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德散论

发布时间 : 2019-11-13
黑茶散茶 红茶散茶 黑茶的散茶

【www.cy316.com - 黑茶散茶】

茶,素有清香、平和、谦逊、平淡的内质,在中国诸多的优良传统里,客来敬茶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礼节。

“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饮茶的妙趣不但在于他独有的色、香、味、形,而在于使人把心放在闲处。涤荡性灵,保持心境中的一点清纯之气,在日常生活中,始能出无穷的清新。

茶贵在品,能在品中求得一份清静,抒发一凡情怀,愉悦心情,从而让自己在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好好放松一下。从而得到一种很好的享受,休味草中英在杯中的绿尘飞,翠清起,从而使人胸怀舒畅,消遥自在。古代的名人雅士,无不以饮茶品茗为乐,歌茶颂水为快,故自古以来,茶一直和雅有牵连不清的联系。

茶圣陆羽曾作歌云: 不羡黄金罍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下竟陵城下来 字字句句道出了茶圣对茶的珍爱情怀。

茶有茶的文化。品茶更注重讲究其深邃的文化内涵,而我们的民族也正是被茶文化浸淫了几千年的民族。饮茶的哲学使我们轻松、宁静、自在,洗涤心中的忧虑与尘垢,清除一下俗念,既可在香、清、味、甘中自得其乐,也可共同分享,借一杯清茗作心灵的沟通。在喧嚣繁杂的尘世里,我们需要一杯好茶。

芳荼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的结构是与宗教、道德、艺术、文学、哲学有明确的关联的领域,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的影响,并与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筑成一个茶文化的完整结构体系,把茶的天然特征、特性,升华成一种精神象征,把茶事活动上升到精神活动,这在历史岁月的反复“洗礼”过程中,孕育成茶文化的源泉,形成了斑驳的茶文化大观,劈如:人们从茶汤清沏,升华为“清廉”、“清静”、“清心”等,从茶香味的温和淡雅,引伸出“和谐”、“谦和”、“中庸”、“幽雅”,从茶性的天然纯真,类比人性“纯正朴实”、“反朴归真”,继而演绎出以茶敬客,以茶会友,表示敬意、亲切、和气、淡雅的人际关系等等。总之,从茶性、茶事中可感悟出许多以灵的美感,精神的满足,人生价值的修炼,生活的真正趣味。

具而言之,以茶抒情,以茶阐理,以茶施礼,以茶颂德,以茶审美,以茶怡情,以茶教伦……均为以茶为主体的一种教化方式,一种陶冶育化的意识形态。从哲学角度看,文化的功能是“化人”,即变化人,陶冶人。按这个意义上讲,茶文化就是“茶化人”,它具有教化功效,但不含任何政治目的,化为寻求一份清欢,一片净土,一个更为洁净的晴空,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

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道德理论的基础在于价值观。中国茶德的“廉、美、和、敬”(或理、敬、清、融);日本的“和、静、清、寂”;台湾茶艺的“清、静、怡、真”及韩国茶礼的“和、静、怡、真”等,就价值观来说,基本上是“重义轻利”、“存天理,去人欲”、“以德服人”、“德治教化”等儒家思想的映然蔚观。

茶文化涉及到科学、道德、审美、礼仪等范畴,其内涵极为丰富。中国茶文化的内涵,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养生(茶文化的功利追求),修性(茶文化的道德完善),怡情(茶文化的艺术趣味),尊礼(茶文化的人际协调)等等。

cy316.cOM编辑推荐

论茶德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


中国已有数千年的饮茶历史了。发展至今,品茶已成为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表现。而通过饮茶方式(茶艺)、选修课程学习、主题班会、知识竞赛、茶文化研讨、茶书法绘画、茶音乐CD.VCD欣赏、茶邮票茶工艺品收集、主题研究性学习、实践考察等,对学生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不失为有趣的、有形的,有价值的、有特色的德育方式。

