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品的是茶,静的是心

发布时间 : 2019-11-16
静界茶叶是什么茶 属于黑茶的是 黑茶是哪里的

静界茶叶是什么茶。

喝茶是随性的,而茶有多种类型。人们在首先接触茶时,大多数人会因味觉第一感觉而确定对茶的偏好,这就是“入茶门”。

如果你第一次用心喝的茶是花茶,那你多半这一生就爱上花茶了;如果你第一次用心喝的是红茶,那你可能会一生都爱红茶。

茶越浓,甘甜就会更悠长。四季都浸渍在人生清水里,便有了春的清新,夏的炙热,秋的舒畅,冬天的羞涩,这些都能茶里尝到,越浓越明楚。CY316.cOm

我们也别人茶的里一片茶叶子,不知道浸染过多少杯茶,我们不知道,在别人茶里,我们是苦的那片茶叶,还是甜的那片,即遇即别便成了整个人生。

人生就是一杯茶,还是苦茶。有时候宁愿独自浅尝,也不想和他人分享,即使同人一起品味,也断然不是同一种苦涩与心境。

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成了茶叶,苦、乐、甜参杂在人生的清水里,渐渐的这水便有了道味。他们终究还是匆匆离出,等待的又是下一片茶叶即遇即逝,如此反反复复。

一般来说,花茶,为保持香气,宜用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大宗红茶和绿茶,注重茶的韵味,可选用有盖的壶、杯或碗泡茶;

乌龙茶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红碎茶与工夫红茶,可用瓷壶或紫砂壶泡茶,然后将茶汤倒入白瓷杯饮用;西湖龙井等细嫩名茶,用玻璃杯直接冲泡最为理想。

岁月沉淀了许多美好的记忆,清茶浸泡沉静的心情,闭上眼晴,啜饮一口,清香扑鼻,甘冽润喉。

看着一片片茶叶,悠然绽放,化凡俗为淡雅,变嘈杂为安宁。生活就像一杯茶,淡淡的,从未浓烈过,但却千丝万缕。

cy316.cOM编辑推荐

心的静,如天边浮云 佛本无言茶已入心


佛本无言茶已入心

喝茶要的是心静,也就是在心无杂念之中,慢慢的看杯中茶叶沉浮,细品茶味的清淡,那样茶味入喉,在齿颊留香之中,可以默默的相坐,把一天当作一生,或者把一生当作一时。皆是因为心情随着茶水的浮沉,所以时间流逝,不管能否抓住。

而心的静,如天边浮云,本是在无垠的天边飘着,偶尔落脚,投影在心海的一角,如是有风来,吹开白云离去,也没有什么心痛。去就去吧,一切的,来时珍惜,去时无法挽留。也就明白,在滚滚红尘中终日奔波,难得把心与脚步一起停下来,不是不想,有时实在是不能。

若是能有个净土多好,我可以脱下满是征尘的五月衣,换一身青衣皂袍,在五月的春浓里,看落下的松针掉进碧绿的茶杯,然后转过山门,施施然离去,到转回首时,看柏影深重里的你的身影。

当某一天,与你相遇。一起携手穿过层林尽染的西山,到这一片佛的清净世界,看过黄墙黑瓦的庙落,转过菩提舒展的阴凉,到烟火寥落的佛前,浅浅的拜 下,做双掌合十的虔诚,我心已经沉浸。转回头,你也一样,轻轻挽起的发髻,斜插玉簪,那碎玉淡雅的光在这样的大殿里有着一种岁月流逝的光影,以及俯首看 佛,能否让佛回答这心与欲的剥离?

