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大黑茶制作工艺全解黑茶的制作工艺

发布时间 : 2019-11-16
普洱茶的制作工艺 大白茶制作工艺 福鼎白茶制作工艺

【www.cy316.com - 普洱茶的制作工艺】

导读:按发酵程度来分,中国的茶叶分为六大类:绿茶、白茶、黄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黑茶。本期笔者想和茶友们聊聊各地黑茶的制作工艺。

若按地域分布,黑茶分为云南黑茶(普洱茶)、四川藏茶(边茶)、广西六堡茶、陕西茯茶和安徽古黟黑茶(安茶)、湖南黑茶、湖北黑茶。

一、云南普洱茶

普洱茶加工工艺包括:晒青毛茶、普洱生茶、普洱熟茶的加工。

1、晒青毛茶的加工工艺为:鲜叶采摘-摊晾-杀青-揉捻-干燥。其中,杀青分锅炒杀青和滚筒杀青两种。

2.普洱茶生茶加工工艺为:原料拼配、筛选、半成品拼配、蒸压成型、干燥、包装。

二、雅安藏茶

雅安藏茶是四川黑茶中的典型代表。雅安藏茶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鲜叶采割、毛茶初制、成品茶加工三部分。

1、鲜叶采割:传统雅安藏茶原料茶分本山茶、上路茶、横路茶等。

2、毛茶初制:雅安藏茶的毛料初制分为庄茶和复制做庄茶两种,其毛茶需经多次渥堆高温发酵等。(传统的雅安藏茶加工工艺复杂,当庄茶制作就有十八道工序;复制做庄茶是将庄茶经复制做成做庄茶而得名,须经“三蒸、三蹭、三渥堆、三干燥”反复加工而成。)

3、成品茶加工:

毛茶整理:经筛分、风选、拣剔、切铡、干燥、停仓等工序去除茶梗及杂质,调整含水量,分质量等级存放等;

拼配:按成茶要求将不同毛茶按比例搭配拌和,以达到总体提高、稳定成茶品质,扩大货源,增加产量,获取济效益最大化;

压制:又叫春包。通过称茶(定量)、蒸茶(加温加湿)、压紧、码包等工序,将料茶压紧成为茶砖;

包装:冷却后砖茶倒出茶篼子,取隔页、包黄纸、打标签、包牛皮纸、捆千斤篾、再装入茶篼子,最终编包成为成品茶;

检验:成品茶经检验合格进入成品库。小垛码放,促进通风和自然后发酵。

三、广西六堡茶

六堡茶的加工分为黑毛茶和六堡茶成品茶加工两部分(初加工和精加工)

1.黑毛茶(初加工):鲜叶、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

2.成品茶(精加工):毛茶、筛选、拼配、渥堆、汽蒸、压制成型、陈化、成品。

四、陕西茯茶

茯砖茶压制工艺为:原料处理-蒸气沤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

其中茯砖特有“发花”工序。其压制过程中要求砖体厚度松紧适中,便于微生物的繁殖活动。且茯砖砖模退出后,不直接送进烘房烘干,先包好商标纸,再送进烘房烘干。

五、安徽古黟黑茶

安徽古黟黑茶又称安茶,是后发酵的紧压茶,为历史名茶,民间称为“软枝茶”。

安茶的制作原料为山茶,制作时需连梗带叶杀青,后稍加揉捻,再进行烘干制成干毛茶,待到白露节气后开始进行安茶的精制与包装,最终包装为压紧茶装在小竹篓内,放入烘橱内烘干,使其凝结成椭圆形块状。

六、安化黑茶

祖籍湖南安化,秦汉时期就登上历史舞台,时名安化渠江黑茶薄片、黑茶宗祖薄片。民间相传为张良所造,也称“张良薄片”。汉代成为皇家贡茶后,也被称为皇家薄片或渠江皇家薄片。

目前湖南黑茶加工工序(传统黑茶加工工艺):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

七、湖北青砖茶

青砖茶的制作以老青茶为原料,青砖最终品质高低取决于老青毛茶的品质和后期精加工的技术。

1、毛茶加工工艺:遵循面茶较精细,里茶较粗放的原则。其中加工方法又分手工制法和机械制法两种。

手工制法:面茶三炒、三揉(一揉、两捆仓)、一筛、两晒;里茶一炒、一揉、一晒;

