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美就是茶道?除了视觉,别忘了嗅觉与听觉

发布时间 : 2019-11-16
白茶与红枣泡茶功效 关于茶道 红茶十绿茶泡茶功效与作用

【www.cy316.com - 白茶与红枣泡茶功效】

我们提到艺术,总是先想到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很少会想到茶道、烹饪、香水。

很多人会说:茶道、烹饪、香水根本不是艺术,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自古就被认定为艺术,而且名家辈出,许多的作品流传,茶道、烹饪、香水哪有?

我们冷静思考:这个问题是茶道、烹饪、香水够不上艺术的条件呢,还是人们还没有付出足够的关心与努力?

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该项艺术“作品”存在与保存的问题,我们确定:“存在”不是问题。

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的作品可以很实在的存在在我们的身边供我们欣赏,茶道、烹饪、香水依然可以,我们可以喝到称得上作品的茶汤,吃到称得上作品的美味,闻得到称得上作品的香气。

但“保存”是有问题,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现在已有精湛的录音录影技术,文学已有很好的印刷技术,但茶道、烹饪里的香与味,香水里的气至今缺乏保存的技术。然而这不是茶道、烹饪、香水是否能列入艺术之林的理由,录音技术未开发之前,一首歌还不是听了就没有。

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是藉由视觉与听觉被接受的艺术,茶道、烹饪、香水则是依赖嗅觉与味觉(前两者被接受的途径都可能还包括有视觉、触觉、意识,在此不加申论)。

视觉、听觉除了有很好的保存技术之外,视觉与听觉也被古圣先贤(姑且让我这么称呼)研究整理得颇为清楚,视觉在美术界被整理成了点线面的设计基础与色彩学,听觉在音乐界被整理成声音的基本要素与合声学,但是嗅觉与味觉呢?

不知道香气与滋味原本就不容易有系统地整理,还是解析香味的高手未出。我们或许可以假设香、味更具广泛而复杂的空间,人类还来不及理解、应用它们。

茶道艺术包括了泡茶、奉茶、品茶(也只有这三者),前两者属于视觉的范围,后者属于嗅觉与味觉的范围。但后者的茶汤却是茶道艺术的关键性项目,缺乏了它,根本就不是茶道。

有些人认为有了泡茶,或再加上奉茶,就已经是茶道了,事实上,那只是像舞蹈、戏剧般的表演部分,唯独茶汤的形成与享用才是茶道的主体。

甚至还可以进一步说,只是茶汤的形成还不能算作茶道,要直到茶汤被饮用了,被享受了它的“美”后才算茶道艺术的完成。所以茶道应被归到口鼻艺术的范畴。

有人说茶汤的艺术性没有衡量的标准,那是不对的,只因缺乏对香、味的解析与综合的能力。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绘画、音乐等以视听为主的艺术上,不是有很多人到音乐厅听音乐,不到十分钟就睡着了,因为他对声音缺乏理解。

但是为什么人们不会因为音乐厅有睡着的人而否定音乐的价值,却因为有人说茶汤没什么好喝的而对茶道要被列为口鼻的艺术嗤之以鼻呢?

当然茶道界必须说清楚泡茶、奉茶、茶汤的美在哪里,它们的艺术性又怎样呈现,而且能够实际做出来。

茶道常被归到眼耳的领域,忽略了口鼻才是它的归宿,因此在茶道呈现时,不论演示或自行享用,都特别重视泡茶席与品茗环境的布置,还要有配乐、插花、焚香、挂画等其他艺术的搭配,最重要的作品—茶汤却不被列为第一要务。

要正视这个问题:茶汤才是茶道的主体,口鼻才是茶道艺术被接受的重要途径。口鼻对香味的解析与综合能力是香味艺术的前期必修课程。

精选阅读

茶道与空白俭约之美


世上之美,因人而异,因观念而异。太极流派艺术追求“和、俭、敬、美”,其中“空白和俭约之美”是一种独特追求。 我们安排茶席,有茶壶、茶则、茶叶、茶碗之类,有些必不可少,自然不可或缺。而有些可有可无,则一概不列。俭约是一种美,留下空白,是为美留下时机、局面和想象。不宜繁杂、琐碎,因为这背离历史和文化本质。

日本人仓冈天心所写《说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当儿子完成工作后,茶师却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做一次。少庵于是再花了一个小时扫园。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树木冲洒过了水,苔藓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茶师却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园最佳方法。这像是洁癖。”说着,他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树叶。茶师说,打扫庭园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这个故事是不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许多完美有时不需要太复杂,简单、朴实中,也有一种更美丽元素在召唤着人们心灵。许多完美有时不需要太过“完满”,留下些许空白,却能够更美。太极茶人素有“抱朴守拙”、“本真自然”理念,作为人生感悟,也会令人感慨良多。

