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打油茶的习惯

发布时间 : 2019-11-28
茶叶自动打小包装机 泡茶的茶叶的变化过程 生姜红茶的正确的做法

茶叶自动打小包装机。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侗族的打油茶的习惯”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侗族人喜欢喝的一种茶,叫做打油茶,其实就是油茶,不过当地人都称之为打油茶。其中的“打”就是制作的意思。这种叫法说明油茶的制作很讲究。

既然成为“茶”,那么制作油茶的原料,当然少不了茶叶。如果不加入其他的原料,也不能叫做油茶,因此还要加上大米、黄豆、花生米、芝麻、笋干、葱花、糯米饭、猪下水等多种原料。它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事先将大米、黄豆、花生米等用油爆成米花,将糯米饭晾干,将猪下水煮熟备用。制作打油茶时,将茶叶用油爆炒出茶叶的清香时,加上芝麻、笋干、葱花和少许的盐,再略加翻炒,就注入白水。待得水沸之后,就立即倒人已经备有米花、炒花生、猪肝等原料的茶碗里。这样打油茶就制作好了。

如果是用打油茶待客,就要将茶叶滤出去,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侗族人很喜欢喝这种打油茶,每天都离不开,不分早晚都是饮这种打油茶。他们喝打油茶时要用筷子,因为茶中的许多原料需要用筷子夹着吃掉,所以也可以叫做吃油茶。到别人家做客时,若是喝过油茶后,不再想继续喝,就将筷子放到茶碗上,这样主人也就不再让茶了。

与侗族毗邻生活的瑶族、布依族也有喝打油茶的习惯,瑶族的习惯大体与侗族相同,而布依族却是在打油茶里不放入猪下水。

cy316.com延伸阅读

学打油茶故事多


打油茶现在不单为广西本地人喜欢,就连外地人来到广西也一试上瘾,演绎出喝油茶、学打油茶之类的故事。

自己摸索制作油茶鸡

市民赵妮是满族人,从天津来南宁居住了几十年。前年去了趟桂林,在朋友的带领下吃了一次油茶鸡,就迷上了那个味道。回到南宁,她摸索着模仿制作起来。起初,赵妮认为打油茶用的茶叶应该不用太好,所以买了便宜茶叶,结果煮出来的茶汤不够香,放进油茶里的鸡肉更加没有什么茶味了。

再试的时候换了比较好的绿茶,还是茶味不浓。赵妮延长了炒茶时间,谁知只会让茶叶变焦,增加了苦味,却仍没有茶香。一年下来,赵妮试用了红茶、绿茶、普洱茶等品种,最后发现用铁观音来煮是味道最浓的。虽然铁观音价格贵一些,但是为了吃到好吃的油茶鸡,她也不惜成本了。

刚开始只是把鸡放到油茶里煮,后来又加了鱼肉。这样一来不但鸡和鱼肉里有茶的香味,在茶汤里也有鸡肉和鱼肉的鲜味。家里的孩子老人吃了,无人不赞。

为学打油茶天天早起

南宁市民林辛贤第一次接触油茶在三年前,从第一次喝油茶后就喜欢上油茶了,此后经常自己打油茶。3年来,他为尝试更多品种的油茶,走访了恭城、三江、融水等地。他发现,即便在同一个县,不同的乡镇所做的油茶也有不同。比如融水的大浪是壮族人多,他们打油茶喜欢放猪肝粉肠;而在杆洞,吃油茶则偏清淡。这么多地方的油茶当中,他最喜欢喝的就是恭城油茶。

一次,林辛贤结识了一位在柳州三江长大的油茶好手,得知这位好手每天早上都会到南宁南湖边上晨练,他每天早早起床,从南宁望园路走到南湖公园,目的是向这位好手讨教打油茶的秘诀。一来二去,两人成了好友。那位油茶好手便把祖传秘方传授给了林辛贤。

