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开启茶叶致富道路 现茶园面积近万亩

发布时间 : 2019-11-30
墨茶叶 墨轩茶叶 墨蝶茶叶

墨茶叶。

墨脱,这是一个交通不便,直到2013年才同了公路的偏僻小县城!近几年来,墨脱开启了茶叶种植致富道路,带领当地老百姓脱贫奔小康,短短4年时间,如今这个地方已是茶香四溢,香蕉、柠檬等产业也成了吸引游客的亮点。

观光胜地——茶园

从每年3月开始,墨脱茶叶便可以开始采摘了,春茶、夏茶、秋茶,三茬茶叶采摘下来,基本上也就到了10月底。“从前一年11月到次年2月,基本上是属于茶树的修剪期,这段时间修剪掉一些没用的枝叶,并且给茶树施一些菜籽油渣、羊粪等有机肥料,养精蓄锐,让来年春天茶树长得更加茂盛。另外,预计本月,我们会去采购新品种。”墨脱县农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墨脱茶产业

目前,墨脱茶叶已经有了凤凰单枞、英红九号、云抗10号、雪芽100、紫鹃、鸿雁12号、黄金芽7个品种,种植面积已将近万亩。如今的茶园,远远望去,一片青翠,煞是好看。对行外人来说,这里不仅是一片茶园,更是一片观光胜地。已经成熟得较好的茶园里,修建了游步道,在发展当地农牧经济的同时,也发展了旅游业。

待客佳饮——柠檬茶

说起茶,不得不提的就是墨脱的另一种茶——地东大柠檬茶。最近,地东大柠檬已经成熟,墨脱温暖的天气,让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晒起了柠檬干。

与诸多的柠檬不同,地东大柠檬的果肉较少,皮和肉之间的白色部分较多。除了皮以外,地东大柠檬的白色部分和果肉均可食用。另外,也可以和绝大多数当地人一样,把柠檬切成片,晾晒成柠檬干。每当家里来客人时,柠檬干泡水成为当地门巴、珞巴族的待客佳饮。除了柠檬,墨脱的菠萝蜜、柚子、橘子也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农产品。

群众最爱——香蕉

墨脱香蕉品种较多,在墨脱本地,有瓦荣莱斯、聂日莱斯、加噶莱斯等。有的形似小拇指,与内地广受追捧的“皇帝蕉”非常像;有的类似茄子,黑得发亮,长达40厘米,直径达7厘米,虽然外表不算精致,却是当地群众的最爱。其果肉橙黄、清甜芬芳、软糯可口、营养丰富。

目前,墨脱建设了香蕉加工厂,可将香蕉生产成香蕉脆片、香蕉饼等制品。走在墨脱县境内,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着成熟的香蕉贩卖,通常50块钱便能买到一大串香蕉。

精选阅读

山东省茶园面积达到55万亩 茶叶生产机械化势在必行


山东省茶园面积达到55万亩 茶叶生产机械化势在必行

这些年来,山东省茶叶产业发展速度很快,截至目前为止,全省茶园面积已经达到55万亩,形成鲁东南沿海、鲁中南山区和胶东半岛三大茶叶主产区,山东已经成为全国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北方优质茶产区。下一步,山东将在茶园管理机械化、茶叶加工机械化方面找差距、补短板,引导茶叶生产走产业化、清洁化、智能化发展之路。

“小茶园、大文章”,做大做强茶产业,积极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增加丘陵山区农民收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补齐农机化短板、推进“两全两高”农机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山东茶叶产业发展迅速,茶园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发展茶叶生产机械化,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是基础,标准化茶园建设是重点,茶园管理是关键,茶叶采摘加工是核心。山东将加快短板环节的机械研发创新和示范推广,为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有力装备支撑;加快茶叶品种改良,完善茶园生产设施标准、栽培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高效植保、绿色防控技术,切实保护茶园生态环境,确保农产品食品安全。

各茶叶主产区要把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摆上重要位置,主动找出差距,对标对表,抓住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装备研发创新计划项目的机遇,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茶叶机械研发,支持茶农积极购买使用先进适用的茶叶机械,不断提高茶叶机械化科技水平。要把茶叶生产新机具新技术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点,加强茶叶机械化技术培训,更好地满足茶农茶企对农机化发展的需求。要积极组织开展茶叶生产机械化社会服务,努力拓展作业范围、扩大经营规模、增加服务效益,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2016年贵州茶园面积696万亩 茶业产值破500亿


