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风茶俗系列之 ——潮汕人的“吃茶”

发布时间 : 2019-11-30
黑茶系列 潮汕乌龙茶 乌龙茶系列

黑茶系列。

潮汕地区在广东是一种充满文化韵味的地方,无论是潮汕美食文化、还是华侨文化抑或是饮茶文化,热爱生活的潮汕人总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饮茶文化在潮汕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潮汕人喜欢将喝茶成为“吃茶”,这当然不是真正地将茶叶拿起来干吃,而是对饮茶的另一种生动诠释。

潮汕功夫茶

身为潮汕儿女,对茶总是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所以对那失却的几分味道,多少是计较的。你可知道,为了这几分味道,需花上多少工夫?潮汕工夫茶,独到之处全在“工夫”二字。潮汕人不说“喝茶”,而说“吃茶”,虽然或许是在我们的方言中“吃”这个词已涵盖了“饮”“吸”等意思,但我却认为,“吃”这动作终究是比“喝”要更花工夫,“吃”才能吃出更多味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泡制工夫茶自然也需有特定的茶叶。潮汕多喜乌龙,我们家便是经常吃乌龙茶中的两种—铁观音和水仙。潮汕人不说“茶叶”,而说“茶米”。小时我便臆断,是因为其茶叶形如米粒。后来又听说,是因为潮汕人嗜茶,“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样,我们将其换了个顺序,茶最重要,居七样之首,故称“茶米”。虽然这一说法似乎也勉强,但其将潮汕人“嗜茶”习性点得巧妙,亦颇有理有趣。

首先煮水,耐心候几分钟,待水开后,就可以开始洗茶具。将刚开之水淋于茶杯茶壶上,一来消毒,二来热杯热壶。倒净杯中壶中之水,便可下茶米,谓之“纳茶”。接着便是引水斟茶,而首冲茶是不喝的。一来是讲求卫生,相当于洗茶叶,这时要用壶盖拨弄掉浮起的泡沫;二来是首冲茶往往有杂质且气味过浓,不值一品。但是也别以为就浪费了。所弃茶水往往是淋于茶杯中,用来温润茶杯,大约是“培养感情”吧。

最喜欢的一道工序是斟茶。这也是有讲究的,歌谣中有两句诗可作口诀—“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斟茶时忌逐杯逐杯斟满,而应如“关公巡城”般顺着杯子巡回地斟,这样才可保证各个杯中茶色一致。至于最后壶中所留残汁,也应均匀地滴入杯中,这就是因为“浓缩是精华”了,谓之“韩信点兵”,同时也不致使壶中残留太多汁液浸泡茶叶,令下一冲的茶苦涩。如此,方可达到色香味俱佳之境。

可惜的是,如今我竟连冲茶的工夫都省去了。实属无奈。但还是不愿喝咖啡。吃茶的习惯,怎可能一朝一夕改变?正如秦牧老先生在《鄙乡茶事甲天下》一文中所言:“我觉得绝大多数饮料,常饮都使人有‘腻了’之感,惟独好茶,却是天天喝,都不感厌烦的。”

吃茶的工夫,也本不是求来的,是自己下的。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wWw.cY316.cOM

精选阅读

潮汕人独特的饮茶礼俗


潮汕人独特的饮茶礼俗!潮汕工夫茶是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并已成为当前研究潮汕文化项目之一;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于世,而饮工夫茶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际礼尚,因此,产生了许多的饮茶礼俗,而这些礼俗对于喜爱喝功夫茶的潮汕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彰显他们的待客之道。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被烫到而使茶杯掉下地打破了,这会给客人造成一种难堪的局面。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然后对方就回复“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另外,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茶杯就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长辈喝茶的话,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喝茶的话就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再敬自家人。此外,煮茶冲茶的人必须在全场的人都喝过茶之后才可以喝,否则就是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杯时不能任意把杯底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杯时一定要轻放,不能让杯发出声响,否则有“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的意思。

“喝茶皱眉,表示弃嫌”: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如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这会造成客人与主人之间的不愉快。

