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从供给端发力 做大做强茶产业

发布时间 : 2019-11-30
强碱性的茶 绿茶产业 黑茶发色

强碱性的茶。

茶是国饮,近年来我国农业部也在大力扶持发展茶产业,近日,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表示,我国将通过深入推进茶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茶产业,把茶叶做成更优质高效、发挥品牌有事,做成畅销全球的大产业。

茶产业

唐珂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说,茶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2016年全国茶园面积达4300多万亩、产量达240多万吨,分别占全世界的60%、42%,均居世界第一,但生产水平较低、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不大、出口效益不高。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茶叶桑蚕等产业提档升级。对此他表示,我国茶产业低端产品居多,中高端和品牌产品较少,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改革茶产业供给端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农业部此前发布的做强茶产业的意见,我国将加快品种改良,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升茶叶机械化水平,以质增效;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创建茶叶知名品牌,培育大型茶叶集团;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绿色防控,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农业部将优化茶叶生产区域布局,划定优质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等生产最宜区;完善茶园生产设施标准、栽培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加快制定一批农药残留国家标准。

据悉,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将于5月18日至21日在杭州举行,将为国内外茶商、企业提供贸易合作、相互交流的平台。

Cy316.com延伸阅读

为了推进茶产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泰山茶产业


茶的发展,不但促进了地区的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扬光大无疑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泰山文化包含山水、帝王、宗教、民俗、风水、饮食、健康文化等,不仅自成体系,更有其它山岳无法比拟的独特之处。

山茶文化则渗透在这些文化之中,成为泰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泰山茶产业的经济效益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技术瓶颈,所以如何进一步激发茶产业的发展潜能,进而推助茶文化的传承发展,成为泰安众多茶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推动泰山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山东茶叶体系专家与泰安试验站泰山林科院召开3155工程启动会及推进会,各位专家、茶企负责人就茶园施肥、绿色防控以及茶叶清洁化加工等事宜进行座谈调研,并在泰安茶示范基地——泰山茶溪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茶园基地布点安排相关实验,寻找最适宜茶叶繁育的栽培技术和绿色防控机制。

泰山是中国最北的茶区,茶树自然品质形成好,香高味浓。但是茶树休眠期长,采摘期短,受自然、气候条件和泰山作为自然、文化、地质三世界遗产保护区对经济作物种植的诸多限制的影响,从未来泰山旅游产业发展的长远战略上看,种植面积提升空间都存在巨大潜力。为此,以泰山茶溪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茶企业,积极开展良种化栽培、标准化管理,率先引进珍惜茶树良种,通过建设优质高效的无性系茶树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取得了不错的示范成效。

通过深入交流,各茶企业负责人汇报了本企业茶园施肥、病虫害防控及清洁化加工情况,提出目前存在的茶园基础设施落后、无性系良种比例偏低、化肥和农药使用不规范、茶叶清洁化加工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各位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对下一步的茶叶的种植培育提出建设目标和总体规划,进而以点带面,促进全省茶产业提档升级。

农业部牵头组建成立中国茶产业联盟


5月18日讯 中国茶产业联盟终于成立啦!昨日(5月17日),中国茶产业联盟成立仪式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该联盟是由农业部牵头组建的,共联合157家大型茶叶企业集团及科研单位,为推动未来我国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茶产业必将做得更大更强。

中国茶产业

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快速发展,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针对中国茶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大而不彰的问题,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会上提出:将聚力技术创新、共创品牌、共拓市场,引领做强中国茶产业,助力农业转型升级。

加强科企合作,共同推进茶树育种创新、技术集成创新、加工工艺创新、产品创新。针对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料供应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问题,引导企业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合作社共建紧密型茶叶生产基地。发展种苗统繁统供、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等社会化服务,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和原料稳定供应。

制定茶叶种植标准、加工标准、产品标准及品牌使用规则,完善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标准体系。参与实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项目,切实推动按标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提升品牌价值。搭建茶叶营销推介平台,组织联盟企业组团参加国内外茶叶博览会等,宣传茶叶品牌,扩大品牌影响。

