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6/16种冲泡方法——执盖碗还原本然

发布时间 : 2019-11-16
黑茶的冲泡方法 茶包冲泡方法 黑茶冲泡方法

黑茶的冲泡方法。

茶的冲泡讲究技法,更讲究心性,体现了人之百态

第六篇执盖碗,还原你的本然

对于众多的品茶人来说,用盖碗冲泡一杯魅力四射的茶汤是一门必修课。盖碗的门道很深,要说初学者闻盖碗思烫手,那只不过是开始泡茶要过的一个小关。

学会用盖碗,是一门精准控制茶汤滋味的艺术。盖碗泡茶的灵活程度,会不断给渐渐懂得喝茶的你持续的惊喜。

不管怎么说,这个路可长可短,本篇先来了解一下这个拿盖碗的小关卡吧。

据长年于茶圈的观察,各路茶人各自摸索出了一套自己拿盖碗的方法,可谓各有千秋。而学茶课堂的盖碗拿法,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用身体最自然的方式来拿。

身体最自然的方式,对于现代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很难意会的难题。什么叫身体最自然?

也许我可以讲一个小案例。有一种调整亚健康和健身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纠正走路的姿势来进行的。正确的走路姿势遵循人体自然的规律,然而,很多人往往没有用这种适合自己身体的姿势走路,长久以往,身体就出现了一些状况。于是,需要通过调整正确的姿势来修正和提升身体的状况。

滴水穿石。正是这个道理。

铁杵也是这样磨成针哒

同样的道理,日常之中,我们的习惯对我们自己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走路、坐卧、站立,时刻伴随着我们。然而,就算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很多人确忘记了什么样的姿势才是最自然而然的了。这便是我们要学习正确姿势的真实理由。

原来自然而然的事情,结果现在即成了要学习的事情,什么时候,我们忘记了自己,应有的姿态?

拿盖碗的自然动作,首先,我们在茶席前端正地坐好,调整好坐姿后,调整茶席上茶具的位置,以方便冲泡动作的施展为宜。盖碗的位置在我们的正前方,或者略微靠近我们使用盖碗那只手的方向(使用右手者靠右,使用左手者靠左)。

然后,轻轻地把用盖碗的手搭在盖碗上。不用急着要拿起它,只是轻轻把手搭在上面,这时,手自然前伸,手掌向前的角度约摸是45度。记住这个感觉。

这个感觉便是使用盖碗由始至终的感觉,使用的动作也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动态变化。

拇指和中指的指腹找到盖碗边缘最近的直径两端的点,就用这两个手指把盖碗拿起来,不用想着出汤,只是拿起来。然后,再用空出来的食指,同样是指腹的位置,轻轻地搭在盖碗盖的顶上。可以以拇指和中指为定点,旋动手,找到合适的位置。注意,碗盖和碗身前端留一条缝隙哦。

于是,你便完成了拿盖碗的动作了。记住,操作的时候,只有拇指和中指用力,食指只是扶住盖而已,无名指和末指也是轻轻搭在中指之后,没有使劲。

出汤用的是前推的腕力,像太极的推手,也像推手推车一样,这样,盖碗的碗底便自然而然地朝像自己手臂的后方,而不是没有礼貌地对着客人了。这个也是一个关键动作,有些人在这里把握不好,不仅碗底朝向前方,自己的手也歪了,手臂和身体也随着手的拉动外凸拱背起来,实在不妥。长久以往,连纠正都得费上很大的工夫。

碗底的方向跟小手臂的方向一致

于是,出汤方向就跟食指一致

前方的客人便能看到盖碗前方最美的角度

{图片来自学茶课堂学员}

一个优雅的出汤动作,不仅是美观,更是礼貌和健康活力状态的展现。

掌握诀窍之后,其实还一点都不烫手

学茶小知识插入

如何遵巡自然的姿态拿盖碗

1.调整好自然的坐姿与茶具的位置;

2.把手自然地搭在盖碗上;

3.拇指和中指的指腹拿在盖碗直径的两个最近点;

4.食指的指腹轻控碗盖,留一出水缝;

5.用向前推球的方式,把握出汤时盖碗的方向;

6.一气呵成,让水顺畅地流出,成漂亮的三角切面。

要是把盖碗当做喝茶的杯,那就更加简单了,一手执碗托,一手拿盖,用盖子轻轻拨动茶叶,留一条缝,靠近唇部轻轻吸一口,让茶汤顺着盖碗优美的弧线滑入口中,瞬间满口芬芳。此时此刻,你所展现的便不仅仅仅优美的姿态,更是品茶带来的心满意足神态,能不美吗!

