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中最具代表性茶是什么茶,口感、滋味又如何?

发布时间 : 2019-11-16
武夷红茶是什么茶 大茶是什么茶 黑茶是什么茶

武夷红茶是什么茶。

有人说武夷岩茶是最具中国茶文化精神的茶,这话不无道理,古往今来的读书人,没有不爱喝武夷岩茶的。这不仅是因为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更在于它的“岩骨花香”。

所谓岩骨,是质感,所谓花香,是芬芳。武夷岩茶的生长在长年风化的岩石缝间,这样的生长环境,决定了茶中所蕴含的大量矿物质,使茶喝起来更强悍、霸道且厚实。有人说武夷岩茶就是男人的茶,我相信,甚至还想补充一句,它更是侠客之茶、仕人之茶。同时因为无言山上的奇花异果,有让它沐浴了大量的花香果香,给了它各种美的滋润,使他在强悍,霸气中,又增添了各种纯美和情怀。从而成就了它的“岩骨花香”。从中我们提炼出了“骨”“德”“义”“节”四种属性。骨是岩韵,德是醇厚,义是情怀,节是刚烈。这就是中国的士人精神,或者说贵族精神。wwW.Cy316.CoM

再说说武夷岩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红袍”吧,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当然这其中有个传说、有个故事,但是细细琢磨起来,似乎还有另一种含义。所谓“十年寒窗苦,方为人上人”,中国的读书人,从秀才、举人到进士,期间要读多少书,要考多少试,这中间的辛苦,就如同初饮大红袍的苦涩,然后金榜题名,红袍加身,中状元封官加爵,就如同饮后回甘,满口生津,口齿留香。

大红袍是什么?大红袍是一种荣誉,一种尊贵,一种中国读书人世代追求的仕途之路。我想这也就是中国的文人爱喝大红袍的缘由吧!

Cy316.com延伸阅读

最具代表性的一些黄茶品种


黄茶的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叶子是黄色的,茶汤也是黄色的。其实黄茶会有这样的特征,都是因为其制作工艺所致,它也是一种轻发酵茶,如果发酵的程度过度了,那么它就不叫黄茶,而是叫黑茶了。黄茶的品种也有很多,小编给你们挨着介绍一下吧!

黄茶里包括了君山银针、霍山黄芽、沩江毛尖、温州黄汤、惋惜黄大茶、蒙顶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广东大叶青和海马宫茶等等。黄茶的品种如此的多,那么你们猜这些茶里哪款茶才是黄茶的代表呢?其实这最具代表性的黄茶品种是君山银针,君山银针这个名字其实是以注册商标“君山”来命名的,这是一种黄茶类的针形茶。君山银针通常是在每年的清明前三四天进行采摘,然后选取春茶采摘的单一茶尖来制作而成。

还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蒙顶黄芽,这个就是以其的注册商标“黄山牌”来命名的,但是又因为厂家所注册的商标有所不同,所以茶名就有了“山”和“顶”的区别。蒙顶黄芽是把每年在清明节前所采下的茶鳞片所开展的圆肥单芽来作为原料制成的茶。

其实黄茶的出现也是一种偶然吧,是人们在炒青茶时发现,如果杀青揉捻之后干燥得不及时的时候,茶叶就变黄了,于是乎才有了我们现在所喝的黄茶。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这君山银针和蒙顶黄芽以及霍山黄芽这三类茶是黄茶中的代表了。虽说黄茶的产量不高,但是黄茶的保健和养生功效可是一点都不差,大家有机会还是可以去品一品咱们中国的特产黄茶哦!

英德红茶最具体代表性的品牌!