最是那庙墙后的茶寮,长廊悬空,掩映在白云之中,人坐下,也是如身在云中。要一杯铁观音,可能在此处,没有其他名目的茶与这佛名的相近更适合做涤清 心地的甘泉。当穿着皂衣的女子在云雾的缥缈中,款移莲步,轻轻的放下细瓷的茶盏,茶杯揭开,看茶雾袅绕,飘散后,竟是与白云融合。想问,是这茶香的飘散, 还是因为白云的充斥天地,将一杯茶包容了。

原本把茶当作相逢时的点缀,未想到茶已入心,在这样的佛的境地,佛本无言,只是要有缘人参透。

关于喝茶和品茶,是“先品后喝”还是“先喝后品”?


一个过去没接触过茶的人,现在开始来饮茶,应该是“先喝后品”,还是“先品后喝”?

先说“喝”与“品”的意思。

喝,在这里意指饮用茶,而并不在意它好喝不好喝;品,那自然是在喝的过程当中,比较在意好喝不好喝,且把实现较高层次的舒适感、愉悦感作为基本追求。

“先喝后品”、“先品后喝”,提这个问题,难道它们真是个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是个问题。

假设“先品后喝”。

品的前提,离不开熟悉、了解茶,也就是说预先算是一个内行,所以专业性较强。但准备开始喝茶的人,此前对茶一无所知,如何来品?不会品,意味着判断不出茶的等次优劣,意味着人云亦云,意味着品到后来仍是晕晕然不甚了了,结果等于没品甚或歪品。

其实还有比较闹心的,是因盲目的“品”,而付出可能盲目买茶、藏茶的高昂“学费”。

假设“先喝后品”。

不懂茶,“先喝”再说,那就不会挑剔茶的高低优劣,也不太讲究香气、滋味什么的。这样固然少了感官上的美好体验,却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一是喝上了茶,比不喝茶显然进步许多,由此就会对身体的健康有益;二是既然不挑茶,也就不会刻意去追求茶的好坏,也就会按自身实际能力来消费,如此花冤枉钱的几率就小得多;三是“喝”上了,就有“品”的基础,今后再品也快许多。

在“喝”与“品”的问题上,对于不喝茶的人,首要问题是先解决“喝”;对于喝茶比较专业的人,有条件来“品”则是无可厚非的。

如果我们把“喝”与“品”的问题还说开来一点,那么做茶文化、茶叶销售工作的人,则应把“喝”的问题放在第一位,以此引导全社会更多的人来饮茶,用茶养生,促进身体健康。

茶道“心处静境自然清”


佛云:身心绝烦恼,曰“静”;使心造作,曰“思”,心处静境,而进入思维,曰“静思”。今吾之静之思,非藏喜怒于无形之矜持,亦非含而不露之城府,是所谓心清则静,心执着即思也——风清月白,心清佛现。

但凡慈悲者,必怀恻隐之心;但凡慈善者,必行和善之举。佛曰:慈即是爱,一种清净之爱。窃以为:那些日日烧香拜佛之人却并非一心向善之徒,唯清心在,爱才清净。朱光潜尝言:当年的佛祖正是以一种出世的精神来成就这番入世之事业的。只是太多的人正在反其道而行之,更把那“慈悲”一词当作了一句口号来喊。

信仰或者是信念,本该是人一生的事业之所在。人,就是这个信仰的载体,是这个信念的物化,没有信仰的人也许就像是一条空的无人撑舵的船。人皆有佛性,只是有的人尚未知觉罢了,要知道,真正的菩萨绝非庙里的泥塑之像,唯能救人者,才堪称真正的菩萨。佛曰:心即是佛!佛又曰:直接体证!但,大多的人拜佛只是为脱己孽。

我们总是喜欢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其实那都只不过是以己之私心去度佛陀之胸腹罢了,最终自是难越重重尘障。佛陀说:无我,亦即无我之物。那么又何来这一“争”之说呢?只是这“无我无物”一如无法想象的宇宙之无限,实非吾等凡俗者们心力所能及也。然而,至少我知道了“四大皆空”并非只是教人做一个空心人。

