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明茶的传说

发布时间 : 2019-11-28
黑茶的传说 乌龙茶的传说 绿茶明前茶

【www.cy316.com - 黑茶的传说】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惠明茶的传说”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惠明茶因产于浙江省瓯江上游的云和县赤木山惠明寺附近而得名。传说在唐宣宗的大中年间,广东遇到几十年未见的大旱,土地龟裂,颗粒不收,灾民们只得背井离乡,逃荒求生。有一位叫雷太祖的畲族老人,眼看着4个儿子饿得面黄肌瘦,为求生路他们就沿途讨饭向北方逃难。他们来到福建,没有找到谋生的地方,后来又流离到浙江,沿着瓯江来到云和县境内。他们父子5人不会什么手艺,只有靠卖力气挣钱或者开荒种地糊口。可是当年年景不好,雇用帮工的人家很少,开垦荒地没有当地政府的允许也开垦不成。

就在这个危难时刻,一位鹤发童颜的和尚来到他们面前。雷太祖想:和尚一向是以慈悲为怀,何不请求和尚给指一明路?雷太祖向和尚施礼后,说明他们一家走投无路的景况,立即得到老和尚的同情,他说:“我是赤木山惠明寺的长老。惠明寺周围荒无人烟,要是你们父子肯跟我去开荒种茶,卖出的茶叶咱们五五分成。”雷太祖父子听了老和尚的话,喜出望外,那种久旱逢甘霖的心情,简直无法用文字加以形容。就这样,父子5人跟随老和尚来到惠明寺,开始了垦荒种茶的生涯。

几年后,他们父子经营的茶树采摘了很多茶叶,准备上市销售。他们征得惠明寺长老的同意,就将这里产的茶称作惠明茶。还有个传说与这个传说略有不同。在浙江省云和县的赤木山,有眼山泉叫浣香泉。浣香泉的泉水常年不断,喝到嘴里有种甜香清冽的感觉,在山泉旁边住着一对夫妇,人称刘二和刘二婶。他们依靠在山上采草药过活。有一天刘二下山卖药去了,刘二婶采药回来,见到一位70多岁的老和尚靠在一块打石头旁,闭着双眼,气息微弱,看样子是走累了或者患病了。刘二审知道这座赤木山没有寺院,当然也就没有和尚。刘二婶是个热心肠的人,就上前唤老和尚,询问他怎么来到了这里。老和尚吃力地睁开眼,可却说不出话来。刘二婶见此情景,立即跑回家里,用瓦罐提来一罐山泉水,用小勺喂给老和尚。老和尚喝了山泉水后,立刻就精神起来,脸色也变得好看多了。老和尚告诉刘二婶,他是在峨眉山万年寺修行50年的和尚,只有喝饱了香泉水,才能成为罗汉。为了找到香泉水,他云游四方,跋山涉水,栉风沐雨,在所不辞。后来辗转找到赤木山,得知这里有口香泉,可是没有料到,刚刚听到山泉淙淙的响声和闻到山泉的香气,就累得走不动了。老和尚十分感激地说:要不是大姐相救,我这辈子就与罗汉无缘了!

老和尚在刘家休息了几天,身体恢复过来,每天到浣香泉喝泉水。他越喝身体越结实,面色变得红润泛光,精气神更是旺盛。临走时老和尚对刘家夫妇说:“你们救了我的命,使我能够喝饱一肚子香泉水,不久就成为罗汉了。贫僧无以相报,请收下我这葫芦里的茶叶种子。”说着老和尚将随身带的葫芦交给刘二夫妇,并教给他们种茶、采摘茶芽、揉茶和烘干的方法。然后说:“这种白茶煎着喝,能醒脑、明目、清胃、润肺、洗肠,可治病,不亚于你们采的草药。”说罢,老和尚就双手合十,慢慢地闭上了双眼。WwW.cY316.COM

刘二婶赶忙问:“大师父,您叫什么名字?”老和尚闭着眼,声息微弱地说出两句偈语:“此心难报婶恩惠,留株白茶照山明。”稍停了一会儿又说:“我名字就在这偈语里面。”说罢,眼一闭,坐化了。

