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进茶产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泰山茶产业

发布时间 : 2019-11-30
绿茶产业 泰山绿茶 高山茶乌龙茶

绿茶产业。

茶的发展,不但促进了地区的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扬光大无疑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泰山文化包含山水、帝王、宗教、民俗、风水、饮食、健康文化等,不仅自成体系,更有其它山岳无法比拟的独特之处。

山茶文化则渗透在这些文化之中,成为泰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泰山茶产业的经济效益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技术瓶颈,所以如何进一步激发茶产业的发展潜能,进而推助茶文化的传承发展,成为泰安众多茶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推动泰山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山东茶叶体系专家与泰安试验站泰山林科院召开3155工程启动会及推进会,各位专家、茶企负责人就茶园施肥、绿色防控以及茶叶清洁化加工等事宜进行座谈调研,并在泰安茶示范基地——泰山茶溪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茶园基地布点安排相关实验,寻找最适宜茶叶繁育的栽培技术和绿色防控机制。

泰山是中国最北的茶区,茶树自然品质形成好,香高味浓。但是茶树休眠期长,采摘期短,受自然、气候条件和泰山作为自然、文化、地质三世界遗产保护区对经济作物种植的诸多限制的影响,从未来泰山旅游产业发展的长远战略上看,种植面积提升空间都存在巨大潜力。为此,以泰山茶溪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茶企业,积极开展良种化栽培、标准化管理,率先引进珍惜茶树良种,通过建设优质高效的无性系茶树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取得了不错的示范成效。

通过深入交流,各茶企业负责人汇报了本企业茶园施肥、病虫害防控及清洁化加工情况,提出目前存在的茶园基础设施落后、无性系良种比例偏低、化肥和农药使用不规范、茶叶清洁化加工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各位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对下一步的茶叶的种植培育提出建设目标和总体规划,进而以点带面,促进全省茶产业提档升级。

Cy316.com延伸阅读

农业部:从供给端发力 做大做强茶产业


茶是国饮,近年来我国农业部也在大力扶持发展茶产业,近日,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表示,我国将通过深入推进茶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茶产业,把茶叶做成更优质高效、发挥品牌有事,做成畅销全球的大产业。

茶产业

唐珂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说,茶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2016年全国茶园面积达4300多万亩、产量达240多万吨,分别占全世界的60%、42%,均居世界第一,但生产水平较低、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不大、出口效益不高。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茶叶桑蚕等产业提档升级。对此他表示,我国茶产业低端产品居多,中高端和品牌产品较少,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改革茶产业供给端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农业部此前发布的做强茶产业的意见,我国将加快品种改良,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升茶叶机械化水平,以质增效;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创建茶叶知名品牌,培育大型茶叶集团;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绿色防控,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农业部将优化茶叶生产区域布局,划定优质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等生产最宜区;完善茶园生产设施标准、栽培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加快制定一批农药残留国家标准。

据悉,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将于5月18日至21日在杭州举行,将为国内外茶商、企业提供贸易合作、相互交流的平台。

陕西汉中:做大做强茶叶产业 加快脱贫攻坚速度


陕西是我国有名茶叶出产地之一,近年来,陕西抓住“一带一路”这个机遇,引进茶行业人才、调整茶产业结构、打造特有茶叶品牌,最终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如今的茶产业已成为陕西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当地政府为了更好地发展茶产业,在陕西汉中召开了茶产业脱贫攻坚与发展战略的咨询会,诚邀茶行业专家为扶贫、发展建言献策。

咨询会

10月11日,由中国茶叶协会与陕西省农业厅联合主办的“陕西茶产业脱贫攻坚与发展战略咨询会”在汉中市西乡县举行,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十余位中国茶叶学会专家,分别给陕西茶产业的生产、市场营销、带领茶农脱贫增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吴孔明建议,陕西应该结合地域历史文化,生产绿色有机的特色农产品;要做大深加工产业,做长茶产业链,创建名优品牌;要加强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增强专家人才储备,要立足科技支撑,提高茶叶的科学技术含量。