英德红茶,是著名的红茶精品,为中国三大红茶,以高浓香著称,出口很多国家,并且还进过大会堂,也上过太空,曾获得了英国女王的高度好评,而成为了我们广东省英德市的一张招牌名片,也是英德茶农们的骄傲。

英德红茶最具代表性的品牌:《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出产。

可以说,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下属的鸿雁牌茶叶,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品牌英;何为正宗,也就是培育说起了。大名鼎鼎的英红九号,就是由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培育出来的新型良种,其滋味好,香气好,内含物丰富;位于英德市英红镇研究种植的第一批英红九号茶园,下属的鸿雁牌茶叶,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品牌。

这是最为经典的一款鸿雁英红九号黄罐装

在1960年,在农业科学院的领导带领下,当然九已经发明了揉黏机。揉切机、萎凋槽,并且向世界去推广;当时的三个英德华侨茶场,分别为红红旗茶场,红星茶厂,正也茶厂便开始大量的种植英德红茶,经过系列的传统加工手法后,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英德红茶。英德红茶的制作工艺,已经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广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新开发研究出来的金毫茶、金英红等红茶,都曾先后获得了各种的评比金奖,产品以独特的品质而贮藏,成为了红茶中的骄傲、经典。

这些都是当年为英德红茶打江山的杰出贡献者。

鸿雁牌茶叶,英德红茶创始者,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茶料所)研制,

这是鸿雁牌茶叶所创制的金毫茶,采摘标准为单芽,品质可以说是非常的高的,特点:芽头肥壮紧秀,色泽黄金柔润,金毫满披甜香馥郁,汤色红亮通透,香气醇厚鲜爽,口感柔和,层次丰富,叶底均匀明,可以说是品质非常高的一款茶叶。

关于金毫茶

金毫茶,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培育而成的乔木性无性系大叶红茶良种,也是广东省茶叶生产重点推广品种,是英德红茶的主力品种。

金毛毫,摘取的是茶树单芽精制而成的,大概需要6万多个新鲜的芽头,才可以制成一金的茶叶,其红茶产品以汤色红艳明亮、香气甜香馥郁著称;

被目前被公认的加工红茶优质品种之一,也是高端红茶的代表,非常的珍贵。

90g的金毫茶,价格高达4000元。

武夷岩茶白鸡冠产地在哪?口感滋味如何?


武夷岩茶是很多人都喜爱饮用的一种茶,其茶叶品质非常高,是乌龙茶中的极品。而其中非常著名的四大名丛之一“白鸡冠”,相信不少人听过,不过对它了解可能不深,那么武夷岩茶白鸡冠产地在哪?口感滋味如何呢?

白鸡冠作为武夷山四大名丛之一,也许听闻过它的人多,了解它的人就并不是那么的多,而且初次听闻其茶名也会觉得比较的特别。至于白鸡冠的原产地,是在慧苑岩火焰峰下外鬼洞和武夷山公祠后山的茶树,其芽叶奇特,叶色淡绿,绿中带白,芽儿弯弯又毛绒绒的,那形态就像白锦鸡头上的鸡冠,故名“白鸡冠”。每年5月下旬开始采摘,以二叶或三叶为主,色泽绿里透红,回甘隽永。至于白鸡冠的口感滋味,其制成的茶叶色泽米黄呈乳白,汤色橙黄明亮,入口齿颊留香,神清目朗,其功若神。

从以上我们了解了白鸡冠名字的由来,以及它的原产地喝口感滋味,接下来再给大家述说一个关于武夷名丛白鸡冠的动人传说。相传古时候武夷山有位茶农。一日他的岳父做生日,他就抱着家里的一只大公鸡去祝寿。一路上,太阳火辣辣的,他被炙烤得受不了啦。走到慧苑岩附近,便把公鸡放在一棵树下,自己找了个阴凉的地方,拿下斗笠噼叭噼叭地扇起风来。还没一袋烟儿工夫,忽地听到公鸡“喔”地一声惨叫。他赶忙跑过去看,一条拇指粗的青蛇从他脚边一擦而过,差点把他吓出一身冷汗。再看大公鸡,脑袋耷拉着,殷红的血从公鸡的冠上往下流,一滴一滴正落在旁边的一棵茶树根上。那茶农气得两眼冒火,恨得咬牙切齿,但又无可奈何,他只好在茶树下扒了个坑将大公鸡埋了,垂头丧气空着手去岳父家祝寿。也不知怎的,慧苑岩附近的这棵茶树打那以后,长势特别旺盛,一股劲地往上窜,枝繁叶茂,比周围的茶树高出一截。

