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临沧易武同是普洱茶,为何相差甚远?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易武普洱茶 武易山普洱茶 云南易武普洱茶

易武普洱茶。

勐海苦,临沧涩,思茅淡,易武柔!

这是普洱茶再分类的特性,对普洱茶不熟悉的人第一感觉就是,普洱茶不都是又苦又涩的么。若是接触普洱茶久一点的茶客都会发现,普洱茶不同山头的茶叶,呈现出的滋味感受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香、不同的气、不同的韵。

“勐海苦,临沧涩,思茅淡,易武柔”并非空穴来风,是一句简短的总结,大家也可以根据喝茶感受到的滋味,去猜测这饼茶的原料来自于哪里。

大家都知道勐海的茶普遍苦底重,与其他茶区的茶苦底相差甚远,辨别也很清晰。南糯山、景迈和布朗的茶一样都是“苦底重”;而临沧茶的特点涩感也会尤其清晰,但其能不能化开,就看茶低品质了;思茅茶气茶味偏淡,易武汤柔水滑。这是这些茶区给人的特点,一样是普洱茶,不一样的感受。

那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差异呢?

叶种、树龄、环境、纬度、海拔

一山一味,除了地理位置就是生态环境,还有纬度。纬度,决定降雨量、光照日长等等。从另一个角度看,纬度间接决定了茶的生长气候。

茶气、茶味、茶香越强的茶纬度越低,因为纬度低直接导致的是茶树的日照时间、光照程度,这样子茶树的内含物质积累更加丰富,呈现出的香气味则因纬度而变化。班章、景迈、易武等都是在北纬22°30’,茶气茶味最重的班章则在21°30’附近。

“云雾高山出好茶”,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对于普洱茶来说,适当的海拔才是它所需要的,一般超过2000米的古茶园的茶叶茶气都偏弱偏淡。从茶区分布来看,最佳的拔越是1400~1800米,老班章则是在1700米左右。

怎么辨别大叶种比小叶种好呢?用同一茶区其他条件相近的大小叶种对冲,大叶种表现出来的香气强度、苦涩和耐泡度等等都比小叶种好得多。

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好不好还是你说了算。

当然选择不止这一些,也就是因为这些茶区所呈现出不同的特性,“拼配”就出现了,为了使茶叶协调性更强,拼配技术就很重要了。

现在比较大普洱茶企业主要都是拼配为主流技术,不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群体角度,大益都称得上是普洱茶的领头羊,其拼配技术是值得肯定的。传奇中的大白菜等等出自大益,能够把每个山头每片茶叶好的优点提炼出来,拼配出更好的品质,后期转化融合出的口感滋味更加适合大家。

你若是觉得班章太苦,临沧太涩,易武冰岛不够霸气,通过拼配亦能找到你最喜欢的那一款茶。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不爱这口自有人爱,有人喜欢班章的霸气磅礴;有人喜欢易武的汤柔水滑;亦有人喜欢思茅的淡冰岛的甜。

cY316.com延伸阅读

简单识别易武茶怎样识别易武普洱茶?


近年名山茶风靡一时,以古六大茶山之易武为例,因其价值与价格一路走高,引致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充斥市场,不少消费者、爱好者受骗有之,茫然有之,不知如何辨析真假。

喝易武茶若干年,近几年更亲临易武茶山收料,有些许心得体会,愿与易武爱好者分享交流。

业界向有班章为王、易武为后之说,列为普洱茶“至柔”之典型代表。是因其特点显著,为市场所公认。从最基本的三点入手,可辨析易武茶之真实性。

其一,茶汤入口是否绵柔。(刺激性较低,比较顺口)

其二,回甘之后是否清甜。(清甜近似清爽的冰糖味)

其三,久泡之后甜韵仍存。(冲泡约十几二十道仍显甜韵)。“易武为后”的美誉,笔者有另外一层理解:易武茶刚开始入口表现绵柔,但后劲足,久泡仍有甜韵。如此独特茶性,无可比拟。

