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县:茶叶唱主角 脱贫致富有希望

发布时间 : 2019-11-30
唱红茶对人有什么好处 茶叶 茶叶与茶叶的区别

唱红茶对人有什么好处。

屏山县是我国四川省宜宾市下辖的一个县,同时也是当地有名的贫困县。受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屏山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比较落后。为了促进屏山县的经济发展,当地政府推出了精准扶贫的措施,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当地的百姓掌握一门致富发的技能,才能让经济真正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屏山县当地茶园

产业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方式,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在我国扶贫工作正有序、稳步推进的大好前景下,不少贫困地区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农产品在区域经济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如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已经不仅仅只是满足生存的要素,而是成为我们奔向小康生活的重要财富。

《慈善公益报》记者通过调研发现,作为农业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茶叶唱起了农业经济脱贫的“主角”,茶叶也成为是许多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茶叶成为脱贫重头戏

进入阳春三月,位于四川省屏山县的很多农村里呈现一派繁忙景象:茶农抓紧时间上山采摘茶叶,茶叶基地附近的加工厂忙着新茶的筛选、烘干……“今天的鲜叶每斤52元,一天下来有100多元的收入,我们的干劲很大,日子也更加有盼头了!”屏山县大乘镇大田村马草组村民陈光金高兴地告诉记者。

屏山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在这个地处高山深处的乡镇里,早年许多采茶人一直处在贫穷落后的生活状态下。如今的屏山县正突出以茶产业等为重点的特色生态产业建设,使茶叶经济在百姓脱贫致富中起到重要作用。

“高山茶区,由于污染较少,周围基本上是植被繁茂,整个生物链完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海拔高的地方,多云雾天,有利于调节空气湿度,多漫射光,这种光照条件更适合茶树生长。这里的每一座山都飘逸着清韵茶香,每一条江都流淌着金枝玉叶。”村民指着茶山告诉记者。

“屏山作为以茶叶为扶贫主导产业的贫困山区县,通过‘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二定一返三包’+‘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专合社、业主、农场和贫困户建立紧密的订单生产关系、多次分利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1带N’方式与贫困农户结成联股、联利共同体,采用优先劳务用工、物化投入等形式,对贫困农户开展有效的智力帮扶,稳定收入来源。”屏山县委书记邱东林告诉记者说。

拓宽茶叶致富路子

“马上就要到采茶的旺季了,这将近300亩的茶园,仅仅茶园管理等务工收入一年下来就有10万多元,现在平时有6个人管理这片茶园,都是村里的村民,”福建省武夷山市洋庄村村民袁大伯望着观音坑那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开心地向记者说着,“自从村里的荒山开发成茶园后,村民种茶的积极高了,收入高了,生活也好了。”

据记者了解,洋庄村实行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将观音坑近300亩荒山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由武夷山市闽王生态农林有限公司开发成茶园,吸引当地村民种植茶叶共同致富,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解了茶农们“销售”后顾之忧。种植管理期间,由公司聘请村民锄草、施肥、修剪、治虫等,让他们在家门口挣钱。

“近300亩茶园,年产万斤以上茶叶,在带动当地茶业产值的同时,带动品质升级,我们完全按照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标准,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在政府产业扶持的政策下,我们对茶叶进行深加工的同时,也严把质量关,2017年,我们观音坑出产的茶叶通过全球公认、最资深质量认证机构‘SGS’481项标准,完全符合甚至高于出口欧洲的标准。”闽王生态农林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优银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与茶叶龙头企业纷纷打破传统,探索了一条聚合各方要素的新路子:延伸茶业产业链、开发茶业多功能、发展茶业新业态,将茶叶产业体系分解为茶叶主体产业、衍生产业、关联产业,积极推动茶叶精深加工,推动茶叶由一产向二、三产延伸,为贫困群众拓宽就业创业增收致富路子。

“借助生态旅游发展的东风,我们在一期投资2000万元的基础上,准备计划二期投资8000万元,和当地政府一起,打造生态茶园观光的模式,将茶文化融入生态旅游发展,将茶叶经济进行绿色延伸。”王优银告诉记者。

cy316.com扩展阅读

返乡创业种茶帮助乡亲脱贫致富


何万忠,一个在外打拼二十余年,事业有成之际,不忘带着帮助乡亲脱贫的心愿,返乡创业种茶,并于家乡塔山瑶族乡狮园村成立了一个合作社,主事茶产业,近两年来发展不错。

他说,他最初想做土特产生意,帮助乡亲们把当地土特产品销出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乡党委书记彭小冬促膝谈心后,决定发展茶叶产业。

