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茶道、中国文人与茶的故事

发布时间 : 2019-11-28
绿茶的茶道 关于茶道 黑茶中茶

绿茶的茶道。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日本武士茶道、中国文人与茶的故事”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日本武士茶道、中国文人与茶的故事”相关知识!

日本武士、中国文人与茶的故事

1906年5月,旅美日本艺术家冈仓天心在纽约出版了一本《茶之书》,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的茶道。这本书用流畅优美的文辞营造出一种空灵、唯美的茶道意境,十分契合西方人对东方之沉静、优雅、玄远的文化特质的想象,因而广为流传——在西方文化大举东渐的历史潮流中,《茶之书》的出版和流行,可以说是东方文化的成功逆袭。

自此,在西方人眼中,茶道也就成了日本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的精粹。甚至连有着几千年茶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也认同此说,羡慕不已。

1944年,《茶之书》译为中文,周作人应邀为该书作序的时候就说:

茶事起于中国,有这么一部《茶经》,却是不曾发生茶道……中国人未尝不嗜饮茶,而茶道独发生于日本,窃意禅与武士之用盖甚大,西洋人读《茶之书》固多闻所未闻,在中国人则心知其意而未能行……

显然,他已经全然被冈仓天心所编织出的日本茶道所俘获了。

喝着茶的武士

周作人说茶道之所以发生于日本,大概与禅及武士相关。

“茶禅一味”我们自然熟悉,唐代泰山灵岩寺的僧人和信众们修道士就靠饮茶来清心提神,到了宋代禅宗大兴时,“吃茶去”甚至成为悟道的禅师点化信徒的习语。而武士之于茶,别说西方人闻所未闻,中国人大概也不甚了了。人心好奇求异,冈仓天心关于武士与茶的记述,大概也是该书风行一时的重要原因吧!

那么,武士如何促成了茶道的发生?

冈仓天心记述了日本丰臣秀吉时代的两件茶事:

一是侍奉在丰臣秀吉身边、与他有着 “多年的情谊”的茶道大师千利休,被人诬陷说要下毒杀害秀吉。他当然怒不可遏,不容分辨便将其处死。不过,出于对茶道的敬重,他允许千利休自尽以保持“自我的尊严”。茶可破闷、降火、令人神志清醒,秀吉却偏听谣言,盛怒之下,“多年的情谊”只换得一个“体面的”死法,看来茶的功效毕竟有限,对武人难有作用。

二是“茶道全盛之时,太合(秀吉)手下的将领,于战胜后论功受赏时,与其分封广大的领地,不如赐予一件稀有的艺术珍品,还能够令他们满意。”论功受赏时,武人以艺术品为最高赏赐,恐怕冈仓天心自己也闻所未闻吧?该书中译者所做的注中就写道:“丰臣时期,或即扩大至日本历代,确实有狂热爱好艺术或茶道的武士藩主,也的确有天皇或大名以艺术品或是茶具,来行赏的事实,但似未成为本句所描述之一般现象。”况且天皇或大名用艺术品或茶具行赏是一回事,武士是否甘心甚至宁愿要艺术品、茶具也不要广大的领地,又是一回事儿了。

如此分析,不是要抹杀日本文化对茶道的贡献,而是想廓清如下事实:第一,套用周作人的话而反其意,茶道在中国人并非“心知其意而未能行”,中国历来不乏究心茶道的幽人韵事,畅谈茶道的著作也比比皆是,就我们耳熟能详的,即有张又新的《煎茶水记》、陆羽的《茶经》、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黄儒的《茶品要录》、宋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许次纾的《茶书》、陆树声的《茶寮记》、田艺蘅的《煮泉小品》、陈继儒的《茶董》等——周作人深谙茶道,何尝没有读过这些著作?他的遗憾,大概是茶道在中国未能孕育出果敢、决绝的武士精神,以至于中华民族在19世纪以来就衰落不振了吧!

