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瑶族自治县洛阳镇家家户户靠种茶致富

发布时间 : 2019-11-30
洛阳黑茶 绿茶的茶种 茶的五种味道

洛阳黑茶。

洛阳镇位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北部,洛阳镇的海拔高、云雾缭绕以及日夜温差大给茶叶的生长带来了良好的条件。近几年洛阳镇大力发展了茶叶种植,不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目前全镇的种茶面积达到6000多亩。

“洛阳作为生态镇,是南水湖水源保护核心区。如何找到既保护生态又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子,是摆在镇委、镇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洛阳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生态资源禀赋。我们在发展生态特色经济方面主要也是依托生态资源,突出生态特色,打造生态品牌,建设生态富裕家园,把洛阳建设成为林下经济示范镇、茶叶种植之乡、旅游发展名镇。”该镇党委书记华跃信心满满地说。

茶叶种植,高山变成绿色银行

乳源洛阳镇深洞村,云雾缭绕的山间突然下起小雨。50多岁的茶农梁人生戴着斗笠,站在人字梯上,在有着两三米高的茶树丛中不停地忙碌着采摘高山谷雨茶。

梁人生介绍,他祖上就有种茶的传统。他面前这片茶园,大概已有五六十年树龄。如今,他家的茶园有30多亩,到达丰产期的茶园有15亩。家里靠种茶建起了楼房,还购进了成套的现代化制茶设备。

在深洞村委办公楼后,一大片新种的茶园展现在记者眼前。这是去年新种的茶叶,格外鲜嫩,今年就可以采摘。

在深洞村委办公地,一整套现代化的制茶设备正在紧张运行,工作人员正通过机器炒制新摘的茶叶。

据介绍,洛阳镇总面积558平方公里,海拔在700至12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高达85%,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境内环境非常适宜种植茶叶。为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该镇实现由原来的靠山吃山向护山耕山转变,大力发展高山茶种植。

2013年,洛阳镇在市扶贫“双到”挂扶单位的帮助下,引进了专业且有实力的茶叶发展公司到洛阳发展茶叶种植,带动洛阳茶的发展,扶持指导群众标准化种植洛阳茶,改变了群众长期粗放式小规模种植茶叶的状况。目前,全镇洛阳茶叶种植规模达4000亩,其中,近两年规模新种茶叶2000多亩,而且茶叶的品质、加工工艺、经济效益均得到大幅提高。

据介绍,该镇每年可产中上等茶叶2.5万多公斤,平均价格大幅增长。种植茶叶的农户有500多户,而且茶叶种植规模及茶农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洛阳茶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

林下经济,助力农户增收致富

在洛阳镇坪溪村一处杉林中,记者看到了一种叫九节茶的植物。据了解,九节茶属常绿亚灌木,有着草珊瑚、观音茶、接骨木等多个别名,是一种多药用中草药。

经过示范种植和招商引资,洛阳镇选择了广药集团(敬修堂)作为合作开发伙伴,发动农民种植九节茶,发展林下经济,引导群众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种植九节茶,并形成“公司基地 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对农民种植的九节茶定出保护价的标准及包销承诺,给予扶持农户启动资金,提供技术服务等,既保护生态,又可增加村民收入。

据介绍,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目前洛阳九节茶林下经济种植规模已达5000亩,产值达500万元,种植户达100多户,每两年可为群众增收10万元。该镇半星村委新婆洞自然村李井胜夫妇种植九节茶约300亩,如绿色银行,去年获得20万元的可观收入。如今,许多参与种植九节茶的农户实现了脱贫,并逐步走上富裕道路。

洛阳茶以茶多酚含量最高的名声而闻名中外,独具特色的茶香气韵以及耐人寻味的回甘口感,喝了一口后会给人念念不忘的感觉。

Cy316.com延伸阅读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茶业概况简述(上篇)


一、茶产业概况

沧源县以山区为主,山区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99.2%,有70%的农业人口生活在海拔1000-2100米的冷凉山区,沧源县结合这一县域特点,形成了“东茶中蔗、西胶”的经济格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4~1957年,从凤庆县、双江县引进茶籽发放给农民,在播种早谷的同时,在早谷地里开始大面积撒播种植茶叶。

