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三位一体”发展茶产业 贫困户脱贫增收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 : 2019-11-30
凤庆茶特点 茶叶烘干一体机 凤庆名茶

【www.cy316.com - 凤庆茶特点】

说到凤庆县,我们就不得不提滇红茶啦,当地是以生产滇红茶而出名的,也可以说滇红茶是凤庆人的“致富茶”。近段时间以来,凤庆县通过“三位一体”来发展茶产业,贫困户们脱贫增收成效显著,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那么,“三位一体”是指什么呢?为何会有如此好的效果呢?一起来看看吧。

凤庆

“三位一体”股份制打造扶贫致富联合体

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在得到政府产业扶持之中,也在基地、用工等环节解决地方农民就业脱贫问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凤庆县通过“龙头企业+村委+合作社”的“三位一体”模式,以扶贫致富联合体为基础,扩大基地规模。

据滇红集团副总裁沈平介绍: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三位一体”由龙头企业、村委会、合作社三家以股份制的方式(龙头企业占50%股份,村委持10—20%的期权股,合作社持30-40%的期权股),将26个茶场,17个专业合作社连在一起,把生产、加工、销售有机联合起来,形成扶贫致富联合体。实现标准种植、规范化管理,持续健康发展,为企业提供安全优质原料。目前,公司核心基地3.07万亩,辐射带动周边10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三分之一。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滇红集团)创建于1939年,前身为“云南省凤庆茶厂”,是省、市、县的重点茶叶企业,是“滇红”茶的缔造者和传承者,同时也是国家扶贫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村委+合作社”的“三位一体”模式,辐射13个乡(镇)4.86万户18万茶农(建档立卡贫困户2310户8192人),助推产业精准扶贫,实现茶叶提质、茶农增收、企业增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凤庆

农民“变身”产业工人贫困户茶产业收入增收1100元

滇红集团以茶园经营权流转为动力,农民变产业工人。村“两委”负责组织发动建立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单位,将一家一户茶农零散、抛荒的茶园以入股、出租、经营权流转等方式将茶园经营权集中到茶场,由茶场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目前共流转茶园3.07万亩,3万名农民变为基地工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715人)。

以基地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实现五大收入。茶场通过对合作社茶园集合,实现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生产出优质生态茶叶,确保了质量,提高了产出率。公司实现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年增收3600万元以上。cy316.cOM

就茶农而言,亩均鲜叶收入达1500元、茶园流转收入250元、务工收入1400元、入股收入350元;集体经济亩均实现10—20元。贫困户仅茶产业收入较流转前增收1100元。

精选阅读

镇巴县:积极推动茶产业发展 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


深居内陆的镇巴县,由于经济落后、资源短缺,成为我国的贫困县之一。近年来,镇巴县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积极推动农民从事茶业,以此加快当地脱贫的步伐。在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实施多项辅助措施,农民们发展茶业的积极性被带动了起来,截至目前,共有2万多人实现增收。

镇巴县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镇巴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这一核心,将茶产业发展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攻方向之一,带动全县15个镇90余个有茶贫困村(社区),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茶产业发展实现脱贫。

该县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优质气候条件和茶叶资源优势,相继出台《镇巴县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关于加快镇巴茶产业突破发展决定》等文件,结合《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县、镇、村三级联动通盘谋划,编制出茶叶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和各年度实施计划;通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奖扶措施,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领办茶叶专业合作社带领贫困群众增收,先后打造出“一带两区”(210国道沿线生态茶园旅游带、楮河和纳溪河流域优质富硒区以及三元、简池优质高产区)11.63万亩高标准茶园。利用帮扶干部教、能人帮、村干部带等办法,运用“合作社(加工厂)+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经营机制,鼓励引导贫困户利用土(林)地入股赚股金、自有茶园入社分红或自采卖茶到合作社获利、进园务工挣工资、搬迁入园成茶园产业工人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增收。