如有以上三点的综合特性(缺一不可),几可判定其为真正的易武茶。其独特茶性,乃其所处生长环境的气候、海拨、土壤、水份、生态条件等所决定,无可复制。

冒充易武茶、且较易混淆的是毗邻易武茶区的江城茶和尚勇茶。但其特点再类似,也很难同时满足以上三点综合的特性,更逞论其它茶区的茶了。

江城茶口感与香气更为薄弱,耐泡度差,后劲不足。尚勇茶与之相比更为不足。时有江城茶与勐宋茶拼配,其后劲与甜韵仍与真正易武茶有较明显的偏差。

欲更好地辨析真伪,还是要多喝,多比较,多交流。

“易武正山”普洱茶


为了区分正宗的“皇室专用茶”和“官府用茶”这两种“贡茶”,将前者特称为“正山贡茶”。同样,其它各茶山也为区分被划为“贡茶”的片区之茶和没被划入的另外片区之茶,又将划定为“官茶”类“贡茶”片区生长的茶称为各山的“正山茶”。

对“易武正山茶”之意,被不少人误解为“优质茶名牌”,所以多处外地茶厂所收购生产的异地茶包装上也标注“易武正山”字样。其实,“易武正山茶”只是划定茶原料的来源范围,不是以来自所划定范围的原料制作的成品茶。笔者认为,标注该字样者,不只是个“冒牌”问题,而且是个以假乱真或以次充好的欺诈问题。

“正山茶”一词,原出自“古六大茶山”中勐腊县象明乡倚邦山内曼松山一至三号茶园的“正山贡茶”,简称“曼松正贡”。明代“方物”中的“茶贡”和清初的“贡茶”,只限倚邦山尤其是曼松山一至三号茶园的早春茶。雍正六年,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和倚邦其它部分片区之茶又被列入“贡茶”。乾隆三十年,易武(曼撒)山帕札河范围的茶也被列入“贡茶”。于是,各山茶林都有被正式列为“贡茶”的片区。但是,只有原倚邦尤其是曼松一至三号茶园等范围的茶才是正宗的“皇室专用茶”,而其它山内被划为“贡茶”片区的茶,则是朝廷用来换马、馈赠贵宾和官府办公饮用等的“官茶”,但在当地民众及碑文中也将它统称为“贡茶”。

清乾隆末期至嘉庆初期有了茶庄以后,原先的茶贸中心在象明倚邦时,倚邦茶商不仅坐点收购和加工销售倚邦土生土长的正宗倚邦茶,同时还收购和加工销售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和易武这五山甚至其以外的它山之茶。为了区分倚邦茶商所加工、贩卖的成品茶,究竟是倚邦土生土长的正宗倚邦茶,还是从其它“五山”或异地收购来加工的茶,将倚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倚邦茶称为“倚邦正山茶”。到清光绪至民国期间,“古六大茶山”的茶贸中心由原来的倚邦转移到易武。易武的茶商不仅坐点收购和加工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同时还收购和加工攸乐、莽枝、革登、倚邦、蛮砖五山及其以外的它山之茶。

为了区分易武茶商所加工、贩卖的成品茶,究竟是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还是从其它“五山”或异地收购来加工的茶,将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称为“易武正山茶”。但当时的“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只限于从该山西北角倮得旧衙门起,到东南角易比,海拔千米以上而且曾有古茶树的高山上土生土长的茶叶。因而“易武正山茶”仅包括从该山西北角倮得旧衙门起,到东南角易比,海拔千米以上曾有古茶树的高山范围土生土长的茶叶。而该乡境内茶胶八队以下包括纳么田村委到茶胶一队范围,海拔千米以下地域生长的茶,其品质与前者相差较大,虽属于易武乡境内所生产的茶,但不该属于“易武正山茶”。而从异地收购到易武加工的茶,更不该属于“易武茶”和“易武正山茶”。因为两种茶叶的品质有明显的差别。