正确的姿态有助于品茶,品茶由内而外所展露的心灵满足感,表里结合,茶人的气质便形成了。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的4/16种冲泡方法——小壶的气度


茶的冲泡讲究技法,更讲究心性,体现了人之百态

第四篇小壶冲泡

用紫砂壶泡一壶单丛,茶汤醇厚度增加了,茶汤之中溶化的香气增强了。还是那杯茶,却似乎提升了一个级别。

用汝窑壶泡一壶古树茶,茶汤不再浓烈,而是在顺滑与柔和之中,增添了几分妩媚,香气也变得妖娆。

用柴烧壶泡一壶金骏眉,可把茶叶底层的花果香完全释放,连茶的滋味、韵味也会变得充盈。

小茶壶,便是这样无声地变化着茶汤的味道。是的,是变化,而不是绝对的提升。

时常有学生问:什么壶适合泡什么茶?

什么壶适合泡什么茶也不是绝对的。学茶,先学好用白瓷盖碗来冲泡,然后再来选一把自己喜欢的壶,如此才能感受得出来,壶对茶的变化是多么的美妙以及有趣。

有人说,拿壶泡茶,易懂难精。

确实,拿壶泡茶,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没有拿盖碗那么有难度,至少免去了烫手的忧虑。然而,不过是注水与出汤两个动作,其中却饱含了无数的门道。乍看之下很简单的事情,实际上是最难的——拿茶壶泡茶,怎么泡味道才是你想要的呢?

白瓷、盖碗,是一组表现茶的“标准”味道的器具。要茶汤醇厚一点?还是要茶汤柔顺一点?要茶香高扬飘远一点?还是要茶香深深地融入水中,加强其韵味?这后面的变化是在“标准”之上出现的。这后面的变化也是可以用小茶壶加以调控的。要是连基本的标准都没有学好,又如何能驾驭小茶壶的神奇力量?

当亲身体验了小茶壶的变化味道之后,你便会被它的个性所吸引,原来诞生于泥与火之中的茶具,竟可以这么有趣,嗯,也很淘气。然而,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注水和出汤,又怎么能体会小茶壶中的乐趣呢?

爱茶的人,能把茶爱入骨髓之中,连所谓“骨灰”级的用词,也不足以明其深爱程度。而不喝茶的人,便极难理解这热爱的缘由。壶的使用便是极好的例子。看着不过是注水和出汤,哪里值得热爱了?只有越明白里面的门道,才越能理解其有趣和迷人之处。

壶的使用过关,需要细致敏锐的捕捉过程,正如电脑操作的那万分之一秒,全凭一瞬间的感觉。而那捕捉节点的快感,也是其最具挑战和最吸引人的地方。

好壶,也有绝对会提升茶的级别的情况。

有一次,我去一个朋友的办公室喝茶。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窗边,放着一个茶台,茶台上那把汝窑壶十分显眼。

那是一把上好的汝窑壶,气韵十分大度,线条变化恰到好处,壶型沉稳中又不失活泼,不是十分出色的大师,绝对做不出这种气韵的壶。再看,壶身光润、细腻,开片恰到好处地为茶壶增添了美感。

然而,那把壶却跟其它茶具格格不入。很显然不是一个级别的,壶太好了,其他器具搭配不上。朋友虽然有喝茶的习惯,却不是一个懂茶的人,大约茶壶跟其他器具不是同一个人的选择吧,朋友也不介意,很随和地泡着茶。壶好、茶好、泡茶人也好,只是觉得要是泡茶人再懂上那么一点,会更好!

学茶小知识插入

1.小茶壶每泡三四杯茶,与常规的品茶人数相匹配;

2.一个人喝茶的时候,小茶壶泡茶,可以慢慢品,茶汤保持着必要的温度;

3.因为小,小茶壶上手可以十分灵巧和畅快淋漓;

4.使用方法:注满水,加盖去沫,再用热水浇淋壶身;

5.用热水浇淋壶身,可让茶香更加充分地溶入茶汤,茶味尽情释放。

壶的主人懂得壶好在哪,更懂得怎么样把壶的魅力发挥出来,不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吗?朋友气质儒雅,跟壶很是般配,跟驾驭壶的本事也十分般配。什么时候修学一番,定是锦上添花。可以让整个品茶过程得到精髓上的提升。

不过,不管怎么样,朋友早已享受了好壶带给他的红利——好壶之下没有不好喝的茶汤,什么茶都能提升一个档次。我算是被深深折服了,这也是一种享用美味的智慧!

