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喝出一盏茶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 : 2019-11-28
一盏红茶诗句 桑植白茶的前世今生 碧丹溪黑茶

一盏红茶诗句。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于丹:喝出一盏茶的前世今生”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烹茶品茗,要有一颗古朴之心。许多人喜欢斗茶,比一比谁的茶叶价高,谁的茶具金贵,这些茶外事已不是茶本来的意义了。

今天,我们还能坐下来悠闲地喝一泡好茶吗?还能静下心来去辨别茶的前世今生吗?还有那份闲情去体味茶所经历的春风雨露吗?茶与水的相遇是一种缘分,真正的好水烹出来的茶,有自然的鲜活。这其中的玄妙,我们还能悟得到吗?

王安石(1021-1086年)

字介甫,号半山,晚年封荆国公,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官至宰相,主持改革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深远影响,史称“王安石变法”。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

《警世通言》里有一篇小说,题为《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讲的是王安石与苏东坡的逸事。虽然小说家言,多为杜撰,从中却可看到辨水煮茶的种种意趣。

苏东坡和王安石人生宦海沉浮,二人在改革中的政见分歧颇大,但这并不妨碍作为大文学家、大艺术家的他们引为知音,成为至交。

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王安石也已到暮年,身体不好,体内痰火郁结。太医给他开了个方子,用阳羡(今江苏宜兴)的茶,以长江瞿塘峡中段的水来煎烹,才能消除痰火。

王安石心想,苏东坡是蜀地人,有机会去长江三峡,于是便托付于他:“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意思是说,不管是你还是你的家人往来,路过瞿塘峡,请在中游打一瓮水寄来,我能不能延年益寿,就全靠你了。

苏东坡收到嘱托自然很用心,专程去长江三峡打水。偏偏那天十分困倦,在船上打了一个盹,醒来时船已急流直下,到了瞿塘峡的下峡。苏东坡赶紧从江中取水,无奈中峡已过,逆流而上已不可能,取得的是下峡之水一瓮,亲自送至王安石府上。王安石将苏学士与水瓮请进来,立刻揭封烹水。阳羡茶备在碗里,只等水开。

苏东坡

水煮沸之后,冲入茶碗,见茶色缓缓泛上来,并非起得很急。王安石就问苏东坡:“你取的是中峡水吗?”苏东坡说:“正是。”

王安石笑道:“你怎么糊弄老夫呢?这显然是下峡水。”

苏东坡大惊道:“您怎么会知道?”

王安石说:“瞿塘峡之水,上峡水流湍急,水性也急;下峡水流缓慢,水性也缓。唯有中峡之水,急水与缓水交相融汇在一起,不急亦不缓。所以,太医嘱咐我,唯有用中峡之水泡茶才最合适。刚才水已煮开,冲在碗里,茶色缓缓而起,便可断定此水定是下峡的了。

听完这番话,苏东坡赶紧离席谢罪。

就算这是一个文学演绎的故事,也值得我们玩味一番。今天还有多少人能够喝出这种茶与水的相逢意趣呢?

茶在今天已很少用来治病了,但民间依然有“败火”一说。一些老人,即便是夏天最酷热时,也会静静地饮一盏热茶。在他们看来,一杯热茶比冰冻可乐更能解暑。因为热茶能让人毛孔里的燥气、暑意散发开来,烫在嘴里,却清凉在心。

茶经网扩展阅读

一盏茶泡到无味


想了解《一盏茶泡到无味》知识吗,丰富的《一盏茶泡到无味》内容等你来看!

若说到茶,大多数人承认自己不懂茶,却甚少人觉得自己不会喝茶。在以茶待客上,我们有一半的机会是客人,一半的机缘是泡茶者。那么,一泡茶该饮到何种程度才能倒掉?