加强信息监测,建立联盟信息平台,加强成员企业产销数据采集与分析,科学研判趋势,及时发布信息,引导企业有序发展生产。加强市场研究,组织相关力量开展市场调研,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宜不同消费群体和出口需要的茶产品。促进产销衔接,组织成员企业与大型茶叶专业市场及电商平台等对接,展示产品、推介品牌,扩大市场份额。此外,还要组织联盟企业联合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中国茶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会上发布《中国茶产业联盟杭州宣言》,联盟成员共同承诺,坚持质量至上、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品牌战略、诚信自律,规范茶叶生产经营行为,共同维护中国茶的形象。

苍梧规范化生产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


近年来,苍梧县将品牌战略作为发展六堡茶产业的突破口,积极引导经营户打造品牌,进行规范化生产。目前,苍顺、六鼎、黑石等六堡茶品牌已经成功打开市场,其中银泰六堡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苍顺”牌六堡茶,还荣获2008中国(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名优茶金奖和2008中国广州春季茶业博览会名优茶金奖,品牌战略已经成为苍梧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助推器。

苍梧六堡茶在国内茶叶市场及东南亚地区享有较高知名度,但作为原产地地域证明商标的“六堡LIUBAO”商标,在十年前就已在外地被抢注。为了解决商标注册受阻的问题,苍梧县专门派出工商执法人员到六堡茶原产地开展专项调研,了解到六堡茶的发源地是苍梧县六堡镇塘坪村黑石组。于是,该县指导和帮助茶农注册了“黑石”商标,并扶持两家经营户注册了“苍顺”、“六鼎”等商标,使苍梧六堡茶拥有自己的商标,迈出了产业做大做强至关重要的一步。

规范化生产是品质的保证,也是苍梧推行“品牌战略”的一大重点。六堡茶产业被列为梧州十大农业优势产业以来,苍梧县就将规范化生产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一方面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将规范化生产列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要求职能部门加强监督。另一方面进行招商选资,引进实力雄厚的银泰茶业有限公司、千禾茶业有限公司和公盛茶业有限公司参与开发,建立六堡茶发展的核心基地。目前,六堡茶的核心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将对周边13000多亩茶园的规范化生产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信息

标准化种植带动茶企做大做强


走进山东莒南洙边镇,漫步在绿油油的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示范区,随处可见茶农忙碌的采茶身影。西夹河村茶农葛秀选一句幽默的话引来了满园的笑声:“农业标准化好啊!你看,我这0.3公顷茶园,就是标准化种植,茶树不吃化肥吃豆饼,到季节,撕巴撕巴就是钱啊。”他举起手中的一个塑料桶说:“这一小桶茶叶,就能卖个七八百元。”

葛秀选的话一点也不夸张,茶叶没实行标准化种植以前,都是零散栽种,随意管理,由于农药残留超标等原因,茶叶质量不高,因此卖不上好价钱,单产一年也就能赚个1000多元。2004年,在当地政府、质量技监局等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茶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成了。实行标准化种植以来,茶叶的行情逐年看好,新鲜茶叶在最好的时候每公斤能卖到800元,一方便袋就能卖几百元,0.06公顷地一年能赚上七八千元,标准化种植让茶农彻底翻了身。

莒南县引进茶叶种植已有50年的历史,是我国北方茶区最早实施南茶北移的县区之一。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质监、农业等部门的作用,积极探索茶叶种植新技术,成功创出“矮壮法”这种适应北方气候特点的种植方法,实现了茶叶种植、管理新突破。随着茶叶种植面积不断加大,规范种植过程,提高茶叶质量,成为当务之急。自2001年起,该县协调有关单位,发动茶农,试行茶叶标准化种植,经过3年多的探索和研究,在质监等部门的全力帮扶下,编印了《莒南县洙边镇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手册》,根据茶叶生长特点,建立了种植、管理、采摘、检测、加工、包装等全过程的标准体系,洙边镇茶叶在施肥、施药等管理上都有了严格的规范,于2004年成功通过了省级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示范区验收,茶叶走上了标准化种植的新路子。

