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5/16种冲泡方法——大壶要细待

发布时间 : 2019-11-16
黑茶的冲泡方法 茶包冲泡方法 黑茶冲泡方法

【www.cy316.com - 黑茶的冲泡方法】

茶的冲泡讲究技法,更讲究心性,体现了人之百态

第五篇大壶要细待

上茶咯!

古装剧的茶楼酒楼里,每当客人坐下,便有小二往桌上放一大壶茶,以供客人解渴。

白瓷的大茶壶也许是最常见的了。现在,饭桌上的大白瓷茶壶依然流行。

爱品茶的人认为大壶泡不出好茶,而其实在人多的非品茶场合,大壶泡茶是最实在的。那个时候,人们需要的只是一个作为礼节的符号,顺带解渴。而茶,总比一杯淡寡的水更有内涵。

虽然是条件的限制,然而,技巧得当的话,用大壶泡茶,茶的风味也能表现得十分香甜怡人。

那么,大壶泡茶该讲究什么?

最重要的莫过于水质了。事实上,饭店的大壶茶之所以不好喝,绝大多数是因为水质不好。

其次,便是注水的容器不容易掌握,常常是一个简易的大水壶。

如果把以上两点用专业的泡茶方法讲究起来,加上投茶量的控制,大壶泡也能十分好喝。

学茶小知识插入

大壶泡茶的讲究

1.准备优质的水;

2.在没有专业注水壶的场合,可以用另一把大壶当注水壶使用(也就是使用两个壶来冲泡,一个当作泡茶容器,另一个当作注水壶。);

专业煮水、注水的壶;大小跟泡茶的壶差不多

3.茶叶用量可以是常规盖碗的一泡,且宁少勿多;

4.温壶;

5.使用中投法冲泡;

6.水温可比盖碗泡茶略低。

大家看完以上几点小技巧,想必马上就意识到了:大壶泡,跟我们平常的品茶冲泡并无二致。所有用到的方法,都是常规的方法。只是,为什么换成了大壶,我们就忘记讲究了呢?

因为是大壶啊。

这正是大壶吃亏的地方!看起来不那么精致小巧了,人们便也忘记了要细致讲究地对待它。

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也时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比如,看到一个牛高马大的大个头,便以为对方不拘小节,而忽视了应有的礼仪。事实上,这种忽视是否伤害了大个头,也许也是未知之数。

“为什么到了我这里就失了礼数呢?”我想,大个头心里会不会这么嘀咕?

这是我们的失误。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我们读取语言方式的不当。

我不会说是对方表达方式的不当,因为“长得大”可是改变不了的事实,能够加以调整的是我们对对方的态度。我们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我们读取外界信号的途径。最怕的是我们自己被自己“套路”了。

在变化极其快速的现代,我们过往的知识被刷新的频率需要跟上外界的步伐,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如何不轻易地被自己套路了,我认为,在作一个判断的时候,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这并不容易,而且耗费精力。那么,退而求其次,只在重要的事物判断的时候用这种方法吧。

不过,在泡茶的这个语境之下,我们所要做的也仅仅是“一视同仁”而已。不因为壶大而忽略了泡茶时该注意的细节,从水质、注水壶、投茶量三个方面去把握,这样,一大壶好茶便能快速地被冲泡出来了。

当然,大壶的局限性决定了它泡茶的灵活度和滋味的表现是比不上小壶等其他专业的泡茶器具的。不过,它的存在帮助我们解决了在人数众多的场合,能喝上一杯好茶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大壶,才是大众最实在的真爱哦!

