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茶的文化历史渊源及发展

发布时间 : 2019-11-28
茉莉花茶和绿茶 茉莉花绿茶 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茉莉花茶和绿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茉莉花茶的文化历史渊源及发展”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茉莉花茶的文化历史渊源及发展”相关知识!

茶香,一种来自于本身的清香,一种来自于外加的香。茉莉花茶,就是两者的结合。茉莉花茶,又叫茉莉香片,有“在中国的花茶里,可闻春天的气味”的盛誉。茉莉花茶是将茶叶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的,茶香与茉莉花香交互融合,“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

花茶属于再加工类茶,而茉莉花茶又是众多花茶品种中的名品,是市场上销量最大的一个花茶的种类,茉莉花的香气一直为广大饮花茶的人所喜爱,被誉为可窨花茶的玫瑰、蔷薇、兰蕙等众生之冠。

我国花茶的生产,始于南宋,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最早的加工中心是在福州,从十二世纪起花茶的窨制已扩展到苏州、杭州一带。明代顾元庆在《茶谱》一书中较详细记载了窨制花茶的香花品种和制茶方法:“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之香气全者,量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但大规模窨制花茶则始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到1890年花茶生产已较普遍。wWW.CY316.cOM

茉莉花茶因产地不同,其制作工艺与品质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产地有福建福州、福鼎,浙江金华,江苏苏州,安徽歙县、黄山,广西横县,重庆等地。同时,根据不同品种的茶胚,例如用龙井茶做茶胚,就叫龙井茉莉花茶,如用黄山毛峰的,就叫毛峰茉莉。茉莉花茶使用的茶叶称茶坯,一般以绿茶为多,少数也有红茶和乌龙茶。

cy316.com延伸阅读

滇红历史渊源及发展


滇红茶又称云南红茶,是世界茶叶市场上著名的红茶品种。滇红茶是云南省传统出口商品,多年来行销欧美、中东、日本等地,久负盛誉。

滇红的发展历史,从1938年秋到1941年秋,经历了调查、创制、建厂成批生产三个阶段。

1938年,著名的红茶专家冯绍裘被中国茶叶总公司派往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以求扩大茶源,增加出口。冯绍裘遍寻云南各大茶区,于11月初到达顺宁(凤庆)。时届秋末冬初时节,却见凤山茶树成林,一片黄绿,茶壮叶肥,白毫浓密。于是,冯绍裘亲自动手试制了少量红茶,以观察其品质的优劣,结果使人不胜欣喜: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桔红),香味浓郁,为国内其他省小叶种的红茶所未见。试制的红茶样品邮寄香港茶市,被誉为红茶之上品。12月将顺宁茶区茶叶产销情况和试制的红绿茶样品向民国政府云南省经委汇报,取得同意,筹建云南茶叶公司和顺宁实验茶厂。

1939年,第一批“新滇红”约五百担终于试制成功,当时,开始拟定名为“云红”,意同安徽“祁红”,湖南红茶称“湖红”,故云南所产红茶亦可称“云红”也,同时又想借天空早晚红云喻意其中,但云南省茶叶公司方面提议用“滇红”雅称,即借云南简称“滇”,又借得巍巍西山龙门瞰下秀丽的滇池一水,也别有妙处,冯绍裘则不违众人之意,最终以“滇红”定名。

冯绍裘创制的滇红名茶,开创了我国“滇红”的历史。1940年以后,滇红茶年有发展,品质不断提高,成为祖国茶史上一朵灿烂的名茶之花。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昆明访问,滇红特级工夫茶被作为礼品馈赠给英国女王。据说,英国女王将“滇红”置于透明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视为珍品。在酷爱喝红茶的英国,滇红茶备受青睐。英国人还为滇红茶起了一个很英国的名字——王子冠。