“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主人冲茶时,冲泡头茶时必须倒掉不可以喝。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不好,这会让客人觉得你欺侮他。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另外,在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次都用浓茶招待客人,但有由于工作关系,如果饮茶时间长会耽误工作,又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或是客人夜访影响睡眠,这时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在“暗下逐客令”,即刻抽身告辞,否则会让主人觉得你没趣,不懂味。

“无茶色”:主人招待客人饮茶,茶水从浓到淡,在数冲之后就要更换茶叶,如果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所以有“某人无茶色”的说法。

各地茶风茶俗之——青海人的茶道


茶作为中国人的日常饮品,在中国人的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幅员辽阔,在不同的地方,由于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青海地处我国西北地区,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牧区。青海人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茶道。

青海高原的少数民族酷爱饮茶,人们日常见面打招呼间吃的什么,常会听道“馍馍茶”的回答,民间也有“无茶则病”,“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这些足以说明茶与高原人生活息息相关。住在西宁、海东地区的回、撒拉等民族,喝茶一般不用茶罐、茶壶,也不用茶杯,而是用制做精细、颇为讲究的“三炮台”,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盖碗茶。盖碗茶具一般由底下的小托盘、中间的小茶碗和上面的盖子组成,碗上烧制有书法家题写的“清心明目”、“可清心也”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回文佳句。无论从哪个字读起皆能体味出高原人嗜茶如命的情感,对清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高原人把喝盖碗茶叫刮碗子,茶一般选用上等的茉莉花茶,放上桂圆、冰糖、红枣、枸杞、葡萄干等辅料,饮时冲上开水,稍等片刻,一手端着托盘,一手拿盖向外翻刮,让辅料融化,边喝边添水,一碗可以喝一至二小时。盖碗茶香甜爽口,其味无穷,长期饮用具有抗癌保肝、生精益气、补肾养血、明目祛风、益寿延年的功效。

因此,平时无论是参加婚宴或访友,主人都会端上盖碗茶。就在人们在工作、劳动之余,约上亲朋好友,坐在茶馆里一边刮碗子,一边聊天,好不自在,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西宁以西的大通、门源、湟中等地的群众,因气候寒冷,经济收入低等原因,基本上不饮用花茶、清茶,而是喝“燕窝茶”。这种茶制作时采用价格低廉的砖茶,先把水烧开,再加上草果、姜片、花椒、青盐等作料,再滚上几分钟,喝了以后驱寒助消化。在这些地方流传着一首民谣:“人没钱鬼一般,茶没盐水一般。”平时若客人到家,茶里不放盐视为对客人的不礼貌或客人是不受欢迎的人。奶茶飘香,情深意浓,这是对生活在牧区的藏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倘若你到青海牧区旅游或做客,只要刚到牧民帐房前,好客的主人便会招呼你入帐,不一会儿女主人便端上一碗热腾腾的奶茶让你享用。奶茶一般采用高原特有的牦牛奶,熬制时用牛粪作燃料先把砖茶放在铜壶或铝壶中煮,待茶烧开后加鲜奶,沸时不断用勺扬茶,直到茶乳充分交融,除去茶叶梗,加盐和酥油即可。但有时不加盐,只将盐放在一边,根据自己的口味增减盐量。夏天喝奶茶不把奶茶盛满,只盛大半碗,这样喝起来味浓香又凉得快。到了冬季,有的牧民在熬制奶茶时还要放一些辣的,喝了可以提高抗寒能力。

茶风茶俗系列之——君子之交 以壶还壶


在我国黄山一带,存在着一种独具特色的茶文化。那就是以壶易壶的文化传统,当然这壶指的就是茶壶了。在黄山,送人礼物,最珍贵的莫过于茶壶。这壶不管产地有名无名,只要来自外地,越远越珍贵。因为瓷器是易碎物品,千里迢迢携来,确是要小心翼翼认真对待才是。所以茶壶无论贵贱,终属来之不易。

以壶作礼物在黄山一带的男女老幼皆适宜,并逐渐形成“以壶还壶”的交往习俗。尤其是黄山的小孩子们,他们大多都有一套造型独特的茶壶作为玩具。这些壶具大小不一,最小的只有半个鸽子蛋那么大,工艺精美。最大的也不过一个鸡蛋的大小。

