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详细操作程序

发布时间 : 2019-11-28
绿茶的茶道 关于茶道 红茶的冲泡方法和程序

绿茶的茶道。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道的详细操作程序”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饮茶是中国的传统习惯,但是茶道的完整操作程序却不是每个人都会,接下来网为你详细讲解。

茶道的程序

第一道:净手和欣赏器具

喝茶,卫生很重要,首先要洗手。然后请宾客赏茶,然后是赏茶具。这是为了让大家在喝茶前放松心情。

第二道:烫杯温壶

把沸水倒入茶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清洗一遍,同时给茶具预热,温壶更有利于茶味的散发。

第三道:马龙入宫

把茶叶放到茶壶里,这个过程叫马龙入宫。程序非常简单,茶艺表演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花式,更具有茶韵。

第四道:洗茶

将沸水倒入茶壶里,温润茶叶,然后迅速把水倒出。主要是为了清洗一下茶叶表面的不清洁物质,同时也可以把没炒制好的茶叶过滤掉。

第五道:冲泡

把沸水再次倒入茶壶里,倒水的过程中不要一次性把倒满,分三次进行,这也是茶艺表演的一个优美程序。

第六道:春风拂面

倒水进茶壶的时候,水要高出壶口,然后用壶盖拂去茶末儿,去掉浮在上面的茶叶,这个过程称为春风拂面。目的是为了喝茶的时候不会喝到上浮的茶叶。

第七道:封壶

盖上壶盖,以保存茶壶里茶叶冲泡出来的香气,用沸水遍浇壶身也是为了保存茶叶的香气。

第八道:分杯

开始进行喝茶的步骤,用茶夹分别把闻香杯、品茗杯一一分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第九道:玉液回壶

轻轻地把茶壶中的茶水倒入公道杯,茶艺表演里把这个过程叫玉液回壶。这样能使每个人都能品饮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第十道:分壶

把茶汤分别倒入各个闻香杯里,注意倒茶的时候,茶水斟七分满即可,寓意着尊敬客人。

第十一道:奉茶

双手举托杯子,递送到客人面前,递送的过程中要注意礼仪,动作要轻慢,避免茶水溢出。

第十二道:闻香

邀请客人把茶汤倒入品茶杯里,然后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感受茶叶带来的感官刺激。

第十三道:品茗

最后就是品茶的时间,邀请客人使用三指拿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让茶水在口齿间停留,慢慢感受茶水的鲜爽回甘。

以上就是茶道的详细操作程序,喝茶其实是一件很讲究的事情哦。

cy316.com编辑推荐

谈谈品绿茶的正确程序


绿茶是中国产茶区域最广泛的茶类,全国各产茶省均有生产。正因为如此,在中国,东南西北中,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有大量的茶人饮用。

绿茶的品饮,大至有如下程序:

1.选具:大凡高档细嫩名绿茶,一般选用玻璃杯或白瓷杯饮茶,而且无须用盖,这样一则增加透明度,便于人们赏茶观姿;二则以防嫩茶泡熟,失去鲜嫩色泽和清鲜滋味。至于普通绿茶,因不在欣赏茶趣,而在解渴,或饮茶谈心,或佐食点心,或畅叙友谊,因此,也可选用茶壶泡茶,这叫做“嫩茶杯泡,老茶壶泡”。

2.洁具:就是将选好的茶具,用开水一一加以冲泡洗净,以清洁用具,平添饮茶情趣。

3.观茶:对细嫩名优绿茶,在泡饮之前,通常要进行观茶。观茶时,先取一杯之量的干茶,置于白纸上,让品饮者先欣赏干茶的色、形,再闻一下香,充分领略名优绿茶的天然风韵。对普通大宗绿茶,一般可免去观茶这一程序。

4.泡茶:对名优绿茶的冲泡,一般视茶的松紧程度,采用两种方法冲泡:一是上投法,它适用于外形紧结的高档名优绿茶,诸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蒙顶甘露、径山茶、庐山云雾、涌溪火青、苍山雪绿,等等,即先将摄氏75~85度的沸水冲入杯中,然后取茶投入,茶叶便会徐徐下沉。对条索比较松散的高档名优绿茶,一般采用中投法,即先置茶,后冲入沸水。至于普通大众茶,当然是先置茶后冲水了。

