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汤里原来蕴含着大秘密!

发布时间 : 2019-11-16
红茶汤 白茶汤 红茶汤圆

红茶汤。

对于食物,我们常常讲究要色香味俱全,而在喝茶的时候,我们会更关注茶汤的香和味,汤色很容易会被忽视。但是你知道吗?从茶汤中其实能透露出很多信息来。

专业程度高的评茶师和茶艺师,在喝茶前一般会快速观察一遍茶汤,只需一眼,他们对这款茶的大概品质就心中有数了。

是不是很好奇专业人士是怎样通过汤色判断茶的品质的呢?就让小茶客教你们几招,多练几次,你也能成为“火眼金睛”!

1、观颜色

通过观察茶汤颜色的深浅,可以帮助我们大致判断茶汤的浓淡程度。颜色浅,茶汤滋味淡;颜色深,茶汤滋味浓。

另外,根据汤色的不同,我们还能大概判断这款茶的发酵程度。

颜色偏绿的茶,比如绿茶和清香型铁观音、台湾乌龙茶,一般发酵程度比较低,风格清爽自然,爽口甘甜。

颜色偏红的茶,比如红茶、老白茶,它们的发酵程度比较高,倾向于温和醇厚的风格。

观完汤色后再细嗅茶香,这款茶的类别、可能的口感等初步印象就能在脑海中大概构建出来了。

2、观明暗cy316.COm

茶汤的颜色是非常明确的外在表现,而观察茶汤的明暗就比较微妙了。一般来说,汤色明亮的茶综合品质会优于汤色暗沉的茶。

制作工艺过关,茶叶中的颜色明亮的物质比较多,如:叶绿素b、茶红素、茶黄素等,茶汤看起来自然会比较鲜艳明亮。

若是制作工艺上有所缺陷,一般会使颜色暗沉的物质增多,例如茶褐素等,茶汤的颜色看起来会比较暗沉。

年份很久的老茶则是例外,由于长时间的自然氧化,茶红素和茶黄素多转变为茶褐素,因此颜色会变得比较暗沉,这并非由工艺缺陷造成,因此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3、观清浊

通常情况下,茶汤以清澈为佳,这样的视觉效果会赏心悦目,但也有例外。

①茶叶细嫩,茶毫较多

例如碧螺春、信阳毛尖、白毫银针等,这一类茶的嫩度非常高,茶芽上的毫毛比较多,这也是氨基酸含量高、滋味鲜爽的表现。

茶毫在冲泡时,在热水的激荡下,会脱落到茶汤里,使茶汤看上去略显浑浊,这其实属于正常现象,大家可以放心饮用。

②冷后浑现象

茶汤中的物质比较丰富时,茶汤中的部分物质会随温度下降而凝结成絮状沉淀,这种现象在红茶中更为明显。这种现象对健康无碍,温度升高则会恢复原状。

相信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惊讶:小小的一杯茶汤中,竟然含有这么多的小细节!只要在喝茶的时候多实践,你也能练就一双慧眼哦!或许还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呢。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壶中蕴含着哪些茶礼?


“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

在众多茶具中,有这样一件特殊器皿,最为茶人青睐,它便是用来泡茶、储茶的茶壶。茶壶因茶而生,茶、壶相伴,淡久生香,在轻盈升腾的壶水中观看佳茗,婀娜多姿,美不堪收,茶壶之美,美于分享。

泡茶时,茶壶大小依饮茶人数多少而定。有客来时,沏一壶好茶,执壶倾茗,列杯分茶。茶韵生香,缕缕茶烟升起,隐逸恬淡、清悠闲适之境油然而生。良朋对酌,说尽人间傻话痴语。壶即是我,我即是壶;壶映我影,我恋壶真。这便是,爱茶人的最纯粹的壶之趣!

然而享受茶壶带来的美好之余,我们也要了解一点使用茶壶的忌讳:使用茶壶的时候,不能让壶嘴对着客人。这是为什么呢?