“陕茶的特质是威猛、刚勇、霸气十足,如果我们从这样的产品中提炼出一个感性的点,那就会有很多人按照这个标签去贴,自发的去购买推广这种产品,形成口碑传播。”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姜爱芹建议,陕茶的推广营销可以把所有的从业人员都变成陕茶的代言人,形成合力去做,让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成为品牌宣传的点。

咨询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建议,陕西要着眼于从茶叶生产中心向茶叶集散中心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让茶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重新焕发生机,把茶产业打造成既能发挥本地产业优势又能承接其他产区茶叶向“一带一路”地区延伸的平台。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仲华建议,陕西省应该进一步优化绿、黑、白、深四个茶类结构,进行区域的合理布局,放缓面积增长的速度,提高单位面的产出率。进一步扩大机械化采茶比例,降低劳动力的成本,增加依靠机械采茶所可以生产的品类结构,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品质,通过营销模式提升品牌价值,通过业态创新提升综合效益。在市场营销方面陕茶先要做热本土市场,以西安为主的本土市场是产品营销的核心,其次要大力开拓不产茶的省份市场,同时在茶叶出口方面要进一步突破。

记者了解到,举办“陕西茶产业脱贫攻坚与发展战略咨询会”旨在汇聚中国茶叶学会的专家、教授的智慧,帮助陕西茶产业探寻转型升级、产业扶贫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动陕西产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贵州:务川“五强化”加快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


贵州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古往今来,不同民族的人民集聚生活在这里。作为我国内陆的一个山区,受历史、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贵州的经济发展相对于东部省份城市来说,显得尤其缓慢。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扶贫力度,试图通过发展一些产业,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今天我们就把镜头对准务川自治县,来看一看当地人们是怎样通过茶产业富起来的。

为加快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新年以来,务川自治县立足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茶园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建设,全力管护好现有茶园,合理流转弃管茶园,全面推行茶园绿色防控,创新茶叶全产业链,促进茶园提质增效。实现投产茶园11万亩以上,茶叶产值3亿元以上。

一是强化基地规模。加大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核心基地建设,带动基地周边散户连片种植逐步实现茶园种植基地化、标准化、规模化;积极引导茶叶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种茶能手等采取股份合作、流转、承包等方式,对零星散户、分散茶园和弃管茶园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茶园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着力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管护,建立茶树修剪、鲜叶采摘、土壤耕作、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机械化服务体系。

二是强化质量标准。严格落实质量监控及检测,建立和完善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对有条件的集中连片茶园建立茶叶质量追溯体系,鼓励支持茶叶企业进行无公害茶、绿色茶、有机茶产品认证,积极推行茶叶产地标识制度和茶叶质量安全承诺。

三是强化附加效益。充分挖掘仡佬茶文化,立足生态、有机茶园,全力打造务川大叶茶等品牌,加强与省外茶叶主要消费市场对接,积极拓展茶叶网络市场,引导茶叶企业组建茶叶产销联合体,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技术标准,共同开发统一品牌系列产品,拓展市场营销渠道。

四是强化技术支撑。鼓励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重点茶叶企业就业,充分利用职业学校、“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等培训平台,加大茶农和企业人员培训,培育茶艺人员100人以上,茶叶营销管理人员200人以上,加工技术人员及茶农2000人以上。

五是强化督导考核。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督查考核机制,定期督查通报茶产业发展推进情况,考核结果计入主管部门和乡镇(街道)年度综合目标考评。

标准化种植带动茶企做大做强


走进山东莒南洙边镇,漫步在绿油油的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示范区,随处可见茶农忙碌的采茶身影。西夹河村茶农葛秀选一句幽默的话引来了满园的笑声:“农业标准化好啊!你看,我这0.3公顷茶园,就是标准化种植,茶树不吃化肥吃豆饼,到季节,撕巴撕巴就是钱啊。”他举起手中的一个塑料桶说:“这一小桶茶叶,就能卖个七八百元。”

葛秀选的话一点也不夸张,茶叶没实行标准化种植以前,都是零散栽种,随意管理,由于农药残留超标等原因,茶叶质量不高,因此卖不上好价钱,单产一年也就能赚个1000多元。2004年,在当地政府、质量技监局等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茶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成了。实行标准化种植以来,茶叶的行情逐年看好,新鲜茶叶在最好的时候每公斤能卖到800元,一方便袋就能卖几百元,0.06公顷地一年能赚上七八千元,标准化种植让茶农彻底翻了身。