1960年,我县首次推广茶籽育苗和开垦新式茶园。2000年我县开始建设高优茶园,截全2013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106712亩,其中群体种老茶园37890亩、高优生态茶园55132亩,有机茶园13690亩(其中:碧丽源11280亩、勐省农场茶业有限公司350亩、佤山茶厂1560亩、糯良乡贺岭茶山500亩)。

截至2013年,采摘面积100217田。沧源县茶园主要集中分布在岩帅、单甲、糯良、勐来、勐角5个乡(镇),合计茶叶面积67855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106712亩的63.59%;其他5个乡(镇)合计茶叶面积38857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36.41%。沧源县的茶叶品种主要有本地大叶种、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风庆9号、云抗10号、台湾鸟龙、大白毫、紫娟、雪牙白毫、香归银毫等十余种。

全县自主经营茶叶企业6户(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佤山茶厂、勐省农场茶叶公司、联合乌龙茶厂、山川茶叶公司、滇皖茶厂):县内有3个茶馆(云南省沧源县佤山映像茶馆、碧丽源佤山茶谷、沧源佤王府茶楼),茶产业覆盖全县10个乡(镇)、90多个村委会12350户61750名茶农。

2015年毛茶:滇工夫红毛茶产量1067.2吨、产值2379.86万元:滇红CTC毛茶产量582.9吨、产值1497.88万元;晒青毛茶产量2880.2吨、产值5134.67万元;蒸烘青绿毛茶产量3069.8吨、产值5442.11万元。2015年精制茶:滇红工夫茶产量2730.7吨、产值11612.64万元:滇红CTC茶产量805.8吨、产值3771.14万元:普洱茶产量790.6吨、产值3638.22万元;蒸烘青绿茶产量2601.9吨、产值8052.21万元乌龙茶产量151.4吨、产值1408.02万元。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茶业概况简述(下篇)


二、茶树资源概况

沧源县境内野生古茶树资源丰富,权属国有林,分布范围较广,县内中西部地区单甲、糯良、勐董、勐角、勐来、班洪、班老、芒卡八个乡镇不同程度的生长有野生古茶树,其中面积较大的要数单甲、糯良、勐角、勐董四个乡镇相连的范俄山、芒告大山、大黑山安墩山一带的野生古茶园群落。

沧源的野生古茶树分布在海拔1700~2489米范围内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通过对县野生古茶树调查和考证,初步确定共有野生古茶园面积83443亩(芒卡镇野生古茶分布面积5225亩,班洪乡野生古茶分布面积3216亩,动来乡野生古茶分布面积5640亩,勐角乡野生古茶分布面积16578亩,勐董镇野生古茶分布面积16578亩,糯良乡野生古茶分布面积0419亩,单甲乡野生古茶分布面积5787亩。)

以大黑山野生茶考察数据为例:大黑山是指单甲乡、糯良乡、勐镇相连接的山林地带,此地的古茶树全部都生长在原始森林中,山顶海拔2469米,茶群落地埋坐标为北纬2310′02”~2335′20°,东径99°22′13”~99°2130°”,海拔在2042-2188米之间,集中分布面积3.6万亩,桢被类为南亚热带山地至雨林,茶树分布较集中的地段,每隔5-100米就有株高30米以上,基国直径50厘米以上的野生茶树生长,株高2~10米以下的茶树随处可见,大照山野生古茶树共计54.23万株。根据最租的1号大茶树地处海拔2380米,基围165厘米、株高4.7米、树幅1.5米。

大据山的茶群其有以下几个显着特点:分布海拔高,海拔上限达2430米:群落分布面积大,居沧源县境内已发现的野生古茶群落之首:茶树种群数量大、密度高、树龄大,为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可以说该群落正朝着利于茶树种群的方向演替,野生茶树的生长密度平均为一个样方(66.7平方米)30株。