这一习俗的形成,据说始于清代。据《黄山》记载,那时金陵(南京)城冠绝一时、色艺俱佳的名妓董小宛,曾两上黄山。在她第一次上山,董小宛和“皮蓬”(黄山著名风景点,用枝皮盖的寺院,叫“皮篷”)住持僧雪庄和尚品茗赏景,砌磋画艺。雪庄是位道行高深的僧人,也是有名的画家,他的《黄山百卉图》曾传到皇宫,受到康熙皇帝的称博赞。须眉皆白的雪庄对董小中宛非常尊重,把她当作高尚的人看待。当时,一些达官贵人物、富商大贾向他讨画,都吃了他的闭门羹。董小宛离开黄山时,雪庄送她一幅《雪天品茗》画和一只茶壶。董小宛经常收到人家送给他的金钗玉环,她都不往心里放中。惟独这幅画,这个壶,她很高兴,也很珍爱,她取的是“一片博冰心在玉壶”啊!

说来也巧,董小宛回南京后,一天,一个景德镇的大瓷商来访。董小宛冷冷地说:“你买开老鸨的门,但却买不动我的心。”这个瓷商不蛮横,也不仗财欺人。他经过打听,了解到董小宛珍爱壶,就别出心裁设计了一套鸡蛋大壶具,烧制出来,送给董小宛,她高兴地接受了,礼遇了这个瓷商。二进黄山时,便把这套壶送给雪庄,传扬开去逐渐形成了“以壶还壶”的习俗。

小孩子们手中的壶玩具也与雪庄和尚有关。相传黄山一个茶农给雪庄担水,十年如一日,这年他夫妇俩得了个孩子,做满月,雪庄又把这套壶玩具送给他孩子,一时成为佳话。“以壶礼(物)”便传到民间。

至今黄山一中华带还流传着一首歌谣:“黄中茶乡民风淳,珍贵礼物是瓷壶;人生相交薄财物,一片冰心在玉壶。”

以上就是关于黄山茶风茶俗的内容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在黄山本地,人们以送壶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而且这茶壶不是随意就能送出的,它必须是对方和你有一定交情的情况下送出为佳。无论是送朋友还是送亲人,茶壶已经成为人们情感联络的一个重要桥梁,所谓千里送茶壶,礼轻情意重!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各地茶风茶俗之——港式饮茶茶俗


香港临近广东,因此在饮食在深受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再加上移居香港的大部分为广东人,因此在文化上自是和广东茶文化有一脉相承之感。说到香港,就不得不说香港的茶文化。香港茶文化,人们也习惯称之为港式饮茶。

提到港式饮茶,除了联想到精致美味的点心外,也不能忽视「茶」的存在。 一开始,香港其实是先只有供应茶水的「茶寮」,来消费的就是一般普罗大众,在工作时补充水份,或是提供行人歇脚止渴之用,并没有供应点心。后来,小型的「茶居」及大型的「茶楼」慢慢形成,加入了各式点心,慢慢演化,具备正餐功能的茶楼就形成了。茶楼通常有两层楼,楼下叫做「地厅」,茶资是三厘六,楼上叫做「楼座」,茶资是七厘,也形成一种贫富相对应的情况。到了现在,因为消费能力慢慢增加,不管是谁都能消费得起,也就没有区分楼上楼下的必要了。后来香港茶楼愈来愈普遍,原来以茶为主角,只搭配一、二样点心的型态,因为竞争太过激烈的原因,所以点心的形式也愈来愈多,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以点心为主角了。

现在饮茶餐厅也有以酒楼称呼的,这是因为餐厅通常不单单只有饮茶及点心,还兼卖粤菜、海鲜等,当然也供应酒类饮料,综合经营下,自然也将餐厅名字改为「酒楼」了。不过,一般人上酒楼吃点心,大部分都是点壶热茶,来达到去油腻的效果,尤其是普洱,更能消脂去腻,与酒类饮料相比,自然有效许多 茶的分类法 茶的分类法中,比较常用的有两种,第一种是台湾所使用的分类法,以茶叶的发酵程度来区分。另一种是大陆所使用的分类法,以茶叶冲泡后的茶汁颜色来区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