珠兰花茶历史渊源及发展


珠兰花茶以清香幽雅、鲜爽持久的珠兰和米兰为原料,选用高级黄山毛峰、徽州烘青、老竹大方等优质绿茶作茶坯,混合窨制而成,是我国主要花茶产品之一。窨制珠兰花茶的香花有两种不同科的香花,即米兰和珠兰,它们花形虽同,但香型却略有差异,故不少人把两者混淆在一起。根据产地的不同,珠兰花茶有歙县珠兰花茶、江苏珠兰花茶、江西珠兰花茶、云南珠兰花茶、金华珠兰花茶之分。各地所产珠兰花茶虽大致品质相同,但各地所产具有各地的特色。产珠兰花茶虽大致品质相同,但各地所产具有各地的特色。

珠兰花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明代时就有出产,歙县的珠兰花生产历史较为悠久,据《歙县志》记载:“清道光,琳村肖氏在闽为官,返里后始栽珠兰,初为观赏,后以窨花。”清《花镜》载:“真珠兰……好清者,每取其蕊,以焙茶叶甚妙。”《益闻录》记载:“建德(今安徽东至县),产茶之区,绿叶青芽,茗香遍地,向由山西客贩至北地化城一带出售。”

江苏珠兰花茶,产于江苏苏州、南京、扬州等茶厂。早在明代,苏州虎丘山前的山塘街一带,就已经出现了窨制花茶的茶行、茶栈。江苏珠兰花茶选用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生产的烘青茶坯,烘青茶坯需要先进行烘干候用。

江西珠兰花茶,产于江西南昌,又称双兰花茶、特级珠兰花茶。江西珠兰花茶所选茶坯原料茶自庐山地区。

云南珠兰花茶,产于云南宜良茶厂,它选用由滇烘青毛茶精致而称的茶坯,配以珠兰鲜花,经拼和窨花、通花则散热、干燥等工序窨制而成。以珠兰鲜花,经拼和窨花、通花则散热、干燥等工序窨制而成。

珠兰花茶历史渊源及发展介绍


珠兰花茶以清香幽雅、鲜爽持久的珠兰和米兰为原料,选用高级黄山毛峰、徽州烘青、老竹大方等优质绿茶作茶坯,混合窨制而成,是我国主要花茶产品之一。窨制珠兰花茶的香花有两种不同科的香花,即米兰和珠兰,它们花形虽同,但香型却略有差异,故不少人把两者混淆在一起。根据产地的不同,珠兰花茶有歙县珠兰花茶、江苏珠兰花茶、江西珠兰花茶、云南珠兰花茶、金华珠兰花茶之分。各地所产珠兰花茶虽大致品质相同,但各地所产具有各地的特色。

珠兰花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明代时就有出产,歙县的珠兰花生产历史较为悠久,据《歙县志》记载:“清道光,琳村肖氏在闽为官,返里后始栽珠兰,初为观赏,后以窨花。”清《花镜》载:“真珠兰……好清者,每取其蕊,以焙茶叶甚妙。”《益闻录》记载:“建德(今安徽东至县),产茶之区,绿叶青芽,茗香遍地,向由山西客贩至北地化城一带出售。”

江苏珠兰花茶,产于江苏苏州、南京、扬州等茶厂。早在明代,苏州虎丘山前的山塘街一带,就已经出现了窨制花茶的茶行、茶栈。江苏珠兰花茶选用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生产的烘青茶坯,烘青茶坯需要先进行烘干候用。

江西珠兰花茶,产于江西南昌,又称双兰花茶、特级珠兰花茶。江西珠兰花茶所选茶坯原料茶自庐山地区。

云南珠兰花茶,产于云南宜良茶厂,它选用由滇烘青毛茶精致而称的茶坯,配以珠兰鲜花,经拼和窨花、通花则散热、干燥等工序窨制而成。

千两历史渊源及发展


“千两茶”是安化的一个传统名茶,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千两茶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绝产,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在二十一世纪之初才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千两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加工技能强、难度大、消耗体力。在自然条件催化下自行发酵、干燥,做工精细。千两茶已逾千年历史,被世人冠予“世界茶王”之美名,是中华茶文化之瑰宝。“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安化有”指的就是千两茶。安化千两茶,在历史上是安化边江刘姓家庭不向外传的神秘产品。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引入湖南省白沙溪茶厂独家生产,至1958年累计生产48550支,产品全部按国家计划调拨,主销山西、宁夏和陕西等地。