镇巴县

观音镇星子河社区的洪富荣,过去一直靠侍弄家里的几亩薄地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几年前,由于地质塌陷,导致家里房屋受损成了危房,让本就紧巴巴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在镇村干部的动员下,她将家里的10多亩土地、林地全部流转给了丰源林牧业公司,通过“公司(产业园)﹢移民安置﹢贫困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她与本村的88户贫困户一起移民安置进了园区,她也变成了丰源林牧业公司的产业工人。住在园区、工作在园区,依靠股金和工资,她家收入翻了几番,成为该县首批“山上建园区、园里建社区、贫困户就地变工人”的脱贫典型。

同时,该县通过集中培训、现场示范操作及农业技术“四进”(进园区、进企业、进专业合作社、进强村)巡回培训等方式,开展茶园建设、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叶加工等技能培训,鼓励有能力的贫困户新建茶园,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并积极规范茶叶收购、采摘用工市场,稳定贫困群众就业途径,保障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贵州茶产业多举措助推 茶农脱贫成效显著


贵州茶产业,在未来三年,将要建设茶叶原料和加工中心,成为中国第一茶叶大省和品牌,通过提高茶园质量、升级茶叶加工、加强质量监控、融合茶与其他产业、提高品牌宣传力度,以实现产值500亿元,56万茶农脱贫这一茶目标。

贵州

8月6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推进电视电话会议。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孙志刚在会上表示,要打好基础设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四个硬仗”,打好农村通组路建设等“七大战役”,这为新阶段的攻坚圈定了“攻击”的重点。

在产业脱贫领域,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秦如培表示,未来三年,贵州茶产业的发展要建设“两大中心”(全国最大的茶叶原料中心和加工中心)、打造“四个第一”(贵州现代农业第一产业、贵州第一出口农产品、中国茶叶第一大省、中国茶叶第一品牌)、实施“五大工程”(茶园提质增效工程、加工升级工程、质量安全保障工程、渠道建设工程、品牌宣传工程)。其中,实施“五大工程”主要包括:

贵州

一、茶园提质增效工程:推广白叶一号、黄金芽及地方自育优良品种30万亩;实施化肥零增长、增施有机肥,集成推广150万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茶园50万亩。

二、加工升级工程:每年增加贵州绿茶品牌授权使用企业300家;全省茶企超过4500家,集团达到12个;每年新认证SC、ISO9001、HACCP企业200家以上。

三、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如推广150万亩林-灌-草的立体生态系统;划定100万亩以上核心保护区;每年推广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100万亩;打造50万亩“欧标茶”生产基地;推动以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为重点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实现所有主产县全覆盖。

四、渠道建设工程:推进茶叶与贵州烟、酒、水、旅游等产业的跨界融合;每年新增省外营销窗口100个,每年新增大型连锁渠道网点500个;加快电子商务建设;推动国际知名企业到贵州建分公司或基地;提升茶博会影响力,支持茶企参加助推出口的会展;支持5个茶叶批发市场升级,新建茶青交易市场22个,支持茶叶全面进入省内酒店、餐饮、高速公路等渠道。

五、品牌宣传工程:以“贵州绿茶”为引领,构建“省级公用品牌+核心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贵州茶品牌体系;新建改造茶文化项目10个、茶叶观光园50万亩,积极推进“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

据了解,到2019年,贵州省投产茶园面积要达到600万亩,产量达到50万吨,产值达到500亿元,累计带动56万贫困人口脱贫。

湖南桑植县:开启“企业+村民”发展模式 莓茶产业圆贫困户增收致富梦


桑植县是湖南的贫困县之一,受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十分有限,因而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发现桑植县的独特气候十分适合莓茶的种植,随着“企业+村民”发展模式的开启,如今桑植县共有2000亩的莓茶园,每斤莓茶可卖到260元一斤,莓茶产业圆贫困户增收致富梦。