不懂风俗的尴尬

记者曾有幸到柳州苗寨做客,切身感受了当地人对油茶的热爱。当时恰逢春节,每天早上睁开眼走出客厅,就看到炉火上煮着一锅油茶。

在矮桌前坐下,主人递来一个空碗,帮客人添上米花等配料,再亲手把热茶添上。可是喝油茶的时候,只给了碗没有筷子。所有人都拿着碗一边摇晃,一边喝。摇晃是为了能把沉在碗底的油茶料晃起,在摇晃间也可使油茶降温,不至于烫嘴。初尝油茶滋味,记者一下子喝了许多。手中的碗里一空,主人便又往碗里添料。

喝到最后,记者已经感到腹胀。一再对主人说不需要再添,实在喝不下去了,但主人仍热情地茶添料。盛情难却之下,记者一晚上跑了三四趟洗手间。后来听当地人介绍,这是当地的一个习俗。无论你把碗捧在手里还是摆在桌上表示喝够了,主人都认为你只是说客套话。只有客人把碗往桌上一扣,起身离开,主人就不会再添加了。

侗族的吃“煮油茶”风俗


侗家没有品茗的习惯,却有常年吃油茶的习俗。只要去过侗乡的人,都忘不了那清香爽口、填饥解渴、脆甜味浓、别具风味的“煮油茶”。

清明前后,风和日暖,草发清香,茶抽嫩芽,正是采摘春茶的好时节。每年这个时候,都柳江畔、苗岭山旁的侗家姑娘都会背上口袋,三五成群,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把采下尖嫩细小的茶叶放入袋内;有时兴起,还会随手摘取一片树叶放入口中,吹奏侗歌曲调。那悠扬的歌声和婉转的曲调,随风荡漾在山坡上空,给人一种浪漫、抒情的感受。

侗家所采的茶,有采自栽培的茶树,也有采自山上自生的野茶树,品种繁多,如粗茶、细茶、大叶红果茶、节骨茶、刺茶、苦茶、甜茶、八担紫叶茶等。采摘的茶叶,先用开水略烫一下,使其柔软,然后把它塞入蒸糯米饭用的木甑内,用手压紧,约一寸厚时就可隔着一层丝瓜布,再继续煮,自然粘合,取出晒干或晾干,所形成的像盘子一样的茶饼,就成了侗家常年储备的“煮油茶”佐料了。

“煮油茶”侗语叫“记协”,一般每天吃两次。第一次是清晨出工前,第二次是下午收工后,连同正餐共四顿。农忙之时,常常送到工地上去吃。侗家人非常好客,如遇客人到家,随到随以“油茶”相敬。煮油茶由家中主妇操作。四方形的火炕上,架着一口铁锅,待锅里的茶油滚滚,将晒干的糯米饭粒(有的地方叫阴米)放入锅内,立即撑腰膨胀,形状如金球。米花炸好,又炸黄豆或花生。然后往锅内放入一把籼米,炸焦时从茶饼上撕下茶叶一起炒拌片刻,闻到香味,立即冲入冷水滚开一阵,再用自制的竹篾漏勺过滤,味浓的油茶水即成。这时候,主人视在座人数往矮桌上摆碗筷,每个碗里放入一勺油炸米和一撮黄豆或花生,冲半瓢油茶水,连同筷子一并递给客人,说:“请吃茶”,但第一碗必须首先递给在座的长者,或上宾,以表敬意。客人吃完后,将空碗递还主人,主人依次摆在桌上。吃油茶的人即使有十个八个,主人绝对不会把茶碗递错,因为主人在桌上排列空碗时,心中是有数的。

第二次往碗里加入切成小片的糍粑、糯饭、籼饭、熟红苕等食物,面上放米花、黄豆、泡入茶水后,依次又递给每个客人,再次说:“请吃茶”,如此三番五次。客人如果吃饭了,就连同碗筷递还主人,或放在桌上,表示不吃了。主人客气,劝你再吃一碗时,你就说:“我只吃一点茶了!”那末,主人就只在你的碗里放些米花和黄豆。侗家的这种吃油茶礼俗,即文明,又礼貌。