达到构成植物自然群落的密度要求。9个样株茶树平均高度为34米、半均树幅5米、胸径37.5~64厘米,最低分枝高度2米,均是典型的乔木型茶树。根据树体高幅度,树干粗度和参照当地居民世代推测,树龄在千年以上,当地群众把这些野生荼称“绵”。可以制茶饮用,茶味苫涩。

据口碑和相关

贵州独山县:茶产业助推农民致富


近几年来,贵州独山县因种茶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了,该县的茶园面积也在持续增长,近日,在影山镇翁奇村麻基组茶山上,茶农们三五成群正埋头采摘茶,一眼望去,茶山青青,茶叶嫩绿,犹如绿色的海洋。

采茶

“今天收获还不错,不到一会儿功夫,我就摘了一篮子,我得赶快拿去企业加工了,争取卖个好价钱。”村民刘大伟说道。

刘大伟口中的企业就是如今已经闻名独山甚至省、州的新贵茶业。它是一家集生态休闲旅游观光、茶产品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新兴民营企业。当刘大伟把新鲜嫩绿的茶青送入一红一绿两条生产线,两个小时后,经过收青、摊青、杀青、揉捻、整形、提毫等一系列工序,茶青变成一盒盒包装精美的成品茶叶。而这些茶业主要销往浙江、江苏、贵阳、上海等地。

“过去只要一提到麻基组,很多人都会说那里穷,是典型的穷寨子,而如今却因为种植茶产业成为了富裕的寨子。”刘大伟说:“我们寨子有20户人家,现在几乎每户都种上10余亩,产值有12万元,除去育苗、人工等费用,年均纯收入达8万元。”附近村寨听说种茶有搞头,都会选择避开农忙时节过来帮忙采茶,每天都能得到80至100元不等的收入,成为了他们增收的“第二职业。”

“这两年种茶,收入是一年比一年高,你看,我现在住着新房,开着新车。这一切还得感谢我手中的茶啊!”村民陈大哥说。

……

在独山,有不少农户因为种茶、采茶让他们收入得到了持续增收。目前,全县共有茶园12.8万亩,投产茶园3.5万亩,全年茶叶产量达到1160吨,产值近2.1亿元。

当然,像影山镇这样因种茶而助推农户致富的典型,只是独山多措并举加速发展茶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独山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在充分发挥茶产业优势上,因地制宜,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投入等措施,培育发展茶产业。目前,全县有茶叶加工厂29家,涉及茶企业(合作社)14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州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7家。此外,自2015年来,该县已成功举办两届独山论坛--中国茶产业发展智库峰会,通过产品与文化推广,展示了独山和黔南茶产业风采。

种白茶 喜致富


【致富金点子】黄月勇的成功因素有很多。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投资建立茗茶场;种植、采摘、生产每一个环节严把质量,追求高质量;经营上秉承诚信做人的原则,承揽天下客,做生意更做朋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中国晶茗有机白茶网,利用网络渠道优势推广技术,搭建客商间交易的平台。黄月勇种植白茶可谓面面俱到环环把关,相信初涉商海的农民朋友能做到其中的两点,便离成功不再遥远。

致富事例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和平晶茗茶场有机茶基地,了一派繁忙的场景,老板黄月勇正忙着向客户介绍产品,带他们参观茶场,在他办公室里还有四五个客户正在商议,其中还有日本客商。“这些天茶场忙得不可开交,前来订购有机茶的人很多,根本供不应求。”黄月勇高兴地说,“现在正与日本客商商议,刚才带他们参观了炒制过程,去山上考察,他们对白茶很感兴趣,表示有意向与我们合作。”获得2007年度县“十佳”农村科技示范户的黄月勇,只要提到他,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不已。

黄月勇家以前是开石矿的,由于经济效益不好倒闭了,沉重的担子落到他身上,为此他外出打工,在湖州某饭店当厨师。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走向了白茶开发的道路。2000年的一天,饭店老板拉来一车的白茶让他帮忙搬,顿时他想到了安吉那边的亲戚也有这样的白茶,后来就带了亲戚的茶叶给老板品尝,货比货,老板觉得他的茶叶好,决定与他交易,这次小小的交易让他看到了白茶的市场前景。