人时常地要说“我迷失了自己”,于是,便去寻找那个自我。殊不知,这个寻找的行为已即与佛相背道而驰了。不要以为念上几句经文即可消除今生之罪孽,念经最多只能使人静下心来看清自己人生的方向罢了。心怀功德,那本就是一种错失,凡有所得必先要肯舍,身无所有,心才能无所求,放下执着之心,才得现祥和之怀。

能舍才能得,这一句话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唯舍得烦恼,才得拥有快乐;唯舍得贪婪,才能拥有福德。在我们苦叹人生无常的时候,不要忘了“万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世间万物皆是生灭随缘,那么,死生亦是缘。勿以缘喜,勿以缘悲。唯超越了悲喜,超越了善恶,方能净身清心。若想使心无所束缚,唯有跳出执着。

佛曰: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人常说“一念之差”,岂不知,这一念即因缘,要知道,天堂与地狱也只是一念之隔。人在起心动念间即为自己播下了业种,拔剑出鞘即入地狱之门,归剑入鞘即跨天堂之槛。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福田由己造,苦海亦自渡。切记,唯自己才是真正能渡自己的佛。

人生其实本是一只只破漏的桶,装得再满,总要泄漏,不管是荣华还是富贵,不论是爱恨或是聚散,也许,精卫可以填海,然一定无法填补人之欲。欲无止境,人即患得患失,一意执取,于是,更陷痛苦之源。那么,我们先要做的,也许是修补这只千疮百孔了的破桶。识其根本,才得解脱,使之不漏,方能圆满。

想那失眠之人总觉夜太长,想那疲倦的旅人,也觉路太长。心静即是佛,心躁则是魔,所有的烦恼和困顿皆来自人的内心。圣人曰:人之初,性本善。佛亦云:人心似镜,轻安自在。不是吗?想那镜子,物来影现,物去影灭,境转心不转,景转镜不转,来去无痕,不失亦不得,慧命自安在。只是,吾辈凡俗者的心镜却时常地就要被蒙尘、被沾染。

凡此种种,其实归根结底一句话:拜佛容易修佛难,为佛容易为人难,懂理容易懂事难,静心容易清心难。有多少容易就有多少难!

心之灵,茶之静 放空心灵


原标题:禅色 在一卷经书中沏茶

对于方外之人而言,一盏茶要尽可能沏到淡而又淡。古人言:“天不禁人富贵,而禁人清闲,人自不闲耳。”人的富贵荣华自古以来就不是老天可以左右的,亦如杯中的茶一般,有人执着于个中滋味,所以不得清闲。若能安安静静地泡上一壶茶,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不必要的,要像一杯茶一样,学会在平淡处享受返璞归真。

心之灵,茶之静,一如在石上听水声,浩浩潺潺,粼粼冷冷,恰似一部天然的乐韵,茶的韵味,就在于沏茶者的百般冲泡,品茶人的万般思虑,茶在纷纷扰扰之中保留了一份干净,心在娑婆世界中需要水的灵性去滋润,心的空灵在茶的滋润之后,眼前的世界会欣然蕴藉。

古人说耳目宽则天地窄,或许是因为众生太多地去用眼耳看世界,这世界就变小了,人的欲望正是因为看过太多繁华而愈发增多,倒不如在海潮之中,或学憨山大师,一心聆听山涧潺潺流水之声,或学观世音,聆听海潮之空旷。

放下万缘,拂去尘埃,放空心灵,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沏一盏百味之后,酝酿成只有淡泊味道的茶,蓦然发现,所有的人情、经济、贤德,在一盏清茶中淡淡地消融。那时候你才明白,所有的束缚并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的心境把眼前的世界框了起来。

或许在这盏茶中,隐约中看到一位千年前的曹溪禅者,这盏没有任何繁杂味道的茶杯中,散发出平常心的智慧,或许一如他说的那般:“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当纷扰过后,心中宁静,嘴边净虑的是那盏清茶,渐渐明白,一切都是外缘。

