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猴魁茶百年后再续世博缘

发布时间 : 2019-11-13
安徽黑茶 安徽的黑茶 安徽乌龙茶

【www.cy316.com - 安徽黑茶】

茶农采摘猴魁茶

猴魁茶种植基地

2009年11月,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太平猴魁被授权为上海世博会特许茶。在太平猴魁的产地安徽黄山地区,当地的媒体报道说,这是“相隔近百年,再圆世博梦”。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猴魁也曾亮相,并获得世博会一等金质奖章。

四五月时采茶成景

安徽黄山,群山环绕,森林掩映,这里几乎终年大雾笼罩,太平猴魁茶就是生长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从黄山区上山,要驱车从城区到村里,再爬上几公里的山路,山路陡峭难走,就连当地的老乡,遇到下雨路滑的日子上山,走起路来也要格外小心。

猴魁茶的主要产区,在黄山市北麓的黄山区,这里原来叫做太平县。太平县的猴坑、猴岗等地,是猴魁的核心产区。这里的茶农方继昌说,每到四五月光景,家家户户全都忙着上山采茶、拣茶、炒茶。除了人人都参与外,一户茶农家里还要到外面雇上三十几个临时工,帮着作业,好不热闹。

许多关于猴魁茶的资料上记载,上好的猴魁每朵茶都是两叶抱一芽,芽藏而不露,成茶挺直,呈两头尖,不散不翘不曲,魁伟匀整,手掂沉重,丢盘有声;色泽苍绿,白毫多而不显,叶底匀净发亮;入杯冲泡,开展徐缓,芽叶成朵,或悬或沉,叶影水光,相映成趣;茶汤杏绿清亮,香高气爽,带有明显的兰花香,冲泡三四次,滋味不减,兰香犹存。

传为黄山神猴赐茶

茶农方继昌的家里,世世代代都经营茶叶买卖,从种植、采摘到市场推广。在太平猴魁的几个主要产区,村民都修上了新房子,楼上用来居住,楼下就搞茶叶加工。方继昌说,至少在他爷爷那一辈就开始种植猴魁,已经有了百来年的历史。

这里流传着两个关于猴魁茶来源的传说。

古时,在黄山居住着一对白毛猴和他们的孩子小毛猴。小毛猴悄悄下了黄山,急得老猴满山寻找,几天以后,老公猴因为寻儿心切、劳累过度,倒在了太平县东北方向的一个山坑里。清晨,山民们发现了老猴,就将其埋葬,并挖了野茶树和山花栽在墓的四旁。第二年春,山民们惊喜地发现荒山变了样,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树,采制后的干茶香高味醇。原来他们埋葬的是黄山神猴。为纪念感激神猴赐茶,便把自己住的山坑改叫猴坑,把从猴坑上采制的茶叶叫做猴魁。

除了这种带着神话色彩的传说外,当地还流传着用猴子采茶而成就太平猴魁的故事。古时一位山民采茶时,忽然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看看四周,什么也没有,再细细寻觅,原来在突兀峻岭的石缝间,长着几丛嫩绿的野茶。可无藤可攀,无路可循,只得怏怏离去。但他始终忘不了那嫩叶和清香。后来,他训练了几只猴子,每到采茶季节,他就给猴子套上布套,让它代人去攀岩采摘。人们品尝了这种茶叶后称其为“茶中之魁”,因为这种茶叶是猴子采来的,于是取名为“猴魁”。

王魁成与刘敬之

但事实上,太平猴魁的创制并非无源可溯,它的首创和推广,与茶农王魁成和有太平第一茶商之称的刘敬之分不开。

刘敬之在一篇回忆太平猴魁茶简史的文章中提到,大约在1900年,安徽太平人在南京、扬州、武汉等地开设了大量的茶庄、茶店、茶栈,太平茶叶与茶商盛极一时。家住猴岗的茶农王魁成想出了一个提高茶叶品质的点子,当时有茶商在成茶后挑选出上好茶叶高价销售,王魁成认为与其如此,不如在采鲜叶时就开始精挑细制。于是,他便在海拔750米的地方,垦荒种茶,待茶叶长成后选出又壮又挺的一芽二叶,精心制作,取名为“王老二魁尖”。