机械制法:面茶两炒、两揉、两晒、一握堆;里茶一炒、一揉、一晒、一握堆。

2、砖茶加工工艺:制成的毛茶再经筛分、压制、干燥、包装后,即可制成成品青砖茶。具体细分下来:

面茶的制造工序为:杀青、初揉、初晒、复炒、复揉、握堆、晒干;

里茶的制造工序依次为:杀青、揉捻、握堆、晒干。

cy316.cOM编辑推荐

黑茶制作工艺探秘


黑茶制作工艺探秘

黑茶是六大茶类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一大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产区广阔,销售量大,花色品种很多.产量占全国茶叶总产量四分之一左右,以边销为主,部分内销,少量侨销.因此,习惯上称黑茶为"边茶".

黑茶是家国西北广大地区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料."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就是兄弟民族对茶叶需要的真实写照.唐朝《唐史食贷志》就有兄弟民族"嗜食乳酪,不得茶以病"的记载.黑茶已成为西北地区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首先 西北各兄弟民族,一般以牧业为主,或农牧业结合的生产方式,为解油止渴,帮助消化,需大量饮茶;

其次 高寒地区气候干燥,人体需大量水分供应,喝茶能帮助消化,生津止渴,是理想的饮料;

第三 高原地区新鲜水果和蔬菜较少,而茶叶含有多种维生素,喝茶能适当补充维生素的不足.

鲜叶质量

鲜叶是形成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黑茶品质的好坏,与其他茶类一样,同样是决定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鲜叶质量,

制茶技术.

嫩度是衡量鲜叶质量好坏的关键,从嫩度来看一下黑茶的鲜叶质量要求,根据各个茶花色品种不同,对鲜叶嫩度要求也不同.

湖南黑茶:一是要有一定的成熟度,二是要新鲜.一级湖南黑茶要求一芽三四叶为主;二级湖南黑茶要求一芽四五叶为主;三级湖南黑茶以一芽五六叶为主;四级湖南黑茶以"开面"为主.

湖北老青茶:每年采摘两次,茎梗枝均割采.但不要求有枯老麻梗和鸡爪枝.

四川边茶:边茶粗细悬殊,对鲜叶嫩度的要求不一.通常是采摘当年的"收巅红梗"(新梢形成驻芽以后)和老叶为原料.

滇桂黑茶对鲜叶的要求:云南紧压茶的毛茶,系滇青散茶和粗老茶,原料老嫩较悬殊,自一芽二三叶至一芽五六叶不等;

广西六堡茶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至一芽三四叶,采后保持新鲜,当天付制完成.

黑茶制作工艺探秘

黑茶是六大茶类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一大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产区广阔,销售量大,花色品种很多.产量占全国茶叶总产量四分之一左右,以边销为主,部分内销,少量侨销.因此,习惯上称黑茶为"边茶".

黑茶是家国西北广大地区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料."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就是兄弟民族对茶叶需要的真实写照.唐朝《唐史食贷志》就有兄弟民族"嗜食乳酪,不得茶以病"的记载.黑茶已成为西北地区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首先 西北各兄弟民族,一般以牧业为主,或农牧业结合的生产方式,为解油止渴,帮助消化,需大量饮茶;

其次 高寒地区气候干燥,人体需大量水分供应,喝茶能帮助消化,生津止渴,是理想的饮料;

第三 高原地区新鲜水果和蔬菜较少,而茶叶含有多种维生素,喝茶能适当补充维生素的不足.

鲜叶质量

鲜叶是形成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黑茶品质的好坏,与其他茶类一样,同样是决定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鲜叶质量,

制茶技术.

嫩度是衡量鲜叶质量好坏的关键,从嫩度来看一下黑茶的鲜叶质量要求,根据各个茶花色品种不同,对鲜叶嫩度要求也不同.

湖南黑茶:一是要有一定的成熟度,二是要新鲜.一级湖南黑茶要求一芽三四叶为主;二级湖南黑茶要求一芽四五叶为主;三级湖南黑茶以一芽五六叶为主;四级湖南黑茶以"开面"为主.