4月28日讯 昨日晚间,在贵州遵义湄潭县举行了一场茶产业发展报告的媒体见面会,会上公布了《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2016)》绿皮书,这个报告是由2015年的“蓝皮书”转变而成的,“蓝”变“绿”代表着原生态和可持续。

“‘绿’是贵州的主色调,也是茶的颜色,绿色代表着原生态和可持续,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由‘蓝’变‘绿’,就是要让茶产业的发展更具战略性、可持续和可复制性。”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传耀介绍。

绿皮书着力对2016年贵州茶产业发展现状加以创新和深度挖掘,全书分为高层关注、总体报告、主题报告、区域报告、专题报告以年度新闻报告六大部分,有高层思想、专家分析以及基层实践,展现了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全景。

据报告显示,贵州死守质量安全,做干净茶、放心茶,茶园禁用农药参照欧盟及日本标准,大力推广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建园模式绿色防控病虫害。每年农业部对贵州例行检测茶样100个,均100%合格,“贵州绿茶”通过国家农业部评审,成为全国首个省级茶叶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贵州每年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茶园贡献了10%。”贵州省农委、省茶办常委副主任胡继承介绍,贵州在茶园规模、质量安全控制、清洁化生产等方面做到了全国第一,贵州茶山是贵州高原美丽的风景线,是多彩贵州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也是茶农摆脱贫困和致富的重要途径。

截至2016年底,贵州全省茶园面积696万亩,产量28.4万吨,产值299.8亿元(人民币,下同),综合产值502.2亿元,茶叶产量和销量均实现20%以上增长。

报告提出,到“十三五”期末,贵州建成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茶叶年产量40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要超过1000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要达到2000元。要把贵州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原料中心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重要的出口大宗绿茶原料基地。

贵州:700万亩茶园 年产茶叶32万吨


贵州位于我国南方湿润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一个山地资源丰富的省份。贵州是一个有名的旅游大省,也是一个著名的产茶大省。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贵州茶叶的蓬勃发展。12月29日,第六届贵州茶业经济年会举行,会上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省茶园面积为717.6万亩(其中投产面积525万亩),产量32.7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1%和15.2%。

贵州茶园

全省43个茶叶主产县主管部门及茶区的专家、学者、茶叶企业、经销商、销售商、采购商等社会各界人士共计600余人出席盛会。

年会旨在解析行业热点,探讨贵州茶产业发展的趋势,研究贵州茶产业深层次问题,共同谋划产业发展,为贵州茶产业注入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活力。本届年会由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茶文化研究会等主办。

年会上,来自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工程院的专家和院士针对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态势,贵州茶未来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充分利用贵州先天优势,讲述如何打造贵州干净茶、健康茶。

2017年,全省加工企业(合作社)为4149家,同比增长10.3%;总产值361.9亿元,综合产值56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7%、13%。全省茶产业带动贫困户人口49.85万人,脱贫人数16.11万人;涉茶人员的年人均收入达到8840元;其中涉茶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4855元,人均年增收2400元。茶产业已成为贵州山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主导产业。

组委会分别为2017贵州最具营销创意公用品牌、2017贵州茶行业最具影响力企业、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贵州茶叶品牌进行了颁奖。

会议还举行了贵州绿茶北京地标授牌仪式,贵州十大茶农结对帮扶仪式,特向普安县颁发“2017贵州最具创意公用品牌”荣誉称号。北京一家投资基金向湄潭某茶业公司投资股权资金2000万元,债券资金1亿元,双方在经济年会上正式签约。

广东五华县:两年新种茶叶面积逾万亩


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近年来,五华县围绕“打造特色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立足县域实际发展茶产业,2016年来新增茶叶种植面积10000多亩,全面调动了茶商茶农积极性,促进五华县茶叶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茶园