1958年后,湖南省白沙溪茶厂以机械生产花砖茶取代了花卷茶。市场上以花砖茶替代了花卷茶,花卷茶和花砖茶虽同属紧压茶,均采用黑毛茶为原料,但由于加工工艺和品质要求不同,形成的产品各具特色,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紧压茶产品。

花卷茶停止生产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多年后,1997年,湖南省白沙溪茶厂恢复了传统的花卷茶生产。

近年来,“千两茶”已经成为具有远见人士的藏品和客厅装饰品,风行于韩、日和东南亚地区。

湖南黑历史渊源及发展


湖南黑茶原产于安化,最早产于资江边上的苞芷园,后转至资江沿岸的雅雀坪、黄沙坪、硒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为集中地,品质则以高家溪和马溪为最著名。湖南黑茶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概括地讲,一是历史悠久,二是产量甚巨,三是质量优良,四是品类丰富。

湖南黑茶在历史上极为辉煌。一提到茶马古道,一般人都认为是在云南。殊不知有一条连接湖南以运输黑茶为主的茶马古道在历史上也曾繁华一时。

唐代中期,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和消费的增加。茶叶贸易随之兴旺。在太和年间(827-835)开始与塞外进行茶马交易。从江南到华北,以致塞外,形成了广阔的茶叶市场。商人在湖南收购较多的为潭洲茶、岳洲茶、衡洲茶。史书记载,952年,朝廷派三司军将到湖南买茶的就有数起。湖南的渠江薄片的益阳团茶就运销湖北江陵和襄阳一带。

宋朝实行由政府专买专卖的“榷茶制”,由茶商向政府纳税领取引票,持引至生产地收购,运往北方销售。1088年,宋政府在安化县资水北岸的龙塘设“博易场”,运去盐米布帛,交换茶叶等土产。

明朝,继续实行由政府垄断的茶马政策,湖南安化生产的黑茶由商人运销西北,由官府统一经营。由于质好价廉,深受少数民族地区的青睐,于1595年正式定为官茶,自后西北官司引茶以汉中、四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此时的产地集中于资水沿岸各市镇,前来采购黑茶的茶商有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

明末清初,安化黑茶逐渐占领西北边销茶市场,安化成为“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叶生产供应基地。并运往山西、陕西及河北等省内销,最高年份达4000余吨。

清朝,随着茶叶饮用及内外销贸易日兴,湖南茶产区域逐渐扩展到省内外大部分县城,湖南黑茶已成为“引”茶,茶商持引赴产地购买,还运销到内、外蒙古及俄国。清雍正初,桃源县有蒋、周等八姓茶商专制黑茶,此时的黑茶运销盛极一时。

湖南黑茶因量多质好,一直畅销兴旺,把持着西北茶销的重要位置。其中,虽有两次大的战争变故,对湖南黑茶的道销造成了一段时间的影响,但因湖南黑茶所居的历史地位,以及所发挥的作用,通过政府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很快得以恢复。湖南黑茶品类丰富,从早期的篓包散装茶(甘引和陕引)到后期的全手工捆压而成的千两茶,再到黑砖茶、茯砖茶、花砖茶、天尖、贡茶、生尖茶,可谓是琳琅满目,花色齐全。近年来各种不同级饮,不同风格的新型产品更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福州茉莉花茶故乡及历史文化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在福州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茉莉花是佛教的吉祥花之一,早期随佛教传入福州,福州逐渐成为茉莉之都,福州的市花也为茉莉花。由于宋代香疗的普及,中医对茶及茉莉花的保健作用充分认识,福州茉莉花茶在此环境下产生,宋朝许多史料都记载了福州茉莉花茶采摘、制作、品赏的过程。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性生产。在《中国名茶志》里,福州茉莉花茶是茉莉花茶类唯一的中国历史名茶。新中国成立至今,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国家的外事礼茶,改革开放前,中国出口的茉莉花茶均为福州出产。