湖北老青茶:每年采摘两次,茎梗枝均割采.但不要求有枯老麻梗和鸡爪枝.

四川边茶:边茶粗细悬殊,对鲜叶嫩度的要求不一.通常是采摘当年的"收巅红梗"(新梢形成驻芽以后)和老叶为原料.

滇桂黑茶对鲜叶的要求:云南紧压茶的毛茶,系滇青散茶和粗老茶,原料老嫩较悬殊,自一芽二三叶至一芽五六叶不等;

广西六堡茶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至一芽三四叶,采后保持新鲜,当天付制完成.

黑茶共同特点

黑茶成品繁多,炒制技术和压制成型的方法不尽相同,形状多样,品质不一.但有着如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1)原料粗老:一般鲜叶较粗,多系新梢形成驻芽时才进行采割,外形粗大,叶老梗长.

(2)渥堆变色:黑茶都有渥堆变色的过程,有的采用毛茶干坯渥堆变色.如湖北老青茶和四川茯砖等品种;有的采用湿坯渥堆变色,如湖南黑茶和广西六堡茶等品种.

(3)高温汽蒸:目的在于吸收一定的蒸汽湿热,促使茶坯变软,便于压造成型;同时,因变温湿作用,促进内含物质有着一定程度的转化,达到产品外形色泽黑褐油润,汤色橙黄和橙红,香味纯和不涩,叶底黄褐均匀的要求.

(4)压造成型:黑茶成品都需要经过压造成型,砖茶在压模内冷却,使其形状紧实固定后,将其退出.所有黑茶送烘房进行缓慢干燥后,便于长途运输和贮藏保管.

品质特征:外形叶长宽大厚实,色泽油黑,汤色橙黄,香味醇厚.

黑毛茶的初制原理

黑茶品质要求外形叶张宽大厚实,色泽油黑,汤色橙黄,香味醇厚.这一品质特征的形成,就是鲜叶在黑茶制造技术的特定条件下,内含物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的结果.

一. 黑茶品质的形成

黑茶色泽的形成与叶绿素的破坏和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有密切关系的.

黑茶类的干茶,色泽黑褐色,汤色棕红色,叶底深红暗棕色.这种色泽的形成,主要是原有绿色(叶绿素)被破坏,原有的黄色物如叶黄素,花黄素,胡罗卜素等的显露和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为黄色素和红色素的结果.

(一).色泽的形成

绿色的叶绿素,在黑茶初制中逐步减少而引起叶色改变.

由于主体颜色—绿色已减弱,茶叶中原有一些色素如胡萝卜,花黄素,叶黄素等,虽然含量不多,但在制造过程中变化不大,它们的颜色都近似黄褐色而显出.

此外,在制造过程中,由于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部分氧化,而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次级氧化物茶黄素和茶红色素,它们分别是呈橙黄色和红褐色,也参与汤色的组成.

茶汤中可氧化总量高于一般红茶,茶红素含量也高于红茶,茶黄素则低于一般红茶.黄,红两种色素的比值比红茶大得多.从茶红素的含量来看,足以使茶汤呈现红色,从两者的比值来看,是与黑茶茶汤棕红相一致的,也是形成棕褐色的叶底的主要原因.

(二).香味的转化

黑茶香味的变化是深刻的,经渥堆后粗青气和涩味消除,变成香气纯正,滋味醇和的品质特点.

香气的形成虽然与鲜叶原有的芳香物质有关,但主要的是制造过程中的变化.一些黑茶类的品种,鲜叶经杀青揉捻后,沤堆时随着叶温的升高,青草气逐渐消失,出现青香酒精气味,进而出现微酸的气味,再深入变化出酸辣的气味.这种气味主要是茶叶在沤堆过程中,糖类物质和有机酸类发生激烈的变化,醇,醛,酸,酮类等有气味的物质不断增加,蛋白质在制造过程中能水解成氨基酸,氨基酸能与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产物结合成香气的物质,氨基酸还能与糖类结合成玫瑰香.而原先有青草气的低沸点物质在制造中大量挥发或发生异构化而消除,被新形成的一些物质的良好香气显露出来,最终使黑茶香气纯正.