刘敬之当时在三门开茶庄,向王魁成购买了几斤这样的茶,为了便于推广,将它更名为“猴魁”,拿到南京南洋劝业会场和农商部展出。得悉巴拿马世博会将于1915年召开,刘敬之又将猴魁送县商会转去世博会展览。

1945年,刘敬之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的搜捕而逃亡南京,在南京继续推广和经营猴魁茶,其间曾任南京茶公会主席。短短的几十年间,猴魁就从深山里走出来,而成为名茶。

世博历史之谜

采制上好的猴魁茶有哪些讲究?

“游黄山天下无山,品猴魁天下无茶。”这副有些夸张的对子说明了人们对猴魁茶的喜爱。好的猴魁茶喝下去,这时嘴里已经没有茶了,但是在喉部和嘴里,仍能感觉到太平猴魁茶的鲜醇滋味和幽幽的兰花香。

猴魁的创制人王魁成,将猴魁茶的挑选和制作工艺传给了他的工人,他的工人又传给王魁成的儿子,逐渐在黄山猴坑、猴岗一带,形成了家家户户制作种植和加工猴魁的局面,并严格延续着当初创制者流传下来的技艺。

猴魁的生长,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必须是在位置高、湿度大、温度低的山阴面,这样长出的猴魁才能具有较厚的叶肉和较高的香气。

除此之外,茶农们还世世代代遵循着传统的采制工艺。茶农方继昌介绍说,采摘时期以谷雨前上午为最佳,一年也就只采15天左右。鲜叶采摘要求严格地遵守“四拣八不要”的原则。

“四拣”指的是:一拣山,拣高山、阴山、云雾笼罩的茶山;二拣丛,拣树势茂盛的茶丛;三拣枝,拣粗壮挺直的嫩枝;四拣尖,采回的鲜叶要折下一芽带两叶的尖头,作为原料。

“八不要”指的是在“拣尖”时,对夹叶不要;芽叶过大或过小不要;叶片全张开的不要;瘦弱的不要;生长不健全的不要;有病虫危害的不要;色淡、紫芽茶不要;节间过长者不要。制猴魁的标准生叶一律是一芽二叶,烘顶制造要特别细密,比一般的烘顶要加密。杀青用的是炭,锅磨得光,锅量小,干燥时使用的温度先高后低,在杀青和干燥的过程中要不断拍、抖、捺。

方继昌还说,猴魁茶农的农忙季节,也就在每年的2月到5月,除去最冷的年末2个月时间,茶农可以稍得农闲,其余时候都要经营好茶园,以待来年的收成。

如此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才能制成上好的猴魁茶。

【世博会荣誉榜】·太平猴魁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北麓的黄山区猴坑、猴岗等地,创制于1900年。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太平猴魁参展并获得金奖。2009年11月,太平猴魁被授权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茶。

cy316.com扩展阅读

一百年后读《说茶》——对东西方的双向启示


“释迦牟尼、孔子和老子曾经站在一坛子醋——生活的象征——面前,每个人都用手指蘸醋之后,放在嘴里品尝。注重事实的孔子说,醋是酸的;佛祖说,它是苦的;而老子说,它是甜的。”

“一般的西方人,看到的仪式,便在隐藏着的自满中把它看作东方古怪和幼稚的千百种怪癖的又一例。……最近,有大量的关于武士道——这种教导我们的战士为献身而自豪的关于死的艺术——的评论,但是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充分表现我们的生活艺术的。……什么时候西方才会理解,或者试图去理解东方呢?”

