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第2/16种冲泡方法——公道杯泡法

发布时间 : 2019-11-16
黑茶的冲泡方法 黑茶的泡法 茶包冲泡方法

黑茶的冲泡方法。

茶的冲泡讲究技法,更讲究心性,体现了人之百态

第二篇公道杯泡法

公道杯,能让茶席之上每一杯茶的滋味均衡一致,于是便“公道”了,故名。线条优雅的公道杯,是分茶不可或缺的小精灵。

一倾倒,一敲扣

成就茶席上特有的礼仪

一派和气衍生

公道杯因分茶而出现,在用来冲泡的茶具领域,又能摇身变成“最柔和茶具”、“最贴心茶具”。为何?且来看看用公道杯如何泡茶吧。

学茶小知识插入

用公道杯泡茶的好处是方便分饮,参照上图

1.准备好公道杯;

2.往杯中加入温度适合、适量的水,通常是80度,水量为公道杯的四分之一;

3.加入适量茶叶,可根据品饮的人数来调整,以3克作为参考标准;

4.用另外一个公道杯装好适量温度的水,出水口相对,缓缓把水注入有茶叶的公道杯之中,让水流顺着公道杯的弧线;

5.等待片刻,3分钟左右,可分别斟给在座的各位品饮。

公道杯适合泡花草茶、芽形茶,与玻璃杯的不同在于适合分饮,而玻璃杯适合独自品饮。

公道杯泡法,可泡出柔、更柔、无上限柔的茶汤。

记得有一个闲适的午后,正好得来新茶太平猴魁,于是跟一位号称“无敌味蕾”的食神前辈一起品试。因茶与茶友的相聚都属偶然,茶和茶友都十分熟悉,那泡茶,我便泡得漫不经心了。

漫不经心,并非不专心,而是投入到一泡茶的冲泡当中,不急不躁。装好适宜水量的水,静静地等水开。慢悠悠地拿出两个公道杯,那时候还不流行用公道杯泡茶,公道杯只是分茶的器具。但是因为“漫不经心”,我便直接使用公道杯来泡这泡需要分饮的绿茶了。我没有专门去设计泡茶的方法及过程,只是自然而然地去操作,把这茶的最佳状态表达出来。

也就是,用直觉去冲泡。

“这泡茶的口感必定十分柔和。”前辈打破了安静。

我才回过神来,因为那一刻,我完全沉浸在公道杯的注水之上。我注意到,公道杯之间流动的水流,路径竟能如此柔美。

后来茶汤的滋味,连我自己都感动。

水为茶之母,水的状态极大地影响着茶汤的状态。这种现象仿佛也在时时刻刻地告诉我们:成就了这个优秀的每一个我们的,是我们的母亲。

线下茶课的十分重视水流的状态把握,通过观察,大家都能仔细感受得到。在

精选阅读

茶的第1/16种冲泡方法——玻璃杯泡法


茶的冲泡讲究技法,更讲究心性,体现了人之百态

第一篇玻璃杯泡法

玻璃杯通透简洁,使用方便。透过杯子,可对杯中饮料的状况一目了然。可是用玻璃杯泡茶?是外行人没有茶具的做法吧?殊不知,茶叶的冲泡怎么能用器具来判断高低内外呢?更何况,喝茶从来就没有内行外行的分别。

也许有人会说:玻璃杯无非是用来冲泡绿茶。比如龙井碧螺春一类。美丽细嫩的绿茶,茶与水一同入杯,便是美美的一杯。讲究一点的,也不外乎水温用80度,茶叶用3克,注水八分满之类。更多的操作上的方法,又比如是用上投法还是中投法。

学茶小知识插入

1.绿茶的冲泡用玻璃杯是首选;

2.绿茶常常用80度的水温、3克茶、300毫升水来冲泡;

3.中投法是指:先在杯里装少量水,放入茶叶,等茶叶润透,再次注水到杯的八分满;

