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茶道十三道

发布时间 : 2019-12-09
关于茶道 插花茶道 绿茶的茶道

关于茶道。

茶道源起中国,发扬于日本。中国茶道伴随着中国茶叶种植文明开始,其演变之史最早至少至少在唐或唐以前。而中国的茶饮文明,最早又可以追溯至茶叶的“药”饮时期,直至当下的清饮。这其中,从“药”饮至清饮,无疑伴随着茶之艺和茶之道的衍生。

谙熟中国茶叶文明史脉络之人皆知,我国最具中国茶道的主要两个时期,便是“唐煮宋点”茶道时代。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中国茶,世界饮。就泡茶来讲,这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到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述之:投茶、注水。但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接下来,新媒体编辑部与大家简述一下,中国茶道在实操过程中的一些流程。

第一道、净手

净手。简单来讲,泡茶净手是表达出对喝茶人的尊重。其意义远不止这点,“净手”的目的还在于事茶者内心的“自我观照”,是洗涤事茶者在泡茶的不净之心。再者,以“净手”事茶,也表达出对茶叶的敬重等。

第二道、备器和赏茶

备器:在茶道中较为常见的器具,便是茶道六君子,即茶则、茶针、茶漏、茶夹、茶匙、茶筒。此外,还有瀹茶器(如紫砂壶、建水陶壶、三才子盖碗)和茶盏,以及香器、花器等。

赏茶:将醒好的普洱茶用茶匙从存茶罐中取出,置于茶荷中,观其形、闻其干茶的香气、欣赏茶叶的颜色。

第三道、洁具

在冲泡前,以沸水浇淋茶具茶器,其目的有二,一是洁净,二是提高器具的热度,进一步提高茶叶的品饮效果。

第四道、投茶

从茶荷中,将茶叶投入瀹茶器中,投适量一般为盖碗容量的1/3。另外,可根据人数和个人口感偏好的多少来定。

第五道、润茶

将沸水注入茶器中,让沸水将每片茶叶滋润均匀,注水后并迅速出汤,达到润茶的目的(洗茶主要是针对陈年普洱)

习茶之人皆知,茶有三命,第一命源自泥土,第二命源自工艺,第三命源自事茶者。其中,“润茶”就是通过事茶者以沸水润之,将其从沉睡中唤醒。此外,“润茶”亦可以洗去茶中不净之物,如灰尘等。

在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于普洱茶而言,很多茶友容易把冲泡过程中的“润茶”和冲泡前的“醒茶”混淆。在普洱茶界中,所谓“醒茶”,是将长期存放于普洱茶仓储中的普洱茶饼取出,将取解开,再存入透气性好的存茶罐(如紫砂罐、建水紫陶罐)中醒上一段时间(三周以上),方能提高普洱茶的品饮价值。

醒茶方法:解开茶饼,按照茶叶的间隙和茶叶条索纹理方向来撬,期间不时晃动手中茶饼,并将解开的茶叶放到准备好的存茶罐器中,等待“唤醒”沉睡中普洱茶品。

第六道、正式冲泡

茶在茶碗里与水亲密接触,经过几秒钟倒出来的茶汤滋味最佳。所以在泡茶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出水时间。侵泡时间根据冲泡次数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就普洱茶的冲泡而言,建议1-3泡浸泡10-30秒。

第七道、刮沫,冲盖

在冲泡的过程中,刮沫、冲盖是冲泡者在冲泡过程中会经常用到的两个动作,其目的主要在于提升茶汤口感。

第八道、分杯

用茶夹将已温杯洁具的品茗杯分别置于茶托上,以便分茶。

第九道、漏茶

简而言之,是请瀹茶器中瀹好的茶汤,倒入公道杯中,与品茗者一同欣赏茶之汤色。

第十道、分茶

从公道杯中,将茶汤均分于品茗杯中,分茶以品茗杯“七分满”为主,表示对品茗者的的尊敬。

第十一道、奉茶

把杯子双手送到品茗者右手前方,需注意倒茶礼仪,以茶奉客的中国古代礼仪之本。

第十二道、闻香

这在品茗前,“闻香”环节较大多数品茗者偏爱。品茗者用三指取起盛有茶汤的品茗杯,轻嗅杯中的茶香,表示对主人茶的欣赏。

第十三道、品茗

品茗者分三口轻啜慢饮,然后放下,可以在谈话交流期间继续如此,显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正确的饮茶方式却不是人人都会,能够将茶道操作流程完整的呈现更是寥寥数个,茶道是我们先祖留下来的一笔精神财富,我们若能将其发扬光大,也是美事一件。

cY316.com延伸阅读

中国茶道的表现形式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最早记述于宋代,有“吃茶”之说。流行于唐代。

