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苏廙《十六汤品》茶著作

发布时间 : 2019-11-28
黑茶的汤色 品乌龙茶 唐代茶叶发展历程

黑茶的汤色。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唐代的苏廙《十六汤品》茶著作”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十六汤品》,也称作《十六汤》、《汤品》,为唐代的苏廙所作,仅一卷。《十六汤品》为点茶道中的代表之作,其在茶艺、茶道及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苏廙,其事迹已经无法考证,只知道他约为晚唐五代或五代宋初人,不仅是候汤大家,也是点茶大家。

《十六汤品》大约成书于唐末五代,最迟也是宋初。《郑堂读书记》认为这本书“似宋元间人所伪托,断不出于唐人”。但是这本书已经被陶谷的《清异录》引用,写道“苏廙仙芽传第九卷载作汤十六法,以谓汤者茶之司命,若名茶而滥汤,则与凡末同调。煎以老嫩言者凡三品,以缓急言者凡三品,以器类标者共五品,以薪火论者共五品”。此书在《四库全书》中存目,题作“汤品”,不著撰者姓名。其刊本有茶书全集本、唐人说荟本、五朝小说本、说郛本、古今图书集成本、古今说部丛书本等。

《十六汤品》书中的内容是取自陆羽《茶经》“五之煮”,按照茶水煮沸的情况将其分为“第一沸(鱼目),第二沸(涌泉连珠)、第三沸(腾波鼓浪)”,因此他也对汤进行分等,不过却分为十六汤品,他认为茶味就决定于汤的增减。

苏廙在开篇就交代:“汤者,茶之司命。若名茶而滥汤,则与凡末同调矣。煎以老嫩言者凡三品,自第一至第三。注以缓急言者凡三品,自第四至第六。以器类标者共五品,自第七至第十一。以薪火论者共五品,自十二至十六”。他认为汤对茶起着主宰性的作用,如果茶很好而汤不好,就和普通茶没什么区别。汤按照开水滚沸情况可分为三品,即书中的第一品得一汤、第二品婴汤、第三品百寿汤;按照灌注开水的缓急分为三品,即书中的第四品中汤、第五品断脉汤、第六品大壮汤;按照沸汤器的不同可分为五品,即书中的第七品富贵汤,第八品秀碧汤、第九品压一汤、第十品缠口汤、第十一品减价汤;按照薪火的不同分为五品,即书巾的第十二品法律汤、第十三品一面汤、第十四品宵人汤、第十五品贼汤、第十六品大魔汤。

《十六汤品》和《煎茶水记》一样,算得上现代茶书中的冷门。然而在唐宋之时,二者却颇为风行,到了元明之时,固型茶渐渐被淘汰,水与汤的神秘因此被破除,所以一起被束之高阁。

cy316.com延伸阅读

唐代茶诗 李嘉祐《题裴十六少卿东亭》赏析


李嘉祐 字从一,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天宝七年(748)进士。官秘书正字,以罪贬南荒,未几,复职任鄱阳宰,又为江阴令,后迁台、袁二州刺史。善为诗,风格绮丽婉转,有《齐梁风集》1卷。

《题裴十六少卿东亭》 李嘉祐 全唐诗卷206

平津旧东阁,深巷见南山。

卷箔岚烟润,遮窗竹影闲。

倾茶兼落帽,恋客不开关。

斜照窥帘外,川禽时往还。

赏析:南山又名终南山,即秦岭,因在关中之南故以名之。李嘉祐在长安做过秘书正字,这是一个负责校正书稿的小官,属秘书省的编制。在京工作期间,他常邀朋友来家喝茶。饮茶环境极好,悠然见南山,且有竹影遮窗,影影绰绰;卷起帘子,空中的雾气弥漫进来,滋润着东阁里的一切。诗人也是茶人,深解品茗择境之重要。在如此好的环境里品香茗,又有良友相伴,自然尽兴,喝到快意时竟然揭下帽子,有人叫门也不去开,唯恐搅了茶兴。一直喝到斜阳西下,倦鸟飞还。李嘉祐喝的什么茶,不得而知,但他饮茶颇有品位却是不容怀疑的。