茶的第3/16种冲泡方法——碗泡分茶法


茶的冲泡讲究技法,更讲究心性,体现了人之百态

第三篇碗泡分茶法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经典名句。“晴窗细乳戏分茶”这句诗,描述了宋代点茶的特点。

茶,兴于唐,盛于宋。

然而,唐时,煮茶;宋时,点茶。两个时代的喝茶法是不同的,两个时代的茶艺表现便随之不一样了。

宋代的点茶,是把茶饼碾磨成极细的粉末之后,经调膏、多次加水打细等步骤,把茶粉打成悬浮的状态来饮用的。茶粉被打细的过程里,会出现许多白色的茶泡泡,击打的工夫越好(雷同于现在泡茶的能力越高)、茶粉的品质越好(比如磨得更细等),则出现的泡泡就会越白、越细、越绵密、持续的时间越长,喝起来口感会越绵软(想象一下,那绵密柔较的口感里满渗而出的花香)。大家聚在一起点茶的活动,在当时非常流行,被称为“斗茶”。而据传,点茶、斗茶的最高境界便是“分茶法”。

斗茶茶画

所以,来解读陆游的这句名诗:晴窗细乳戏分茶。描述的就是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在窗前,用分茶法来点茶,茶盏中出现了极细的茶泡沫,点出来的茶像牛奶一样的感觉。诗中更用一个“戏”字,道出了当时的玩乐情结与氛围。

今天要讲的碗泡分茶法,虽然外观上跟当时画作上的斗茶所用的器具很像,也有分茶一说,但是相去甚远。因为我们现在的喝茶方式又发生了很大的不同。不再煮茶、不再点茶,而是泡茶。约摸是从这碗泡分茶法之中,可感受几番古人分享茶汤的意味吧,许多人对这碗泡法是情有独钟。

想象一下,三五好友茶聚,茶席之上,一碗清茶,一柄长勺,主人优雅地勺起一勺茶汤,分至每个杯中,如此循环,那悠然的姿态,闲适的气息,迷倒多少人?不管是分茶的主人还是喝茶的客人,岂不都被自己所处的状态迷倒?加上茶香幽长,丝丝扩散,简直美得不似在人间。哦不!是否怀疑自己去到了另一个时空?

碗泡法,用敞口的盏型碗较好,更利于温度的消散和勺茶的便利。这种泡法适合用来冲泡芽形的茶,比如绿茶、黄茶等。

配套:茶碗/盏与分茶勺

分茶勺

现代常见分茶勺设计

敞口茶碗(茶盏)

学茶小知识插入

碗泡法的使用小贴士

1.碗最好是盏形,即开口较大者;

2.适合冲泡绿茶和黄茶;

3.水温90度为宜,由于碗泡法散热快,水温不宜再低;

4.采用定点注水,水流宜聚不宜散;

5.灵活运用分茶勺的过滤小孔与出水设计,把茶渣滤到勺外;

6.操作得当,则茶汤会特别甜顺。

碗泡法,我喜欢用上投的方式来冲泡。

先在茶碗中注入90度的热水,然后,把茶叶平铺在水面上,让水的蒸汽漫漫蒸透茶叶,茶叶自然地与水融合,渐渐吸水、变重、悬浮、下沉,并在这个过程里,释放自己的香气与滋味。

这样子喝茶,一定不能着急。

当茶叶下沉,一碗茶便泡好了。整个过程,并不需要人为的干扰,当茶泡好的时候,色、香、味与温度都恰如其分,表现绝佳。

一个人的时候,举起茶碗便可畅饮,甜甜的、温润的畅快,别有一番滋味;许多人分饮的时候,用分茶勺把茶舀至每个人的杯中,碗内茶汤清透荡漾,茶叶随分茶勺游动,更添一番情趣。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敞口的大碗,即盏,无论是在宋代的分茶法大行其道之中,还是在当下泡茶法独占鳌头之时,都被茶人们所喜爱。我想,这敞口的开放状态,与其中分享的乐趣,莫不是茶人们所追求的心理境界吗?