法门寺出土的金质茶具,展现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叶经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时有时会加入盐等调料,喝茶时与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文人茶道艺与道的完美结合


在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

茶道创始人陆羽(唐朝)著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对茶叶的栽培与摘采;茶具、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函,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

文人茶道在陆羽茶道的基础上溶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一种文化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们希望社会少一些争戈,多一些宁静;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真诚。茶具的朴实也说明了茶人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说“文人茶道”是一种“艺”(制茶、烹茶、品茶之术)和“道”(精神)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喝茶十三道,道道是精华!


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习惯,但是正确的饮茶方式却不是人人都会,能够将茶道操作流程完整的呈现更是寥寥数个,茶道是我们先祖留下来的一笔精神财富,我们若能将其发扬光大,也是美事一件,十三道茶道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道净手和欣赏器具

也就是洗手,喝茶卫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品茶讲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镇的瓷器或宜兴的紫砂壶为上,这个都是为了喝茶前有个放松心情的准备。

第二道烫杯温壶

就是把茶叶器具都用开水冲洗一次,目的也是为了卫生清洁,同时给茶具预热,这样出来的茶的味道更香,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也有朋友说这叫洁具提温。

第三道马龙入宫

把茶叶放到器具里,也就是放茶过程到茶壶里,名字叫的好听,程序简单,表演可以适当加入花式,更具有茶韵。

第四道洗茶

将沸水倒入壶中,让水和茶叶适当接触,然后又迅速倒出。目的是为了把茶叶表面的不清洁物质去掉,还有就是把没炒制好的茶叶过滤掉。

第五道冲泡

把沸水再次倒入壶中,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别一次把壶倒满,茶道的程序其实也只是好看而已,只有这步才是平时大家常用的,表演上有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客人示敬。

第六道春风拂面

完全是表现技巧美观需求,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把浮在上面的茶叶去掉,为的是只喝茶水不要让上面浮的茶叶到口中。

第七道封壶

盖上壶盖,保存茶壶里茶叶冲泡出来的香气,用沸水遍浇壶身也是这个目的。

第八道分杯

准备喝茶开始的步骤,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第九道玉液回壶

轻轻将壶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简单点说就是给客人每人一杯茶。

第十道分壶

然后将茶汤分别倒入每个客人的闻香杯,茶道的程序茶斟七分满,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第十一道奉茶

把杯子双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礼仪,以茶奉客的中国古代礼仪之本。

第十二道闻香

这个是客人开始独自感悟的步骤,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最好能有陶醉状,表示对主人茶的欣赏和赞叹。

第十三道品茗

现在终于可以喝茶了,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然后放下,可以在谈话交流期间继续如此,显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景迈茶山的茶道学,寻找到新的“道”


现在的景迈山上,家家户户有茶台,人人都懂得烫杯、洗茶、闻香这一套“茶道”。而烤茶、酸茶、竹筒茶等,则往往就作为一种“奇风异俗”来“表演”。其实,对于当地人来说,它们就是“饮食”,且从来都深嵌在过去与今日的日常之中。

山上的茶可以是“酸”茶。《皇帝内经》中提到南方“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尽管这种粗线条概括更多体现的是“刻板印象”,但至少说出一个道理——地理、气候等与饮食有极大关联,不同的环境会对应不同“口味”。如云南不少地区宜种糯谷,而糯谷又不易消化,必须用酸中和。又或由历史角度解释,盐还是中央王朝控制边缘民族的重要调控手段。以酸代盐就成了“反调控”的方式。

在景迈山,茶农又给了我另一种解释:过去的“茶”,原本就既是菜,又是药,又是饮料。于是采下的茶叶蒸熟,一部分晒干泡饮,一部分就直接做成了“酸茶”。酸茶可做菜,遇喜事或贵宾,取茶叶拌调料,就成了凉拌沙拉;也可做“零食”,田间地头,或嚼或含,去口气、解疲乏。山上还有“女人含槟榔,男人吃酸茶”一说;更可以配上“辅料”做药:配生姜治痢疾,兑米醋医牙痛,加酸草健肠胃等等。