塔山瑶族乡狮园茶园

塔山平均海拔83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高山多云雾,土壤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是我省宜茶区之一。

塔山栽培茶叶历史悠久。但很长一段时间,塔山茶养在深闺人未识。有一些老茶园,有几个老茶厂,但规模和档次都上不去。

2015年,天堂塔山合作社成立。创业之初,合作社包括我在内仅有6人,茶园不过100余亩。如今,通过租赁、复垦、新辟等方式,合作社茶园面积已达2100亩,入社农户有281户,成为省扶贫产业项目。

合作社给入社农户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去年,邻村鳌头村77岁的村民吴石头带着7亩茶园入社。以前他自己打理茶园,毕竟年老精力不济,而且自己制作的茶叶质量不佳,很难卖出好价钱。费神费力,收入无几,他是当地贫困户。入社后,其茶园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干活有务工收入,加上采茶、卖茶,一年有1万多元收入。

从合作社获益最多的要数狮园村村民刘宗任。他有10多亩茶园入社,自己搞管理,妻子在茶厂制茶,年收入有6万多元。刘宗任家摘掉了“穷帽”,还建了新房。

通过务工、摘茶、卖茶等,入社农户大多一年有两三万元收入。当初,入社农户有106户是贫困户,去年底绝大部分已摘帽脱贫。

上思县:大力发展茶产业,脱贫致富不是梦


上思县位于凤凰山下,在优渥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大力发展茶产业,让贫困户感受到了增收的喜悦。村支书黄景超,从创办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亲自动手炒茶,每个细节力求完美,致使产品供不应求。2016年他还带领2户贫困户一起种植绿茶,加工茶叶,走上种茶制茶共同致富之路。

上思县

大山脚下建茶场,家门口念活“致富经”。上思县的凤凰山地处十万大山腹地,四季云雾缭绕、空气湿润、雨水充沛、土壤深厚肥沃。这里生产的凤凰茶,富含有机质,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痰、清香甘醇等很受消费者喜爱。如今,凤凰茶树不仅变成了生态树,也变成了致富树。

叫安镇百包村那交屯位于凤凰山下,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该屯大力发展茶产业。今年67岁的黄景超,曾经当了17年村支书,拥有17年种茶经历。从凤凰茶场场长位置退下来后,他返乡创业办起了首家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家庭茶场,开始了他的绿茶人生。

上思县

2015年7月,他创办了上思县景超茶叶专业合作社,有社员4户21人。由于他引进高品质绿茶推广种植,加上巧施有基肥,实行科学管理,茶树长势茂盛。黄景超说:“种茶不算难,难的是加工茶叶。原料的嫩度好,才能做出好茶。”以前,黄景超炒茶采用的是手工,往往需要花费10个小时左右。现在用机械制茶,仅用3~4个小时就能完成生茶杀青、揉棯、烘干等工序的生产流程。每次加工茶叶300斤左右,每个月采茶一轮,每次采摘100至200斤鲜茶。一般加工100斤鲜茶可得20斤干茶,按当地市场价出售每斤150元,产品供不应求。

目前他种有绿茶40多亩,其中老茶树30亩,新茶树10多亩。2016年他种茶获得好收成,全年产茶3万斤,加工成干茶出售后收入3万多元。他带领2户贫困户一起种植绿茶,加工茶叶,走上种茶制茶共同致富之路。

大力发展绿茶产业,让贫困户尝到了增收甜头。贫困户黄景飘、罗加怀、蒙美新等3年来都到黄景超家庭农场打工,不论是采茶或制茶,每天每人能领到100元工钱,年底每人还得到分红1000元。当地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了劳动就业。

云南腾冲:一片茶叶带领茶农脱贫致富


云南腾冲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是全国有名的生产茶叶的地方之一,而腾冲茶就是当地的特色茶叶。腾冲茶不单单是一种茶叶,还带动5万多户的茶农实现脱贫。未来,当地政府还将依托环境优势,发展特色茶旅,实现茶农致富。