茶著作陆羽《茶经》之作介绍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被世人称为“茶圣”、“茶宗”、“茶祖”、“茶仙”、“茶神”等。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从小好学。唐天宝十一年( 752年),陆羽开始游历考察茶事,结交了很多社会名流。在22岁时,他开始潜心于茶事的研究与著述。大约在764年,根据全国32州的调查资料,他的《茶经》初稿完成。此后一直到78年,他又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才将《茶经》出版。

《茶经》是陆羽茶学上的成名之作。这本书总共7000多字,分为三卷十节。上卷包括三节:第一节之源,是对茶的起源、名称、品质的论述,对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关系的介绍。这一节还论述了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茶树的栽培方法、饮茶所具有的生理保健功能。这一节还提及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第二节之具,详细说明了采茶叶的用具,对制作饼茶所需要的19种工具的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第三节之造,阐述了茶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陆羽在这一节对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详细说明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即蒸熟、捣碎、人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还提出饼茶按照外形的匀整和色泽8个等级。

中卷一节就是第四节之器,论述了煮茶饮茶的器皿。这一节对24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叙述,还对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进行了评论。

下卷包括六节:第五节之煮,叙述了煮茶的方法、各地水质的优劣、饼茶茶汤的调制方法。其中对烤茶的方法进行了详细叙述,特别讲了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陆羽认为茶汤中出现的雪白浓厚泡沫为其精华所在。第六节之饮,是有关饮茶风俗色论述。这一节对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进行了讲解,讲述了饮茶的方式方法。第七节之事,是对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的叙述。载录了很多唐代以前和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第八节之出,评述了各地所产之茶的优劣。陆羽详细说明了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并把唐代全国分成八大茶叶生产区域,即八大茶区,每一个茶区所出产的茶叶有都分成了上、中、下、又下四个品质等级。第九节之略,说明了在什么情况下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可以省略。比如说,到深山茶地去采制茶叶的时候,随采随制,工具可以减少到七种。第十节之图,主要是说可以把《茶经》里面所讲述的内容写在素绢上挂于座旁,这样《茶经》的内容就很能够方便地看到了。

陆羽名字的由来 陆羽,宇鸿渐,但据史料记载,陆羽在3岁时因相貌丑陋就成为弃儿,不知父母是谁,也没有名字。那么他后来的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呢?

相传陆羽被龙盖寺的和尚积公禅师所收养,积公为了给陆羽取名,就以(易经)自筮,结果占得“渐”卦,卦辞日: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这样就给陆羽定姓为“陆”,取名为“羽”,并以“鸿渐”为宇。

但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认为陆羽的名字是自己取的。据说陆羽在年长后以《易》自况,才占得“渐”卦,卦辞云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卜辞的意思是鸿雁在天上时,哪里都是通途,两羽扇动,非常有序,是吉兆。因此当时还没有姓名的陆羽就定姓为“陆”,取名“羽”,又以“鸿渐”为宇。

宋朝茶书《茶录》著作介绍


宋朝的茶书,首推蔡襄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所著的《茶录》。

蔡褒(1012 -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今属福建省),北宋书法家。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后先后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圈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还曾出任过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的知事。蔡襄一生为人忠厚、正真,讲信义,具有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书艺。在书法史上,他是宋代“苏、黄、米、蔡”四大书家之一。

此外,蔡襄对于植物学也很有研究,著有两部农艺名著《茶录》和《荔枝谱》。蔡襄是茶学大家,他在担任福建转运使时,精心制作了“小团茶”,在他的提携下,宋代建茶驰名全国,当时论茶的人没有人敢在他面前班门弄斧。特别地,他所著的《茶录》除了献给皇帝外,还勒石传世,对福建茶叶的发展,以及日本具有美学艺术的“茶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茶录》一书共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器,总共800多字。

《茶录》的上篇主要论述了茶的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火螭盏和点茶。关于茶色他认为:“茶色贵白,而饼茶大抵于表涂膏泽,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关于茶香他认为:“茶有真香,而人贡者,微以龙脑和膏以助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这符合现代观点:茶叶在制作方法上不宜掺杂“珍果香草”,这会把茶的真香夺去。关于茶叶,他认为:“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场产者味佳,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与味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损味,前世论水晶者,以此”。这是对茶味与产地、水土、环境等密切关系的论述。关1=藏茶,他认为:“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湿冷。故收藏之家,以箬叶封裹人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这是说茶叶有很强的吸异昧性,不要和香药放在一起,另外还要把握好温度和湿度。

