风味得到总体改善,茶叶产量和茶园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茶叶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9000多亩基地生产的茶叶全部达到国家颁布的无公害茶叶标准和出口欧盟的标准,茶叶产值连年翻番,2003年实现茶叶出口零的突破。

该项技术成果经组装集成和中试示范,技术成熟度高,已推广应用到湖南省长沙县10多万亩茶叶生产基地,有力地促进了该县“百里茶廊”建设规划的实施,促进了长沙县茶叶产量、产值和出口量的稳定增长,累计新增茶叶产值19199.61万元。湖南省、长沙市有关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对促进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高度赞赏湘丰茶厂这样的农字号企业借助科研国家队的技术力量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品牌的经营策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