01

旧时,人们要远行分离时,会以敬酒(茶)的方式辞别,这时壶嘴就是对着离人的杯子。故壶嘴对人有寓意此人要离开了的意思。

02

壶嘴不冲人是中国比较特殊的民俗,如果冲着人,就意味着不吉祥和不礼貌,是对人的不尊重。这种说法源于“孔子拜师”,孔子拜师老子,给老子敬茶行拜师礼,老子接茶后,孔子将茶壶放在搁几上,但是,壶嘴正冲老子,老子将茶扔掉,遂闭门不见。

03

壶嘴对着人,还有赶人走的意思。表示那个人是主人不欢迎的人,来人如若知趣,便可以自动离开,免得发生不愉快。

04

根据泡茶的经验来看,壶嘴对着客人,壶里的沸水会不小心溢出伤到客人,而且也不利于后续的倒茶添茶,是主人考虑不周的表现。

05

有些地方,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当有客人拜访,但主人刚好遇到不便说明的急事、状况时,就会拿壶嘴暗示一下,客人见到,就会知趣地告辞,这样,大家都落得轻松自然。

小小一个茶壶嘴,其中却蕴含着“礼”的文化。泡茶时做好这个小细节,可不能让它毁了与友人品茶的好心情。

“吃茶去”蕴含着人生智慧,清淡而幽远


万语与千言不如吃茶去

河北省赵县,古称赵州,有一座柏林禅寺。这座禅寺在唐代称之“观音院”,唐代高僧从谂和尚在此住锡,人称“赵州禅师”或“赵州古佛”。

有一天,从别处来的两位僧人拜访赵州禅师。禅师问其中一位僧人:“你以前来过这里吗?”那僧回答:“没有来过。”禅师便说:“吃茶去。”接着又问另一位僧人:“你以前来过吗?”这位僧人回答:“曾经来过。”禅师还是回答:“吃茶去。”在一旁的观音院院主(院监)对此非常不解,便问禅师:“没来过的人你让他吃茶倒算了,来过的你也让他去吃茶,这是什么道理呀?”禅师听罢微微一笑,突然喊了一声:“院主!”院监答应了一声。禅师悠然地说:“吃茶去。”

不管是对新到的,或是曾到,甚至是已到的人,赵州禅师皆相同地奉上一杯茶,让他们都“吃茶去”。这颇具深意的“吃茶去”,道出了赵州禅师待人接物的一片禅心,无论是谁,都以此三字示法。而寺院院监的种种疑问,无疑是茫茫苦海,是心念的堕落。赵州禅师也以一杯茶为慈舟,在电光火闪、一问一答的瞬间,将其迷失的心重新唤醒。

赵州禅师的“吃茶去”,就是教导学僧要消除妄想心,放下分别心。要全身心地投入佛法,“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要随缘任运,当下体悟,这世界本就清净无碍。

从赵州禅师的“吃茶去”公案来看,这位高僧特别嗜茶,在开示学僧时,顺乎自然拈来的便是茶,吃茶对他来说已经变成同吃饭喝水一样的一种本能。但这里的“吃茶去”已非单纯日常意义上的生活行为,而是借此参禅了悟的精神意会形式,可见佛法禅机尽在吃茶之中。

赵州禅师的“吃茶去”蕴含着人生智慧,清淡而幽远。它将深奥的道理,裹藏在喝茶这种日常生活的形式里,呈现了禅宗思想传播的魅力,它被人们美誉为“赵州茶”。千百年来,让无数学子得以解心灵之渴,悟禅心自在。赵州禅师也因“吃茶去”禅宗公案而名垂禅史,广为人知。

当代著名高僧净慧长老曾说了他对“吃茶去”的理解:

“吃茶去”公案,其含义有人这样理解,有人那样理解。我的理解是佛法说不出,说再多也代替不了修行和亲身的体验。说得出来的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只有通过修行去体悟。就如喝茶一样,只有自已去吃,才可品尝茶味。所以赵州和尚对初来的、来过的、住下的都让他们亲自去体验。我的另一种理解是叫你全身心投入。否则,说得再好也白搭。不用问这个、那个、西来意和佛,就是吃茶去。全部投入,自会明了。这就体现了茶与禅一体性的参禅学道的方法。

净慧长老还说:吃茶去是永恒的主题,“两千年也道不完,我们已经说了一千年,新千年又开始了,我们还得长期说下去。”

赵朴初先生为柏林禅寺从谂禅师影像碑题诗,也写道:

平日用不尽,

拂子时时竖。

万语与千言,

不外吃茶去。

吃茶去!

茶汤层次感的背后,原来藏着这些秘密!


品评一款茶时,往往会听见“层次感”一词。茶汤的层次感,就是用来评价茶汤香气和滋味在口腔及喉咙层层剥开、转变丰富的感觉。其表现为香气的高低转换、茶汤的厚度及力度转化、回甘、生津等丰富的触觉反应。丰富的层次感,会带给品饮者或渐入佳境、或峰回路转……等无限享受,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一款茶如何才能拥有丰富的层次感呢?

