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茶“道”

发布时间 : 2019-11-13
道然黑茶 国易道黑茶 泉笙道黑茶

【www.cy316.com - 道然黑茶】

一日因总结工作暂时找不到思路,看着刚倒入杯子的水发起愣来,没想到竟然悟出了一些茶“道”,愿意说出来与大家共享,浅薄之见,欢迎批评。

水冲下去的时候,茶叶你争我抢随着水面腾浮上来,但随着茶叶根部吸入水分的增多,便一根一根接二连三地竖了起来,于是水面就不再显得那么拥挤了。既而吸入更多的水,质量变大,慢慢悠悠做着优美的动作沉到水底,静静地躺在那里,而水的颜色却由此越来越深。由此我想到了人青年的时候初入社会,可谓出生牛犊不怕虎,凡事都要争先的,觉得满身的本事没有地方显示,恨不得满世界喊,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多么“能干”。就像刚刚沏的茶,纵然入水以后释放了一点颜色,显得美丽可人,可是因为茶叶还浮在上面,因此是没有办法喝的,即使强忍着喝了,也是和白水相差无几,没有什么味道。等到与社会有了一些接触,懂得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反而觉得自己懂的越来越少了,该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自然便会收敛一点,慢慢品位着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美好意境,和茶叶因根部吸水速度快而使整个茶叶竖起来让水面显得宽松了许多的阶段不谋而合。接下来人生还要在苦恼和欢乐中前进,不声不息地做着自己应做的事,通过种种磨炼成长起来,就如同茶叶沉入杯底一样了。虽然沉默,但由内至外散发的浓郁的茶香仍然让人为之折服。恰巧刚刚听了央视百家讲坛于丹教授讲解的《论语》中的一段话,于教授总结了大家熟知的武侠小说中英雄侠士的不同描写:刚练就了一身刚强武艺的青年侠士初入江湖必是身着讲究,孤傲无比,提了一把闪着寒光的传世宝剑;中年侠士的描写则是衣着平平,拎一口未开刃的钝剑;而老年侠士出场更是有意思,常常是貌不惊人,深邃的目光不经意地打量着周围熙攘的人群,小事不出手,关键时刻虽手无寸铁必出手惊人,只缘十八般兵刃已在心中了。

几种事情看来好像毫无联系,但仔细想来却是有着同样的轨迹。如此胡思乱想一番,茶已是凉了,喝一口依然是苦,却能安然地享受这种苦香了。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道的“道”就是道家的“道”


也许道家和茶文化的关系是最深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道家之“道”是自然之道。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应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也认为“天地有大美”。茶文化是最具自然性质的一种文化形态,从一开始,茶文化就和中国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念相契合,是“自然之道”的一部分。茶道也就是要按照茶的“自然”要求,以“任其自然”。不去违反它的自然状态,让它的天然精华自然发散,以“合于自然”。茶道表演者必须真正地以自然而然的态度与精神去合于“自然之道”,让素朴的人性与茶之本性契台,达到天人合一。这些都是茶文化受道家思想启发所得到的。

道家既是虚静恬淡的,又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因为热爱生命,所以不会去为了世俗或欲望而违反生命的本真。茶采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受到丰壤甘露之润泽,因而具有清灵、玄幽之秉性,这和道家淡泊、乐牛的心态是一致。“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中国茶道的四谛是“和、静、怡、真”四字。这四个字就源自道家淡泊、乐生的思想。当进行茶道这项高级的精神活动时,除了需要幽静环境,还必须有一种虚静的心境。当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吻合,并达到高度一致时,就会进入忘我的境地——沉浸在美的精神享受和明鉴通物的“合一”状态。

道家是隐逸的代名词,因为隐逸本身就具有道家自然主义的倾向。实际上,道家人物都是具有隐逸倾向的,神秘的老于只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和骑青牛度函谷等零星事迹。飘逸的庄子宁可“曳尾于涂中”做一个平凡快乐的老百姓,也不到楚国去做高官。茶圣陆羽也是一位隐士,一生只和高僧隐上交游,以茶为伴。道家的隐逸情结感染了茶文化,《茶经》说“茶之为用,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些隐士们在生活中以茶为伴,在发展茶道的时候又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注入了茶道之中。实际上,隐士辈出的魏晋时期,也正是茶道兴起的关键时期。

