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赋里的余姚瀑布仙茗

发布时间 : 2019-11-13
宋代的茶叶 三茗黑茶 鼎茗茶叶

【www.cy316.com - 宋代的茶叶】

浙江余姚历史名茶瀑布仙茗历史悠久,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转引今已失传的《神异记》关于西晋“虞洪获大茗”的记载,先后在“四之器”、“七之事”、“八之出”中三处写到瀑布仙茗。此后记载瀑布仙茗最著名的文献,就是明代余姚乡贤、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黄宗羲的两首茶诗——《余姚瀑布茶》、《寄新茶与第四女》,而宋、元、清文献似乎少有提及。最近,笔者在宋代诗人华镇、王十朋的两篇诗赋中查到瀑布仙茗的记载。

华镇(1051—?),北宋著名诗人,字安仁,号云溪居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平生好读书,工诗文。有《扬子法言训解》及《云溪居士集》100卷、《会稽录》等,大多散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云溪居士集》30卷,其中诗12卷。

他在刊于《嘉泰会稽志》的茶诗《剡溪瀑布岭仙茶》并序中,对瀑布仙茗作有热情赞美:

在嵊县西六十里,福善所集,蔚有灵气,昔产仙茗。

春日云崖晴杳杳,东风山溜晓泠泠。

烟霞密迩神仙府,草木微滋亦有灵。

诗人描绘了瀑布岭烟霞密迩、云雾氤氲、草木有灵的独特环境,令人神往。瀑布岭茶、仙茗、神仙府等特定名词,指的应该即是今余姚四明山道士山白水冲的瀑布仙茗,因为嵊县(今嵊州)并无产瀑布仙茗的记载。四明山、剡溪流域横跨余姚、奉化、嵊县(今嵊州)、新昌等市县,诗题中的“剡溪瀑布岭茶”可以泛指,但诗人在小序中写到“在嵊县西六十里” 令人费解,因为瀑布岭应该在嵊县东面,并不在西面,不知是诗人笔误还是其他原因。

该诗在《全宋诗》中诗题被改为《瀑布岭》,题下注“《嘉泰会稽志》卷四作《剡溪瀑布岭仙茶》”,去掉了小序。这一改法混淆了主题,容易让读者误认为此诗咏的是瀑布岭,因此一直未被收入茶诗之中,而实际上此诗是咏瀑布岭仙茶的一首茶诗。因此改编者并不高明,违背了诗人的本意。

另一篇记载瀑布仙茗的是宋代状元、诗人王十朋的《会稽风俗赋》。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状元。历任绍兴府佥判、秘书郎、王府教授、著作郎、大宗正丞,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孝宗即位,除司封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累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改兼侍讲、诗御史。历知饶州、夔州、湖州、泉州。除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7月卒,年60。为官清正廉明,有惠政。谥忠文。有《梅溪前后集》及奏议等54卷。

王十朋在绍兴写下了代表绍兴地方特色的著名文献《会稽三赋》,其中《会稽风俗赋》第四节“物产”中提到瀑布仙茗(余姚在清代之前一直隶属绍兴或越州):日铸雪芽,卧龙瑞草。瀑岭称仙,茗山斗好。顾渚争先,建溪同蚤。碾尘飞玉,瓯涛翻皓。生两腋之清风,兴飘飘于蓬岛。

赋中写到绍兴日铸、余姚瀑布仙茗两种本地名茶,还有长兴顾渚、福建建溪两种外地名茶。说明瀑布仙茗在宋代还是相当著名的。

由于余姚在清代之前一直隶属绍兴或越州,相关历史文献也大多保存于绍兴的史籍之中。目前余姚及宁波对瀑布仙茗历史文献的发掘与研究还相当有限,也许应该从绍兴的文献资料或名家诗文中发掘这方面的史料,以便使这一不可多得的历史名茶散发出更加引人的清香。

Cy316.com延伸阅读

余姚瀑布茶


余姚瀑布茶又名余姚仙茗、香茗,产于浙江省余姚四明山区的道士山,属绿茶类。道士山在瀑布岭山腰,海拔400多米,茶园四周树竹茂盛,溪流交错,茶树常年沉浴在云蒸霞蔚之中,形成特有的天然品质。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余姚用大茶树的芽叶制成的茶叶,品质特优,在唐代已负盛名,陆羽誉之为“仙茗”,所以有称之为余姚仙茗。