这一段对于西方人的批评,是一个叫冈仓天心(1862-1913)的日本人,在他的著作《说茶》里写下的。令人惊讶的是,这本书写于1906年,是用英文专门写给西方国家的读者看的。

冈仓天心是日本著名的艺术评论家,1862年生于横滨。当时的横滨是外国人居住地,风气很开放。天心自幼学汉学,不到8岁就进入外国人开办的英语学校学英语,这给他以后的人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他16岁上东京帝国大学,在这里认识了美国教师阿内斯特·费诺罗萨。费诺罗萨充分地肯定日本传统艺术的优秀性,与天心一起,协力拯救日本古典美术遗产。晚年,冈仓天心几次游历印度和中国,并远涉重洋,受聘于波士顿美术馆,任东方部主任。在此期间,他连续出版了《东洋的理想》、《日本的觉醒》、《说茶》等著作,向西方世界发出亚洲的声音。其中《说茶》是通过的产生、流传、仪式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来解释东方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的一种尝试。

是一种审美的宗教,是充分享受美的仪式。它从大量吸收道教教义的禅宗仪式中发展而来。这决定了的道家式的审美观是与西方审美观迥然不同的。

道教认为真正的实在存在于“虚”之中。例如屋子的实在不存在于屋顶和墙壁之上,而存在于被它们围成的空间里。“虚”能包涵一切,是万能的,“虚”在艺术表现手法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东方,艺术家特意留下一点空间,让每一个人凭自己的想象来填补那个空间,这样在“虚”中可以看出无限。“虚”能够调动人的想像力,从而把你引导到美的感受之中。

另外,道教承认俗世,并试图从这令人悲叹的俗世中发现美。《说茶》中用一个寓言故事,生动地说明了道家的人生观。即“释迦牟尼、孔子和老子曾经站在一坛子醋——生活的象征——面前,每个人都用手指蘸醋之后,放在嘴里品尝。注重事实的孔子说,醋是酸的;佛祖说,它是苦的;而老子说,它是甜的。”

就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而产生的。人们通过可以得到暂时远离外界的烦恼和自由享受艺术的机会。因此,中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满足享受这个“美”的需求而精心设置的。例如的场所——茶室,乍看是一间茅屋,非常简朴,但其实是工匠们追求超脱凡俗,极尽艺术构思的结果。茶室里面除了满足美感而暂时设置的东西以外,什么都没有,入室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想象中收到最完美的审美效果。

另外,茶室要避免对称和重复,因为对称和重复违背道家的“动”的原则。对称表示重复,重复意味着终止,道教认为生命及艺术力量在于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茶室的建筑材料和装饰应避免重复。例如如果用圆形的茶壶,水灌就要用有角的;把花瓶放进壁龛的时候,不能把它放在正中央,否则,就把空间分成了相等的两段(两边的空间相等意味着重复)。茶室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显得朴素自然,但其背后隐藏着深厚的哲学思想,这是漫不经心的西方人所绝对理解不到的。

《说茶》自从1906年出版以后,多次重印,在美国和英国受到广泛的关注。不少杂志纷纷发表有关《说茶》的评论。表示虚心接受天心对西方国家物质主义的批评,并十分肯定亚洲独特的审美价值,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反省自身的机会。一百年以后的现在,《说茶》仍深受欢迎。其中有一部分被当作美国大学的语言课的教材来使用。不难看出此书蕴含的深远意义和不同寻常的超前意识。

冈仓天心是日本受到西方文明冲击以后觉醒的知识分子,他没有被西方的所谓的高度文明冲垮,他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上,用镇定而敏锐的目光看透了西方不断膨胀的物质文明的局限性及其在精神上的空虚和破坏性。正当西方如火如荼、目空一切地要用他们的标准和尺度来衡量世界一切事物的时候,冈仓天心大胆地提出另一种视角的存在和价值,并试图在东西方之间找到了一个交叉点,这就是“茶”。书中写到“是(在西方)博得普遍尊重的惟一一个亚洲的礼仪。”在西方社会,午后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给西方人的生活增添了一个美好的时光。虽然东方和西方对于的理解方式不同,但在“对日常生活中俗事之美的崇拜”这一点上两者是一致的。西方从东方获得了一个体验艺术的机会,从此,他们的生活中多了一种艺术享受。冈仓天心十分强调欣赏艺术的态度,鉴赏艺术需要双方的共鸣和谦让,再好的艺术如果你没有去容纳它,那它也没法向你展现它的魅力。西方缺少欣赏艺术者所应具备的容纳和接受的态度,从而使自己往往与好多艺术擦肩而过,视而不见。