茶道的“道”就是道家的“道”。

道可道茶之道


闻惯了咖啡之香,麻木于星巴克的浓郁甜腻,总是希冀着让新鲜充填自己对周围的好奇,于是,我无可救药地迷恋上了这袅袅升起的一抹清香,在淡淡漂浮的几片碧叶中,享受着古老的茶的拥抱。也难怪,时尚文化经过玩命的翻新后,又返回到古老的预言与图腾。中国悠久的茶文化,相信会伴随着奥运对中国文茶健康化声嘶力竭的传播,更快地走入世人的心中。不言而喻,就时尚而言,品茶就是品味。所以今天我也卖弄一番,谈谈“品茶论道”。茶者,雅称“茗”,自神农尝百草,遂有茶。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以茶为饮,演绎出许多故事。有人曰: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和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其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茶为文化,可怡情养性、休闲交友,可寄高风雅韵、淡泊明志……于是有了。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若论其起缘则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在文学史上,提起茶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诗人嗜酒好茶,自古大有人在,李白“自称臣是酒中仙”,有“斗酒诗百篇”的美谈;茶圣陆羽则有一茶友诗曰:“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水。”可见酒和茶对于诗人具有多么强大的诱惑力,诗与茶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温庭筠、陆游等,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茶叶作中描写过茶叶。,将茶理寓于形式,讲求名茶、好水、美境、佳人、雅事、细器。于饮者而言,前三种讲究至为重要,名茶好水为茶艺之本,清雅美境则关系心境,后三种讲究尤为难得,器皿或可选择,而人与事却是可遇不可求。无奈世面上看到的茶文化书籍,要不古老陈旧,要不为编纂之物,缺乏系统性,对内容的介绍浅尝辄止,更有一些只重技法说明,缺少文化内涵的深挖掘。我无意间在书店看到这套品茶馆的茶书,欣慰之情油然而生。大家之笔的娓娓道来,把现代茶艺与茶文化的悠长历史相融合,细说茶马古道的悠然与六大茶山的来历,穿插其间的是浓浓的地域民族风情和作者对茶的挚爱……关于“茶”的诠释,短短千字不解心头之结。茶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茶文化的宣传者当仁不让,而国人也更需要从多个维度理解传统,我们是否应当考虑用“倡导茶文化”来肯定传统文化应有的那份空间呢?

昆明九道茶的道茶程序介绍


九道茶在饮茶时有九道程序,因流行于我国云南的昆明一带,所以称昆明九道茶。这种饮茶方式复杂,而且充满着温馨,一般是用于接待客人,所以又称迎宾茶。这九道茶的程序是:第一道选茶。九道茶多用普洱茶。由主人家的小辈将各类普洱茶的样品,放在小茶盘,供宾客选用。如在茶楼,茶博士就在请宾客观察茶的形、色和闻香之时,讲述茶的特色,增加宾客的饮茶知识。

第二道温杯。用开水冲洗,洁净茶具,同时也提高茶具的温度,以便茶叶中的物质充分溢出。

第三道放茶。将宾客选好的茶叶投放进茶壶内。

第四道注水。用煮沸的开水倒进壶内,但不要倒满壶,要留有三四成的空间。最讲究的家庭多用山泉水煮沸泡茶。

第五道浸茶。盖上壶盖,闷上四五分钟,以便茶中的物质能溶于水。

第六道匀茶。再将开水注入壶内,稍稍冲淡壶内茶水,使得茶味浓淡可口。

第七道斟茶。将壶中茶水,依次从左到右斟入茶杯里。

第八道敬茶。由主人家的小辈手捧茶杯,敬献给宾客。在茶楼则由茶博士依年龄长幼依次敬献给宾客。

第九道品茶。宾客接过茶杯后,要先闻闻茶香,这不仅是对名茶的欣赏、体味,也是利用茶的香气来清心、通窍。然后再小口饮用,以便仔细品味,享受饮茶的乐趣。品茶时切忌大口”驴饮”,这样做不但不能品尝道名茶的味道,还显得很没有修养,更不能享受到品茶的温馨与惬意。

头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


无论新茶人还是老茶客,心里最忧虑的事,应该都是:有好茶要怎么喝?