余姚瀑布茶介绍

余姚瀑布茶又称余姚仙茗、香茗,为浙江省的历史名茶。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余姚用大茶树的芽叶制成的茶叶,品质特优,称之仙茗。据宋《嘉泰会稽山志》(1201~1204年)载:“会稽茶唯卧龙与日铸相亚,其次余姚之化安瀑布茶。”余姚瀑布茶,产自白水冲和产安化山。

白水冲瀑布茶始产于汉,盛产于唐,即陆羽命名过的“瀑布仙茗”,因茶树根植于山上香灰土中,吸瀑布水气,制成的茶叶色如翡翠,香高形美,品质特优。化安山瀑布茶,在宋代时已非常有名。浙东史学家黄宗羲在《咏余姚瀑布茶》诗中赞道:“檐溜松风方扫尽,轻阴正是采茶无,相邀直上孤峰顶,出市都争谷雨前。两筥东西分梗叶,一灯儿女共团圆,炒青已到更阑后,犹试新分瀑布泉。”

余姚瀑布茶历史记载

余姚瀑布茶又名余姚仙茗、香茗,产于浙江省余姚四明山区的道士山,属绿茶类。道士山在瀑布岭山腰,海拔400多米,茶圆四周树竹茂盛,溪流交错,茶树常年沉浴在云蒸霞蔚之中,形成特有的天然品质。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余姚用大茶树的芽叶制成的茶叶,品质特优,在唐代已负盛名,陆羽誉之为“仙茗”,所以有称之为余姚仙茗。

明代诗人黄宗羲还写了一首名为《余姚瀑布茶》的诗,“炒青已到更阑后,犹试新分瀑布泉”,就是其中的名句。

余姚瀑布茶品质特点

外形紧密,苗秀略扁,色泽绿润,香气清鲜,滋味鲜醇,汤色绿二明亮,叶底嫩匀成朵。明代后曾失传,新中国建立后,于1979年恢复生产。1980年荣获浙江省一类名茶称号。

余姚瀑布茶制作工序

由于历史久远,古老的瀑布仙茗加工工艺已无从考证,也有人认为已经失传。但梁弄白水冲村仍有民间传统的制茶工艺保留着。

瀑布茶在谷雨前采摘,每斤约2万芽,瀑布茶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加工工艺分杀青、轻揉、二青理条、炒干4道工序,主要有手工抛、抖、理、按、搓、截、抓、翻、甩等。二青理条是瀑布茶炒制过程的关键工序,通过理条做形达到纤细苗秀的外形。

余姚瀑布茶冲泡方法

1、备具:壶、公道杯、品茗杯、闻香杯放在茶盘上,茶道、茶样罐放在茶盘左侧,烧水壶放在茶盘右侧。

2、赏茶:打开茶样罐,让来客欣赏余姚瀑布茶的色和形。

3、烫杯热罐:将开水倒入水壶中,然后将水倒入公道杯,接着倒入品茗杯中。

4、投茶:按1:18的比例把余姚瀑布茶放入壶中。5.洗茶:右手提壶加水,用左手拿盖刮去泡沫,左手将盖盖好,将茶水倒入闻香杯中。

6、第一泡:将开水加入壶中,泡一分钟,趁机洗杯,将水倒掉,右手拿壶将茶水倒入公道杯中,再从公道杯斟入闻香杯,只斟七分满。

7、鲤鱼跳龙门:用右手将品茗杯反过来盖在闻香杯上,右手大拇指放在品茗杯杯底上,食指放在闻香杯杯底,翻转一圈。

8、游山玩水:左手扶住品茗杯杯底,右手将闻香杯从品茗杯中提起,并沿杯口转一圈。

9、喜闻幽香:将闻香杯放在左手掌,杯口朝下,旋转90度,杯口对着自己,用大拇指捂着杯口,放在鼻子下方,细闻幽香。

10、品啜甘茗:三个口是一个品,要做三口喝,仔细品尝,探知茶中甘味。

11、第二泡、第三泡:操作同上。

余姚瀑布茶保健功能

野生于四明山上,又名仙茗、香茗,为历史名茶。茶叶汲瀑布水气,浴云霞雾霭,色、香、味俱佳,含有较多的茶素、咖啡碱、芳香油、维生素。不仅有解乏提神、止渴利尿之功,而且对高血压、肝炎、肾炎等慢性疾病有一定抑制、疗效作用。