《茶录》的下篇是关于茶器的论述,主要对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和汤罐进行了详细论述。

唐代茶史概述唐代茶叶是普遍的饮料


唐代茶叶的普及与佛事有很大的关系。唐玄宗时有一位名叫封演的进士,在《封氏见闻记》上说:“玄宗开元中,泰山灵严寺之降魔大师普及禅教,当他坐禅时,祗喝点茶。于是一般人竞相仿效,都把茶当作饮料用,遂成风俗。”因茶味甘而香,能振奋精神,当然大受欢迎。随后从山东传到唐代国都长安,而长安城内开设茶馆者,不问道俗,凡是付钱的都可以饮用;至于茶叶的来源,都从江淮一带用船车运过去,种类繁多。此外,唐文宗常请学士们进入内廷,研讨经义典籍,下令宫女准备茶饮赐予学士。由上二例可知,在唐朝,不管是朝廷文武百官,或是贩夫走卒,茶是普遍的饮料了。

事实上真正使茶由药用、饮用变为品饮,并且由一种习惯、爱好、生理需要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境界的,应该归功于一位伟大的人物和一部伟大的著作,这就是陆羽与他的《茶经》。《茶经》的出版是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它造就了唐人热烈的生活情调以及丰富浓郁的社会风采。从此以后,唐代的茶业充满活力,气象万千;茶产日兴,名品纷呈;饮茶之风,遍及朝野;茶叶贸易,十分活跃;封建茶法,应运而生。不惟如此,它也开启了以后茶文化异彩纷呈的局面,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郭沫若与苏壶


郭沫若十分精通茶事。写了很多诗词文艺作品,其中最精彩独到﹑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写于1942的剧作《孔雀胆》。剧中把中国传统的品饮武夷山功夫茶艺搬上舞台。由剧中人王妃与宫女当场把功夫茶的茶艺,展现在观众面前。剧作者对茶艺、茶具十分熟悉,并能深入了解到如此程度,实在令人叹服。

《孔雀胆》写的是元朝末年云南梁王之女阿盖公主与云南大理主管段功相爱的悲剧。在第二幕梁王宫苑,王妃准备给国王喝武夷茶时的一段戏:

王妃问宫女甲:“茶叶你们是拿的哪一种来的?”“我们拿来的是福建产的武夷茶呢?”王妃:“国王顶喜欢喝这种茶,尤其是喝了一两杯酒之后,他特别喜欢喝很酽的茶,差不多涩的不能进口。这武夷茶的泡法,你们还记得?”“记是记得的,不过最好还是请王妃再教一遍。”王妃:“你把那茶具拿来。”(宫女甲起步到凉亭前……茶壶茶杯之类甚小,杯如酒杯,壶称“苏壶”,实即妇女梳头用之油壶。别有一茶洗,形如匜,容纳于一小盘。)

王妃:“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烧得很开。用那开水先把这茶杯茶壶烫一遍,然后再把茶叶放进这‘苏壶’里面,要放大半壶光景。再用开水冲茶,冲得很满,用盖盖上。这样便有白泡冒出,接着用开水从这‘苏壶’盖上冲下去,把壶生出的白泡冲掉。这样,茶就得赶快斟了,怎样斟法,记得的吗?”“记得的,把这杯集中起来,提起‘苏壶’,这样的(提壶作手势)很快地轮流着斟,就像在这些茶壶上画圈子。”

今天,我们有些茶文化专家还在探讨“茶文化”是上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还是80年代提出来的,不知看了王妃的茶艺表演作何感想?而我最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剧中沏茶用的壶称“苏壶”?还解释“实即妇女梳头用之油壶”。“苏壶”至今未见有与之相同之提法,喝功夫茶用的小壶,装了梳头油就不能沏茶了!可能是根据剧情在暗示妇女梳头之“油”,与苏壶中国王要喝的茶“水”,各代表一方,是“油“、”水“不相容吧!这些是不关我们要研究“苏壶”的事。