最后,我想说:从大壶的泡茶上,我学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词语叫“一视同仁”。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的7/16种冲泡方法——盖碗身上,自由的责任


茶的冲泡,讲究技法,更讲究心性,体现了人之百态

第七篇盖碗身上自由的责任

手起轻倾,手的弧度带动盖碗的跃动,茶汤于是在盖碗优美的弧线下,倾泻而出。

那美丽的三角面,是水的张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一次次顺畅的出汤,带给茶人们一泻而下的快感。

这便是使用盖碗的过程里,迷人的地方。

学茶小知识插入

知识点一:出汤的三角水面

出汤过程里的三角面形成,是出汤顺畅的表现,茶汤跟茶得以迅速分离,冲泡时间得以控制。三角面的形成跟出汤时的技巧有关,跟盖碗的设计也有关系。

1.选择薄胎、轻巧的盖碗;

2.开口的大小控制得当,根据茶叶的粗细决定,以茶叶不会随茶汤漏出为宜;

3.出汤的翻转要快,位置得当,倾斜角得当。

碗身的拐角处贴近出汤容器边缘

碗身翻转角度不超过九十度

再者,盖碗的设计灵活度十足。碗身的优雅,当倾斜角度得当,便更加方便了我们对注水入碗的水流状态的控制。一杯茶的滋味到底由什么决定?茶水比、时间、水温。。。还有这水与茶交融的方式,盖碗,让这一切都可以随我们的心意来控制。这个控制我们叫控制“水的状态”,也叫控制“注水方式”。

盖碗操作的灵活度,让泡茶的自由性更大了。想要什么样的滋味?看看你怎么操作盖碗吧!

学茶小知识插入

知识点二:盖碗设计分析

1.优美的弧线,不仅是优雅外观的体现,更是水的路径。这样的曲线增加了水的柔和;

2.碗身的空间任由水和茶的共同发挥,可以让茶快速打开;

3.盖的缝隙能翻动、能固定,用中指轻轻就能控制;

4.直接饮用的时候,托的使用既优雅,又能固定碗身以及防烫。

无论是松散型,还是紧实型;无论是细嫩的芽,还是粗老的叶,盖碗总能表现出茶最真实的一面。

盖碗泡茶的自由度,带来的是盖碗使用的广泛性。盖碗因此可以适应各种茶的冲泡要求,可以说,一个盖碗在手,再也没有喝不好的茶了。

自由度,因此成就了盖碗的包容性。

这是一个虽然简单,却十分有趣的逻辑关系。然而我们却常常想不明白。自由,是一个多么吸引人的词,宛若一旦有了自由,我们便可以无拘无束、随心所欲。

心,于是可以恣意奔跑。

且不说,有多少人可以了解自己真实的心吧。自由,难道不是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上的吗?就像这小小的盖碗。因为它设计灵活,“能”泡好各种各样的茶,所以才拥有泡茶上的自由。泡好每一种茶,这个重大的责任它完美地完成了。

又因为自由地可以泡每一种茶,便又有了让人向往的包容性。这样的心,无比宽广。

自由的心,包容的心,是美丽的,跟肩膀上的责任并驾齐驱。就像这在茶的世界里独居首要主泡位的“盖碗”。

老白茶的5种冲泡方法!


白茶属于是轻微发酵茶,制作很特别,是所有茶叶中工艺最简单,最自然的。做法就是:把新鲜的茶叶采摘回来后,薄薄的摊放在竹席上,放置在通过透过比较好的室内,自然萎凋,然后经过干燥所得。这样的简单工艺,也决定了白茶的品质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冲泡白茶的时候,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关于如何冲泡白茶,给大家介绍5种白茶的冲泡方法。

玻璃杯冲泡白茶,工序可以说是很简单的,玻璃杯透明,不吸香,用来冲泡白茶的话,可以很好的把茶叶中的香气完全的挥发出来,并且可以让我们从中欣赏到茶叶的形态,还有茶汤的颜色。

老白茶,尤其是白毫银针,全部都是茶芽制作的,成品茶更是白毫满披,可爱诱人;采用玻璃杯冲泡以后,香气清鲜,茶芽亭亭玉立;茶汤杏黄色,白毫闪亮,有让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

