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茶道

发布时间 : 2019-11-13
关于茶道 黑茶湖南安化 普洱茶黑茶

关于茶道。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引进日本,成为中国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这面旗帜,并总结出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来源于他邦。中国的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精选阅读

闲话冰岛普洱茶(二)


入口苦涩度极低,几乎没有感觉,喉咙部位渐渐有股凉气出来,慢慢的转化为舌头中后部双呷生津,入口的时候几乎没有觉察出有茶味,茶味是渐渐的从喉部延伸到整个口腔。生津效果明显持久,主要集中在双呷部位,茶汤糖香,浓度非常高!!杯盖杯底高香,冷杯后闻出点冰糖香,冰岛茶真的如其名字,像喝到一杯冰水入口时很平淡,但随后整个口腔都充满清凉的茶味。舌跟部位回甘双呷生津不断。

安好奇之下,查阅史料,才知此茶之珍贵并非友人吹嘘。冰岛古树茶产地在冰岛村(当地人也称“丙岛”),该村位于云南勐库河畔。懂茶的人都知道,勐库茶区居临沧茶区中心,而以勐库河为界,勐库茶山被分为东半山和西半山两部分。东半山茶香气高昂,显毫,但茶气相对较弱;西半山正相反,香气弱但茶气十足。所以位于中间的冰岛村所产茶叶,可谓集勐库茶区优秀品质于一身的极品好茶。

茶叶虽好,产量却十分稀有。真正的冰岛古树茶,产量要比著名的“老班章”少的多。市场上普遍认为,真正的冰岛古树茶要比老班章贵才是。

曾几何时,“班章为王,景迈为后”,“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的说法不绝于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懂普洱的人逐渐发现,没有什么比真正的冰岛古树茶更柔美的茶叶了。于是,“班章为王,冰岛为后”的说法便兴盛起来。

闲话冰岛普洱茶(三)


此茶墨绿相间,条索硕大,整洁匀称!香气悠然。端详之间,水沸升起,一如既往温壶汤杯,八克冰岛缓缓倒入盖碗中!待到水温稍冷,悬壶轻注,清香之气扑鼻而来,随空气而动!

在这激流的世间里,世人皆是匆匆忙忙,“清音一曲,清茶一杯,淡看世间的纷纷扰扰,笑对人生的起起伏伏!”这样的心态早已成为一种现代人所向往!很无奈,这样的生活只能算偷得浮生半日闲!

鲜嫩的叶底,仍然带有悠悠的香气。 此茶墨绿相间,条索硕大,整洁匀称!香气悠然。端详之间,水沸升起,一如既往温壶汤杯,八克冰岛缓缓倒入盖碗中!待到水温稍冷,悬壶轻注,清香之气扑鼻而来,随空气而动!

犹如少女初登炫丽舞台,青涩而迷人!略带悠然的芳香!晶莹剔透的浅黄色茶汤入口柔,微苦涩,而后转甘甜,生津持久,饱满度适中,喉底略甜!恰似雪山融化,化水而动,潺潺顺流而下,缓慢而轻柔!为大自然谱写一曲迷人的乐章!

沉浸在美妙的茶世界里,不知不觉半日已过,恍然间,翩翩少女留下低沉的幽香,飘然而去,只留下相机里那黯然的背影。

一杯冰岛,几分柔情似水,好似佳人螓首轻垂,水眸流动,粉面桃腮,,岂是一个美字了得。。。

闲话冰岛普洱茶(一)


茶人说“喝茶喝到老,茶名记不了”。

云南古树乔木大叶种为原料的普洱茶,以其历久弥“香”的独特口感和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尤其是近年来,古树茶“老班章”作为普洱茶中的王者,价格一路飙升。而“冰岛老树茶”作为普洱茶中的王后,其价格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品尽千年普洱茶 冰岛古茶声名大:

“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这是爱普洱之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不同于其他茶叶“贵在新”的特点,普洱则“贵在陈”。作为普洱一种的冰岛古树茶则更是如此。

究其根本,除却历史渊源、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生活品质逐渐提高等因素以外,作为黑茶的普洱“越陈越香”的独特之处着实让国人着了迷。

随着中国品茶人士数量、质量的攀升,懂普洱茶、好普洱茶的人也越来越多。而迷恋于品普洱茶的人,口味也变得愈发的“挑剔”。于是乎,“古香古色”的冰岛古树茶就逐渐成了爱普洱人士的掌上明珠。 国人好茶,以茶为调剂品,以茶为文化。品茶之人,更是执着于察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封班章为王,评冰岛为后。