这种“煮油茶”,吃在嘴里,甜香酥脆,喝入肚内填饥解渴,还可治疗轻微的感冒、泻肚等疾病,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是侗家必不可少的常年饮料。

侗族八宝油茶茶艺介绍


油茶是生活在桂北、湘南交界地区和贵州遵义地区的苗族、侗族以及生活在鄂西地区土家族同胞最珍爱的饮料。油茶始于何时,尚无可靠的考证,连当地的老寿星也只知道有一首代代相传的民谣:“香油芝麻加葱花,美酒蜜糖不如它。一天油茶喝三碗,养精蓄力劲头大。”喝油茶能除邪祛湿,抖擞精神,预防感冒,所以当地的老百姓把打油茶看得和做饭一样重要,家家户户常年必喝。

侗族八宝油茶

(一)配料

茶叶、米花、猪肝(或肉、鸡块、鱼、虾)、花生、葱、姜、茶油、盐等。

(二)基本程序

侗族人请客人喝油茶一般有六道基本程序。即点茶备料、煮茶、配茶、敬茶、吃茶、谢茶。

(三)解说词

第一道程序点茶备料

侗乡人热情好客,有贵宾登门必定要“打油茶”款待。所谓“打”,实际就是“做”的意思。打油茶,首先要点茶备料,点茶即选择所要用的茶。通常有干茶或幼嫩茶叶两种选择。备料就是把各种配料进行初加工,例如炸鸡块、炒猪肝、油爆虾等等。

第二道程序煮茶

煮茶时应在铁锅中倒进茶油井烧到冒青烟,此时倒人茶叶并不断翻炒到香气四溢,再倒入芝麻、花生米、生姜丝等炒几下,即可放水加盖煎煮。煮到茶汤滚开,将起锅时再撒上适量的盐、葱花和姜丝,油茶汤即煮好了。

第三道程序配茶

即把预制好的炸鸡块或炒猪肝、爆河虾、米花、糯米饭等分到客人的碗中,然后冲人滚烫的油茶汤即成了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侗族油茶。

第四道程序敬茶

侗家向客人敬茶是先敬长者或上宾,然后再依次敬茶。敬茶时要连同筷子一并双手递给客人,井连声说:“记协、记协”(请用茶、请用茶),客人也必须双手接碗,并欠身含笑,点头称谢。

第五道程序吃茶

在侗族同胞家吃油茶千万别客气,吃油茶一般不得少于三碗,这称之为“三碗不见外”,否则就有看不起主人之嫌。吃完一碗后应大大方方地把空碗递给主人,主人会马上再为你添上,三碗以后你若吃饱了,则只要把筷子架在碗上或将筷子连同碗一起递给主人,主人就不再为你斟茶了。

第六道程序谢茶

在侗家吃油茶,一般从一开始吃,就要边吃边啜,边赞美。吃完后更要向热忱好客的主人表示感谢。若是喝了新娘煮的茶,喝完最后一碗时,应在碗中放些喜钱(也称为“针线钱”)双手递给新娘以示贺喜。二、土家族“毕兹卡”油茶

贵州侗族的豆茶饮


生活在贵州省东南部的侗族人喜欢喝豆茶。这种豆茶是用黄豆、包谷、米花、炒米、茶叶等放到大锅里煮熟煮烂,就成了豆茶。它分“清豆茶”、“红豆茶”和“白豆茶”等三种,而且饮用的要求也有不同。

清豆茶是在民族节日时饮用。饮茶的规模很大,整个村寨的家家户户都将自家准备的清豆茶摆在村寨的广场上,供大家饮用。饮用青豆茶的不单是本村寨的人,相邻村寨的侗家人都可以来。这实际上是一种联欢活动。在出席的人差不多都来了时,大家拉起手来,唱歌、跳舞,歇息时就围坐在茶缸旁饮用清豆茶。