酸茶制作流程

采茶:于高温高湿的五六月份,采摘茶树上的鲜叶,用以制作酸茶。但制作酸茶要用老叶而不是嫩叶。

萎凋:将茶叶摊晾在竹席上,使茶叶水分自然蒸发。

蒸青:萎凋后的茶叶还需再上笼蒸煮。看似简单,但要掌握火候,使茶叶散发茶香,却又保留一定新鲜度。

装竹筒:蒸完的茶叶需要填入竹筒压紧,并以竹壳等密封。且所用竹筒需要削去外皮。

埋地:事先挖好土坑,将竹筒口朝下,埋在泥土中。大约需要掩埋三个月。在此期间要注意土坑不能入水,竹筒不能打开,使茶叶慢慢发酵。

晾晒:三个月后可将竹筒取出,筒内的茶经过一定晾晒,就可以直接食用或饮用。

食用与保存:酸茶可嚼,可含,可煮,可泡。如若密封可保存两年左右。

而“烤茶”还不是独属山上的布朗族和傣族的。藏族、纳西族、德昂族、壮族、苗族、回族、彝族等等民族都会,只是用具与方式各不相同,用陶罐、青石板、芭蕉叶甚至纸都能烤。

曾有人提出少数民族的“烤茶”和陆羽《茶经》中的“炙茶”没什么区别。但中原人“炙茶”是因为新茶难得,只好加热受潮陈茶,让其更像新茶,是一种“局促的讲究”。

坐拥茶山的山民可犯不上如此。真要解释的话,对他们来说,烤茶即是生活方式。走进山民家中,茶叶随时在旁,火塘日夜不息,怎能不让茶与火发生点什么?又恰好,唯有粗壮厚朴的大叶种茶,才经得住烟熏火烤。且未经陈化的大叶种茶略嫌刺激,用火烘烤后不仅滋味变得醇和,香味也会更为显扬。

烤茶制作流程

烘烤:抓一把毛茶,放入洗净且烘干的陶罐中,将陶罐直接架在火塘上烘烤。

颠摇:估算时间,观察火候,不时拿起陶罐颠摇。随陶罐内温度渐高,翻动频率要越来越快,罐中茶叶渐渐带上烟火气。最后为防烤焦,需把陶罐拿离火源,继续捧在手中摇动。

分茶:主人为客人分茶,一人一盅,细细嘬饮,围塘闲话。

如今普洱茶热火,做茶有了标准,山民有时还会羞惭地说:“那还是跟外面学的,我们自己没那么讲究。”酸茶、烤茶、竹筒茶等的喝法,当然也没有日本茶道的优雅——但茶之道,是否仅有一道?就像“布朗王子”苏国文老师说的,过去山民是只有一罐、一杯、一火塘而已,“那就是我们的茶道”。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茶道”也会受到“威胁”。比如,假若火塘渐渐消失,自然会殃及烤茶。不过,当代的视角也会带来一些新机会。我就发现,有不少研究已经开始探讨酸茶、烤茶等等的口味、成分和独特效用。未必要留住所有“过去”,却可以在过去中发现未来,寻找到新的“道”。

茶道 即为生活之道


人的一生,在苍茫人世中,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融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融会的过程中,社会不会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饮茶时很少有人在意杯中每一片茶叶一样。浮沉时才能品味出茶叶清香;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茶艺。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放得下。待这茶尽具净之后,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满溢。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茶罢,一敛裾,绝尘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让人欣赏不尽的优雅背影。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品茶,品人生百态,茶之道,只有茶知道。事业如茶,它有苦、有涩,更让你有苦尽甘来的意外;友情如茶,浓时太苦,淡时悠悠,泡过三四巡后,意犹未尽,回味绵厚;爱情与婚姻也如茶,恋爱时的苦涩与甜蜜、相思和缠绵,正如一杯新茶,色泽诱人,馨香扑鼻。人生一世,能有几个真心相交的朋友,能有平和的心态,还不够?人生一世,有多少东西能让你牵挂,又有多少东西能让你带到另一个世界?快乐也好,心碎也罢,终归如茶,都会慢慢地淡去的。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可容花木,可纳雅音。日日在此间醒来,不问凡尘,静心享受其中!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沉浮之间,淡然处之。时光漠漠,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月色朦胧,将尘世喧嚣冲泡成手中的一杯茶,任汤色一点点淡去,慢慢读懂茶的品格与韵味。