该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天柱山绿茶在明清时期是梅州“九大名茶”之一,棉洋、龙村、双华等镇有近10万亩高山适宜云雾茶种植,种茶的发展潜力巨大。为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县委县政府在2016年初制定出台了茶叶产业发展专项扶持奖励办法,每年统筹安排400万元,用于扶持奖励茶叶基地建设、品牌创建、精深加工、经营主体培育等,助推五华茶叶产业发展,掀起了耕山种茶热潮,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31940亩,其中2016年来新种茶叶种植面积达10000多亩。同时,农业部门不断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创建力度,积极引导茶叶企业加强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标准化水平,争创特色品牌。目前,联发、松岗嶂、福善楼的茶叶通过了SC生产许可认证;“松岗嶂”红茶、“福善楼”绿茶、“九霖”单枞茶等7个茶叶产品被评为广东省级名牌产品,“七畲径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技术审查。

四川省蒲江万亩茶园提档升级 茶文化田园综合体项目开启


签约仪式现场

3月29日 3月28日,四川首个茶文化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式确定落子蒲江成佳茶乡,在开工仪式现场,蒲江县副县长游锦的手与四川省川瑞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四川天府瑞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怀超紧紧握在了一起,该项目的问世也标志着四川省在“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方面再进一步。

天时

田园综合体渐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模式亮了

前庭后院,亲手种菜,听着树叶沙沙声入睡,伴着鸟鸣起床……这样的田园生活方式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能够满足这样追求的田园综合体正在以一个全新的事物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熟悉和接受。

据介绍,蒲江县成佳茶乡项目是由四川天府瑞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府瑞城”)签约的川内首个茶文化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集茶园农业、休闲文旅和田园社区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将为人们提供田园生活的新体验。

让原本的废旧村落变成流连忘返的美丽乡村,用茶园+文旅+田园社区的产业模式,搭建一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模型,启动一轮新的实践正在成为新风向,田园综合体的出现正当其时。2月5日,《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田园综合体成为正式的提法。这标志着产业实践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并且获得了全面推广的肯定。

除了中央“一号文件”之外,关于田园综合体的政策利好正在不断传来。2017年我省发布名为《关于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的意见》的“一号文件”,提出旅游、康养、创意、电商、深加工、示范园区、返乡创业等多个产业方向的结构优化。这些方向与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思路在多个领域重合,使天府瑞城进一步坚定了发展田园综合体的信心。

地利

生态底色蕴含后发优势万亩茶园即将展新貌

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田园综合体带着这样的“愿景”而来,落子在成佳茶乡。具体项目与我省发展农业农村的新思路不谋而合。“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这一关键层面,需要更多的优秀实践和案例,已经成为共识。”有业内人士认为,在目前的顶层设计上,关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方面,“三园一体”成为核心载体,其中“一体”正是田园综合体。

田园展示馆

蒲江作为成都三圈层城市,一直以来有着优良的生态底色,在经济提档升级转换动力的新阶段,迎来了后发优势。天府瑞城相关负责人这样介绍未来成佳茶乡的新面貌:包括田园生活展示馆、茶文化博物馆、乡村文创园、文化市集;生态营地、生态度假村、特色民宿;田野乐园、农业公园、度假社区等业态。

按照蒲江县建设有机农业基地和健康休闲基地发展战略,要在原有茶叶产业的基底上,大力挖掘旅游第三产业的经济潜力。“在已有的‘成佳茶乡’口碑基础上,以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为方向整体开发运作,大力发展当地的茶文化、生态旅游等产业。”蒲江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这样描述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方向。据了解,成佳茶乡田园综合体项目位于蒲江县成佳镇茶园景区,距离成都市中心约95公里,总面积约14000亩,总投资规模达到40亿元。王怀超表示,“天府瑞城定位于引领性的产业投资,希望通过我们的先行先试建立样板,带动更多社会资本的进入,最后为整个产业带来充沛的活力。”

产业的宏伟蓝图已经铺陈开来,如何让这些美好照进现实?一股融合多方面优质资源的产业力量正蓄势待发。

人和

强强联手深化改革“供给”和“体制”同时破题

“目前农业在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供给侧并且是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在解读今年全省“一号文件”的发布会上这样表示。而天府瑞城在成佳茶乡的这场田园综合体实践之路,有可能为这样的问题提供一条解决的思路。

