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暖冬 离不开的藏茶

发布时间 : 2019-11-28
紧压茶泡不开 乌龙茶泡不开 普洱熟茶泡不开

紧压茶泡不开。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以茶暖冬 离不开的藏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以茶暖冬 离不开的藏茶”相关知识!

以茶暖冬|离不开的藏茶

古人云: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

藏茶是中国茶的典型代表

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

形成其独特的风味和文化魅力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

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堪称嗜茶如命

他们同样把茶融入了生命

融入了文化......

【大相藏茶】走遍中国——藏茶养生

追溯藏茶

茶马古道的繁荣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

据藏族史料记载

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

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

茶马贸易开始的

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

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

可以说是先有“互市”

后有“古道”

茶马古道是“连接川滇藏

延伸入不丹、斯里兰卡

尼泊尔、印度境内

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的

古代贸易通道

1000多年来

茶马古道将云南、四川的

茶叶输送到西藏

又将雪域的山货特产运到内地

抗日战争期间它更成为

中国唯一的对外陆路通道

就在民间运输的同时

这条遥远而无比艰险的道路

更成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

2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走廊

舌尖上的藏茶

藏茶主要产于雅安,雅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赋予了茶树出众的品质。那么藏茶的养身功效仅仅是源于茶树产地的特殊吗?它的选料与工艺,与其他种类的茶叶相比是否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藏茶属于最典型的黑茶,是采摘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山,成熟的茶叶和红苔,经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它的颜色呈深褐色,又是全发酵茶。

藏茶原料的选择,与其他茶叶不一样,不是寻常的一茶一叶,而是选取带着茶梗的三四片茶叶,叶片成熟、营养丰富,与精细的嫩芽相比含有更加丰富的粗纤维。用这样的原料制作的茶能促进饮用者的肠蠕动,更可以吸附油脂,对于以高脂肪食物为主的牧区藏族百姓,这样的茶叶可以补充他们饮食中的膳食纤维素,帮助分解和消化油脂。

藏茶的特色加工流程

藏茶的加工工艺包含32个以上加工程序,主要为“成熟鲜叶杀青—揉捻—渥堆发酵—干燥—压型”等工序。

茶叶在发酵期内通过微生物降解、氧化聚合等多种理化因素,使茶中的强刺激性物质消失或纯化,使有机物质保存下来。而其它茶类的制作工艺多根据不同茶类的特性专设,相对简单,不像藏茶这样漫长复杂的制作周期。

品赏藏茶有四绝

“红、浓、陈、醇”。“红”指茶汤色透红,鲜活可爱;“浓”指茶味地道,饮用时爽口酣畅;“陈”指陈香味,且保存时间越久的老茶,茶香味越浓厚;“醇”指入口不涩不苦、滑润甘甜、滋味醇厚。

藏地其他茶饮

酥油茶:体验藏地生活的入门饮品

初饮酥油茶

很多人可能不习惯这种味道

但对藏族同胞来讲

酥油茶的美味口感是不可替代的

酥油茶颜色与浓可可茶相似

喝一口茶,茶香很浓,奶香扑鼻

有一种特殊的回味

酥油茶不只好喝

还有很多好处

缓解高原反应

预防因天气干燥而嘴唇爆裂

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甜茶:悠闲生活的“慢节奏”

甜茶

其主要原料为牛奶

红茶和白砂糖

甜茶前身据说是英式红茶

19世纪由英国人带来

甜茶呈不透明的乳黄色

由红茶熬汁

加入牛奶和白砂糖

充分搅拌而成,略稠,浓香扑鼻

在拉萨

喝甜茶是“慢拉萨”悠闲生活的缩影

都说西藏的生活节奏慢

在茶馆中你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慢”

清茶:最简易的大众饮品

“恰汤”在藏语中意为“茶汤”