日本茶道具的发展启示


如果说现今中国的茶文化在于品茗,南宋末年传入日本的茶道,则结合了自身文化特征发展成日本本土的茶文化。因此,日本茶道具不仅承载了历史独特的工艺和材料,也是中国文化、茶道文化和历史见证的收藏,具有独特的收藏价值。价值回归,日本茶道具收藏热勃发

近几年来,伴随经济发展和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复苏,作为茶文化物质载体的茶道具受到追捧。与之相应,茶道具也在艺术品市场崭露头角,风生水起。而日本铁壶自2009年作为普洱茶、紫砂壶的陪衬于国内北京嘉德四季上拍,短短几年间各拍行已纷纷推出茶道具专场,以日本铁壶为代表的兼具实用与收藏性的茶道具,作为“年轻”的古董风生水起,短短几年奠定了其收藏地位,受到各方关注。

茶文化精神是通过茶器具在茶的饮用过程中完成礼仪的需要所体现的。日本茶道因很好地吸收和继承了中国唐宋茶道的遗风,特别是将唐宋饮茶文化中注重茶之载体的特点很好地保留下来,在茶道界独树一帜,并形成了独特的茶道具美学宗教。与普通的古代工艺品收藏不一样,茶道具收藏可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并在未来演化成具有艺术投资价值的艺术消费品。其中的金质、银质、铁质茶壶,作为吸收中国文人传统的茶道重器,更继承了中国唐宋茶道遗风,集使用功能、审美性、收藏性为一体,近两年来正被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的追崇。加之“资源”的枯竭与稀有性,身价与日俱增。

心手相连,日本茶道具制作之本

中国的茶道具文化源远流长,唐宋时代,金、银、铜、铁等繁复精致的茶道具的使用,将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引向鼎盛。在重心性与修为的茶道文化中,与茶叶、茶水、火候、环境并称中国茶道的“五境之美”的茶具的存在,审核影响了邻国禅茶文化的发展。正如日本茶道将喝茶视作朴素的事情,对茶人来说,茶道具的价值在于人怎么去对待它。原本不过是实用性的茶道具,由于茶人对茶道艺术舍身的追求,赋予了其人文、艺术乃至生命的元素。从壶、炉、水指、建水、盖置、水竹、茶五德、茶壶、罐、茶托、茶入、茶碗、茶刀、茶则香炉、花插等等,茶道具的种类不断增多,形式不断地增加,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茶道具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人对器物的明白和感悟,更直接地触遇作者的缔造力,以及对美的转达。无一不精湛低调细心工艺,富含生命和灵性。这些百余年来诸多名家世代相传的、独具特色的器物,让人感受“心手相连”的经心之作。

以茶道具文化的重要代表的日本铁壶为例,400年间,日本产生了诸多重量级的“堂口”(制造铁壶的作坊),如龙文堂、龟文堂、金寿堂、光玉堂等等,不仅保留了中国唐宋茶道具中的煮水器——金质、银质、铁质茶壶,也产生了诸多重量级的铁壶制作大师,并发扬光大。一把好的日本老壶,集雕塑、绘画、书法、镶嵌工艺等于一身。它必定是原壶配原盖,名师壶盖更与壶身完美结合。盖子上的摘钮更别具匠心,花、鸟、鱼、虫、龙、龟、蛇、兽;梅、兰、竹、菊、松果等等皆为所用。壶盖的钮座也别出心裁,花样百出。保存得宜的老铁壶,其肌理、纹饰与其古老的锈色、及颇具年代感的包浆和皮壳,均展现出悠远韵味,令人爱不释手。此外,日本老铁壶不仅从原料上使用最适合于生活器皿制作的砂铁,而且当时每一把壸都以传统“一壸一模”的工艺制作,日本“南部铁壶”的制作过程有64-68道工序,要成为一名专业工匠最少需要15年,而要成为能在铁壶上刻名的制壶师则需要30-40年功夫。其稀有和珍贵的特性也吸引了藏家的追捧和争相收藏。

设计与功用并济,日本茶道具本土化之思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与客观条件。自15世纪由中国传入,日本茶事活动相当长时期里以使用传自中国、朝鲜的茶器为荣。后来因中日两国政局动荡,导致茶道具的进口渠道不畅,加之审美趣味的取向分歧,日本本土工艺水平提高等原因,导致了日本茶道器具的本土化。同时,日本茶道的形成期也是日本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期,日本本土的陶瓷制造均由茶人的直接指导下制作茶器,在中日技术水平相差不远的条件下,具有无可比拟的设计优势。