红豆茶是在子女举行婚礼时饮用。所谓的红豆茶,其实就是在煮豆茶时加入一些猪血,这就成了红豆茶。喝红豆茶的目的是向新婚的夫妇同时,也是新婚夫妇对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致谢的举措。在新郎和新娘举行了拜堂婚礼之后,他们站在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致谢的举措。在新郎和新娘举行了拜堂婚礼之后,他们站在堂屋门前,端着放着红豆茶的托盘,向每位进门的宾客献茶,宾客也客客气气地接过红豆茶,说几句祝福的话就进入大堂。

白豆茶是在家里的长辈去世时饮用。这种茶要用牛肉煮。在宾客前来吊唁死者时,死者的儿女或其他直系亲属端着托盘,将白豆茶敬献给宾客,以此来表示对宾客光临的谢意。

不过,吃红豆茶和白豆茶不能像吃清豆茶那样白吃,在吃完茶后要拿出礼钱押在茶碗底下;至于茶礼钱的多寡,因人而定,关系密切的常常多付些,关系一般付的茶礼钱过得去就可以了。

中国的茶祭习惯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照旧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习惯。

用茶作祭,一样平常有三种体例: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路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挖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取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如许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外形的附葬品(模仿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怀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紧张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紧张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添补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外形,内部用茶叶灌满添补(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掏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弭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重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归天,都得清风水老师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老师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老师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祥瑞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旺盛,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子女五谷丰登、六畜旺盛;钱币等则示子女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旺盛、吃穿不愁。

瑶族饮茶风习油茶待客喝油茶为最高规格的接待礼仪


在我国西南边陲生活的瑶族,饮茶风习很奇特,他们喜欢喝一种类似菜肴的咸油茶,认为喝油茶可以开胃生津、充饥健身。这种咸油茶是由许多配料合成的,严格说来是解渴充饥的一道菜。正因如此,每当贵宾造访或婚丧嫁娶等大事时,都以喝油茶为最高规格的接待礼仪。

在村寨里,熟人来串门,或者几位老友相邀在一起聊天时,主人家都要烧油茶。一般是客人坐定一袋烟的工夫之后,主人就生起火塘,准备煮油茶的作料,相熟的来客就主动坐在火塘边,一边与主人聊天,一边帮着主人干些烧火、添水等零活儿。这样显得彼此关系密切、不见外,同时客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配制作料,使得自己吃的油茶更为可口。

瑶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要是有新结识的客人或远方贵客来访,其接待方式就比接待熟稔的客人讲究得多。贵客在堂屋坐定后,主人就请来最要好的亲戚或朋友来陪客。然后马上生火塘,煮油茶。这种油茶要一连煮三锅,一锅苦,二锅淡,三锅不苦不淡,再将三锅混合在一起倒在瓦盆里。这样调制出来的油茶适中可口,不苦不淡,再用小碗舀给贵客喝。当地有民谣说:“一碗不成(不行),两碗无意(情意),三碗四碗麻麻地(还可以),五碗六碗够情谊。”这就说明来客在主人家最少要吃三碗油茶,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

瑶族青年男女相亲要用油茶招待。媒人带着小伙子到姑娘家相亲时,姑娘家要煮油茶款待客人。煮好油茶后,姑娘要亲自将第一碗油茶给媒人喝,然后再依照年龄的老幼依次喝油茶。如果小伙子第一次去姑娘家时,姑娘端给他的是甜油茶,就意味着姑娘认可这门亲事;要是姑娘端给小伙子的是苦油茶或淡油茶,那就暗示姑娘不同意这门亲事。如果姑娘家认可这门亲事,就允许小伙子第二次去姑娘家。第二次去时可以不带媒人,但要由小伙子的同伴陪着去。这次到姑娘家,仍然要喝油茶,不过这次小伙子和他的同伴不必在堂屋等着喝油茶,而是可以到火塘边与姑娘一起煮油茶。他们可以边煮茶,边说话,互相了解。煮好油茶的第一碗也要给他喝,这就意味着恋爱关系基本确定,小伙子也可以邀请姑娘去他家做客了。姑娘在小伙子家做客时,他家一定要准备最好的明前茶或谷雨茶来煮油茶,以便讨得姑娘的欢心。