这也正是我们想澄清的第二个事实——武士固然可以饮茶、品茶,甚至精通茶道,但茶道的最终指向,乃是一种平和、冲淡、剔除了攻伐欲念的返璞归真的日常生活境界,而不是那种漠视此岸生命,追求瞬间绽放而又刹那凋零的唯美、决绝的虚幻人生。

饮茶而“洗尽尘心兴难尽”的中国文人

唐代诗人钱起有一首《与赵莒茶宴》诗: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茶宴”,是以茶代酒来宴请宾客。从“竹下忘言”“一树蝉声”来看,赵莒的茶宴举办在盛夏的茂林修竹之中。宴会上品的紫茶,在唐代饮茶风尚中被视为上品。清风徐来、树影婆娑,三五好友寤坐清谈,比之于“竹林七贤”的痛饮狂啸,更是另一番风味。诗中说的“羽客”指修仙的道人,“流霞”则是道教传说中神仙的饮品,据说“每饮一杯,数月不饥”。

前文中说过,南朝人饮茶就已摒弃了羽化升仙的目的,而是借茶清心降躁,这里说的“全胜羽客醉流霞”,更说明此岸凡俗生命、世俗生活的快乐,比那些美丽而又虚幻的传说更具价值——不管它是神话故事,还是脱离甚至否定生命、生活本身价值的艺术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让凡俗生命活泼起来,让世俗生活充满趣味?

途径自然有很多,钱起的方法就是饮茶。“尘心洗尽兴难尽”,实在是道出了千古茶道最精微、高妙的神髓——洗尽尘心,也就是把那些扰乱人的心绪、桎梏人的自由的世俗功利目的涤荡干净,剩下的,也就是关注生命、热爱生活本身之价值的赤子之心了,也就是诗人所说的“兴”。有如此兴味,如此真性情,方能体验茶之美,妙悟道之境。

清代人陈金诏《观心室笔谈》中所言尤为精辟:

茶色贵白,白亦不难,泉清瓶洁,旋煮旋啜,其色自白。若极嫩之碧萝春,烹以雨水文火,贮壶长久,其色如玉。冬犹嫩绿,味甘香清,纯是一种太和元气,沁人心脾,使人之意也消。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壶,任独酌独饮,方得茶趣。何也,壶小香不涣散,味不耽迟,不先不后,恰有一时,太早不足,稍缓已过,个中之妙,以心受者自知。茶必色香味三者俱全,而香清味鲜,更入精微。须真赏嗜者之性情,从心肺间一一淋漓而出。

相信读过这段生动、真切的文字的人,都会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中国茶道“洗尽尘心兴难尽”的超越境界,就融会贯通在整个品茶的过程中。从茶叶、茶水和茶具的选择,到火候的把握、茶汤的观察与品味、茶香的玩索,每一个步骤,都在物质性、技艺性之中融入了情感、审美和精神的体验。所谓“色香味三者俱全”,需要充分、全面调动人的知觉,才能心领神会。

茶道的精微,无须借耸人听闻的奇谈怪论来强化,也很难用一句道家精神或禅宗智慧来概括,更不用说后人勉强塑造出来的“武士道”了。

它是从色、香、味等感官积极体验出发,中经身体器官的畅适,而最终实现“意消”与“心受”——“意”就是“意见”“意思”,是人的思虑、欲念;“心”则是人的情感、意志、体验的中枢,是性情的本体,“意消”“心受”合起来说,就是扫除了蒙蔽在生命本真之上的世俗尘埃,回归元气淋漓、生机无限的生命本体,也就是陈金诏说的“纯是一种太和元气”。

这是道家、儒家、禅宗哲学共同的终极旨归,如果遗其形骸、取其神髓,现代生命哲学,又何尝不是以此为旨归?