影响黑茶滋味的物质如糖,果胶,多酚类,氨基酸,咖啡碱等,在制造过程中发生深刻变化.

如氨基酸是有鲜味的物质,茶汤中的游离氨基酸是构成鲜爽滋味的重要成分.由于在制造过程中蛋白质的水解,使氨基酸的含量有所增加.据测定:鲜叶加工成黑毛茶之后,氨基酸的含量增加了80%,这就增加黑茶茶汤的鲜味.

咖啡碱具有苦味,它在黑茶的杀青和干燥过程中,一方面,发生升华;另一方面,与其它化合物反应,而有所损失(损失近40%),这一损失使黑茶茶汤的苦味减弱,由于纤维素,半纤维和原果胶物质在高温度条件下能够水解成可溶性糖和果胶,它们进入茶汤,能增加醇和的滋味.

影响滋味的物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多酚类化合物的可溶性部分.在渥堆过程中,多酚类的组成及其含量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有一部分被氧化,有一部分转化为不溶性物质沉淀于叶底,花青素类及酯型儿茶素类部分等有所损耗,这些物质一般味道苦涩,由于它们被氧化,收敛性减弱.

上述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茶汤的滋味变得醇和不涩.

黑毛茶初制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黑茶初制与绿茶初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两者的品质大不相同,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黑茶初制的各个工序,从杀青到干燥,每个环节都强调保温保湿,其初制过程,就是在高温下保水,而后又在高温下去水的过程;另一方面,黑茶初制还有一个独特的渥堆发酵过程,在高温高湿渥堆时,由于大量微生物的作用,使叶子内含物(主要是多酚类化合物)发生一系列变化,因而形成其特殊品质.

(一).杀青技术对品质形成的作用

黑茶品质的外形忌暗褐,内质忌红叶,而鲜叶一般较粗老,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高,水分含量低,首先必须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制止酶促氧化.黑茶杀青目的虽与绿茶基本相同,但在方法上却有其特点:

1.杀青前要对鲜叶灌水,利用水分产生高温蒸气来提高叶温,使其杀匀,杀透.

2.投叶量大,每锅投叶量大,吸收热量多,利于形成高温水蒸气的环境条件.

3.高温,短时,由于鲜叶较粗老,叶中有效成分较少,要求在短时内破坏酶的活性,制止酶促氧化,保留较多的有效成分,细胞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高,在高温下方能软化或水解,要迅速提高叶温也需要高温.

黑茶杀青过程中,在高温高湿的作用下,鲜叶内部产生一系列与绿茶相似的生化变化.叶内水分受高温作用而有所散失,但水分总量在杀青前后的变化是不大的,一般经过杀青后水分减少1.24%左右,而绿茶在杀青后水分减少15—20%,由此可知:黑茶在杀青过程中,是要控制水分散失的,使内含物在水热条件下,进行顺利的生化变化:

(1)杀青过程中,由于高温高湿的作用,叶绿素受到较大的破坏,叶色发生变化.

(2)茶叶中水浸出物是一切可溶性物质的总和.其中包括多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可溶性蛋白,果胶,维生素,糖类,生物碱及芳香油等.在杀青过程中,一些不溶于水或溶解度极小的物质,有一部分在水热作用下水解成可溶于水的物质外,但相当一部分物质是向着氧化聚合的方向进行的.所以水浸出物总的趋势是下降的.

(二).揉捻技术对品质形成的作用

黑茶揉捻的主要特点是趁热揉捻;黑茶由于鲜叶粗老,含水量少,纤维素多,水溶果胶物质少,因而表现出质地粗硬.经高温杀青后,叶片受湿热的蒸闷作用,导致细胞组织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物质部分分解为水溶性物质,使组织软化,并带粘性.

黑茶无论初揉或复揉,都是趁热进行,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塑造出黑茶的外形:杀青叶出锅后,马上投入揉捻机进行揉捻,叶温一般都在50—60℃,揉捻后叶温一般下降到40℃左右.生产实践证明,这样的叶温适合下一步渥堆的要求.如不趁热揉捻,杀青叶水分因蒸发而散失,水溶性果胶随水分和热的散失而凝固变性,叶片变硬,弹性增大,揉捻叶不易破坏叶细胞组织,也不易成条,还会产生大量碎片.