茶道器具的本土化过程也与日本茶道特殊的审美情趣——日用之美的形成有莫大关联。日本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中国漆器工艺自唐代传入日本,至元代中期,已达到较高水平,在茶道具的发展历程中本土漆器逐步在茶道活动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体现自然简朴的风格,亦大量使用竹木器,粗犷简洁的陶瓷器也渐成主流。日本茶道相信喝茶从水源开始,金、银、铁壶煮过的水因含二价铁离子,可使铁壶之水浑厚滑顺、韵味醇厚;银壶之水清甜细致、香气轻扬;金壶之水在喉韵与香气间取得绝佳平衡。在声音设计上,依工艺师的加工可致如风吹松,如波涛翻滚。声音的产生基于三个部分,一是底部所装的响片,这是釜师精心制作的响片,因为有这种响片所以铁瓶才会有悦耳的声响;二是壶盖发出的鸣叫,但此时打开壶盖时要小心,因为水蒸气上升,所以容易烫手;三是底部故意设计的凹陷所发出的声音,所以伴随着火的大小就会产生不同的声响。而在茶道具的大宗——陶瓷器方面,至丰臣秀吉侵朝掠回掌握较高制瓷技术的工匠后,日本陶瓷业迎来较大的技术飞跃,真正形成近畿的高品质陶瓷器——清水烧、九谷烧。江户中叶的明末动乱致使中国工匠渡海避难,再次推动了日本陶瓷业的发展,以新九谷烧为代表的精良制瓷业与中国制瓷水品相去不远,短短时间达至世界瓷器市场30%的占有率。时至今日,日本日用瓷器造型设计不断求新、求变、求精、求美,仍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保持长期畅销不衰。对今天我们提高中国茶事活动的审美品味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传统的新生,中国茶道具文化发展之示

纵观中日茶文化的发展史,可以得出诸多不同点。如日本更重视茶道文化为载体的茶道具,而中国更注重品茗。日本茶道“是一种审美主义的宗教”,而中国经过历史的演进,贵族茶道、禅宗茶道、雅士茶道、世俗茶道等流派不断发展,不仅茶味和茶具都发生很大变化。同时,社会不同阶层对待饮茶的观念也产生不同的趋向,由查为仁《莲坡诗话》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可见,清代茶已演变成日行之必须的俗物,由“茶之味”发出五花八门的茶道……

“传统手工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人类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这种手和心互动的创造力永远都不会过时。”即使在现代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永远有其无可取代的地位。随着当下生活节奏的加快,虽然茶道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开始复苏,但时过境迁,即使所谓中国茶道的复兴亦远非昔日格局。

所谓“器以载道”,由于日本走向超现世境界的茶道与中国的俗茶文化存在质的区别,因此国人更需以实际的态度对待茶文化及茶道具的新生。明清以来的紫砂茶具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结晶之一,一度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我们只有深刻反省昨日辉煌和今朝困境的根本原因,紧抓学校教育,改变传统落后的理念,提高创新和市场意识,并吸取其他艺术的营养和经验,走多层次创新之路,以适应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明天才有希望。

古往今来茶膏茶道的发展!


古往今来茶膏茶道的发展!茶是中国的国粹,也是有着渊远流长历史文化精神,从古到今,茶道一直都被视为一种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清代雍正皇帝将设茶膏为八色贡品之首,让茶膏成为茶文化发展的一条尊贵分支,以其独有的姿态风靡于皇。直至现代,御茗堂茶膏的出现,创新了现代茶道文化发展,将古代皇室般的茶道享受普及平民化,让每个爱茶者都可以体验皇室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儒道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现代茶文化中增加了御茗堂茶膏这条新分支,将茶道文化扩展。御茗堂将茶膏礼品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其品茶礼仪:品字有是三口,茶汤分三次品饮,举杯一观其色、二闻其香、三品其茗。第一口:用舌头轻啜一口茶汤,让舌尖的味蕾感受到茶汤的陈香和醇和;第二口:堂茶汤在口中充分的融合,其滋味饱满馥郁;第三口:将茶汤咽下,喉部爽滑回甘。