“恰汤”所需的茶叶主要

藏族群众将砖茶放入水中长时间熬煮

经过过滤后

将从茶叶中浓缩的茶汤保留并储藏

“恰汤”的制作很简单

只需在烧开的热水中兑入少许的茶汁

并加入适量的食盐就完成了

如果在茶碗中放入些许酥油

并倒入清茶

这也是酥油茶最简易的制作方法

藏族人喝茶从娃娃抓起

藏区小孩从小就要养成一些

与茶有关的习惯

比如煮好的茶

必须先要斟献给父母和长辈

敬茶的时候要用双手捧碗

为别人斟茶的时候

不拿壶的那只手要手心朝上

藏族人待客十分讲究

有客人来家里一定要煮茶敬客

藏区的牲畜也“喝茶”

在藏族牧区的习俗中

喝剩的茶叶渣也不会直接扔掉

藏族认为茶能添畜力

所以会把茶叶渣添在草料里饲喂牛马

在很多农区春耕之前

也会将茶叶、糌粑、酥油拌给耕牛吃

农民认为这样牛耕地就更有力气cY316.cOM

养身

小知识

藏茶的养生疗效自古相传,可喝惯了清茶的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藏茶还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神秘功效,可谓养生保健的古方特饮。

①抗氧化功效;

②降低三高,抑制动脉硬化功效;

③抗辐射、抗突变、抗病毒功效;

④调理胃肠和改善代谢功效;

⑤解毒和优化水质功效;

⑥全方位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小编推荐

从贵族到平民 法国人生活离不开红茶


想了解《从贵族到平民 法国人生活离不开红茶》知识吗,丰富的《从贵族到平民 法国人生活离不开红茶》内容等你来看!

法国饮茶从皇室贵族和有闲阶层中,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法国人最爱饮的是红茶、绿茶、花茶和沱茶。饮红茶时,习惯于采用冲泡或烹煮法,类似英国人饮红茶习俗。

通常取一小撮红茶或一小包袋泡红茶放入杯内,冲上沸水,再配以糖或牛奶和糖;有的地方,也有在茶中拌以新鲜鸡蛋,再加糖冲饮的;还有流行饮用瓶装茶水时加柠檬汁或橘子汁的;更有在茶水中掺入杜松子酒或威士忌酒,做成清凉的鸡尾酒饮用的。

花茶,主要在法国的中国餐馆和旅法华人中供应。其饮花茶的方式,与中国北方人饮花茶的方式相同,习惯于用茶壶加沸水冲泡,通常不加佐料,推崇清饮。爱茶和香味的法国人,也对花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年来,特别是一些法国青年人,又对带有花香、果香和叶香的加香红茶发生兴趣,成为时尚。

沱茶主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因它具有特殊的药理功能,所以也深受法国一些养生益寿者,特别是法国中老年消费者的青睐,每年从中国进口量达2000吨,有袋泡沱茶和山沱茶等种类。

法国的红茶在法国人口中常被比喻为吃饭。

关于本文《从贵族到平民 法国人生活离不开红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以茶载道,以茶明志


古语有云,以文载道。意思是说将文字作为一种载体,来记录思想、道德等准则;古语又云,非淡泊无以明志。此语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意思是说,除了淡泊名利,没有什么可以表明我的志向的了。

以茶载道又是何解呢?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至千年之年,宽至风靡全球各大洲,无不为其歌颂。我们常说“茶道”,其实是与流传下来的道德准则相呼应的东西。茶,既可入道,亦可如禅。茶,来自于生活,又蕴含着高于生活的理念。人生如茶,生命如茶。沉沉浮浮,几经波折,几经磨难,却愈发地芬芳。

以茶明志。品茶,既可以养身,又可以养心。茶有六大类,茶味不同,形状不同,但经过几次冲泡后却都是淡淡的。如同人以淡泊之心立世,处纷杂的环境却仍可安之若素。茶,不管经历过什么,仍是茶;人无论受到什么诱惑,仍保持淡泊的心境。