第二年,刘二夫妇在山坡上开荒种上了白茶子儿。几年后他们就开始采摘茶芽,制作白茶,卖到山下,比采药日子过得更加兴旺。他们夫妻商量,为了不忘老和尚的馈赠,就在浣香泉边修建了一座庙,塑了老和尚的金身,来祭祀他。在庙门框上镌刻上老和尚的两句偈语。后来有位秀才来庙里敬香,刘二婶顺便请教说:“老和尚坐化前说他的名字在这两句偈语里,您看应该是什么?”秀才思量了片刻说:“他叫惠明。”于是这座庙就改成了惠明寺,老和尚馈赠的这种白茶也就叫做惠明茶了。

茶文化精选阅读

惠明茶的由来及地理特点


据景宁县志载:唐大中年间,景宁已种植茶树。咸通二年,惠明和尚在惠泉山建寺。当地畲民在寺的四周垦地种茶,惠明茶因此得名。明成化十八年,惠明茶列为贡品,年贡芽茶两斤。

惠明茶历史悠久。相传在唐朝大中年间,有一个畲族老翁,名叫雷太祖,带着四个儿子,从广东逃荒到达江西,又从江西流浪到浙江。他在江西途中,遇到一个和尚,相处得十分亲热,一路同行到浙江。

分手以后,雷太祖便在景宁县的一个叫大赤坑的荒凉深山坞里塔起了茅篷,父子五人靠垦荒种地度日后来被强人发现,硬说雷太祖侵占了他的土地,就把雷太祖父子五人赶下了山。雷太祖父子只得重过流浪生活。

事有凑巧,他们又在景宁县鹤溪镇遇见了那个同行的和尚,和尚非常同情雷太祖父子的遭遇。就把他们带到自己的寺院里,原来这个和尚就是赤木山惠明寺的开山始祖。和尚嘱咐雷氏父子在惠明寺周围辟地种茶,很快获得了发展,这就是传说中的惠明茶的同来。.

惠明茶产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明人严用光在《惠明寺茶歌》中,对惠明寺附近风光作了生动的描述,诗曰:"古柏老松何足数,山中茶树殊超伦,神僧种子忘年代,灵根妙蕴先天春。……滋云蓄雾玉泉液嫩芽初出含清真。寒食清明都过了,采焙谷雨趁芳辰。"惠明茶主要产于赤木山区,其中以惠明寺及附近为主要产地。惠明寺海拔630米,赤木山主峰海拔1500米,峦接云霄。山上林木葱茏,云山雾海,气象变化万千。每当春秋朝夕,站在山顶远眺,但见山下茫茫烟霞,经久不散。这里土壤以酸性沙质黄壤土和香灰土为主,土质肥沃,雨量充沛。由于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特殊,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本地茶树群体品种的特点。

茶农把这里生长的茶树,分为大叶茶、竹叶茶、多芽茶、白芽茶和白茶等种。大叶茶因叶片宽大而出名,是制作惠明茶的优良品种。其次是多芽茶,就是每个叶腋间的潜伏芽能同时迸发,如肥培管理适当,其芽梢可以同时齐发并长。此茶叶略呈圆形,叶质厚实隆起,持嫩性很强,也是加工惠明茶的良好原料。

茶园多在海拔600米左右的山坡上,土质肥沃,雨量充沛,云雾缭绕,茶树生长环境得天独厚。该县位于浙南,瓯江上游,属山区及半山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17.6℃,年均降水量1868毫米,无霜期达268天。土壤以酸性砂质黄壤土及香灰土为主,土质而润泽。山上林木葱茏,常年云雾弥漫。尤以惠明寺及际头村两地居赤木山山腰,海拔约六七百米,所产茶叶最佳。

茶画《惠山茶会图》欣赏


《惠山茶会图》

《惠山茶会图》纵22厘米,横67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幅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真实写照图。画面描绘了清明时节,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茶灶正煮井水,茶几上放著各种茶具。

该画体现了文征明早年山水画细致清丽、文雅隽秀的风格。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诗画相应,抒性达意。

据蔡羽序记,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与好友至无锡惠山游览,品茗饮茶,吟诗唱和,十分相得,事后便创作了这幅记事性作品。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突出“茶会”场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诸人冶游其间,或围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间,赏景交谈,或观看童子煮茶。人物面相虽少肖像画特征,大都雷同,动态、情致刻画却迥异,饶有生意,并传达出共通的闲适、文雅气质,反映了文人画家传神胜于写形的艺术宗旨。同时,青山绿树、苍松翠柏的幽雅环境,与文人士子的茶会活动相映衬,也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