著名普洱茶重镇——易武


易武是一古镇,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距勐腊县城约110公里,距勐醒30余公里,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的山顶上,气候比勐腊和勐棒坝子清凉。易武为解放前的镇越县政府所在地,解放后西双版纳州在此设置版纳易武政府,管辖易武、易田、曼洛、曼洒、曼乃、曼黑、曼腊七个乡。易武乡降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土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适宜种植各种经济作物,特别是云南“普洱大叶茶种”。据云南数字乡村网站资料,全乡拥有茶叶面积41045亩,橡胶种植面积92532亩,咖啡面积195亩。境内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铅锌矿、铁矿、铜矿、岩石矿等。易武古镇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的山顶上,是著名的茶马古道源头和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凭借其悠久的历史与“瑞贡天朝”的殊荣而一度成为普洱茶的圣地。目前易武茶区栽培野生茶年产约六十吨,大多为人工矮化过的老茶树,树形并不很高大。基本是散种在山野树林之中,阳光漫射时间长,生态环境一流。历史上易武曾作为贡茶,为减低大叶种的苦涩度,传统的手工做茶采用轻揉捻的方法减小其揉出物,故新茶滋味稍淡,但由于采用晒青的杀青工艺,保存了茶叶的活性,存放一段时间后茶汤的滋味较新茶更浓醇。易武普洱茶特点易武普洱茶汤色非常好看,明黄透亮;味道,甘,甜,好的易武茶不应该有涩的味道或者新茶时候有很轻微的涩味,水柔,挂杯持久,杯底留香,入口后各种味道马上散开使得人心旷神怡。易武香气足,透出一种甘香味,花果香味道。易武生茶中算是较多较滑的茶,虽然跟最滑的生茶比还差很远,但是易武茶的特点就是好在这一点。陈放后,有的人说陈放后的易武没意思,本来已经不算浓郁,再放放会没味,其实陈放后的生易武,如果原料好,味道并不会很淡,尤其如果完全纯易武一种料配的茶,如果原料很不错的话,出来的茶韵是很好的。

易武普洱茶的特点


易武茶太多,有好的,有差的,各地方都有鲜明的特点,但是也都有一些基本的共性。有些共性很广泛,有些共性区域性就强一些,所以讲特点只好把这些大致都有的共性整合起来。因此易武理论上的典型特征其实是各优点的总合,只要是正宗的易武茶总能找到部分符合的特征。

易武特点为:柔中带刚。

香气。普通茶新做的茶干茶不显香,待茶体干燥后香气逐渐显露,水分稳定后香气清淡细幽。好茶会闻到较强的甜香、花蜜香。更好的茶出果胶,甚至能闻到淡淡的类似酸臭的味道,泡茶在盖碗顶部聚集,稍淡之后显出一种粘性持久的异香。新茶的清香3年内明显,之后转淡,5年基本消失,但是甜香依然。5年后逐步出现向圆润的甜熟果香发展。根据茶个体转化的快慢不同,大致在3-4年的时侯有个转化期,茶体香气淡薄,汤似乎变寡,有水味。6年之后茶明显变得好喝,各方面品饮愉悦度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8-10年的时候干仓存放遇到第二个转化期,陈味刚出但是味道不好,有药味,汤再次变得稍微薄。10年之后再次踏上上升趋势,汤水圆润厚滑,陈香明显,15年左右非常好喝。20年左右茶气开始向下走,陈味越发迷人。30年内喝都尚好,当然最终发展是走向无味。

口感。柔滑绵长。甜度普遍较高,低苦涩,涩主要集中在舌面,也分布到舌两侧。低刺激,饮茶后口腔较为纯净。大部分易武茶不带喉韵,个别有喉韵但不及班章下得深,也不及班章明显。生态好的茶新茶即有凉气感,汤感醇厚。生津尚可,有但不猛烈。

易武——普洱茶的故乡


易武是普洱茶的故乡。清人阮福1825年撰写和《普洱茶记》中说:“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日易武”。

鉴于史料对六大茶山名称说法不一,西双版纳州政府曾经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后,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过去和现在》一书中认定六大茶山分别为:易武、倚邦、基诺、曼洒、曼庄和革登。易武茶山今属勐腊县易武乡,现存古茶园约6000亩,落水洞、刮风寨、桥头村等地都生长着大茶树,树龄数百年,基茎围140-160厘米不等,树高达23米左右,小片成林。易武是普洱贡茶之乡。〈普洱府志〉记载: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贡茶初期采自六大茶山,渐以易武山为主。

易武是普洱茶交易的次中心,“茶马古道”源远流长,与普洱茶相生相伴,唐朝已具雏形,宋、元相继拓展延伸,明、清迅速发展,形成了以普洱为中心,辐射四面八方的多条通道,土刊出钱,民众出力,历时六年铺建易武至思茅全长211公里、宽1.52米的茶马驿道,全为青石板铺成。这条驿道的重新铺建,促进了易武茶业的发展,商品贸易的繁荣,巩固了易武仅次于普洱的茶叶贸易和留校散中心地位。1970年4月12日居民不慎引发特大火灾,昔日人丁兴旺,商贾云留校的茶山古镇一半成为废墟,如今仍然保存着茶案碑、印有马蹄印的石铺街道、陈旧的茶庄商铺、残留的茶马驿道等古镇遗迹,记录了易武兴盛发展的历史。