腾冲茶

一踏上腾冲的土地,浓郁的茶香就顺着鼻孔沁入心脾。7月21日,全国“三农”媒体聚焦云南扶贫采访团来到云南省腾冲市,近距离感受了腾冲茶之韵味。

腾冲市位于云南省西部,是我国著名的新生代火山区,从河谷到山顶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非常适宜茶叶生长,是全国百强产茶地之一。2014年,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腾冲红茶、绿茶、普洱茶等19个茶样进行检测,认为腾冲茶具有水浸出物、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等特点。目前,该市共有茶园15万亩,通过国家和省级认证的有机茶园1.4万亩,绿色生态茶园0.7万亩,取得无公害茶园认证的有8万亩,以高黎贡山为中心分布有4.7万余亩野生茶树群体,现已建成高优生态茶园4万余亩。2016年,腾冲红茶、腾冲绿茶、腾冲乌龙茶、腾冲白茶、腾冲黑茶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国家商标局审核。

云南腾冲

“我是高黎贡山的女儿。”这是腾冲市高黎贡山生态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亚忠告诉记者的第一句话,“高黎贡山有神灵,企业的古茶品牌叫‘高黎贡山’,能用这个名字是我们的骄傲,她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做好茶叶,参与修路、助学、扶贫、救灾等都是我们的根本。”陈亚忠说,34年前,当她一个人爬上高黎贡山山顶看到古茶树时,她就知道这是腾冲人赖以生存的宝贝。公司从当初的一个人,到现在拥有茶园1万亩,带动茶农5万多户,直接受益茶农18万多人,实现产值1.9亿元,年带动农户收入6000多万元,一直把“情在茶山,根在茶山”作为公司的发展之源。

邵存芬是腾冲市马站乡兴华村村民,她为腾冲极边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打零工已有几个年头了。“我们家里的土地流转给了公司,除了地租之外,我来公司做活儿,一天能拿60元。”邵存芬说,腾冲极边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将鲜叶收购价从12元每公斤提高到15元每公斤,苗木、有机肥都是公司提前垫付的,家里一亩地三季最高能收入8000元,种地不再是一种苦差事了。

“腾冲茶,包括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红茶等,在云南我们不是最大的,但我们是最具有特色的。”腾冲市农业局局长徐家宝告诉记者,腾冲市在稳固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着重打造茶、银杏、红豆杉等生态经济林业,逐步形成北部规模农业区、中部精品农业区、南部多样农业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全市农业走高原特色区域化都市农业之路,将特色旅游和特色农业结合,整体实现农业腾飞和农民致富。”

太平猴魁:带领茶农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太平猴魁属于绿茶类,产于黄山猴坑一带,在得天独厚的产区环境下,茶叶品质良好。猴坑茶业公司,在政府的帮助下,推动当地茶行业转型升级,最终带领茶农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太平猴魁

锐意进发树行业标杆

近年来,猴坑茶业公司实施“互联网+”战略,强化品牌宣传,积极开拓市场,织密销售网络,目前已在合肥成立营销中心,在济南、合肥、宿州等地开设直营专卖店,销售网络遍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十多个大、中型城市,部分产品出口至日本欧洲等地。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该公司将线上销售和线下体验相结合,在天猫平台上线运营猴坑茶业旗舰店,运用京东、1号店、淘宝集市店、建行、邮政、唯品会等第三方B2C平台辅助,提高猴坑品牌的市场占有量,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产业扶贫开拓致富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猴坑茶业公司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探索“市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模式,从基地规划、技术指导、生产管理到订单收购、加工销售,形成产业化生产链。通过实施产业帮扶带动战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企业与农户互利双赢。2016年底,猴坑村共有44户85人整村脱贫出列。

民生惠农提升获得感

为了提高茶区“造血”功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猴坑茶业公司企业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按照“33112”扶贫资金分配比例原则,采取部分产业扶贫资金以“三变”资金入股到有较强经济实力、生产经营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具体资金量化到贫困户手中,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进行股金分红。

下一步,猴坑茶业公司将紧抓发展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调整产业结构,完善销售网络,打响健康牌,经营放心茶。努力将“猴坑”品牌建设成为中国名牌,打造茶行业领军企业,最终带领茶农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贵州黔南都匀毛尖已成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都匀毛尖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茶条卷曲,色泽云泽,有着清香的茶气,所含的营养价值很丰富,在茶叶市场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盛夏时节,采访组乘车前往黔南州都匀市毛尖镇螺丝壳茶园。顺山而上,公路两旁一笼笼、一排排的茶树迎面扑来,站在山顶眺望,满山青翠,微风拂过,清香阵阵。高寨水库环绕群山,绿波倒影,风景独好。