此图运用工笔设色法,树干、山石、坡坨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锋,掺以侧锋,具行书的笔法,呈“以书入画”特色。运笔纤细,兼带拙味,如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稳健潇洒中略见涩笔,工中兼拙。树石形态亦于精细中呈适当变形,工整而带装饰味。设色青绿、浅绛相融,山石敷以石绿,勾线、凹处加淡赭微晕,树干运赭石、藤黄间染,人物着色后线条用色复勾,整体色调于对比中见融和,呈现出清丽细致、文秀隽雅的新风格。这种小青绿的画法,继承了元代钱选、赵孟的山水画体,并有发展创造,树立了明代文人青绿山水画的新格。

茶枕的传说


传说当年香妃离开乾隆皇帝后,乾隆夙夜想念,日不思饭,夜不安寝,加之国事操劳,搞得堂堂皇帝人渐憔悴,疲惫不堪,尤其让乾隆痛苦的是由于独自伏案时间过长,颈椎经常疼痛难忍,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感觉迟钝,甚至有时还眩晕耳鸣,视物不清。宫内御医用尽各种方法,皆束手无策,紫禁城内,气氛低沉。

时值盛夏,乾隆在刘墉、纪晓岚等大臣的劝说下来到承德(当时名为热河)避暑养神。乾隆到承德时,蒙古佛教首领章嘉国师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活佛接驾后拜见了乾隆皇帝,酷爱佛学的乾隆与活佛畅谈后以福建当年新鲜贡茶相赠。七日后,乾隆起驾普宁寺,活佛向乾隆献上一小枕,曰:前几日见皇上面容憔悴,似有疾在颈,牵动周身,至使气血不通,阴阳不调。今臣借花献佛,以七日前皇上所赠之茶,经热河特殊气候调配,制成一枕,恳请皇上一用。乾隆见此枕小巧玲珑,闻之有淡淡幽香,靠之与颈部相吻,遂在普宁寺倚枕静座,顿感颈部舒适,周身放松,并时有丝丝茶香入鼻,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一觉醒来,已过了四个时辰,醒后乾隆顿感神清气爽,浑身舒泰,领鬓上还飘有淡淡清香,且感腹中饥渴,食欲旺盛,即令摆膳,与活佛共餐。

此后,乾隆常用此小枕,颈疾从未再犯,小枕发出的阵阵幽香还仿佛香妃常伴身边,令乾隆自此精神振奋,投入到国事中去,成为了名垂青史的一代君王。

松萝茶的传说


安徽休宁有座山,山上长满松萝,因此叫松萝山。松萝山上长的茶,叫松萝茶。这种茶,叶片厚,叶脉细,嫩度好,条索紧结,色泽有光。冲泡后,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古人曾评说:松萝香气盖龙井。更有奇者,此茶能作药用。至今京津济南一带老中医开方用松萝茶的颇多,用它来治疗高血压、顽疮,化食通便。松萝茶为什么还能作药用呢?这里有个传说。

明太祖洪武年间,松萝山的让福寺香火极盛,有大小僧众四十余人。让福寺同其他各地名寺不一样,它的门前不是端坐两只石狮子,而是露天摆了两只大水缸。这两只缸,还不知是哪年哪月摆的。由于年代久远,缸里绿萍长得逗人,水的颜色也绿如翡翠。苏杭一带官员、财主、商人经常朝山进香,看到这两只缸里的绿萍,都喷喷称赞不已。

有一年,一个外地香客在庙前看到这两只水缸,不停地打量,足足端详了一两个时辰。尔后,径直走进庙堂,对老和尚鞠了个躬,说:方丈,鄙人看到贵寺有对宝贝,愿以重金购买。万望方丈割爱方便。

老和尚一听,觉得很奇怪:自己庙里哪有这么值钱的宝贝?便问:檀越所说,不知指啥?

香客说:就是庙门前那对水缸。

啊!老和尚如梦初醒,连连说,是的,是的,年代久远,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难得可贵。阿弥陀佛,难得可贵。

当下,两人便议定价为三百两黄金。三日后,由香客带人来取。

香客一走,老和尚怕水缸被人偷去,就吩咐全庙大小僧人一齐动手,将满缸绿水倒尽,洗刷干净,搬藏到庙内。

三天后,香客来了。一看到被洗刷干净的两只缸,连连摇头叹惜:可惜啊,可惜啊!宝气已净,没用啦!