有人钟爱茶器的奢华,有人偏好茶叶的滋味,或许对于质朴的人而言,一盏茶滋润之后,最难得的是那颗淡定之心。在繁华场中,我们扮演过很多角色,几番博取直到无能为力,才发现原来自己永远只是别人的配角,这一刻你怀揣着满身的疲倦,与这盏茶相遇,这盏茶会一直默默无闻地滋润着你。

当一切都洗涤之后,那一刻你的心就会随着茶而变得古朴高远。一场与茶水的相逢,纵然是外面的世界或与你邂逅,或与你擦肩而过,你也会豁然开朗。原来这一切的不如意都是外在的形式,内在的精神世界被那盏朴素的茶滋润之后,在消融中与慈悲化作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原来此刻,生命在不同的状态中担负着不同的角色使命,一如古人那般“梅边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傍之石宜瘦,盆内之石宜巧”,每个生命有每个生命的神韵,每个生命都有每个生命的风骨,这杯茶,倒映着每一个生命,相聚在这几盏茶之中,让你内外明彻,识自本心。

茶如古人,如同陈列在店铺之中的玉石,瑕瑜不掩,不论是沏茶还是饮茶,都一如古人那般,不追既往,不蔽目前,一颗直心便是茶桌上的道场。

一盏茶见本来面目,洗尽千年尘土肠胃,一壶水,在冲泡中宛如一派山水清音。一杯茶,或浓或淡,或甜或涩,在饮食中学会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在瓦枕石榻、清茶一盏中扫去三斗尘土,便可清凉在口,一味圆融。

什么是品茶以及如何品茶


品茶,就是品评茶味;饮茶。一般来说,这是一种较为优雅和闲适的艺术享受。明杨慎《和章水部沙坪茶歌》:“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独品茶兼品士。”柳亚子《寄毛主席延安》诗:“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

品茶既要品汤味还要嗅茶香。嗅茶香先是干嗅,即嗅未经冲泡的干茶叶。茶香可分为甜香、焦香、清香等,茶叶一经冲泡之后,其香味便会随之从水中散溢出来,此时便可以闻香了。品茶的茶具包括茶壶、茶海、茶盘、茶托、茶荷、茶针、茶匙、茶拨、茶夹、茶漏、过滤网、养壶笔、品茗杯、闻香杯等20余种,其中的闻香杯乃专供闻香用的。闻香之后,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托着杯底,分三次将茶水细细品啜,这便是“品茗”了。

茶叶的功效与季节变化有密切关系,不同的季节饮不同品种的茶,对人体更有益。故品茶之道是四季有别。春,雪化冰消,风和日暖,万物复苏。此时,以饮香馥浓郁的茉莉花茶为好,用以散发冬天积聚在体内的寒邪,促使人体阳气生发,使“精”、“气”、“神”为之一振。夏季,气候炎热,佳木繁荫,盛暑逼人,人体的津液大量耗损。此时,以饮用性味苦寒的绿茶为宜,清汤绿叶,给人以清凉之感,用以消暑解热。

绿茶内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含量较多,有刺激口腔粘膜、促进消化腺分泌的作用,利于生津,实为盛夏消暑止渴之佳品。秋季,天气凉爽,风霜高洁,气候干燥,余热未消,人体津液未完全恢复平衡。此时,以饮用乌龙茶一类的青茶为好,此茶性味介于红、绿之间,不寒不热,既能消除余热,又能恢复津液。在秋季,也可红、绿茶混用,取其两种功效;也可绿茶和花茶混用,以取绿茶清热解暑之功、花茶化痰开窍之效。

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讲究要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的气氛。冰心去凡尘茶,致清致洁,是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须至清至洁。“冰心去凡尘”就是用开水再烫一边本来就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玉壶养太和绿茶属于芽茶类,因为茶叶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只宜用80℃的开水。“玉壶养太和”是把开水壶中的水预先倒入瓷壶中养一会儿,使水温降至80℃左右。