用盖碗冲泡白茶,那么可以醉直接的观色、闻香。根据饮茶人数的多少,然后选3-5克的白茶,放入盖碗内,用90度左右的开水来温润干茶;然后细细闻茶香,观其色;白茶在碗盖内尽情的舒张,汤色黄亮,滋味鲜爽,叶底匀嫩。

用紫砂壶冲泡白茶,茶香浓郁,高香持久,并且还具有很好的保温作用,这就是紫砂壶泡茶的魅力。用紫砂壶泡白茶,那么宜用90度的开水温润,再用100度的开水在紫砂壶内焖泡,这样冲泡出来的白茶,滋味鲜甜,醇厚清香,味道富有层次感;并且用紫砂壶来冲泡陈年老白茶,更是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

煮饮法很简单,只需要把白茶投放入清水内,煮到茶汁出味即可;陈年老白茶,用煮的方式去冲泡,那么它所释放的物质成分是更加多的,饮用起来不仅仅感觉到那更加浓郁、醇厚的口感,而且养生保健方面的效果是更加好的。并且煮饮法的话,还可以加入一些蜂蜜或是冰糖,这样对于嗓子不舒服、喉咙发炎、水土不服等,都有很好的治愈效果。

飘逸杯是近年来不少茶客的心头好。它既可以完整分离开茶叶和茶汤,告别茶叶因泡水时间过长导致茶汤过浓的问题,而且还方便携带,冲泡快捷。但问题在于,飘逸杯保温性能差,水温下降得比较快,白茶的香气和滋味也会随之流失,泡出来的茶也会不够香、不够醇。

1、不宜喝浓茶

浓茶,就是不要放太多的茶叶亮,也不要浸泡太长时间,否则的话都会导致一杯好茶变成了浓茶。冲泡白茶的建议用量,只需要放5克就可以了,放太多的话会导致茶汤变得很浓郁,甚至饮用的时候有种苦涩感。

2、品质不当的白茶不喝

什么是品质不当呢?也就是茶叶发霉了。存放不当的茶叶,往往会受到青霉、曲霉等污染,而产生各种的霉菌物质,这些物质即使是高温烹煮下也不可以完全消除,对人体的危害性还是挺大的,并且对肝脏组织也具有破坏的作用,严重的时候导致肝癌,甚至是死亡。因为,大家对于那些发霉的白茶,建议千万不要继续饮用,否则危害身体健康,那么就得不偿失了。

以上就是关于白茶的冲泡方法,还有关于冲泡白茶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介绍了。其实,冲泡白茶也有很多问题讲究,大家一定要注意很多的细节,做到合理正确冲泡,这样才可以真正利于白茶达到养生保健的意义。

茶的第3/16种冲泡方法——碗泡分茶法


茶的冲泡讲究技法,更讲究心性,体现了人之百态

第三篇碗泡分茶法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经典名句。“晴窗细乳戏分茶”这句诗,描述了宋代点茶的特点。

茶,兴于唐,盛于宋。

然而,唐时,煮茶;宋时,点茶。两个时代的喝茶法是不同的,两个时代的茶艺表现便随之不一样了。

宋代的点茶,是把茶饼碾磨成极细的粉末之后,经调膏、多次加水打细等步骤,把茶粉打成悬浮的状态来饮用的。茶粉被打细的过程里,会出现许多白色的茶泡泡,击打的工夫越好(雷同于现在泡茶的能力越高)、茶粉的品质越好(比如磨得更细等),则出现的泡泡就会越白、越细、越绵密、持续的时间越长,喝起来口感会越绵软(想象一下,那绵密柔较的口感里满渗而出的花香)。大家聚在一起点茶的活动,在当时非常流行,被称为“斗茶”。而据传,点茶、斗茶的最高境界便是“分茶法”。

斗茶茶画

所以,来解读陆游的这句名诗:晴窗细乳戏分茶。描述的就是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在窗前,用分茶法来点茶,茶盏中出现了极细的茶泡沫,点出来的茶像牛奶一样的感觉。诗中更用一个“戏”字,道出了当时的玩乐情结与氛围。