莓茶产业

记者近日来到笔架山村,高山耸立、云雾缭绕,莓茶园散落在山坡上,阵阵清风过后,空气中弥漫着莓茶的嫩叶味道。虽然是秋季,仍有部分村民在采摘茶叶。

笔架山村的莓茶产业由八大公山镇统筹,采取“企业+村民”的发展模式:张家界众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种茶、制茶基地;聘请当地村民和贫困户按照80元一天,参与莓茶的栽培和采摘;企业所获收入除去成本外,部分利润还将用于村里公益事业和贫困户分红。

廖金枝是村里帮扶贫困对象,每天早上8点多她就到了茶园,一天工作8小时。“一年差不多10个月可以劳动。”廖金枝说,村里的莓茶今年上半年开始栽培,从栽培、锄草到采摘茶叶一样都没落下,现在拿到手已有5000多元。

莓茶不仅使笔架山村民获益,周边村民也一样。“整个八大公山镇已经卖出3000斤干茶,260元一斤。”八大公山镇党委书记彭南京说,目前八大公山镇莓茶已有近2000亩种植面积,后续还将扩大种植规模,并进一步将莓茶鲜叶深加工,做成饮品、保健食品等附加值更大的产品。

“发展莓茶产业给村民提供了长期就业的机会。”彭南京说,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带领大家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走得更远。

桂东茶旅融合 助贫困户脱贫


湖南省第六届网络文化节——“旅游扶贫,文旅兴县”于7月26日在桂东县举行,清泉镇的观光茶园,每年有10多万的游客,今后还将建设名宿、农家乐等服务和休闲场所,让游客不但有看的,还有玩的。在桂东不得不提蓝老爹公司,生产的红茶已带动茶农4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茶农采茶

清泉镇岂能无茶业

规划建设中的万亩玲珑王茶叶观光园位于清泉镇、桥头乡,距桂东县城38公里,距井冈山约70公里,省道S352线贯穿全境连通井冈山,交通便利。园区核心面积10000亩,是一个集生态、观光、旅游、体验、文化、民俗于一体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景区。目前茶园已经建好,也修建了部分游步道。

清泉镇副镇长何慧麟告诉记者,现在,茶园每年就有10多万人次的游客,不过在茶园停留的时间不长,“游客来了看一下茶园,买了茶叶就走了。因为没有游玩项目,也没有餐饮和住宿,不会在这里停留很长时间。”何慧麟说。

郭洪波表示,完全建好后的茶园,将解决这些问题。“在整体规划中,万亩玲珑王茶叶观光园除了茶园外,还将建设名宿、农家乐等配套服务和休闲场所。”当然,民宿和农家乐建好了,还得能把游客留在这里。万亩玲珑王茶叶观光园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还将开展茶叶采摘、手工制茶等体验式休闲项目,让过来的游客不但有看的,还有玩的。”郭洪波说,据他介绍,这个茶园将在明年全部建好,并开放。

建好后的茶园,对于当地百姓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郭洪波说:“村民有四种方式可以从中获利,包括自种自销、到茶园务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届时,清泉镇的百姓都将受益于这个茶园。

热情好客的茶农

畲族小姑娘开发新茶品

说起万亩玲珑王茶叶观光园,就不得不提蓝老爹公司总经理蓝利丽。她是桂东县唯一的畲族民族村--中坑村的蓝氏后裔,1994年出生的畲族小姑娘,2013年在湖南农大名师的指点下与哥哥一起创办了蓝老爹业叶开发有限公司。

在一次市场营销的调研课程中,听到老师讲目前全球的绿茶是供大于求,而红茶的需求量正在不断的增大,回想起父亲病故前一直在摸索的桂东红茶传统的制作工艺,蓝利丽便开始沉下心研究红茶,查资料,做调研,勤实践,请教老师,反反复复,对比茶叶市场,决定就此发力,试制红茶,终于探索出制作优质红茶的品种——金观音。目前,蓝老爹公司生产的红茶达到了湖南的领先水平。