莒南县引进茶叶种植已有50年的历史,是我国北方茶区最早实施南茶北移的县区之一。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质监、农业等部门的作用,积极探索茶叶种植新技术,成功创出“矮壮法”这种适应北方气候特点的种植方法,实现了茶叶种植、管理新突破。随着茶叶种植面积不断加大,规范种植过程,提高茶叶质量,成为当务之急。自2001年起,该县协调有关单位,发动茶农,试行茶叶标准化种植,经过3年多的探索和研究,在质监等部门的全力帮扶下,编印了《莒南县洙边镇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手册》,根据茶叶生长特点,建立了种植、管理、采摘、检测、加工、包装等全过程的标准体系,洙边镇茶叶在施肥、施药等管理上都有了严格的规范,于2004年成功通过了省级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示范区验收,茶叶走上了标准化种植的新路子。

如今,茶叶标准化种植课、无公害茶叶种植培训已经成为洙边茶农的必修课,质量技监局组织编写的《农业标准化知识读本》一书,在洙边镇成了抢手货。

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受益的不仅仅是茶农,而是整个产业。洙边镇茶果站站长介绍说,几年前的洙边镇茶叶市场是家家采茶、户户冒烟,从事茶叶生产的比较多,但都是零打碎敲,形不成规模。实行农业标准化以后,在质量技监局的帮扶下,制定了茶叶种植地方标准和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标准,茶厂建立了药害残留化验室,茶农按标准使用肥料和农药,大幅度降低了病虫害,降低了茶叶中的有害物质残留,也大幅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目前,洙边茶叶不但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也带动了整个莒南县茶叶产业的壮大。现在,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4000公顷,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农民已达2万多人,年人均收入1万多元,茶叶加工企业20多家,年产无公害优质绿茶400多万公斤,年创产值近5亿元。全县规模茶厂10多家,普遍建立了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并与茶农签订了管理购销合同,积极发展订单茶业,莒南绿茶步入了产业化经营的快车道,许多农民依靠种茶、炒茶、卖茶,住上了小康楼,走上了富裕路,茶叶生产已成为莒南县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

临沂临港区:做大茶叶产业


如今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赤日炎炎似火烧,王孙公子把扇摇,这种高温下真的让人非常烦闷,这时候来点茶无疑是很好消暑选择,茶香悠然。

茶叶一直以来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消费品。临沂临港区作为江北茶叶基地种植渊远流长,茶文化历史底蕴丰厚。近年来,临沂临港区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积极把茶产业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通盘考虑、统筹规划、重点推进,茶产业逐渐成为农业经济新的亮点和增长点。目前,全区茶园面积已发展到40000亩,面积和产量居全市首位,从事茶叶经营的公司(门店)100余家,年销售茶叶5000余吨,销售额达到3.26亿元。

“最近天热了,前来买茶的人明显多了。夏天虽然价格下降,但是走量还行。”在壮岗镇东演马村王沂勇茶叶店里,他一边卖茶一边向记者介绍最近的行情。

近几年,临沂临港区积极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坚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自身品牌建设,开发出品质优良、风味独特、适应不同消费人群的茶系列产品,不断赋予茶产业发展新的基本内涵。临沂临港区基于产品质量品牌文化基础保障,广大茶企茶人积极树品牌、拓市场,重质量、求效益,强产业、建基地,主攻大品牌、大龙头、大市场,实现了茶品牌文化与茶产业化融合的华丽转身。

茶叶

临沂临港区茶基地规模不断扩大,茶市场基本稳定,茶品牌影响力有新提升,茶企(合作社)收入逐年增加。截止目前,临沂临港区已注册各类商标20多个,茶叶加工企业及茶业专业合作社60余家,“沂蒙玉露”“临港春秋”“临港绿茶”“沁园春”等20多个品牌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农业博览会以及国家省市名优茶评比活动中,临沂临港茶叶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奖项上百余项,名列全省乃至全国前茅。以杰青茶业为例,发展600多亩示范茶园,与460余户茶农合作茶园达6000多亩,每年订单绿茶达10吨,红茶6吨,产值1000万元,生产的“杰青金针”“沂蒙红茶”品系销往12个省、市、地区。