5.赏茶:这是针对高档名优绿茶而言的,在冲泡茶的过程中,品饮者可以看茶的展姿,茶汤的变化,茶烟的弥散,以及最终茶与汤的成象,以领略茶的天然风姿。

6.饮茶:饮茶前,一般多以闻香为先导,再品茶啜味,以品赏茶的真味。

详细讲解饮茶礼仪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礼仪体现在各个方面。茶本性恬淡平和,喝茶也讲究一种氛围。喝茶并不主张繁文缛节,但保持基本的和谐礼仪也很重要,最终才可悦己悦人。基础的礼仪会让茶喝的更加轻松与惬意,让我们在喝茶时得到身心的享受。

一、礼:基础原则

礼仪基础原则即是“礼”,它是我们的行动的精神内涵。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并不知道特定的礼仪规则,只要怀有一颗敬意与宽容之心,就不会破坏茶的氛围。茶事礼仪大致可概括为四点:

1.遵守与自律。遵守与自律要求人自我要求、自我约束,不可妄自尊大,每一位参与者都该自觉遵守一定的规则。

2.敬人与宽容。在茶事活动中,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更多的包容他人,不可失敬于人。

3.平等与从俗。事茶时,该有颗平常心,对所有的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礼遇;且宜入乡随俗,与大多数人的习惯一致。

4.真诚与适度。事茶时需以诚待人,适度得体,不卑不亢。

二、仪:外在程式

基于“礼”的精神内涵,也就形成了“仪”的外在程式。喝茶宜静。尽量用微笑、眼神、手势、姿势等示意,也一般不用动作幅度很大的礼仪动作,而采用含蓄、温文尔雅、谦逊、诚挚的礼仪动作,含而不露。

1.饮茶前的基本礼仪

座次。座次现在已不甚讲究,茶道也主张“主随客便”“不分尊卑”。但在需要讲究的场合时,也会体现主与客的敬意,面对主人,主人的左手边的是“尊位”。顺时针旋转,由尊到卑,直到主人的右手边。另外,在一些地方忌讳“对头”坐,也就是头对头和主人面对面的坐,这样坐时难免有些尴尬。实在避免不了“做对头”的情况,可让小孩子来坐这个位置,或者如果人实在多,主人也一定会拿出宽容的态度,对于一个懂“礼”的人也不会成为问题。

着装。茶的本性是恬淡平和的,因此,饮茶礼仪要求着装整洁大方,女性切忌浓妆艳抹,大胆暴露;男性也应避免夸张怪诞,如留长发、穿乞丐装等。试想,与服饰乖张的人同饮茶,难免会注意力转移,反不能专心体味茶之真味。

此外,女性的淡妆表示对人的尊重,但品茶时,尽量避免涂抹味重的化妆品,会影响茶的香气。同时,喝茶前如果方便,不妨洗个手,尽量避免长指甲,也是对茶的敬意。总之,品茶时,着装需整洁得体。

仪表。此外,基本姿势诸如坐姿、站姿等,对于专业人员有一定的规定,但对于平常喝茶也必不细究,但须避免掏耳朵、随地吐痰等不雅举止,做到基本的得体,不卑不亢,平常心即可。

2.饮茶时的基本礼仪

叩指礼/伸掌礼

主人给我们倒茶时,主人一般会给客人伸掌礼,客人的回礼礼节是扣指礼伸掌礼,两者都表示感谢之情。

叩指礼是大家常见的,传说是微服私访的乾隆某天在某处,因为某种原因拎起茶壶就给纪晓岚、傅恒等人倒茶,众人大惊,情急之下,纪晓岚“屈指扣桌”而示磕头,从而形成了一种敬礼。叩指礼的姿势:大拇指的指尖对食指的第二指节,伸直屈着的食指和中指,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节的面,轻轻点击你面前的茶桌的桌面三下。

伸掌礼表示“请”与“谢谢”,主客双方均可采用。两人对面时,均伸右掌行礼对答;两人并坐时,右侧的一方伸右掌行礼,左侧的一方伸左掌行礼。伸掌的姿势:将手斜伸向所敬奉的物品旁边,四指自然并拢,虎口稍分开,手掌向内凹。手腕要含蓄用力,动作不轻浮。行伸掌礼时应欠身点头微笑,一气呵成。

忌“一口闷”或“亮杯底”

茶本是滋味和精神的饮料,品茶时,如不是很渴,就别“一口闷”了。否则茶岂不成了“解渴的蠢物”?