小编推荐

历代中国文人笔下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朋友相逢、人来客往,总会沏茶而待之。茶不仅仅只是一种解渴饮料,它也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蕴,已经形成了一种茶文化。

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从品茗斗茶开始的。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教、道教和儒家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早在唐宋时代之前,茶已成为文人学者的描写对象,诸如借茶写人事,抒发胸怀,感悟人生。今天我们不仅可以读到茶圣陆羽的名著《茶经》,而且还可以读到如唐代杜甫、宋代苏东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著名诗词宗师们的咏茶佳句。仔细翻阅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茶还是绘画家、音乐舞蹈家,乃至宗教文化中的永盛不衰的重要题材。

喝茶的雅名叫品茗。文人好茶,以为喝茶是淡雅而悠远的。品茗斗茶又是文人生活中一大雅事。古代文人多情而善感,喝茶喝到得意处,难免诗兴大发,留下许多佳句。宋代范仲淹《和章珉从事斗茶歌》曰: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诗人对武夷茶推崇备至,把武夷茶比作仙茶,评为天下第一。斗茶味兮轻醍,斗茶香兮薄兰芷。他夸赞武夷茶的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清幽高雅的兰芷。寓意深长,倍增茶韵。

文人学者中多品茗行家。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一段谈到武夷岩茶的韵味: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拭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拭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袁枚在浅酌慢饮中,把武夷岩茶比作美玉,把龙井和阳羡茶比作水晶,说明它们的韵味各有独到之处。

日本茶道与工夫茶道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放吸收的民族。许多外来文化一旦移植到日本本土,经过整合、扬弃,使之更符合其国情之后,往往便会打上“大和民族”印记,成为日本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茶道也是如此,在吸取中国茶道佛道文化之后,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进程后,已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还说日本是茶道的起源,日本决定茶道申遗,个人觉得不知那什么两个字!还是说说small日本的茶道吧!

日本茶艺之差别

日本茶道是“末茶”道,工夫茶则是“瀹茶”道,其时代反差极大。

唐宋时代,许多到中国求学的日本僧人,如最澄、空海、荣西等先后把中国的种茶、制茶、烹茶方法带回日本。由于当时中国仍处在“末茶时代”,所以日本茶道至今仍饮用末茶。

其操作方法是:“茶娘把开水倒入一个灰白色的粗糙大碗里,用一根棒子(茶筅)搅拌,碗里浮起了春天里松针一样翠的绿色末,上面则浮着细细的泡沫。”(林清玄《抹茶的美学》)显而易见,他们采用的仍是宋代的点茶法。

日本品饮环境的差别

日本茶道有专用茶室,茶室前有一个茅屋形式的“山门”,入门后是一小庭园,步过花径即达茶室。室门偏矮,成人入屋一般都要低头弯腰,以示恭敬。茶室中只有:地上的炉子,炉上的铁壶,一支夹炭的火钳,一幅简单的字画,一瓶造型奇逸的插花,此外再无摆设。茶室中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谈笑喧哗。总之,它所要求的,是“清、寂”的气氛。

如此严肃、拘谨的环境,比起工夫茶的随遇而安,应时而设;可厅可房、可立可坐,可动可静,可唱可歌,.正成鲜明对照。

日本品饮观念的差别

日本茶道形成之始,便和佛系茶艺有着密切的关系。

至今仍收藏在日本京都大德寺、由宋代中国高僧佛果勒禅师书写的“茶禅一味”的条幅,颇能代表日本茶道的精神追求。

十五世纪奈良僧人珠光首创茶道,初名“茶之汤”,这与中国禅寺的“茶汤会”可谓一脉相承。其后,珠光的第三代弟子千利休(1521—1591)又创立了“陀茶道”。他根据《法华经.信解品》“犹外门外,止宿草庵”的启示,提出了“茶道的真谛在于草庵”的主张,并在禅院主房外搭建庵式的小茶室,这一形式遂流传至今。

千利休生活在一个群雄争霸、战乱不休的时代,他希望通过茶道营造一种和平、礼敬、清醒、寂静的环境,使人们随时反省、自律,以期消弥纷争。这种禅宗式的苦修,需要的是苦寂,惟有苦寂方能求得精神的解脱,因而非但诗词、音乐、花鸟等,连多余的言语都与这一宗旨不相适宜。而相应的礼仪却十分刻板繁复。