瀑布茶内含成份丰富,茶多酚、咖啡碱以及各种维生素含量较高,经医学鉴定证明,瀑布茶对高血压、肾脏病、痢疾等疾病均有一定疗效。

外宾品尝瀑布茶后称赞道:“本是千年益寿物,今朝复得传美谈。”此茶绝迹百年后又恢复生产。

余姚瀑布茶贡茶产区

余姚全市茶园面积占8万多亩,年产量达6000吨左右,茶叶生产已成为余姚农业八大产业之一。此外,余姚还盛产诸多国家级名茶,如产于陆埠三女山山麓、皇帝御笔亲题、列为贡品的“四明十二雷”,产于河姆渡的“河姆渡野茶”和产于十五岙化安山的“化安双瀑茶”等。

现如今,由于大品牌战略的实施,三朝贡品“四明十二雷”也加入到瀑布仙茗的大家庭当中来了,成为大品牌里面最具影响力的产品。

余姚瀑布茶历史渊源

浙江余姚历史名茶瀑布仙茗历史悠久,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转引今已失传的《神异记》关于西晋“虞洪获大茗”的记载,先后在“四之器”、“七之事”、“八之出”中三处写到瀑布仙茗。此后记载瀑布仙茗最著名的文献,就是明代余姚乡贤、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黄宗羲的两首茶诗——《余姚瀑布茶》、《寄新茶与第四女》,而宋、元、清文献似乎少有提及。最近,笔者在宋代诗人华镇、王十朋的两篇诗赋中查到瀑布仙茗的记载。

华镇(1051—?),北宋著名诗人,字安仁,号云溪居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平生好读书,工诗文。有《扬子法言训解》及《云溪居士集》100卷、《会稽录》等,大多散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云溪居士集》30卷,其中诗12卷。

他在刊于《嘉泰会稽志》的茶诗《剡溪瀑布岭仙茶》并序中,对瀑布仙茗作有热情赞美:

在嵊县西六十里,福善所集,蔚有灵气,昔产仙茗。

春日云崖晴杳杳,东风山溜晓泠泠。

烟霞密迩神仙府,草木微滋亦有灵。

诗人描绘了瀑布岭烟霞密迩、云雾氤氲、草木有灵的独特环境,令人神往。瀑布岭茶、仙茗、神仙府等特定名词,指的应该即是今余姚四明山道士山白水冲的瀑布仙茗,因为嵊县(今嵊州)并无产瀑布仙茗的记载。四明山、剡溪流域横跨余姚、奉化、嵊县(今嵊州)、新昌等市县,诗题中的“剡溪瀑布岭茶”可以泛指,但诗人在小序中写到“在嵊县西六十里”令人费解,因为瀑布岭应该在嵊县东面,并不在西面,不知是诗人笔误还是其他原因。

该诗在《全宋诗》中诗题被改为《瀑布岭》,题下注“《嘉泰会稽志》卷四作《剡溪瀑布岭仙茶》”,去掉了小序。这一改法混淆了主题,容易让读者误认为此诗咏的是瀑布岭,因此一直未被收入茶诗之中,而实际上此诗是咏瀑布岭仙茶的一首茶诗。因此改编者并不高明,违背了诗人的本意。

《余姚县志》引元朝戴表元《焙茶诗》道:“山深不见焙茶人,霜入青研树树青,最有风情是岩水,味甘如乳色如银。”

明朝黄宗羲《黎洲咏余姚瀑布茶诗》中道:“檐溜松风方扫尽,轻阴正是采茶天。相要(邀)直上孤峰顶,出市都争谷雨前。两筥东西分梗叶,一灯儿女共团圆。炒青已到更阑后,犹试新分瀑布泉”。

由于余姚在清代之前一直隶属绍兴或越州,相关历史文献也大多保存于绍兴的史籍之中。目前余姚及宁波对瀑布仙茗历史文献的发掘与研究还相当有限,也许应该从绍兴的文献资料或名家诗文中发掘这方面的史料,以便使这一不可多得的历史名茶散发出更加引人的清香。