清袁枚《随园食单》中说,70岁的他,游览武夷山到曼亭峰天游寺品武夷茶时,用的“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此书流传甚广。除此,所有品饮武夷功夫茶的书中,无不明示使用紫砂小壶。据说该剧演出时,舞台上王妃使用的道具,就是紫砂小壶。可为什么郭沫若要叫“苏壶呢”?因为该剧是元末云南梁王宫苑的故事,而紫砂器的兴盛时期是在明朝中后期。明代很多茶书如朱权《茶谱》、钱椿年《茶谱》、顾元庆《茶谱》、田艺衡《煮泉小品》、陆树声《茶寮记》、屠隆《茶说》、陈师《茶考》、张源《茶录》等,所有讲到茶壶、茶杯均不提紫砂。为增强时代感,不叫紫砂壶,而叫“苏壶”,极有可能是因为紫砂壶产自江苏,所以用产地名之。

郭沫若既是剧作家,又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虽然《孔雀胆》是文艺作品,有所谓“戏说”因素,可是像他这样的“大家”,是不会毫无根据地凭空杜撰的。纵观历史,饮茶的茶具是随着饮茶方式的产生而产生,随着饮茶的方式变化而变化。元代饮茶完全进入清茶阶段,茶不再煮,只冲泡。壶的功夫变化,饮茶方式的改变,势在必行。成熟的功夫茶艺,已然反映在文艺作品中。清寄泉的《蝶阶外史·功夫茶》中:“壶皆宜兴紫砂质。供春,时大彬不一式。每茶一壶”。功夫茶使用茶具,讲究用紫砂壶,富贵人家还要用供春,时大彬等名家制作的紫砂壶。郭沫若把以小壶小杯为主要特点的功夫茶艺,写进剧本,搬上舞台,陡增了高雅清丽的艺术氛围,活化了紫砂壶在中国茶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他知道也只有紫砂茶具的美感,才能与宫苑高贵豪华的气派相吻合,才能客观地反映宫苑生活的真实历史感。

唐代的茶税


唐代茶叶大发展唐代的茶税

我国的茶税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是始自中唐时期的。

一、唐代茶税的形成。大唐帝国开元天宝盛世期间,爆发了安史之乱,虽然时间不长、地域不广,但政权内部体制遭到削弱,藩镇势力形成割据,成为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点。自广德元年(763)至永贞元年(805),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安徽地区,都为军阀节镇所占据,他们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在政治、军事、财政上完全独立,实际是各自独立的军阀王国。

德宗建中二年(781),成德节度使李惟岳(原为其父李宝臣,其父病故后由其袭位,要求朝廷承认,德宗不许)、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遂联合起兵反唐,史称四镇之后。由于长期的军阀割据,进一步加深了唐朝政抬、经济危机,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困境,唐朝统治者采取了许多苛细酷烈的办法,搜刮民财,其中之一就是建中三年(782),户部侍郎赵赞于诸道水陆要冲之地征收商税,每贯税二十文,竹、木、茶、漆皆什税一,以充盈国库,赡济军资。四镇之乱结束,德宗下诏罪己,罢除茶叶等项杂税,看来,当时征收茶税只是权宜之计,但打破了历史上茶叶不征税的先例。

建中四年(783)十月,正当四镇与淮西叛乱之际,长安告急,调兵不至,德宗被迫逃往幸天(陕西乾县)避难,下令泾原节度使率兵五千赴援保驾,士兵不满朝廷给养,因粝食莱啖而叛,史称注原兵变。叛军推举罢归故里的大尉(武官之长)朱泚为王。朱泚自称大秦皇帝,建号应天,率兵围攻奉天。德宗因有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师勤王,朱泚乃从奉天退至长安。次年六月,唐将李晟率神策军收复长安,朱泚西走,其部将斩之降唐,泾原兵变方告平息。