中国茶、以及精神,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现代教育极其重要的道德教育资源。茶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历代文人名士早已作了很多精辟的论述。唐《喜园中茶生》曰:“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得与幽人言。”北宋范仲淹在《斗茶歌》中说,“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范仲俺赞美武夷岩茶为仙茶,系神仙所栽,为天下第一。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馥郁馨香的兰芷,并以茶的俭朴清淡自比,由此而引用屈原《渔父》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以申明自己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写道:“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澹闲洁,韵高致静。”他认为茶具有“清、和、澹、静”的美德。并以此引申为社会伦理美学。他接着说:“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推,从事茗饮。天下之士,励志清白,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以不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

总之,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钟灵毓秀,造就优良茶德。茶性俭,苦而后甘,它的俭朴、清淡、和静、健身的秉性,恰与中国人崇尚先苦后甜,温和谦逊,宁静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们的喜爱。而且,由于中国的演化,茶德早已超出了自然的范畴。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云“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风骨茶样明。”宋大文豪苏东坡直截了当地说:“从来佳茗似佳人”。将茶人格化、神秘化,把饮茶从解渴的日常层面,上升至精神寄托的高度。茶成了高尚情操的象征,超越了茶叶的经济的物质的范畴,与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学、艺术、伦理等领域联系起来。人们在品茶的同时也品察了人生的趣味,培养了高尚的情操。

由此,挖掘茶德,以此育人,为众多有识之士所推崇。唐茶圣陆羽在中国第一部讲茶叶的《茶经》中说,饮茶“最宜精行修德”,把品茶当作励志、雅志的一种手段。“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把茶视为凡间纯洁的象征,把饮茶视为心之体验,品茶即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以此怡情养性。清癯如茶的郑板桥“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可见他是多么重视茶在塑造人形象方面的作用。茶性俭,茶味清香,茶品高雅,茶中寓“静”,茶中蕴“和”,中国茶文化贯穿着以和为贵的和合文化。因而品茶不仅可以获得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滋润,而且还会受到以茶为溶剂的文化源泉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人们起到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此外,茶还有智化功能。品茶出诗文,诗文丰富茶文化。这已绵延了我国古代数千年历史。在现代,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不仅把中国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而且他也特别提倡,要通过饮茶方式(茶艺),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

新时期学校开展以茶为主题的各种教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沈阳市和平一校的实践证明(材料来自中华茶文化网,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不仅可行,而且深受学生的欢迎,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沈阳小学教学中,开始了包括、“瑜伽”、台湾文学、中国习俗……等各种各样有特色的校本教学活动,他们借助课程开发,或以“选修课”的课程形式、或以研究性学习形式开展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在和平一校,通过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开设了茶文化和“瑜伽”。每到周二,和平一校的孩子们都特别高兴,因为这天下午有两节他们最喜欢的“选修课”。能学到好多爸爸妈妈都不会的东西,孩子们感到好玩极了。

同学们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好玩,而且有了结果。当同学们把自己“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给爸爸妈妈看时,家长们也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他们身着传统的“唐装”,一出场就给大家施了个传统的拜年礼,这一亮相,就让大家眼前一亮。然后,同学们从饮茶的历史、茶的种植、采制、一直到茶文化的发展,都通过多媒体手段做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同学们现场进行的茶艺表演更是吸引了所有家长的目光。孩子们对古老的茶文化的了解以及颇为专业的茶艺表演能不让家长刮目相看吗?