在饮茶文化上,我们通常将“新客来、备新茶”作为一种礼貌。可在现实中,不免体现出了一种浪费。其实,若是一个人饮茶,或者来者是相知、相熟的好友,大可不必如此的“铺张浪费”。将一盏茶泡到无味,是本人的饮茶主张。古人有言,天不禁人富贵,而禁人清闲,人自不闲耳。人一生的荣华富贵并不是老天能够左右的,就如杯中的茶水,个中的滋味随人而异。有些人执着于茶叶的味道,铁观音的兰花香、武夷茶的岩味道、红茶的果香味,执着于茶叶的味道,却忽略了喝茶的真正感受,从而一无所得。

我们常说,前因后果。无论何事,做好当下,便是为以后的路设下铺垫。许多事情不必太过在意,不必为其伤透脑筋。社会上的风言风语,周遭的评头论足,前路的坎坎坷坷,将它们看淡的,就会发现,其实,所谓的难事,也不会那么难,所谓的名利,只不过是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

寻一段时光,沐一缕阳光,泡上一盏乌龙茶,一遍一遍,一杯一杯,由浓转淡,心已无戚戚之事,心已无需外界的“光环”来让自己闪亮,有的是发自内心的光芒,无味中却满足。

关于本文《一盏茶泡到无味》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午后 那一盏茶的思绪


想了解《午后 那一盏茶的思绪》知识吗,丰富的《午后 那一盏茶的思绪》内容等你来看!

午后时光,一个人、一杯茶、一个安静的角落。杯内的茉莉花渐渐泡开,一抹茶香氤氲而来,淡淡的、轻轻的,思念和着茶香在世界里弥漫。

一直喜欢淡淡的行走,在人生路上留下浅浅的痕迹,在喧闹的尘世里辟一处安静角落,可以安放内心的平静。静静的喝茶、静静地看书,品味红尘里的故事男女。为平凡的故事心动,为轰轰烈烈的爱情感动,忧伤着别人的过往……远远的打量着这个世界,观看着世间的花开花落。

不知从何时开始,习惯了等待,等待那声轻轻的问候,等待那份牵挂的感觉,可突然有一天,一切都消失不见……牵挂、疑惑、担忧接踵而来,爱恋,如阴云,布满天空的每一个角落,直到相思盛满,直至滴落成雨,直至柔肠百转千结……

窗外花开花谢,兀自灿烂着流年,一抹莫名的情绪涌上了心头。那是谁说过:只要心中有爱,哪怕隔着万水千山,依然割不断望穿秋水的思念?是谁说过,一生一世的诺言太短,我们需要生生世世的相守于江湖,守那一份甜?可此刻,我静静的站在窗前,看街上湍流不息的人流,哪儿有我的倾城之恋?哪儿是我的岁岁思念?不觉中,一股苍凉升起,一种失望蔓上心窗,一种心碎流出眼角。

蓦然想起席慕容的那首诗《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然而,现在我已在阳光下慎重的开满了花朵,织进了我前世的盼望,只等你,等你走近,我定会用颤抖的叶,盛放着满满的热情而后用我的花瓣雨为你铺满来时的路……

也许,只因在我们的围城里,我先走了一步,才使得自己掉进了如此深渊;也许,你终究没有迈开你的步伐,依旧停留在那一边。而我,却已经在红尘的轮回路上辗转又辗转,盼望着云中锦书来,盼望着雁字回时,月儿能满西楼。用一种相思,煮酒、烹茶、直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桌上的茶已渐渐变凉,茉莉的那抹幽香,也正渐渐散去,落寞正悄悄爬满我的眼睛……

关于本文《午后 那一盏茶的思绪》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龙井的前世今生


龙井茶是汉族传统名茶,著名绿茶之一。产于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村一带,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龙井茶得名于龙井,龙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的龙井茶村。龙井茶因其产地不同,分为西湖龙井、大佛龙井、钱塘龙井、越州龙井四种,除了西湖产区168平方公里的茶叶叫作西湖龙井外,其它产地产的俗称为浙江龙井茶。浙江龙井又以大佛龙井为胜。西湖龙井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龙井茶,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

历史发展

龙井茶始产于宋代,明代益盛。在清明前采制的叫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叫雨前茶。向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的说法。龙井茶泡饮时,但见芽芽直立,汤色清洌,幽香四溢,尤以一芽一叶、俗称一旗一枪者为极品。

到了明代,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茶区人民在政府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盖碗君的前世今生


士兵打战需要熟练掌握自己的武器才能上战场,我们爱喝茶的人泡茶当然需要了解茶器才能泡出一手好茶啦。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茶器里一个重要的角色盖碗君,让各位详细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1、历史