对于喜欢喝茶的人来说,品茶是最高的境界,其实品的也是人的一种心境。人生也一样,“品人生”和“过生活”是两种心态。以茶载道,讲究不见可欲,为无为。只要有乐观的心境,茶汤就有不同,最重要的是品茶的心境。所以,茶叶的好坏并不最终决定茶的优劣,有一颗无为的、感恩的心,才是万物的真谛。若能时刻坚守“以茶载道,以茶明志”,便可避免走入混沌之路。

历史上云南的藏销茶


中央电视台播映的《西藏风云》一片中有许多描绘藏民饮茶的场景。在西藏,上至活佛达赖、班禅,下至普通藏民无一例外都有饮茶的习惯。不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来常往的友人,只要一踏进藏民家门,主人就会恭敬地端上一杯沁人心脾的酥油茶,然后才寒暄议事。

民主改革前,藏族人民以食牛、羊肉和酥油等高脂肪食物为主,而茶具有消食解腻的功能,正好迎合了藏民的饮食习惯,而且饮茶还可为身居世界屋脊的藏族同胞提神醒脑、缓解低压缺氧症和预防高原疾病。于是,藏族同胞在日常生活开支中,首先考虑到的是购置茶叶和酥油。

云南背靠青藏高原,是西藏的近邻,又盛产茶叶,滇茶以其"浓、强、鲜"著称于世,备受藏民青睐。云南藏销茶有天时地利之优,历史悠久。唐代樊绰所著《蛮书》中记载:"往往有吐蕃至赕货易,云此山有路,去赞牙不远"。南宋《续博物志》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说明滇茶藏销历时1000多年。进藏茶叶北走丽江、中甸、阿墩子(今德钦)、芒康到拉萨。每年销往西藏的滇茶超过2500t,从清康熙到同治年间,滇茶销往西藏历时200余年,盛行不衰。

历史上藏商马帮每年来去一次,冬春到丽江向官府买得"茶引"才能通关进入普洱、思茅、佛海、下关茶区购茶。盛夏回到拉萨,往返超过5000km,路途漫长。沿途山高谷深,气候多变,行走在崇山峻岭中的赶马人必须胆大心细,否则,一时的疏忽将导致人仰马翻,坠入万丈深渊。因此,走此路的茶商,除强悍勇顽的藏族马帮外,滇西茶商是不敢涉足的。

清咸丰五年(1855年),云南回彝太平天国起义历时14年,回民首领杜文秀率众攻克滇西重镇大理,切断了藏商马帮进入普洱的咽喉要道,滇茶销藏锐减,致使进藏茶叶价格昂贵,可与黄金媲美,那时进藏的滇茶有"绿色黄金"之称。滇茶仅供西藏上层人士享用,因此,它是交换西藏贵重药材虫草、藏红花、麝香、鹿茸的硬通货。

抗战时期,民国廿八年,祖国半壁山河沦陷,东南沿海和华中资金、技术力量转移到大西南,为滇茶的发展注入了雄厚的资金和技术。1939年蒙藏委员会与云南中茶股份公司联合投资在下关建成"康藏茶厂",生产紧压茶销往西藏,并代替货币流通。由此,滇茶在西藏的地位可见一斑。

解放后,1952年滇藏公路开始修筑,历时20多个春秋,于1973年全线通车,云南茶叶大批进入西藏,结束了藏马帮驮茶进藏的历史。过去繁荣一时的滇藏茶马古道被公路取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川藏公路和西藏民航事业的发展,如今在拉萨市场,江、浙、川、滇茶琳琅满目,不仅有传统的云南毛峰、下关沱茶,还有闻名于世的西湖龙井及四川邛崃蒙顶、重庆沱茶等,品种多达90多个。更由于藏民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茶代菜"的历史在逐渐消失,藏民不仅吃牛、羊肉和酥油,还能吃到新鲜蔬菜,滇茶也就逐渐失去了往昔"一枝独秀"的历史风采。