体验茶道的人进入茶室时,推门、跪坐、寒暄有一定的礼节;主人煎水、冲茶、献茶有一定规范;其它如擦碗、接物、品茶、说话等也有细致的程序和规矩。可以这样说,日本茶道讲究的是内在的精神修养,追求的是极度专注、宁静、肃穆的气氛和情绪,使人进入一种类似“禅定”的奇特境界。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美学宗教”。

工夫茶却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的品饮艺术

饮工夫茶,是生理卫生的需要,它“喝”茶,但又不以解渴为唯一的目的,而是艺术化的品饮;它也包涵理趣,但更多的是生活情趣;它讲究烹茶的技艺、程序,但又不是为形式而形式,面是通过形式去更加充分地发挥茶的物质功能和品茶过程中的精神功能,从而使人得到感性和理性的愉悦和享受。日本茶道有“和、敬、清、寂”四规;工夫茶道则是“和、敬、精、乐”,而且它不应叫作“四规”,而应称为“四趣”。

文人茶道:艺与道的完美结合


文人茶道:艺与道的完美结合

在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博古论今无所不谈。

创始人陆羽著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的研究,他对的栽培与摘采;、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一种特殊的内函,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

文人在陆羽的基础上溶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一种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们希望社会少一些争戈,多一些宁静;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真诚。的朴实也说明了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说“文人”是一种“艺”和“道”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溶入到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日本茶道大师:中国茶道现在不够盛行


中国茶道现在不够盛行?

2010中国(杭州)国际名茶博览会日本茶道大师现场表演日式茶道

日本茶道大师尴尬一笑,杭州茶人们“急”了

今天,2010中国(杭州)国际名茶博览会将圆满结束。不过,围绕着如何振兴“茶都”杭州、发扬茶文化的探讨,一直还在读者和市民中继续。

在这届茶博会上,无论是日本茶道大师关宗贵表演的经典的里千家茶道,还是由杭州太极茶道的茶博士献上的单臂长流壶泡茶绝技,都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在现场专访环节中,日本茶道大师对于中国茶道不经意的几句评价,却引发了关乎中国茶道现状的更深远的话题和思考。

日本茶道大师:中国茶道现在不够盛行

关宗贵大师年近八旬,表演的日本茶道典雅细致。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带着犹如舞蹈般的节奏感,就连使用的各式茶具,其精美程度,也让人赞叹。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并在中国茶道的基础上,得到了发扬和提升。”采访中,关宗贵介绍,在当今日本,茶道被视为一种修养,是通过品茶艺术来陶冶性情、进行社交的礼节方式。茶道不仅要求有幽雅的环境,甚至于茶具都强调与季节时令相适应,旨在营造出美好的氛围。

当记者问及,如何看待当今中国茶道,有哪些方面是日本茶道可以借鉴的时,“我很喜欢中国的陶器,包括现场表演中使用的所有茶碗,都是来自中国的。”关宗贵说。

“不过,中国茶道现在并不是那么盛行,”关宗贵的笑容略显尴尬,“但我相信,以后中国的茶道还是会慢慢发展起来的。”

虽然关宗贵只是寥寥数语,但底下观摩的一群杭州“茶人”,却不敢认同日本大师的这种观点。

他们告诉记者,关于中国茶道,有话要说。

太极茶道掌门人郑纯辉:中国茶道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中国茶道不盛行?我不赞同这种说法。”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的,正是杭州太极茶道的掌门人郑纯辉。

他顺手递给记者一本刊物《茶国度》,这是由太极茶道为了宣传茶文化而编写的一部短版茶书。里面不仅有杭州茶艺技能大赛的赛况介绍、茶艺新秀故事,还有太极茶道亮相西班牙世界旅游展的感想。

