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能解烟毒,有科学依据吗?

发布时间 : 2019-11-16
有黑茶吗 黑茶有作用吗 抹茶里有茶的成分吗

有黑茶吗。

“吸烟有害健康”——这句常驻烟盒上的话是很有道理的。经医学研究,长期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吸烟不仅危害自己,二手烟还会影响他人健康,据说手烟雾已被美国环保署和国际癌症研究署确定为A类致癌物质。然而即便知道吸烟危害大,戒烟仍然是一个世纪难题,烟民们通常还会找很多借口,例如突然戒烟对身体不好,或是某某抽烟喝酒但长命百岁了呀一类的......

还有人说,喝茶就可以解烟毒,所以只要边抽烟边喝茶,就没问题了,这个说法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茶解烟毒,确有其说

多喝茶,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解烟毒,这并非胡编乱造,而是陈宗懋先生主编的《中国茶经》一书中白纸黑字写着的,并且也有相对应的科学依据。

1、抽烟导致血压上升,喝茶有降血压作用

烟草中的尼古丁被吸入人体后,会促进血管收缩的激素分泌量增加,而血管收缩的结果会影响血液循环,减少氧气的供应量,导致血压上升。而茶叶中的儿茶素和咖啡碱能使血管壁松弛,而血管舒张后,血压就会下降。

2、抽烟导致体内维生素C下降,喝茶补充维生素C

吸烟会导致体内维生素C含量下降。据调查,每吸一支烟可使体内维生素C含量减少25毫克。每天吸一包烟的人,血液中维生素C含量会降低25%。而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绿茶中维生素C的含量很高,高级绿茶中维生素C的含量可高达0.5%。因此,吸烟者可喝绿茶来补充人体的维生素C。

3、香烟烟雾中含化学致癌物,茶叶中的某些物质对一些致癌物有抑制作用

香烟烟雾中含有苯并芘等多种化学致癌物,这对吸烟者和吸二手烟的人来说都是有害的,而绿茶提取物对苯并芘和黄曲霉毒素等部分致癌物有抑制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研究表示,绿茶提取物可以抑制香烟烟雾提取物的诱导畸变。但是,相对于一杯茶来说,含量还是很少的。

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就是让大家注意健康,少吸烟,多喝茶。虽然经常喝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吸烟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意味着你完全可以防止这些危害,何况还要为家人朋友的健康考虑。在这里呼吁各位烟民们,赶早戒烟,多喝茶多锻炼吧!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叶合理采摘的科学依据