相传,盖碗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崔宁与其女儿都特别喜爱喝茶,那时的茶杯没有衬底非常烫手,于是崔宁的女儿就奇思妙想发明了木盘子来托茶杯。但茶杯容易滑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

2、发展

基于兴趣,她后来把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们称赞不已。到后来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四川成都地区诞生了。

3、寓意

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杯,顾名思义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用盖碗品茶时,杯盖、杯身、杯托三者不应分开使用,否则既不礼貌也不美观。

4、材料

根据制作的原料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白瓷盖碗、汝窑盖碗和青花瓷盖碗。白瓷盖碗最便宜,像小编这样的屌丝就爱用。汝窑盖碗更适合土豪,老板们的佳选。盖碗的结构虽然简单,但是对做工的要求却比较高。因为盖碗要做得严丝合缝,手绘要精美,做起来是比较难的。

5、使用

盖碗早期是个人使用,也就是冲泡与饮用合二为一,在清朝最为盛行使用盖碗来喝茶。后来盖碗被当作茶壶来使用,因为使用盖碗泡茶更易于观察汤色和掌握浓度,并且清洗起来也比茶壶容易得多。因而盖碗演变成了冲泡器,搭配盅、杯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茶器组合。

6、优点

使用盖碗泡茶最大的优点是它适合泡任何种类的茶,不像玻璃杯只适合泡绿茶,其他茶都不适宜,而紫砂壶不宜泡绿茶。

7、名人

记得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可见,连鲁迅先生也比较青睐于使用盖碗泡茶。

所以,无论从品茗鉴赏,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盖碗都是不错的选择。

总有一盏茶汤,在等你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总有一盏茶汤,在等你》内容,感谢阅读!

水是新鲜好水,昨日刚送来的山泉水,茶是铁观音,干茶色泽墨绿,嗅起来有一股山林沟壑间的清雅气息,很适宜在秋天品饮。

今天的铁观音泡得特别好,汤色黄绿明亮,闻起来有淡淡的兰花香。浅啜一口,齿颊留香。一个人自斟自饮,怡然自适,天宽地阔。

大清早喝茶,真是一桩美事。窗外微雨蒙蒙,潮湿的风拂动纱帘。楼下,树枝上有鸟儿在跳跃,鸣声清脆,比雨声还清心。天凉好个秋。清秋早晨的这壶茶,实在滋味无穷茶香袅袅,心情颇为舒畅,就像那壶中舒展开的叶叶芽芽。

这么好的茶,该请个人共享呢。转念一想,自己笑了,有谁会为了一盏茶汤专程登门?给远方的朋友发了一条短信:“一壶好茶邀君共。” 她立刻回复:“有情明月在心间。” 同是爱茶的人,一谈到茶,便有心灵的相通与默契。虽相隔遥远,犹近在咫尺。这亦是生命中难得的缘分。就像清闲是福,能在清闲中品一壶茶,可算是福报。

曾经写过一篇小文:《今夜,请让我回到宋代》,很怀念有宋一代,那时,茶事在生活中占很大的比重。那些穿素衣的人,或在林间卧听松涛、听水声,或在庭院的花树下抚琴一曲,燃炉烹茶,不过如此情景只能在古诗古画中寻觅踪迹了。现代人谁还愿意坐在树荫下或茅棚边,不慌不忙去溪边汲水,烧火煮茶呢?茶之事,对很多人来说,无可无不可。毕竟工作繁忙,有那么多事情分心耗神。不过,我相信,一壶好茶仍会带给人身与心的滋润和慰藉。

泡一壶好茶,需要有闲心和闲情。焚香,烧水,待得水沸,仔细温壶、烫杯、洗茶,然后悬壶高冲,茶香扑鼻而来,再倒入白瓷小杯,小口啜饮,细细欣赏茶的色、香、味。心无杂念,安然悠然,尽享茶中之味。

饮茶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从古至今,多少人都曾在一盏茶汤里找到了生活的真味。饮茶,不仅风雅,而且是一种生活的尊严。

活得匆忙,日子和事务接踵而至,又草率又潦草,即使有一壶好茶在桌上,又怎么品得出其中的好味道呢?饮茶是件清雅的事情,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暂时忘记尘世间的一切,将全部身心收束于当下,凝神于眼前的这一盏茶汤里。这才是饮茶之心,才品出茶中的真实滋味,也才能不辜负这样的好茶好水。茶本是灵性的植物,是天地赐予人类的绝妙礼物,需满怀爱心,谨慎对待。