从“企业唱戏”到“政府搭台”,茶特色产业综合社会效应逐步显现。“原先,从炒茶、包装、销售都是靠自身,经营管理带有很大盲目性。如今,有了政府搭台撑腰,茶农们发展茶产业的思路和方向更加明晰。”临沂临港区杰青茶业总经理刘秀兰介绍。

据了解,为加快培植茶产业,进一步为百姓开辟致富门路,临沂临港区积极搭建起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突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理念,彰显产业特色,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发展机制,提升茶产业的综合效益。茶企把扩大优质茶基地规模、提升特色品牌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带动了茶业增效茶农增收。据初步统计,茶产业发展已带动社会就业1800余人。

“政府组织我们茶农出去参观学习,开拓了思路,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差距,学到了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临沂临港区九坊一品茶香总经理高维强说,“政府搭起茶产业发展的高位平台,希望像类似这样的活动尽可能多办。”

临沂临港区鼓励企业和茶叶合作社等创建特色品牌,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等一体化模式,成功注册“沂蒙玉露”“临港春秋”“临港绿茶”“沁园春”“绣针河”等20多个茶叶品牌,走出茶与果、茶与花、茶与旅一体化发展的路子,打造一批融茶文化、民俗文化、休闲度假等为一体旅游线路。

可以说这茶叶让当地有了种植户规模种植,有人农家乐的乡村旅游,有电子商务的远销全国,一个产业富了一方。

如何推进茶产业发展创新?茶产业要如何创新?


我国是世界上的茶叶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悠久茶叶历史的国家。目前茶叶种植在我国种植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当前我国茶产业本质上依然是政府主导的生产导向型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型,促进市场化与全球化,是推进我国茶产业现代化的根本措施,关键要增强茶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茶产业

怎样推进茶产业创新?

第一,创建新市场。其核心是构建新型茶产业供求关系,主要从两个层面开展:一是构建大数据茶市场体系。面向全球和区域市场,依据区域消费数据,建立时间市场、人群市场和区域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以智能化为基础构建快速反应、高效配送、需求预测相结合的产业机制;二是推动销地市场与产地市场一体化。通过创建产地销售平台,组织消费者和引进海外茶商参与基地建设实现产销市场融合。此外,还要建设全球性龙头市场,面向与对接全球茶产业发展经营主体、管理机构与组织、区域市场消费主体;推动服务创新,促进全球市场协调发展,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茶产业运营需要,开展金融创新服务,创建跨区、跨境物流及外汇结算代理平台。

第二,推进产品创新。在茶产业全球化进程中,始终存在与生产加工相关的生产性需求市场、茶和关联性产品的需求市场以及茶文化需求市场。经营这三类市场,要推进终端产品、技术装备、服务产品相结合的茶产业产品体系的创新。一方面实施迭代式产品研发策略,实现产品试销、销售、修正、淘汰与研发各个环节有机结合,提高创新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结合市场变化,推动单个产品创新与多个产品组合创新相结合,满足主体多元化需求。

茶产业

第三,推进产业链创新。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横向拓展。向茶的吃、喝、用、玩、饰功能化拓展,衍生相应新产业新业态;二是纵向深化。向茶成分的功能化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资源化转换,不断创造科技型茶产业,通过特定功能与相关资源融合,发展新型业态,如茶旅游产业;三是功能延展与配套创新。随着市场变化,茶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多产业的创新支撑,如茶装备、包装、器具等产业发展就是建立在茶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之上。

第四,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保护茶农利益。关键是按照市场化原则,科学构建茶产业链的利益关系,重点保障三个权益,发挥三个作用。充分确保茶农的优质原料生产权与劳动收益权,发挥茶农优质茶原料供给及茶园管理作用;充分确保企业市场开拓权与较高经营收益权,发挥茶企产品研发与市场运营作用;充分确保政府公共利益代表及监督权,发挥政府在公共品牌推广与公共事业建设中的作用。让政府、企业、茶农在茶产业发展中各居其位,发挥各自功能,共同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茶产业