茶树在系统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它固有的生物学特性,提示并充分认识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就能获得种茶的更大自由。 合理采摘的主要科学依据是: 1、茶树新梢的生长特性 茶树在年生育周期中,新梢的生长有两个基本的特性,一是顶端生长优势;二是多次萌发生长。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又与环境条件密切相瓣。新梢生长时,顶芽最先萌发,生长也最快。顶芽的旺盛生长,抑制了侧芽的生长,使侧芽生长缓慢,甚至呈休止潜伏状态,这种顶端优势,在茶树幼龄期,在台刈或重修剪后更为明显。形成顶端优势的原因,一般认为与生长素和激动素的极性传导有关。因此,及时地采去顶芽,改变生长至少和激动素的极性传导和分配状况,就可解除顶端生长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 茶树新梢生长的另一个特性,就是一年中能多次萌发生长,萌发次数的多少,除受品种特性、树龄、树势制约外,主要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茶树在自然生长条件下,一般能萌发2-3次;而在采摘的情况下,可萌发4-6次。 所以合理采摘,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利用茶树生长的顶端优势和多次萌发生长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人为的手段,解除顶芽的生长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多采茶,采好茶。 2、茶树叶子生育和消长规律 茶树是常绿植物,叶子对茶树生长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所以,叶子的适度繁茂,往往是衡量树势强弱和分析茶园产量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茶树叶子是随着新梢的生长而生长的,叶子的生育速度、展叶多少、成熟历期、叶子寿命和消长规律等生物学特性,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新梢生长快的,一般二、三天可展一片叶子,生长慢的,则需五、六天。叶子从初展到成熟的历期,生长快的需10-20天,生长慢的,需要20-30天。叶子未成熟前生理上的一个特点是,呼吸强度大于光合强度,即消耗大于积累。新梢展叶多少,差异很大,多的可达十多片,少的一、二片,一般能民叶4-6片。茶树叶片的寿命一般不到一年,在一个年生育周期内,叶子寿命总是随着展叶时期的推迟而缩短。树冠上新叶的增长具有季节性,而老叶的脱落则是常年都有的,但在正常的情况下,多集中在新梢生长季脱落。通常是新叶增长最多这时,也是老叶脱最多之际。在杭州的环境条件下,留一叶采摘的龙井群体种茶树,四至六月留的叶片,集中在翌年三到四月脱落;七至九月留的叶片,集中在翌年四至六月脱落。据测定,采叶茶树,由于采摘的刺激作用,有延长叶龄、促进新叶生长的功效,因此,在年周期中,采叶茶树新叶的相对增长量大于自然生长的茶树,而落叶面积却相应地小于自然生长的茶树。 从这个意义上讲,合理采摘就是在认识茶树叶子生育特性和消长规律的基础上,既要及使分批采摘符合制茶嫩度要求的芽叶,又要适时适量留养一定的新生叶子,以维持茶树正常生命活动和在生产。 3.茶树地上部生长和地下部生长的相互关系 茶树地上部和地下部在生产过程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从而,使茶树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和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主要表现在营养物质的相互供应和自动调节上。根系生命活动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有机养料和一些微量活性物质,如维生素、生长素等,主要是靠地上部茎叶合成而供给的;而地上部茎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水分、矿物质等,则是依赖于根系吸收输送的。茎叶与根系在生长过程中当营养物质分配上产生矛盾时,茶树有自动调节的能力,因此,在年生长周期中,茎叶与根系表现有交错生长的现象。在杭州,自然生长的幼龄茶树,根系与枝叶在一年中各有三次生长高峰,总的趋势是新梢生长期地上部枝叶生长占优势;茶树休眠期地下部根系生长占优势。 合理采摘,就是利用茶树上下部生长的这种相对平衡特性,通过人为的手段,打破这种相对平衡关系,促进地上部新梢的生长。在不影响茶树生机的前提下,使尽可能多的营养物质,形成经济产量--茶叶。

白茶有哪些功效?有科学依据吗?有什么有哪些如何


不论是白茶的降血压、降血脂还是消炎杀菌的功效,均有科学研究数据作为依托,并非空穴来风。故而茶友们常见的白茶功效,都是有科学数据支持。

白茶功效的科学依据

1、护肝

2004—2006年,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原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袁弟顺通过实验研究。

袁弟顺教授认为白茶萎凋过程中活性物质的缓慢变化形成的活性成分,有利于抑制肝细胞损伤小鼠的ALT增高,同时降低MDA的含最,从而对小CCL4致急性肝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2、增强免疫力

福建中医研究院陈玉春教授通过白茶对小鼠的科学研究报道了白茶能显著增加或改善正常和血虚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能显著促进正常小鼠混合脾淋巴细胞分泌集落刺激因子(CSFs)。

他的研究还发现:不同浓度的白茶水,均能提高小鼠血清巾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水平,其中高浓度的茶水效果更佳。白茶能显著提升血清红细胞生成素的水平,证明其对红细胞的造血过程有促进作用。

3、降低胆固醇含量

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对白茶的保健功能进行了实验。

结果表明:白茶在降低肝、脑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强机体的保肝功能以及降脂减肥等方面均具有显著效果。