按照业内比较成熟的看法,田园综合体包括农业、文旅、田园社区3个产业。农业要做3件事,现代农业生产型产业园+休闲农业+CSA(社区支持农业);文旅产业要打造符合自然生态型的旅游产品+度假产品的组合;田园社区建设,无论改建还是新建,都需要按照村落肌理打造,更重要的是要附着管理和服务。通过产业规划和龙头产业引领性投资、聚集产业人群,重塑乡村核心竞争力。

这一模式的领先性已经被行业公认,但是在每个区域的落地开展需要怎样的组织形式?混合所有制成为破题“体制性的问题”的抓手。

“国有经济有规模、技术和管理优势,非公有制经济有活力和创造力,所以天府瑞城以混合制的模式搭建平台,参与到这场全新的产业升级当中。”王怀超这样表示。据了解,四川天府瑞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目前是由四川省川瑞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田园东方投资有限公司、成都瑞银方达投资股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而成。田园综合体正是田园东方投资有限公司率先在无锡阳山实践的,其创始人张诚认为,实现合作的基础是因为川瑞进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与做法和田园东方的理念相契合。据介绍,成佳茶乡的田园综合体目前主要以“茶园+文旅+田园社区”的模式,打造茶乡特色小镇,推动城镇化建设、区域开发及区域运营、产业集群投资等板块发展。

“混合所有制企业经济多元化的投入,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进地方包括农业经济在内的发展。”张诚非常看好四川发展田园综合体的生态底色,他预言,未来3年内四川将是公司三大核心发展区域之一。

田园综合体这个新生的事物正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局面。在成都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契机之下,城乡一体格局必然加速,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加快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田园综合体必然将在广阔天地里次第花开。

新田园主义十大主张

1、主张产业驱动和可复制:是用旅游产业引导中国乡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

2、主张对接“三农”:积极促进产业和文化的发展,实现“三农‘富强美’”的发展目标。

3、主张城乡互动:鼓励城市人来乡村消费、旅游、创业、生活和定居。

4、主张教育和文化:商业项目也要带有社会企业目的,每个项目至少要有一部分业务作为企业社会目标。

5、主张乡朴美学:拒绝符号化、标签化和装饰主义,反对浮夸,主张洗尽铅华后的自然、天真,见素抱朴。

6、主张开放与共建:是许多共建者参与的过程,也是社区居民、游客、员工共建的过程。

7、主张与时俱进:主张乡村现代化,也主张将传统田园生活与现代科技相对接。

8、主张可持续发展:强调可持续的产业培育,方法上可持续、可循环,强调自然生态理念,包括风格、技术、运营和管理文化。

9、主张营造新社区:新田园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哲学,这里说的人包括原住民、新住民、游客这三类人,营造追求自然和人文主义的生活方式,营造有场所精神的社区。

10、主张实践:结合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可持续成功的商业模式、产品模式开展实践,务实地作用于中国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广东梅江区:1.5万亩茶园亟待做大做强


广东梅江区清凉山茶园坐落在西阳镇的清凉山,这里的清凉山茶是梅州九大历史名茶之首,茶产业是梅江区的主要产业之一,近几年逐渐走向了规模化,2015年西阳镇被评为“广东十大茶乡”,2016年该区茶园面积约1.5万亩,茶叶总产值达2.1亿元。

虽然产值年年增加,但是种植分散、市场局限等因素仍桎梏着茶产业的发展。如何打响清凉山万亩茶园品牌?近日,梅江区举办了春茶开采节暨海峡两岸茶产业发展论坛,邀请海峡两岸的专家以及企业家为发展梅江区茶产业建言献策。

清凉山茶园

得天独厚

1.5万亩茶园年产值逾2亿

位于西阳镇清凉山800米处的梓树凹村里,不少茶农正在林间劳作。单是一个小村庄就有大大小小经营户20多个,小型的有自家种植的几亩茶田,大型的有承包上百亩的茶园。

梅江区的茶产业数西阳镇最为出名,而西阳镇的茶品牌则以清凉山茶为主。

西阳镇的群众素有种茶的传统,茶叶种植加工历史悠久。西阳清凉山茶与雁洋阴那山茶、大坪薯田笔三台茶并列,西阳高山茗茶历来位居梅州九大名茶之首。

从清代乾嘉年间开始,西阳茶叶种植规模不断壮大,乃至吸引了居住于梅州城区附近的居民迁居高山,成为今天的茶乡人家。至目前,全镇共有茶园约1.5亩,从事茶叶产业人数达5000多人,有1000多户茶农直接从事茶叶种植,茶企、茶场、合作社100多家。