听到这里,大家肯定觉得挺有趣的,那接下来你想知道这茶树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且再往下看。然后呢,那满树的叶子也一天天地由墨绿变成淡绿,由淡绿又变成淡白,几丈外就能闻到它那股浓郁浓郁的清香。制成的茶叶,颜色也与众不同,别的茶叶色带褐色,它却是在米黄中呈现出乳白色;泡出来的茶水晶亮晶亮的,还没到嘴边就清香扑鼻;啜一口,更觉清凉甘美,连那茶杆嚼起来也有一股香甜味,据说喝了还能治病。后人就把此茶树叫做了“白鸡冠”。

武夷岩茶老枞水仙口感如何,滋味怎么样?


这首赞美“水仙”的诗出自明清三大思想家之一——王夫之的笔下,毋庸置疑,笔者赞美的是亭亭玉立、清雅脱俗的水仙花,可在我眼里,他写的分明是生长在武夷山的岩缝中,山涧旁的一种叫做“水仙”的岩茶。尤其是“凡心洗尽留香影”一句,不就是“水仙”茶汤留给我们的真实感受吗?

水仙是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而历经沧桑的“老枞水仙”更是水仙中的珍品。它叶质肥厚,叶片要比一般的小叶种茶大一倍以上,条索肥壮紧结,色泽绿褐油润,泡出来的茶汤香气温柔醇厚,有一股幽幽的兰花香。这种香总是若有若无地萦绕在你的身边,让人捉摸不透,却又欲罢不能。曾有人用辛稼轩的一句旧词“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更花阑珊处”来形容老枞水仙的醇香,我以为是再确切不过的了。

老枞水仙在中国的茶文化中历史悠久,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依稀可见。只是当时人们称之为柑叶茶,也是北苑贡茶中的一个主打品种,被叫做“水仙”是清朝以后的事了。要说起来,也算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吧。

据民国《建瓯县志》记载:“水仙”出自建宁府瓯宁县祝桃仙洞。大约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年天气十分的炎热,骄阳似火,大家都躲在家里不敢外出,只有一个年轻人不畏酷暑去山里砍柴。可是还没走多远,就中暑了。好在路旁有个祝仙洞,年轻人踉踉跄跄地跌坐在洞口闭目养神,不一会儿洞里吹来一阵微风,还携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年轻人深深呼吸了几口,顿感神清气爽,于是顺着山洞摸了进去,只见另一端的洞口,立着一棵长满白花小树,在微风的吹拂下,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于是他走过去,采下几片叶子含入口中,细细咀嚼起来,片刻之后,就感觉舌下生津,精神大振。于是他小心地剪下一枝带回家去,种在自家的屋檐下。后来他家的院墙倒了,但那棵小树却依然活着,小伙子每天用树叶泡茶,身体也越来越壮。村民们听说后,都到祝仙洞去请灵芽回来栽种,“祝仙”也因此成名,久而久之,武夷山上的“祝仙”越来越多。

因为“祝仙”在建瓯话中与“水仙”同音,加之清新脱俗的水仙又更接近茶的本性,因此,人们索性将错就错,把“祝仙”茶称为“水仙”茶了。因此,“水仙”的根不在武夷山风景区,而在建瓯的祝桃仙洞。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当年究竟是哪棵茶树上的叶瓣救了这个年轻人,但是我们可以断定,在建瓯的东峰村凤凰山一带,零星散落着的那些有着百余年树龄的老枞水仙,一定就是今天武夷正岩水仙的母树。

有道是好山好水出好茶,“建瓯水仙”来到武夷山风景区这个天然的盆景园之后,不仅大量汲取了岩土中丰富的矿物质,还贪婪地吸附着满山的花香、果香,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凡心洗尽留香影,当我们品尝清香柔和,甘醇顺滑的武夷正岩水仙,感受着她如水一般的温柔,如仙一般的风骨。你说,“水仙”这词难道不是为这款茶量身定制的吗?我想这也许就是偶然中的必然了。

茶叶季节分类与代表性茶叶品种


春茶、夏茶、秋茶、冬茶怎么辨别?