尽量避免抽烟、喝酒

喝茶时,尽量避免抽烟。如果实在忍不住,不妨在五泡之后,征询一下主人和宾客的意见,得到同意以后方可吞云吐雾。刚刚落座,就开始发烟,则略显不敬了,不妨坐下来,先细细品一品茶也是乐事。此外,正式的茶会场合,还是避免喝酒出席。因为茶道是陶冶人的性灵的一种艺术,重在渲染一种气氛,一身酒气难免会破坏了和谐的氛围。

避免吐茶

第一泡的第一口茶汤,即是自己并不喜欢,也不可当着主人的面吐了出来,当然,茶已变质除外。否则这是极大的失礼,甚至有一种挑衅的意味。

此外,谈吐也应落落大方,避免高声喧哗。

最后饮茶结束,如果茶还不错,不妨称赞下主人的茶或是茶室,也不失为是对主人盛情接待的一种肯定。

中国人喝茶,历来都是以礼待人,客来敬茶。茶礼讲究自然,不必拘于一格。优雅并非追求这些一招一式的形式,但开始习茶时,不妨先按照大家约定俗成的方法进行,熟练掌握基本方法之后,才能升华到“道”的阶段。

功夫茶艺程序介绍


茶艺程序介绍

第一道:焚香静气,活煮甘泉

功夫茶具

焚香静气,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祥和,肃穆,无比温馨的气氛。希望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旷神怡,也但愿你的心会伴随着这悠悠袅袅的香烟,升华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个精通茶道的茶人,他总结泡茶的经验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来煮沸壶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开屏

叶嘉酬宾

孔雀开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我们借助孔雀开屏这道程序,向嘉宾介绍今天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茶具。“叶嘉”是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叶嘉酬宾,就是请大家鉴赏乌龙茶的外观形状。

第三道:大彬沐淋,乌龙入宫

大彬是明代制作紫砂壶的一代宗师,他所制作的紫砂壶被后代茶人叹为观止,视为至宝,所以后人都把名贵的紫砂壶称为大彬壶。大彬沐淋,就是用开水浇烫茶壶,其目的是洗壶并提高壶温。

日本茶道之女性的茶道


日本茶道

在京都,你不应问女性“您是否学习茶道”,而应问“您学习的是哪家茶道”。下面就详细介绍日本茶道之女性的茶道。

日本茶道的源流,应上溯至8世纪上半叶。那时日本从中国引进茶文化,完全是照搬中国贵族书院式的茶道模式。可是,经过四五个世纪的吸收消化,到了16世纪,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他首先改革了茶室,由书院式的茶道,发展为草庵式的茶道,从茶室建筑、装饰和摆设,到煮茶方法、使用茶具样式和吃茶礼仪,进一步融入禅的简素清寂的精神,俗称“空寂茶”。由此在日本有“茶禅一昧”的说法,茶道也因此成为修炼精神和交际礼法之道。

女子教育和茶道要了解当今茶道为什么会友如此巨大的女性拥户群 ,还的追溯到明治时代,在明治时代以前,茶道是男性的专属,女子学教的茶道教育。

明治八年一月,36岁的迹见花蹊在东京神田中猿 乐町设立了迹见女子学校,并在学校教学科目中设点茶一项,这是学校茶道的初始。迹见花蹊于天保十一年四月九日出生在大阪的木津村,20岁时继承其父经营的“寺子房”,精通汉学绘画的他对茶道也情有独钟,他从实践性的教育观点出发,充分认识到学校茶道教育重要性。

明知十二年,京都女子学校也设立了点茶课程。明治二十年,当时的文部大臣森有礼提到:国家富强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女子教育”,“女子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成为贤妻良母所必须的气质才能。”强调了女子教育中艺能课程的重要性。从名之中后期开始。各地的女子学校纷纷设立茶道课程。到大正后起,京都市立第一高等女子学校三年级中有150多人、四年级中有100多人、五年级中有50人左右希望学习茶道课程。茶道开始被认为是一种 女性所必需的教养。当然,女子学校茶道教育的盛行和各茶道流派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其中以里千家最为积极。明知20年代,里千家十一世家元玄玄斋的长女犹鹿子到学校授课茶道,此后,历代里千家家元均担当了女子学校的茶道课程。他们希望通过学校教育的渗透 ,使茶道在女性中得以普及。在他们的努力下,到大正末期。女性的茶道人口超过了男性,此后更是占了主体的地位。