因为对茶的那份喜爱,让我们既想喝好,又怕浪费。有时面对喜欢的茶叶,不敢施展手脚,东问西问也得不到一个权威的答案。

其实掌握一些必要的喝茶常识,可以消除大家的疑惑,提升泡茶的技巧,避免喝茶带来的负面效果。

所以杯小茶特地整理了一份喝茶全攻略,从开泡到禁忌全解答,让你安心喝好茶,收藏起来吧!

“头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

其实世间万物皆有因果逻辑,泡茶也是。只有从第一步开始准备好,泡茶的过程就变得既简单又美妙,学会下面这个步骤,泡出来的茶一定如甘露般美味。

第一步:滚水烫杯

首先,茶具用滚开的热水浇烫1分钟,如在办公室的话,先接一杯热水使杯子变热变暖,这样是为了让茶叶在适宜的温度下更好的泡出香味。

尤其在气候寒冷的冬天,直接用冰凉的茶具泡茶,会让茶叶在热水中极速收缩,失去原有的茶香。而且也是为把茶放进杯中后,可以让茶先慢慢苏醒,也称醒茶。

第二步:浸泡十秒

放好茶叶,在杯中倒入约三杯汁的滚水,浸泡10-30秒,让茶叶先变得温润,同时也可以将茶叶上附着的灰尘与一些杂质去掉,然后将水倒掉,重新冲入热水。

第三步:头三道茶要淡喝

所谓“淡喝”就是指在茶水2-3道时不要泡太久,否则浓度太重影响口感。

由于茶叶中的营养物质在刚开始泡时会发挥60-70%,除了营养物质之外更有咖啡因等同时发挥出来,喝太多反而对健康不好。如果喜欢浓茶的朋友,可以忽略。

经过了以上三个步骤以后,一杯精粹的茶就算彻底泡好了。下面再怎么泡都可以把茶泡好。

喜欢一样东西就是要掌握它的精髓,泡茶亦是如此,只有珍爱才能悉心去了解,发现它最好的那一面。

喝茶,要坚持八不饮原则

茶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茶并不是可以随便乱喝的,若不注意一些喝茶的方法,不但不会有任何好处,还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后果。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喝茶都有哪些讲究吧!

过浓不饮

浓茶会使人体的“兴奋性”过度增高,会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不利影响。有心血管疾病者在饮用浓茶后可能会出现心跳过速、心律不齐的现象,易造成病情反复。

睡前不饮

这一点对于初期饮茶者尤为重要。很多人睡前饮茶后,入睡会变得非常困难,甚至严重影响次日的精神状态,有神经衰弱或失眠症的人要特别注意。

餐前不饮

进餐前或进餐中少量饮茶并无大碍,但若大量饮茶或饮用过浓的茶,则会影响很多常量元素(如钙等)和微量元素(如铁、锌等)的吸收。

酒后不饮

饮酒后,酒中乙醇通过胃肠道进入血液,在肝脏中转化为乙醛,乙醛再转化为乙酸,乙酸再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

酒后饮茶,茶中的茶碱可迅速对肾起到利尿作用,从而促进尚未分解的乙醛过早地进入肾脏。乙醛对肾有较大的刺激作用,会影响肾功能,所以,经常酒后喝浓茶的人易发生肾病。

不仅如此,酒中的乙醇对心血管的刺激性很大,而茶同样具有兴奋心脏的作用,两者合二为一,更增强了对心脏的刺激。所以,心脏病患者酒后喝茶危害更大。

谨慎用茶水服药

有些人尤其是爱喝茶的人,会选择用茶水来送药,殊不知茶水中的鞣质可与药物结合而沉淀,会改变药性,阻碍吸收,影响药效,所以,服药最好还是用白开水。

但是有些药使用茶水服用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有助于身体吸收,所以吃药谨遵医嘱,注意药性的发挥,再选择是否与茶水同用。

隔夜茶不饮

隔夜茶因搁置时间太久,容易受到病源性生物污染,茶水中的复杂成分也易发生变化,饮隔夜茶可导致胃肠疾病。小时候一直被教导“隔夜茶,拉肚子”看来真是自有道理的。

四季有别

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

春季饮花茶可以散发一冬积存在人体内的寒邪,促进人体阳气发生。

绿茶性味苦寒,夏季饮绿茶为佳,可清热、消暑、解毒、止渴、强心。

青茶不寒不热,秋季饮青茶能消除体内的余热,恢复津液。

冬季饮红茶最为理想,红茶味甘性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能助消化、补身体,使人体强壮。