如今,茶叶标准化种植课、无公害茶叶种植培训已经成为洙边茶农的必修课,质量技监局组织编写的《农业标准化知识读本》一书,在洙边镇成了抢手货。

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受益的不仅仅是茶农,而是整个产业。洙边镇茶果站站长介绍说,几年前的洙边镇茶叶市场是家家采茶、户户冒烟,从事茶叶生产的比较多,但都是零打碎敲,形不成规模。实行农业标准化以后,在质量技监局的帮扶下,制定了茶叶种植地方标准和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标准,茶厂建立了药害残留化验室,茶农按标准使用肥料和农药,大幅度降低了病虫害,降低了茶叶中的有害物质残留,也大幅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目前,洙边茶叶不但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也带动了整个莒南县茶叶产业的壮大。现在,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4000公顷,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农民已达2万多人,年人均收入1万多元,茶叶加工企业20多家,年产无公害优质绿茶400多万公斤,年创产值近5亿元。全县规模茶厂10多家,普遍建立了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并与茶农签订了管理购销合同,积极发展订单茶业,莒南绿茶步入了产业化经营的快车道,许多农民依靠种茶、炒茶、卖茶,住上了小康楼,走上了富裕路,茶叶生产已成为莒南县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

陕西汉中:做大做强茶叶产业 加快脱贫攻坚速度


陕西是我国有名茶叶出产地之一,近年来,陕西抓住“一带一路”这个机遇,引进茶行业人才、调整茶产业结构、打造特有茶叶品牌,最终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如今的茶产业已成为陕西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当地政府为了更好地发展茶产业,在陕西汉中召开了茶产业脱贫攻坚与发展战略的咨询会,诚邀茶行业专家为扶贫、发展建言献策。

咨询会

10月11日,由中国茶叶协会与陕西省农业厅联合主办的“陕西茶产业脱贫攻坚与发展战略咨询会”在汉中市西乡县举行,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十余位中国茶叶学会专家,分别给陕西茶产业的生产、市场营销、带领茶农脱贫增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吴孔明建议,陕西应该结合地域历史文化,生产绿色有机的特色农产品;要做大深加工产业,做长茶产业链,创建名优品牌;要加强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增强专家人才储备,要立足科技支撑,提高茶叶的科学技术含量。

“陕茶的特质是威猛、刚勇、霸气十足,如果我们从这样的产品中提炼出一个感性的点,那就会有很多人按照这个标签去贴,自发的去购买推广这种产品,形成口碑传播。”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姜爱芹建议,陕茶的推广营销可以把所有的从业人员都变成陕茶的代言人,形成合力去做,让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成为品牌宣传的点。

咨询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建议,陕西要着眼于从茶叶生产中心向茶叶集散中心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让茶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重新焕发生机,把茶产业打造成既能发挥本地产业优势又能承接其他产区茶叶向“一带一路”地区延伸的平台。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仲华建议,陕西省应该进一步优化绿、黑、白、深四个茶类结构,进行区域的合理布局,放缓面积增长的速度,提高单位面的产出率。进一步扩大机械化采茶比例,降低劳动力的成本,增加依靠机械采茶所可以生产的品类结构,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品质,通过营销模式提升品牌价值,通过业态创新提升综合效益。在市场营销方面陕茶先要做热本土市场,以西安为主的本土市场是产品营销的核心,其次要大力开拓不产茶的省份市场,同时在茶叶出口方面要进一步突破。

记者了解到,举办“陕西茶产业脱贫攻坚与发展战略咨询会”旨在汇聚中国茶叶学会的专家、教授的智慧,帮助陕西茶产业探寻转型升级、产业扶贫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动陕西产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不丹农业部官员漳州学习品鉴茶叶


4月29日讯 中国是茶叶大国,也是世界茶文化最流行的地区,很多国外的饮茶爱好者都喜欢学习我国的茶文化,昨日,不丹农业部一行7人在福建漳州参加了为期12天的技术培训班。

28日,为期12天的不丹王国农业技术培训班在漳州科技学院举行结业仪式,7名不丹农业部官员与专家将学成归国。本次培训班由外交部和农业部指导,漳州市外事侨务办公室、漳州市农业局和漳州市林业局主办,漳州科技学院承办。

培训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座与考察相互搭配,共有7个讲座和14个考察项目。培训内容涵盖了茶、花卉和食用菌三大领域,汇聚了来自三大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到校授课讲学。考察地点包括厦门市和漳浦县,长泰县和南靖县。本次培训有力地推动中不两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加强中不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感谢中国,感谢主办方和承办方。漳州科技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为我们作了周到的安排,我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中国灿烂的文化也让我们惊叹不已,我们千言万语也道不尽感激之情。”不丹农业与林业部农业司司长金列•策林女士激动地说。