【茶道知识】日本茶道文化的介绍


日本人把茶道当做是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一种手段,那么日本茶道文化是怎样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吧。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陶冶人们的性情、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和道德观。日本茶道将日常生活、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联系起来,成为一门文化艺术活动。茶道不但需要有自然、优雅的环境,而且必须要有一整套的程序。

日本茶道的程序

1、冲茶

接待客人时,带宾客入座以后,态度平和谦逊,心无杂事,虔诚接受。身穿和服的茶师跪在榻榻米上,先用绸巾茶洗茶具、茶勺,然后用开水温热茶碗,倒掉水,在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抹茶,斟入茶碗冲茶。

2、献茶

献茶前先上点心,用来缓解茶的苦涩味。然后献茶。献茶的礼仪非常讲究,首先茶主人跪着,轻轻吧茶碗转两下,把碗上的花纹图案对着客人。客人需要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动茶碗,把茶碗上的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吧茶碗举到额头,以示还礼。

3、品茶

宾客要三转茶碗轻啜慢品,分三次喝完,饮茶时嘴中要发出吱吱的响声,表示对茶的称赞。喝完茶以后,宾客要说一些吉利的话语,要赞美茶具、环境布局和感谢主人的款待。

以上内容就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相关内容介绍。

参禅悟道的茶道--禅宗茶道


前面我们已经详细介绍过中国四大茶道中的贵族茶道了,今天就来一起看看中国四大茶道中的禅宗茶道。

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于真万确。

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清钦是宋代以后的事,应当说单道开饮的是当时很正宗的茶汤。

壶居士《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长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卢金所说的"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与韭菜同食,能使人肢体沉重,是否真如此,尚无人验证。作者壶居上显是化名,以"居上"相称定与佛门有缘。

僧人饮茶已成传统,茶神出释门便不足为怪。

陆羽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抓抓坠地便落于佛的怀抱。《天门县志·陆羽传》载:或言有借晨起,闻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婴儿,收畜之。

陆羽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由主持增智积抚养,9岁跟积公学佛,11岁逃离寺院,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并学习杂艺,有所成。28岁后交了个和尚朋友,就是诗人皎然,又称"释皎然"、"僧皎然",28岁以后长住湖州标山那一带。陆羽自小就跟着积公学习煮茶技艺,并迷上了这门技艺,终于在建中元年.(780)48岁时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人陆羽能写成此书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可以说,《茶经》主要是中国僧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国茶道在寺庙香火中熏过一番,所以自带三分佛气。

僧人为何嗜茶?其茶道生发于茶之德。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欲。这三条是经验之谈。释氏学说传入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禅宗,禅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其姿势要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通常坐禅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难以坚持,小和尚年轻瞌睡多,更难熬,饮茶正可提神驱睡魔;饭罢就坐禅,易患消化不良,饮茶正可生津化食;佛门虽清净之地,但不染红尘亦办不到,且不说年轻和尚正值青春盛期难免想入非非,就是老和尚见那拜佛的姣姣女子亦难免神不守舍,饮茶既能转移注意力、抑制性欲,自当是佛门首选饮料。

其实细细想来,茶道中的文化还真的不是一时半会就能了解完,吃透的,那毕竟是传统文化,积攒沉淀了那么多年形成的精华。

敬茶有哪些程序和礼仪


自古以来,中国人待客就有坐,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好茶的说法,由此可见,以茶敬客在待客之际是一种绝对不可缺少的重要礼仪。以茶敬客时,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客人的嗜好、上茶的规矩、敬茶的方法、续水的时机等几个要点。

俗语说:众口难调,饮茶其实也是如此。有人喜欢喝绿茶,有人喜欢喝红茶;有人喜欢喝热茶,有人喜欢喝凉茶;有人喜欢喝糖茶,有人喜欢喝奶茶。在以茶待客时,若有可能,应尽可能照顾来宾,尤其是主宾的偏好。