4.常规的玻璃杯水装八分满的时候,大约是300毫升。

大家所钟爱的中投法历来倍受青睐,只是中投法的注水却鲜少有人提及。

早些年前,我遇到一个茶艺师,她想向我学茶。我有意问她:我这里有上好的龙井,你能用中投法帮我泡了来喝吗?她欣然应下。

一切稳当顺利。龙井的冲泡:温杯、注水、投茶、浸润,只需要再次注水便是冲泡结束。只见她拿起水壶,认真仔细地绕着杯子旋转了一圈,茶叶于是四散着舞动开来,如同群魔乱舞。

这挺新鲜的。常见的犯规不过是来一招凤凰三点头,惹得水花四溅,于是茶香涣散。她这绕杯而旋的操作,却使得茶味不得融洽了。

我说:我给你泡一杯,你看看哪里不一样。不得不赞许她的观察能力。看完示范,她说:茶叶翻动的方向不一样了。

茶叶的舞动变得统一和谐,茶的滋味便能融合饱满。

我做了什么?我只不过是老老实实注第二道水,不卖弄花招而已。

水的状态影响茶的状态,并作为主动的一方影响着茶与水结合的状态,于是茶的滋味便也随之受到影响了。这细微的滋味差异我不晓得当时的她是否能品得出来,但是至少她看出来了。

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我只用玻璃杯喝茶,茶的品种依然更换不停——单丛、生普、岩茶,所有的茶其实都可以用玻璃杯很好地表现。器具只是人们泡茶的工具,活用生活中最简单的器具,到哪里都能喝上一杯好心情的茶。而这种泡法,又叫“含叶茶法”,蔡荣章先生早有实验:用含叶茶法泡茶,茶量(g)为水量(cc)的1.5%。而有一些想要省事的茶馆也采用这种冲泡方式。

玻璃杯是最简洁的茶具,配以最简单的冲泡手法正相宜。只是这简单的背后从来都是最不简单的。没有了引人注目的花式,才最考验人的技能,赤祼祼的——一杯茶泡好了没有?而茶的背后所品出的,更是泡茶者的心性。

后记:并非花招就不好,只是看用在什么地方,适当的花样有时候可以增加娱乐性。比如说我以前就很喜欢看花式篮球。

茶的第3/16种冲泡方法——碗泡分茶法


茶的冲泡讲究技法,更讲究心性,体现了人之百态

第三篇碗泡分茶法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经典名句。“晴窗细乳戏分茶”这句诗,描述了宋代点茶的特点。

茶,兴于唐,盛于宋。

然而,唐时,煮茶;宋时,点茶。两个时代的喝茶法是不同的,两个时代的茶艺表现便随之不一样了。

宋代的点茶,是把茶饼碾磨成极细的粉末之后,经调膏、多次加水打细等步骤,把茶粉打成悬浮的状态来饮用的。茶粉被打细的过程里,会出现许多白色的茶泡泡,击打的工夫越好(雷同于现在泡茶的能力越高)、茶粉的品质越好(比如磨得更细等),则出现的泡泡就会越白、越细、越绵密、持续的时间越长,喝起来口感会越绵软(想象一下,那绵密柔较的口感里满渗而出的花香)。大家聚在一起点茶的活动,在当时非常流行,被称为“斗茶”。而据传,点茶、斗茶的最高境界便是“分茶法”。

斗茶茶画

所以,来解读陆游的这句名诗:晴窗细乳戏分茶。描述的就是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在窗前,用分茶法来点茶,茶盏中出现了极细的茶泡沫,点出来的茶像牛奶一样的感觉。诗中更用一个“戏”字,道出了当时的玩乐情结与氛围。

今天要讲的碗泡分茶法,虽然外观上跟当时画作上的斗茶所用的器具很像,也有分茶一说,但是相去甚远。因为我们现在的喝茶方式又发生了很大的不同。不再煮茶、不再点茶,而是泡茶。约摸是从这碗泡分茶法之中,可感受几番古人分享茶汤的意味吧,许多人对这碗泡法是情有独钟。

想象一下,三五好友茶聚,茶席之上,一碗清茶,一柄长勺,主人优雅地勺起一勺茶汤,分至每个杯中,如此循环,那悠然的姿态,闲适的气息,迷倒多少人?不管是分茶的主人还是喝茶的客人,岂不都被自己所处的状态迷倒?加上茶香幽长,丝丝扩散,简直美得不似在人间。哦不!是否怀疑自己去到了另一个时空?