因为金观音的表现出色,蓝利丽的小作坊转型升级为大公司,也开始为村民造福。蓝老爹公司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2017年与桂东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鲜叶收购合同,还请当地村民到公司务工,蓝利丽告诉记者:“每年有600人到我们公司来从事采茶等工作。”目前,蓝老爹公司已带动茶农4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郭洪波告诉记者,2014年,清泉镇有贫困户616户,共1975人。通过过去三年的努力,目前还有贫困户161户,共460人。他们的目标是今年实现全面脱贫。而正是茶园的存在,让这个目标成为可能。

贵州省纳雍县:茶产业发展迅速 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纳雍县是贵州省西北部的一个行政县,受地理交通条件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纳雍县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贫困县,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近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下,纳雍县开展茶叶种植,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纳雍县当地的茶叶种植

一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1.8万亩发展到今年的24.6万亩,主要分布在2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品种主要有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龙井43、金观音、安吉白茶等。

二是品牌建设不断加强。现已注册有“姑箐”“府茗香”“康苠”等30多个商标,创建了“贵茗翠剑”“府茗香翠龙”“彝岭苗山”等多个品牌,产品多次在国际、国内的茶博会、展览会、评比会上夺得大奖。在省斗茶赛和毕节市“奢香贡茶杯”斗茶赛上均获奖,特别是在毕节市“奢香贡茶杯”斗茶赛上连年领先。

三是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纳雍县2007年被定为贵州省15个重点产茶县之一,2009年至2017年连续9年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2010年获“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贵州十大古茶树之乡”,201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四是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共注册63个茶叶企业(其中茶叶专业合作社33家、茶叶公司30家),有22家公司通过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认证,5家企业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6家公司获得市级龙头企业认定,6家公司荣升为省级龙头企业,1家公司被评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2家公司被评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1家公司获中华供销合作总社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五是加工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全县茶叶加工企业只有5家,年生产成品茶6吨左右,产值120万余元。2017年年底,具备加工能力的茶企增加到28家,年生产成品茶约95吨,产值675万余元。

以上就是关于纳雍县近几年来发展成果的介绍。纳雍县既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同时也离不开当地人民勤劳的工作。这二者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缺一不可。

湖南衡阳:金融帮扶贫困户发展油茶产业


望着漫山遍野的油茶林,大路村是湖南衡阳耒阳市公平圩镇的一个贫困村,为了帮助当地的贫困户发展油菜产业,今年该市开展了一场“惠农担-油茶贷”金融帮扶活动,很多贫困户申请了贷款,承包了不少的油茶林,刘洪全就返包了171亩油茶林,预计纯收入可达7万元,记者采访的时候,他笑在嘴上、乐在心里。

贫困户怎么承包得起这么多油茶林?原来,这条脱贫的路子是“贷”出来的。“我们用公司资产作抵押,给林农担保贷款,然后将公司油茶林地返包给农户,按6∶4的比例与农户共享收益。”湖南神龙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万元介绍,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有效帮助有资金缺口的贫困林农发展油茶种植。目前,公司已在耒阳、常宁共流转林地12.6万亩,其中7.56万油茶种植区已吸纳1.6万户贫困林农参加种植、抚育。

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迅速,现有油茶林378万亩,成为当地林农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近年来,为进一步发挥油茶产业的扶贫作用,该市大力落实国家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缓解贫困户资金压力。目前,全市已发放油茶林抵押贷款2亿元,贴息576万元。

“我们把发展油茶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力争将油茶产业打造成兴林富民的支柱产业。”衡阳市林业局局长陈骏介绍,今年该市开展“惠农担-油茶贷”金融帮扶活动,与5家金融单位签订了扶持林业产业、油茶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切实帮贫困户发展油茶产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推动油茶产业大发展。