4、保护心血管系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韩驰研究员完成的《饮茶对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预防作用》项目研究结果表明:在白茶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研究中,从体外试验一整体动物实验一人体试验三个层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两项人群干预试验。结果显示饮用白茶具有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白茶能降低血脂代谢异常人群的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减缓血栓形成,减少DNA氧化损伤,降低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维护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不仅福鼎白茶的保健功效在国内备受关注,在海外一直以来也都是研究重点。近年来,世界各国美国家许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对福鼎白茶进行了深入研究,有许多成果公诸于世。

国外研究数据

2003年第8期《茶叶信息》杂志摘译了美国权威科学杂志《美国科学院学报》的报道,美国学家、哈佛大学医学院布科夫斯基博士发现,喝白茶能使人体免疫细胞的干扰素分泌量增加5倍。

2004年5月28日,美国《科学日报》刊出《白茶的杀菌效果比绿茶好》的

[上第名茶] 合理采摘的科学依据


茶树在系统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它固有的生物学特性,提示并充分认识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就能获得种茶的更大自由。

合理采摘的主要科学依据是:

1、茶树新梢的生长特性

茶树在年生育周期中,新梢的生长有两个基本的特性,一是顶端生长优势;二是多次萌发生长。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又与环境条件密切相瓣。新梢生长时,顶芽最先萌发,生长也最快。顶芽的旺盛生长,抑制了侧芽的生长,使侧芽生长缓慢,甚至呈休止潜伏状态,这种顶端优势,在茶树幼龄期,在台刈或重修剪后更为明显。形成顶端优势的原因,一般认为与生长素和激动素的极性传导有关。因此,及时地采去顶芽,改变生长至少和激动素的极性传导和分配状况,就可解除顶端生长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

茶树新梢生长的另一个特性,就是一年中能多次萌发生长,萌发次数的多少,除受品种特性、树龄、树势制约外,主要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茶树在自然生长条件下,一般能萌发2-3次;而在采摘的情况下,可萌发4-6次。

所以合理采摘,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利用茶树生长的顶端优势和多次萌发生长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人为的手段,解除顶芽的生长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多采茶,采好茶。

2、茶树叶子生育和消长规律

茶树是常绿植物,叶子对茶树生长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所以,叶子的适度繁茂,往往是衡量树势强弱和分析茶园产量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茶树叶子是随着新梢的生长而生长的,叶子的生育速度、展叶多少、成熟历期、叶子寿命和消长规律等生物学特性,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新梢生长快的,一般二、三天可展一片叶子,生长慢的,则需五、六天。叶子从初展到成熟的历期,生长快的需10-20天,生长慢的,需要20-30天。叶子未成熟前生理上的一个特点是,呼吸强度大于光合强度,即消耗大于积累。新梢展叶多少,差异很大,多的可达十多片,少的一、二片,一般能民叶4-6片。茶树叶片的寿命一般不到一年,在一个年生育周期内,叶子寿命总是随着展叶时期的推迟而缩短。树冠上新叶的增长具有季节性,而老叶的脱落则是常年都有的,但在正常的情况下,多集中在新梢生长季脱落。通常是新叶增长最多这时,也是老叶脱最多之际。在杭州的环境条件下,留一叶采摘的龙井群体种茶树,四至六月留的叶片,集中在翌年三到四月脱落;七至九月留的叶片,集中在翌年四至六月脱落。据测定,采叶茶树,由于采摘的刺激作用,有延长叶龄、促进新叶生长的功效,因此,在年周期中,采叶茶树新叶的相对增长量大于自然生长的茶树,而落叶面积却相应地小于自然生长的茶树。

从这个意义上讲,合理采摘就是在认识茶树叶子生育特性和消长规律的基础上,既要及使分批采摘符合制茶嫩度要求的芽叶,又要适时适量留养一定的新生叶子,以维持茶树正常生命活动和在生产。