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清宫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甘露润莲心好的绿茶外观如莲心,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心莲”。“甘露润莲心”就是再开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冲破绿茶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碧玉沉清江冲入热水后,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后慢慢沉入杯底,我们称之为“碧玉沉清江”

传说观音菩萨场捧着一个白玉净瓶,净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救苦救难。茶艺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我们称之为“观音捧玉品”,意在祝福好人们一生平安。春波展旗枪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尖尖的叶芽如枪,展开的叶片如旗。一芽一叶的称为旗枪,一芽两叶的称为“雀舌”。

在品绿茶之前先观赏在清碧澄净的茶水中,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好像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慧心悟茶香品绿茶要一看、二闻、三品味,在欣赏“春波展旗枪”之后,要闻一闻茶香。绿茶与花茶、乌龙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须用心灵去感悟,才能够闻到那春天的气息,以及清醇悠远、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淡中品致味绿茶的茶汤清纯甘鲜,淡而有味,它虽然不像红茶那样浓艳醇厚,也不像乌龙茶那样岩韵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从淡淡的绿茶香中品出天地间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来。

如茶人生 喝的是茶,养的是心,求的是一种境界


原标题:如茶人生

弟妹们问我怎样概括父亲的一生,我说四个字足矣——如茶人生。

父亲饮茶,始于童年。10岁那年,迫于生计,身高不到1.5米的父亲,就随大人下煤窑挖煤。累困交加,有时干着活就睡着了。大人们就用泡得极浓的茶把他灌醒。后来,父亲就爱上了茶,每天下窑干活时,就随身带上一竹筒茶水,饮后既解渴又防困。

解放后,父亲参加了工作,一直保持着喝茶的习惯。每天天蒙蒙亮,他就起床捅开煤炉子,坐上一壶水,待水烧开后,抓一撮茶叶,放进搪瓷杯里,沸水冲泡,盖上杯盖,焖一焖,茶香就氤氲着,满屋飘香。到了晚上,父亲还要沏一杯茶,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茶香伴着书香,学文化,学专业知识……儿时的我,有时一觉醒来,看到父亲还在灯下苦读,空气中弥漫着煤油和茶香混合的味儿。

父亲是供销合作社的干部,经常要下乡。老家酒文化盛行,来了客人不倒茶先敬酒。父亲生性随和,爱交农民朋友,但在喝酒上,他从不“入乡随俗”。来到农民家里,首先声明不会喝酒,接着拿出自己随身带的茶叶,泡上一杯浓浓的茶,以茶代酒与人对饮。在对饮和促膝交谈中,谁家缺种子、化肥,谁家的农机需要维修保养,谁家准备扩大烟叶种植面积……都一一记在父亲的脑海中。回到单位后,父亲都会及时协调,为农民兄弟排忧解难。

如何帮助辖区农民增加收入,走上致富之路,一直是父亲思考的问题。我们老家也是产茶之地,但茶的品质较低,制作工艺也比较落后,农户制作的茶大都自己留用,偶有拿到集市上出售,也只能卖个白菜价。喝了几十年茶的父亲,看到好山好水的家乡,出产的茶叶竟无法飘香到山外,心里好不甘。在那段日子里,他买来茶书研读,背着干粮访问茶农,学茶经,还在自家后山试种,买来茶青试制……经过几年的努力,父亲熟练地掌握了种茶、制茶技术和工艺,并依托供销社办班培训,传授技术和工艺。茶叶丰收后,父亲又组织人员收购、精选、包装,让山里的野茶走出了大山,成为城里人喜爱的饮品。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苏东坡的名句。清欢不是寡欢,也不是狂欢,而是洗尽铅华、放慢脚步之后难得的一份轻松、宁静和愉悦。父亲喜欢饮茶,乃至达到“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境界,除了他几十年养成的喝茶习惯外,更多的是他深谙“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要义。