易武各产区普洱茶特点


易武、曼腊茶种群体较纯,从叶型可初步分为长叶型、椭圆型、卵圆形,边缘齿明显,条索肥壮显豪;从茶芽可分为红梗绿芽、绿梗绿芽两种。对易武茶树地方品种可称为易武长叶茶、易武园叶茶、易武绿梗绿芽茶和易武红梗绿芽茶。对落水洞、同庆河、刮风寨、河头寨、杨家旧寨的实地考察,这几处都生长着大茶树,树干茎围有140cm不等,树高达23米左右,而且分布有一定密度,据调查有30—50株/亩不等,四周大大小小都分布有茶树,向当地群众了解到,只要进到山里都有茶树。全乡现有新老茶园7373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有茶园1.34亩。

易武茶特点:

易武茶叶为开汤后,汤色明亮,生茶呈微黄色,味道醇和甘甜,少苦味,微涩。香气口感类似曼撒、属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的茶品,近年汤质较薄。茶饼,茶汤,茶底上来看油性,光泽,活性不错。易武古树茶香扬韵广,茶质厚重,香韵特异,水路绵密易武古树茶每年产量五六十吨,而市场上每年却有三五百吨的易武古树纯料的供应,所以,手中有款标杆的易武纯料茶对熟悉和把握易武茶有帮助,至少可以对冲一二。

1、刮风寨:

刮风寨离易武有30多公里,海拔1160米,位于易武乡麻黑村公所刮风寨村,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瑶族寨子,不到140户人家,寨子离老挝很近,居住的全是瑶族,属于蓝靛瑶。刮风寨的茶属于大叶种型,树龄都在几百年以上,树型乔木,树姿直立,树高13.3米,长势强最低分枝高85厘米,分枝稀,基部围85厘米,叶长宽13.71×5.19厘米,叶形长椭园,叶片着生状平,锯齿浅,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叶面平、叶背茸毛中,这里的茶外观紧结油润,茶汤晶莹剔透,金黄油亮汤色,茶汤口感饱满,中正柔和,香气高扬有蜜香,回甘久的突出特点。入口回甘快,满口唇齿留香,喉韵现,清凉回甘的感觉较为明显,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回甘于舌面前段,舌面生津迅速,香气于上颚久久不散,茶质优良,较为耐泡。

对比易武其它寨子的特点是:叶底黑、长、粗、厚,汤色较浅、清亮透明,滋味清淡而香甜。

2、麻黑:

麻黑茶更以阴柔见长,江内茶中之上品。汤糯、柔、清、雅,花果香,麻黑的这种阴柔、清雅之味延续至十六泡,早春香气极好,留杯时间长,汤色油光透亮,口感宽广饱满,柔中带刚,绵密,细腻,韵致精深,香气高扬平衡中正厚重,叶底弹性好、厚实.茶汤入嘴无比纯净无半点邪杂之味,条索整壮,汤色淡黄、香气正、入口滋味苦涩低、叶底色泽鲜明,茶气明显。

麻黑古茶在第一年是清香,醇正,有特有的蜜兰香气,是区分古树与台地的根本区别。两年以后清香走,陈香开始出来,第3年到第5是古树转化的特有阶段,茶会突然变得缺少底韵,那是这时候茶的陈香还没完全释放出来的缘故.古树茶是和台地茶相反的,台地茶是开始好,越陈越淡泊,烘青高温的破坏,杂味会一直留在茶中.古树茶是清醇纯净,给人感觉是淡,但有韵,突出在喉韵上,淡而不薄.陈香慢慢在陈化中越来越强.第6年开始陈香明显,底韵开始出来。到10年以后古茶进入极品期。这时候底气十足,甜水显,回甘好,生津力强。,入口茶汤饱满顺口轻涩感喉头回甜持久,条索肥壮富有张力北方人就比较偏爱大漆树,因为他偏甜,南方人更偏更麻黑的纯厚,

对比易武其它寨子的特点是:叶底厚、大但比刮风寨短,汤色重,口感微涩,润喉,味重而回甘。

3、落水洞:叶底细长,汤色浓稠透明,味微苦,淡而绵软

4、高山:叶底细长,香气高强,

5、漫撒:

曼撒茶山位于勐腊县易武乡东北,离易武街不到20公里,紧接着老挝边境。曼撒茶山地形复杂,河谷交错,海拔差异大,最高的海拔为1950米,最低的为750米,土质有紫色沙页岩、紫色沙岩、石灰岩,是发展优质高产茶园的理想土壤。这座茶山所产的大叶种茶,叶芽宽大、肥硕、结实,被人认为是普洱茶中雄性之美的代表。口感微苦涩,香气高,在梅子香、蜜香中透着一股幽澜香,谷雨前后所采芽茶味淡香入荷,回甘强烈生津好,香扬水柔,在香甜茶系列中最具特色茶品。舌面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优质茶品甘韵遍及两颊,近年汤质较薄。易武正山历史上就是闻名中外的茶山。

曼撒茶山茶质优良,年产茶约200吨。茶山至今流传采茶制茶要诀:“冬(月)挖金,腊(月)挖银。采茶要认真,茶树胡子要捋去(寄生物)。采茶要留叶,三叶留一叶,四叶留二叶;长的留二叶,只二叶的留一叶;春茶留嫩叶,老茶留一张,二水少留叶,留了三不发,老叶要抹光……”。制茶也有类似的口诀:“采摘要细心、鲜茶不过夜。蒸揉要得宜,紫毫要先蒸。圆茶用二梭(加放芽茶),外用大抓尖(三水芽尖),小抓芽尖头上平(四水芽尖),如要茶样颜色好,翻翻晒晒用劲揉……”。当年曼撒茶山生产出来的茶叶,大多集中在茶山顶部的曼撒老街进行交易。有人认为,曼撒茶山实际上就是易武茶山。当然,史书的更改,地名的易换,折射出的只是六大茶山茶业变化与村寨的兴衰。

易武普洱茶区的品质


1、新易武茶水温以90oC左右(烧开之后待水温降低)为佳,上年份的易武茶则以100oC沸水为佳。不同的水温对应不同年份的易武茶,以保证易武茶的优秀品质。

2、新茶按100:8的比例,上年份的茶按100:7的比例。以盖碗为例,100毫升的盖碗投茶量7~8克。

3、新茶第一道倒掉不喝,上年份的茶最好前两道都不喝,第一道为净茶,第二道为醒茶,第三道才开始品饮。

4、净茶:将茶叶放入茶壶,注入热水后倒掉不喝,以提高茶叶的净度。注水时靠近盖碗的碗边绕一圈慢慢注入,再逐渐往中心注水,以利于茶叶的受水均匀,不必注满整个盖碗,适量即可,盖上盖,可稍加晃动,5秒后出汤,出汤后开盖,不要捂茶。

醒茶:注水与上同,8秒左右出汤,出汤后同样不要捂茶。

泡茶:注水与上同,8秒左右出汤,五六道之后每次递增3-5秒,每次冲泡间隔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茶汤品质。

云南易武普洱茶的特点


易武茶太多,有好的,有差的,各地方都有鲜明的特点,但是也都有一些基本的共性。

有些共性很广泛,有些共性区域性就强一些,所以讲特点只好把这些大致都有的共性整合起来。

因此易武理论上的典型特征其实是各优点的总合,只要是正宗的易武茶总能找到部分符合的特征。

易武特点为:柔中带刚。

香气:普通茶新做的茶干茶不显香,待茶体干燥后香气逐渐显露,水分稳定后香气清淡细幽。好茶会闻到较强的甜香、花蜜香。

更好的茶出果胶,甚至能闻到淡淡的类似酸臭的味道,泡茶在盖碗顶部聚集,稍淡之后显出一种粘性持久的异香。

新茶的清香3年内明显,之后转淡,5年基本消失,但是甜香依然。

5年后逐步出现向圆润的甜熟果香发展。根据茶个体转化的快慢不同,

大致在3-4年的时侯有个转化期,茶体香气淡薄,汤似乎变寡,有水味。

6年之后茶明显变得好喝,各方面品饮愉悦度呈现上升趋势,

但是在8-10年的时候干仓存放遇到第二个转化期,陈味刚出但是味道不好,有药味,汤再次变得稍微薄。

10年之后再次踏上上升趋势,汤水圆润厚滑,陈香明显,

15年左右非常好喝。20年左右茶气开始向下走,陈味越发迷人。

30年内喝都尚好,当然最终发展是走向无味。

口感:柔滑绵长。甜度普遍较高,低苦涩,涩主要集中在舌面,也分布到舌两侧。低刺激,饮茶后口腔较为纯净。

大部分易武茶不带喉韵,个别有喉韵但不及班章下得深,也不及班章明显。

生态好的茶新茶即有凉气感,汤感醇厚。生津尚可,有但不猛烈。

不到易武,何谈普洱?易武初印象


辞别了梅子姐和杨哥,离开老彝寨,我准备前往此行第二站--易武镇。如果说茶人的最后一站是普洱茶,那么易武应该是所有普洱茶人的第一站。

不到易武,何谈普洱?