“紫阳富硒茶”带动2.2万贫困户脱贫


紫阳县盛产富硒茶,从2005年“紫阳富硒茶”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来,该县秉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原则,发挥生态富硒优势,采取了一系列“兴县、富民、强业”的重要举措,十余年来累计带动2.2万贫困人口脱贫。

据悉,“紫阳富硒茶”于2005年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2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达19.67亿元。今年6月,“紫阳富硒茶”入选全国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商标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围绕“紫阳富硒茶”商标富民助推脱贫攻坚,该县成立5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每年投入500万元资金,用于“紫阳富硒茶”商标品牌建设。目前,全县拥有紫阳富硒茶类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区1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陕西省著名商标4件。

紫阳县按照“商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茶农稳定增收,把更多贫困群众连接到茶叶产业链上实现脱贫致富。据统计,使用地理标志商标前,紫阳富硒茶每公斤价格为120元至600元,使用后达200元至3600元。

2006年至今,该县茶园从12万亩增加到21万亩,茶叶产量从1688吨增加到7318吨,综合收入从1.2亿元增加到38.56亿元。目前,全县12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农民年人均茶叶收入2700元,累计带动2.2万贫困人口脱贫。

潮溪镇茶产业扶贫 3000多名贫困户得红利


近几年,我国积极推行产业精准扶贫,张家界市桑植县人潮溪镇也开展了茶叶扶贫工作,今年就为1330户贫困户发放了157.04万元的分红,让三千多人收益。

“我们‘分红’了,像这样的分红,是我头次遇到,做梦也想不到。”“过去说贫困,怕人笑话,今天拿到分红,心里踏实。”“感谢政府,感谢合作社,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11月23日上午,张家界市桑植县人潮溪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暨精准扶贫之茶叶产业分红发放仪式闹火全镇,1330户贫困户现场领取分红资金157.04万元,让3926名贫困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坚定了他们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分红现场,贫困户们领到了自己股份分红,个个喜笑颜开。

分红现场

2014年,桑植人潮溪镇尚有7个脱贫村,涉及1372户4149人。自脱贫攻坚战开始以来,人潮溪镇党委政府针对大部分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缺管理、缺劳动能力的实际,遵循“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和贫困对象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思路,按照“县级统筹、乡镇主导、产权到村、收益到户”的原则,及早谋划,顶层设计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政府”的“委托”扶贫新模式。

“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开辟茶旅融合新天地,推兴乡村。”该镇党委书记陈斌介绍,该镇充分发挥企业、农业合作社助力脱贫攻坚作用,有效推进“委托”扶贫新模式,人潮溪镇实施湖南省2015年产业扶贫(茶叶)项目,争取财政扶贫项目资金785.2万,承担帮扶责任企业14家,新建、开发、低改茶园3337亩,项目覆盖全镇16个村3926名贫困人口,分红比例按投入该项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20%作为项目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兜底收益,达到兜底收益以上按建档立卡对象与经营组织按3:1的比例分红,帮扶年限为5年,让产业覆盖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实现早脱贫、真脱贫。

山坡茶叶绿起来,百姓口袋鼓起来。目前,全镇通过发展合作社带头带动作用,发展茶园总面积12000亩,年产干茶20万斤,产值1200万元,实现带动贫困户3926人,人均每年增收400元。并打造桑植白茶品牌,发展中型茶叶标准化加工厂5家、小型加工厂4家,其中西莲云雾、西莲红等茶叶品牌屡获金奖。

“只要真正把贫困户装在心中,坚持探索、不断丰富完善社会扶贫新经验,就一定能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桑植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绍武在发放仪式上说,希望得到分红的贫困户要用好这笔钱,把钱用在刀刃上,积极发展产业,增强自身"造血"能力,通过自身努力来脱贫致富;驻村工作队、乡村干部要结合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继续宣传各项惠民政策,加大政策和委托扶贫宣传力度,让更多贫困户加入其中,分红受益,早日脱贫致富。