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解放前,四川、湖北、广东、台湾虽也产茉莉花茶,但它们的品种、窨制技术都是从福建传去的。

福州茉莉花茶特点:福州茉莉花茶是用经加工干燥的茶叶,与含苞待放的茉莉鲜花混合窨制而成的再加工茶,通常以绿茶为茶坯,少数也有红茶和乌龙茶。其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

福州茉莉花茶地域保护范围包括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闽清县、罗源县、连江县、永泰县等10个县(市)区,即福建省中部偏东,闽江下游,界于东经118°08~120°31,北纬25°15~26°29之间。总保护面积1.5万公顷,总生产面积2000公顷,年总产量1万吨。

藏茶的文化及历史渊源


青藏高原生活的藏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饮用藏茶,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藏汉史集》上载:唐朝年间吐蕃(今西藏)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在深宫,一天,王宫屋顶栏杆上飞来一只小鸟,美丽无比,从没见过,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绿叶,吐蕃王命宫中侍从取来树枝,摘下叶片放入口中细嚼,觉得清香,加水煮沸,汤水香纯清爽,这就是最早得到藏茶的传说。于是派人寻找这种奇妙的树种,寻找队伍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区一个叫蒙山的地方找到了这种树种,就是今天的茶树。从此,茶叶被引入藏区,成为高原藏胞不可一日无茶之必须。青藏高原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期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唐高宗时缣马交易、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汉藏茶马市场,吐蕃用良马换唐朝的茶叶。到了宋朝,朝廷已开辟了多条通往藏区的边茶古道,即为今天史书记载的南边茶马古道,从雅州经川西、进甘孜、昌都至乌斯藏最为著名,行程5000公里。据雅州府志记载(今四川雅安市、是古南边路茶马古道最大集散地)吐蕃用上马一匹换边茶240包,中马一匹换边茶160包,下马一匹换80包。元、明、清三朝,在古南边路茶马古道沿线设有茶马司,光现今雅安所属的区域,就设有六处茶马司,其中以雅州、黎州(今雅安汉源县)、调门(今雅安天全县)最为著名。茶为藏区专用的称边茶,藏语称茶为荚,具有消食、止渴、去油腻等特殊功效,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藏胞来说,是每日的必须补给品,酥油茶中的酥油营养价值高,藏医学认为,在高寒缺氧环境下多喝酥油茶,能增强体质、增加体内精液、滋润肠胃。酥油茶产生的高热能,能御寒。加入酥油中的边茶汁很浓,能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衰老、抗癌。近年来发现藏茶抗辐射力很强,在高原强辐照下藏族患皮肤癌的人极少。美国史丹佛大学的梅西教授研究金尖藏茶后发现,藏茶是最好的胃动力助动饮料,每日喝藏茶两杯,能很快恢复胃动力、肠动力,除了胃肠疾患的病人用于康复外,他推荐给常坐办公室的白领,他的医学指导格言为帮助你的消化系统每天做体操。藏茶中的芳香物质,能溶解脂肪,藏茶中的大量双歧干菌和多种复合酶,能帮助消化,在高原生活的藏胞,缺少新鲜蔬菜、水果,主要靠藏茶中的大量维生素来补充。藏胞主食牛、羊肉,加上缺氧,高寒地区的人日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区高出一倍以上,他们靠藏茶来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牛养肉、酥油属于酸性食物,经体内消化后要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氢离子使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增多、便秘、疲劳、血液粘度增高、血糖增高等症状,饮用藏茶后,体内可产生一种对抗氢离子的氢氧根离子,使酸碱度保持平衡,保护组织器官,这个古老而平衡的饮食配方,是藏胞体格健壮,很少生病的法宝,也为当今三高症猛增和许多综合性疾病大行其道提供了保健养身指南。据1941年的西康省志记载(今雅安市),从雅州经康定输送到拉萨的边茶每年为20万包,从云南输送到西藏的茶叶有2.6万包,从这个年数据可以知道藏茶的消费量是非常大的。在西藏,藏族喝的茶大可分为清茶(即用边茶煮沸后过滤的茶汁)、酥油茶、甜茶、奶茶等。藏族将茶渗进了日常生活和交接应酬的很多环节,在藏族的礼仪风俗中,献上酥油茶和献哈达是同样重要的仪式。贮存边条茶(藏茶又称紧压茶,一般制作成砖形状,每五块或十块用篾编装为一条)也是藏族的一种聚财风俗。因为藏茶年成越久,自然发酵力就越醇和,价值也就越高。通常藏胞家庭都是以贮存条茶越多来显示尊贵和财富,藏胞最喜欢的品牌一般为建于康熙四十六年的雅安茶厂生产的金尖和康砖,另外就是印度、尼泊尔传来的红茶(作甜茶和奶茶用)。随着现代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汉族中有人开始专注藏茶的研究与开发。以前简易包装的砖茶现在也堂而皇之地进入了许多商家的精美殿堂,许多重视保健的家庭也开始熬煮藏茶。随着需求的多样化,藏茶的剂型、款式也在不断推出,更为新奇的是藏茶进入国际贸易的轨道异常迅猛,从北美一家客户反馈的信息获知,老美对藏茶红、浓、陈、醇的汤色、口感十分遐意,而且意外地使小蛮腰收细、啤酒肚消失、宿便症自愈、痛风消除、血脂降至正常、血糖降低,这可能就是藏茶千百年来生命力所在!