西藏的藏族饮茶盛行


藏王数家珍

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也体现在茶向中原以外的广大地区传播。《新唐书·陆羽传》里面写道:“回纥(当时建立于西北地区的游牧汗国)使者入朝,始驱马市茶”。这是茶向北传播的记载。《旧唐书·懿宗纪》写道:“安南(今越南)如阗、溪峒之间,悉岭北茶药”。这是茶向南传播的记载。《藏史》写道:“藏王松冈布之孙(即松赞干布)时,始自中国输入茶叶,为茶叶输入西藏之始”。这是茶向西南方传播的记载。

今天,西藏的藏族人中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叫做“宁可三日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其原因在于两藏位于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这一地区气候干燥,高寒缺氧,居住在这里的藏族人主要以牛羊肉为食物,由于茶可以解渴去腻,有助于消化,因此藏族比汉族还离不开茶。

茶叶在唐代初年传播到了西藏,到了中唐之时,饮茶之风已经颇为盛行。唐代李肇于约825年前后所写的《国史补》里面说,常鲁公奉旨到两蕃(吐蕃为唐时藏族所建政权)出使,在这期间,有一天他正于营帐之中烹茶自饮。恰巧此时被藏王看到,因而询问他在烹煮什么。常鲁公就说:“这东西能够去烦恼,解干渴,我们把它叫做‘茶’”。藏王听了之后说:“这个东西我也有很多”。于是让人拿出了好多茶,如数家珍地说:“这是寿州出产的,这是舒州的茶,这是顾渚的,这是蕲门的品种,这是从昌明过来的,这是挹湖的特产……”现在,在史料记载中的唐代名茶只发现了二十多种,而藏王一下子就拿出了六种,还能够如数家珍地一一指出名茶只发现了二十多种,而藏王一下子就拿出了六种,还能够如数家珍地一一指出名称,这充分表明当时至少在吐蕃的宫廷中饮茶已经非常盛行了。

埋没在茶马古道上的藏獒


在千年茶马古道上,曾经立有一块特殊的纪念碑。这是行走在这条苍茫古道上的马帮为他们视之为“兄弟”的藏獒立下的。

这块被称为“狗碑”的石碑,位于云南省镇沅县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恩乐镇波烈村的一片密林中。

恩乐镇文化站站长雷启坤是当地人,小时候还曾见到过这块石碑,并记得上面书有“犬冢”之类的字样。

“狗碑中纪念的那只狗是一只藏獒,属于一个来自西藏的马帮。”雷启坤娓娓讲述:“大约在200多年前,一支从遥远西藏来的运茶马帮,行进到镇沅县境内,夜里露宿在恩乐镇霍家垭口一带的山林中,跟随马帮一路跋山涉水的,还有马锅头(马帮首领)养的一只藏獒”。

在波烈河附近的丛林中,马锅头夜里饮酒过度,隔日清晨上路时仍带着宿醉。当晚再次宿营时,马锅头才发现自己存放金银的一个钱袋不见了,想起来昨晚酒醉,兴许不小心把钱袋丢失在波烈河边的丛林里了。但是,庞大的马帮已不可能再折回头去寻找。

第二天清晨再次出发的时候,跟马锅头走过千山万水、一直形影不离的藏獒也离奇地失踪了。马锅头派人在附近的山林中四处寻找,没有藏獒的影子。马队只好继续出发。

十余天后,当马帮满驮着茶叶从普洱返回,再次穿越波烈河畔的丛林时,马锅头看见了他那只失踪的爱犬--就在他曾经饮酒的大树下,那只藏獒尸体僵硬,尸体下紧紧压着的,正是主人丢失在这里的钱袋。

马锅头明白了:尽管附近的山林中能够寻觅到食物,但藏獒找回主人的失物,就寸步不离地守护着,直到将自己活活饿死!