不丹学员对茶和茶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六大茶类的评审与鉴赏课上,品尝到30多种名优茶,学得津津有味。在听取"世界茶文化"课时特别感兴趣,原计划3个小时的授课持续了4个小时,学员们还在提问。已超过午餐时间,他们要求与教授合影后再去用餐,不丹农业部司长还邀请专家去他们国家指导茶文化产业建设。

农业部:召开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


现在正式春茶采摘的季节,各地区也在开始茶博会的开幕。日前,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驻华使节吹风会在京召开,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出席会议并讲话。

屈冬玉指出,农业交流和农产品贸易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合作内容。首届茶博会既是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盛会,也是秉承“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各国优质茶叶、咖啡产品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屈冬玉强调,中国农业部非常重视首届茶博会的召开,愿与各国一道,共同促进世界茶叶、咖啡产业的政策沟通、经贸对接和科技交流,共商发展理念、共建经贸平台、共享科技成果,共同促进可持续、绿色、健康茶叶、咖啡产业发展,希望各驻华使馆及时向国内有关部门、组织协会及大型企业传达有关信息,积极支持和参与茶博会的各项活动,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开展工作。

会上,农业部市场信息司和浙江省农业厅介绍了首届茶博会主题、具体日程安排、招商招展优惠政策以及相关服务和保障工作情况,并回答了驻华使节相关提问。

玻利维亚、秘鲁、斯洛文尼亚、土耳其等19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参赞、秘书及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亚太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中心等3家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广东梅江区:1.5万亩茶园亟待做大做强


广东梅江区清凉山茶园坐落在西阳镇的清凉山,这里的清凉山茶是梅州九大历史名茶之首,茶产业是梅江区的主要产业之一,近几年逐渐走向了规模化,2015年西阳镇被评为“广东十大茶乡”,2016年该区茶园面积约1.5万亩,茶叶总产值达2.1亿元。

虽然产值年年增加,但是种植分散、市场局限等因素仍桎梏着茶产业的发展。如何打响清凉山万亩茶园品牌?近日,梅江区举办了春茶开采节暨海峡两岸茶产业发展论坛,邀请海峡两岸的专家以及企业家为发展梅江区茶产业建言献策。

清凉山茶园

得天独厚

1.5万亩茶园年产值逾2亿

位于西阳镇清凉山800米处的梓树凹村里,不少茶农正在林间劳作。单是一个小村庄就有大大小小经营户20多个,小型的有自家种植的几亩茶田,大型的有承包上百亩的茶园。

梅江区的茶产业数西阳镇最为出名,而西阳镇的茶品牌则以清凉山茶为主。

西阳镇的群众素有种茶的传统,茶叶种植加工历史悠久。西阳清凉山茶与雁洋阴那山茶、大坪薯田笔三台茶并列,西阳高山茗茶历来位居梅州九大名茶之首。

从清代乾嘉年间开始,西阳茶叶种植规模不断壮大,乃至吸引了居住于梅州城区附近的居民迁居高山,成为今天的茶乡人家。至目前,全镇共有茶园约1.5亩,从事茶叶产业人数达5000多人,有1000多户茶农直接从事茶叶种植,茶企、茶场、合作社100多家。

西阳镇的茶园多分布在700-1150米的高山上,全镇共有明山樱花茶区、桃坪古村茶区、清凉知青茶区、新田深山茶区、秀竹梯田茶区五大茶区。这里的特殊气候和特有土质培育了品质优良的清凉山茶。

得益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西阳镇于2015年成功获评“广东十大茶乡”,并在2016年成功获批“广东省高山茶种植、加工专业镇”。政府的重视、市场的肯定,让茶农们看到了茶叶种植的前景,茶产业发展的势头也逐渐壮大。

“这里的产品有传统绿茶(客家炒茶)、融合台湾工艺的高山茶、乌龙茶和红茶等,年产量近500吨,产值2亿多元,如今茶产业已成为镇里的特色产业,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西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梅江区茶产业不仅让本地农户的干劲增加,更吸引了不少在外经商的人回乡投资。“家家发”茶园的主人杨植善便是其中的一位。