3.茶树地上部生长和地下部生长的相互关系

茶树地上部和地下部在生产过程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从而,使茶树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和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主要表现在营养物质的相互供应和自动调节上。根系生命活动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有机养料和一些微量活性物质,如维生素、生长素等,主要是靠地上部茎叶合成而供给的;而地上部茎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水分、矿物质等,则是依赖于根系吸收输送的。茎叶与根系在生长过程中当营养物质分配上产生矛盾时,茶树有自动调节的能力,因此,在年生长周期中,茎叶与根系表现有交错生长的现象。在杭州,自然生长的幼龄茶树,根系与枝叶在一年中各有三次生长高峰,总的趋势是新梢生长期地上部枝叶生长占优势;茶树休眠期地下部根系生长占优势。

合理采摘,就是利用茶树上下部生长的这种相对平衡特性,通过人为的手段,打破这种相对平衡关系,促进地上部新梢的生长。在不影响茶树生机的前提下,使尽可能多的营养物质,形成经济产量--茶叶。

茶叶合理采摘的主要科学依据


茶树在系统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它固有的生物学特性,提示并充分认识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就能获得种茶的更大自由。

合理采摘的主要科学依据是:

1、茶树新梢的生长特性 茶树在年生育周期中,新梢的生长有两个基本的特性,一是顶端生长优势;二是多次萌发生长。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又与环境条件密切相瓣。新梢生长时,顶芽最先萌发,生长也最快。顶芽的旺盛生长,抑制了侧芽的生长,使侧芽生长缓慢,甚至呈休止潜伏状态,这种顶端优势,在茶树幼龄期,在台刈或重修剪后更为明显。形成顶端优势的原因,一般认为与生长素和激动素的极性传导有关。因此,及时地采去顶芽,改变生长至少和激动素的极性传导和分配状况,就可解除顶端生长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 茶树新梢生长的另一个特性,就是一年中能多次萌发生长,萌发次数的多少,除受品种特性、树龄、树势制约外,主要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茶树在自然生长条件下,一般能萌发2-3次;而在采摘的情况下,可萌发4-6次。 所以合理采摘,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利用茶树生长的顶端优势和多次萌发生长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人为的手段,解除顶芽的生长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多采茶,采好茶。

2、茶树叶子生育和消长规律 茶树是常绿植物,叶子对茶树生长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所以,叶子的适度繁茂,往往是衡量树势强弱和分析茶园产量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茶树叶子是随着新梢的生长而生长的,叶子的生育速度、展叶多少、成熟历期、叶子寿命和消长规律等生物学特性,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新梢生长快的,一般二、三天可展一片叶子,生长慢的,则需五、六天。叶子从初展到成熟的历期,生长快的需10-20天,生长慢的,需要20-30天。叶子未成熟前生理上的一个特点是,呼吸强度大于光合强度,即消耗大于积累。新梢展叶多少,差异很大,多的可达十多片,少的一、二片,一般能民叶4-6片。茶树叶片的寿命一般不到一年,在一个年生育周期内,叶子寿命总是随着展叶时期的推迟而缩短。树冠上新叶的增长具有季节性,而老叶的脱落则是常年都有的,但在正常的情况下,多集中在新梢生长季脱落。通常是新叶增长最多这时,也是老叶脱最多之际。在杭州的环境条件下,留一叶采摘的龙井群体种茶树,四至六月留的叶片,集中在翌年三到四月脱落;七至九月留的叶片,集中在翌年四至六月脱落。据测定,采叶茶树,由于采摘的刺激作用,有延长叶龄、促进新叶生长的功效,因此,在年周期中,采叶茶树新叶的相对增长量大于自然生长的茶树,而落叶面积却相应地小于自然生长的茶树。 从这个意义上讲,合理采摘就是在认识茶树叶子生育特性和消长规律的基础上,既要及使分批采摘符合制茶嫩度要求的芽叶,又要适时适量留养一定的新生叶子,以维持茶树正常生命活动和在生产。