“以前扶贫就是给钱,花完就没了,现在每年都能拿到保底分红,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一年积蓄2万余元不成问题,不单是脱贫啦,还能致富呢。”来自溇阳村贫困户涂作国一边数着现金,一边笑眯眯地说道。“现在政策好,还有易地搬迁、阳光助学等政策,脱贫有信心了。”

在当日的“人潮溪镇贯彻学习十九大精神暨精准扶贫之茶叶产业分红”发放仪式上,在现场和贫困户们一起分享喜悦和幸福的还有市茶叶协会会长卓尚渊,以及市、县其他相关部门的领导及14家合作社。当天,人潮溪镇还组织干群集中学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并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表演了《好日子》《红歌联唱》《精准扶贫在路上》等当地民俗、鼓励致富等具有特色的文艺节目,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擂鼓助威。

安徽开发有机茶成效显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了。茶叶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饮料,多年来一直供大于求,未得到根本的改变。靠常规农艺生产,往往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还存在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的危险性,而开发有机茶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追求健康饮品的要求,也为安徽茶叶生产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茶叶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大众化饮料,主要面临着农残和卫生质量指标超标两大问题。目前,世界上已有18个国家和组织颁布了349项农药允许残留标准,欧盟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了新的农残检测标准,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进口茶叶农残等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技术壁垒措施,以此来限制我国茶叶的出口。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还对茶叶中的非茶类夹杂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的污染、黄曲霉素和微生物污染等都提出了卫生限量指标要求,增加了检测项目。目前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价格一路下跌,基本上是“有机茶的品质、大宗茶的价格”从而使我国茶叶对欧出口受到严重影响。这些标准不仅要求严格,而且带有明显的歧视性:一是农残检测种类和项目太多。据了解,欧盟对茶叶中的农残限量的规定已达62种150多项,这样茶区已无药可施。二是农残限量标准大幅度降低,远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如氰戊菊酯,新标准较原标准下降了100倍。三是实施严格的检测程序。对出口茶不仅要求批批检测,而且每批都要经过进口国客户的重复检测,有的客户还要求货到目的港后再复验。这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大大增加了出口成本。从实际的检测结果来看,除个别地方、个别批次出口茶虽有微量农残超标外,绝非一些媒体所宣传的那样普遍和严重。正是由于媒体这种过分渲染和夸大,造成消费者不放心饮茶,进口商不敢进茶,严重制约了我国茶叶的出口。

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和欧盟对农残标准严格化的要求,我国各级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安徽省也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农残治理措施,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有机茶认证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国家法令,积极实施“无公害行动计划”。安徽省通过各种方式,认真贯彻国家一系列禁施农药和加强农残控制,加强质量宣传和教育,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思想,确立了“质量为本、信誉至上”的质量方针和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的质量目标,坚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

二是统—规划,建立基地,从源头抓起,加强农残控制,确保出口茶质量。

抓好组织建设。为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了有机茶基地建设领导组,并分别在安徽省自然环境优越的红绿茶区共投资100多万元建立了三个出口茶基地,茶园面积达7000多亩。基地采取公司+茶厂+农户的模式,并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把分散的茶农连成一体。专业合作社内以公司为龙头,茶厂为依托,茶农为基础,以章程为纽带进行运作。专业合作社内实行社员价,年终进行二次分配,以此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专业合作社与茶农签订茶叶交售合同,入社茶叶,均发放“茶叶生产记事手册”和“售茶证”,收购时逐一造册登记,建立交售档案。

抓好源头防治。为广泛发动茶农,公司加强茶园管理和环境的治理,并派出专业人员分赴各茶区开展普查工作,指导茶叶生产、加工和收购,严禁施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产品,大力推广茶园生态间作,以有机肥代替无机肥,生物防治代替化学防治,并建立茶农互相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从而真正做到从源头上控制农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