今天要讲的碗泡分茶法,虽然外观上跟当时画作上的斗茶所用的器具很像,也有分茶一说,但是相去甚远。因为我们现在的喝茶方式又发生了很大的不同。不再煮茶、不再点茶,而是泡茶。约摸是从这碗泡分茶法之中,可感受几番古人分享茶汤的意味吧,许多人对这碗泡法是情有独钟。

想象一下,三五好友茶聚,茶席之上,一碗清茶,一柄长勺,主人优雅地勺起一勺茶汤,分至每个杯中,如此循环,那悠然的姿态,闲适的气息,迷倒多少人?不管是分茶的主人还是喝茶的客人,岂不都被自己所处的状态迷倒?加上茶香幽长,丝丝扩散,简直美得不似在人间。哦不!是否怀疑自己去到了另一个时空?

碗泡法,用敞口的盏型碗较好,更利于温度的消散和勺茶的便利。这种泡法适合用来冲泡芽形的茶,比如绿茶、黄茶等。

配套:茶碗/盏与分茶勺

分茶勺

现代常见分茶勺设计

敞口茶碗(茶盏)

学茶小知识插入

碗泡法的使用小贴士

1.碗最好是盏形,即开口较大者;

2.适合冲泡绿茶和黄茶;

3.水温90度为宜,由于碗泡法散热快,水温不宜再低;

4.采用定点注水,水流宜聚不宜散;

5.灵活运用分茶勺的过滤小孔与出水设计,把茶渣滤到勺外;

6.操作得当,则茶汤会特别甜顺。

碗泡法,我喜欢用上投的方式来冲泡。

先在茶碗中注入90度的热水,然后,把茶叶平铺在水面上,让水的蒸汽漫漫蒸透茶叶,茶叶自然地与水融合,渐渐吸水、变重、悬浮、下沉,并在这个过程里,释放自己的香气与滋味。

这样子喝茶,一定不能着急。

当茶叶下沉,一碗茶便泡好了。整个过程,并不需要人为的干扰,当茶泡好的时候,色、香、味与温度都恰如其分,表现绝佳。

一个人的时候,举起茶碗便可畅饮,甜甜的、温润的畅快,别有一番滋味;许多人分饮的时候,用分茶勺把茶舀至每个人的杯中,碗内茶汤清透荡漾,茶叶随分茶勺游动,更添一番情趣。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敞口的大碗,即盏,无论是在宋代的分茶法大行其道之中,还是在当下泡茶法独占鳌头之时,都被茶人们所喜爱。我想,这敞口的开放状态,与其中分享的乐趣,莫不是茶人们所追求的心理境界吗?

定点注水时出现的水涡

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生长、成熟、没落的循环。然而,茶的运用及伴随着茶而衍生出来的中国智慧,却在时代的变迁之中沉淀,几千年来,茶居然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一步步走到今日,实属不易。

茶,一直是茶。

然而,茶,也一直在变,从煮到点到泡,从食用、药用、到饮用,乃至成为精神修养的成长媒介,现在的茶,也跟古时的茶不一样了。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现在,大家都说,时代的步伐很快,一不留神,便会落后。跟着时代的变化,似乎是大家都在努力去做的事情。而我认为,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快没有错,然而,变化之中,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与其彼于追赶变化,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地去看一看,在这变化之中所不会变的是什么?

只有抓住了这不变的本质,才是真正跟上时代步伐的方法。

正如茶,它一直在变,五千年后的今天,它依然在,这不正证明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价值吗?而它不变的又是什么?我们需要它的又是什么?