碗泡法,用敞口的盏型碗较好,更利于温度的消散和勺茶的便利。这种泡法适合用来冲泡芽形的茶,比如绿茶、黄茶等。

配套:茶碗/盏与分茶勺

分茶勺

现代常见分茶勺设计

敞口茶碗(茶盏)

学茶小知识插入

碗泡法的使用小贴士

1.碗最好是盏形,即开口较大者;

2.适合冲泡绿茶和黄茶;

3.水温90度为宜,由于碗泡法散热快,水温不宜再低;

4.采用定点注水,水流宜聚不宜散;

5.灵活运用分茶勺的过滤小孔与出水设计,把茶渣滤到勺外;

6.操作得当,则茶汤会特别甜顺。

碗泡法,我喜欢用上投的方式来冲泡。

先在茶碗中注入90度的热水,然后,把茶叶平铺在水面上,让水的蒸汽漫漫蒸透茶叶,茶叶自然地与水融合,渐渐吸水、变重、悬浮、下沉,并在这个过程里,释放自己的香气与滋味。

这样子喝茶,一定不能着急。

当茶叶下沉,一碗茶便泡好了。整个过程,并不需要人为的干扰,当茶泡好的时候,色、香、味与温度都恰如其分,表现绝佳。

一个人的时候,举起茶碗便可畅饮,甜甜的、温润的畅快,别有一番滋味;许多人分饮的时候,用分茶勺把茶舀至每个人的杯中,碗内茶汤清透荡漾,茶叶随分茶勺游动,更添一番情趣。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敞口的大碗,即盏,无论是在宋代的分茶法大行其道之中,还是在当下泡茶法独占鳌头之时,都被茶人们所喜爱。我想,这敞口的开放状态,与其中分享的乐趣,莫不是茶人们所追求的心理境界吗?

定点注水时出现的水涡

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生长、成熟、没落的循环。然而,茶的运用及伴随着茶而衍生出来的中国智慧,却在时代的变迁之中沉淀,几千年来,茶居然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一步步走到今日,实属不易。

茶,一直是茶。

然而,茶,也一直在变,从煮到点到泡,从食用、药用、到饮用,乃至成为精神修养的成长媒介,现在的茶,也跟古时的茶不一样了。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现在,大家都说,时代的步伐很快,一不留神,便会落后。跟着时代的变化,似乎是大家都在努力去做的事情。而我认为,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快没有错,然而,变化之中,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与其彼于追赶变化,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地去看一看,在这变化之中所不会变的是什么?

只有抓住了这不变的本质,才是真正跟上时代步伐的方法。

正如茶,它一直在变,五千年后的今天,它依然在,这不正证明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价值吗?而它不变的又是什么?我们需要它的又是什么?

轻轻地舀起一勺茶,从茶碗里,分至茶杯中,这一杯茶,别有滋味。而席间的每一个人,都喝到了不同的滋味。

泡茶的9/16种方法——老茶闷泡法


老茶闷泡法——过去更美还是未来更美

有一种特殊的盖碗泡茶法叫闷泡法。闷泡法,即在注水的时候,不打开盖碗的天盖,把热水从碗口的缝隙中渗入,由始至终把茶叶闷在碗中的冲泡方法。

经传说和试验,闷泡法适合用来冲泡老茶,即冲泡存放了有一定岁月的茶,或三五年的青茶,或十年二十年的普洱。

闷泡法的有趣之处有三。

一是注水时,由于热水的渗入,激起碗内空气的流动,盖碗的盖于是缓缓震荡、敲击碗身,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同时,缝隙边缘啪啪地冒出气泡,十分活泼。