装修房子后,地板如果多次出现挤压拱起,这是太“美满”了。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高明师傅,总是恰到好处留一道缝隙,这样就能避免了挤压和拱起。为防热胀冷缩,每段火车铁轨之间也总是留下些许缝隙。 留出缝隙,实际上就是留出了余地。众所周知,名画家,无论入画景物再多,也总要留出二三分空白;喝酒也一样,酒至微醺,乃最佳境界。清人《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言“功不可立尽,官不可做尽,恩不可市尽,寇不可杀尽”,这虽多少有些封建社会官场玩弄权术、明哲保身之味,但剔除其糟粕,其“不尽”之中蕴含空白之理,还是有些借鉴意义了。留出空白,留出余地,这既是为官为人之道,也是为人处事准则。留出空白、留出余地,就是要求我们茶人都去做一个豁达宽容之人。 任何人对自己所做事情结果,不必期望太高,不要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最好,好不好应由别人去评价。这样,抱着适可而止欲望,既能使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又可在遇到不公正对待时不会感到惊异和委屈。“知止而静”,就是宽容和豁达。豁达之人,往往是宽容之人。宽容总能得福。一个老妇人在她金婚纪念日那天,向来宾道出了她婚姻幸福之秘诀。她说:“从我结婚那天起,我就准备列出丈夫10条缺点,每当他犯了其中任何一项时,我都愿意原谅他。”有人问她,10条缺点到底是什么?她回答说:“老实说吧,50年来,我始终没有把这10条缺点具体列出来,每当我丈夫做错了事,把我气得直跳脚时,我马上提醒自己:算他运气好,这是我准备原谅之10条缺点中一条而已。”说白了,宽容不就是这位老妇人婚姻幸福最大秘诀吗? 任何人不论他多么成功,无论他拥有多少财产,都会有遗憾,遗憾就是缺憾,就是人生幸福中些许空白。一个豁达宽容之人,自能做到知足常乐,学会顺其自然,懂得“适者生存”道理。其往往更能适应自身具体情况来生活,能够多一些满意,少一些不满意。 多一些满意,少一些不满意,有时意味着须学会忘却。让自己在恶意、纠纷、金钱、物欲这些领域里,创造一些空白和俭约,保留一些空白和俭约,有时忘却是一种福,就不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在“情绪旋涡”里迷茫和徘徊,就会尊崇人与人之间理解、信任和团结,从而除去私心杂念,坦荡面对人生。一如茶之品位,质洁、素雅、松弛。这样喝茶才是有福,这样做人,才会快乐和幸福。

茶道的核心”神与美”沏泡艺术之美


神与美

“神”就是茶艺的精神内涵,是茶道艺术的生命,它贯穿于整个茶道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的面部所展现的神气、光彩,流露出来的思维活动、心理状态等,都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境界。茶道表演者对茶道精神的领悟程度的高低会使他人产生强弱不同的感应力。

因此,一个表演者是否是一名茶道名家,用来衡量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神”。作为一名茶道初学者,不应该拘泥在沏泡动作的是否到位上,更重要的是要在平时多看文史哲类图书,欣赏艺术表演等,从各个方面使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领悟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唯其如此才能在不断的实践当中体会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茶艺之“神”。

“美”是茶道艺术的核心,欣赏茶的沏泡技艺,带给观赏者的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有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除了境美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艺美,而且主要是艺美配合以水美、器美、茶美才形成了境美。茶的沏泡艺术之美体现在表演者的仪表美和心灵美。仪表就是表演者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在内的外表;心灵指的是表演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它们通过表演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展示给观赏者。

比如,泡茶之前,表演者要请观赏者“选点茶”,观赏者可以从几个花色样品巾自行挑选,这叫做“主从客意”,是表演者对观赏者尊重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观赏者也欣赏了各种茶的外形美:置茶的时候不以手抓取茶样,这是讲文明卫生的表现;冲泡的时候,采用“凤凰三点头”的手法,这是对观赏者行三鞠躬的意思。此外,敬茶之时的手势动作,茶具的摆放位置和杯柄的朝向,茶点是否取食方便等这些都需要替观赏者考虑周到。

在整个茶道表演过程中,表演者所进行的各种操作始终要有条不紊,两手的配合,忙闲均匀,动作优雅自如,表演者和观赏者都将全部精神注意力集中到了茶的沏泡和品饮之中,而将所有缠身的俗务和烦恼都忘却了,起到了以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作用。