茶叶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的主要生产地,都匀市毛尖镇近年来在茶产业发展中,把绿水青山变为了金山银山。茶产业,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目前,都匀市可采茶园20万亩,2018年茶叶产量达7224吨,产值为18.4亿元,茶叶主销广东、湖北、山东等省份,线下渠道订单订购占60%,店铺销售占27%,旅游带动占8%,电商订购占5%。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14家,茶农7.86万人,涉茶农民人均增收6800元。茶产业发展也让都匀尝到甜头,拉动地方经济发展,鼓起了群众的“腰包”。

如今,黔南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机遇,进一步做大茶文章。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黔南茶园基地面积将发展到200万亩、投产茶园100万亩,实现茶叶加工能力3万吨,综合产值80亿元以上,成为供应“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优质茶叶基地。

成都采茶节在邛茶走廊举行邛茶“唱主角”


每年的三月,是一个让人舒服的季节,这时候气温开始逐渐回暖,大地开始复苏。而茶产业更是迎来了它的春天。在三月,我国很多地方的茶叶开始进入采摘的季节,特别是在我国气候比较温暖的地区,春茶开始出现。

在这个3月,邛茶很是活跃。3月9日,2018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分会场暨第八届成都采茶节新闻通气会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成都采茶节开幕式将于3月18日在邛崃夹关黑茶广场举行。

本届成都采茶节主体活动3月8日-20日在邛茶走廊举行,配套活动将持续到清明小长假。主体活动分为三大板块:“天府文化的邛茶读本”板块、“乡村振兴的邛茶实践”板块、“邛茶走廊的农旅融合”板块。在“天府文化的邛茶读本”板块,将举行邛崃历代黑茶珍品展、丝路茶园音乐会、夹关民俗巡游等活动。在邛崃黑茶高峰论坛上,国内知名茶叶专家将齐聚夹关茶山,共同追溯黑茶之源,探讨邛崃黑茶标准并发布。

据了解,邛茶走廊优质良种茶叶基地目前已经达到10余万亩,年产茶叶达8100吨,邛崃黑茶以其香、醇、陈、红、厚的品质已经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行列,成为邛茶的重要标签,成为推进邛茶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依托邛茶产业发展起来的茶叶主题旅游也是方兴未艾。

值得一提的是,为助力九寨沟产业重建,作为对口援建单位,邛崃市还专门邀请九寨沟参加成都采茶节,共同举办“邛九一家亲”邛崃九寨沟生态农产品联展。

云南澜沧:茶企助脱贫 经济发展新希望!


云南澜沧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其出产的普洱茶,滇红茶等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作为中国的西南内陆地区,云南澜沧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其经济发展程度远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为了促进澜沧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当地政府着眼于当地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的新目标。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担负起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普洱景迈人家贡茗茶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他们通过“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近700多户农户。不仅打响了自身品牌,也成为了当地发展产业促脱贫的中坚力量。

“一花引来百花开”,这样的扶贫明星企业正焕发着新活力,引领和帮助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茶叶助农:既能拿分红 又可在茶园务工

随着景迈山申遗的推进和越来越响亮的名气,伴随而来的是景迈茶的大热,许多景迈山人因茶而富,一些景迈山人则因茶而名,仙贡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她掌舵下的“景迈人家”及其品牌已成为景迈山上的一张重要名片。

对于仙贡和许多景迈山人来说,有着同样的记忆:从古树上辛苦采回来的茶叶,似乎并没有更多的经济价值。只将这些茶叶粗制一下,当做劳作间的普通饮品。或是将多余的茶叶存下来,等到有人进村收茶时,交换一些生活用品。记忆中的景迈山,古茶树如此野蛮地生长着,世代生存于此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几乎没有人上心的绿色,会在日后成为摇钱树。而对于仙贡来说,采茶,只是沿袭传统的农业活动。她绝对料想不到,若干年后的今天,景迈山古茶林里的那些不起眼的绿色叶子竟然会如此受到人们的青睐,更想不到这些曾经不起眼的树叶会在时间的洗礼中蜕变为“绿色银行”,更想不到在它身上会有如此多的“附加值”。

将时间的齿轮拨回2002年,那时的仙贡大学刚毕业,走向社会的她,满怀一骨子冲劲与闯劲,毅然选择回乡创业,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空。在创业的初期,尽管经历了缺少资金、缺少技术、缺少管理经验等多重困难的洗礼,仙贡没有放弃,在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筹集5万元资金建立了岩勐茶厂。

刚开始没有任何经验,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知识技能,她虚心请教每一位来景迈山的客人,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制茶技术给予指导和培训,主动到外地参加茶叶交流会议等,学习先进生产经验,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积累,逐步掌握了茶叶加工技术。