让孩子们参与这种传统文化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和平一校的李校长回答了这个问题:“了解现实,体验社会是素质教育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开展研究性学习正是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通过研究性学习,孩子们可以获得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茶德教育在新时期究竟能培养未成年人那些道德品质呢?依笔者浅见,中国、茶艺中的道德智慧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启迪未成年人:

1.培养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凝聚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能超越雅俗、阶层、国界,能集解渴、怡情、社交、修政于一体,茶的文化,不但传统,而且先进。中国茶,如今已经走向了世界。打中国茶,就是打我们的民族品牌。而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容易被世界接受,越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和荣耀。我们还有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专著。这就是被称为中国茶圣、茶神的陆羽所写的《茶经》。《茶经》不过七千多字,但已被译成十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陆羽自成一套茶学、茶艺、思想,把儒、道、佛三教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首创中国精神。《茶经》的面世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这是我们中国人奉献给世界茶业的一份厚礼。宋人梅尧臣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此外,茶还是我们民族完整性的最好见证。中华茶艺不是大陆特有的,而是大陆与台湾共有的。如中华茶艺业联谊会概括的精神是静、美;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概括的精神是清、敬、怡、真;陆羽茶艺中心提出的精神是美津、健康、养性、明伦;高雄市茶艺协会概括的精神是中庸、俭德、养气、品味。无不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茶艺证明了我们同根同祖,同为一家的历史事实。

2.培养未成年人的节俭品德,并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主性俭。陆羽在茶经上说:“茶之性俭”。又说:“茶,行优而有俭德者饮之甚宜。”易经卦文也说:“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以禄荣之。”我想,以茶代酒,让清茶一杯代替觥筹交错,定能带来一股清俭之风,以茶的天然本性启发未成年人,定能培养未成年人养生俭德。

如此,中人从喝茶开始,率先戒绝奢侈,扬弃铺张浪费、豪华攀比之风,自力更生,则可勤俭持家。公关场合,清茶一杯,以茶代酒,带来的结果将是,俭能养廉,俭能建国矣。这不仅是古代清官廉政之举,也是现代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而这必将深刻影响到未成年人,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艰苦朴素,勤俭奋斗的品行。因此,提倡茶为国饮,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培养未成年人节俭品德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是构建品行高雅,人际和谐,人与人之间增进团结,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重要一课。

3.培养未成年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

《中国茶业北京宣言》正式推出的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清、静、雅、和。这是中国传统的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把时代精神用恰当的形式、完整的形态体现出来,使成为体现时代精神的一种载体。宣扬中国,不仅有助于发扬的“和谐”精神,使人与人之间增进团结,使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而且有助于弘扬的“审美”情趣,为人们带来精神的享受;培育的“高洁”意境,提高人的风度与品位。同时通过的“求精”精神,培养人的扎实务实品行;发扬“吃‘苦’”精神,使人在苦中寻找人生乐趣;催生“俭朴”精神,让人矜守俭德,力戒贪奢淫享乐;通过的“专注”精神,使人的意念与事业融为一体。总之,以清、静、雅、和的中国茶文化精神陶冶未成年人,对培养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能起到一般德育无法比拟的作用。

在未成年人中进行茶文化教育,要借助茶艺与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看不见,摸不着,需要人们通过心灵去感受。通过创办特色茶馆、举办茶艺培训班,培育未成年人爱茶、品茶的氛围等多种形式,传播艺中之道和道中之艺,实现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

4.给未成年人启迪智慧,启迪人生

借物抒情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手法。而在茶的清香飘逸之中,醉茶赋诗作画,以此抒发情感者更众。茶诗、茶联、茶画、茶回文、茶谜无不蕴蓄着浓郁的茶香。茶墨结缘,茶益人思,墨兴茶风。茶与名人,茶与诗都可谓莫逆之交,互相推波助浪。宋代诗人陆游嗜茶成癖,外出“茶灶笔床犹自随”,在他的诗集中写到茶的就有200多首。一些名茶也因文人的赞诵而成为绝品,古诗赞乌龙茶“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石栽”;夸庐山云雾茶“色香幽细比兰花”。白居易的两句诗:“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今人阅读这些茶诗、茶文,必也思绪万千,神游万里,增长智慧,见识古人,启迪人生。

5.引导未成年人明人伦,会做人

在中国,饮茶是人际沟通的重要手段,讲的是天地人和。茶含敬意,以茶敬客。茶重德性,以诚待人。围桌饮茶,和气交谈,同事可以增强团结,朋友可以增加友谊,家庭可以充满天伦之乐,商界可以和气生财。总之,天地人和是茶事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在未成年人中普及中国、茶艺,推广以和为贵的人伦思想,有助于敦睦人际关系,引导他们学会做人。