2001年,黄月勇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开始种植茶叶,投资建立长兴和平晶茗茶场。初期,由于资金短缺,不能形成规模,只有40亩的面积,加上那时候的他经济很紧张,造不起房子,向朋友借了钱买机器,租了房子加工茶叶,请人采摘时,村民们都是半信半疑,不肯去采摘。但他并不气馁,坚持自己的信念,跟村民沟通。那时候还是家庭小作坊型的,只能小面积的炒制,茶叶炒制都是他亲手干。接着,又遇到了茶叶销售不出去的难题,他开始四处求经,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茶叶炒制,提高茶叶质量,还专门请了师傅。2005年正式建立了晶茗茶场,注册了鑫月商标,实现了新的跨越。现在只要是有关茶叶的各类培训会,他都要去学习。

诚信做人是黄月勇的经营原则。通过朋友介绍他的茶叶市场渐渐打开,现在茶场主要的客源来自湖州、吴江、上海、山东、江苏等地,并在湖州和山东济南均设有茶场直销部,栗阳设有代销点。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茶场,去年4月他注册了中国晶茗有机白,利用网络渠道优势推广技术,搭建客商间交易的平台。后发现网站经营的效果不明显,他又挖空心思在今年2月设立了中国长兴白。

在茶叶管理上,黄月勇有“硬规定”,他对采茶工要求苛刻,采摘要一叶一芽,严格把关采摘质量。花大资金栽培茶叶,施用有机肥和菜饼,专门使用国际认可、指定的植物用药治理虫害。加工过程更是严格,茶叶的加工干度都是通过质量监督局检验达标,每天都会有水分测定报告,检验合格后才包装。每一个环节他都要亲自把关,追求高质量。

自白茶园发展以来,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新建规范化茶厂1400多平米,软、硬件设施齐备,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年销售收入达60万元,为白茶成功发展和推广作出了示范作用。

安徽庐江县茶产业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大力发展茶产业,对贫困户进行精准扶贫,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茶苗和服务,采取了“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日前,在春兰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种植基地,林农们正在对茶园修剪和除草。

据报道,庐江县春兰茶叶专业合作社带领贫困户大力发展茶产业,按照茶农的需求,组织技术力量,通过“田间课堂”、开展集中培训、外出考察学习,为贫困茶农免费提供优质茶苗和全程服务。合作社指导社员们按照生态绿色品种、标准化种植,并提供技术服务,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茶叶产量高,鲜叶价格比原来高了一倍多。

茶树修剪

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方式,统一采购良种茶苗,无偿提供给贫困茶农种植,免费提供杀虫灯、黄板等用于防害灭蛾,并把加工厂建到了贫困村。合作社还积极探索“茶产业+旅游”融合发展之路,引导建设高标准茶园和休闲娱乐设施,打造融采茶、制茶、品茶、购茶、餐饮、休闲为一体的茶园生态旅游精品景区,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新天地。合作社理事长赵晨介绍说,合作社里的贫困户每年可以领3个“红包”。第一个“红包”是土地流转出让金,每亩每年有600元,每户每年也能挣2000多元;第二个“红包”是茶园劳务承包佣金,合作社将茶园分段承包给贫困户,承包者负责按照有机标准进行施肥、除草、浇水等日常管理(不包括采摘),每亩每年佣金是900元;第三个“红包”是采茶的工钱,每天工资是100多元,每名贫困户一年光采茶收入都可以达到1万元,这样就能使3人户的贫困户当年就达到经济脱贫指标。3个“红包”加起来,每户贫困户一年就能增收2万元,可以确保稳定脱贫。

截至目前,庐江县春兰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园面积达1.1万亩,茶叶年产量达60吨,产值3100多万元,茶农人均年种茶收入超过5000元,其中涉及贫困农户460多户。茶叶成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村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贵州石仟县:“最美茶乡”长出致富苔茶