我国茶叶种类有很多种分法,按发酵程度和制作工艺可分为黑茶白茶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等六大类,按季节划分可以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等四大类,下面小编为您介绍春茶、夏茶、秋茶、冬茶这四种茶叶的划分方法和代表性茶叶品种。

1、春茶----是指每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制的茶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且香气宜人富有保健作用(如龙井茶、六安瓜片)。

2、夏茶----是指5月初至7月初采制的茶叶夏季天气炎热,茶树新的梢芽叶生长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减少,特别是氨基酸等的减少使得茶汤滋味、香气多不如春茶强烈,由于带苦涩味的花青素、啡龑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叶增加色泽不一,而且滋味较为苦涩(如普洱茶)。

3、秋茶----就是8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叶。秋季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茶树经春夏二季生长、新梢芽内含物质相对减少了,茶叶叶片大小不一,叶底发脆,叶色发黄,滋味和香气显得比较平和(如铁观音)。

4、冬茶----大约在10月下旬开始采制。冬茶是在秋茶采完后,气候逐渐转冷后生长的。因冬茶新梢芽生长缓慢,内含物质逐渐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气浓烈(如冻顶乌龙)。

如何提高武夷岩茶的品鉴水平?武夷岩茶有什么特点,口感如何?


20多年前,一个老朋友送给我一罐岩茶总厂八角罐的肉桂,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接触到这种茶叶。当时,身在异乡的我从没喝过武夷岩茶,就像泡绿茶那样,抓了一撮茶叶,往大杯里放。以开水冲泡之,还盖上了杯盖,闷了一下。打开之后,感觉一股糊味、烧焦味扑鼻而来。喝了一口,又苦又涩。过了几年,我调到武夷山工作,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岩茶,对于乌龙茶的这种焦糊味,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才知道这是火工造成的焦糖香、咖啡香。

有朋友听说我爱喝茶,就送我星村镇产的“105”“204”(黄观音、金观音)。我喝了之后,感觉与此前的洲茶相比,这些茶不仅香气芬芳馥郁,而且滋味更加醇厚。于是我就跟朋友说,“你不要送我洲茶了,我要喝‘105’‘204’。”

时光荏苒,如白马过隙。我发现即便是正岩里的茶叶,其山场、产地也有优劣之分,岩韵也有强弱之别。尔后,我自己种茶,自己做茶,才逐渐弄懂了岩茶。

对于岩茶的认识,对岩茶的产地、品种、工艺的认识,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岩茶难懂,不是一个人说的,它确实是茶里最讲究的一种。从产地上看,岩茶有正岩、半山、外山、洲茶,现在还有外地茶。从品质上看,由于生产环境的不同,也呈现由高到低的过渡。从品种上看,武夷岩茶的品种繁多,现在市面上的岩茶有六七十种不等。从工艺上看,制茶工艺有高有低,做好茶要求基本上一样。那么,品鉴岩茶需要掌握哪些方法呢?首先要有个学习的态度,其次要有拜师的机会,再次要不停地喝,锻炼自己的嗅觉、味觉。当然,有机会要多去茶山看看,了解各种产地的生态环境;常去茶厂走走,特别是春茶生产期间,拜茶农、制茶师傅为师,才会真正提高对岩茶认知品鉴的能力。