与父亲相比,虽然都爱茶、饮茶,但我是肤浅的、感性的,父亲是深刻的、理性的。父亲懂得茶之本,乃是俭;茶之性,乃是洁;茶之功,乃是醒;茶之境,乃是静。因此,他一生恪守做人的本分和清廉,保持平和谦让的心态,喝的是茶,养的是心,求的是一种境界。

茶艺的品赏“身品其味,心品其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流通。越来越多的楼、艺馆在我们身边出现,艺就这样走进了北方人的生活之中。

由于在地域方面等多种因素,我们北方人对艺的了解还是比较有限。而艺在的种类和制作工艺等多方面的差异之下,艺的品质自然也有参差之分。 品评艺可分为“身品”和“心品”,正所谓“身品其味,心品其意。”近而就可分为品“味”和品“意”,“味”就是感观上的享受,“意”就是“意境”,“味”“意”两者相承,此两点缺一而不可论之为“艺”,“味”是“意”的基础,“意”是“味”的升华。好冲泡出应是色味俱佳。不同种类的品评标准也不相同,以青铁观音为例,色:金黄闪亮;香:通过加热香越发浓郁,却不失自然;味:清润爽喉,苦中蓄甘,齿颊留香,满口生津;有神轻气爽,耳目一新之感。乌龙饮过之后还要欣赏的,用行活来说叫看叶底。上等铁观音叶底绿叶红边,有蜡般的光泽、叶片完整,宛如一件艺术珍品。

如果说鉴赏艺中的“味”,要“看、听、嗅、触”等感官来品味。那么“意”就要用心去品了。

品“意”应由静而入,从“我即,即我”的高度去品味“意”,有人喝喝得溢满腹却未必能喝的懂的内含,那是心不静,放不下心中的名利、恩怨、是非。放下包袄,听着悠扬的乐曲,在幽静的环境中,闻着那扑面而来沁人肺腑的香,聆听着艺师对文化的说明。难免让人产生感悟:“精华内敛”是为人之道,“苦尽甘来”是成功之路,人走凉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苦、人生也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在中品味人生,了悟人生才是艺中意的所在。

品茶 品茶 茶究竟该怎么品


茶能解渴消暑,很多人都会以茶待客,已经成为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不过很多人只是喝茶,而不是品茶,那么茶究竟该怎么品呢?在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中慢慢品味,许多人还通过茶感悟了人生。

正确品茶方式:

环境:喝茶的环境当然重要,叫你在菜市场门口人来人往中品茶我想也品不下去吧!所以我们应该选择一个宁静的环境,能让我们心神安宁。

茶具:俗话说得好,好马配好鞍,好茶自然需要配好茶具了!茶具可是能够影响茶叶味道的!我可没有开玩笑,不信可以试试哟!如瓷壶是属于高密度的茶壶,沏出的茶香味清爽高扬,适合绿茶、红茶等同类香味的茶叶;而陶壶则是属于低密度的茶壶,沏出的茶香味比较低沉,适合普洱、铁观音等同类味道的茶叶。

1.烫壶与温杯:先祛除壶内异味,就是在泡茶之前需要用开水倒入茶壶里,静置三四分钟左右,然后将水一部分倒入茶杯里,一部分倒掉。另外用温水在杯中也放置三四分钟后倒掉,以达到温杯的效果,这样之后有助于挥发茶的香味。

2.冲茶:冲茶时最好是高冲低泡,就是冲泡时需要提高水壶,使水从高点倾入水壶里,这样可以使茶叶在茶壶里翻滚着散开,也就能更好的泡出茶味。低泡就是在倒茶时,让壶嘴与茶杯的距离近些低些,以保存茶的香味。

3.观茶:在用水冲茶时,就可欣赏茶叶在冲泡时上下翻腾的画面,很有趣。而在茶叶侵泡时,可欣赏茶叶缓缓展开的过程。之后茶泡好,可观颜色,用视觉感受茶的香气。

4.闻茶:喝茶前,要端着茶杯放至于鼻下,轻轻地吸气,以感受茶香味。

5.品茶:终于可以喝了,不过不要急,要慢慢来,先一小口,让茶在口中慢慢展开,闭眼慢慢感受茶香味,最好低头品茶可以更好的感受味道哦。

6.回味:喝了一口后不要急于喝第二口,要先回味一下茶留在口中的余香。

另外我们要注意给客人倒茶只能七分满哦,另外三分是情谊。这就是品茶的步骤了,不要觉得麻烦,品茶就是一个悠闲放松的过程,让茶带给你人生不一般的体验吧,你学会如何品茶了吗?