2010年4月仙贡组建了景迈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品牌+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茶农们不仅可以通过合作社拿到分红,还可以就近在自家茶园里务工,把企业的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通过“一地生四金”(土地流转“租金”、务工赚“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种植得“现金”)的精准扶贫模式帮助农民脱贫。

“我们这里常年云雾缭绕,茶香怡人,以前即使我们做出再好的茶,有价无市也是徒劳,现在好了,加入了合作社,我们家家户户都实现了户增万元。” 周海建是景迈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第一批老社员,深切感受到了合作社带来的变化。

仙贡的命运始终与绿色茶山息息相关,仙贡爱这片绿,不止是固守,更是发展。在她的引领下,合作社从最初的27户社员发展到如今的228户,拥有茶园面积9063亩,其中古树茶3423亩,生态茶5820亩,年可产毛茶200吨,其中古树茶70吨,生态茶130吨。除了收购加工合作社社员的茶叶,同时辐射了周边近500户农户,并为60名青年解决了就业问题。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荣获“省级示范社”、“市级示范基地”、“优秀会员单位”等称号。仙贡创立的普洱景迈人家贡茗茶业有限公司,不仅“种”活了茶叶这样一种富民产业,还把茶叶树变成了“摇钱树”。

树品质牌:既延伸产业链 又提升附加值

走进位于普洱市中心城区的景迈人家茗品体验店,各类款式的、档次的普洱茶产品琳琅满目,环境幽雅的门店内不仅处处充满浓郁的茶文化氛围,还凸显着现代时尚的气息,更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光顾。而谁又会想到这是由农民合作社在城区开设的品牌专卖店。

仙贡的命运与绿色茶山息息相关,仙贡爱这片绿,不止是固守,更是发展。“在普洱、昆明已开有专营店,做精茶产品,让景迈山的气息深入大城市。”仙贡在谋划着自己的绿色版图,书写着自己的创富故事。

瞄准市场需求,走品牌发展之路,仙贡和她的景迈人家贡茗茶业有限公司把“景迈人家”普洱茶品牌专卖店开进大城市,展示品牌形象,建立营销窗口,经过几年的发展,其成立的普洱景迈人家贡茗茶业有限公司已成为集“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岩勐茶厂”“精品客栈”“茗品体验店”为一体的茶产业、旅游文化产业资源综合开发企业。

在其名下的每款茶产品均是以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及景迈山特有的环境气候元素所拥有的特性,结合当代的设计理念赋予每一款茶特有的名称和包装图纹。其生产的茶叶按制作工艺可分为五大工艺,即普洱生茶、普洱熟茶、白茶、红茶、青茶(乌龙)。整个产品体系为四大体系,即典藏、高端、常规、特色,共35个规格。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打上了“品质”牌,既延伸了产业链,又提升了附加值,既盘活了徒弟资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这要归功于在企业发展初期,无论从建设选址、植被保护等方面都进行了周密细致的考量,身体力行带动茶农保护生态,开展有机茶、无公害茶宣传、认证及销售。通过努力,景迈人家专业合作社茶农率先在景迈村完成高密度留氧生态茶园改造。

因茶,景迈、芒景的茶农们收入越来越高,生活得到不断改善,年收入几十万元不再是神话,收入上百万元的也大有人在。“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景迈人要做新型农民,公司是这样教予我们的。”景迈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岩虎说。合作社按照现代农业企业和茶叶产业化模式运作,几年来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一步步走向成功,“景迈人家”这个品牌也是越来越响亮,成为了整个景迈山乃至整个业界的翘楚。

农旅结合:既挖掘旅游资源 又拓宽茶农收入

远上茶山石径斜,景迈山上有人家。要去澜沧县的景迈山,必先经过“景迈人家”这座离景迈山很近的客栈,随着景迈山旅游观光的升温,景迈人家也很有名气,成为很多文人墨客写景迈山不可缺少的一笔。

“景迈人家”开始以做茶叶为主,建客栈本是为了接待朋友,以前并不对外开放营业。随着景迈山和景迈茶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游客茶商纷至沓来,这些来的人最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吃住问题。2010年之后,景迈人家逐步开放,到现在已经成为一家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精品客栈。