“我带着弟子们,每年都要受邀去多个国家办展,而且不用花一分钱。为什么?因为中国茶道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声望,人家对中国茶文化都抱着崇拜的心情。”郑纯辉说,事实上,太极茶道这几年在日本也拥有很好的人缘,他与许多茶道流派掌门人每年都有很多彼此交流和会面的机会,流派之间的往来十分密切。而日本观光组织近几年组织杭州旅游推介专题活动,每次都是把太极茶道作为主要站点。

在日本,著名的NHK电视台、TBS电视台以及其他报纸和杂志媒体都为郑纯辉及太极茶道做过多次专题报道。

“世界各地都有我们师傅的粉丝,很多人都不远千里追到杭州来呢。”一旁郑纯辉的弟子告诉记者,每日到河坊街拜访郑纯辉的国内外茶客非常多,其中最多的境外客人就是日本人。

“但不可否认,现在国内对茶道、茶艺的宣传,还远远不够,所以也使得很多市民都误以为,茶道离自己的生活很远。”郑纯辉说,目前在杭州的青藤、湖畔居等多家茶馆以及中国茶叶博物馆中,中国茶道表演都已经常态化。

茶文化家江万绪:不少人对中国茶道存在“误读”

“日本茶道的形式感很足,美则美矣,但在日本却是有钱人关起门来的一种‘雅玩’,有着十分繁琐的规程。”知名茶文化家江万绪说。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还有一种惯性思维,以为在日本才有茶道,在中国只有茶艺表演,日本茶道更讲究修养性,这其实都是一种认知误区。”江万绪说,日本茶道是由中国传过去的,而且只传了一支,日本茶道最早就是从径山茶宴演变而来的,所以余杭径山被誉为“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

“当然,简单的饮茶技术表演,并不能被称之为茶道。”江万绪表示,“中国茶道文化的底蕴很厚重,一把老茶壶,一杯茶汤,掂在手里,细细品味,百般滋味都融入其中,而不像日本茶道那样,有许多的条条框框。”江万绪介绍,在中国不同的民俗地区,同一种茶可以有不同的沏泡方法和品茶方式,流派丰富多彩。

茶艺冠军:更多年轻人倾心于茶文化

在茶博会现场,记者还见到了两位我省的茶艺新秀,一位是树人大学的年轻教师范俊雯,是今年杭州市茶艺师技能大赛第一名的获得者,还有一位是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茶艺师许泽梅,她曾拿过全省比赛的冠军。

“找几个漂亮的女孩子,精通舞蹈的,也许用上三两天,她们也能表演非常优美的茶艺,但这称不上真正的茶道,关键还是要用文化修养来充实自己。”许泽梅说,茶艺不仅是指茶的冲泡技艺,而且包括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能集中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道无边,真正的茶道艺术,不仅要把茶泡好,泡给观众喝、给游客喝,还要精通茶知识,会介绍会表达,才能演绎出真正的行茶绝唱。”

“现在像树人大学、浙江林学院都开设了专门的茶文化专业,已经培养出好几批学生。此外,杭州的很多高校也都定期举办茶文化讲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茶文化。”范俊雯说,自己目前所做的还是普及工作,教老百姓如何泡茶喝茶,但仅限于一些基础知识,谈不上真正的茶文化。“不过,中国人的茶文化是融在骨子里的,比如客来敬茶。”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家长和老师,也越来越重视和喜欢传统的东西,我相信茶道会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范俊雯说。(叶恒珊)

中国茶道文化小故事


西湖龙井的茶故事

相传乾隆下江南时,一次游览龙井村胡公庙前,因随行人员讲龙井特好,便随意采摘了几片茶叶,这时宫内有人来报太后生病了,于是乾隆快马加鞭赶回京城,由于他见母心切,所以衣服也没来得及穿,就去参见太后以示慰问,太后隐隐约约闻到一阵清香,便问黄帝带回什么宝贝,皇上想拿给太后饮用,太后饮后很快恢复健康,于是龙颜大悦,命人快马加鞭赶到胡公庙,把胡公庙前的十八株茶树封为玉树,使龙井茶蒙上了一层皇帝色彩这是江渐及全国人民喜爱龙井茶的原因。