其实品鉴岩茶无非就是三方面的内容:产地、品种、工艺。每一道茶,都在脑子里想这是哪个产地的。了解了产地后,还要记住特征。一般说,正岩滋味醇厚,对初学者说,难免苦涩感强。反过来说,半岩、外山喝起来倒是觉得好接受。殊不知,岩茶是最讲究产地的。正岩的厚重所带来的苦涩,跟做茶失败引起的苦涩有本质区别。在前提条件上,茶的山场决定了茶的品质。

武夷岩茶品种繁多,了解程度因人而异,把肉桂、水仙的品质特征弄懂是入门功夫。要避免人家泡一道水仙,你说是肉桂。肉桂与水仙的特征性差距是比较大的。一般来说,肉桂的香气比较明显,清花果香,滋味辛锐感强,比较刺激。而水仙呢?香气清幽,滋味平顺。

武夷岩茶的工艺特点、表现力多种多样。相同的茶青,不同的产地,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师傅,产生出的岩茶风格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师傅,因为茶青的批次、品质、产地、天气,以及其它原因,做出来的茶也有所差别,就好像“人不能同时踏入一条河”说的那样。可以说,同样一个肉桂品种,各个厂家生产的都有各自的特点。好比每个家庭做的红烧肉,自己的跟别人的味道是不一样的。

岩茶的工艺有做轻、做透之说,也就是所谓的清香型和浓香型。火功也有高有低,即使是同一泡茶,要是把握不住它的本质特征,焙了不同的火,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岩茶还讲究隔年喝,喝陈茶。

总而言之,要提高品鉴岩茶的能力,有个循序渐进过程。不但要用心,也要勤学好问,勤于思考,强化感观的敏锐度,增强对茶叶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以及产地、品种、工艺的辨别能力。多喝不能是仅喝好的,差的也要喝,把岩茶搞懂了,其他茶触类旁通。

武夷岩茶白芽奇兰口感如何,滋味怎么样?


第一次品奇兰,是在武夷山。当时对奇兰并没有太多了解,只是因为喜欢兰花,所以就点了奇兰。朋友说这是武夷岩茶的臻品。

武夷山的奇兰,干茶色泽乌润褐绿,条索紧结匀整,除了有些许奇香,再也找不出一丝兰花的影子。失望中,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像兰香,又似棕香,可兰香不会如此浓艳,棕香也没有这般丰富,但这种香气是有穿透力的,足以让人心旌荡漾。再品茶,依然是香,香的霸气,让你不得不接受。有朋友说奇兰是挡不住的诱惑,可我总觉得她是无法和品格高洁、气韵优雅的兰花相提并论的。

后来有朋友说她新开了一间茶室,请我去坐坐。没想到一进门就发现了一幅熟悉的墨宝:“初遇锋芒似未藏,相知回味竟无常。任他八面终平淡,许我一心留异香。”那是我朋友的字,竟出现在这里,可见世界之小,机缘之巧。还没等我细问,朋友就过来向我介绍说,这幅字是她专门请人为她的一款茶题写的。可她不知道请的竟是我朋友。看来这茶是和我有缘了,这么想着,已有茶艺师把茶送了过来。只见这茶外形紧结匀整,色泽翠绿油润,这时候就有一缕奇香飘来,仿佛似曾相识,朋友说这是奇兰。果真如此,只是它的香更加优雅,没有金面奇兰这样咄咄逼人。再品茶汤,清新柔和,一直香到喉头,却并不张扬,这才像我心目中的奇兰呢。朋友告诉我,这叫白芽奇兰,长在福建平和,是乌龙茶中的仙子。再品第二泡,这香便直冲脑门,顿时神清气爽,再品下去,茶气越来越足,好似有了仙气,人也仿佛飘了起来,我知道,这是喝到境界了。怪不得清人李慈铭曾有“宁弃瑶池三分水,不舍奇兰一缕香”的诗句,我想他写的一定不是武夷山的金面奇兰,而是这平和的白芽奇兰。