短时,轻压,慢揉是黑茶揉捻中另一特点.使用揉捻机,采用短时,轻压,慢揉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压力使用不当,或转速过快,不但使茶汁流失,还会使叶片断碎,剥皮梗及丝瓜瓤叶增多,且大部分叶片不会折迭成条,影响品质.揉捻后的茶坯一般不经解块散热,立即进行渥堆,以利迅速提高堆内茶坯的温度.

黑茶渥堆是在湿热作用下使茶叶内含物发生变化.特别是多酚类化合物部分的缓慢的自动氧化.

实验结果表明,鲜叶经过杀青后,酶活性遭受破坏,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基本上停止,照理说杀青叶也应该保持鲜叶原有的绿色,其品质也应象绿茶那样,具有青汤绿叶的特色,可是,黑茶初制中杀青揉捻的叶子经过渥堆后却形成黄汤褐叶,这主要是多酚类化合物在渥堆过程中发生非酶性自动氧化的结果.

(三).渥堆技术对品质形成的作用

黑茶渥堆过程中,主要是多酚类化合物在水热作用下发生非酶性自动氧化.但是,也不能排除微生物的作用.由于这些微生物具有氧化酶的特性,因而能促使渥堆过程中茶叶的内含物质的化学变化.

黑茶渥堆是较激烈的质变过程,是控制在很少有酶促作用下进行的,因而水的介质作用就显示出及其重要意义.黑茶在初制中,都是采取了保水措施,至干燥前水分的变化是很微小的.

多酚类化合物在渥堆中的氧化速度与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有关.

随着渥堆温度的升高,氧化加剧,所以渥堆温度不能过高,时间不能太长.否则造成渥堆过度,而使毛茶香低,味淡,汤色红暗.反之,渥堆温度太低,时间太短,也会造成渥堆不足,使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不足,毛茶香气粗青,滋味苦涩,汤色黄绿,不符合黑茶品质规格要求.

叶绿素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渥堆中破坏的.叶绿素在渥堆中的深刻变化,主要是由于茶堆内产生了一些醇,醛,酮类物质,这些物质能溶解叶绿素,并随茶堆中水分移动.渥堆中产生的一些有机酸类物质,酸中的氢离子能取代叶绿素中的镁核,而导致叶绿素变性.多酚类化合物发生氧化过程中,初级产物醌类物质也能氧化叶绿素.因此,在渥堆过程中,叶绿素明显减少.

总之,渥堆过程中的理化变化是复杂的,深刻的,它是决定黑茶品质的关键性工序.这对于形成黑茶醇和不涩的滋味很有利.

(四).干燥技术对品质形成的作用

黑茶干燥温度较低,时间长,但茶叶内含物的变化仍然在继续进行.多酚类化合物,在干燥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水热综合作用有所减少.据测定,渥堆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为12.77%,而毛茶只有11.84%,这主要是由于多酚类化合物在热化作用下发生非酶性自动氧化的结果.

叶绿素在干燥过程中破坏较多.这主要是因为在湿热的作用下,水分子离解放出氢离子,取代叶绿素中的镁核,叶绿素受到破坏,生成暗褐色脱镁叶绿素.

黑茶是我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仅次于红,绿茶产量的我国第三茶类.对于黑茶品质的形成及制茶技术中的理论性问题的研究,还是一个新课题.

1.称茶

称茶的目的在于合理准确付料,以保证产品单位重量符合要求,称茶后再加茶汁.茶汁:由茶梗,茶果熬制,含有可溶性物质,有利于黄霉菌的生长;发花需要适当水分;加入适当水分还能提高茶坯粘结度.茶坯含水量一般在22—38%之间,每片砖加茶汁4—6两(200—300克)为适度.加入茶汁后要充分搅拌均匀.通入蒸汽进行汽蒸,使茶坯软化,便于压制.

2.蒸压

蒸汽温度在102℃左右,蒸茶时间5—6秒:如蒸茶时间过长,茶坯变得过软,虽易压紧,但干燥时水分难于散发,易产生烧心霉变;如蒸茶时间不足,则茶坯没有充分软化,不易压紧,发花不好.所以要严格控制好标准.