古老的瀑布茶失传已久。1979年有关部门组织力量,成立研制名茶小组,对这一绝迹已久的历史名茶进行试制,终于获得成功。从此,这一古老名茶获得了新生,1980年在浙江省名茶评比会上荣获一类名茶称号。

余姚瀑布茶产地在哪?余姚瀑布茶产区介绍


余姚瀑布茶属于绿茶茶,跟普通绿茶不一样的是,它选用浙江省余姚四明山区的道士山,海拔400多米的茶树芽叶为原料,在传统绿茶工艺基础上,通过二青理条使茶叶外形达到纤细苗秀的一款独具特色的绿茶。

余姚瀑布茶

余姚瀑布茶又名余姚仙茗、香茗,产于浙江省余姚四明山区的道士山,属绿茶类。道士山在瀑布岭山腰,海拔400多米,茶圆四周树竹茂盛,溪流交错,茶树常年沉浴在云蒸霞蔚之中,形成特有的天然品质。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余姚用大茶树的芽叶制成的茶叶,品质特优,在唐代已负盛名,陆羽誉之为“仙茗”,所以有称之为余姚仙茗。

余姚全市茶园面积占8万多亩,年产量达6000吨左右,茶叶生产已成为余姚农业八大产业之一。此外,余姚还盛产诸多国家级名茶,如产于陆埠三女山山麓、皇帝御笔亲题、列为贡品的“四明十二雷”,产于河姆渡的“河姆渡野茶”和产于十五岙化安山的“化安双瀑茶”等。

现如今,由于大品牌战略的实施,三朝贡品“四明十二雷”也加入到瀑布仙茗的大家庭当中来了,成为大品牌里面最具影响力的产品。

余姚瀑布茶产区

余姚瀑布茶产地


余姚瀑布茶产地在浙江省余姚四明山区的道士山。道士山在瀑布岭山腰,海拔400多米,茶圆四周树竹茂盛,溪流交错,茶树常年沉浴在云蒸霞蔚之中,形成特有的天然品质。

余姚瀑布茶介绍

余姚瀑布茶又称余姚仙茗、香茗,为浙江省的历史名茶。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余姚用大茶树的芽叶制成的茶叶,品质特优,称之仙茗。据宋《嘉泰会稽山志》(1201~1204年)载:“会稽茶唯卧龙与日铸相亚,其次余姚之化安瀑布茶。”余姚瀑布茶,产自白水冲和产安化山。

白水冲瀑布茶始产于汉,盛产于唐,即陆羽命名过的“瀑布仙茗”,因茶树根植于山上香灰土中,吸瀑布水气,制成的茶叶色如翡翠,香高形美,品质特优。化安山瀑布茶,在宋代时已非常有名。浙东史学家黄宗羲在《咏余姚瀑布茶》诗中赞道:“檐溜松风方扫尽,轻阴正是采茶无,相邀直上孤峰顶,出市都争谷雨前。两筥东西分梗叶,一灯儿女共团圆,炒青已到更阑后,犹试新分瀑布泉。”

余姚瀑布茶茶树管理

茶树修剪是在茶园土、肥、水综合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各地自然条件、树龄、品种生长习性,对茶树树体营养物质的分配和运转进行适当的控制和调节,使养分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分配的一种措施。

但必须与肥水管理密切配合,与采留叶相结合,并注意病虫害防治,才能使茶树修剪后恢复快、生长好。

定型修剪:幼龄茶树的第一次定型修剪,其高度和枝条粗度,对以后分枝强弱、分枝多少关系密切。

依照灌木型茶树分枝习性,二足龄茶树苗高在30厘米以上、主茎粗3~4毫米、有1~2个分枝时,即可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修剪高度以离地面15~20厘米为宜。

生长较差的茶树,虽有二足龄,但长势未达到标准,应推迟进行定型修剪。

部分土层深厚、管理水平较好的茶树,在一足龄时已达标准,也可提前一年进行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型修剪必须仔细,只剪主枝,不剪侧枝,剪位应离下位叶较近,不可留桩太长,剪口向内侧倾斜,尽量保留外侧的芽位。