贵州省石阡县,地处贵州省东北部,是我国的一个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该地位于湘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梯级大斜坡地带,该县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特点。再加上该地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气候温和,水量丰富,因此特别适合茶叶的生长。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政策指导和帮扶下,石阡县当地人民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努力发展现代茶产业。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冬日,走进贵州“最美茶乡”铜仁市石仟县五德镇,经济日报记者看到,集中连片的荒山坡、撂荒地已被翻新,刚起好的茶垄散发出泥土的芬芳,黑色地膜将茶垄均匀地覆盖着,茶农在阳光下辛勤地劳作……

“去年我们加工了大宗茶2万斤,精品红茶3000斤,高端绿茶1万斤,极品苔茶8000斤,珍品苔茶5000斤,帮助茶农创收480余万元。”石阡夷州贡茶公司总经理王飞说。

2017年,五德镇以夷州贡茶公司为龙头的10余个茶叶加工企业、50余个苔茶加工作坊牢牢把握市场机遇,拓宽茶农致富渠道,茶农生产积极性增强,主动脱贫意识显著提高。

五德镇新华村中硐组村民李洪显就因种茶得到了实惠。以前,因家里主要劳动力长年外出打工,导致大面积土地撂荒,近年来,李洪显主动调整种植结构,种茶20亩,仅2017年春茶收入就超过2万多元。

记者在新华村看到,茶农正在抓紧对茶园除草、修枝、松土、施肥,并按标准建设新植茶园。“以前用老方法种茶成活率低,现在科学种茶,先深翻土地、起垄盖膜,再标准移植,大大促进了茶树的成活率。”正在老娲洞万亩苔茶示范基地种茶的地印村村民朱云秀说。

“只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引领群众加深对目前茶叶市场发展趋势的认识,让他们看到茶叶的长远效益,把茶叶生产当成可持续的、符合市场转型发展的脱贫致富产业来抓,让贫困群众有了稳定的增收路子,脱贫攻坚就能有大成就。”新华村脱贫攻坚决战队副队长吕应忠说。

“看到村里家家种茶富了起来,我也把自家撂荒多年的6亩多土地拿出来种茶叶了。我要积极劳动,尽快脱贫,再也不想挂着贫困户的牌子了。”新华村老寨子组贫困户徐大培说。

据了解,五德镇已规范化建设新植茶园6000亩,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园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而石阡县则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化建设的要求,形成了“园区+示范基地+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方式,规划新植茶园面积3万亩,为“茶叶大县”的进一步发展布好局。

屏山县:茶叶唱主角 脱贫致富有希望


屏山县是我国四川省宜宾市下辖的一个县,同时也是当地有名的贫困县。受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屏山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比较落后。为了促进屏山县的经济发展,当地政府推出了精准扶贫的措施,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当地的百姓掌握一门致富发的技能,才能让经济真正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屏山县当地茶园

产业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方式,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在我国扶贫工作正有序、稳步推进的大好前景下,不少贫困地区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农产品在区域经济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如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已经不仅仅只是满足生存的要素,而是成为我们奔向小康生活的重要财富。

《慈善公益报》记者通过调研发现,作为农业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茶叶唱起了农业经济脱贫的“主角”,茶叶也成为是许多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茶叶成为脱贫重头戏

进入阳春三月,位于四川省屏山县的很多农村里呈现一派繁忙景象:茶农抓紧时间上山采摘茶叶,茶叶基地附近的加工厂忙着新茶的筛选、烘干……“今天的鲜叶每斤52元,一天下来有100多元的收入,我们的干劲很大,日子也更加有盼头了!”屏山县大乘镇大田村马草组村民陈光金高兴地告诉记者。

屏山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在这个地处高山深处的乡镇里,早年许多采茶人一直处在贫穷落后的生活状态下。如今的屏山县正突出以茶产业等为重点的特色生态产业建设,使茶叶经济在百姓脱贫致富中起到重要作用。

“高山茶区,由于污染较少,周围基本上是植被繁茂,整个生物链完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海拔高的地方,多云雾天,有利于调节空气湿度,多漫射光,这种光照条件更适合茶树生长。这里的每一座山都飘逸着清韵茶香,每一条江都流淌着金枝玉叶。”村民指着茶山告诉记者。