白芽奇兰的历史悠久,传说在明成化年间,开漳圣王陈元光第廿八代嫡孙陈元和游居平和崎岭彭溪水井边时,发现有一株茶树,枝稠叶茂,其芽梢呈白绿色,叶片青翠欲滴,茶叶发出自然茶香,气味似兰,清沁心脾,遂采其芯叶精心炒焙。不想制出的茶叶清香浓郁,冲泡后香气徐发,飘散出兰花的芬芳,抿上一口,满口清香,片刻即感清甘醇爽,精神舒畅,筋骨轻松,一生从未尝到这般好滋味,真是愉快到难以言传。因芽梢呈白绿色,带有兰花香气,故人们取名为白芽奇兰。

据说,白芽奇兰最早源于安溪的慢奇兰,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平和才从安溪引进慢奇兰茶苗,并大面积种植。于是才有了今天的平和茶王:白芽奇兰。这次来安溪,我专门去师傅的老家松岩村,拜望了这些并不起眼的慢奇兰,虽然都是有将近百年树龄的老枞了,但是它们长得并不高,但叶色深绿,叶齿钝密,叶质厚软。内含物十分丰富,因此,别说七泡有余香了,十泡下来,品质也不会变。而且慢奇兰的生命力很强,适应性就更强,每到一处,都会和那里的气候、土壤、花香、果香融为一体,然后脱颖而出,成为当地的名茶。

因此,慢奇兰的子孙到处繁衍,譬如武夷山的火奇兰、尧阳的金面奇兰,平和的白芽奇兰,还有竹叶奇兰、青心奇兰和黄奇兰等等,每一种几乎都成了当地的名茶,尽管因为各地气候、土质、以及制茶方式的不同,它们的香气、汤色和口味各有不同,但是那种插入心扉的奇香,确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品奇兰,就为这一缕兰香,也值了。

福州鼓山半岩茶有什么特征?口感、滋味如何?


几次去福州,都想去鼓山的涌泉寺看看,可一直都没有成行,于是就成了我心里一直的念想。

据说鼓山山高水长,万木障蔽,层峦叠嶂,岩秀谷幽,云雾缭绕,宛若神山仙苑。据说唐代时,这里竟是一座“劳改农场”,农场里的犯人不带刑枷,也没有牢头看管,只有涌泉寺的僧人负责监管。“使之种茶,以供香积”。(见于清乾隆《鼓山志》)

涌泉寺就在这样的群山环抱之中,没有山门,也没有围墙,来去自如。也许是佛法过于强大,鼓山的罪犯居然没有逃走的,他们种茶积德,以茶养心,置身山水之间,性情大变,精心耕作,把茶树一棵棵都种在了悬崖峭壁之上,因此,人称“鼓山半岩茶”。

由于鼓山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岩秀谷幽,花香果硕,鼓山半岩茶倚岩而立,闻香而生,因此岩骨花香,沁人心脾。所以,我对鼓山的念想,与其说是探山,不如说是寻茶。据说这种茶条索细短,汤色浅黄如雏鹅绒毛,初入口似觉平淡,回味起来则鲜爽甘醇。清代茶家周亮工在《闽小纪》中也曾谈及:“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还有哪里的茶可以美过杭城西湖的龙井,香过苏州的洞庭碧螺春呢?因此,“鼓山傍岩茶”就这般走进了我的心里。

尽管很多听了周亮工之言的朋友,到过鼓山之后,都大呼上当,说在鼓山喝到的基本就是茉莉花茶,关于“鼓山半岩茶”,除了在几块残碑上还能证明它们曾经的存在之外,早已灰飞烟灭,成为一个神话了。但是,我总还是心存幻想,希望有一天漫步于鼓山的悬崖峭壁之间,会突然发现岩石边、绝壁间,会婀然出现一抹翠绿,就像当年魏荫发现铁观音一样。