一款茶要拥有丰富的层次感,主要在于茶叶含有丰富的内含物质。茶叶内含的茶多酚、茶多糖、氨基酸等呈味物质含量高,即其水浸出物高,多种物质相互作用,带给品饮者丰富的层次感。泾渭茯茶茶汤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其主要原因就是原料采自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有机茶园基地,高纬度、高海拔、无污染等皆为茶叶累积丰富的内含物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内质丰富的原料,经过传统与科技并存的加工工艺,茶汤的层次感很容易凸显出来。尤其是茯茶,为发酵茶,其内含的“金花”能够促进茶叶中的蛋白、多糖转化,多酚降解,水浸出物会增高。只要您细闻、慢品,当茶汤铺满整个舌尖、流动在整个口腔之时,丰富的层次感推及而来。奉一杯泾渭茯茶,您能从其丰富的层次感中享受到什么呢?不妨一试。

揭穿茶界世纪大谎言:头道茶里的秘密


这大概是茶圈子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很多茶友在泡茶的时候,冲一次头道茶,然后“哗”一下倒掉,这个动作似乎都变成了一个习惯,许多茶友都有这样的做法,算个不严谨的算术等式,中国人倒掉的头道茶,加起来都约等于一个西湖了吧!

榜叔今天将为你全面解析头道茶,告诉你“倒掉头道茶”其实是个茶界大谎言。

说法一:头道茶可以洗去农残

由于茶叶的特殊性,不能用像洗瓜果一般清洗它,所以许多茶友就用头道茶来“洗”农残。

但农药多为脂溶性物质,热水只能溶解和稀释很小部分的量,单靠头道茶就可以洗去农残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你依然对农残“耿耿于怀”的话,只有建议你购买有机茶。

说法二:头道茶反正不好喝,倒掉无所谓

这句话主要是从温润的角度去说头道茶,认为“温润泡”没有达到饮用的最佳口感,所以倒掉也没关系。这样的做法,榜叔并不赞同,因为茶叶中的有益物质最大程度的析出,就在第一泡,尤其是绿茶。

榜叔曾有见过有人在冲泡君山银针时,只因茶汤里有毫毛,就将头道茶都倒掉,其实是非常可惜,因为那是名优黄茶茶汤中最惊艳的一泡。

说法三:头道茶是用来洗去杂质和灰尘

这个说法当然是针对那些有一定陈放时间的茶叶来说的。头道茶的确具有冲洗的作用,也不必把它喝掉,但说它是“没用的一泡”其实有失偏颇。因为作为第一泡,它可是饱含了许多这款茶的质量信息,极具表现力。

比如说:在头道茶入嘴后,感受到淡淡的灰尘味和异味(如烂菜味、檀香味),说明这款茶的储存空间不够干净、卫生;如果尝到糊味,说明这款茶在制作的时候有发生工艺问题,例如炒糊、炒焦的情况;如果尝到少许霉味,说明这款茶在存储时有受一些潮;如果茶汤里漂浮着碎茶和碎渣,说明原料等级不高或者你撬茶技术太差... ...

有人曾戏称头道茶是普洱茶的“黑匣子”,包含了许多商家不肯告诉你的信息,所以下次买普洱茶的时候,或许浅尝一口头道茶,并细细品味里面的滋味,就能获得不少辨别茶叶品质的信息,这个方法非常好用。

谁教我们开始洗头道茶?

那这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泡茶前就得洗一次头道茶”的理论是从哪里出来的呢?

首先,可以说是人们对茶错误的洁净认识。在古时候,由于制作工艺等技术条件不高,加上舟车运输,极少数茶叶的确存在洁净的问题,但是发展到现在,只要是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出的茶叶,基本上都不存在卫生问题。

换个角度想,如果茶叶是脏的,是不是喝咖啡前也要洗洗咖啡粉、喝红酒前也得煮开红酒?据说传统红酒的制作工序中还需要用脚踩葡萄的。

那有没有脏的茶,有!但只要是标准厂家生产出的茶叶,一般都不会存在卫生的问题。

其次,以为头道茶可以洗去农残,这个前文有说到。

再次,是部分不专业的茶艺表演者的放大。在表演过程中,为了完善泡茶的整个步骤和流程,几乎每一次表演都会演绎头道茶,无形之中将头道茶的作用放大了,于是人们依葫芦画瓢,按着茶艺老师的方法进行泡茶,进而脱离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辨别力。