二是注水的结束时机,这个时机的把握并不容易,水多了会烫手,水少了醒茶不透。盖着碗,冲泡者看不到水位,全凭心算或是感觉,于是多了几分“惊险”的快意。

盖上盖,我们是看不到内心的闷葫芦,猜吧,什么时候,我们的内心满了

三是出汤手法,用闷泡法时,盖碗比起往常要热上许多,如果不是对盖碗的操作十分有把握,往往操作不当,连茶叶都有全盘洒出来的可能,很是讲究拿盖碗的泡茶技术。

不过,若是操作得当,一杯老茶便能焕发出浓郁的茶香,协调感增强许多,让人品味到不平凡的滋味。

近些年,喝老茶的朋友渐渐多了,大家都说老茶更温和、养生,喝起来更舒服。

是呀,比起年轻活泼的新茶,老茶虽然低调,而其魅力却不是低调能掩盖得了的。

新茶、老茶、新工艺茶……代表着茶的现在、过去、未来。

喝新茶的时候,比如龙井、猴魁;喝老茶的时候,比如晚上、冷天、大伙茶聚;然而,对于新工艺茶,大家各有看法,这是一个大概念。

茶叶不断地在变,正是茶的变化才让它在漫长的时光里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新工艺,是保证其生命活力的方式。然而,新工艺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有适合的和不适合的新工艺的并存。所以,这也是一个不断地淘汰和沉淀出经典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看到那些该被淘汰的新做法而否定新工艺的价值。只是,我们可以选择跟风或是旁观。

喝老茶,肯定是最保险的。因为我们知道它的过去,对它了解,这种了解包括了对特定某款老茶的来龙去脉的了解,也包括了对整体的老茶饮用价值的了解。

而喝新工艺的茶,是一种冒险、是尝试,却也是探索未知的一种方式。

在茶的世界里,岁月和沉淀是宝贵的,因而也是幸福的。

了解到大家对老茶的喜爱,看到为了泡好一辈老茶甚至有如此独特的闷泡法,我觉得,这种对岁月沉淀的尊重是不是也能延伸到我们更多的领域之中?

现实的我们太浮躁,又有多少人懂得慢慢欣赏要仔细咀嚼的低调之美?高节奏的时代赋予了我们很多必须快速的理由,而我始终认为,好的东西必须经过时光的沉淀。正如我们去欣赏老茶,也正如我们去欣赏新工艺的茶。

当新工艺沉淀出符合时代的经典,那才是真正适合我们,值得我们真正拥抱的好东西。

那么,对于过去更美还是未来更美这个命题,相信大家都有各自的答案了。

过去的美,是经典的美,是保险的、值得一再品味的美。

未来的美,是勇于尝试的美,是有风险的,却也是焕发与成就新的经典的必经之路,充满了生命力。

那么现在,选一泡老茶,用闷泡法成就一份经典的滋味,然后,与茶友共享。正如我们在茶会上做的一样。

祁门红茶的2种冲泡法


简单泡法

将水烧至90—95℃,茶具最宜景瓷,装上大约占壶容量百分之五的茶叶,冲入已烧好的热水,冲泡后香气高锐持久,隔45秒左右倒入小杯,先闻香,再品味,满口生香,回味甘美。

功夫泡法

纯正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采用清饮最能品味其隽永香气,冲泡工夫红茶时一般要选用紫砂茶具、白瓷茶具和白底红花瓷茶具。茶和水的比例在1:50左右,泡茶的水温在90—95℃。冲泡工夫红茶一般采用壶泡法,首先将茶叶按比例放入茶壶中,加水冲泡,冲泡时间在2—3分钟,然后按循环倒茶法将茶汤注入茶杯中并使茶汤浓度均匀一致。品饮时要细品慢饮,好的工夫红茶一般可以冲泡2—3次。