铁观音

相传福建安溪有一位叫魏阳的茶农,他特别喜欢种茶,而且尤其信奉观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晚三柱香,并奉上精心泡制的茶水一杯,一晚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观音金身出现,在他家后山,果真看茶树迎风而立,散发浓浓的兰花香,于是跪下三叩九拜,一切与梦中相差无几,随后将他移至自已的茶园。远近邻居闻香赶来询问魏阳得树经过,这是观音菩萨赐给他的,就取名为铁观音吧。

武夷山大红袍

因早春茶芽萌发时远远望过树艳红似水,茶红袍披门而得名,堪称国宝。产于福建武夷山市东北部天心岩的悬崖绝壁上,仅有四颗树,成品香幽而齐味醇益清。回肝韵显,七泡有余香并有独特的岩韵故事名字由来。

相传福建省崇安有位县令得了重病,四处求医问药,不见成效,此事被无心来的和尚知道了。和尚便给他泡了一杯茶,喝了有好转,喝了几次后大病全愈。县令不胜感激,亲自带人到武夷山无心岩来以示感恩待德,要求见老和尚,老和尚说是他为您冲了这杯茶,才使你的病所好转。所以你应感激他,便指了指悬崖上的四株茶树,没想到悬令果真站站兢兢的来到悬崖处,将自已的大红袍披在树上,并且帅领众人三叩九拜,这就是大红袍名子的由来。

乌龙茶

相传有个青年叫乌龙,一日他上山去砍柴,路过树林随手采了几片叶子,放在身后的竹蓝中。这时他发现一只受伤的小兔子,便集力追赶,到了天黑时疲惫不堪,拖着沉重的身子回家了。此时他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从身后的篮中散发出来,于是他把它熬成水喝了下去,顿觉神清气爽,疲惫减少了一半,而且口感特别好,回肝韵显。第二天,他去采摘了一些叶子,拿回家来煮,感觉苦不堪言,心想怎么回事呢?他想定是哪天追赶兔子的原因,次日一试果真和第一次的感觉一样,但是太累了。他想了一想,便用一个容器摇晃,减去了不少辛苦,口感也和从前一样。他把这种制法告诉其他村长,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喜爱上了这种茶,人们为了纪念和感谢这位青年,便把这种茶叫做乌龙茶。

日本茶道的规与则


日本茶道的规与则

道,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典雅致的修养,也是日本人接待宾客的一种特殊礼仪。

日本人饮的风俗最早是由传入的,后来广泛流行于民间。如今日本的道人口约达1000万,将近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道不同于一般的喝,品茗,而是具有一整套的严格程序和规则。道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室中进行。正规室多起有“XX庵”的雅号。室面积大小不等。以“四叠半”(约合九平方米)大的室居多,小于四叠半的称“小间”,大于四叠半的称“广间”。室的构造与陈设,基本上都是中间设有陶制炭炉和釜,炉前摆放着碗和各种用具,周围设主、宾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或抹(用竹制匙按一定动作将碗中的搅成泡沫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

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先致谢,尔后三转碗,轻品,慢饮,奉还。 点、煮、冲、献,是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

道分“轮饮”和“单饮”两种形式。轮饮是客人轮流品尝一碗,单饮是宾客每人单独一碗。饮完毕,按照习惯客人要对各种具进行,赞美一番。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则热情相送。

道还讲究遵循“四规”,“七则”。四规指“和、敬、清、寂”,乃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备的精神、态度和辞仪。“清、寂”则是要求室和饮庭园应保持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气氛。

七则指的是:提前备好,提前放好炭,室应冬暖夏凉,室内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

日本茶道,由中国传入加以发展


从古至今,敬奉香茗已成为一种接待宾客的高雅形式,再加上对茶的品种、昧道,对茶具及制茶、敬茶形式的讲究,使得饮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