3.茶树地上部生长和地下部生长的相互关系 茶树地上部和地下部在生产过程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从而,使茶树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和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主要表现在营养物质的相互供应和自动调节上。根系生命活动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有机养料和一些微量活性物质,如维生素、生长素等,主要是靠地上部茎叶合成而供给的;而地上部茎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水分、矿物质等,则是依赖于根系吸收输送的。茎叶与根系在生长过程中当营养物质分配上产生矛盾时,茶树有自动调节的能力,因此,在年生长周期中,茎叶与根系表现有交错生长的现象。在杭州,自然生长的幼龄茶树,根系与枝叶在一年中各有三次生长高峰,总的趋势是新梢生长期地上部枝叶生长占优势;茶树休眠期地下部根系生长占优势。 合理采摘,就是利用茶树上下部生长的这种相对平衡特性,通过人为的手段,打破这种相对平衡关系,促进地上部新梢的生长。在不影响茶树生机的前提下,使尽可能多的营养物质,形成经济产量--茶叶。

“隔夜茶致癌”没有科学依据


“隔夜茶”是指头一天冲泡、经隔夜放置的茶汤。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隔夜茶”实际上是经长时间放置的茶汤,与早上冲泡、直至傍晚才喝的茶汤极为相似。这些经过长时间放置之后的茶汤,其中的化学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白天的气温比晚上高,在白天经长时间放置的茶汤中的变化甚至比“隔夜茶”更为剧烈。

经长时间放置的茶汤,最主要的变化是其含有的茶多酚经过氧化逐步形成黄红、红褐色的氧化产物,导致茶汤的颜色不断加深。因此,一杯清澈碧绿的茶汤放置久了,尤其是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会失去原有的绿色,而不断增加黄色、红色的程度,茶汤的澄清度也会下降,而变得越来越浑浊。不过,这些氧化产物都是无毒的,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曾有说法是“隔夜茶不能喝”,否则容易得癌症。这种说法的依据是:茶叶经放置过夜后,其中的一些二级胺类物质可以转变形成致癌物——亚硝胺。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首先,二级胺类物质并非茶汤中所特有,而是广泛存在于很多种食物中,尤以腌腊制品中含量最多。即使是“隔夜茶”,人们从茶汤中摄取的二级胺类物质数量极为有限,远低于人们从任何一种主食或蔬菜中摄入的量。

再者,二级胺类物质并不等同于致癌物——亚硝胺,二级胺类物质本身并不是致癌物,而是需要在特定条件下与硝酸盐共同存在、并发生化学反应才能形成亚硝胺。所谓的特定条件,包括酸碱度、微生物和温度等多种因素,也就是说,并非茶汤中含有二级胺类物质和硝酸盐就会产生亚硝胺。

此外,亚硝胺的致癌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即在人体内要达到一定的含量时才会产生致癌作用。据研究,亚硝胺要达到每千克体重吸收100至200毫克才有可能致癌,而且需要持续性大剂量的服用。尽管“隔夜茶”中可能含有亚硝胺,但其含量并不比其它食品中的含量高,根本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危害性。

反之,人们在正常喝茶的时候,(本文转自“西湖龙井资讯平台”)可以从茶汤中摄取较多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而这些化学成分都能够有效地阻止人体合成亚硝胺,是亚硝胺的天然抑制剂。

尽管如此,也并非说“隔夜茶”不存在安全隐患。由于茶汤放置时间过久,茶汤中的蛋白质、糖类等物质是细菌、霉菌繁殖的有效养料,因而,茶汤在长时间放置的情况下存在滋生有害微生物的可能性,可能导致茶汤的变质。

在茶汤的放置过程中,伴随着茶汤温度的下降,所含有的茶多酚和维生素等物质大多发生化学变化,导致茶汤的抗氧化能力下降,其营养和保健价值也随之下降。从喝茶的科学性来说,还是要提倡现泡现饮,尽量避免喝“隔夜茶”等放置时间过久的茶汤,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茶叶的价值,为人们健康提供最好的营养和健康成分。 (作者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