茶叶蒸好后,送入木戽装匣,装匣时要注意边角饱满,使成品边角紧实,装完第一片后盖上铝板,推至预压机下进行预压后,然后装第二片,盖上盖板,推至大压机下压紧上闩.

3.装匣压制

4.冷却定型

压制后的砖匣输送到凉置架上,进行冷却定型,砖温一般要由80℃左右下降到50℃左右,便可冷却定型,冷却时间一般为20—25小时.

5.退砖

冷却定型的木戽输至退砖机下,扳开铁夹板,退出砖片.木戽回笼,砖片进行检验.

6.验砖包砖

砖片退出后,按照品质规定进行检查验收.主要检查重量,厚薄是否一致,四角是否分明,砖面是否有龟裂或起层脱面现象.

如不合格者,必须复制.符合规格的就用商标纸逐片包装,送烘房发花干燥.

7.发花干燥

发花作用,茯砖是用叶质粗花的原料组成的,通过发花后,精老味消除而产生一定的特殊芳香滋味,改进品质.

据初步研究,茯砖在发花的过程中,生长了一种黄霉菌.它是一种真菌,是金黄色,故称为"发金花",黄霉菌生长温度为15—34℃,最适温度25—28℃,生长温度65—85 ℃ ,最适温度80 ℃ .黄霉菌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使淀粉转化为糖,促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老叶含糖类较多,所以黄霉菌在老叶中繁殖比在嫩叶中繁殖要好.这也是茯砖原料要求有一定成熟度的原因之一.

成品砖进入烘房,侧立在烘架上,砖的间距为2cm.干燥采用间接加温,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2—15天,这个阶段主要目的是发花,温度保持在28℃左右;第二个阶段主要目的是干燥,温度一般由30℃左右逐渐上升到45℃为止,相对湿度则逐渐降低,待砖内含水量为14.5%时,即停止上火,打开门窗冷却后出烘.(湖南黑茶茯茶网)

黑茶的制作流程,黑茶的制作工艺 


黑茶一般都采用比较粗老的茶青,采摘晾晒后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四个初制工序加工而成,渥堆是决定黑茶品质的关键工序,具体的制作方法如下:

1、采摘

茶青采摘,获取制茶原料是前提,具体的采摘方法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品种可能有所差异。

2、杀青

由于黑茶原料比较粗老,为了避免水分不足杀不匀透,一般除雨水叶、露水叶和幼嫩芽叶外,都要按10∶1的比例洒水(即10千克鲜叶 1千克清水)。洒水要均匀,以便于杀青能杀匀杀透。

3、初揉

黑茶原料粗老,揉捻要掌握轻压、短时、慢揉的原则。初揉中揉捻机转速以40转/分左右,揉捻时间15分钟左右为好。待嫩叶成条,粗老叶成皱叠时即可。

黑茶渥堆

4、渥堆

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关键性工序。渥堆应有适宜的条件,渥堆要在背窗、洁净的地面,避免阳光直射,室温在25℃以上,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初揉后的茶坯,不经解决立即堆积起来,堆高约1米左右,上面加盖湿布、蓑衣等物,以保温保湿。渥堆过程中要进行一次翻堆,以利渥均匀。堆积24小时左右时,茶坯表面出现水珠,叶色由暗绿变为黄褐,带有酒糟气或酸辣气味,手伸入茶堆感觉发热,茶团粘性变小,一打即散,即为渥堆适度。