西阳镇的茶园多分布在700-1150米的高山上,全镇共有明山樱花茶区、桃坪古村茶区、清凉知青茶区、新田深山茶区、秀竹梯田茶区五大茶区。这里的特殊气候和特有土质培育了品质优良的清凉山茶。

得益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西阳镇于2015年成功获评“广东十大茶乡”,并在2016年成功获批“广东省高山茶种植、加工专业镇”。政府的重视、市场的肯定,让茶农们看到了茶叶种植的前景,茶产业发展的势头也逐渐壮大。

“这里的产品有传统绿茶(客家炒茶)、融合台湾工艺的高山茶、乌龙茶和红茶等,年产量近500吨,产值2亿多元,如今茶产业已成为镇里的特色产业,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西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梅江区茶产业不仅让本地农户的干劲增加,更吸引了不少在外经商的人回乡投资。“家家发”茶园的主人杨植善便是其中的一位。

2009年,杨植善回到西阳镇,承包了清凉山籽树凹一带200多亩的茶园,自主开发了“清凉小种”“清凉鸟舌”等品牌。“2011年第一批茶树的产值只有5万斤,但现在每年生产16万斤茶叶已经不是问题了。”杨植善告诉记者,产量提高,传统管理方式的转变极为关键。

梅江区茶园

统一标准

千户茶农组建合作社

高山云雾出名茶。车辆驶入清凉山,35万亩山林山高雾锁,环境优美。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短,加上其独特的土壤等地质条件,清凉山的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然而,因为一直沿用传统技术去种植茶叶,清凉山茶的产量一度遇到瓶颈,市场上的茶叶品质也良莠不齐,茶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虽然西阳镇茶园面积大,但是茶叶产业组织松散、标准不一、规模不集聚,导致产量有限;并且传统的加工技术只适合本地市场,如果要将茶叶品牌推向外地,茶企业还需制订长远的规划,并对技术进行改进,以适应外面的市场需求。”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曹藩荣认为。

为了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清凉山周边的茶农纷纷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种植方式、规范管理模式、制订严格检测标准等方式,推进茶叶产业组织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发展。

记者了解到,西阳镇的1000多户茶农自主成立了合作社,坚持使用有机肥料,采用生物防治害虫措施,利用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去生产高端有机茶。

“平时我们会和茶农进行交流,提高大家的种植规格。”清凉山荣发茶场老板苏仕雄告诉记者,等到开采季节来临时,荣发茶场便会向周边的种植散户收购毛茶,检测合格的产品会进行精致加工,由企业代理销售。

“我们通过现代茶园种植和管理、茶叶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引进与繁育,以及茶叶新产品创新和开发等,重塑清凉山的茶品牌。”杨植善说。而通过一系列的改良措施之后,该区域的茶品质与茶产量也连年提高。

就在今年,梅江区的“家家发”系列茶叶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并被梅州市农业局授予“富硒农业生产基地”,评为“梅州市十大优质茶”;荷灵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赤树珍茗”系列茶叶获得“有机生产转换认证”。

茶园

政府搭台

做好茶叶品牌推介

凭借悠久的种植历史以及近年来的加快发展,目前梅江区的茶叶产业虽然有了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却未形成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模式。

据了解,目前梅江区有近千家茶叶经营主体有七成以上是家庭作坊,个体企业较多,大中企业很少。并且,由于以往偏重于茶叶产业的种植面积和茶叶加工方面的发展,而在品牌建设方面还需要政府引导,来做好“填空题”。

为增产提质,打好茶叶品牌的宣传基础,梅江区政府于2014年6月出台了《梅江区扶持精致高效农业发展奖励办法》,以推动特色农业特别是茶叶产业的发展。三年来,该区新种植茶叶5000亩。

其次,在加大茶叶产业的展示宣传方面,梅江区建设了西阳镇茶产业展示厅,打造品牌宣传的窗口;并通过规范茶叶质量标准,推动茶叶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目前有4家茶叶企业产品获得有机认证,1家茶企的产品获“广东名牌产品”。