最后,是商家的销售技法。就像前文里提到的,茶叶的第一泡水中,往往包含了茶叶很多状况,特别是普洱茶这种比较耐泡的茶叶。于是,为了让你能喝到“最好的汤感”,许多商家会冲洗头道茶,有的甚至会冲洗2次、3次,甚至4次,久而久之,大家就认为这是泡茶的正确步骤了,但其实是商家冲洗茶叶不良信息的动作而已。

看专家解读头道茶

对于头道茶,许多茶叶专家和老茶客也有自己的见解,记者就头道茶的问题专访了茶叶专家、非常友普茶楼楼主高剑飞。

问:您平时喝茶时,会冲洗头道茶吗?如果有,是什么茶、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给大家举个例子吧?

高剑飞:每年有喝明前名优绿茶的习惯,喝的时候不会冲洗第一道的,传统就这是喝的,营养物质也在第一泡有最大程度的浸出。像乌龙或普洱等平日喝得比较多的茶,我会选择“快洗”一遍。这里说的快洗其实更重要的目的是“温润”干茶。另外,快洗具体来说就是在主泡器里不注满水,只需没过干茶,然后快速润洗倒掉。还有一个我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在用盖碗泡茶时,注水时多注些,大概满溢出50ml左右,相当于重“刮沫”。

问:对于普洱茶,谈谈您对头道茶的认识吧?

高剑飞:普洱茶大概在2004年改制规范生产后,卫生条件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无论生熟茶,我会快速润洗第一道,但是我不喝,一个是茶毕竟是农产品,出于润茶的目的又可快速润洗一道也未尝不可,另一个考虑是头道茶茶汤滋味并不完整,几乎没有品饮价值。

问:有茶客说陈年普洱茶的头道茶有很多仓储信息,您认同吗?这样的头道茶您喝吗?

高剑飞:首先,我还是不会去喝。一定程度上,无论仓储好坏,它可以看出一些仓储状况,但是如果是为了鉴别好坏,还是不建议去喝,因为从看闻干茶,汤色的状态或者叶底等其他方面都可以鉴别出来。喝茶是件寻求快乐的事,不能为了找缺点找难受去喝它,再者如果仓储真的有问题,那更不能喝了。

问:您怎么看待现在很多茶叶店在给客人试茶泡茶时,不管怎样都洗上一洗的行为?有的是不是真的有“洗”问题的嫌疑?

高剑飞:我认为除了名优茶,其他茶快洗一下有必要。但如果店家给你超过一次反复洗一泡陈年普洱茶或其他陈年茶类,那么就是值得关注和警惕了。

总结:头道茶没你想的那么复杂

对于头道茶,其实可以把茶叶分成三类简单来说。

第一类:自然状态或者做型程度较低的茶

这里的“自然状态”指的是像花茶、白茶这种以本身状态呈现的茶品;而“做型程度较小的茶”则如大多数绿茶、红茶、黄茶。

对于它们来说,喝的是茶叶本身的味道,所以不必将头道茶倒掉,特别像一些名优绿茶,茶叶最美的香气与鲜爽感全在第一泡茶汤里。

第二类:做型程度较高的茶

例如球形乌龙或者普洱茶、沱茶、砖茶等,因为特殊的形状,茶叶在浸泡时会有一个“慢慢舒展”的过程,因此往往会采取头道茶温润茶叶,而这一泡是完全可以喝的。

只是在正式场合,由于茶汤并没有达到品饮的最佳状态,温润泡不会给客人饮用而已。

第三类:有陈化时间的茶

这类茶指的是以普洱茶为代表的陈茶、老茶,头道茶往往作为“温润”作用,更多的还有“醒茶”作用,甚至对于仓储有问题的茶来说,很多人会用冲洗很多次来妄图掩盖仓储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如前文所说,这样的情况,不建议喝下去头道茶,但可从闻干茶、看头道茶汤色和闻其气味,甚是“过下嘴”这样浅尝一口吐掉等诸多方面看它的“健康”状态。

茶汤“泛油光”原来是茶氲


一些细心的茶友会发现,在冲泡一些老茶时,茶汤上面会漂着一层油状物质,定睛一看,像是一层薄薄的白雾。仔细再瞧,又像是光折射在茶汤表面……这像油、像雾又像光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咨询了一些业内行家后才知道,这“油雾”其实有个极富诗意的名字,叫“茶氲”或“汤氲”。它并不是什么杂质,而是茶汤中脂溶性物质的呈现。