冈仓天心坚信西方和东方能互相取长补短,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同时向西方呼吁现在该到了抛开固有的观念和傲视亚洲的偏见,来真正理解东方的时候了。他超出一般亚洲人所容易陷入的、埋怨西方的被动态度,以主动的态度向西方提出应由以往的“施与”者转变成“接受”者的必要性。东方也要自豪地向西方发出既“古老”又“崭新”的声音。这就是一个热爱艺术,热爱和平的冈仓天心所追求的“美的共有”、“艺术的共鸣”的最终理想。

冈仓天心著《说茶》的本意是向西方人提出他们所未知的东方日本的生活艺术以及审美观,是为了开导西方人而写的。在一百年以后的今天,此书给予日本人的启发和鼓励远远超过了作者的本意。尤其日本这几年来正在经历着经济的萧条和人们精神的萎靡,整个日本似乎陷进了困惑和迷惘之中。

天心一百年前渴望向西方传达的亚洲日本的优秀文化,从现代的日本人身上还能找到多少?现在,有几个日本人能像天心那样把脚稳稳地放在自己的土地上,高声发出自豪的亚洲的声音?

《中华读书报》2003年4月9日 【作者】 户川爱

安徽太平猴魁介绍


尖茶为安徽特产,出产于太平、泾县、宁国一带。各种尖茶的外形和采制技术相似,而内质却各有差异。太平猴魁是尖茶中的极品,久享盛名。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在明代以前就盛产尖茶。清末有茶农王老二(王魁成)挑选肥壮幼嫩的芽叶,精制成王老二魁尖,即现在的“魁尖”。因猴坑所产魁尖质量超群为其他魁尖所难以企及,遂称“猴魁”。191 5年,太平猴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和奖状,因而蜚声中外。

太平猴魁对鲜叶的采摘十分讲究。一般在谷雨前后开采,临近立夏停采。采摘标准是一芽三叶初展,并且要求做到“四拣”:一拣山,即选择高山、阴山、云雾笼罩的茶山;二拣丛,即选择树势茂盛的柿大荼品种的茶丛;三拣枝,即选择粗壮、挺直的嫩枝;四拣尖,就是折下一芽带二叶的“尖头”,作为制作猴魁的原料。“尖头”必须芽叶肥壮,匀齐整枝,老嫩适度,叶缘背卷,并且芽尖和叶尖长度相齐,从而确保形成“二叶抱一芽”的外形。“拣尖”有八不要,即芽叶过大、过小、瘦弱、弯曲、色淡、紫芽、对夹叶、病虫叶不要。“拣尖”时,剔除的芽叶、单片,都做成“魁片”。一般是上午采摘、中午拣,当天完成。

太平猴魁要求在晴天采摘,雨天不可采。“拣尖”过程,同时也是鲜叶摊放过程。短时间摊放,其实是一种轻度的萎凋,让少量的水分失去,方便杀青,这也有利于内含物的转化,对猴魁香气、滋味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太平猴魁仅出产于猴坑一带,因而产量不多,周围其他地区所产均称魁尖。魁尖制法和外形虽与猴魁基本相同,然而品质风格却不能相比。过去是按照品质分等级确定名称,“猴魁”是上品,“魁尖”次之,再往F依次是贡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元尖、亨尖等。现在是按照品质划分, “猴魁”是极品,分为1~3等,“魁尖”次之,也分为l~3等,即上魁、中魁、次魁,其余统称“尖茶”,分6级12等。