品茶,水是其灵魂


茶道是烹茶饮茶的艺术。它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来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原来一直以为中国古代读书人,琴、棋、书、画是其必备的素养,原来茶道、花道(插花)、香道(燃香品香)、书道才是其休闲养生之精致生活。然而若干年传承下来的,最为常用的算是茶道了。

从前,我很少品茶,偶尔应邀去茶楼,也主要以清心赏乐或休闲娱乐为主,根本不懂茶之道,辜负了茶的一腔热忱。虽也知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但不知饮茶前应敬神农之茶文化。

有人说:茶是水写的文字,不仅能洗胃,还能洗心。茶的灵魂入水,水的灵魂入心,心的灵魂入道。没有什么比茶更能溶于水,没有什么比水更近于道。人在道中行,做好人行善事,与道没有间隔。反之则如,茶苦水涩,茶艺无存。茶人渴望回归自然,永远追求纯真。想来,茶是水中至善,为什么不去喝,不去品,不去悟呢?

古人云:“水为茶之灵”,“水为茶之母”,由此想来,茶溶于“上善之水”中即称为茶之道,茶道即人道,人若不立,茶不足道。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之王。

品茶悟道“人生卑微是福,承认不足是成功的前提”


卑微是福,承认不足是成功的前提。

有一个很小、很小的岛,自惭形秽地向上帝诉苦说:“上帝啊!你为什么让我生得这么渺小可怜呢?放眼世界,几乎任何一块土地都比我长得高,别人总是巍然而立,高高在上,甚至耸入云端,显得那么壮观伟大。我却孤零零地卧在海面,退潮时高不了许多,涨潮时还要担心淹没。请您要不然将我提拔成喜马拉雅山,要不然就将我毁灭吧!因为我实在不愿意这样可怜地活下去了。”

上帝说:“且看看你周围的海洋,它们占地球面积的四分之三,也就有四分之三的土地。在那下面,它们吸不到一点新鲜的空气,见不到半分和煦的阳光,尚且不说话,你又为什么要抱怨呢?”

小岛说:“请饶恕我的愚蠢,维持我崇高的卑微吧!感谢上帝,我已经太满足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不都曾经发出过小岛般的抱怨吗?为什么别人有高楼大厦,名车宝马而我没有?为什么升迁的是别人而不是我?为什么别人的妻子貌美如花而我的妻子只会做河东狮吼状?为什么别人的孩子成绩优异,而我的孩子却惹人讨厌?不公平呀!我不也一样的努力,一样的拼命,一样的优秀!否也。

我们发出这些抱怨的同时,就向上帝表明了我们缺乏一颗谦虚向下看的心,缺乏一种知足的精神,缺乏一种珍惜已有的人生态度。世上当然有如喜马拉雅山般的伟人,然而普通人毕竟是多数。平凡如你我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卑微亦是一种福。让我们听从上帝的训诫,用一颗谦卑的心,去看看那地球的四分之三吧,这样以后,我们也许可以更加珍惜那新鲜的空气与和煦的春风。

况且,所有伟人都得从普通人中走出。承认自己的不足是走向成功的必经路途。卑微是崇高的,虚心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只有承认卑微,虚心向别人求教,才能从平凡的蚕茧变成美丽的蝴蝶,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一味的抱怨,一味的躲避,一味的自我标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它只能导致一个失败的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