老和尚不想自己反而帮了个倒忙,十分后悔,只得合掌念着:阿弥陀佛。

老和尚正在懊悔之中,已经走出庙门的香客又回转身来,对老和尚说:老方丈,你不要急,宝气还在你庙前,那倒绿水的地方便是。若种上茶棵,便能长出一种神奇的茶叶。它呀,三盏能解干杯醉啊!

老和尚听了喜形于色,连连作揖说:谢檀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后来,老和尚便在那里种上茶棵,果然,长成一片与众不同的茶园来。老和尚便把它作为让福寺的香茶,起名为松萝茶一代一代往下传。

两百年后,至明神宗时,休宁一带流行伤寒痢疾,人们纷纷到让福寺烧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凡是到寺里来的人,方丈都赐赠一包松萝茶,面授普济方:病轻者沸水冲泡频饮,二三日即愈;病重者,用此茶与生姜、食盐、粳米炒至焦黄煮服,或者研碎吞服,二三日也愈。果然,服后疗效显著,制止了伤寒痢疾的流行。

松萝茶成了灵丹妙药,一时声名大噪,蜚声天下。

茶的故事传说


世界茶的饮用量已超过其他饮料,怛在这一日常饮^品的背后,在茶叶店货架上的茶叶罐之外却隐藏着个个多彩而迷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把许多国家的社会和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

根据中国的传说,茶的动人故事始于神农氏对茶的有益性质的发现。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皇帝,也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和中草药专家,出于卫生的考虑,他只喝幵水。传说公元前2737年的一天,神农氏在一棵野茶树下,架锅烧水,稍事休憩,这时一阵微风拂过树枝,几片翠绿的野茶树叶随风飘落在即将烧开的水中,神农氏发观茶水变得味道鲜美,沁人心脾,饮后更感精力充沛,神清气爽。由此,茶便被发现了。

当然,我们无法知道神农氏是否真有其人,或许他仅是中国古代农业、畜牧业和文化发展神话的化身。确切地说中国直到公元前3世纪才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因此在遥远的公元前2737年便有这么一个皇帝是有些不可能的。但无论此饮料是如何起源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早在公元前3世纪之前,茶在中国就巳经非常盛行了。

然而,直到公元前3世纪才出现了有关茶叶的记载。当时中国有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称赞茶可提精安神,还有一军队将领写信向他的外甥索要一些真茶,因为他感觉自己年老体衰。茶原名荼,当时荼有两种含义,表示茶和苦苣菜两种植物,因此在古代记载中容易引起意义的混淆。为此,汉王朝丨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一个皇帝规定荼表茶义时应读,从而在读音上对其迸行了区别。到公元8世纪,表茶义的荼字去掉一横后转变成#广茶,并一直延用至今。这样,茶字便有了它独有的特征,茶的历史也因此变得更为简明了。

在公元3世纪之前,人们一直从況字-茶-的字形野茶树上采摘新鲜绿叶,并把它们冲泡成药物或滋补品。后来,为了保证茶叶的供应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幵始在自己的小农场里种植茶树,一整套千燥和加工茶叶的系统方法也逐渐发展起来。

公元4世纪、5世纪1茶叶逐渐风行全中国,人们开始在长江流域的氏陵地带建立新的茶叶种椬园。茶叶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并开始在客栈、酒店和饭馆出售。据记载,在公元476年,茶叶(青叶被蒸过后压缩成饼状〗曾被用来与土耳其人进行物物交换。茶叶商变得越来越富有,陶工、银器商人和金匠们开始打制一些精美昂贵的茶具1用以代表茶叶主人的财富和地位。

繁荣的唐王朝时期(公元618〜906年)被认为是茶的黄金时代,茶不再仅仅作为滋补品饮用,由于其具有提精安神功效,而更多地用作偷悦身心。

茶的制作和服务逐渐发展成为一神复杂的仪式,而且茶叶的栽培和加工过程也具有了严格的规定,规定了采摘者、采摘时间、采摘方法以及所采摘鲜叶的处理方法,对采茶者的个人卫生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禁止采茶女吃葱、蒜和浓烈的香料之类的食物,以免她们指尖的异味污染细嫩的叶子。