5、复揉

将渥堆适度的茶坯解决后,上机复揉,压力较初揉稍小,时间一般6~8分钟。下机解块,及时干燥。

6、烘焙

烘焙是黑茶初制中最后一道工序。通过烘焙形成黑茶特有的品质即油黑色和松烟香味。干燥方法采取松柴旺火烘焙,不忌烟味,分层累加湿坯和长时间的一次干燥,与其它茶类不同。 黑茶干燥在七星灶上进行。在灶口处的地面燃烧松柴,松柴采取横架方式,并保持火力均匀,借风力使火温均匀地透入七星孔内,要火温均匀地扩散到灶面焙帘上。当焙帘上温度达到70℃以上时,开始撒上第一层茶坯,厚度约2~3厘米,待第一层茶坯烘至六七成干时,再撒第二层,撒叶厚度稍薄,这样一层一层地加到5~7层,总的厚度不超过焙框的高度。待最上面的茶坯达七八成干时,即退火翻焙。翻焙用特制铁叉,将已干的底层翻到上面来,将尚未干的上层翻至下面去。继续升火烘焙,待上中下各层茶叶干燥到适度,即行下焙。干燥判断标准:茶梗易折断,手捏叶可成粉末,干茶色泽油黑,松烟香气扑鼻时,即为适度。干毛茶下焙后,置于晒簟上摊晾至与室温相同后,及时装袋入库。

黑茶制作工艺解读及常见黑茶分类


黑茶,又叫番茶,是内地茶区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在茶马交易的过程中演化发展起来的茶类。古时候,蒸青团茶运输到边塞地区,需要肩扛马驮,长途跋涉,其间由于湿热作用,使茶叶发生了多酚类物质的氧化聚合,碧绿的蒸青绿茶运到了遥远的目的地,其外观自然氧化变成了乌黑色,习惯上,人们称之为“黑茶”。

关于黑茶的记载,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的御史陈讲奏疏:“以商茶低伪,征悉黑茶。地产有限,仍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书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晒一篾,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这段文字讲的是安化黑茶味厚价低,对汉川一带的官茶形成了巨大冲击,无奈之下,安化黑茶必须由商茶演变为官茶,用于茶马交易。在此之前,只有四川的“乌茶”参与茶马交易。四川乌茶,应该是中国黑茶最早的雏形。

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唐宋便会发现,茶青细嫩、等级较高的蒸青团茶,产量稀少,且掌握在达官贵族手里,只有粗老绿茶的蒸压片茶,才会被运送到边区参与交易。另外,即使早期供应边疆地区的黑茶采用嫩度较高的芽叶加工而成,也会因产量的原因,局限于西北地区的上层社会饮用。到了宋朝末年,西北地区由于人口激增,出现了“黑茶供应不足,请奏增加生产,运销西北各省”的奏章,在无法解决茶叶供需矛盾的窘境下,临近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川茶区,只有供应较粗老的茶叶,“以充其数”,勉强完成朝廷下达的生产任务。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四川的蒸青绿茶,首先会由当地的茶课司运交茶马司,与西北各游牧民族进行茶马互易。到了明代洪武六年,太祖诏令:“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乌茶易马。”文中的“乌茶”,就是氧化红变了的粗老绿茶,滋味由青涩变得醇和了。洪武二十一年,朝廷命令用四川岩洲产的黑茶易番马。这时的“乌茶”增加了“贮仓”陈化这一关键的加工环节,已明显不同于绿茶。

四川供应边区的由粗老绿茶蒸压而成的片茶,因受古代运输条件的局限,加之路途遥远、天气多变、风雨交加,简易包装的茶叶运到边民手里,发生了氧化红变,这是非常普遍、自然之事。人们在饮用时发现,粗老的绿茶经过不同程度的自然氧化或渥堆后,颜色发乌变黑,茶汤变红,粗青气消失,滋味不苦不涩了,古人于此得到启示,并加以改进,便陆续产生出了今天的各种黑茶。

自从安化黑茶被明朝定为官茶之后,四川产的黑茶,因茶味淡薄,被迫主要销往康藏一带。西北地区的茶需逐渐被品质更佳的安化黑茶取代了。清代顺治十八年,清政府应达赖喇嘛的要求,在云南永胜开设茶马互易市场,云南生产的普洱茶,才正式销往西藏的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的藏区。广西的六堡茶,由于水路运输的便利性,主要销往两广、港澳和东南亚的华人聚居区。

我们常见的黑茶类,主要包括云南普洱茶,湖南的黑茶、茯砖,广西的六堡茶,四川的藏茶,湖北的青砖茶,祁门的安茶等。黑茶制作的基本工艺,大体包括鲜叶萎凋、杀青、揉捻、干燥(毛茶)、渥堆、筛分、陈化、蒸压、干燥等环节。