贡品茶的演变——贵族茶道


历史上,茶很早就被人们发掘并作为一种很珍贵的贡品贡献给那些权势、富豪享用,平常百姓很难有这种享受。茶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无不借权利和金钱求其极,很违情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

茶虽为洁品,但当它的功能被人们所认识,被列为贡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员,再是达官贵人。“小家碧玉”一朝选在君王侧,还能保持质朴纯洁么?恐怕很难。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茶列为贡品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常据著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发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部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消几个方国共同伐纣,凯旋而归。此后,巴蜀之地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135年,离今有3000年之久。

列为贡品从客观上讲是抬高了茶叶作为饮品的身价,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刺激了茶叶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名茶。中国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家的好恶最能影响全社会习俗。贡菜制度确立了茶叶的“国饮地位”,也确立了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还确立了中国茶道的地位。

但茶一旦进入宫廷,也便失去了质朴的品格和济世活人的德行。反之,贡茶坑苦了老百姓。

为了贡茶,当此时,男废耕,女废织,夜不得息,昼不得停。茶之灵魂被扭曲,陆羽所创立的茶道生出一个畸形的贵族茶道。条被装金饰银,脱尽了质朴;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济世活人。达官贵人借茶显示等级秩序,夸示皇家气派。

贵族们不仅讲“茶”,也讲“真水”,为此,乾隆皇帝亲自参与“孰是天下第一泉”的争论,"称水法"一锤定音,钦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为求"真水"又不知耗费多少民脂民膏。相传,唐朝宰相李德裕爱用惠泉水煎茶,便令人用坛封装,从无锡到长安"铺递",奔波数千里,劳民伤财。此后因一云游和尚点化,知其弊端,才“人不告劳,浮位乃洱”。

贵族茶道的茶人是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之流的人物,不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但一要贵,有地位,二要富,有万贯家私。于茶艺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其“高品位”,用“权力”和“金钱”以达到夸示富贵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损“皇权至上”,有负“金钱第一”。

贵族茶道奢侈且有很多违情背理的地方,但因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这一茶道成为重要流派香火绵延,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存在价值。作为茶道应有一定仪式或程序,贵族茶道走出宫门在较为广泛的上层社会流传,其富贵气主要体现在程序上。其变种即源于明清至今仍在流传的闽潮功夫茶。

南京柏龄 弘扬传统茶道文化


在重心性与修为的茶道文化中,茶叶、茶具、茶水、火候、环境并称中国茶道的“五境之美”,位于南京漓江路55号的柏龄以弘扬传统茶道文化为己任,为都市白领开辟了一处悠然休闲的好去处。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平日里遍寻不到的悠闲度假心情。逃开了城市的嘈杂与喧嚣,感受着柏龄的恬淡与静谧,那吹过的风,也仿佛是大自然的呼吸。以此美景可入诗,诗中有茶,茶香淡淡,在舌尖慢慢荡漾开来之时,也涤尽了夏日的疲惫与烦躁,使人精神振奋。

信步在柏龄,逃离了城市的嘈杂,感受着一份难得的优雅清静,才感觉这一刻才真正属于自己。古朴的陈设,曲折的小径,流露着柏龄的韵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中国五千年的儒道文化可以浓缩为一杯茶,而这杯茶的清香正飘逸在南京柏龄。

和谈商事,以茶待客,通过饮茶进行自我反省,达成彼此思想的沟通,于清寂之中消除彼此的芥蒂。厌倦了饭局上的觥筹交错和一味迎合的奉承,不如在柏龄淡淡的茶香中,交换彼此的真诚。柏龄里拥有会议室,阅览室等,设备完善。在商谈之余,可观特设的茶艺表演,也可以通过印度SPA芳疗,尽享放松的闲暇。

柏龄一个饮茶养生的好地方!选择柏龄不会错,丰富地满足了人们的休闲养生需求之外,更是贴心地带给商务人士更多超值服务。

中韩日茶道礼仪的不同讲究


中国茶艺以追求“廉、美、和、敬”为最高境界,“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中国传统茶道表演其实就是待人迎客的过程,它每一个环节都寓意着一种待客礼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倪焕凤主讲的内容让游客们好奇不已。只见她首先将壶中的沸水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着倒入空杯中,她说这个“回旋斟水”环节代表着开门迎宾,礼数周到;其次,她提拎茶壶分三次将水冲入杯中,此“凤凰三点头”则寓意着主人向宾客鞠躬问候;最后将冲泡好的茶水举至齐眉、半蹲敬献,则意味着主客双方互行伸掌礼仪。