经第一次定型修剪后,要加强管理,使茶树尽快抽发旺盛的新枝。第二次定型修剪高度可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5~20厘米。

第三次定型修剪高度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厘米左右。这样通过连续3次的定型修剪,茶树骨架枝高度就可达到50厘米,连同主茎形成4~5层分枝,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轻修剪,结合打顶轻采,进一步培养茶树树冠和采摘面。

广西“仙茗”西山茶


西山茶又名棋盘茶、棋盘仙茗。相传,古时有个樵夫在棋盘石上看见三位老翁品茗拆棋。樵夫是个棋迷,看见棋局是名局《三仙会舍》,便多嘴说了几步着法。老翁见是棋友,便邀其喝茶品棋。细看之下,樵夫大吃一惊,原来老翁走的棋精妙异常,疑是“仙着”。其中一老翁递给他一杯茶,他一饮,连声赞叹:“真是仙茗。”老翁看其意诚,给予一把茶种,叫在棋盘石上种植,说罢升空而去。

樵夫才知遇到仙人,立刻把茶种种下。回到村中,发现使用的柴斧木柄已朽,村人竟无相识。细问后,村人说,祖上的祖上上山砍柴未归,不知去向。樵夫方知“山中一日,世上千年”,便带领村人找到棋盘石处,只见茶树已枝繁叶茂,故称之为“仙茶”。

西山茶是广西传统名茶之一,以嫩、翠、香、鲜闻名。《浔州府志》称:“西山茶,色清而味芬芳,不减龙井。”西山栽茶始于唐代,明代时已颇负盛名。在清朝被列为全国24名茶之一,历史上曾为贡品。

新中国成立后,西山茶加工工艺得到进一步提高。据知情人介绍,1952年至1961年,释宽能、释昌慧两位法师分别亲自精制西山茶敬寄毛主席。中共中央办公厅回函称,毛主席喝后称赞“好茶,可与龙井媲美”,并鼓励“广种名茶,发展生产”。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7年,西山茶被列为农业部首批35个中欧互认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之一。

邵武铁城碎铜茶:仙茶神茗回到人间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邵武铁城碎铜茶:仙茶神茗回到人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碎铜茶”,茶可碎铜,迷人至今,千古奇茗。

铁城,位于闽北富屯溪畔的邵武市,因盛产多种金属而著称。地处闽赣交界的和平古镇境内,屹立着一座风光秀丽、闻名遐迩的殊山,史称南武夷,曾有“福建八府,殊山始祖”的说法。殊山生长一种特殊的“碎铜茶”,又是太极始祖张三丰青年成道之地,确可称“殊”。

铁城的碎铜茶,传说是太极宗师张三丰的神力所点化。因而,当地人也叫这茶为“三丰茶”。

风靡世界的太极拳法始祖张三丰,原是和平镇的坎下村坑池里村人。据当地县志和村里张氏后人保存的家谱记载,张三丰又名张子冲,生于1264年,从小天性喜道,青年时爱饮茶炼丹,行医占卜,为民治病,被视为异人。

去年,笔者和友人沿着石头铺成的上山小路,经过一座古关隘,来到一座道观前。闻名赶来进香祈福的善男信女来来往往,一道人面众拈须髯解签,有求必应。几个卖茶叶村民正吆喝着:“看好了,看好了,真正的神茶!”

笔者挤身进去,只见卖茶者抓起一小把干茶叶放进嘴里咀嚼片刻,又从衣袋摸出一枚铜钱,转场一圈当众验看后,也放入口里。一分多钟的时间,面前吐出的是金亮亮的碎铜和茶叶渣,令人称奇叹妙。

“这不算什么,村里的人谁不会。”一个当地卖茶叶蛋的小男孩在我们面前叫嚷着:“用碎铜茶煮的鸡蛋好吃,又香又容易消化。”

见我有些狐疑,友人要来一把茶叶和一枚铜板,让我也大胆试试。我先咬嚼了会儿茶叶,再加入铜板用舌尖轻轻地翻转,点燃半根香烟之后,觉得铜板开始变软,再转几下更软了。接下去,舌头顶着的铜板己变形,不到一根香烟时间,用牙齿稍用力咬,铜板便碎了。碎铜茶,名副其实,我“口服”了,也心服。