太平猴魁具有两叶抱芽的外形,平扁挺直,自然舒张,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说法。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为“红丝线”。花香高爽,味道甘醇,有独特的“猴韵”香味,汤色明净清绿,叶底匀亮嫩绿,芽叶肥壮成朵。品饮之时可领略到“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妙处。

安徽绿茶太平猴魁名茶介绍


兰花形绿茶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太平县的猴坑、猴村、猴岗一带,属烘青绿茶,冲泡后,其芽叶慢慢展开成朵,主脉暗红,俗称“红丝线”。太平猴魁的采摘较晚,一般在谷雨前后开始,其制作工艺分为杀青、干燥两道工序。

杀青前后的鲜叶出锅后放在竹筛子上,再置于烘笼上烘焙,即毛烘,约六七成干时,下烘笼摊晾两个小时左右,再上烘笼足烘到八九成干,再下烘笼摊晾;最后再低温复烘至足干。太平猴魁外形挺直重实,两叶抱一芽,其芽藏而不露,色泽苍绿,白毫多而不显,香气高爽,有兰花香,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汤色碧绿,叶底匀亮。

手工太平猴魁和机制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茶创制于清朝光绪后期。民间传说,从前在黄山有一对白毛老猴来太平的狮子山寻找走失的小猴,由于寻子心切,又长途跋涉,劳累过度,就病倒在山上。幸遇上山采野茶和挖药材的王老二,他抱猴回家喂药救治,几天后,这对白毛猴转危为安。这对老猴为了感谢王老二的救命之恩,便居住下来,于是当地的猴群不再糟蹋王老二种的庄稼。在采茶季节,这对老猴还跳上茶树帮王老二采茶。茶商闻讯赶来争购茶叶,并把这一带产的茶叶称为“猴茶”,茶外形美,品质好,也叫猴尖茶。因为王老二加工的茶叶品质超群,为猴茶之魁,故名“猴魁”,也叫魁尖。

太平猴魁分为猴魁、魁尖、尖茶3个级别。

太平猴魁的品质特征是头泡高香,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

冲泡太平猴魁绿茶用中投或下投法,杯泡时用瓷杯更佳。此茶茶条较长,较蓬松,宜选择稍高的杯冲泡。

辣椒茶和百年草茶简介


传统茶味道香甜 蔬菜茶最为流行。

韩国的“传统茶”和中国茶不同,韩国“传统茶”里不放茶叶,但可以放几百种材料。

中国人一般不会在茶水里加糖,但是韩国的“传统茶”不是加糖就是加蜂蜜,没有不甜的茶。“传统茶”不用开水冲泡,而是将原料长时间浸泡、发酵或熬制而成。

在汉城著名的老街仁寺洞街,聚集着几十家韩国“传统茶”茶馆,家家都有自己的绝活。有的茶馆开在从前贵族的老宅里,像“闵家”茶轩就开在明成皇后闵妃娘家的旧邸,主要以传统的双花茶和木瓜茶待客。有的茶馆以创新取胜,像“人与树木”茶馆的得意之作是松针茶。

据记载,中国茶传入朝鲜半岛时,被当地人看成是一种有助于修行的饮料,饮茶之风曾随着佛教的兴盛达到顶峰。到了朝鲜王朝中期,儒教兴起,饮茶逐渐式微。渐渐地,具有药用价值的各种汤,包括药丸和膏熬成的汤,都被称为“茶”,这便是“传统茶”的前身。现在,韩国“传统茶”已经成为一种强调天然和健康的甜饮,中国茶在韩国只剩“绿茶”一种了。

韩国“传统茶”种类多,经过一番光大,已经达到无物不能入茶的程度。比较常见的是五谷茶,像大麦茶、玉米茶等。药草茶有五味子茶、百合茶、艾草茶、葛根茶、麦冬茶、当归茶、桂皮茶等。水果几乎无一例外都可以制成水果茶,包括大枣茶、核桃茶、莲藕茶、青梅茶、柚子茶、柿子茶、桔皮茶、石榴茶等。