作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茶产业在我国国民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要转变茶业生产,努力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导向型发展,促成茶产业发展创新。要做好茶产业的发展创新,需要从这四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创建新市场、其次推进产品创新、再次推进产业链创新、最后就是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保护茶农利益。茶产业创新是我国茶叶生产方式上的一个重要设想,对今后我国茶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茶产业发展创新将成为未来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湘西古丈:种植有机茶叶圆脱贫梦 推进茶旅融合促产业升级


从古至今,茶叶种植一直是古丈县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其出产的茶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古丈毛尖啦,如今,古丈县只种植有机茶叶,全县的茶园面积达14.68万亩,茶农们逐渐实现脱贫梦。为了更深一步地延长产业链,将推进茶旅融合,借助茶园的优美环境,发展旅游业,促产业升级。

湘西古丈

只生产有机生态茶

登上古丈城外的竹溪湾万亩茶文化主题公园高处,放眼望去,满目皆是错落有致的茶园。

“整个公园规划了7500亩生态有机茶园,辐射周边10000亩有机茶开发,这对推进全县茶园有机化有重要意义。”一旁的古丈县农业局推广站负责人张才建告诉记者,目前全县绿色生态茶园达13.8万亩,其中有机茶面积3.8万亩。

在红石林杜家坡茶叶基地,坐龙峡村村支书王本雄说,整个基地种植的茶树不打农药、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是真正的绿色无公害有机生态茶。“古丈毛尖分几个等级,有针形茶叶、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等,顶尖的毛尖是一针型的,但采摘的标准很高,一个工人一天大概只能采五六斤。”

除了茶产业,旅游业也渐成特色。“我们不仅发展茶产业,也注重发展旅游业,基地茶园连片成景,同时建有观景台和帐篷宾馆,来参观旅游的人也不少。”王本雄说,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全村已新扩茶园1500余亩,实现了人均一亩茶的奋斗目标;并且成为了著名的乡村旅游名村,2016年,全村旅游接待量10万次,实现旅游收入1500万元。

湘西古丈

“茶旅”当家,将致富万家

采摘、摊青、杀青、揉捻、做条、提毫……在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制茶厂,从茶树上采摘的鲜茶叶,经过一道道制茶工序,便成了闻名遐迩的“古丈毛尖”。

“要经过八道工艺,每个环节都很讲究,要很会看,特别是杀青和脱水,对茶的口感影响很大,杀出来的青,又香又甜,口感就会特别好。”与茶叶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茶农张新凤,对制茶的各个环节都十分熟悉。她告诉记者,做出的茶叶品质越好,收益越多,通常一亩茶叶,收入就有5000至6000元。

从茶叶中获益的不仅仅是张新凤。牛角山村党总支部书记龙献文介绍,牛角山村有313户1306人,10年前,全村人平均收入只有791元,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2008年村里成立湘西牛角山公司等6家村企业,通过发展茶叶、乡村旅游当家产业,去年全村人平均收入达到80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49户525人全部脱贫。

“目前牛角山村的茶旅产业优势发挥远远不够。我们要种好古丈毛尖茶叶,让消费者更信赖我们。”龙献文称,将通过实施茶、苗、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把牛角山村及周边村打造成集茶产业、苗文化、乡村游、康养等于一体的民俗山水茶园综合体,实现万亩茶园亿元村目标,带领周边7个建制村1万多名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

峨眉山茶转型升级 打造全国茶产业样板区


峨眉山茶园

2月25日清晨,新春假期后的首个周末,峨眉山市双福镇同兴村,万亩茶山薄雾氤氲,茶农们正在茶园内忙碌。茶农陈贵元正在清除茶园内的残次林和退化林,在他的身边,一棵棵新茶苗已栽下,青翠欲滴,“每亩茶园都将栽植12到15株生态树,远看一片林,近看一片茶,形成生态茶园系统。”

峨眉山市农业局总农艺师梁琪惠介绍,这是峨眉山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示范项目之一,今年,产业园将以符溪镇、双福镇为中心,建起一条绵延10公里、6万多亩的绿色茶叶长廊。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

去年10月,在财政部、农业部两部部署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中,峨眉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跻身创建名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是国家确定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载体和引领平台。“跻身创建名单,不仅为峨眉茶产业的发展赢来黄金机遇期,同时也是落实总书记要求,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有力举措。”峨眉山市委书记陈长明说。