烟云缭绕的武阳峰下金谷山,有个元代末修建的翠云庵,也曾是张三丰年轻时修炼的道场。十多年前庵堂翻修时,旧中梁书写有“金谷翠云庵,开山张子冲”的字样。庵上的山顶有块沙石裸露、寸草不生的空坪,据说是张三丰炼丹所致。周围生长一片片高高低低、参差不齐的茶树,那便是我们要找的“神茶”。

眺望殊山,群峰起伏,连绵不断,高耸的狮头峰和留仙峰与武阳峰相接。当年的张三丰常穿走在这三峰上的灵应观、灵济观与观星观中修炼。据说,他修行得道后,行走如风,路过的茶山也受到其功力气场影响,此地茶叶才有了神奇功效。

村里相传,有个儿童误吞了一枚铜钱,焦急万分的父母不知如何是好,抱着孩子找到张三丰,道长立马采把路边的茶叶,细嚼后让小孩吞下,不多久碎铜便随着茶渣排出体外。

由于张三丰真人不露相,生活邋遢,弃妻儿,离老母,忍辱负重,虽得道名扬天下,武林敬仰,却让族人不顾,羞于人齿。灵气的殊山,却留下了他常服的强身草药“黄精子”,饮用过的“仙人井”等遗迹,更重要的是给后人留下了印着他身影的茶山茶园。

南风徐来,茶树轻摇,满山点绿,心中灵动的我,仿佛看见被朝廷敕封为“忠孝神仙”的张三丰道风铁骨,超然若神,飘然欲仙,走出铁城,走上武当,云游四海,除恶降暴,扶弱济世……

“碎铜茶”传说是美丽的,但从科学发展的今天来看,和平镇的坎下村、坪上村等产茶区,山脉海拔高1400多米,日照适中,雨露充沛,纯属绿色品质茶。茶中的氨基酸比当地其它茶叶要高上2倍,茶多酚高3倍,具有祛风清热、解暑消气、凉血润肝、止渴生津的疗效。特别是茶中含碱性比其茶高,所以易消化它物。

自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播出闽北专题片“福地仙踪”后,“碎铜茶”和张三丰的故事,震惊全国。如今,在第十五届海峡西岸武夷国际投资洽谈会上,邵武签约了两个投资规模超亿元的茶业发展项目,开发铁城茶园生态旅游。其中茶叶交易市场建设项目占地70亩,将建成一个集茶叶研发、批发、零售、茶艺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茶叶交易市场。

铁城“碎铜茶”,从仙茶神茗回到了人间。

关于本文《邵武铁城碎铜茶:仙茶神茗回到人间》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宋代点茶,细品留香|一盏泡沫里的美学盛宴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已接近尾声,此剧展开一幅由闺阁少女到侯门主母的生活画卷,讲述了一个家宅的兴荣,古代礼教制度下的奋斗传奇。

作为爱茶之人,看剧情的同时,自然会关注剧中所还原的宋代烧香点茶,挂画插花以及香篆的场景。

尤其是剧中用到了茶筅、建盏、汤瓶、盏托等宋代器具,点出的茶汤有了细腻的泡沫,有了那么几分“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意趣,也颇有几分时代特色。

那个艺术登峰造极的年代,将风雅演绎到极致。当今的人们对宋朝的“风物”趋之若鹜,大概是因为宋人赋予了生活的“雅”品质,以及推崇的极简风格与当下人们审美的升级,追求的艺术精神相契合。

宋人把插花、焚香、挂画、点茶这些本来属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出高雅的情趣,从器具到场合,细枝末节,各有讲究与仪规。

点茶,是宋代流行的吃茶方式。如果说,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艺,那么宋代的点茶更重于意境。

一千年等候,一台一阶是旧愁,风雨绵绵伴石墙生锈,墙下往来者,空谈岁月太久。只为在这片曾经被历史遗忘的废墟上,说一点时光美好。

今天我们喝的花茶、大红袍、铁观音跟宋人喝的茶可不一样!宋朝人喝茶是煮茶,而且工艺复杂,步骤繁琐。宋代点茶技艺讲究注水、击浮及茶水交融的程度。

中国茶史上历来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的饮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演变为点茶法,有“唐煮宋点”之说。