具体步骤

1.备具:壶、公道杯、品茗杯、闻香杯放在茶盘上,茶道、茶样罐放在茶盘左侧,烧水壶放在茶盘右侧。

2.赏茶:打开茶样罐,让来客欣赏茶叶的色和形。

3.烫杯热罐:将开水倒入水壶中,然后将水倒入公道杯,接着倒入品茗杯中。

4.投茶:按1:50的比例把茶放入壶中。

5.洗茶:右手提壶加水,用左手拿盖刮去泡沫,左手将盖盖好,将茶水倒入闻香杯中。

6.祁门红茶第一泡:将开水加入壶中,泡一分钟,趁机洗杯,将水倒掉,右手拿壶将茶水倒入公道杯中,再从公道杯斟入闻香杯,只斟七分满。

7.鲤鱼跳龙门:用右手将品茗杯反过来盖在闻香杯上,右手大拇指放在品茗杯杯底上,食指放在闻香杯杯底,翻转一圈。

8.游山玩水:左手扶住品茗杯杯底,右手将闻香杯从品茗杯中提起,并沿杯口转一圈。

9.喜闻幽香:将闻香杯放在左手掌,杯口朝下,旋转90度,杯口对着自己,用大拇指捂着杯口,放在鼻子下方,细闻幽香。

10.品啜甘茗:三个口是一个品,要做三口喝,仔细品尝,探知茶中甘味。

11.第二泡、第三泡:操作同上。[4]

注意事项

饮用注意事项

新茶并非越新越好,喝法不当易伤肠胃,新茶刚采摘回来,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对健康人群并没有多少影响,但对胃肠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肠道炎症的病人来说,这些物质就会刺激胃肠黏膜,原本胃肠功能较差的人更容易诱发胃病。

新茶中还含有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碱以及多种芳香物质,这些物质还会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有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应适量饮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时饮用。正确方法是放置半个月以后才可能使用。

不要用茶水送服药物;服药前后1小时内不要饮茶。人参、西洋参不宜和茶一起食用。忌饮浓茶解酒;饭前不宜饮茶;饭后忌立即喝茶;少女忌喝浓茶。

茶的4/16种冲泡方法——小壶的气度


茶的冲泡讲究技法,更讲究心性,体现了人之百态

第四篇小壶冲泡

用紫砂壶泡一壶单丛,茶汤醇厚度增加了,茶汤之中溶化的香气增强了。还是那杯茶,却似乎提升了一个级别。

用汝窑壶泡一壶古树茶,茶汤不再浓烈,而是在顺滑与柔和之中,增添了几分妩媚,香气也变得妖娆。

用柴烧壶泡一壶金骏眉,可把茶叶底层的花果香完全释放,连茶的滋味、韵味也会变得充盈。

小茶壶,便是这样无声地变化着茶汤的味道。是的,是变化,而不是绝对的提升。

时常有学生问:什么壶适合泡什么茶?

什么壶适合泡什么茶也不是绝对的。学茶,先学好用白瓷盖碗来冲泡,然后再来选一把自己喜欢的壶,如此才能感受得出来,壶对茶的变化是多么的美妙以及有趣。

有人说,拿壶泡茶,易懂难精。

确实,拿壶泡茶,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没有拿盖碗那么有难度,至少免去了烫手的忧虑。然而,不过是注水与出汤两个动作,其中却饱含了无数的门道。乍看之下很简单的事情,实际上是最难的——拿茶壶泡茶,怎么泡味道才是你想要的呢?

白瓷、盖碗,是一组表现茶的“标准”味道的器具。要茶汤醇厚一点?还是要茶汤柔顺一点?要茶香高扬飘远一点?还是要茶香深深地融入水中,加强其韵味?这后面的变化是在“标准”之上出现的。这后面的变化也是可以用小茶壶加以调控的。要是连基本的标准都没有学好,又如何能驾驭小茶壶的神奇力量?

当亲身体验了小茶壶的变化味道之后,你便会被它的个性所吸引,原来诞生于泥与火之中的茶具,竟可以这么有趣,嗯,也很淘气。然而,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注水和出汤,又怎么能体会小茶壶中的乐趣呢?