不久前,随师父去福州给茶界泰斗张天福老人拜年,又说起了“鼓山傍岩茶”,师傅说,曾经听詹梓金教授说起过,现已不知所踪,虽然听说有人曾在鼓山的峭壁上,发现过几株老枞,但树龄最多不过一二百年,和当年的鼓山傍岩茶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张老也曾去过鼓山,还为它的遗址提过词,但是,这都无法让我们重温它的茶味。

对此,师傅最坦然,他说自然界里用花粉传种的茶总是会发生这样的变种或者是灭绝,这是大自然的规律,鼓山傍岩茶消失了,安溪铁观音诞生了,这就是自然的规律,总有一款好茶退出历史舞台,也会有一款新的好茶重新来打动你,只要你有好茶喝,不就可以了?

师傅的话,让我豁然开朗。其实,一个茶种的兴衰,就如同人的一生,从生到死,有些人活的轰轰烈烈,有的人则静如秋水,但总究会去走奈何桥,去喝孟婆汤。鼓山傍岩茶是因为闽王王审知而红火,是因为涌泉寺的佛法慈悲而闻名,相信那个年代里一定还有比鼓山半岩茶更鲜爽、更醇厚的茶存在,但是它们因为没有遇见王审知,也就无人炒作,在茶与人类文明同行的五千年间,不知有多少美丽的茶树默默地生长,又默默地消亡。只有把握住今天、此刻,人才有生命的精彩,茶才有它的香韵芬芳。

这款以佛命名的武夷岩茶口感如何,滋味怎么样?铁罗汉茶


第一次喝武夷岩茶,喝的不是肉桂、水仙,竟是铁罗汉。

同样是以佛命名的茶,和安溪的铁观音相比,铁罗汉就如它的名字,强悍且霸气,闻之虽香,但入口苦涩,似乎很难接受。这也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武夷岩茶望而却步的缘由。

不过自从爱上了铁观音老茶之后,我对武夷岩茶也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候再去品“铁罗汉”,虽说先前的苦、涩依然,但随之而来的醇厚甘甜,满口生津,特别是入喉的刹那,那种质感,那种“润”和“滑”,让我销魂,这是我原先喜欢的很多茶,都无法比肩的,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之前的苦涩也就完全被忽略了。

听说铁罗汉的母树生长在慧苑坑鬼洞的石崖上,它高大挺拔,枝条粗壮,但芽叶却是毛茸茸的,柔软如棉。相传当年慧苑寺里有个叫积善的僧人,最早发现了这棵茶树,每年春秋两季,他都会从树上采下鲜叶带回寺里,制成半发酵的青茶,叶片红绿相间,十分诱人。泡出来的茶汤橙黄明亮,香气馥郁,倍受僧人、香客的青睐。因为这位僧人长得黝黑健壮,高大魁梧,如同一尊罗汉。所以人们亲切地称此茶为“铁罗汉”。

“铁罗汉”真正出名,还得从19世纪中叶惠安城里的那场瘟疫说起。据说当时有一位叫施大成的茶商,在惠安开了一家集泉茶庄,销售武夷岩茶,其中就有“铁罗汉”。也不知施大成听哪位郎中说起,铁罗汉有消炎、止泻、去病毒的奇效,于是就在茶庄门口支起铁锅,烧火煮茶,免费送给周围染病的乡邻,没想到还真治好了不少病人。于是“铁罗汉”声名鹊起,成了集泉茶庄的招牌茶。甚至有人说这是菩萨慈悲,派殿前罗汉送来的救命茶。

于是我忽然明白了“铁罗汉”能拥有这样一个令人敬仰的名字,并成为武夷四大名枞之首的缘由了。不是吗?从小处来讲,是那种高香、那种醇厚、那种质感,那种让人销魂的快感。从大处而言,就是从那个叫积善的僧人,到集泉茶庄的掌柜施大成,他们所赋予“铁罗汉”的那种“仁心”和“大爱”,才使它得以承载起这样的福泽和盛誉,成为一泡难求的珍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