在商人们请求茶圣陆羽(公元733〜804年)编撰第一本关于茶的书^《茶经》期间,茶变得越来越重要。陆羽的《茶经^一书被认为是茶的经典著作,涉及到茶这一植物的起源和特征、不同的品种、茶叶的加工过程、必备的工具、茶的冲泡、茶具,不同地域的水质,杀的约性以及饮茶的传统习惯等各个方面。

唐朝吋期,嫩叶一旦被采摘下来,就通过蒸、压,然后倒入模具制成饼状,烘烤至千燥。冲泡茶时,需将茶饼在火上烘烤直至软化,再压碎成粉末、然后放入水中煮沸。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为了减少茶的苦涩的余味,常在茶中加入盐。然而最常用的调料是甜葱,生姜、橘皮、丁香、薄荷,在茶水沸腾前或沸腾后加入。

到了宋代(公元960〜1276年),茶的冲泡方式有所变化,紧压的茶饼先研磨成粉末,然后轻轻地拂入沸勝的水中,产生具泡沫的茶汤々喝完第一杯后,可再向茶中加入更多的开水,轻揽、饮用、这样可以重复冲泡7次。由于有更多潜在的调料如茉莉花、荷花和菊花等,因此没人再使用唐朝时期的香料添加剂。

明代(公元1368〜1644年)之前,中国生产的茶全为绿茶,而且紧压茶饼能保持完好、丝毫无损地运到遥远的地方进行交易。然而明代的茶却不做成饼状,而是保持松散状,经过蒸煮然后干燥。这样的茶叶不易保存》很快就会失去香气和风味。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茶被运送到遥远的欧洲,因而必须保持其品质,经营有道的中国茶叶种植者因此开发出了两个新品种茶叶一红茶和花茶。曾有一段时间,绿茶和纟了茶被认为来自不同的楨物佰实际上都来源于茶树上的绿叶。明代茶叶生产者发现,首先让茶叶在空气中发酵直至它们变成铜红色后,可以采用烘焙法使其停止自然发酵,他们就这样对茶叶进行保存。所以虽然欧洲开始从中国进口的是松散的绿茶,但随着明代种植者为了适应市场而阅整了他们的生产方式,风尚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顶茶的传说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蒙顶茶自唐朝起就被列为贡茶,品质优异,人人皆知。可是,知道它的来历的人却并不多。相传,很古的时候,青衣江有条仙鱼,经过千年修炼,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几颗茶籽,这里正巧碰见一个采花的青年,名叫吴理真,两人一见钟情。鱼仙掏出茶籽,赠送给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鱼仙就前来和理真成亲。鱼仙走后,吴理真就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鱼仙出现了,两人成亲之后,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鱼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纱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苗,茶树越长越旺。鱼仙生下一儿一女,每年采茶制茶,生活倒也美满。但好景不长,鱼仙偷离水晶宫,私与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发现了。河神下令鱼仙立即回宫。天命难违,无奈何,鱼仙只得忍痛离去。临走前,嘱咐儿女要帮父亲培植好满山茶树,并把那块能变云化雾的白纱留下,让它永远笼罩蒙山,滋润茶树。吴理真一生种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鱼仙,最终投入古井而逝。后来有个皇帝,因吴理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蒙顶茶因此世代相传,朝朝进贡。贡茶一到,皇帝便下令派专人去扬子江取水,取水人要净身焚香,午夜驾小船至江心,用锡壶沉入江底,灌满江水,快马送到京城,煮沸冲沏那珍贵的蒙顶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后与朝臣分享香醇的清茶。

茶的传说—藤茶


藤茶

相传在清朝光绪(1875)年间,武夷山下有位叫陈子贺的先生在京城担任光绪皇帝的老师,光绪皇帝当时身体较弱,食欲不振、脸色发黄、说话沙哑,脸上还常长红痘和黑斑。皇宫太医开出的处方一般只能维护一段时间,过后又会复发。光绪皇帝又十分怕吃药,故此病令光绪皇帝十分烦恼。那一年,陈子贺老师回家乡探亲,发现乡亲们经常饮用一种山上采来的野藤叶,人人精神饱满,皮肤光润,陈子贺先生试品尝一下,发现此茶饮后先苦后甘,回味甘凉,咽喉很舒服。联想光绪皇帝声音沙哑,于是,便带了一些回去给光绪皇帝品尝。光绪皇帝试品尝之后感觉味道不错,便经常泡饮。奇怪,不到半年时间,光绪皇帝不仅感觉咽喉清爽,而且脸上的红痘、黑斑也逐渐消失,皮肤变得光润起来,于是,光绪十分高兴,便降下圣旨,命它为“天子藤茶”。陈老师闻之急奏请皇上:如皇上降旨命它为“天子藤茶”,那百姓谁还敢喝?还是让它回到百姓之中,造福黎民百姓吧。皇上觉得老师的话有道理,于是就降旨命它为“野藤茶”。由此,野藤茶便逐渐在武夷山下流传起来,而且流传到南洋一带,至今在东南亚各国仍享有盛誉。由于野藤茶揉制烘干后形呈白色,所以,南洋一带又称其为“白茶”。