“入口不涩,喉咙渐生丝丝凉气,紧接着俩颊生津,若潺潺溪水。”茶友品其美味之后不禁啧啧称奇。壶君托茶友之福,有幸得一饼尝之,“冰岛”之名果不虚传——入口如淡淡冰水,而后却茶香四溢,清凉感十足,还透着一股冰糖滋味,回甘不断。这种独特的口感,即便冷杯之后更闻出冰糖凝香。

习茶︱闲话茶的“安神”功效


喝茶有益健康,几成常识,特别是中国人,不仅能把茶这样一片树叶,发明成为饮料,用来消食解渴、补充营养,还能在种茶、制茶、品茶中阐扬出我们的文化和艺术之美,而那些更进一步的妙人们,还能在一碗茶汤中,表述出我国最为深邃的哲学和宗教。

中国古人的学问,并不如今日这般,有如此精细的分科别类,中国的古人,也没有如今人这般,有这么强烈的行业和专业意识。因此,古人记载饮茶之有益健康,首先并不是刻意为之,要把茶叶研究透了来为我所用,也并不是为了要成为茶叶的专家或茶文化的学者,以此可立身社会。要明了中国古人之所以推崇喝茶养生,还要从对于“学问”的认识开始说起。

古人的学问,其构成的核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谦卑”,一个是“利人”。首先是面对他人和自然,认识到一己生命之孤独和有限,从而引发思考和探索,以求超越和明了,这便是谦卑的意涵,是学问之所以发生的缘起和立意,而后,才有学问之所以成其为学问的因由和种种成果。

古人因为谦卑而求学求真,因为求学求真,从而渐渐有其所得,有其所得以后便自然而然地思及并对比于他人,从而明显看见了他人的一些糊涂和不是,因而产生恻隐之心,便会有各种“利人”的自然行为,要去劝世醒人,或者著书立说。因此,中国古人的学问,只是源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义”的情怀,而绝非是因为弱肉强食的所谓丛林法则的“利”的驱动。物质和名声的那些利益,都是在真诚地奉献以后的水到渠成和瓜熟蒂落之事,他们要么并不在意,要么是在意得极其有限。中国古代的哲学、医学、史学、文学,其本来面目都莫不如此,是人类社会真诚自然的一个行为和结果,而绝非是基于利益的追求,轻佻肤庸地先在心中谋划出一个某种学问的“蓝图”,然后步步去实现它。后者的所谓“学问”,其实一开始,就与真正的学问背“道”而驰。

之所以要讲讲以上的这些题外话,是因为若是不先明了这些背景,我们就总会落入用现代人的眼光和立场去解读古人的窠臼,从而导致误解和轻慢。比如古人讲“茶为万病之药”,讲“茶能轻身换骨”,等等,一系列讲到饮茶有益养生和健康的话语,其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一来并不是文字本身所看起来的那么简单,二来也并不是从我们现代人的立场所可以武断地加以测度和评判。

茶对于养生和治病的功效,综合古人的记载,一共可归纳出二十四条,称为茶的“二十四功效”,比如有“少睡”、“消食”、“下气”、“利水”、“安神”等,而其中,最为明显的,或者说其实最为医家所推崇的,应该是“安神”这一项。

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医的理论基础是来源于“精气神”的哲思,而这三者中,最根本的便是人体之“神”。一个人能做到精神内守而不散乱游离,就自然能够暗合妙道,顺与自然,从而精气充盈,在人间“度百岁乃去”。《上古天真论》中有一段很精妙的话把这个讲得很清楚:“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最后的一句“德全不危”可视为这段细论“精气神”之道的高度总结。我们眼下的社会,一提“道德”二字,就敬而远之,总觉得其严肃、无趣,甚至于虚伪。然而道德,是我国文明的核心,所有的学问都以此为归宗。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一个人学习德行的目的,并不在于标榜自己,而只是在于明了和知道一己之心,不被外境和内心的胡思乱想所抓住,其实是很自在的一个环节,而其目的,则在于能够渐渐入于道途,最终达到生命质量的升华。这就是“德全不危”的意涵。而生命质量的提升,核心在于精神的内守,所谓“守静笃、致虚极”,从而使得人体真气从入,精力充沛。

因此,中国人“道德”的概念本身,从来就没有人我对立的二元色彩。而中医,和我国的哲学相辅相成,以其一整套的技艺和药理,帮助人体回归其“神”,进而使得“精气”能有其所遵循和生发。孙思邈说一个人神若散乱,便“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饮茶可以“安神”,是怎么个安神法呢,不是说从外界有一个东西进来,自然而然就对我们的精神“动手术”,使其安定起来,而是茶叶首先有这个物理功能,这是茶叶作为“药效”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这个物理功能还应该和人的心理功能相互契合,如此才能事半功倍,让茶呈现出其“茶德”来,而这才是中医认为茶可以“安神”的最根本缘由。