喝茶有量

虽然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饮茶。

患有神经衰弱、失眠、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心脏病、胃病、肠溃疡者不适合饮茶,哺乳期及怀孕妇女和婴幼儿也不宜饮茶。

其实,喝茶是一种生活方式

喝茶会让审美更提升

布置一个茶席,构图、摆件、插花搭配,你的生活美感会越来越好。

喝茶会让谈资更丰富

把茶当成名片,在合适的场合,与其介绍自己的名字,不如告诉别人你喜欢的茶,带出自己的性格,以及擅长的领域,让人产生记忆联结。有意思的人,不按套路出牌其实是最有个性的套路。

喝茶会让旅行更精致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可以拥有路途的归属感。在每一个有茶树的目的地,摘一片茶鲜叶,记录时间和地点,夹入笔记本。自然累积,无需着意,经时间发酵,就是你的“茶树旅行笔记”。

喝茶会让身心更愉悦

即使任性,你也要给自己一天,让心灵暂离困囿,让身体自在舒展。泡一壶清茶,让身体聆听心灵的节奏。看似“无聊”的时间空档,其实带给你的,是来自心底的答案。

因为追求宁静之心,我们向往自然;因为向往自然,我们喜欢喝茶。

端起茶杯,忘记烦恼。用科学的知识,解决喝茶的疑惑。

但是关于“头道茶”是否要饮用,你有什么看法和经验呢?欢迎分享!

茶 道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兄弟民族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有别,生活习惯也会有差异,就是同一民族也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现象。但是在饮茶、嗜茶方面却有共同的爱好,无论茶的饮用方法有什么不同,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珍爱的。 如今,茶夷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中国人为什么爱茶,因为,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是核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 《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茶经》共十章。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四之器”详细描述了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对于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与陆羽忘年交的释皎然在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诗中两次提到了一词。此后,唐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饮茶”一章又写道:“有常伯熊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大行”。从上述文献可知:是《茶经》确立了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精神;而释皎然和封演赋予了“”名称。 《茶经》问世之后,相继出现了多种茶文化专著,形成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唐代苏?0的《十六汤品》专门评论茶汤优劣;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和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槎音茶)则是评论煎茶用水优劣的专著;宋·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述了宋代的发展情况和特点。从《大观茶论》中可以看出,宋代不再用釜煎茶,而是将碾磨好的茶叶粉末直接放在碗内,把煮沸适度的水先灌进汤瓶,然后冲入茶碗,再用一种状如小炊帚的竹制“茶筅”搅拌均匀,称为“点茶”。《大观茶论》对点茶技法做了精辟而详尽的描述。值得一提的是:赵佶还把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这些内容丰富深刻的专著同明清时代的茶文献一起,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华茶文化宝库。 古代众多的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要求:(一)茶具必须清洗洁净;(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讲求水沸适度。刘禹锡在一首煎茶诗中说:“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茶便煎好了。苏东坡则更加形象地写道:“蟹眼已过鱼眼生,嗖嗖欲作松风鸣”(蟹眼形容水沸时的小气泡,鱼眼指随后出现的大些的气泡);(四)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为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北京茶叶学会和北京茶叶总公司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组建了供内部进行茶文化交流的《北京馆》,以“俭、和、敬、美”为本馆精神。“俭”俭朴,返朴归真,提倡清茶一杯;“和”和平,祥和安定,和睦相处;“敬”尊敬,互敬互爱;“美”美好,提倡真善美。使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寓于活动之中。 2.中国的基本精神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 第一节 什么是 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尽管“”这个次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呢? 一、日本对的解释 日本人把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研究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下定义。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的美学》一书中,将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面对博大精深的文化,如何给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二、我国学者对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引导七种义理,中国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的理解为:“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其实,给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下一个定义,把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第二节 中国“四谛”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在世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

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什么是的精神内涵呢?