渥堆,是黑茶类区别于其他茶类的一个特殊工序,也是形成黑茶品质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审视黑茶的制作工艺便会发现,黑茶的前段做法很像绿茶,在杀青时,必须迅速提高鲜叶杀青的叶面温度,确保多酚氧化酶在短时间内被灭活;后段很像红茶,需要一个发酵过程。但又不同于红茶,黑茶在渥堆的湿热过程中,微生物对形成黑茶特殊品质的色、香、味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黑茶在初制过程中,必须高温杀青,氧化酶作为一种蛋白质,受热变性后,不存在复原和再生的可能,唯有这样,才能确保毛茶品质不会氧化红变,不会向红茶的转化方向发展。在渥堆的关键工艺中,渥堆毛茶的适宜温度和水分,启动了微生物种群的生长和新陈代谢,微生物代谢所分泌的胞外酶,提供了茶叶发生氧化聚合与降解转化所必需的酶的种类和活性水平,因此,为毛茶中儿茶素的氧化、纤维素的分解、果胶质的裂解,及蛋白质的降解等,提供有效的生化动力,使茶叶的内含物质发生了极为复杂深刻的变化,从而形成黑茶特有的滋味醇和、不苦不涩、汤色橙黄不绿、叶底黄褐不青的品质。(摘编自《茶路无尽》静清和,原题:《黑茶边销后发酵》)

霍山黄大茶制作工艺


霍山黄大茶制作方法

萎凋

可用日光萎凋、室内萎凋和萎凋槽萎凋。不论采用哪种萎凋方法,鲜叶应均匀摊放在萎凋竹帘上,厚度为15—20厘米,嫩叶要适当薄摊,老叶可适当厚摊。为使萎凋均匀,萎凋过程中要翻叶1--2次,动作要轻,避免机械损伤而引起红变。室内萎凋,在室温28℃的情况下,萎凋时间4—8小时。大叶青萎凋程度较轻,萎凋叶含水率春茶要求控制在65—68%,夏秋茶控制在68—70%。可见萎凋程度与青茶相当,其理化变化程度也大致相似。如果鲜叶进厂时,已呈萎凋状态,则不必进行正式萎凋,稍经摊放,即可杀育。

杀青

是制好大叶青的重要工序,对提高大叶青的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杀青方法可用手工或机械。现以84型双锅杀青机为例,当锅温上升到220--240℃。即投入萎凋叶8公斤左右,先透杀1--2分钟,再闷杀1分钟左右,透闷结合,杀青时间8—12分钟,当叶色转暗绿,有粘性,手捏能成,嫩茎折而不断,青草气消失,略有熟香时即起锚。

揉捻

一般用中、小型揉捻机。要求条索紧实,又保持锋苗、显毫。揉捻程度不宜太重。以65型揉捻 机为例,投叶量约40公斤,全程揉捻时间45分钟,第一次揉30分钟,先不加压揉15分钟,再轻压10分,松脆5分钟,下机解块;第二次揉15分钟,先中 压10分钟,后松压5分钟,解块筛分出一号茶、二号茶、三号茶,进行闷堆。

闷堆

是形成大叶青品质特点的主要工序。将揉捻叶盛于竹筐中,厚度30--40厘米左右,放在避风而较潮湿的地方,必要时上面盖上湿布,以保持叶子湿润,叶温控制在35℃左右。在室温25℃以下时,闷堆时间约4—5小时,室温28℃以上时,3小时左右即可。闷堆适度时,叶色黄绿而显光泽,青气消失,发出浓郁的香气。

干燥

分毛火和足火。毛火温度在110—120℃,时间12--15分钟,烘至七八成干,摊凉1小时左右。 足火温度90℃左右,烘到足干,即下烘稍摊凉,及时装袋。毛茶含水率要求不超过6%。对于粗老的茶叶,毛火可用太阳晒到七成干,再行足火。制成的毛茶如果大小、粗细、老嫩不匀,可适当拣剔和筛分,但加工时,力求原身长条和芽叶完整。 筛分后按标准样级别拼配。

碧螺春制作工艺


一、采摘:碧螺春茶树与枇杷树,桃树之类果树间种碧螺春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芽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为“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二、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三、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四、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五、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六、炒制: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