6.培养未成年人科学精神,促进其身心健康

饮茶能促进身心健康。茶圣陆羽认为茶有解“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等多种功效。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不朽巨著《本草纲目》中,收录了有关茶的药方计17个,涉及内、外、儿、妇各科。民间便方中利用茶作为药用者更不胜枚举。现在据中、日、美、英、法、俄等国的科学家研究表明,茶叶还具有抗癌防癌、抗衰老、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多种奇特功效。新的功能使茶由最初低级的药用物转向饮用后,再回归到更高级的药用状态。可见对人类生命的呵护,生生不息啊。老革命家朱德也有诗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

所以,我们要在未成年人中大力倡导科学生活方式,包括多饮茶,少喝酒,不吸烟,不喝不健康饮料。这是科学生活态度,关系到人类健康,也是为了达到 “修、齐、治、平”的人生目的。

茶德与石德


茶有茶德,石有石德。茶以灵山秀水为宅,明月清风为伴。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早在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提到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当代一些茶学家也相继提出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茶学大师庄晚芳先生在晚年归纳各家之言,明确提出中国茶德:“和,廉,敬,美”。以此四字涵盖了中国茶德的基本精神,得到茶学界的普遍认可。和:要和睦相处,搞好人际关系;廉:勤俭之意。以茶待客,以茶代酒,体现俭朴的精神;敬:敬人、爱人,助人为乐,同时讲究器净水甘,环境幽静(谐音));美:饮茶要饮名茶、真茶,追求完美。

有关石德的阐述方面,日本永平寺熊泽禅师提出“石德五训”:一奇形怪状,无言而能言,石也。二沉着而有灵气,埋土而成大地之骨干,石也。三雨打风吹耐寒,坚固不移者,石也。四质坚,而能完成大厦高楼之基础者,石也。五默默伫立山中,庭园,增加生活情趣,并能抚慰人心者,石也。清代赵尔丰说:“石体坚贞,不似柔媚取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石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与为友。”笔者认为,中国石德也可象中国茶德那样概括为四个字。这四字可以是:“坚,雅,静,朴。”

坚:奇石要经历烈日曝晒,风雨肆虐,急流冲击,腐蚀,坎坷曲折,炼就了钢筋铁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先生有诗赞曰:“吾生尤爱石,谓是取其坚。”奇石的硬度越高,其石质越细密润滑。

雅:清高不俗。自古以来奇石就有雅石的称谓。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至今仍称奇石为雅石。

静:奇石无论是在山川河流沉睡千百万年,还是被人们发现后登堂入室,总是默默无语,宠辱不惊。

朴:质朴无华,古朴自然,不加任何修饰。

归纳起来,品茗和赏石的功效有这么几点:(一)都能起到健身强体、益心、益智的作用。无论采茶制茶、泡茶、表演茶艺操作或是觅石、购石、藏石的过程,都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活动筋骨,并吸收茶和石的营养成分。(二)都能达到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文化修养的目的。正如陆羽所言:“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赏石之人,也是以石为师,以石悟德,修身养性,高洁一生。(三)都能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四)都能协调人际关系,和睦相处,化解矛盾。天下茶人一家,天下石友也是亲如一家。(五)都能通过举办展览、展示、研讨等各种活动,进行宣传,以茶会友,以石会友,引导人们追求高品位文化,起到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茶德颂


唐末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明代周履清著《茶德颂》。当代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提出了“中国茶德”。有识之士也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历代文人雅士都认为茶性高洁与人伦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是对茶德的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非常可喜的,有积极现实意义的。只有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继续深入地研究探讨,茶德才能发扬光大,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饮茶价值观