目前,峨眉山市不仅聚集了以竹叶青、峨眉雪芽等为代表的企业集群450余家,还拥有国内一流的加工生产线,产业园涵盖16个乡镇、133个行政村,规划面积260平方公里,惠及人口13.2万,集聚了全市95%以上的茶企,园区内的大西南茶叶市场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名优绿茶集散地。

总书记的要求和嘱托,让园区创建者们倍感振奋。梁琪惠满怀信心:“要将园区打造成全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区。”

陈长明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重点发力,推广优质品种,扩大种植规模;着力培育一批品牌,加大推广力度;依托优质茶园基地,发展精品民宿、度假农庄、自驾车营地等新业态,从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峨眉山市的规划中,这条10公里绿色茶长廊项目,将成为一条融合茶文化、佛教文化以及自然生态于一体的茶旅走廊。“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沿线景观风貌中,打造一条三产融合示范轴。”峨眉山市农业局局长江德伦介绍。

“总书记的话让茶人看到了未来。”峨眉山大西南茶叶协会副会长何建华干劲十足。他表示,将依托在双福镇已有20年茶叶交易历史的大西南茶叶市场,完善茶产业交易市场综合体,新建鲜叶交易市场和物流中心,形成“一带一路”茶产品绿色物流交易中心。

梁琪惠表示,峨眉山市已明确,将全面出台并落实好基地建设、加工企业壮大、品牌推广宣传、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茶旅融合发展等系列奖补支持政策,高标准做好各项创建工作。

广东梅江区:1.5万亩茶园亟待做大做强


广东梅江区清凉山茶园坐落在西阳镇的清凉山,这里的清凉山茶是梅州九大历史名茶之首,茶产业是梅江区的主要产业之一,近几年逐渐走向了规模化,2015年西阳镇被评为“广东十大茶乡”,2016年该区茶园面积约1.5万亩,茶叶总产值达2.1亿元。

虽然产值年年增加,但是种植分散、市场局限等因素仍桎梏着茶产业的发展。如何打响清凉山万亩茶园品牌?近日,梅江区举办了春茶开采节暨海峡两岸茶产业发展论坛,邀请海峡两岸的专家以及企业家为发展梅江区茶产业建言献策。

清凉山茶园

得天独厚

1.5万亩茶园年产值逾2亿

位于西阳镇清凉山800米处的梓树凹村里,不少茶农正在林间劳作。单是一个小村庄就有大大小小经营户20多个,小型的有自家种植的几亩茶田,大型的有承包上百亩的茶园。

梅江区的茶产业数西阳镇最为出名,而西阳镇的茶品牌则以清凉山茶为主。

西阳镇的群众素有种茶的传统,茶叶种植加工历史悠久。西阳清凉山茶与雁洋阴那山茶、大坪薯田笔三台茶并列,西阳高山茗茶历来位居梅州九大名茶之首。

从清代乾嘉年间开始,西阳茶叶种植规模不断壮大,乃至吸引了居住于梅州城区附近的居民迁居高山,成为今天的茶乡人家。至目前,全镇共有茶园约1.5亩,从事茶叶产业人数达5000多人,有1000多户茶农直接从事茶叶种植,茶企、茶场、合作社100多家。

西阳镇的茶园多分布在700-1150米的高山上,全镇共有明山樱花茶区、桃坪古村茶区、清凉知青茶区、新田深山茶区、秀竹梯田茶区五大茶区。这里的特殊气候和特有土质培育了品质优良的清凉山茶。

得益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西阳镇于2015年成功获评“广东十大茶乡”,并在2016年成功获批“广东省高山茶种植、加工专业镇”。政府的重视、市场的肯定,让茶农们看到了茶叶种植的前景,茶产业发展的势头也逐渐壮大。

“这里的产品有传统绿茶(客家炒茶)、融合台湾工艺的高山茶、乌龙茶和红茶等,年产量近500吨,产值2亿多元,如今茶产业已成为镇里的特色产业,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西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梅江区茶产业不仅让本地农户的干劲增加,更吸引了不少在外经商的人回乡投资。“家家发”茶园的主人杨植善便是其中的一位。