中国茶道技巧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①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

韩国茶文化主“儒”。韩国的饮茶史也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时,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并流行于广大民间,因而韩国的茶文化也就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上,韩国的茶文化也曾兴盛一时,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宋元时期,全面学习中国茶文化的韩国茶文化,以韩国“茶礼”为中心,普遍流传中国宋元时期的“点茶”。约在我国元代中叶后,中华茶文化进一步为韩国理解并接受,而众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为时兴、普及。80年代,韩国的茶文化又再度复兴、发展,并为此还专门成立了“韩国茶道大学院”,教授茶文化。和日本一样,源于中国的韩国茶道,其宗旨是“和、敬、俭、真”。“和”,即善良之心地;“敬”,即彼此间敬重、礼遇;“俭”,即生活俭朴、清廉;“真”,即心意、心地真诚,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我国的近邻——韩国,历来通过“茶礼”的形成,向人们宣传、传播茶文化,并有机地引导社会大众消费茶叶。韩国的茶礼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如按名茶类型区分,即有“末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叶茶法”四种。下面介绍韩国茶礼叶茶法:1、迎宾。宾客光临,主人必先至大门口恭迎,并以“欢迎光临”、“请进”、“谢谢”等语句迎宾引路。而宾客必以年龄高低、顺序随行。进茶室后,主人必立于东南向,向来宾再次表示欢迎后,坐东面西,而客人则坐西面东。2、温茶具。沏茶前,先收拾、拆叠茶巾,将茶巾置茶具左边,然后将烧水壶中的开水倒过茶壶,温壶预热,再将茶壶中的水分别平均注入茶杯,温杯后即弃之于退水器中。3、沏茶。主人打开壶盖,右手持茶匙,左手持分茶罐,用茶匙捞出茶叶置壶中。并根据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投茶法。一般春秋季用中投法,夏季用上投法,冬季则用下投法。投茶量为一杯茶投一匙茶叶。将茶壶中冲泡好的茶汤,按自右至左的顺序,分三次缓缓注入杯中,茶汤量以斟至杯中的六、七分满为宜。4、品茗。茶沏好后,主人以右手举杯托,左手把住手袖,恭敬地将茶捧至来宾前的茶桌上,再回到自己的茶桌前捧起自己的茶杯,对宾客行“注目礼”,口中说”请喝茶”,而来宾答“谢谢”后,宾主即可一起举杯品饮。在品茗的同时,可品尝各式糕饼、水果等清淡茶食用以佐茶。

日本茶道讲究典雅、礼仪,使用之工具也是精挑细选,品茶时更配以甜品。

日本茶道发扬并深化了唐宋时“茶宴”、“斗茶”之文化涵养精神,形成了具浓郁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显示了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深层内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响。

按照茶道传统,宾客应邀入茶室时,由主人跪坐门前表示欢迎,从推门、跪坐、鞠躬,以至寒喧都有规定礼仪。参加茶事的客人根据身份的不同,所坐的位置也不同。正客须坐于主人上手(即左边)。这时主人即去“水屋”取风炉、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赏茶室内的陈设布置及字画、鲜花等装饰。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后,跪于榻榻米上生火煮水,并从香盒中取出少许香点燃。在风炉上煮水期间,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这时众宾客则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园中闲步。待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时,这时水也将要煮沸了,宾客们再重新进入茶室,茶道仪式才正式开始。

沏茶时主人要先将各种茶具用茶巾(茶巾的折叠方法也有特别规定)擦拭后,用茶勺从茶罐中取二三勺茶末,置于茶碗中,然后注入沸水,再用茶筅搅拌碗中茶水,直至茶汤泛起泡沫为止。

客人饮茶时口中要发出“啧啧”的赞声,表示对主人“好茶”的称誉。待正客饮茶后,余下宾客才能一一依次传饮,饮完后将茶碗递回给主人。客人饮茶也可分为“轮饮”或“单饮”。即客人轮流品一碗茶,或单独饮一碗茶。茶道礼法不仅是饮茶,主要还在于欣赏以茶碗为主的茶道用具、茶室的装饰、茶室前的茶园环境及主客间的心灵交流。