仁寺洞街最新流行的是“蔬菜茶”。蔬菜茶的原料是茄子、辣椒、萝卜等,走的是纯天然之路。茶馆主人向我推荐了两种比较特殊的茶:一种是辣椒茶,选用中等辣度的青、红椒丝作原料,适合体虚的人饮用;一种是百年草茶,百年草是生长于韩国济州岛的一种仙人掌的果实,果实本身为粉红色,因此茶的颜色也颇为鲜艳,且无色素,用这种仙人掌的果实制成的茶,能治疗消化不良。辣椒茶和百年草茶都是熬煮后,再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发酵而成。茶端上来,一红一绿,漂着玫瑰花瓣和松籽,煞是好看。

在茶馆的一角,还摆着几个巨大的玻璃碗,里面飘着朵朵莲花。这种莲花茶可以清脑安神,味道也好。不过由于发酵需要时间,客人须提前预订才能尝到。

“人与树木”茶馆的主人介绍说,“传统茶”功效各不相同:大麦茶能增进食欲,暖肠胃,许多韩国家庭都以大麦茶代替饮用水;松针茶可以减缓咽喉痛,兼有美容的功效;柚子茶可以祛除风寒;艾草茶有助消化。人们在饭店用餐后,店主往往会端来一杯叫“水正果”的“传统茶”,它可以消食解腻,也可当成饭后甜点。

咖啡店、酒吧和自动饮料售货机都出售“传统茶”。不过,品尝地道的韩国“传统茶”,最好还是到茶馆里去,悠然的气氛加上三五位知己,别有一番情趣。

安徽省特色名茶——太平猴魁


属绿茶类。为历史名茶。创制于清末。产于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新明、龙门、三口一带。主产区位于新明乡三门村的猴坑、猴岗、颜家。茶园皆分布在350米以上的中低山,土质多黑沙壤土,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茶山地势多坐南朝北,位于半阴半阳的山脊山坡。茶树长势好,加上肥培管理和适度修剪,芽叶肥壮、重实、匀齐。优质的芽叶长约6厘米,1芽2叶的芽尖和叶尖长短相齐。由于鲜叶质量要求高,每公顷茶园只能产70~80公斤猴魁茶。

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 “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稳红,俗称“红丝线”;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有独特的猴韵,汤色清绿明澈,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

鲜叶标准为采1芽3叶,拣剔后,1芽2叶为制猴魁原料。制茶分杀青、烘干工序。烘干又分子烘、老烘、打老火。现时为了做形,杀青叶摊于一个铁丝纱网的木框盒上,散热后,一枝一枝地理直茶条,再压上一个木框铁纱网盒,固定茶条,用辘辘滚压,压扁茶条,再烘干定型。烘干不用烘笼,以木制烘箱与木框茶盒配套,仍用炭火烘焙。

太平猴魁工艺演变,新老工艺所制产品各有特点。新工艺产品外形扁直平伏美观,但香味显得逊色,压条中挤出茶汁与铁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深兰色的络合物,积淀在叶底上,影响色泽。老工艺产品,香味好,但外形泡松,欠匀齐。目前客户和消费者多看好外形,新工艺产品好销。但是也有一些以香味和猴韵为重的老茶客,还是说传统工艺的产品风格好。猴魁茶香猴韵的丧失,对未来市场的影响,应引起重视。

百年制茶工艺有这些步骤!


好品质源自好工艺,更源自好原料。祖辈的传承,时至今日依旧使用的是最传统的手工制茶法制作普洱茶。最大程度地保留茶叶原本的味道,造出最高品质的普洱茶。

01.鲜叶采摘

高大的古茶树,只能通过人工采摘,严格按照一芽两叶为标准,尽量挑选最好的原料,为后期陈化打好基础,这样做出来的普洱茶才会“越陈越香”!