茶道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之一。通过品茶陶冶性情,便是茶道所追求的目的之一。此外,茶道也是促进家庭和睦、人人相亲以及教育子女尊敬师长、讲究礼仪、继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手段。

日本的茶道,是由中国传入,尔后加以发展的,大约在400年前的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开始的。那时大阪葱市大商人千利休,总结了一套完整的饮茶方法、茶室布置、礼节礼貌、交谈话题等,都有一定的规格要求。千利休创造的这套饮茶方法受到当时全国统治者丰臣秀吉的赞扬和推崇,逐渐流传全国,并形成了传统的茶道。在日本,茶道的流派很多,目前最有名的茶道是“三千家”,即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少路千家的总称。茶道还主张“四规七则”,以体现“和、敬、清、寂”的精神。总的讲,就是强调宾主之间要具有一种高尚的精神和典雅的仪态。要求茶室、茶房的气氛清新自然。

茶道不仅讲究茶叶品种、质量,冲茶用的水质,而且还很讲究所用的茶具。茶道所用的茶有绿茶和白茶二种,各又有浓、淡之分。在泡茶前,先将茶叶研磨成粉,然后冲入60℃左右的热水,并充分搅拌、再分装到各个茶杯里,夏天多用漏斗状的大口杯,冬天为了保温,则用直筒形的厚壁茶杯。每杯茶只装到三分之一(大约25毫升左右),最少味浓,主要供品尝,而不是解渴。

茶具在茶道中有重要意义,茶具主要由竹、木、漆、器、瓷器或金属等制成的各种精致的壶和由陶瓷或石头制成各种造型的茶碗。一般说来,茶壶分为“肩壶”、“茄形壶”、“海壶”等,茶碗则有“主茶碗”和“替茶碗”之分,可根据宾主的爱好选择不同的茶具,并在品茶的同时,又作为艺术品而共同鉴赏。除此之外,还要备有“风炉”、“袱纱”、“茶构”、“茶宪”、“水指”以及“建水”等一应器具。

举行茶道的场所称为茶室,一般约12平方米,可坐8人。茶室小巧雅致,古色古香,室内陈设有轴画、书法、古玩和壁衣,这些可成宾主交谈的主要话题,当宾主相互施礼、寒喧,然后由主人按一定格式沸水、冲茶、依次双手捧送给客人。敬茶通常由身着和服的女子操作,浓装艳裹,恭敬端庄。敬茶时要双手捧杯,举杯齐眉,以免呼气污染茶汤,然后缓慢而行,再双膝跪下,将茶杯递到客人面前并弯腰行礼。此时,对于主人的盛情,宾客自然表示感谢,并对主人高超的茶道技艺及精美别致的茶具予以赞美。

在这种优雅、和谐的气氛中,人们享受着无穷的美妙和乐趣。

中国茶道的诞生及故事


中国茶道

中国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就诞生在这个辉煌的时代。《茶经》完整地记载了唐代饮茶的方法,并阐发了饮茶之道中蕴涵的文人气质。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

《茶经》的作者陆羽 因此被后人奉为“茶圣”。

陆羽在《茶经》中不仅记述了煎茶、饮茶的方法,而且对天下之水排了三六九等,其中“南零之水”(扬子江江心的水)天下第一。

传说湖州刺史李季卿邀请陆羽去扬子江边煮茶。刺史派士兵乘船去江心取水。士兵取水归来﹐陆羽马上用勺取水准备煮茶﹐但他看了一下后用勺扬了扬水说:“这水是江水﹐却不是南零之水﹐而是临岸的江水。”

士兵连忙辩解:“这是我划船取来的水,大家都看见了,我怎会说谎?”

陆羽将瓶里的水慢慢倒出,到一半的时候忽然停住,又用勺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之水!”

士兵脸色大变,连忙跪下说:“我的确是取了江心的水,可船回岸边时摇晃得厉害,瓶里的水洒了一半,我怕您嫌水少,于是就在江岸边将水盛满了。您的鉴别力太神奇了!”

湖州刺史和在座的宾客都佩服不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