轻轻地舀起一勺茶,从茶碗里,分至茶杯中,这一杯茶,别有滋味。而席间的每一个人,都喝到了不同的滋味。

茶的6/16种冲泡方法——执盖碗还原本然


茶的冲泡讲究技法,更讲究心性,体现了人之百态

第六篇执盖碗,还原你的本然

对于众多的品茶人来说,用盖碗冲泡一杯魅力四射的茶汤是一门必修课。盖碗的门道很深,要说初学者闻盖碗思烫手,那只不过是开始泡茶要过的一个小关。

学会用盖碗,是一门精准控制茶汤滋味的艺术。盖碗泡茶的灵活程度,会不断给渐渐懂得喝茶的你持续的惊喜。

不管怎么说,这个路可长可短,本篇先来了解一下这个拿盖碗的小关卡吧。

据长年于茶圈的观察,各路茶人各自摸索出了一套自己拿盖碗的方法,可谓各有千秋。而学茶课堂的盖碗拿法,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用身体最自然的方式来拿。

身体最自然的方式,对于现代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很难意会的难题。什么叫身体最自然?

也许我可以讲一个小案例。有一种调整亚健康和健身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纠正走路的姿势来进行的。正确的走路姿势遵循人体自然的规律,然而,很多人往往没有用这种适合自己身体的姿势走路,长久以往,身体就出现了一些状况。于是,需要通过调整正确的姿势来修正和提升身体的状况。

滴水穿石。正是这个道理。

铁杵也是这样磨成针哒

同样的道理,日常之中,我们的习惯对我们自己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走路、坐卧、站立,时刻伴随着我们。然而,就算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很多人确忘记了什么样的姿势才是最自然而然的了。这便是我们要学习正确姿势的真实理由。

原来自然而然的事情,结果现在即成了要学习的事情,什么时候,我们忘记了自己,应有的姿态?

拿盖碗的自然动作,首先,我们在茶席前端正地坐好,调整好坐姿后,调整茶席上茶具的位置,以方便冲泡动作的施展为宜。盖碗的位置在我们的正前方,或者略微靠近我们使用盖碗那只手的方向(使用右手者靠右,使用左手者靠左)。

然后,轻轻地把用盖碗的手搭在盖碗上。不用急着要拿起它,只是轻轻把手搭在上面,这时,手自然前伸,手掌向前的角度约摸是45度。记住这个感觉。

这个感觉便是使用盖碗由始至终的感觉,使用的动作也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动态变化。

拇指和中指的指腹找到盖碗边缘最近的直径两端的点,就用这两个手指把盖碗拿起来,不用想着出汤,只是拿起来。然后,再用空出来的食指,同样是指腹的位置,轻轻地搭在盖碗盖的顶上。可以以拇指和中指为定点,旋动手,找到合适的位置。注意,碗盖和碗身前端留一条缝隙哦。

于是,你便完成了拿盖碗的动作了。记住,操作的时候,只有拇指和中指用力,食指只是扶住盖而已,无名指和末指也是轻轻搭在中指之后,没有使劲。

出汤用的是前推的腕力,像太极的推手,也像推手推车一样,这样,盖碗的碗底便自然而然地朝像自己手臂的后方,而不是没有礼貌地对着客人了。这个也是一个关键动作,有些人在这里把握不好,不仅碗底朝向前方,自己的手也歪了,手臂和身体也随着手的拉动外凸拱背起来,实在不妥。长久以往,连纠正都得费上很大的工夫。

碗底的方向跟小手臂的方向一致

于是,出汤方向就跟食指一致

前方的客人便能看到盖碗前方最美的角度

{图片来自学茶课堂学员}

一个优雅的出汤动作,不仅是美观,更是礼貌和健康活力状态的展现。

掌握诀窍之后,其实还一点都不烫手

学茶小知识插入

如何遵巡自然的姿态拿盖碗

1.调整好自然的坐姿与茶具的位置;

2.把手自然地搭在盖碗上;

3.拇指和中指的指腹拿在盖碗直径的两个最近点;

4.食指的指腹轻控碗盖,留一出水缝;

5.用向前推球的方式,把握出汤时盖碗的方向;

6.一气呵成,让水顺畅地流出,成漂亮的三角切面。

要是把盖碗当做喝茶的杯,那就更加简单了,一手执碗托,一手拿盖,用盖子轻轻拨动茶叶,留一条缝,靠近唇部轻轻吸一口,让茶汤顺着盖碗优美的弧线滑入口中,瞬间满口芬芳。此时此刻,你所展现的便不仅仅仅优美的姿态,更是品茶带来的心满意足神态,能不美吗!