唐代流行的喝茶方式叫煎茶,同时加入一些胡椒和盐。它所使用的是蒸青制茶加工的方法。

这么历史悠久的茶道,无论是制茶技法还是饮茶方式,与现今都已有很大的不同了。

到了宋代,中国茶道发生了改变。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而在饮茶之法中更以点茶为主。

为保持茶叶的真味,点茶法在煮茶时不加盐。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道:“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点茶前要先用沸水将茶盏烫热。

倒水入壶

方法是碾茶过罗,再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其制作过程为:

捣碎、筛茶、调膏、加水、点茶

点茶用水以“活”为上。点茶总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与水交融,茶汤表面现雪沫乳花,厚而白,经久不散,经过点茶的茶汤,味道是乳香。

点茶,是一门艺术性与技巧性并举的技艺,这种技艺高超的点茶方式,也是宋代发达的茶文化集大成的体现。

宋徽宗曾经夸口说:“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斗茶之风盛行,宋徽宗就是斗茶、分茶艺术的高手,不仅自己亲为,自己书画,而且承唐开宋,引领宋代成为中国绘画的黄金时代。这是一个文质彬彬的时代,人们借茶来内省,来探求人生美的理想。

近年来,在人们生活中也更加注重我国的传统文化,品味一杯茶,其实就是品味了禅,品味了人生。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是圆融、和谐。

那么,作为当代的我们,更要弘扬传承我国的茶文化,同时更要加个人的修养和气质,值得一提的是在剧中所涉及到的茶艺、插花、香道等传统文化,在莫道都是可以学到的,无论你是刚刚入门还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来这里统统保证让你大开眼界!

不妨来一起来莫道学习吧,随到随学,循环开班哦。深入学习我国传统茶文化、茶知识,让爱茶的你学会品茗,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做一个更优雅知性的人。

宋代的贡茶


宋代的茶书、茶诗词、茶书画等文化作品很多。宋徽宗赵佶是历代皇帝中写茶书的唯一人物,所着《大观茶论》一书论述了茶叶产地、采制、品饮等,内容十分全面。此外,还有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审安老人《茶具图赞》等。下面就宋代的贡茶和茶文化做一介绍。

宋代诗人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所作的茶诗内容广泛、数量颇多,陆游曾写300多首茶诗,苏东坡也有70余篇。茶画也丰富多彩,刘松年的《卢仝烹茶图》、赵佶的《文会图》、赵原的《陆羽烹茶图》、赵孟的《斗茶图》等流传至今,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艺术品。

宋代的贡茶和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享誉盛名,不仅促进了名茶的发展,饮茶的普及,还使斗茶之风盛行,茶书、茶诗词、茶书画等茶文化作品无数,令塞外的茶马交易和茶叶对外贸易兴起。

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载:“圣朝开宝末,下南唐,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在建安郡北苑设立规模宏大的贡茶院。北苑生产的龙凤团饼茶,采制技术精益求精,年年花样翻新,名品达数十种之多,生产规模之大,历史罕见。宋徽宗皇帝赵佶《大观茶论》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宋代贡茶的发展促进了品饮技艺的提高。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北苑采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也带动了茶具、茶艺的发展,江西景德镇的白瓷,福建建州的黑瓷,浙江龙泉的青瓷等制造的茶具都非常精美绝伦。建州的兔毫盏十分流行,还流传日本,被视为珍品。本文来自:茗山生态茶。

宋代的茶叶专卖


[摘要说明]宋代的茶叶专卖

汉代以前,政府收入主要依赖于租税。为了增加政府收入,一批法家就想出来一个好办法,他们说盐、酒这些东西人们不能一日无之,如果实行政府专卖,既可以赚好多钱,又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于是国家开始对盐、酒等物品实行专卖。

最早对茶实行专卖的是唐代,不过那时候茶还是高档消费品,饮用的人不多,因此收入不多,最高不超过40万贯。到了宋代,茶开始步入寻常百姓家,对茶的专卖开始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财源。宋代茶叶的主要产区在秦岭、淮河以南,政府在这些地方成立了6个“榷货务”负责对茶实行专卖。

政府规定,茶农所生产的茶不得私自出售,一律要卖给“山场”(“山场”再把收购的茶送到“榷货务”),收购价格以品质不同差别很大,差的安徽茶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