爱茶的人,能把茶爱入骨髓之中,连所谓“骨灰”级的用词,也不足以明其深爱程度。而不喝茶的人,便极难理解这热爱的缘由。壶的使用便是极好的例子。看着不过是注水和出汤,哪里值得热爱了?只有越明白里面的门道,才越能理解其有趣和迷人之处。

壶的使用过关,需要细致敏锐的捕捉过程,正如电脑操作的那万分之一秒,全凭一瞬间的感觉。而那捕捉节点的快感,也是其最具挑战和最吸引人的地方。

好壶,也有绝对会提升茶的级别的情况。

有一次,我去一个朋友的办公室喝茶。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窗边,放着一个茶台,茶台上那把汝窑壶十分显眼。

那是一把上好的汝窑壶,气韵十分大度,线条变化恰到好处,壶型沉稳中又不失活泼,不是十分出色的大师,绝对做不出这种气韵的壶。再看,壶身光润、细腻,开片恰到好处地为茶壶增添了美感。

然而,那把壶却跟其它茶具格格不入。很显然不是一个级别的,壶太好了,其他器具搭配不上。朋友虽然有喝茶的习惯,却不是一个懂茶的人,大约茶壶跟其他器具不是同一个人的选择吧,朋友也不介意,很随和地泡着茶。壶好、茶好、泡茶人也好,只是觉得要是泡茶人再懂上那么一点,会更好!

学茶小知识插入

1.小茶壶每泡三四杯茶,与常规的品茶人数相匹配;

2.一个人喝茶的时候,小茶壶泡茶,可以慢慢品,茶汤保持着必要的温度;

3.因为小,小茶壶上手可以十分灵巧和畅快淋漓;

4.使用方法:注满水,加盖去沫,再用热水浇淋壶身;

5.用热水浇淋壶身,可让茶香更加充分地溶入茶汤,茶味尽情释放。

壶的主人懂得壶好在哪,更懂得怎么样把壶的魅力发挥出来,不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吗?朋友气质儒雅,跟壶很是般配,跟驾驭壶的本事也十分般配。什么时候修学一番,定是锦上添花。可以让整个品茶过程得到精髓上的提升。

不过,不管怎么样,朋友早已享受了好壶带给他的红利——好壶之下没有不好喝的茶汤,什么茶都能提升一个档次。我算是被深深折服了,这也是一种享用美味的智慧!

泡杯花草茶 2


玻璃瓶是花草茶的好茶具。把花草茶倒入瓶里,再用85度开水冲泡5至10分钟,花舒展,味飘香,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振奋,饮欲大增。 花草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印度和中国茶出现以前,花草茶早已被广泛地运用了。由于它不含咖啡因,对健康很有助益,所以很早就被用作疗方。根据动物行为学家的观察,许多动物在生病的时候,都会本能地去寻找特定的植物食用。譬如我们常看见小狗在草地上磨蹭,那就表示它可能在胃痛。所以,早期的人类也许就是模仿动物的行为,而得知药草的医疗功能。 综合相关网站和媒体报道资料,追溯人类运用花草作为烹饪或医疗之用的历史,最先是5000年前幼发拉底河的苏美利亚人已经开始使用茴香和百里香;印度的传统医学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而且至今仍在沿用!古埃及人最爱用洋葱和蒜作为药草处方,并且以象形文字将药草处方记录在纸草书上。而公元前一世纪(约在公元前1065—711年之间)中国完成第一部较完整的药草志“神农草本经”,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包括甘草、姜和黄耆根等。而一世纪的一位希腊名医狄奥斯哥底,在他的草本经里面也列举了500种的植物疗方,纪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提到利用菩提木盒保存花草。16世纪时妇女们会挂上装有香气的花草布袋,来防止外面的细菌感染,并利用在烹饪食用上。 公元1597年时,英国约翰·杰洛引进地中海的花草植物到英国,根据他的亲身经验,指导并详述花草的实用价值,出版的《药草简史》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英国最早的药草书籍之一。 18世纪中期,就有专家建议饮用属性较温和的药草花茶,来替代一般茶叶。 当早期的英国移民至美洲大陆时,他们与当地的印第安人互相交换药草疗方知识,许多美洲土产药草后来还被带回欧洲大陆继续沿用! 19世纪之后,西方的医疗机构开始偏重化学疗法的使用,但是一些负担不起医疗费用的人,或是不喜欢现代医技的人,都仍继续使用药草疗方。 1994年JEKKA MCVICR详述300种花草植物,运用在化妆品、烹饪及医疗上的功用,并强调花草庭园之乐。 总而言之,药草花茶来自老祖先治疗疾病的构思,自古以来,无论中西方在疾病的治疗上均采用植物的有效成分;而生化科技的进步,人们渐渐依赖快速的合成西药治疗,却淡忘了古老的秘方。健康花草茶只是重新找出这些古老而有效的自然成分,提供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作调理平衡之用。