正确的姿态有助于品茶,品茶由内而外所展露的心灵满足感,表里结合,茶人的气质便形成了。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茶的第2/16种冲泡方法——公道杯泡法


茶的冲泡讲究技法,更讲究心性,体现了人之百态

第二篇公道杯泡法

公道杯,能让茶席之上每一杯茶的滋味均衡一致,于是便“公道”了,故名。线条优雅的公道杯,是分茶不可或缺的小精灵。

一倾倒,一敲扣

成就茶席上特有的礼仪

一派和气衍生

公道杯因分茶而出现,在用来冲泡的茶具领域,又能摇身变成“最柔和茶具”、“最贴心茶具”。为何?且来看看用公道杯如何泡茶吧。

学茶小知识插入

用公道杯泡茶的好处是方便分饮,参照上图

1.准备好公道杯;

2.往杯中加入温度适合、适量的水,通常是80度,水量为公道杯的四分之一;

3.加入适量茶叶,可根据品饮的人数来调整,以3克作为参考标准;

4.用另外一个公道杯装好适量温度的水,出水口相对,缓缓把水注入有茶叶的公道杯之中,让水流顺着公道杯的弧线;

5.等待片刻,3分钟左右,可分别斟给在座的各位品饮。

公道杯适合泡花草茶、芽形茶,与玻璃杯的不同在于适合分饮,而玻璃杯适合独自品饮。

公道杯泡法,可泡出柔、更柔、无上限柔的茶汤。

记得有一个闲适的午后,正好得来新茶太平猴魁,于是跟一位号称“无敌味蕾”的食神前辈一起品试。因茶与茶友的相聚都属偶然,茶和茶友都十分熟悉,那泡茶,我便泡得漫不经心了。

漫不经心,并非不专心,而是投入到一泡茶的冲泡当中,不急不躁。装好适宜水量的水,静静地等水开。慢悠悠地拿出两个公道杯,那时候还不流行用公道杯泡茶,公道杯只是分茶的器具。但是因为“漫不经心”,我便直接使用公道杯来泡这泡需要分饮的绿茶了。我没有专门去设计泡茶的方法及过程,只是自然而然地去操作,把这茶的最佳状态表达出来。

也就是,用直觉去冲泡。

“这泡茶的口感必定十分柔和。”前辈打破了安静。

我才回过神来,因为那一刻,我完全沉浸在公道杯的注水之上。我注意到,公道杯之间流动的水流,路径竟能如此柔美。

后来茶汤的滋味,连我自己都感动。

水为茶之母,水的状态极大地影响着茶汤的状态。这种现象仿佛也在时时刻刻地告诉我们:成就了这个优秀的每一个我们的,是我们的母亲。

线下茶课的十分重视水流的状态把握,通过观察,大家都能仔细感受得到。在

茶的第1/16种冲泡方法——公道杯泡法


茶的冲泡讲究技法

更讲究心性

体现了人之百态

公道杯泡法

公道杯,能让茶席之上每一杯茶的滋味均衡一致,于是便“公道”了,故名。线条优雅的公道杯,是分茶不可或缺的小精灵。

一倾倒,一敲扣

成就茶席上特有的礼仪

一派和气衍生

公道杯因分茶而出现,在用来冲泡的茶具领域,又能摇身变成“最柔和茶具”、“最贴心茶具”。为何?且来看看用公道杯如何泡茶吧。

————————学茶小知识插入——————

用公道杯泡茶的好处是方便分饮,参照上图

1、准备好公道杯;