茶园

在政府引导下,2016年西阳镇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首家镇级茶叶协会。有关部门通过定期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组织茶农学习茶叶种植加工技术,更新知识,转变理念。通过加强对茶区建设的引导和对茶农种植加工的指导,将耕山致富和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实践“茶园变公园、茶区成景区”的理念。此外,梅江区还组织了8批茶农、茶商到东莞、广州、厦门和云南等地参加茶博会,加强交流和品牌传播推介。

“梅江区茶叶产业整体上仍停留在产品营销阶段,品牌意识普遍薄弱。”曹藩荣表示,叶种植产量、面积增大了,品牌建设还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要让茶品牌走向国内外市场,还有一段路要走。

总体而言,区域品牌的建设必须要政府参与搭台,企业积极参与。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陈振芳认为,梅州是著名的侨乡,但是近二十年,梅台两地在茶产业方面的交流甚少。此次参加梅江区的春茶开采节,他带领五位台湾茶产业同行前来考察交流,便是希望在梅州觅得茶叶商机。

铁观音故乡安溪60万亩茶园安全过冬


日前,由于气温急剧下降,铁观音之乡部分乡镇还下起了雨夹雪,为了60万亩茶园能安全过冬,安溪农业与茶果局组织工作小组分赴各乡镇检查指导茶农开展防寒防冻工作,各乡镇也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力指导茶农抗寒救灾。

在安溪海拔近900米的建发茶庄园内,一大片茶树已披上了“保暖衣”。原来,不久前,茶庄园就着手准备了草料、土方、农家肥,准备开展冬季管理茶园工作的时候使用。

“没想到,冷空气这么快到来,这些物料就提前派上了用场。不过,这些措施还只是防寒抗冻工作的一部分。”茶庄园负责人高碰来说,为了防止霜冻造成灾害,排光茶园里的水分十分重要。

记者了解到,为了减轻冻害,降低损失,安溪农业茶果局协同相关部门,做好农膜、热性肥、果实套袋和种子、种苗等物资货源的组织、调运和供应工作。

在安溪县龙涓乡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山,记者看到茶农们正在县、乡专家的指导下,采取及时摇雪、喷水洗霜等办法,清除树冠上的雪、冰和霜。

“我们已经在前几天用稻草、杂草、茶园秋季修剪下的枝桠、地膜等覆盖新栽植的幼苗或重修剪茶园,做好地表覆盖工作。”茶农刘金龙说,霜冻结束、气温回升后,将及时剪除受冻部分,确保茶园安全过冬。

据悉,在这次严寒中,由于安溪县各级各部门早安排、早部署,及时为茶树穿上了“保暖衣”,60万亩茶园都安然无恙。

浙江磐安县茶园气象保险 万亩茶园低温损失可获赔


农业保险,天气指数保险

近年来,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农业类的保险也跟着多了起来,天气指数保险就是其中一种,当然,很多地方农业保险还指数在尝试阶段,浙江磐安县茶园今年也开展了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试点。

据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磐安支公司资料,截至2月28日,我县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共计收取茶农自交保费311202元,承保面积9093.5亩,涉及玉山、胡宅等两个乡镇38个村庄。

据悉,该保险主要针对低温气象造成的损失。根据规定,在2月21日至4月20日保险期间内,因低温原因造成的损失,按保险合同双方约定的承保区域内气象观测站实测日最低气温在1℃(含)以下时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人按保险合同约定负责赔偿。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涉及保险的茶叶品种包括乌牛早、平阳特早、龙井43、浙农117、迎霜、龙井长叶、白茶、浙农139、黄金芽、木牛201等。保险金额每亩为1500元,保险费率根据海拔高低为9%至12%。对参加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的农户,省政府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30%的保费补贴,县级地方政府予以30%的保费补贴,农户自负40%。

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境内山地小气候容易导致春季低温霜冻灾害。茶叶是我县山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倒春寒”等自然灾害常常给我县茶农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的展开,为我县茶农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更多天气指数保险有待用于农业生产中。