2009年,杨植善回到西阳镇,承包了清凉山籽树凹一带200多亩的茶园,自主开发了“清凉小种”“清凉鸟舌”等品牌。“2011年第一批茶树的产值只有5万斤,但现在每年生产16万斤茶叶已经不是问题了。”杨植善告诉记者,产量提高,传统管理方式的转变极为关键。

梅江区茶园

统一标准

千户茶农组建合作社

高山云雾出名茶。车辆驶入清凉山,35万亩山林山高雾锁,环境优美。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短,加上其独特的土壤等地质条件,清凉山的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然而,因为一直沿用传统技术去种植茶叶,清凉山茶的产量一度遇到瓶颈,市场上的茶叶品质也良莠不齐,茶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虽然西阳镇茶园面积大,但是茶叶产业组织松散、标准不一、规模不集聚,导致产量有限;并且传统的加工技术只适合本地市场,如果要将茶叶品牌推向外地,茶企业还需制订长远的规划,并对技术进行改进,以适应外面的市场需求。”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曹藩荣认为。

为了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清凉山周边的茶农纷纷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种植方式、规范管理模式、制订严格检测标准等方式,推进茶叶产业组织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发展。

记者了解到,西阳镇的1000多户茶农自主成立了合作社,坚持使用有机肥料,采用生物防治害虫措施,利用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去生产高端有机茶。

“平时我们会和茶农进行交流,提高大家的种植规格。”清凉山荣发茶场老板苏仕雄告诉记者,等到开采季节来临时,荣发茶场便会向周边的种植散户收购毛茶,检测合格的产品会进行精致加工,由企业代理销售。

“我们通过现代茶园种植和管理、茶叶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引进与繁育,以及茶叶新产品创新和开发等,重塑清凉山的茶品牌。”杨植善说。而通过一系列的改良措施之后,该区域的茶品质与茶产量也连年提高。

就在今年,梅江区的“家家发”系列茶叶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并被梅州市农业局授予“富硒农业生产基地”,评为“梅州市十大优质茶”;荷灵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赤树珍茗”系列茶叶获得“有机生产转换认证”。

茶园

政府搭台

做好茶叶品牌推介

凭借悠久的种植历史以及近年来的加快发展,目前梅江区的茶叶产业虽然有了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却未形成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模式。

据了解,目前梅江区有近千家茶叶经营主体有七成以上是家庭作坊,个体企业较多,大中企业很少。并且,由于以往偏重于茶叶产业的种植面积和茶叶加工方面的发展,而在品牌建设方面还需要政府引导,来做好“填空题”。

为增产提质,打好茶叶品牌的宣传基础,梅江区政府于2014年6月出台了《梅江区扶持精致高效农业发展奖励办法》,以推动特色农业特别是茶叶产业的发展。三年来,该区新种植茶叶5000亩。

其次,在加大茶叶产业的展示宣传方面,梅江区建设了西阳镇茶产业展示厅,打造品牌宣传的窗口;并通过规范茶叶质量标准,推动茶叶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目前有4家茶叶企业产品获得有机认证,1家茶企的产品获“广东名牌产品”。

茶园

在政府引导下,2016年西阳镇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首家镇级茶叶协会。有关部门通过定期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组织茶农学习茶叶种植加工技术,更新知识,转变理念。通过加强对茶区建设的引导和对茶农种植加工的指导,将耕山致富和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实践“茶园变公园、茶区成景区”的理念。此外,梅江区还组织了8批茶农、茶商到东莞、广州、厦门和云南等地参加茶博会,加强交流和品牌传播推介。

“梅江区茶叶产业整体上仍停留在产品营销阶段,品牌意识普遍薄弱。”曹藩荣表示,叶种植产量、面积增大了,品牌建设还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要让茶品牌走向国内外市场,还有一段路要走。

总体而言,区域品牌的建设必须要政府参与搭台,企业积极参与。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陈振芳认为,梅州是著名的侨乡,但是近二十年,梅台两地在茶产业方面的交流甚少。此次参加梅江区的春茶开采节,他带领五位台湾茶产业同行前来考察交流,便是希望在梅州觅得茶叶商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