茶的7/16种冲泡方法——盖碗身上,自由的责任


茶的冲泡,讲究技法,更讲究心性,体现了人之百态

第七篇盖碗身上自由的责任

手起轻倾,手的弧度带动盖碗的跃动,茶汤于是在盖碗优美的弧线下,倾泻而出。

那美丽的三角面,是水的张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一次次顺畅的出汤,带给茶人们一泻而下的快感。

这便是使用盖碗的过程里,迷人的地方。

学茶小知识插入

知识点一:出汤的三角水面

出汤过程里的三角面形成,是出汤顺畅的表现,茶汤跟茶得以迅速分离,冲泡时间得以控制。三角面的形成跟出汤时的技巧有关,跟盖碗的设计也有关系。

1.选择薄胎、轻巧的盖碗;

2.开口的大小控制得当,根据茶叶的粗细决定,以茶叶不会随茶汤漏出为宜;

3.出汤的翻转要快,位置得当,倾斜角得当。

碗身的拐角处贴近出汤容器边缘

碗身翻转角度不超过九十度

再者,盖碗的设计灵活度十足。碗身的优雅,当倾斜角度得当,便更加方便了我们对注水入碗的水流状态的控制。一杯茶的滋味到底由什么决定?茶水比、时间、水温。。。还有这水与茶交融的方式,盖碗,让这一切都可以随我们的心意来控制。这个控制我们叫控制“水的状态”,也叫控制“注水方式”。

盖碗操作的灵活度,让泡茶的自由性更大了。想要什么样的滋味?看看你怎么操作盖碗吧!

学茶小知识插入

知识点二:盖碗设计分析

1.优美的弧线,不仅是优雅外观的体现,更是水的路径。这样的曲线增加了水的柔和;

2.碗身的空间任由水和茶的共同发挥,可以让茶快速打开;

3.盖的缝隙能翻动、能固定,用中指轻轻就能控制;

4.直接饮用的时候,托的使用既优雅,又能固定碗身以及防烫。

无论是松散型,还是紧实型;无论是细嫩的芽,还是粗老的叶,盖碗总能表现出茶最真实的一面。

盖碗泡茶的自由度,带来的是盖碗使用的广泛性。盖碗因此可以适应各种茶的冲泡要求,可以说,一个盖碗在手,再也没有喝不好的茶了。

自由度,因此成就了盖碗的包容性。

这是一个虽然简单,却十分有趣的逻辑关系。然而我们却常常想不明白。自由,是一个多么吸引人的词,宛若一旦有了自由,我们便可以无拘无束、随心所欲。

心,于是可以恣意奔跑。

且不说,有多少人可以了解自己真实的心吧。自由,难道不是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上的吗?就像这小小的盖碗。因为它设计灵活,“能”泡好各种各样的茶,所以才拥有泡茶上的自由。泡好每一种茶,这个重大的责任它完美地完成了。

又因为自由地可以泡每一种茶,便又有了让人向往的包容性。这样的心,无比宽广。

自由的心,包容的心,是美丽的,跟肩膀上的责任并驾齐驱。就像这在茶的世界里独居首要主泡位的“盖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