又一年“倒春寒” 安徽贵池2万亩茶园损失8万


3月14日讯 每年春节后都会有段时间天气忽冷忽热,“倒春寒”更是经常会给农作物生长造成了危害,让农民损失惨重。春茶生产也容易遭受寒流袭击,今年安徽贵池区就有2万亩茶园受损,占平地茶园30%,合计损失价值在8万元以上。

近日,在贵池区农技推广中心茶叶站站长雷元胜的引领下,记者来到梅村镇珍溪村金凡家庭农场。在成片茶园里,茶农们正在摘除茶树上已经焦黄的茶叶芽头。雷元胜指着枯萎焦黄的芽头告诉记者,阳坡风口处茶园和管理精细、生长较旺的茶株冻害最重,轻者茶树顶部嫩梢冻伤焦枯,重者中上部枝梢、叶片全部冻伤、焦枯,形似火烧。

贵池早茶园

“今年倒春寒太厉害了,对茶叶简直是露头就打,我家这一季春茶损失最少在8万元以上。”茶农叶金舟告诉记者,受去年秋季干旱影响,有些茶树杆梢没有长起来,不密、不齐,还很细,目前芽头还没有全面萌动,随着气温升高,灾情将会普遍显现。

“头春茶品质好、卖价高,今年肯定是赶不上了,估计开园要推迟一星期左右。”看见采到手就成“金叶”的绿茵茵的春茶,变成枯萎焦黄的烂树叶子,叶金舟心痛不已。

陪同采访的梅村镇农技站工作人员李承志表示,今年梅村镇首次参加茶叶保险,投保面积16000亩。每亩保费40元,符合条件的茶叶种植户只需缴纳每亩12元的保费,政府每亩补贴28元,最高每亩可赔付800元。李承志说,“正在帮助老叶联系农业保险,争取尽快勘察、理赔,减少损失。”

茶叶生产目前仍然是靠天吃饭。雷元胜说,茶叶生产“前三天是宝,后三天是草”,季节性很强。在生产季节,茶叶的品质、价格一天与一天不同,有时上午与下午都不同,在适当的时候最大产量地生产高档茶叶是提高茶叶经济效益的关键,这就需要提高茶树抵抗灾害性天气的能力,或者说规避灾害性天气。雷元胜提醒,“目前补救措施要按照‘宁轻勿重’的原则,尽快剪掉顶芽;一个星期进行一次叶面喷肥,或用复合肥进行根部施肥,加强茶树营养。同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用薄膜、遮阳网覆盖树冠,待气温回升后立即去除。”

如何增强茶叶抵御灾害性天气的能力?雷元胜认为,要调整茶叶品种和结构,选择抗寒性强的茶树品种,加强茶园生态建设,提前做好防冻防霜措施。

“这段时间,我们区14名茶叶技干分赴5个镇街产茶重点企业、大户开展巡回指导,开展抗灾自救,服务春茶上市。”贵池区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胡先进说,目前茶农应立即对已经冻焦的芽枝进行修剪去除并催肥,短时间内还可以长出一些茶芽来,不过,这已经错过了春茶上市的黄金期,价格会有所下降。

湖北恩施市生态茶园基地万亩春茶开采


茶农们采茶忙

3月14日讯 阳春三月,正是春茶上市好时节。近日,湖北恩施市峡谷沙龙有机茶园基地也开园了,青翠的茶山上,处处巧手飞舞,茶农们采摘春茶的身影随处可见。

据峡谷沙龙有机茶园基地负责人介绍,该茶园在茶种的选择、种植、生物施肥和灭虫、采摘、加工和销售等方面按照欧盟的标准严格执行,2月以来,该市茶青价格一路看涨,虽然公司想早日开园,尽早满足消费者和市场需求,但是为了确保恩施硒茶最纯正的品质,茶园基地联合茶叶专家、气象专家对恩施市茶园基地的气候环境、茶树生长情况进行连续监测考察,经过专家们的认真研讨,最终确定了3月9日为茶园开采的最佳时机。

据恩施市茶叶协会领导介绍:春茶开园时的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对茶叶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品质的鲜叶应是在天气晴好、温度保持10-17℃以上的清晨或上午时分进行采摘,此时的芽叶最为鲜嫩,茶多酚、氨基酸等有效成份含量更丰富,所制出的茶叶才能符合采恩施硒茶香高、汤碧、味醇、汁浓的品质特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