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茶,首先是利用它作为药用的,这是由干茶叶中含有生物碱等多种药效成份,所以自古至今,人们对茶的认识多偏于药理功能。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通过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一再实践的深化,人们对茶的价值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偏重药理功能,发展为药理功能与精神功能并重,进一步发展为注重精神功能。兹梗概列举于后:偏重药理功能《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桐君录》:“巴东别有茗荼,煎饮令人不眠”。华伦《食经》:“苦荼久食,益意思”。张华《博物志》:“饮真茶,令人不眠”。周履清《茶德颂》:“乃掀唇快饮,润喉漱齿,诗肠灌涤,妙思猛进……一吸怀畅,再吸思陶,心烦倾舒,神昏顿醒”。顾元庆《茶谱》:“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药理功能与精神功能并重皎然:“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饮茶歌消崔石使君》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宋徽宗说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澹闲洁,韵高致静……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大观茶论》注重精神功能:《别录)》“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眼之”。陈芷器《本草拾遗》:“上通天境,下资人伦”。屠隆《考盘余事》:“人品: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钱起《与赵莒茶宴》诗:“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皎然:《采茶歌·送郑容》:“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欧阳修《双井茶》诗:“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苏轼《叶嘉传》:“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质异常,矫然有龙凤之姿……容貌如铁,资质刚劲”。日本:“四规”:“和、敬、清、寂”。庄晚芳提出中国茶德:“廉、美、和、敬”。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时代的进步,它的发展趋势,很明显向精神财富倾斜。《茶文化学》是一门新的学科、有待我们去研究。

茶德的形成

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饮茶初成风俗。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南朝著名医学家、道教思想家陶弦景的话:“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说饮茶有利于健康长寿羽化成仙。道教徒修炼而嗜茶,茶与宗教开始结缘。茶德也开始蒙上宗教的色彩,并开始从药用功能转向精神功能,是陶冶情操表达志向的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但这仅仅是萌芽。唐代,茶茗从山林寺院、皇室、富邸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比屋之饮”了。僧侣嗜茶,朝廷爱茶,文人颂茶,百姓恋茶,“田闾之间,嗜好犹切”。唐代,古代文学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阶段,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万紫千红的“黄金时代”。茶事诗歌,大量涌现,著名诗人白居易一个人就写了几十首,超过了唐以前历代茶事诗的总和。茶与文学紧密结合。唐代,儒、释、道三种思想体系兼容并蓄。三教都嗜茶,茶与儒学、宗教人伦道德紧密结合。以上三种繁荣景象同时出现并互相衬托是形成茶德的社会基础。唐人视茶为灵芽、瑞草魁、草中英、琼蕊浆。认为茶性高洁清雅,“甘荠非予匹、宫槐让我先。竹孤空冉冉,荷弱漫田田”。(徐弦《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诗人认为,荠味虽甘,宫槐虽可为茶,但不能育德;竹、淡泊但“空冉冉”;荷,“花之君子”,但这四种名贵的植物都不如茶有独特的气质和品性,不能与茶媲美,就是赞颂茶品德的高度艺术概括。唐人饮茶兴趣非常广泛,饮茶为育德:“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元稹《一至七字诗》)“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杏冥”。(温庭筠《西岭道士茶歌》)描述了西岭道士手执白扇,夜读经书,边谈边饮,皓齿留芳,觉得自己已通向仙境的育德精神状态。中晚唐时,饮茶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以茶代酒的各种形式茶会、茶宴应运而生。“玄谈兼藻思,录茗代榴花……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钱起《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人们对饮茶的环境非常重视,选择景色宜人的庭园、竹下、野泉旁、台阁中、寺院内举行,朴素自然,蕴含哲理,品茗赋诗,说经论道,陶冶性情,改良风气。茶德在这些形式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所以唐代末年,刘贞亮从现实生活中总结提出了茶有“十德”。