整个茶会,主客的行、立、坐、送、接茶碗、饮茶、观看茶具,以至于擦碗、放置物件和说话,都有特定礼仪。一次茶道仪式的时间,一般在两小时左右内。结束后,主人须再次在茶室格子门外跪送宾客,同时接受宾客的临别赞颂。

徽派茶道茶艺 以茶立德


徽州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以求汤清、气清、心清,境雅、人雅、器雅。近年来黄山有关部门把古代饮茶的礼规编成一套程序,进行“茶道表演”,深得游客的青睐。这种表演有四个或八个姑娘进行,大致分以下几道程序:

1、静气,即排除杂念,静下心来,营造一种安详的气氛;

2、烹汤,即取泉水(或河水)烧沸烹气一般用瓦器、锡壶,要洁净无异味,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

3、焚香,敬茶圣陆羽。

4、涤器,洗涤茶盏,茶盏要用白瓷,洁净无瑕,洗后用干布擦干;

5、烫盏,用开水汤一遍盏,以荡祛寒气;

6、赏茶,察茶色,观察形,闻茶香;

7、投茶,用三指在茶筒中取茶,投入盏中,一般每盏以3-5克为宜;

8、洗茶,用一沸水少许浸润茶叶,而后将头汤倒去,使茶叶湿润涨发;

9、注汤,用三沸水,提壶急水下冲,但茶汤要均匀,水至七分,加盖少顷;

10、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以茶会友;

11、闻香,约三分钟,将茶盖轻轻揭开一缝,使香气溢出,沁人心脾;

12、观色,绿茶已青翠为胜,观之汤清叶绿为上品,浑黄者次之;

13、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灌漱,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始得茶之真味。以上”茶道”即可配乐表演,亦可亲身试验,必定会从中得到乐趣,以益身心健康

中国茶叶知识知多少?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从四千年前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毒七十二,得茶而解之,茶就开始走进了人类的生活。茶产量在唐朝已达到相当的规模,而且已经成为文人雅士的享用品,人们尚茶成风,茶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之物”。

唐代陆羽对茶文化造诣颇深,被奉为茶神,他所撰写的《茶经》是最早关于论茶的专门著作。

唐朝时对茶叶的档次已有明显区分。“盖茶味虽均,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谓之枪,稍敷而为叶者,谓之旗”,即茶的嫩叶称为旗,茶的“云尖”“雀舌”称为枪。早采为茶,晚采者为茗。虽茗为茶通称,但古时采得早的茶叶较嫩,采得晚的较老称之茗。

茶按加工方法,分为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黄茶和白茶六大类。

绿茶不发酵,高档绿茶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庐山云雾和黄山毛峰等。绿茶上品颜色嫩绿,茶汤碧透清亮,味道入口略苦,而后鲜甜,回味绵长。

乌龙茶为半发酵,名茶为铁观音、武夷岩茶、白芽奇兰等。其中武夷岩茶有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之称,它的茶树生长在武夷山的岩缝之中。茶既有绿茶之清香,又有红茶之甘醇。

红茶为全发酵茶,著名的有滇红、闵红、祁红和粤红等。红茶有暖胃的功效,因此冬季多饮红茶。

黑茶属全发酵茶,但与红茶又有所不同。制茶时在杀菁、揉捻、晒干后,还要经过堆积存放的过程,称为“渥堆”,使之产生再次发酵。黑茶主要有湖南黑茶、四川边茶和云南普洱茶等。黑茶备受青睐的主要原因是能燃烧脂肪,降血脂功效显著。

品茶在唐朝已经颇为讲究。煎茶的水《茶经》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茶道在唐朝很盛行,时至宋朝,饮茶成为时尚和典雅的艺术,而且当时流行斗茶。

茶的提神和保健功能不言而喻,现在寻常百姓饮茶已成为习惯。唐诗中著名的“七碗茶诗”,形象道出茶的功效,一碗润喉,二碗提神,三碗思维敏捷,四碗散发郁闷,五碗通身舒爽,六碗得道通神,七碗飘飘欲仙。

喝茶是很奇妙的事情。相同的茶,不同的水温,味道不同;相同的茶,相同的水温,不同的茶具,感觉亦不一样;什么都相同了,不同的泡次味道当然也不相同。我听过一位嗜茶者所言:纵使千般差异,唯一不变的它就是茶。其实导致味道不同的不是茶本身,而是外界的变化导致了不同的感觉。

人生亦然。你拥有了怎样的心境,就会品味到怎样的人生。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中国茶道:茶道十三道》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