日本学者把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茶为的四谛、四则、四规。“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史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中国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 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2.我国大陆学者对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3.“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哲学思想的核心,事的灵魂。“静”是中国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终极追求。 一、“和”中国这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二、“静”中国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

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的诗中云:

白云南风雨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诗中无一静字,但意境却幽极静笃。

戴昺的《赏茶》诗:

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

绿阴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

连黄蜂飞动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可见虚静至极。“卧听黄蜂报晚衙”真可与王维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相比美。

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中写道: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

枯肠未易禁散碗,卧听山城长短更。

生动描写了苏东坡在幽静的月夜临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称描写茶境虚静清幽的千古绝唱。

中国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禅茶一味”。在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

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

宋代杜小山有诗云: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写的是夜之静。

清代郑板桥诗云:

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写的是心之静。

在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回首页

三、“怡”中国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由不同的追求。。历史上王公贵族讲,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讲,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参与中国,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的根本标志之一。 回首页

四、“真”中国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于“真”。“真”是中国的起点也是中国的终极追求。

中国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中国追求的“真”由三重含义。

1.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爱护生命,珍惜声明,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3中国与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月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第一节 禅茶一味

一、“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

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白族三道茶中的“三道”指什么?


白族三道茶(三般茶)是云南白族待客的一种饮茶方式,以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哲理出名,属茶文化范畴,是在明代时就已成为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节,茶俗。

白族三道茶已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待客的茶礼。“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游的保留节目。2014年11月,“白族三道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现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一苦,二甜,三回味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如何泡茶?头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


无论新茶人还是老茶客,心里最忧虑的事,应该都是:有好茶要怎么喝?

因为对茶的那份喜爱,让我们既想喝好,又怕浪费。有时面对喜欢的茶叶,不敢施展手脚,东问西问也得不到一个权威的答案。

其实掌握一些必要的喝茶常识,可以消除大家的疑惑,提升泡茶的技巧,避免喝茶带来的负面效果。

所以特地整理了一份喝茶全攻略,从开泡到禁忌全解答,让你安心喝好茶,收藏起来吧!

“头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

其实世间万物皆有因果逻辑,泡茶也是。只有从第一步开始准备好,泡茶的过程就变得既简单又美妙,学会下面这个步骤,泡出来的茶一定如甘露般美味。

第一步:滚水烫杯

首先,茶具用滚开的热水浇烫1分钟,如在办公室的话,先接一杯热水使杯子变热变暖,这样是为了让茶叶在适宜的温度下更好的泡出香味。

尤其在气候寒冷的冬天,直接用冰凉的茶具泡茶,会让茶叶在热水中极速收缩,失去原有的茶香。而且也是为把茶放进杯中后,可以让茶先慢慢苏醒,也称醒茶。

第二步浸泡十秒

放好茶叶,在杯中倒入约三杯汁的滚水,浸泡10-30秒,让茶叶先变得温润,同时也可以将茶叶上附着的灰尘与一些杂质去掉,然后将水倒掉,重新冲入热水。

第三步头三道茶要淡喝

所谓“淡喝”就是指在茶水2-3道时不要泡太久,否则浓度太重影响口感。

由于茶叶中的营养物质在刚开始泡时会发挥60-70%,除了营养物质之外更有咖啡因等同时发挥出来,喝太多反而对健康不好。如果喜欢浓茶的朋友,可以忽略。

经过了以上三个步骤以后,一杯精粹的茶就算彻底泡好了。下面再怎么泡都可以把茶泡好。

喜欢一样东西就是要掌握它的精髓,泡茶亦是如此,只有珍爱才能悉心去了解,发现它最好的那一面。

三道茶的冲泡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现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三般茶的喝法是:先将本地产的绿茶放特制的小砂罐里在火上焙烤,待罐中茶叶烤脆、烤香、变黄时,冲入罐中少许沸水,等水中泡沫消失。再将沸水冲满,四火稍煨火片刻,茶水呈琥珀色,香味浓郁,有烤茶的特殊馥郁,斟入小茶盅内,此第一道茶,称为头道苦茶。在砂罐里注入新水,加入白糖、炒香的桃核仁片芝麻面等是第二道茶,即二道甜茶。第三道茶要在茶水中放入烘香的乳扇、红糖、蜂蜜、桂皮、米花、和几粒花椒等,称为三道回味绵。

特别提醒:冲泡茶对水温是有要求的,不同的茶叶对水温要求是不同。

三道茶的冲泡水温要求在九十度以上茶叶有:

