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金融帮扶贫困户发展油茶产业

发布时间 : 2019-11-30
绿茶产业 湖南的茶叶 湖南功夫红茶

【www.cy316.com - 绿茶产业】

望着漫山遍野的油茶林,大路村是湖南衡阳耒阳市公平圩镇的一个贫困村,为了帮助当地的贫困户发展油菜产业,今年该市开展了一场“惠农担-油茶贷”金融帮扶活动,很多贫困户申请了贷款,承包了不少的油茶林,刘洪全就返包了171亩油茶林,预计纯收入可达7万元,记者采访的时候,他笑在嘴上、乐在心里。

贫困户怎么承包得起这么多油茶林?原来,这条脱贫的路子是“贷”出来的。“我们用公司资产作抵押,给林农担保贷款,然后将公司油茶林地返包给农户,按6∶4的比例与农户共享收益。”湖南神龙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万元介绍,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有效帮助有资金缺口的贫困林农发展油茶种植。目前,公司已在耒阳、常宁共流转林地12.6万亩,其中7.56万油茶种植区已吸纳1.6万户贫困林农参加种植、抚育。

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迅速,现有油茶林378万亩,成为当地林农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近年来,为进一步发挥油茶产业的扶贫作用,该市大力落实国家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缓解贫困户资金压力。目前,全市已发放油茶林抵押贷款2亿元,贴息576万元。

“我们把发展油茶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力争将油茶产业打造成兴林富民的支柱产业。”衡阳市林业局局长陈骏介绍,今年该市开展“惠农担-油茶贷”金融帮扶活动,与5家金融单位签订了扶持林业产业、油茶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切实帮贫困户发展油茶产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推动油茶产业大发展。

Cy316.com延伸阅读

湖南衡阳:加快油茶产业发展 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强市”


近年来,湖北省衡阳市一直在努力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想要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将衡阳打造成“中国油茶第一强市”,为此,日前,衡阳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油茶树

《决定》明确了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目标,即力争到2025年,衡阳市在现有基础上完成油茶新造122万亩,低改垦复110万亩,油茶林面积由378万亩发展到500万亩,其中油茶丰产林发展到400万亩;茶油年产量增加到12万吨,重点培育1—2家油茶龙头企业上市,衡阳市油茶产业年产值达500亿元以上。

《决定》要求,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要突出推进新型经营、提升科技水平、搭建发展平台、加快扶贫攻坚、加强行业监管、打造优质品牌、扩大宣传影响、发挥协会作用等8个重点。重点推进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十百千万”工程,即培植10个国省油茶产业龙头企业、100个2000—5000亩的油茶种植示范基地、1000个300亩以上的油茶种植示范庄园、10000个50—100亩的油茶家庭农场。

《决定》强调,要把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作为各县市“一把手工程”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认真研究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扶持机制。从2018年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或筹措1亿元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油茶产业扶贫、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农信担保、基金运作、科技创新、产业宣传、考核奖补、区域性公共品牌打造等工作。

镇巴县:积极推动茶产业发展 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


深居内陆的镇巴县,由于经济落后、资源短缺,成为我国的贫困县之一。近年来,镇巴县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积极推动农民从事茶业,以此加快当地脱贫的步伐。在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实施多项辅助措施,农民们发展茶业的积极性被带动了起来,截至目前,共有2万多人实现增收。

镇巴县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镇巴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这一核心,将茶产业发展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攻方向之一,带动全县15个镇90余个有茶贫困村(社区),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茶产业发展实现脱贫。

该县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优质气候条件和茶叶资源优势,相继出台《镇巴县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关于加快镇巴茶产业突破发展决定》等文件,结合《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县、镇、村三级联动通盘谋划,编制出茶叶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和各年度实施计划;通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奖扶措施,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领办茶叶专业合作社带领贫困群众增收,先后打造出“一带两区”(210国道沿线生态茶园旅游带、楮河和纳溪河流域优质富硒区以及三元、简池优质高产区)11.63万亩高标准茶园。利用帮扶干部教、能人帮、村干部带等办法,运用“合作社(加工厂)+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经营机制,鼓励引导贫困户利用土(林)地入股赚股金、自有茶园入社分红或自采卖茶到合作社获利、进园务工挣工资、搬迁入园成茶园产业工人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增收。

镇巴县

观音镇星子河社区的洪富荣,过去一直靠侍弄家里的几亩薄地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几年前,由于地质塌陷,导致家里房屋受损成了危房,让本就紧巴巴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在镇村干部的动员下,她将家里的10多亩土地、林地全部流转给了丰源林牧业公司,通过“公司(产业园)﹢移民安置﹢贫困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她与本村的88户贫困户一起移民安置进了园区,她也变成了丰源林牧业公司的产业工人。住在园区、工作在园区,依靠股金和工资,她家收入翻了几番,成为该县首批“山上建园区、园里建社区、贫困户就地变工人”的脱贫典型。