铁罗汉

铁罗汉,为武夷茶树名。原生长在慧苑岩内鬼洞中,树型壮实,叶长。治病有奇效。

一曰:历史上惠安县有个施集泉茶店,经营武夷岩茶“铁罗汉”最为有名。在1890年--1931年前后惠安县虽发生两次时疫,患者饮用施集泉的铁罗汉茶后,得以痊愈,因有如罗汉菩萨救人济世,故得名。

二曰:西王母幔亭招宴,五百罗汉开怀畅饮,掌管茶的罗汉醉得更深,在途经慧苑坑上空时,将手中茶折断,落在慧苑坑里,被一老农捡回家。罗汉托梦给老农嘱咐他将茶枝栽在坑中,制成茶,能治百病。故命名为铁罗汉。

名茶传说|冻顶乌龙的传说


冻顶乌龙茶俗称冻顶茶,是台湾知名度极高的茶,在台湾高山乌龙茶最负盛名,被誉为茶中圣品。

冻顶乌龙茶汤清爽怡人,汤色蜜绿带金黄,茶香清新典雅,香气清雅。在日本、中国和东南亚,享有盛誉。冻顶山是台湾省凤凰山的一个支脉,海拔700多米,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所以冻顶乌龙其实不是因为严寒冰冻气候所致,那么为什么叫冻顶呢?据说因为这山脉迷雾多雨,山陡路险崎岖难走,上山去的人都要绷紧足趾,台湾俗语称为冻脚尖才能上山,这即是冻顶山名之由来,茶亦因山而名。冻顶茶产量有限,尤为珍贵。

相传在一百多年前,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中,住着一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名叫林风池,他学识广博,体健志壮,而且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记不得是哪一年,他听说福建省要举行科举考试,就很想去试试,可是家境贫寒,缺少路费,不能成行。乡亲们喜欢林风池为人正直,有学识,有志气,有抱负,得知他想去福建赴考,就相约跑来对他说:凤池,你想去考是好事!去吧,有困难,大家帮你,你别发愁,赶快做好准备吧!说罢大家就慷慨解囊,给林凤池凑了足够的路费。林感激万分,第三天即拜别乡亲上路了。临行时乡亲们到海边送行,七嘴八舌地再三叮嘱:祝你一路顺风,路上多加小心啊!不管考得怎样,可要回来呀!别忘了故乡和乡亲,我们盼你回来呢!林凤池感动得流下泪来,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乡亲们争光。

不久,林凤池果然金榜题名,考上了举人并在县衙内就职。一天,林凤池决定回台湾探亲,在回台湾前邀同僚一起到武夷山一游。上得山来,只见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万塑皆美景。山上岩间长着很多茶树,又听说树上的嫩叶做成皂龙茶,香高味醇,久服有明目、提神、利尿、去腻、健胃、强身等作用,便想能带些回台湾多好啊,于是向当地茶农购得茶苗三十六棵,精心带土包好,带到了台湾南投县。乡亲们见凤池锦衣还乡,喜出望外,又见他带来福建祖家传种的乌龙茶苗,格外兴奋,他们推选几位有经验的老农,仔细地把三十六棵茶苗种植在附近最高的冻顶山上,并派专人精心管理。加之台湾气候温和,茶苗棵棵成活,不断吐着绿油油的嫩芽,可爱极了。接着,人们按照林凤池介绍的方法,采摘芽叶,加工成了乌龙茶。这茶说来也怪,山上采制,山下就闻到了清香,而且喝起来清香可口,醇和回甘,气味奇异,成为乌龙茶中风韵独特的佼佼者,这就是现今台湾省冻顶乌龙的由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