有可能的话,应多备几种茶叶,使客人可以有几种选择。在上茶之前,应先询问一下客人喜欢用哪一种茶,并为其提供几种可能的选择。不要自以为是,强人所难。当然,若只有一种茶叶,则务必实事求是地说清楚,不要客套过了头。若客人点出自己没有的茶叶品种,可就难以下台了。

与此同时,也应考虑到,有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不喜欢饮茶。因此,如有可能,在上茶前,应征询一下来宾个人的意见:请问您想喝一点什么饮料?并为之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几种选择,如白开水、矿泉水、咖啡、麦乳精、果茶、果珍、可口可乐、雪碧、芬达,等等。

一般认为,饮茶不宜过浓,否则极可能使饮用者醉茶,即因摄入过量的咖啡因而令人神经过分兴奋,甚至惊厥、抽搐。所以,若客人没有特殊要求,为之所上的茶水不应过浓。通常,民间以茶待客讲究要上热茶,而且还有茶满欺人、七茶八酒之说。其含义,是说斟茶不可过满,而以七分满为佳。这样,热茶便不会从杯中溢出来烫伤人了。

茶道文化|唐人对“茶道”的理解


茶道文化|唐人对“茶道”的理解

喝茶喝到现代,喝出“热”了。人们发现因对“茶道”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人人殊,难免“歧路亡羊”。

今人对茶道理解的分歧,追根溯源,源于唐人对“茶道”见解的不同。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皎然和封演的文章。

皎然,俗姓谢,字昼,又字清昼。湖州长城县北杨桥人。“茶道”一词初见于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 皎然的“茶道”是“三饮论”:“一饮涤昏昧”,“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全诗收煞时画龙点睛:“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皎然将茶事与“道”连在了一起。他对“茶道”的理解已触及到饮的深层次,即饮茶的义理、灵魂。他是有学问的茶僧,由“禅”入“茶”,引“禅”入“茶”,故能高人一筹,深入到饮茶的精神层面。这是陆羽及同时代的所不可企及的。迄今尚无新的文字资料说明有谁比皎然更早一些使用“茶道”一词。

封演是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士,著《封氏闻见记》10卷,内云:“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并煎茶、炙茶之法。造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封演的“茶道”是指“饮茶”,包括茶的制作、烹煮及,未言及茶理。他对茶道的理解是“形而下”,所言“茶道”与“”、“茶技”并无区别。

宋人林洪《山家清供》云:“古人嗜茶者,无如玉川子。”玉川子即中唐诗人卢仝,他继承了皎然的茶道思想,引“道”入“茶”,发展成为“七碗论”。此人会煎茶,会品茗,深悟茶趣。他写了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全诗31句,行文洒脱,一气呵成,算得上古今最好的一首茶诗,诗中说饮茶的效果是:“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虽无“茶道”二字却紧贴“茶道”。

晚唐刘贞亮概括茶有“十德”,内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刘贞亮没明确提出“茶道”,而以“茶德”代之,“以茶可行道”仅是其一。他的“茶德”包括茶功、茶礼、茶情、茶理。刘贞亮的“茶德”诠释了“茶道”的思想要素,着眼于“形而上”,不包括“形而下”的“”或“茶技”。

无论皎然、封演,还是刘贞亮,都没说清“茶道”的含义。陆羽虽尊为茶圣,《茶经》7000言中却无“茶道”二字。

唐人对“茶道”并无统一的理解。千余年里为啥无人去界说“茶道”?这一方面由于人做学问多是直觉思维,悟而后得,不习惯于下定义并运用概念术语进行逻辑推理;另一方面,只要挂上“道”,古代的学者们就难免心慌气短、噤若寒蝉,连伟大的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谁还敢造次!

古人认为,“道”是总规律,是最高的真理,也是最真实的存在。正因为这样,便不可能用任何有限的概念、语言来界定“道”、表达“道”和说明“道”。一落言筌,便成有限,便不是那个无限整体和绝对真理了。不仅不敢去界说大“道”,即就茶中小“道”也不敢去界说,因为“道”无论大小都是“无限整体和绝对真理”的一部分,绝不能落言筌。──当然,“道”不能分大小,一分大小便不是“无限”的“绝对”的了。这种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原本存在,但无人去推敲。

检索今人对“茶道”的不同见解,大体说来也是如此:或者是“”加“道”,或者等于“”,或者等于“茶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