冲泡的茶叶种类:铁观音、水仙、冻顶乌龙、佛手等。

重揉捻茶类:铁观音、佛手等接近球状的茶。

重焙火的茶类:色泽较黑、较暗的茶。

陈年茶类:任何妥善储存的陈年茶,以铁观音、水仙较常见。

三道茶的冲泡水温要求在八十度到九十度之间的茶叶有:

轻发酵的茶类:如文山包种茶,若焙火较重,仍以高温冲泡。

芽茶类:如白毫乌龙、高级红茶等。

熏花茶:香片、包种茶、熏花。

三道茶的冲泡水温要求在八十度以下的茶叶有:

绿茶类:如龙井、碧螺春等。若品尝时仍觉得苦味太重,可再降低水温。

此茶麻、辣、甜、苦各味皆有,饮之使人回味,故称回味茶。云南大理的白族同胞爱饮三道茶,并用三道茶待客。三道茶喻示着人生有苦有甜,苦尽甜来,令人回味无穷。小小三道茶折射出白族同胞对人生哲理的悟性。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三道茶寓寄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尘世的每一个人,当我们在酒足饭饱之余,慢慢品茶之时,不妨让这饱含智慧的茶香慢慢沁入我们的生命之中,让人生如茶,芳香宜人!

三道茶是哪个民族的?白族三道茶哪里喝?


三道茶是白族的,一般在云南大理白族家中都能喝到,那么,白族三道茶怎么喝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白族三道茶的喝法以及“三道茶”的寓意吧。

白族三道茶

三般茶的喝法:先将本地产的绿茶放特制的小砂罐里在火上焙烤,待罐中茶叶烤脆、烤香、变黄时,冲入罐中少许沸水,等水中泡沫消失。再将沸水冲满,四火稍煨火片刻,茶水呈琥珀色,香味浓郁,有烤茶的特殊馥郁,斟入小茶盅内,此第一道茶,称为头道苦茶。在砂罐里注入新水,加入白糖、炒香的桃核仁片、芝麻面等是第二道茶,即二道甜茶。第三道茶要在茶水中放入烘香的乳扇、红糖、蜂蜜、桂皮、米花、和几粒花椒等,称为三道回味绵。

中国是茶是故乡,民族地区由于自身的生活习俗形成的特殊饮茶方法,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三道茶寓寄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尘世的每一个人,当我们在酒足饭饱之余,慢慢品茶之时,不妨让这饱含智慧的茶香慢慢沁入我们的生命之中,让人生如茶,芳香宜人!

若想知道三道茶的具体做法,可以参考我们网站《白族三道茶中的“三道”指什么?》一文。

普洱茶的饮茶有九道程序 故名“九道茶”


云南普洱茶,泛指利用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经杀青、揉捻、晒干而制成的晒青茶,也包括晒青压制成各种规格的紧压茶,如普洱沱茶、普洱方茶、七子饼茶、藏销紧茶、团茶、竹筒茶等。

普洱散茶外形条索肥硕,色泽褐红,呈猪肝色或带灰白色。普洱沱茶,外形呈碗状。普洱方茶呈长方形。七子饼茶形似圆月,寓多子多孙多富贵之意。

普洱茶的饮用以中国西南地区最为流行,在云南昆明一带更是接待宾客的必备之物。因饮茶有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

一为赏茶:将珍品普洱茶置于小盘,请宾客欣赏其色香味形,同时大略讲述普洱茶的历史文化。

二为洁具:迎客茶具以紫砂茶具为上,通常茶壶茶杯、茶盘一色配套。多用开水冲洗,这样既可提高茶具温度,利于茶叶香味透发;又可清洁茶具。

三为投茶:按茶水1∶50比例将普洱茶投入壶中。

四为泡茶:将全沸的开水迅速冲入壶内,至三分之一。

五为浸茶:冲泡后,立即加盖,略微摇动,再静置5分钟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于水。

六为匀茶:打开壶盖,再注开水,使茶汤浓淡相宜。

七为斟茶:从左到右依次,将壶中茶汤分别斟入半圆形排列的茶杯中,来回斟茶,使各杯茶汤浓淡均匀至八分满。

八为敬茶:由主人手捧茶盘,按长幼辈份,依次敬茶示礼。

九是品茶:先闻茶香,再细细品味。

1,赏具2,净具3,置茶4,涤茶5,注水6,淋壶7,出汤8,分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