同时,该县通过集中培训、现场示范操作及农业技术“四进”(进园区、进企业、进专业合作社、进强村)巡回培训等方式,开展茶园建设、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叶加工等技能培训,鼓励有能力的贫困户新建茶园,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并积极规范茶叶收购、采摘用工市场,稳定贫困群众就业途径,保障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湖南桑植县:开启“企业+村民”发展模式 莓茶产业圆贫困户增收致富梦


桑植县是湖南的贫困县之一,受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十分有限,因而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发现桑植县的独特气候十分适合莓茶的种植,随着“企业+村民”发展模式的开启,如今桑植县共有2000亩的莓茶园,每斤莓茶可卖到260元一斤,莓茶产业圆贫困户增收致富梦。

莓茶产业

记者近日来到笔架山村,高山耸立、云雾缭绕,莓茶园散落在山坡上,阵阵清风过后,空气中弥漫着莓茶的嫩叶味道。虽然是秋季,仍有部分村民在采摘茶叶。

笔架山村的莓茶产业由八大公山镇统筹,采取“企业+村民”的发展模式:张家界众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种茶、制茶基地;聘请当地村民和贫困户按照80元一天,参与莓茶的栽培和采摘;企业所获收入除去成本外,部分利润还将用于村里公益事业和贫困户分红。

廖金枝是村里帮扶贫困对象,每天早上8点多她就到了茶园,一天工作8小时。“一年差不多10个月可以劳动。”廖金枝说,村里的莓茶今年上半年开始栽培,从栽培、锄草到采摘茶叶一样都没落下,现在拿到手已有5000多元。

莓茶不仅使笔架山村民获益,周边村民也一样。“整个八大公山镇已经卖出3000斤干茶,260元一斤。”八大公山镇党委书记彭南京说,目前八大公山镇莓茶已有近2000亩种植面积,后续还将扩大种植规模,并进一步将莓茶鲜叶深加工,做成饮品、保健食品等附加值更大的产品。

“发展莓茶产业给村民提供了长期就业的机会。”彭南京说,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带领大家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走得更远。

桂东茶旅融合 助贫困户脱贫


湖南省第六届网络文化节——“旅游扶贫,文旅兴县”于7月26日在桂东县举行,清泉镇的观光茶园,每年有10多万的游客,今后还将建设名宿、农家乐等服务和休闲场所,让游客不但有看的,还有玩的。在桂东不得不提蓝老爹公司,生产的红茶已带动茶农4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茶农采茶

清泉镇岂能无茶业

规划建设中的万亩玲珑王茶叶观光园位于清泉镇、桥头乡,距桂东县城38公里,距井冈山约70公里,省道S352线贯穿全境连通井冈山,交通便利。园区核心面积10000亩,是一个集生态、观光、旅游、体验、文化、民俗于一体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景区。目前茶园已经建好,也修建了部分游步道。

清泉镇副镇长何慧麟告诉记者,现在,茶园每年就有10多万人次的游客,不过在茶园停留的时间不长,“游客来了看一下茶园,买了茶叶就走了。因为没有游玩项目,也没有餐饮和住宿,不会在这里停留很长时间。”何慧麟说。

郭洪波表示,完全建好后的茶园,将解决这些问题。“在整体规划中,万亩玲珑王茶叶观光园除了茶园外,还将建设名宿、农家乐等配套服务和休闲场所。”当然,民宿和农家乐建好了,还得能把游客留在这里。万亩玲珑王茶叶观光园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还将开展茶叶采摘、手工制茶等体验式休闲项目,让过来的游客不但有看的,还有玩的。”郭洪波说,据他介绍,这个茶园将在明年全部建好,并开放。

建好后的茶园,对于当地百姓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郭洪波说:“村民有四种方式可以从中获利,包括自种自销、到茶园务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届时,清泉镇的百姓都将受益于这个茶园。

热情好客的茶农

畲族小姑娘开发新茶品

说起万亩玲珑王茶叶观光园,就不得不提蓝老爹公司总经理蓝利丽。她是桂东县唯一的畲族民族村--中坑村的蓝氏后裔,1994年出生的畲族小姑娘,2013年在湖南农大名师的指点下与哥哥一起创办了蓝老爹业叶开发有限公司。

在一次市场营销的调研课程中,听到老师讲目前全球的绿茶是供大于求,而红茶的需求量正在不断的增大,回想起父亲病故前一直在摸索的桂东红茶传统的制作工艺,蓝利丽便开始沉下心研究红茶,查资料,做调研,勤实践,请教老师,反反复复,对比茶叶市场,决定就此发力,试制红茶,终于探索出制作优质红茶的品种——金观音。目前,蓝老爹公司生产的红茶达到了湖南的领先水平。