1.水“油”角力形成茶氲

“氲”,指“天地间和合而盈盛的气”。茶汤上所产生如雾般的气体,即为茶氲。

茶汤内有一些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胡萝卜素和一些挥发性香气成分等。这类浸出物质比重较轻,漂浮在茶汤表面。当茶汤到达一定高温时,茶汤上下有了一定的温差,产生了水蒸气,而水蒸气因为这层“油”的阻隔,没办法立刻挥发到空气中。所以人们在常温或低温下,是难以看见茶氲的。但随着水蒸气和这层“油”之间的相互角力,茶氲的形状不停变化,就会时而像雾、时而像油,并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来。

2.茶氲受多因素影响

并不是什么茶都有茶氲,也不是随时泡茶都能产生的。据了解,影响茶氲呈现的主要因素有五大方面。

首先,茶汤的脂溶性物质越多,茶氲效果越明显。其次,汤色越深,容易对比产生,也越容易发现茶氲。第三,冲泡时,茶汤温度越高,瞬间浸出物质较多,也更容易产生茶氲。而如果喝茶当天气温较低、气压偏低,也较容易产生茶氲。另外就是容器问题。如果盛汤的容器是浅色的,会容易看出茶氲,使用白瓷器皿则更明显。

相对来说,如果茶叶本身内含物质多,那么茶汤的浸出物也相对会多,所以内含物质的多寡,是茶氲能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除了茶汤内含脂溶性物质的影响,光线的折射作用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有些茶泡得很浓,加上热量大,水蒸气上来会与光形成折射,就会出现如水蒸气散发的雾状。

3.茶氲不是选茶标准

那么,是不是茶氲越多,表示茶越好?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茶氲只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所呈现出的正常现象,可作为选购茶品的考虑条件,但并不能评判茶的好坏。相对而言,有茶氲的茶会好喝些,是因为汤质会厚重,口味醇厚,或者说,茶叶做得比较透,茶汤清透些。

业内人士认为,评判一款茶的好坏还需从干茶、汤色、香气、叶底等方面综合考察。而且茶好茶坏,因人而异。再多的评判标准,也敌不过自己的嘴巴。适口为珍,适合你的,就是好茶。没有必要为了刻意追求茶氲而花上很高的价钱。

茶汤里的信息有些什么


一杯透亮的茶汤,看了让人就舒服,喝起来更是身心两悦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里每天少不了的事物。

有客来,进门两句话就会说:“来来来,坐下喝杯茶歇歇。”茶,不仅是茶,而是融于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南北与东西都是如此。

虽说很多人已是不介意,可是中国式来往讲究的还是彼此的评论,这个评论不再是谁家房大谁家钱多,而是看这个人的品味和格调,客厅里茶几上的一把壶,书房里的一个木雕......这些都能体现主人的趣味兴致,雅俗之间自有分辨。

既然喝茶,总是要好喝,落个好评。

“喝”一字,口在左,入口最见真章。烧水,温壶温杯,投茶,注水,出汤,这五步过后,一杯茶就端在面前了。喝与不喝,首先要看看这茶汤里包含了些什么内容。

唐朝诗人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日本千利休说“和、敬、清、寂”,这些人对茶的通识是要“干净”,即茶汤清澈透亮,这就是一杯好茶的基础。

工艺不同,年份不同,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汤色,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工艺和年份,汤色都是透亮的。红茶的汤色或金黄透亮或红润透亮;白茶的汤色或黄亮或琥珀透亮;普洱生茶的汤色新茶或青黄或黄润透亮,年份越高则变得橙黄、桔红、酒红透亮;黑茶和普洱熟茶红润透亮。

也许,有人会说,这茶嘛头两汤混浊是正常的,泡着泡着就透亮了。

掩耳盗铃之说。

茶汤混浊会说出三个信息:一是原料良莠不齐,或是加了什么配料;二是工艺,像普洱茶散茶晒青或茶饼干燥时没有干透,水份过多;三是茶叶在储存过程中受潮,反而跟冲泡技法没有太大关系。

通过一杯茶汤来知道茶的特质,而一杯透亮的茶汤,看了让人就舒服,喝起来更是身心两悦,如此得品饮之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