研究中国的茶,首先要真诚地追求中国的“道”,如此才能融会贯通,品得其个中滋味,包括茶与健康的关联种种。

日本茶道 - 茶道具


煮水

炉:位于地板里的火炉,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风炉: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炉,功能与炉相同;用于五月至十月之间气温较高的季节。

柄杓:竹制的水杓,用来取出釜中的热水;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盖置:用来放置釜盖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属、陶瓷、竹等各种材质;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盖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备用水的储水器皿,有盖。

建水:废水的储水器皿。

茶罐

枣: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浓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来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从茶罐(枣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饮茶所用的器皿。

乐茶碗:以乐烧(手捏成型低温烧制)制成的茶碗。

茶筅:圆筒竹刷,乃是将竹切成细刷状所制成。

茶室

为了所建的建筑。大小以四叠(塌塌米)半为标准,大于四叠半称做“广间”,小于四叠半者称作“小间”。

水屋:位于茶室旁的空间,用来准备及清洗具。

茶道版主谈茶道


杭城遇雨,这雨始于六月一日下半夜。 上半夜月明星疏,天高气爽,雪峰茶室告别春梅诸茶友后,沿延安路去了河坊古街。 夜幕下的河坊街,灯红酒绿,市声喧嚷。余有茶僻,多于行旅中逛茶店。 过数家茶坊,地产龙井茶店均显简朴,因茶品单一,无需多作导购,店员散坐闲聊,店堂多显清静。而天福茗茶却辟出两间大店,美伦美焕,彩衣小姐如蝶穿梭,门庭若市,有小姐热情奉茶,但介绍茶品却令人迷惑,只好反客为主,为小姐说茶。 同是茶店,为何有如此差别呢?窃以为杭城茶坊视茶为平常物,老店员捧壶饮茶,茶即茶矣。而天福茗茶视茶为商品,商家以贩售为目的,店员不识茶,但却可以卖茶。此乃茶市无可寻。 其实,若于日常之中寻,是不免要失望的。 六月二日,接苏箫电,蒙三醉茶友厚爱,延余为此版主。虽余在榕事茶文化活动巳数年,却一直对之义不甚了解。前日,有斋友引王旭峰女士所言之要义,余观而止,云中雾里。难解,疑是形而上之物,且多于古人典籍之间,曲高和寡。 如何与青年茶友交流,是余心系之念。六月二日晨,为青年旅舍天棚外雨声所惊醒,早餐后雨转小,于是披雨出门,门外即西湖,烟遮雾蔽,近水无色,远山飘渺,西湖显露出它另一种风情,于是想到若以西湖之美比,是丽日晴天之如诗如画,还是雾雨飘逸中的如幻如影。 窃以为不同阶层、文化、心境,均能有不同的认识,但长久以来,为定义者只有文儒之士,但好茶品饮者则遍及坊巷,是否与茶饮是相割裂两种形态?茶客们好的是一杯好茶,而文士好的是一场茶戏? 查经阅典,有关的论述当不在少数,但于大众还是不懂,需靠各种铨释传世,实难普及。中国实未演化成一种传世的形式,如日本,今日有展示者,多为一家之见之习,远未有共识矣。 余以为作为大概念、命题,倒是切乎实际,其总领之下,海纳百川,相容众议,可化古而事今。古往今来,在神州大地,存于理念,而理念的产生,表述与流传,是受制于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的,社会日新,理念日陈,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种理念欲求长生,必然追求与时俱进,从新的社会形态中吸取营养,才能发扬光大。 我辈事茶,意欲何求?在品饮一杯好茶。故以为之要旨,在于泡好一杯茶,若手下沏出的茶汤难以入口,任何美伦美焕的形式与精深奥妙的理论都显失色。 因此追求者,必先明茶理,识茶性,习茶艺,知茶礼,但此周全之求,能普及否,窃以为难,于广大茶众,饮茶只是生活的一部份,无心无暇关注茶之道,就如日本之,君不见参于其者,每每均为传人、僧侣、家庭主妇等少数时间宽裕者,于大众依然有更多紧要的事务。 作为生活的艺术化、理念化的形态,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应该寻求一种切合实际的表述形式与语言,若沉迷于古人的思维方式与意境中,必然成为海市蜃楼,无本之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