藏族的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民众每日必不可少的饮料,因为藏族独特的地理环境,日常生活常常是以酥油和糌粑为主要食品,所以酥油茶是藏族人们的特色茶饮,下面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藏族的酥油茶。

藏族的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民众每日必不可少的饮料,由于藏族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宜于蔬菜的生长,所以他们日常生活中常以酥油和糌粑为主要食品,而蔬菜所含的营养成分,可以通过茶叶来补充,因此就创造了独特的打制酥油茶的方法。

酥油茶制作方法

在西藏,家家都离不开酥油茶,牛和羊也是西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制作酥油茶的酥油就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

首先将牛、羊身上挤出来的奶汁加热,倒入特制的大木桶中,然后用专用的酥油用具用力地上下抽打奶汁,来回数百次,搅得奶汁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这时就可以将这层脂肪质舀起来,灌进皮口袋中,冷却了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来取代人工提炼酥油。一般来说,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茶主要功效

酥油茶的茶汁很浓,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衰老、抗癌等功效,其次还能帮助消化,尤其对于生活在西藏高原牧区的藏民,缺少新鲜水果和蔬菜的人们非常适合。

酥油茶具有极高的热量,只要喝上一口,就能精神顿爽,是补充体力的好东西。

侗家油茶的渊源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丞相南征七擒孟获大军进入蛮夷地区,由于兵士水土不服,多染上头晕呕吐、腹泻腹胀疾病,给行军带来很大的困难。诸葛丞相心急如焚,向土民求治良方。

后来,请来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到军营查看了士卒的病情后,即叫架锅制汤药。她先将大米倒入锅中炒至枯焦,加入茶叶炒出香味,然后加井水、姜、蒜煮成羹汤,分给病卒服用。病卒饮后出一身大汗,休息一日病退,神丹妙药,三军无不称奇。此方传至侗乡,村人患类似疾病,照方制作服用,莫不药到病除。

此后世代相传,人们逐渐加以改进,成为侗家风味膳食油茶。至今,在石阡河坝场等地还流传着诸葛丞相求医治病的传说,且看河坝场乡一个上校军医、现代书法家、诗人李达荣君(现定居遵义市)的《侗家油茶》诗:油茶相传始三国,诸葛孔明正远征。欲擒孟获入苗地,水土不服染大兵。腹泻腹痛腹如鼓,头晕呕吐将士惊。丞相如焚查医典,请来老奶问急症。查看士卒辨病情,即叶架锅做汤饼。先将大米入锅内,添柴加薪火候审。锅内大米炒枯焦,共与米茶混一皿。炒到茶味四溢时,蒜姜井水煮成茗。香茶滚开分卒饮,病卒饮后汗淋漓。休息时日病随减,病愈三军呼神奇。此事一经广传开,之后盛传侗乡里。村中若有生病人,依法开方病速止。户户年年煮香茶,村村寨寨相传递。

如今油茶家家煮,填饥解渴更提神。油茶酥脆增食欲,喝罢益增手脚勤。若有消化感冒病,一碗油茶可安身。烈日炎炎农活紧,品茶对歌更有情。绿绿茶林坡对坡,浓浓香茶好鲜渴。朋友若到侗乡来,手捧油茶请你喝。

达荣君的这首古风,道出了侗家油茶的渊源和妙用。如今石阡侗家仍保留着吃油茶的习俗。

每年新谷入仓,侗家总要将糯米泡胀蒸熟晒成阴米备用。

每有亲朋贵客临门,主人要先煮油茶招待,它比做正餐来得快,只需起火烧锅,倒入食用植物油烧开,放入阴米炒至焦黄,加茶叶炒出香味,然后加清水煮成流汁样,加少许食盐和葱或蒜即盛出食用,香气四溢,味道鲜美,饮后解渴充饥,提神醒脑,亦可解来客路途的疲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