从历史时序上看,征收茶税在前,径原兵变在后,德宗回到长安时已是兴元元年(784),因此,笔者认为,德宗征收茶税为起因是四镇之乱而非泾原兵变。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到唐玄宗天宝年(755),中经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和玄宗的统治,约一个世纪,这段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重大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有显著的进步,社会生产力有一定的提高。茶叶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迅速发展。唐初饮茶之风尚局限于山林寺院、皇宫富邸和东南、西南等地,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随着社会的安定,经济、文化的发达,寺院僧侣的传播,饮茶之风迅速向北方漫延,宫廷常置茶宴,帝王以茶赐大臣,进茶成为官廷礼仪,德宗也很嗜茶,其因兵变出走奉天,韩滉遣使运粟帛入关中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以夹练囊缄茶未,遣健步以进御。社会对茶的需求日益迫切,茶由野生到山林寺院少量种植,发展到成片集中的大量生产。安史之乱后,出现了家庭手工制茶作坊,茶农种茶的目的转向商品交换,茶在农产品中是独一无二的最发达最典型的商品化生产,为封建王朝征收茶税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唐代税茶法规。唐代把茶税固定下来,列为国家财政收入是德宗贞元九年(793)正月的事。《食货志下》载:盐铁使张滂奏曰,伏以去岁水灾,诏令减税,今之国用,须有供储。伏请于出茶州县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由定三等时估,每十税一,充所收两税。其明年已后所得税外贮之,若诸州遭水灾,赋税不办,以此代之。诏可之。仍委滂具处置年奏,自此,每岁得钱四十万贯,然税无虚岁,遭水灾处亦未尝以钱拯瞻从张滂的奏折,说明贞元九年朝廷决定征收茶税的原因是去岁水灾,倘后赋税不办,所以要征收茶税以此代之,目的在供锗。税率定位较低,估价征10%,但从此税无虚岁,以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成为封建国家的专利,我国茶税法规正式宣告成立。

宪宗时期,先后平定刘辟、李铸、吴元济等藩镇叛变,其他藩镇也表示归附,形式上获得了全国的统一,但还未根除藩镇势力。此时期提倡屯田、营田,重视农业生产,对维持残破的北方生产局势有积极作用,使大唐帝国曾一度出现中兴时期。可能是由于时局的安定,财政情况的好转,将原先置茶盐店收税的措施罢除,但不久又予恢复。

晚唐是唐政权由衰落趋向瓦解的历史时期,朝廷日益腐败昏聩,宦官檀权与藩镇割据想始终。皇权低落,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死亦为宦官所掌握。穆宗长庆元年(821)七月,成德、魏博两节度使又叛乱反唐,穆宗发兵十五万讨伐。以致国库空虚,盐铁使王播图宠以自幸,乃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大幅度提高茶税。

武宗即位(841),盐铁转运使崔珙又增江淮茶税,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塌地钱,正税之外,又加横税,可以说茶叶杂税始自晚唐武宗时期。

到宣宗大中初期,庐,寿、淮南(茶)皆加丰税,每斤增税钱五,谓之剩茶钱。天下税茶,增倍贞元,即茶税提高到20%。正税之外,还有横税,而且由初期的按值计征改为按重量计征。

由于诸道关卡林立,茶税苛重,流通渠道不畅,市场供应偏紧,私贩茶叶就更有利可图。大中五年(851),湖州刺史杜牧上书:几千万辈尽贩私茶,亦有已聚徒党。大中六年(852),盐铁转运使裴休立茶法十二条,其中有厘革横税,以通舟船,禁止各州层层设卡,使商旅既安,课利自厚,保护了商人利益,有利于促进滴品流通,但对私贩的处罚极其严酷。

三、剖析与评仪。唐朝征收茶税,初因四镇之乱,复因水灾用赋减免,是在物质条件已具备的特定时间和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当初税率1O%,并不算高,经商纳税,无可非议,不能把封建杜会的合理税收笼统斥之为掠夺。但茶税伴随着宦官擅权、藩镇割据而一再加重,正税之外,又有横税,且直线上升,税重价高,厚敛伤尺,不能不说是蠢政,应该受到谴责。唐朝的茶税,初按三等估价,后按重量计征,很不完善,属首创期。四川的茶税体制,唐朝起就有别于东南各地,且沿袭到后世,在我国茶叶税制史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封建国家时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捐税就少,反之则重。从唐朝茶税的征收和或征或停以及由轻到重的全过程,突出地反映了这个可题。