崂山绿茶历史渊源及发展


崂山绿茶历史渊源

1957年冬,青岛市园林管理处开始茶苗移植试验,引种的绝大多数是皖南、浙江的良种。崂山绿茶最初在中山公园太平山南麓苗圃试种,第一次从黄山运来两年生茶苗5000株。由于茶苗启运时间不当,根部损伤较重,第二年春天培植完全失败,无一成活。

1959年,从南方远道而来的“客人”又落户在太清宫小广场前。当时播种了5万多株,但由于管理不善,仅存活5000至1万株。在上清宫附近海拔300米的一块坡地上,有人发现了1962年种植的27株茶树。

1980年代中后期到1990年代初,茶叶种植有所发展,但是种植技术不普及,特别是制茶技术只有几个人掌握,上市数量有限,到1990年代初期崂山茶种植面积也就60公顷左右。

1993年之后,农业产业化兴起,崂山茶展示了旺盛的生命力,逐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品。2004年8月1日,崂山绿茶正式实施《崂山绿茶生产技术规程》、《崂山绿茶加工技术规程》,成为我市第一个茶叶地方标准。2006年1月6日,崂山区政府成立了崂山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委员会,组织起草了崂山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材料。

2006年4月3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崂山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受理公告。

2006年10月26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6年第161号),即日起对崂山绿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区域为崂山区王哥庄、沙子口、中韩、北宅等4个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2007年,崂山区政府印发了《崂山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崂山绿茶生产、销售管理及专用标志的申请、管理、查处等有关工作程序;

2007年5月31日,国家质检总局第84号令批准崂山区4家企业可以使用地理标志产品崂山绿茶专用标志;

2009年5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第39号令批准崂山区8家企业可以使用地理标志产品崂山绿茶专用标志。

从2010年起,区政府加大对茶农财政补贴力度,每年安排760万元,用于茶叶种植户统一用药直补、用肥直补、品种改良直补。

2011年5月12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发布《地理标志产品 崂山绿茶》国家标准(GB/T26530-2011),2011年11月1日起实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