“屏山作为以茶叶为扶贫主导产业的贫困山区县,通过‘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二定一返三包’+‘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专合社、业主、农场和贫困户建立紧密的订单生产关系、多次分利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1带N’方式与贫困农户结成联股、联利共同体,采用优先劳务用工、物化投入等形式,对贫困农户开展有效的智力帮扶,稳定收入来源。”屏山县委书记邱东林告诉记者说。

拓宽茶叶致富路子

“马上就要到采茶的旺季了,这将近300亩的茶园,仅仅茶园管理等务工收入一年下来就有10万多元,现在平时有6个人管理这片茶园,都是村里的村民,”福建省武夷山市洋庄村村民袁大伯望着观音坑那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开心地向记者说着,“自从村里的荒山开发成茶园后,村民种茶的积极高了,收入高了,生活也好了。”

据记者了解,洋庄村实行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将观音坑近300亩荒山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由武夷山市闽王生态农林有限公司开发成茶园,吸引当地村民种植茶叶共同致富,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解了茶农们“销售”后顾之忧。种植管理期间,由公司聘请村民锄草、施肥、修剪、治虫等,让他们在家门口挣钱。

“近300亩茶园,年产万斤以上茶叶,在带动当地茶业产值的同时,带动品质升级,我们完全按照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标准,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在政府产业扶持的政策下,我们对茶叶进行深加工的同时,也严把质量关,2017年,我们观音坑出产的茶叶通过全球公认、最资深质量认证机构‘SGS’481项标准,完全符合甚至高于出口欧洲的标准。”闽王生态农林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优银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与茶叶龙头企业纷纷打破传统,探索了一条聚合各方要素的新路子:延伸茶业产业链、开发茶业多功能、发展茶业新业态,将茶叶产业体系分解为茶叶主体产业、衍生产业、关联产业,积极推动茶叶精深加工,推动茶叶由一产向二、三产延伸,为贫困群众拓宽就业创业增收致富路子。

“借助生态旅游发展的东风,我们在一期投资2000万元的基础上,准备计划二期投资8000万元,和当地政府一起,打造生态茶园观光的模式,将茶文化融入生态旅游发展,将茶叶经济进行绿色延伸。”王优银告诉记者。

返乡创业种茶帮助乡亲脱贫致富


何万忠,一个在外打拼二十余年,事业有成之际,不忘带着帮助乡亲脱贫的心愿,返乡创业种茶,并于家乡塔山瑶族乡狮园村成立了一个合作社,主事茶产业,近两年来发展不错。

他说,他最初想做土特产生意,帮助乡亲们把当地土特产品销出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乡党委书记彭小冬促膝谈心后,决定发展茶叶产业。

塔山瑶族乡狮园茶园

塔山平均海拔83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高山多云雾,土壤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是我省宜茶区之一。

塔山栽培茶叶历史悠久。但很长一段时间,塔山茶养在深闺人未识。有一些老茶园,有几个老茶厂,但规模和档次都上不去。

2015年,天堂塔山合作社成立。创业之初,合作社包括我在内仅有6人,茶园不过100余亩。如今,通过租赁、复垦、新辟等方式,合作社茶园面积已达2100亩,入社农户有281户,成为省扶贫产业项目。

合作社给入社农户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去年,邻村鳌头村77岁的村民吴石头带着7亩茶园入社。以前他自己打理茶园,毕竟年老精力不济,而且自己制作的茶叶质量不佳,很难卖出好价钱。费神费力,收入无几,他是当地贫困户。入社后,其茶园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干活有务工收入,加上采茶、卖茶,一年有1万多元收入。

从合作社获益最多的要数狮园村村民刘宗任。他有10多亩茶园入社,自己搞管理,妻子在茶厂制茶,年收入有6万多元。刘宗任家摘掉了“穷帽”,还建了新房。

通过务工、摘茶、卖茶等,入社农户大多一年有两三万元收入。当初,入社农户有106户是贫困户,去年底绝大部分已摘帽脱贫。

上思县:大力发展茶产业,脱贫致富不是梦


上思县位于凤凰山下,在优渥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大力发展茶产业,让贫困户感受到了增收的喜悦。村支书黄景超,从创办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亲自动手炒茶,每个细节力求完美,致使产品供不应求。2016年他还带领2户贫困户一起种植绿茶,加工茶叶,走上种茶制茶共同致富之路。