因为金观音的表现出色,蓝利丽的小作坊转型升级为大公司,也开始为村民造福。蓝老爹公司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2017年与桂东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鲜叶收购合同,还请当地村民到公司务工,蓝利丽告诉记者:“每年有600人到我们公司来从事采茶等工作。”目前,蓝老爹公司已带动茶农4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郭洪波告诉记者,2014年,清泉镇有贫困户616户,共1975人。通过过去三年的努力,目前还有贫困户161户,共460人。他们的目标是今年实现全面脱贫。而正是茶园的存在,让这个目标成为可能。

湖北鹤峰县贫困户齐“抢”茶苗


3月30日讯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扶贫力度,很多贫困地区的茶农也都“抢”到了茶苗,近日,湖北省鹤峰县五里乡杨柳村靠着政府扶持,全村已种植近三千亩的茶园。

近日,记者在鹤峰县五里乡杨柳村农民邹时英的茶园看到,一株株茶苗覆土紧实,茎叶伸展,朝气盎然,横成排,竖成行。

“他的茶苗子是‘抢’来的,也栽得最专心。”同行的村支书田佳明笑着说。

茶苗

杨柳村原打算今年新成长良种茶园190亩,哪想到,2元月27日送茶苗的车刚开进村,守候的村民就“一哄而上”,一个个小跑着争抢。成果,村民多抢了40亩的茶苗,乡里不得不赶紧和县茶叶局协调补上。

“一亩茶管好了,如何也有三四千元收入。”贫困户邹时英此次抢了3亩茶苗,“本来只报1亩,这么好的苗子,有点没忍住,都栽好了,绝不摧残浪费蹂躏一根苗子的。”

“本来有些老茶蔸,效益不大好。前年,村里带我们到湖南石门参观,那里的茶园,很标致,收入又高。”邹时英说,那次参观触动了每一个人。今年,全村已新成长良种茶园1300多亩,全部是鄂茶1号。

“要致富,先富志。”村民向宏喻毫不忌讳以前的“老上访”称呼。他说,村里多次组织召开小组会、屋场会,鼓励贫困户白手起家,本身也想清楚了“以前到乡当局‘胡搅蛮缠’几百元钱,就像被打发的‘叫化子’,不如勤劳致富的大方”。他家此刻种了10亩茶,日子愈来愈有盼头。

“全村370多户,茶园面积已达2800多亩,户均近8亩。”田佳明介绍,富起来的村民铆着劲儿改善居家环境,目前该村已有180多户完成房屋改造,公路入户率100%。

凤庆县:“三位一体”发展茶产业 贫困户脱贫增收成效显著


说到凤庆县,我们就不得不提滇红茶啦,当地是以生产滇红茶而出名的,也可以说滇红茶是凤庆人的“致富茶”。近段时间以来,凤庆县通过“三位一体”来发展茶产业,贫困户们脱贫增收成效显著,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那么,“三位一体”是指什么呢?为何会有如此好的效果呢?一起来看看吧。

凤庆

“三位一体”股份制打造扶贫致富联合体

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在得到政府产业扶持之中,也在基地、用工等环节解决地方农民就业脱贫问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凤庆县通过“龙头企业+村委+合作社”的“三位一体”模式,以扶贫致富联合体为基础,扩大基地规模。

据滇红集团副总裁沈平介绍: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三位一体”由龙头企业、村委会、合作社三家以股份制的方式(龙头企业占50%股份,村委持10—20%的期权股,合作社持30-40%的期权股),将26个茶场,17个专业合作社连在一起,把生产、加工、销售有机联合起来,形成扶贫致富联合体。实现标准种植、规范化管理,持续健康发展,为企业提供安全优质原料。目前,公司核心基地3.07万亩,辐射带动周边10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三分之一。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滇红集团)创建于1939年,前身为“云南省凤庆茶厂”,是省、市、县的重点茶叶企业,是“滇红”茶的缔造者和传承者,同时也是国家扶贫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村委+合作社”的“三位一体”模式,辐射13个乡(镇)4.86万户18万茶农(建档立卡贫困户2310户8192人),助推产业精准扶贫,实现茶叶提质、茶农增收、企业增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凤庆

农民“变身”产业工人贫困户茶产业收入增收1100元

滇红集团以茶园经营权流转为动力,农民变产业工人。村“两委”负责组织发动建立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单位,将一家一户茶农零散、抛荒的茶园以入股、出租、经营权流转等方式将茶园经营权集中到茶场,由茶场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目前共流转茶园3.07万亩,3万名农民变为基地工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715人)。

以基地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实现五大收入。茶场通过对合作社茶园集合,实现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生产出优质生态茶叶,确保了质量,提高了产出率。公司实现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年增收3600万元以上。

就茶农而言,亩均鲜叶收入达1500元、茶园流转收入250元、务工收入1400元、入股收入350元;集体经济亩均实现10—20元。贫困户仅茶产业收入较流转前增收1100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