解决吃住问题,景迈人家却不走寻常路,而是着力打造出自己的特色来,按照景区的统一要求,景迈人家采取傣族杆栏式结构建筑,一楼餐饮、二楼住宿,每个房间都体现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风格,最为别具一格的是菜单上的名字:千年螃蟹追凤凰,是将古茶树上的植物“螃蟹脚”和鸡炖在一起;古韵蛋饼,也叫茶叶蛋饼,饼上的茶叶都是新鲜采摘的;茶叶炒牛肉,将新鲜的茶叶放入牛肉中炒,使味道更加鲜美。对特色的追求和打造使景迈人家人气渐旺,木板房和茶叶饭成为景迈山来客的记忆亮点。

仙贡说起建客栈的初衷是为了广交朋友,让来客吃好住好。后来逐渐成为茶商们的一个驿站,来自广东、广西等地的茶商们在这里汇聚交流,俨然成为一个关于茶的“沙龙”, 以前,每年春茶上市时节人是最多的,其他时候稍微冷淡些。现在是整年都热闹,“黄金周”时期的自驾游数量越来越多,精品团也不断增多,仅2016年一年就接待精品团20多次,平均每个月就有2次。

巨大的人气带来了财气,粗略计算下来,景迈人家客栈平均每年盈利200多万,几乎都是现金流动,这和茶叶加工销售的固定资金形成了互补,实现了资金的“动静结合”。另外,很多在这里体验过茶叶加工的人对景迈古茶的生态无污染有了更深的认识,直接提升了景迈茶的美誉度和品牌魅力。

如今一到景迈山旅游,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景迈人家,想到景迈人家优质的茶叶、舒适的客栈、贴心的服务,到景迈人家休闲度假、品茶、买茶的“回头客”越来越多了。

事业成功了,日子越过越好,仙贡就想带动全村老百姓共同致富。为此,她招收一大批村民进入景迈人家茶厂、宾馆、餐厅工作。2013年,景迈人家成为澜沧县职业高中校外见习、实习的企业,3年多来帮助社会输送了近70名人才。

知名企业对贫困村、贫困农户的帮扶,不仅仅丰富了企业扶贫内涵,也为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构建民营企业扶贫新模式提供了积极探索。在当前扶贫工作处于啃硬骨头、攻坚拔寨阶段,涌现出的一批批像“景迈人家”及其品牌定位的企业,通过企业帮扶,注重长期与短期结合、产业与教育结合、提高人均收入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增强了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格局。

贵州独山县:茶产业助推农民致富


近几年来,贵州独山县因种茶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了,该县的茶园面积也在持续增长,近日,在影山镇翁奇村麻基组茶山上,茶农们三五成群正埋头采摘茶,一眼望去,茶山青青,茶叶嫩绿,犹如绿色的海洋。

采茶

“今天收获还不错,不到一会儿功夫,我就摘了一篮子,我得赶快拿去企业加工了,争取卖个好价钱。”村民刘大伟说道。

刘大伟口中的企业就是如今已经闻名独山甚至省、州的新贵茶业。它是一家集生态休闲旅游观光、茶产品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新兴民营企业。当刘大伟把新鲜嫩绿的茶青送入一红一绿两条生产线,两个小时后,经过收青、摊青、杀青、揉捻、整形、提毫等一系列工序,茶青变成一盒盒包装精美的成品茶叶。而这些茶业主要销往浙江、江苏、贵阳、上海等地。

“过去只要一提到麻基组,很多人都会说那里穷,是典型的穷寨子,而如今却因为种植茶产业成为了富裕的寨子。”刘大伟说:“我们寨子有20户人家,现在几乎每户都种上10余亩,产值有12万元,除去育苗、人工等费用,年均纯收入达8万元。”附近村寨听说种茶有搞头,都会选择避开农忙时节过来帮忙采茶,每天都能得到80至100元不等的收入,成为了他们增收的“第二职业。”

“这两年种茶,收入是一年比一年高,你看,我现在住着新房,开着新车。这一切还得感谢我手中的茶啊!”村民陈大哥说。

……

在独山,有不少农户因为种茶、采茶让他们收入得到了持续增收。目前,全县共有茶园12.8万亩,投产茶园3.5万亩,全年茶叶产量达到1160吨,产值近2.1亿元。

当然,像影山镇这样因种茶而助推农户致富的典型,只是独山多措并举加速发展茶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独山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在充分发挥茶产业优势上,因地制宜,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投入等措施,培育发展茶产业。目前,全县有茶叶加工厂29家,涉及茶企业(合作社)14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州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7家。此外,自2015年来,该县已成功举办两届独山论坛--中国茶产业发展智库峰会,通过产品与文化推广,展示了独山和黔南茶产业风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