2009年,杨植善回到西阳镇,承包了清凉山籽树凹一带200多亩的茶园,自主开发了“清凉小种”“清凉鸟舌”等品牌。“2011年第一批茶树的产值只有5万斤,但现在每年生产16万斤茶叶已经不是问题了。”杨植善告诉记者,产量提高,传统管理方式的转变极为关键。

梅江区茶园

统一标准

千户茶农组建合作社

高山云雾出名茶。车辆驶入清凉山,35万亩山林山高雾锁,环境优美。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短,加上其独特的土壤等地质条件,清凉山的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然而,因为一直沿用传统技术去种植茶叶,清凉山茶的产量一度遇到瓶颈,市场上的茶叶品质也良莠不齐,茶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虽然西阳镇茶园面积大,但是茶叶产业组织松散、标准不一、规模不集聚,导致产量有限;并且传统的加工技术只适合本地市场,如果要将茶叶品牌推向外地,茶企业还需制订长远的规划,并对技术进行改进,以适应外面的市场需求。”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曹藩荣认为。

为了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清凉山周边的茶农纷纷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种植方式、规范管理模式、制订严格检测标准等方式,推进茶叶产业组织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发展。

记者了解到,西阳镇的1000多户茶农自主成立了合作社,坚持使用有机肥料,采用生物防治害虫措施,利用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去生产高端有机茶。

“平时我们会和茶农进行交流,提高大家的种植规格。”清凉山荣发茶场老板苏仕雄告诉记者,等到开采季节来临时,荣发茶场便会向周边的种植散户收购毛茶,检测合格的产品会进行精致加工,由企业代理销售。

“我们通过现代茶园种植和管理、茶叶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引进与繁育,以及茶叶新产品创新和开发等,重塑清凉山的茶品牌。”杨植善说。而通过一系列的改良措施之后,该区域的茶品质与茶产量也连年提高。

就在今年,梅江区的“家家发”系列茶叶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并被梅州市农业局授予“富硒农业生产基地”,评为“梅州市十大优质茶”;荷灵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赤树珍茗”系列茶叶获得“有机生产转换认证”。

茶园

政府搭台

做好茶叶品牌推介

凭借悠久的种植历史以及近年来的加快发展,目前梅江区的茶叶产业虽然有了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却未形成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模式。

据了解,目前梅江区有近千家茶叶经营主体有七成以上是家庭作坊,个体企业较多,大中企业很少。并且,由于以往偏重于茶叶产业的种植面积和茶叶加工方面的发展,而在品牌建设方面还需要政府引导,来做好“填空题”。

为增产提质,打好茶叶品牌的宣传基础,梅江区政府于2014年6月出台了《梅江区扶持精致高效农业发展奖励办法》,以推动特色农业特别是茶叶产业的发展。三年来,该区新种植茶叶5000亩。

其次,在加大茶叶产业的展示宣传方面,梅江区建设了西阳镇茶产业展示厅,打造品牌宣传的窗口;并通过规范茶叶质量标准,推动茶叶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目前有4家茶叶企业产品获得有机认证,1家茶企的产品获“广东名牌产品”。

茶园

在政府引导下,2016年西阳镇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首家镇级茶叶协会。有关部门通过定期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组织茶农学习茶叶种植加工技术,更新知识,转变理念。通过加强对茶区建设的引导和对茶农种植加工的指导,将耕山致富和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实践“茶园变公园、茶区成景区”的理念。此外,梅江区还组织了8批茶农、茶商到东莞、广州、厦门和云南等地参加茶博会,加强交流和品牌传播推介。

“梅江区茶叶产业整体上仍停留在产品营销阶段,品牌意识普遍薄弱。”曹藩荣表示,叶种植产量、面积增大了,品牌建设还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要让茶品牌走向国内外市场,还有一段路要走。

总体而言,区域品牌的建设必须要政府参与搭台,企业积极参与。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陈振芳认为,梅州是著名的侨乡,但是近二十年,梅台两地在茶产业方面的交流甚少。此次参加梅江区的春茶开采节,他带领五位台湾茶产业同行前来考察交流,便是希望在梅州觅得茶叶商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