一片茶叶的长成,需要阳光雨露,需要土壤的滋养孕育;泡茶需要好水,以山涧所汲的山泉水为佳,干净清澈;泡茶的茶具,来自大地上的优质泥土。如此看来,一盏茶汤里融汇了万物之精华。

喝茶之人立于天地、山川、草木之间,得天地之眷顾,幸甚至哉,还有什么需要患得患失的呢?世事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且放下俗务,心无旁骛,好好品饮这盏热茶,享用这珍贵的天地精华吧。从一杯温暖的茶汤出发,我们心生愉悦,目光清澈,重返自然之境。我想,这也是我们的祖先创造茶文化的最终用心吧。

一盏茶汤里江山无限。小小的一盏茶,能照见天光云影,也能照见饮者的表情。一个人若能从一盏茶中品出人生的真味,那就离道不远了。

不要小看了这一盏茶水。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博士做过水结晶的实验,只要水感受到了美好与善良的感情时,水结晶就显得十分美丽。这真是神奇而不可思议。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知道答案。

当我们面对一盏温暖的茶汤,心怀感恩,默默念叨:“欢迎,一路跋涉,辛苦了!”你一定会看到,微风吹过,茶汤里漾起轻微的涟漪,那是茶水欣悦的舞蹈,它听到了,听懂了,这正应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

人世茫茫,当你疲惫的时候,无论风雪夜归还是羁旅天涯,总有一盏茶汤在那里等你。是时候,洗净双手,点一支香,坐下来,好好品一盏茶吧。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总有一盏茶汤,在等你》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将一盏茶,品到无味


不知何时起,每日一盅茶,已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

昨日,看成龙在接受采访时调侃道,每个人都需要进监狱一段时间,特别是有钱人,因为大家都太忙了。细细读来,心里便觉得苦涩之极。如今的人,已忙到连基本的休息时间都没有了。

近观自己的生活,实在轻松许多。或许是因为无欲无求,或许是拥有的东西不多。泡上一盏铁观音茶叶,还是熟悉的味道,淡淡的木质清香,清澈的茶汤甚是柔软,一泡,两泡,三泡,四泡……时间在流逝,茶水却滋味仍未有丝毫的改变。

将一盏茶,品到无味。可能是人太懒了,也可能是恋旧吧,在这一拿一放中生出了情感。有些自称好茶者,他们认为茶水在第二泡和第三泡是最优质的,也是最具味道的,因此,他们将头泡茶用来清洗茶具和温杯,二、三泡茶水用来细品,而后便将茶叶倒掉了。

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最佳的享受,要品茶当然得喝上等好茶。但是,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一种暴殄天物的坏习惯。同一茶品,无论它经过多少次的冲泡,每一杯茶水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怀有包容之心的人才能品出其中的独特来。

将一盏茶,品到无味。这,不仅需要有不急不慢的时间,还需要不急不躁的心情。暂且不说第二个需要的因素,只是挤出一点时间,恐怕就会让他们眉头紧皱。对许多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可能在他们思想中,花时间品茶是一种浪费。

所以,这些人活得越来越像机器了。

杭州茶馆的前世今生


抗州茶馆历史悠久,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明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历代史书都对杭州茶馆有很详细的记载。纵览历史古今的杭州茶馆它与杭州的兴衰紧密相连。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引领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步入高速发展的新世纪之际,构筑和谐社会,让改革开放更加深入人心,正成为当今亿万民众的共同心声。

倡导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让优秀传统的茶文化为今天社会和谐发展所用,为中国茶都,构筑生活品质之城作贡献。

倡导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犹如春风化雨,给杭州这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又注入了新的生机,让积淀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厚重的茶文化释救出了古老的新香,催人奋进。

倡导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就是旨在传承、宏扬中华优秀的茶文化;传承、宏扬廉美和敬的茶德。天人合一的茶文化境界,让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为今天社会和谐发展所用。为中国茶都,构筑生活品质之城作贡献。