唐代的茶政


茶政是指行政管理的政策和措施,也可以说是茶叶经营的立怯。我国的税茶、榷茶、贡茶、茶马市制度均始自唐代。从茶法也可以窥视唐代茶叶商品经济的发达了。

初唐执行去奢省费勤俭建国的方针,政府全年开支不到三百万,中宗登基之后,渐兴奢侈之风。玄宗后期,政府开支每年竟达一、二千万。赐安禄山宅第,令不限财力,务求壮丽,以上银为厨具。安史之乱,军费开支浩繁,而且藩镇割据,截留中央税赋。致使中唐时期出现了财政危机。到肃宗时,兵灾岁歉,财政更加空虚,到德宗年问,已十分枯竭。而中唐茶叶生产发展很快,购销两旺,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在这种形势下,李唐帝国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开始制定茶叶经济法规,且历代沿袭下去,成为定制。

税茶: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户部侍郎赵赞为充盈国库,赡济军费,建议竹、木、茶、漆皆征10%的税。当时是作为权宜之计,所以至兴元元年(784年)下令停征。把税茶法规固定下来是贞元九年(793年)正月的事。盐铁使张滂因赋税不足,国用匮乏,在产茶州及交通要塞,委派盐铁度支巡院设置茶场,由主管官吏分三等定价,每十税一,自此税茶在我国历史上宣告正式建立,年得钱40万贯,一律解送中央,由朝廷直接掌握,成为国家财政重要支往。州县看到中央征收税茶,他巧立名目,投立关卡,敲诈勒索,对正常的茶叶贩卖破坏性很大。

自武宗起开始禁缉私茶,文宗开成五年(840年)规定:纳钱决杖之法:茶农私卖10斤至100斤,纳钱100文,决脊杖20下;至300斤,决脊杖50下,钱如上数。三犯之后,委本州收管,重动徭役。商人私贩,从10斤至300斤,决脊杖15下,其茶并随身物没纳,给纠告及捕捉送本州收管,使别营生。再犯不同多少,准汝处分,三百斤以上即是恣行凶狡。宣宗大中(847-859年)年间,盐铁转运使裴休立茶法十二条,禁止各州层层设卡,并取缔私茶,保障了合法茶商的利益,使商旅既安,课利自厚。但禁令残酷,贩卖三次,每次满三百斤,论死。结帮长途贩运者,不论多少,一律处死。茶农私贩100斤以上,杖脊。犯三次处以重役,毁弃茶园者,以盐法论处,大大强化了茶法。因此天下税茶倍增贞元矣。突破年收税80万贯,盐茶之利溥于丁田。

榷茶:这方面的内容见《榷茶制度》一文。

贡茶:贡茶起源于周武王,但那时只是萌芽状态,仅是部落向王室敬献的礼品,尚未形成制度。唐代贡茶制度有两种,种是官焙制,已如前述,一种是定额上贡制,计有包括紫笋茶在内的十六个州(郡).这是国家级贡茶,地方官吏也自行制定贡额,中饱私囊,所以其数量当不在少。

贡茶是赤裸裸的掠夺,加重了茶农的负担。其特征是产品直接供朝廷使用,不是商品化生产。它绕过商业流通渠道,缩小了商业经营的范围,是抑商政策的重要支柱,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贡茶制作精良,产品质量优异,这就推动了技术进步。同时对增进地区联谊,发展驿道交通,客观上也起了推动的作用。

马市茶:也起源于唐代。安禄山反唐时,回纥曾两次派兵助唐平乱,为酬谢回纥军援,至德二年(757年).唐送回纥绢二万匹,回纥则赠唐骏马二万匹,换回茶和丝,自销之外,运往中亚地区销售,对回纥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此,我国封建社会确立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茶马互市政策,宋、明时期也有所发展,,成为封建国家一项边陲要政。

在唐代,农产品商业化进程并不显著,事实上直接连销国内外市场主要只有丝绸、陶器和茶,所以茶的商业化进程十分典型,商品经济繁荣昌盛.