02.萎凋和摊晾

“萎凋”和“摊晾”属于两种制茶方法,很多人却把它们混淆一谈。

“摊晾”保留了茶叶中原生内含物质、为后期存放创造了转化的条件。

“萎凋”做出来的茶叶香气很高,叶底暗红,所以对于香气高的普洱茶来说,萎凋更有利于“提香”。

03.杀青

杀青是去除茶叶中过高的水分,以软化茶叶。好品质的普洱茶都是采用碳火、铁锅、手工炒制的方式来进行杀青的,阿珍家也是如此。

04.揉捻

手工揉捻,是用手使茶菁成条,同时破坏鲜叶细胞组织,使茶叶内含物质附着于茶菁表面的过程。

05.日晒干燥

普洱茶的日晒干燥是为了保证茶叶以后的继续变化,日光的照射也会使茶叶内部发生复杂的生化反应,形成独特的风味。

06.压饼

武景茶庄传统制茶工艺采用手工石磨压制,使普洱茶香气、韵味更好,更利于后期转化。

07.晾干

将已经成型的茶叶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等待茶叶自然干燥后即可成型。传统工艺制作的普洱茶一般含水量在13%以下,方便后期的陈华和存放。

08.绵纸手工包装

普洱茶包装采用纯手工制作的棉纸,手工包装,手工棉纸透气性强,利于长时间存放。

一位资深茶友,品过阿珍家的茶后,还分享一首打油诗:“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五道六道也不差,七泡有余香,八道有余味,九道十道仍回味”。充分说明了武景茶庄古树普洱的茶香及耐泡性。

世博金都揭开保健茶秘密


中国人很注重保健,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史悠久的中华茶文化中深切地感受到。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健茶,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也越来越强。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保健茶,消费者究竟该如何选择呢?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然后选择适合自身状况的保健茶。 好的企业,先进的科技工艺等都是影响茶的质量的重要因素。世博金都医药公司是我国专门从事灵芝研究和灵芝产品开发的集团化科技企业,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利用优良灵芝品种,在特定的无污染环境中大规模繁殖与分裂灵芝细胞,继而培育与研制出比利用野生灵芝和常规培育灵芝价值更高、效果更独特的多功能保健品世博灵芝茶。用温开水一冲即溶,进入人体能被充分吸收。经过美国、日本最为严格的检测,该产品远销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世博灵芝茶具有奇特的耐缺氧功能,能在人体内迅速增氧。一般情况下只要连续喝世博灵芝茶一个月以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常喝世博灵芝茶能健康长寿。不少人喝世博灵芝茶一段时间后,在多方面已经起了作用,但由于没注意总结,误认为效果不明显,当有人提醒或经检查后恍然大悟,方知世博灵芝茶的珍贵,并且全家人也喝了起来。世博金都医药公司采用了世界先进的超声波膨化技术和从瑞士引进的超微粉技术,把灵芝孢子粉的吸收率提高到95%%。超声波破壁技术是利用超声波在孢子粉的外壳表面震开少许裂缝。超微粉技术使孢子粉变的更细更易吸收。这样既可以保护内膜的完好而外膜破裂,又可以使有效成分能够彻底吸收,达到完美保护有效成分而不降低药效的制取工艺要求。久服世博灵芝茶具有抗自由基、延缓衰老的作用。灵芝是传统的保健珍品,具有补益五脏、延缓衰老、降糖、降脂、镇静、安神等功效。世博灵芝茶是老少皆宜、四季可用的保健饮品,只要能长期饮用,定能获得理想的保健效果。 世博灵芝茶为人类健康长寿带来了福音。服用多功能保健品世博灵芝茶,无论从经济上或效果上都是非常合算的。无论男女老幼,都可首先选择国家高新技术区科技企业世博金都医药公司研制的多功能保健珍品世博灵芝茶。只要坚持喝下去,就会亲身体验到流传数千年的灵芝竟是如此的奇妙与珍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