藏獒的义举感动了马帮中所有的赶马人。在马锅头的带领下,几十个赶马人整整齐齐地低头肃立,几百匹马排成整齐的方队仰天长嘶——为一只狗的忠诚。

悲壮的丧礼之后,马帮在这里为“义犬”立下石碑,永志纪念。以后每逢有马帮逢路过此地,都会来到碑前驻足祭奠,并给饿死的义犬留下丰盛的肉菜。

“千年茶马古道上的主角,除了赶马人和马,还有马帮的狗。”雷启坤说,“古道上除了连绵不断的雨雾、险恶的崇山峻岭,还不时有豺狼虎豹以及土匪的骚扰。在多达数百头骡马的马帮中,狗负责驱散沿途的野兽,夜里马帮宿营时为主人放哨。狗对于马帮来说就是他们的弟兄。”

沿着茶马古道行走,一路都有关于马帮的轶事留在民间。正如镇沅当地文化学者所说,茶马古道如今虽已成为一个文化概念,但在当年,它是一条沿途百姓维持生计的艰难之路。

在藏民中,藏獒被喻为“天狗”,一只藏獒能看管几百只羊,一只成年藏獒能斗败三条恶狼。在藏地草原牧区,藏獒是人们看家护院的助手。藏獒对主人极为亲热,但除了主人之外,一般人难以接近它,这种秉性使藏獒在藏文化中成为忠诚的象征。一般而言藏獒嘴的形状分为平嘴、包嘴和吊嘴三种。

以兰质许茶,以兰入茶


兰花,其叶俊秀飘逸,其香清幽恬雅,自二千多年前被孔夫子赞誉为“王者香”以来,声誉鹊起,备受人们的喜爱和颂扬,为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茶叶,嫩芽香叶,香高味美,是我国人民长期来“开门七件事”之一。

古人曾以兰质许茶,以兰入茶,且影响至深。明·张源在《茶录》中说:“香。茶有真香,有兰香,有清香,有纯香。雨前神具曰真香;火候均停曰兰香;不生不熟曰清香;表里如一曰纯香。”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把曰铸茶的佳品誉为“兰雪茶”。他说:“兰雪茶,曰铸者,茶味棱棱有金石之气……。他泉瀹之,香气不出。煮禊泉,投入小罐,则香气太浓郁。杂入茉莉,再三较量,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滚汤冲泻之。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寻芽得其色矣,未得其气,余戏呼之兰雪。”据记载,曰铸雪芽在宋朝即誉为第一茶品。而具兰香的茶叶-明末清初南京一带风行的闵汶水茶,时人称“其色如积雪,其香如幽兰,其味而味外之味,虽百碗而不厌者。”

茶中并不含兰,甚至也无兰香,缘何却以兰质评茶,以兰命茶呢?这除了兰与茶具有同一物质属性-香以外,更主要的是千百年来,兰不仅具备有香祖、香国、天下第一香等美称,而且,“不以无人而不芳”,“名在深山士林”,赢得了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构成的儒、佛、道的共同赞许深深扎根于民族心理之中,而兰花“清寂、慎独、自芳”的个性,又恰恰与构成中国茶文化的思想主流相吻合。但毕竟在物与物之间有着各自的个性,随着人们对茶叶品质要求的提高,开始寻找真正具有兰花香型的茶叶和加工技术。明·钱椿年他的《茶谱》中对兰花等鲜花窨制茶叶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梅花,茉莉,……兰薰,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放蕊之香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

今天,兰花香成为高档名茶品质优异的独特标志,具有天然兰香的茶和经人工兰花赋香的茶均是人们所喜爱的茶中珍品。据笔者查阅宁波市第五届名茶评比会的历届名茶评比按语后发现,含天然兰香或人工赋兰香的茶叶均获高分。