杭州茶馆发展的事实说明杭州茶馆是传承、宏扬茶文化的重要藏体,是人们度假、休闲、会客的重要场所。

抗州茶馆历史悠久。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明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历代史书都对杭州茶馆有很详细的记载。纵览历史古今的杭州茶馆它与杭州的兴衰紧密相连。

据有关资料记载,1959年杭州市区有茶馆8l家,在经历文革后,到80年代初杭州市区仅剩茶馆21家,风景区茶室24处。而据2004年提供数据,杭州市区有大小茶馆780余家(其中不包括萧山、余杭两区);西湖风景区内茶座有近百家;西湖街道与产茶区有大小茶馆400家。

从表面上看,现在杭州茶馆的数量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近20多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这20多年杭州茶馆迅猛发展的过程、可清楚地看刭它发展的特点:一、80年代初,属于恢复、发展期。主要是以当时茶人之家杭州茶人社团的成立,《茶人之家》内刊的创刊发行,到洪春桥茶人之家茶馆的开张,给一度处于低潮的杭州茶馆注入了恢复发展的生机。二、到了90年代,以中国茶叶博物馆建成开放,从中国茶文化的全面展示到馆内的特色茶室、传统茶道、茶艺从展示到走向民间,以至形成90年代中、后期杭州茶馆、茶艺馆发展的突飞猛进。而且在规模、质量上,传承优秀的茶文化,有了质的飞跃。三、本世纪初,杭州的许多茶馆在经历了从恢复到继承的过程后,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运用现代先进科技将传统的茶文化用新的表现手法,结合时代、结合当今人们的需求,走出了一条融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时尚、现代精品、现代人民文化需求为特色的发展道路。(朱家骥,作者系杭州市茶楼业协会会长、湖畔居茶楼总经理)

述说红茶前世今生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人们日常起居的必需品。我国是茶的故乡,生产和饮用茶贯穿了五千年的文明史。公元758年左右,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上最早茶叶专着《茶经》中,这样讲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在很久以前,就成为先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闽东是福建与全国的重点茶区,产茶历史悠久,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坦洋工夫,久已闻名于国内外茶叶市场,在名茶之乡福安,至今仍传承着茶香传奇坦洋,位于福安市北部,属社口镇辖下的一个村庄,这个村名最早见于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的《福宁府志》。坦洋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坦洋形如长块木板,又称板洋,是一个有着悠久种茶和制茶历史的村庄。

名茶历史相传在明朝初年,坦洋村有个叫胡有才的村民,在自家地里培植出优良品种坦洋菜茶。它可从清明采到白露,平均亩产鲜叶近七百斤。当地广大茶农普遍种植菜茶,用坦洋菜茶加工成的烘青绿茶,条索紧结匀直,色泽绿润,香气清高纯正。

到了公元1851年(清咸丰初年),一位从崇安来的建宁茶客将红茶制法带到了坦洋村,这才把坦洋菜茶的优良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坦洋村人胡福四(又名胡进四)创办的万兴隆茶庄,试制成功工夫红茶,以坦洋工夫作商标,经广州运销西欧,倍受西方市场青睐。此后茶商络绎不绝,入村求市,当地茶商和接踵而来的外地茶贩竞相在坦洋开设茶行,毗连的寿宁、周宁、柘荣、霞浦及浙江泰顺等县的茶叶,亦纷纷改制红茶或将毛茶运抵坦洋加工,均标以坦洋工夫销往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坦洋工夫不胫而走,声名远扬。

据文献记载,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福安县出口茶叶7万箱4.2万担;光绪七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881至1900年),平均年出口茶叶万余担;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坦洋工夫红茶获名誉奖。1937年福建省政府统计:1934年,福安县有茶园面积6万亩,占当时全省茶园面积的10.3%,茶叶产量5.1万担,占全省茶叶产量的21.7%,居全省首位;茶叶产值为大洋1787元(按福安县当时的农业人口平均,人均茶叶收入10元),其中每担茶叶的最高价为大洋40元,最低30元,而这些出口茶叶大部分为坦洋村加工生产的坦洋工夫红茶。