唐代茶诗歌的概述


唐代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按唐代四分法的分期,初、盛、中、晚各期都名家辈出。诗歌创作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就有两千余家,诗作近五万首,而实际还远不止此数。

初唐时期(618712年),唐代诗人最初承袭齐梁余风,流行靡丽雅艳的宫体诗。王勃、杨炯、卢照邻、胳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张若虚等人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们承汉魏风骨,使唐诗开始由宫廷走向社会,由艳雅转向现实,由靡靡之音变为清新健康的歌唱。同时期的诗人还有沈佺期、杜审言。在诗歌的形式上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完备了律体建设,从不同的方面为唐诗逐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这个时期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先后到蜀,把诗歌传人蜀中。

盛唐时期(713765年),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这一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上承陶渊明、谢灵运而别开生面,其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高适、岑参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诗风刚健,韵味深长,唱出盛唐强音。李白、杜甫是古今诗坛的双子星座。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史称诗仙,他是地道的巴蜀人。杜甫诗歌号称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他用诗歌创作抒发了忧国忧民之心,实录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一系列重大的事件,最具盛名,连那些优美写景述怀诗,也不忘忧国忧民。杜甫在成都度过了八年时间。

安史之乱以后,进人中唐时期(766824年)。经过短期的衰退之后,诗歌创作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一派的余绪。以白居易、元稹为首的现实主义诗人,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这一时期和元山诗派齐名,诗风殊趣的是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派。韩孟诗派以才学为本,以议论见长,作诗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险,开了后世宋诗的风气。此外还有独具艺术个性的著名诗人柳宗元、刘禹锡、贾岛和李贺。李贺以其浓丽浪漫的诗风独树一帜,并启迪了晚唐的李商隐。

晚唐(825907年),随着李唐王朝走向没落,国势衰微,诗歌风格也染上了浓厚的衰亡感伤色彩。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世称李杜。杜牧比较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章的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唐朝走向衰落的现实,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杜牧在艺术上,比较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雅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在唐代近三百年历史的四个时期的巴蜀,各时期都有诗歌文学的杰出代表,有的是外籍入蜀的诗人,如初唐四杰、盛唐杜甫等,有的是巴蜀本地人,如李白等。

唐代由于饮茶盛行,咏茶诗作也大量产生。唐代的咏茶名家之多,咏茶诗篇数量之宏富,名诗佳句迭出,不胜枚举。李白的《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茗王此中石,玉泉流不歇;钱起的《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杜甫的《重过何氏王首之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白居易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唯觉两腋清风习习生,等等。有的歌颂名茶,有的以茶表现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文德品格,有的赞美茶的功效,而广为后人传诵。

唐代咏茶诗题材广泛,涉及茶事活动的各个方面,凡歌咏名茶、名泉、采茶、制茶、烹茶、饮茶、茶具、茶功、茶宴等都有不少佳作。咏名茶诗的如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白居易《琴茶》,李如惟《龙浊人惠石禀方得困茶》,郑谷《峡中寿茶》,薛能《蜀州郑使君寄鸟嘴茶,因以赠答八韵》,徐夤《州尚书惠腊西茶》等'咏名茶、名泉诗有皮日休《题惠山二首》,陆鲧《茶人》,姚合《乞新茶》,袁文《茶山寺》,李郢《茶山贡焙歌》等;咏烹茶、饮茶的诗有刘言史《与孟郊洛水北野泉上煎茶》,杜牧《题禄院》,卢仝《走笔谢谏孟议寄新茶》等咏茶具、茶功的有皮日休、陆龟蒙的《茶籯》,《茶灶》、《茶焙》、《茶鼎》,徐夤《贡余秘色茶盛》,郑遨《茶诗》等。

唐代咏茶诗体裁多样,有古诗、律诗、绝句、宫词、联句、唱和诗以及宝塔诗等。古诗有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五言古诗),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七言古诗)等;律诗有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五言律诗),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蜀新茶》(七言律诗),齐已《咏茶二咏》(五言律诗);绝句有张籍《和韦平州盛山茶岭》(五言绝句),刘禹锡《尝茶》(七言绝句);宫词有王建《宫词一百首之七》等;唱和诗有皮日休《茶中杂咏十首》,陆龟家《奉和袭美茶具十咏》等;联句有颜真卿《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等;宝塔诗有元稹《一至七字诗茶》。多种形式的茶诗不仅丰富了我国诗歌宝库,也为宋元及以后的茶诗起到了示范、赏鉴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