茶德的创始人

陆羽在传世不朽的经典《茶经》中第一句话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嘉木”两字按照字面解释那就是优质树木了,这样理解似有浅薄之嫌。其实“嘉木”包含了吉庆、幸福的深义,如果这样理解“嘉木”就成为象征吉祥、幸福的树木了,从广义上讲,就孕育了茶德的内涵。茶为深根常绿植物,百年不凋。茶字上为“艹”,中为“人”下为“木”,八十八加艹征兆一零八岁。王象晋《茶谱·小序》云:“茶,嘉木也,一植不再移,故婚礼用茶,从一之义也。”人们仰之为幸福长寿忠贞不渝的吉祥物。陆羽在总结前人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在《茶经》中反复强调茶德的重要意义,希望引起后人的重视。他在“一之源”中说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五之煮”提出了“茶性俭”;在“六之饮”,又提出了“荡昏寐,饮之以茶”。当代茶圣吴觉农解释这句话说:“作者侧重的是把饮茶看作是精神生活的享受,这个观点是十分明显的”。《茶经》在“七之事”引《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南齐世祖皇帝遗诏:慎勿以牲为祭,但设讲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以及陆纳任吴兴太守时,谢安来访,仅设茶果。他的侄子私备佳肴珍馐,陆纳说他败坏了清白操守的家风,责打40大板等等史实来说明茗饮能培养人们勤俭朴素不尚奢华的人品。陆羽《茶经》在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宗室是日本集大成者千利体第十五代家元。“他在论文《(茶经》与我国的历史意义》中详细阐述了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对日本的产生与发展的指导意义,以及《茶经》从精神到物质给予日本的巨大影响”(《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第2期:《中日文化交流使者干宗室》)。陆羽的思想是儒释道的混合体,是以儒教为核心。孔子学说的中心是“德”,他企望通过政德和公德来教化人和整个社会。陆羽提出的茶德,目的在于通过饮茶来培育人们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情操。他不但在著作中突出提出了茶德,而且以茶德作为自己行为规范的准则。他一生淡泊,不图名利,访茶寻泉,不惮峭壁悬岩,荒榛窟穴,饿了吃点干粮,渴了饮点野泉,晚了借宿山野人家。为人处世“吾日三省吾身”,“天下贤士,半与之游”。《六羡歌》就是他理想、抱负、事业、道路的写照。陆羽是提倡茶德的第一人。

中国茶德传播五大洲

唐代,中国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盛唐时期,日本曾派遣留学僧侣。“通过留唐僧侣,日本也兴起了喝茶的风俗,嵯峨天皇于弦仁六年(815)4月,行幸近江滋贺的韩奇,经过梵释寺时,该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煮茶进献,天皇赐以御冠”(《日中文化交流史》),从此日本开始种茶。入宋后,日本高僧荣而来中国,回国后撰《吃茶养生记》倡导饮茶,遂逐渐盛行。南浦禅师也入宋留学九年,得到径山虚堂禅师的嗣法,于文永四年(1267)回国带回七部茶典,其中有一部是刘元甫禅师著的《茶堂清规》提出了“和、敬、清、寂”作为真谛。日本宗匠千利体把这四个宇定为“四规”。因此很多著作中都说这四个字是千利休提出来的。抛砖引玉,供大家研究探索。中国传播日本后,受到各阶层人士普遍重视,他们要求人们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自己的品行,推动社会的进步,因而大建茶室、茶馆、岩茶房等,并在学校中开设课。人们评论:日本经济的腾飞,与儒家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千利体十五代后裔千宗室先生高瞻远瞩,胸怀宏大,博学多才,鵾鹏展翅,远涉重洋,足迹遍及五大洲。从1950年起走访了几十个国家,在海外建立了61个同好会,并不惜重金,捐献了十几个茶室。捐赠我国的茶室有:天津商学院的“清风庵”和南开大学的“丰乐庵”。他智慧超群,深思熟虑,提出了“一碗茶中有和平”的博爱精神。他说全世界人民都来饮用这种和平饮料,真正的世界和平就一定能来到。他推进茶德的努力,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们的赏识,巴西、德国、意大利等国曾授与他勋章,我国授与他哲学博士学位。在千宗室的推动下,美国创办了学校,门庭若市,报名者络绎不绝,不得不增加班次。韩国的有声有色。新加坡也推崇茶艺,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茶德,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与欢迎,我们相信它必将继续弘扬光大,造福全人类。