明清泡茶道


泡茶法大约始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泡茶多用于末茶。明初以后,泡茶用叶茶,流风至今。十六世纪末的明朝后期,张源著《茶录》,其书有藏茶、火候、汤辨、泡法、投茶、饮茶、品泉、贮水、茶具、等篇;许次纾著《茶疏》,其书有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宜节等篇。《茶录》和《茶蔬》,共同奠定了泡的基础。十七世纪初,程用宾撰《茶录》,罗廪撰《茶解》。十七世纪中期,冯可宾撰《岕茶笺》。十七世纪后期,清人冒襄撰《岕茶汇钞》。这些茶书进一步补充、发展、完善了泡。(一)泡茶艺泡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1.备器泡茶艺的主要器具有茶炉、汤壶(茶铫)、茶壶、茶盏(杯)等。2.选水明清茶人对水的讲究比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田艺衡撰《煮泉小品》,徐献忠撰《水品》,专书论水。明清茶书中,也多有择水、贮水、品泉、养水的内容。3.取火张源《茶录》“火候”条载:“烹茶要旨,火候为先。炉火通红,茶瓢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4.候汤《茶录》“汤辨”条载:“汤有三大辨十五辨。一日形辨,二日声辨,三日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是萌汤,直至气直冲贵,方是纯熟。”又“汤用老嫩”条称:“今时制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5.习茶(1)壶泡法据《茶录》、《茶疏》、《茶解》等书,壶泡法的一般程序有:藏茶、洗茶、浴壶、泡茶(投茶、注汤)、涤盏、酾茶、品茶。(2)撮泡法陈师撰于十六世纪末的《茶考》记:“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撮泡法简便,主要有涤盏、投茶、注汤、品茶。(3)工夫茶工夫茶形成于清代,流行于广东、福建和台湾地区,是用小茶壶泡青茶(乌龙茶),主要程序有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等,又进一步争解为孟臣沐霖、马龙入宫、悬壶高中、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品啜甘露、领悟神韵。对泡茶艺有贡献的,除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外,还有陈继舒儒、徐渭、陆树声、张大复、周高起、张岱、袁枚、屠本俊、闻龙等人。(二)茶礼中国注重自然,不拘礼法,茶书对此多有省略。(三)茶境十六世纪后期,陆树声撰《茶寮记》,其“煎茶七类”篇“茶候”条有“凉台静室、曲几明窗、僧寮道院、松风竹月”等。徐渭也撰有《煎茶七类》,内容与陆树声所撰相同。《徐文长秘集》又有“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风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鲜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装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瓢烟。”许次纾《茶疏》“饮时”条有“明窗净几、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院、名泉怪地石”等二十四宜。又“茶所”条记:“小斋之外,别置苛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寒。壁边列置两炉,炉以小雪洞覆之,止开一面,用省灰尘脱散。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具。别置一几,以顿他器。旁列一架,巾[巾兑]悬之。……”屠隆《茶说》“茶寮”条记:“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张谦德《茶经》中也有“茶寮中当别贮净炭听用”、“茶炉用铜铸,如古鼎形,……置茶寮中乃不俗。”明清茶人品茗修道环境尤其讲究,设计了专门供用的茶室——茶寮,使茶事活动有了固定的场所。茶寮的发明、设计、是明清茶人对的一大贡献。(四)修道明清茶人继承了唐宋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创新不多。综上所述,泡蕴酿于元朝至明朝前期,正式形成了十六世纪末叶的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绵延至今。

茶道的“道”就是道家的“道”


也许道家和茶文化的关系是最深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道家之“道”是自然之道。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应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也认为“天地有大美”。茶文化是最具自然性质的一种文化形态,从一开始,茶文化就和中国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念相契合,是“自然之道”的一部分。茶道也就是要按照茶的“自然”要求,以“任其自然”。不去违反它的自然状态,让它的天然精华自然发散,以“合于自然”。茶道表演者必须真正地以自然而然的态度与精神去合于“自然之道”,让素朴的人性与茶之本性契台,达到天人合一。这些都是茶文化受道家思想启发所得到的。

道家既是虚静恬淡的,又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因为热爱生命,所以不会去为了世俗或欲望而违反生命的本真。茶采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受到丰壤甘露之润泽,因而具有清灵、玄幽之秉性,这和道家淡泊、乐牛的心态是一致。“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中国茶道的四谛是“和、静、怡、真”四字。这四个字就源自道家淡泊、乐生的思想。当进行茶道这项高级的精神活动时,除了需要幽静环境,还必须有一种虚静的心境。当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吻合,并达到高度一致时,就会进入忘我的境地——沉浸在美的精神享受和明鉴通物的“合一”状态。

道家是隐逸的代名词,因为隐逸本身就具有道家自然主义的倾向。实际上,道家人物都是具有隐逸倾向的,神秘的老于只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和骑青牛度函谷等零星事迹。飘逸的庄子宁可“曳尾于涂中”做一个平凡快乐的老百姓,也不到楚国去做高官。茶圣陆羽也是一位隐士,一生只和高僧隐上交游,以茶为伴。道家的隐逸情结感染了茶文化,《茶经》说“茶之为用,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些隐士们在生活中以茶为伴,在发展茶道的时候又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注入了茶道之中。实际上,隐士辈出的魏晋时期,也正是茶道兴起的关键时期。

茶道的“道”就是道家的“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