上思县

大山脚下建茶场,家门口念活“致富经”。上思县的凤凰山地处十万大山腹地,四季云雾缭绕、空气湿润、雨水充沛、土壤深厚肥沃。这里生产的凤凰茶,富含有机质,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痰、清香甘醇等很受消费者喜爱。如今,凤凰茶树不仅变成了生态树,也变成了致富树。

叫安镇百包村那交屯位于凤凰山下,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该屯大力发展茶产业。今年67岁的黄景超,曾经当了17年村支书,拥有17年种茶经历。从凤凰茶场场长位置退下来后,他返乡创业办起了首家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家庭茶场,开始了他的绿茶人生。

上思县

2015年7月,他创办了上思县景超茶叶专业合作社,有社员4户21人。由于他引进高品质绿茶推广种植,加上巧施有基肥,实行科学管理,茶树长势茂盛。黄景超说:“种茶不算难,难的是加工茶叶。原料的嫩度好,才能做出好茶。”以前,黄景超炒茶采用的是手工,往往需要花费10个小时左右。现在用机械制茶,仅用3~4个小时就能完成生茶杀青、揉棯、烘干等工序的生产流程。每次加工茶叶300斤左右,每个月采茶一轮,每次采摘100至200斤鲜茶。一般加工100斤鲜茶可得20斤干茶,按当地市场价出售每斤150元,产品供不应求。

目前他种有绿茶40多亩,其中老茶树30亩,新茶树10多亩。2016年他种茶获得好收成,全年产茶3万斤,加工成干茶出售后收入3万多元。他带领2户贫困户一起种植绿茶,加工茶叶,走上种茶制茶共同致富之路。

大力发展绿茶产业,让贫困户尝到了增收甜头。贫困户黄景飘、罗加怀、蒙美新等3年来都到黄景超家庭农场打工,不论是采茶或制茶,每天每人能领到100元工钱,年底每人还得到分红1000元。当地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了劳动就业。

种茶致富,造福一方百姓


最近,江苏省仪征市月塘乡曹营村茶农们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绿杨春早”茶文化节了。据该村主任周国朝介绍,该村70多户茶农正积极准备借助茶文化节这个平台,让自己的茶叶卖个好价钱,得到好收成。

月塘乡曹营村是该乡茶叶种植较为集中的村,全村从2001年起发展茶叶种植,从当初只有几百亩茶田,发展到现在已拥有1200余亩茶田。该村仅康庄组与李庄组就有茶农50户左右。周主任介绍,2001年曹营村响应政府号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茶业经济。村里免费为村民开沟,提供种子,聘请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技术指导,送技术入户、入田,邀请技术专家到村就茶叶种植、幼龄茶轩管理、春季茶园管理、秋季茶园管理、茶园修剪技术、茶叶采摘技术等不同技术管理要点,组织农民集中培训,茶农由不同技术变成茶叶能手,调动茶农的积极性,成为以茶创业、增收致富的农村能手。目前该村共有耕地面积4181亩,茶叶种植面积占1200多亩。茶叶种植已成为该村村民致富的好途径。康庄组村民曹幸丰今年40岁出头,家里有4亩茶田,靠茶叶过上了好日子,通过收购鲜叶加工和自家炒制茶叶出售,他家的年收入达5万元左右。同时他不忘辐射带动周边村民以科学种茶创业、共同开拓市场,实现同学科学、同发展、同致富,共同致富奔小康。

目前,曹营村村委会一班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共同致富、开拓创业为工作要领,大力推进一村一业,积极培养创业人才,茶叶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每年净增200亩茶叶,茶农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对于“绿杨春早”茶文化节的举行,茶农们积极向村委会表示,要通过茶文化节这个平台长见识,学技术,将曹营村的茶叶推出仪征,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仪征的茶,喜欢仪征的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