茶德、茶道


一、中国四字“茶德”——廉、美、和、敬1、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简单不奢侈,待客重在“心”。2、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3、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4、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相敬如宾。二、中国茶德亦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1、理——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以理解决矛盾纠纷,以理服人,明理消气,造成和谈气氛;2、敬——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3、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4、融——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组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三、“茶道四义”——“美、健、性、伦”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1、美律——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心的要求见诸仪容气度。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从洁身、正心,至于环境、器具,务必须知品茗有层次,从层次而见其升华,否则茶功败矣,遑信茶德。2、健康——健康是治茶的大本。治茶当事人,本身必健康,轻如风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权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劳。茶为健康饮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无疑问的。推广饮茶,应该从家庭式开始,拜茶之赐,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国健康,见到全体人类健康。3、养性——养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与茶之性相近,茶道即人道,茶人顺茶性,从清趣中培养灵尖,涤除积垢,还其本来性善,发挥茶功,葆命延所,持之有恒,可以参悟禅理,得天地清和之气为已用,释氏所称彼岸,可求于明窗净几之一壶中。4、明伦——明伦是儒家至宝,系中国五千年文化于不坠。古有贡茶以事君,君有赐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汤以事父母;夫唱妇随,时为伉俪饮;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来,以茶联欢。(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谊、君敬、臣忠),则茶有全天下义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中国的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爱幼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中医论茶


万病之药

唐代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中提出“茶为万病之药”的论点;宋代食疗专著林洪的《山家清供》,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茶属本草,自然在本草类著作中被收载。

《神农本草经》与《茶经》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茶“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考”等功效。

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并引用现已失传的《神农食经》的一句话:“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唐本草》

唐代苏敬等撰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中写道:“茗,苦荼。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历代有关茶的著作

历代医学家都凭自身以茶治病的经验,总结写在《本草》和医书上。魏·吴普《本草经》,唐·李绩、苏敬《新修本草》,陈藏器《本草拾遗》,宋·陈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元·王好古《汤液本草》、吴瑞《日用本草》,明·汪机《石山医案》、张时彻《摄生众妙方》、陈时贤《经验良方》,李时珍《本草纲目》、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李中梓《本草通玄》,清·汪昂《本草备要》、张璐《本经逢元》、黄宫绣《本草求真》、孙星衍《神农本草经》、近代丁福保《食物新本草》、谢观《医药大辞典》等等都说茶能治多种疾病。

由此可见,茶的养生功效,早已为历代医学家所认可。

茶之四气

从中医理论来看,由于茶也是药,在中医理论派生出的药性理论指导下服用。药性理论,主要有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等项。

茶之五味

茶的性味(即四气五味),《新修本草》作“甘、苦,微寒,无毒”;李时珍《本草纲目》作“苦、甘,微寒,无毒”,字虽完全相同,但调换了苦与甘的位置。中医理论认为:甘味多补而苦味多泻,可知茶叶是种攻补兼备的良药。

茶之功效

本草有关茶的功效中,属攻者如清热、清暑、解毒、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等;属补者如止渴生津、益气力、延年益寿等。

从四气上分析,其性“微寒”,其实也就是“凉”的意思。寒凉的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消暑、疗疮等功效。

茶之升降浮沉

从升降浮沉方面说,茶叶也是兼备多种功能的,它的祛风解表、清利头目等功效属于升浮;而下气、利水、通便等功效属于沉降。

茶之归经

从归经方面说,由于茶叶对人体有多方面的活性,很难用一两个经络或脏腑来概括,所以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称它“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五脏,是中医脏腑理论的核心。茶一味而归经遍及五脏,可见它的治疗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茶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可以长服、久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