工夫红茶今年71岁的李宗雄,是福安市老茶工茶行的首席顾问,也是坦洋工夫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之一。工夫茶这个名称的涵义,就是精心极致。说到坦洋工夫的起源和工艺,李宗雄娓娓道来,坦洋工夫是倾心力作之上品红茶,论工艺,十分精微繁细,历经分青、萎凋、揉捻、发酵、初焙、拼配、筛分、捡剔、复火提香、再次拼配、归类匀堆工序逾十余关,才有享誉百年的成色艳香、浓鲜醇清甘坦洋工夫红茶。

坦洋工夫红茶制作工艺流程分为:采青,春茶一般在谷雨后开采至立夏后七天左右结束,夏茶在夏至前后,秋茶在立秋采摘。采茶最佳时间是中午,这个时候茶叶上的露水刚被蒸发。标准采法是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鲜叶要求芽叶肥壮、不带鱼叶和鳞片,无病虫伤害、无异杂、无损伤,严格实行分批、分品种、及时付制,保持鲜叶的新鲜度。萎凋,有日光萎凋和加温萎凋(雨天则用加温萎凋)它是形成茶香味的基础,萎凋的过程是鲜叶生理失水的过程。以室内自然萎凋较佳,有利于提高萎凋质量。揉捻,其目的一是将青叶揉捻成条索,二是通过揉挤出茶汁,使之凝于叶表,有利于内含物的混合接触和一定程度的转化。解块,主要目的是解散茶团,降低叶温,使叶内某些有效成份不致因受热剧变,干燥后可减少团块。发酵,是工夫红茶加工的独特阶段,也是茶叶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它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充分氧化,形成红茶色、香、味的品质特征。干燥,目的是在热能作用下,终止继续发酵,蒸发多余水份,散发青气提高香气,使茶叶形状固定下来,达到毛茶成品要求烘焙干燥,分水焙、复焙、炖火。精制,毛茶通过复火、滚圆筛、抖筛、平圆筛、风选、撩筛、紧门、拣剔等精制工序,根据茶条粗细、长短将茶叶分为本身、圆身、轻身及片茶、碎茶、末茶等4路或5路,然后分路加工,形成条索紧细、外形匀齐美观,净度良好的外形特征。

繁荣坦洋坦洋工夫的畅销带来了坦洋村的空前繁荣。当年社溪两岸新屋林立,三座拱桥临河崛起,两条平行的街道上有各类店铺一百四十多家。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福建省在坦洋设立茶税局,福安茶类税课独辟一门,坦洋村也成为闽东最大的茶叶加工厂和销售市场。鼎盛时不足一公里长的坦洋街就开设茶行(庄)36家,茶市之繁荣由此可见。清咸丰元年坦洋举人郭尚宾着《桂香山记》中写道:邑九都有桂香山,山下为坦洋。产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风,外邦称为小武夷是也。当年在坦洋工夫香靡环宇的日子里,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而直书中国坦洋,即可准确无误地安抵收信人手中,可见其知名度之高。

从坦洋走出来的作家刘松年,在《从民居古宅看当年坦洋茶行街》一文中是这样描述当年坦洋茶村轶事的:街头第一家是元记茶行,行主吴赓俞。这家茶行由三座房屋组成,共有铺面三十六间,雇上百余人,拣茶工二百余人,年产精制坦洋工夫干茶约二千余件(合2000多担),年可获利润银元五万块。以白云山下的岭下村为根据地,收购初制干茶,每年发放茶银时需要七十多人,挑着一百四十多桶(每桶装1000块)银元,一路长蛇阵,从坦洋挑到岭下村,发给当地农民。

品牌坦洋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由于传统工艺的改进,坦洋工夫红茶品质得到改善,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坦洋菜茶品种,还先后输送种子到马里、肯尼亚等国家试种成功,并获得大面积栽培推广。

1990年福安坦洋茶场出口的坦洋工夫红茶,被列为福建省农垦系统的出口创汇之最。近年坦洋工夫红茶先后在北京中国茶文化国际研讨会暨展示会上荣获金奖。首次参加竞拍,100克坦洋工夫红茶,拍出了2.5万元的价格。目前坦洋工夫红茶年均出口俄罗斯、西欧等国家和地区1000多吨。2007年11月1日,由中国海峡大茶都、天香茶叶有限公司、天湖农业有限公司等14家茶业企业与福安市政府联手成立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外贸科研为一体的旗舰式企业福建坦洋工夫茶业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为重振坦洋工夫品牌道路上的又一里程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