兰花、茶均属热带、亚热带。在我国,兰花分布区域几乎等同于茶叶;在江浙的广大山区、云贵川西南茶区,人工的茶园与自然的兰花群落交叉分布,而且,兰花繁殖延续能力强,适应性广,品种多,春有春兰,初夏有蕙兰,夏秋有建兰,冬春有寒兰和墨兰,四季花香不绝;兰花吐香稳定,花期达1个月左右,释香盛期为7至10天,且香气高,香型独特。因此,在天然兰香茶目前沿难以掌握其工艺规律的情况下,兰花不仅仅是美化生活的一种花卉,而且是很有发展前途的茶用香花。有人说,兰花是一个文化的符号。那么,兰与茶的结合,也将有助于推动茶文化的发展。

以茶结缘


一位和尚来买茶,茶人见和尚面目慈祥,举止端庄,遂与之闲聊。不料两人性情相和,话语投机,竟视如知己和尚出家前为检查官,掌管犯人之生死;茶人做茶前从事餐饮,常造杀业。和尚因出家受戒而吃斋,茶人因品茶渐恶荤腥而好素食。和尚以佛结缘,送茶人以佛经,佛书;茶人以茶结缘,供养和尚以茶叶,茶具。和尚与茶人说佛法,茶人与和尚论茶道。

和尚道:色不异空,空即是色。

茶人道:水不是茶,茶就是水。

和尚道:老实念佛证菩提。

茶人道:用心泡茶得真味。

和尚道:明心见性,度化众生,是佛陀。

茶人道:遇水舍己,济人无数,为茶饮。

和尚道:心就是佛。

茶人道:佛就是水。

两人相视一笑,原来茶汤中有佛法,佛法就在茶水里。茶与佛,其道不同,其理相通也。和尚与茶人和掌道别。茶人悟而得一联:

两头是路,品几杯顿悟茶道。

四大皆空,坐片刻难得壶途。

以茶做为祭祀 齐武帝以茶做祭品


以茶做为祭祀用品,在刘敬叔的《异苑》中就有所记载。浙江剡县陈务的妻子守寡多年,一直同两个儿子相依为命。陈务的妻子非常喜欢饮茶,茶几乎成为她生活之中的必需品。因为他们居住的房子附近有个古墓,所以陈务的妻子每次喝茶之前总要先给古墓斟上一杯茶以示祭祀。两个儿子很是看不惯母亲的这种做法,于是经过商讨,决定要把古墓扒了,她苦苦劝阻才保全古墓。那晚就有人托梦感谢陈务妻子,并说要报答她。果然,天亮之后,她就在自家的院子里发现十万铜钱,两个儿子听说此事后十分惭愧。从此以后,三人以茶祭奠古墓,心意也更加虔诚了。

当然,上面所说的只是一个具有一定迷信色彩的民间故事,但是我们不难看到,在刘敬叔所生活的南北朝时期,茶叶已经开始用于民间祭祀之中。而随后的南朝齐武帝萧赜将茶做为祭祀用品,则开启了茶参与宫廷祭祀活动的先河。

齐武帝萧赜是一个较为开明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位佛教信徒。他听闻南朝刘宋时一位名叫法瑶的僧人因长期饮茶,如今已79岁高龄仍然健在,于是专程请法瑶到都城建康会晤。此后,在法瑶的影响下,以及自身是佛教信徒的原因,齐武帝萧赜对于简朴的生活十分推崇,甚至在祭品中也“忌荤”。茶在这个时候充分显示出了它的双重性,不仅可以登上大雅之堂,被敬做祭祀品之用,还具有一种朴实无华的品格。因而,萧赜慧眼识茶,对茶饮偏爱有加。根据《南史·齐本纪上》的有关记载,萧赜甚至在死前的遗诏里特别要求说:“我死之后,切忌用牺牲来祭我,灵前只需供上些糕点、茶酒和果脯就可以了”。他还将这种方法推而广之,要求天下之人,无论贵贱,都要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萧赜不仅提高了茶的地位,同时还带头实行一种简朴之风,较之以前帝王死后的隆重祭祀,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实,即便是用今人的眼光去评价齐武帝,他也算是个好茶而知茶的明君圣主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