2、往杯中加入温度适合、适量的水,通常是80度,水量为公道杯的四分之一;

3、加入适量茶叶,可根据品饮的人数来调整,以3克作为参考标准;

4、用另外一个公道杯装好适量温度的水,出水口相对,缓缓把水注入有茶叶的公道杯之中,让水流顺着公道杯的弧线;

5、等待片刻,3分钟左右,可分别斟给在座的各位品饮。

————————————————————————————

公道杯适合泡花草茶、芽形茶,与玻璃杯的不同在于适合分饮,而玻璃杯适合独自品饮。

公道杯泡法,可泡出柔、更柔、无上限柔的茶汤。

记得有一个闲适的午后,正好得来新茶太平猴魁,于是跟一位号称“无敌味蕾”的食神前辈一起品试。因茶与茶友的相聚都属偶然,茶和茶友都十分熟悉,那泡茶,我便泡得漫不经心了。

漫不经心,并非不专心,而是投入到一泡茶的冲泡当中,不急不躁。装好适宜水量的水,静静地等水开。慢悠悠地拿出两个公道杯,那时候还不流行用公道杯泡茶,公道杯只是分茶的器具。但是因为“漫不经心”,我便直接使用公道杯来泡这泡需要分饮的绿茶了。我没有专门去设计泡茶的方法及过程,只是自然而然地去操作,把这茶的最佳状态表达出来。

也就是,用直觉去冲泡。

“这泡茶的口感必定十分柔和。”前辈打破了安静。

我才回过神来,因为那一刻,我完全沉浸在公道杯的注水之上。我注意到,公道杯之间流动的水流,路径竟能如此柔美。

后来茶汤的滋味,连我自己都感动。

水为茶之母,水的状态极大地影响着茶汤的状态。这种现象仿佛也在时时刻刻地告诉我们:成就了这个优秀的每一个我们的,是我们的母亲。

线下茶课的十分重视水流的状态把握,通过观察,大家都能仔细感受得到。在文章里面的学习,方式不一样,为了让其他朋友更容易理解,我便绘制一张水流图,以讲述水是怎么影响茶汤滋味的吧。

没有滴落

没有溅起

完全顺着公道杯优美的弧线

水,悄无声息地渐渐包裹了茶,让路径顺着公道杯极其柔美的曲线,于是更完全地诠释了最“柔和”的流动曲线。

因材施教、因地置宜、看茶做茶……这些大家朗朗上口的词,无不说明这样一样道理——我们得顺着眼前事物的特点,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结果。顺着茶具原本柔美的曲线,水于是柔了,茶也柔了。

勉强未必不幸,但是顺其自然不是相当美好的事情吗?这样出来的茶汤滋味,柔和顺滑,柔得让人为之倾倒。

当然,在这里还得补充一点,水的状态也包含了水温,水温也要拿捏好。水温与茶叶恰如其分的匹配,更能让这最柔的手法发挥到极致。

在冲泡的过程中,去体验和练习这样的柔和至关重要。总有学生在初学的时候就说:从来没这么仔细地观察过水的流动。有一些早已是茶艺师的朋友,当她们极快地领略到水的状态对茶的重要性之后,对茶的感受也就能更加精进了。

为什么说这样的体验和练习很重要呢?大家有没有观察过人们倒水(或者泼茶、泼水)?有些人泼水,水是不溅起来的;有些人泼水,水是会反弹的。这便是倒水的人是否去感受容器中水的状态的缘故。比如水的重量、水的方向……

有些人倒水,激起了水花

有些人倒水,水面维持着平静

水不溅的时候,一切是顺遂的。因为这个人的感受与举止敏锐,与整体的环境相融,相融则一切和谐,很小的细节,却看出一个人修为的高低。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顺着走”的敏锐度是可以通过静下心来的练习而很快掌握和提升的。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愿意。

小小的公道杯,藏着顺应趋势的处事奥秘,泡茶,往往又不只是泡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