定点注水时出现的水涡

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生长、成熟、没落的循环。然而,茶的运用及伴随着茶而衍生出来的中国智慧,却在时代的变迁之中沉淀,几千年来,茶居然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一步步走到今日,实属不易。

茶,一直是茶。

然而,茶,也一直在变,从煮到点到泡,从食用、药用、到饮用,乃至成为精神修养的成长媒介,现在的茶,也跟古时的茶不一样了。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现在,大家都说,时代的步伐很快,一不留神,便会落后。跟着时代的变化,似乎是大家都在努力去做的事情。而我认为,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快没有错,然而,变化之中,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与其彼于追赶变化,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地去看一看,在这变化之中所不会变的是什么?

只有抓住了这不变的本质,才是真正跟上时代步伐的方法。

正如茶,它一直在变,五千年后的今天,它依然在,这不正证明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价值吗?而它不变的又是什么?我们需要它的又是什么?

轻轻地舀起一勺茶,从茶碗里,分至茶杯中,这一杯茶,别有滋味。而席间的每一个人,都喝到了不同的滋味。

茶的5/16种冲泡方法——大壶要细待


茶的冲泡讲究技法,更讲究心性,体现了人之百态

第五篇大壶要细待

上茶咯!

古装剧的茶楼酒楼里,每当客人坐下,便有小二往桌上放一大壶茶,以供客人解渴。

白瓷的大茶壶也许是最常见的了。现在,饭桌上的大白瓷茶壶依然流行。

爱品茶的人认为大壶泡不出好茶,而其实在人多的非品茶场合,大壶泡茶是最实在的。那个时候,人们需要的只是一个作为礼节的符号,顺带解渴。而茶,总比一杯淡寡的水更有内涵。

虽然是条件的限制,然而,技巧得当的话,用大壶泡茶,茶的风味也能表现得十分香甜怡人。

那么,大壶泡茶该讲究什么?

最重要的莫过于水质了。事实上,饭店的大壶茶之所以不好喝,绝大多数是因为水质不好。

其次,便是注水的容器不容易掌握,常常是一个简易的大水壶。

如果把以上两点用专业的泡茶方法讲究起来,加上投茶量的控制,大壶泡也能十分好喝。

学茶小知识插入

大壶泡茶的讲究

1.准备优质的水;

2.在没有专业注水壶的场合,可以用另一把大壶当注水壶使用(也就是使用两个壶来冲泡,一个当作泡茶容器,另一个当作注水壶。);

专业煮水、注水的壶;大小跟泡茶的壶差不多

3.茶叶用量可以是常规盖碗的一泡,且宁少勿多;

4.温壶;

5.使用中投法冲泡;

6.水温可比盖碗泡茶略低。

大家看完以上几点小技巧,想必马上就意识到了:大壶泡,跟我们平常的品茶冲泡并无二致。所有用到的方法,都是常规的方法。只是,为什么换成了大壶,我们就忘记讲究了呢?

因为是大壶啊。

这正是大壶吃亏的地方!看起来不那么精致小巧了,人们便也忘记了要细致讲究地对待它。

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也时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比如,看到一个牛高马大的大个头,便以为对方不拘小节,而忽视了应有的礼仪。事实上,这种忽视是否伤害了大个头,也许也是未知之数。

“为什么到了我这里就失了礼数呢?”我想,大个头心里会不会这么嘀咕?

这是我们的失误。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我们读取语言方式的不当。

我不会说是对方表达方式的不当,因为“长得大”可是改变不了的事实,能够加以调整的是我们对对方的态度。我们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我们读取外界信号的途径。最怕的是我们自己被自己“套路”了。

在变化极其快速的现代,我们过往的知识被刷新的频率需要跟上外界的步伐,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如何不轻易地被自己套路了,我认为,在作一个判断的时候,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这并不容易,而且耗费精力。那么,退而求其次,只在重要的事物判断的时候用这种方法吧。

不过,在泡茶的这个语境之下,我们所要做的也仅仅是“一视同仁”而已。不因为壶大而忽略了泡茶时该注意的细节,从水质、注水壶、投茶量三个方面去把握,这样,一大壶好茶便能快速地被冲泡出来了。

当然,大壶的局限性决定了它泡茶的灵活度和滋味的表现是比不上小壶等其他专业的泡茶器具的。不过,它的存在帮助我们解决了在人数众多的场合,能喝上一杯好茶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大壶,才是大众最实在的真爱哦!

最后,我想说:从大壶的泡茶上,我学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词语叫“一视同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