从江城出发,只需沿着218省道向南行驶135公里就可以到达易武。由此估计,江城到易武的直线距离远远少于135公里。实际上,普洱茶圈备受追捧的天门山、张家湾、丁家寨、一扇磨、薄荷塘等等,距离江城只有几十公里。

但江城属于普洱市,易武则只是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下属的一个镇。从江城到易武,并没有直达的客车。但从江城到西双版纳州府景洪的客车,会经过易武岔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易武大丫口。从大丫口到易武街上还有大约5公里左右的路程。

我乘坐早上9点40的客车,到达站点是易武岔路。仍然是弯弯曲曲的二级路,一会儿上坡,一会儿又下坡。不过还好,天气并不特别炎热。

易武在北纬22度,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已处于热带。但得益于超过1000米的海拔、又是多雨的季节,加上森林覆盖率非常高,因而局部气候并没有令人闷热难耐。

一路上是典型的傣族建筑、大大小小的茶叶初制所、茶农家屋顶上标配的玻璃晒棚,以及路边不时出现的一片片茶园。

除此之外,还有成片的橡胶林。实际上,整个易武地区,甚至整个西双版纳州,橡胶种植面积排第一位,其次才是茶叶。

统计数据显示,易武的茶叶面积是4万多亩,橡胶面积是10万余亩。对应的,整个西双版纳州,茶叶面积130余万亩,橡胶面积则超过450万亩。

从江城到易武岔路,正常行驶只需要三个半小时。但客车行驶途中,不时有乘客上下,中途还会停车休息吃饭等等,又会耽搁许多时间。

由北向南,我们陆续经过前往天门山、丁家寨、薄荷塘、弯弓以及象明乡的岔路,下午一点半,我们才到达一个叫曼腊的村子。

恰好这时易武的朋友刘遥发来信息,问我到哪儿了,我说刚到曼腊,他说还有半个小时就到易武了。

时间掐得真准!两点钟客车到达易武岔路,我刚下车,准备去拍一张“中国贡茶第一镇·易武”牌坊的照片,刘遥开着车从牌坊那边出来,停靠路边,给我打电话。

我和刘遥也是第一次见面,互相打了招呼,算是认识了。

从岔路到镇上不到五公里的路程,不时看到各种名称的茶厂和初制所,有我已经听说过的大品牌,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厂。

茶农的房子几乎都是一栋栋的小楼,就像山间别墅,还有不少正在建设。不得不说,普洱茶原料价格年年走高,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拥有茶园的茶农。

房子除了满足居住,还要兼具制茶的功能。每一栋茶农的房子都是一个小型的初制所,萎凋、杀青、揉捻、晒干的系列工具和设施一应俱全。

很快就要到达易武镇上,刘遥给我简单说了接下来要去走访的地方。

“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素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

“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

“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角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关于易武,关于更大范围的古六大茶山,来之前我已经阅读过很多书籍和资料了。做易武茶,是明年春茶季的事情了。这次,我只是想来实地走走。哪怕只是走马观花,哪怕只是在易武街头走一走,此行的目的便已达到。

书上记录的那些百年前的风云往事此时似乎更加清晰,而那些熟悉的地名就近在咫尺。书本与现实的差距,又将带给我什么?

心里不觉充满期待......

易武茶——普洱茶的典型代表


普洱茶是不是能复制的地域性名茶,有其特定的内涵。易武茶是较好的普洱茶,以温润柔雅蜜香回甘著称,是清朝贡茶中最昂贵的打造顶级茶叶,价等黄金而名重天下。作为传统普洱茶重要原产地的易武茶,自始至今保持着传统普洱茶的特色,深受普洱茶爱好者的青睐。茶商们更是追根溯源深入易武茶区重金收购,每逢采茶季节,众多港台、韩国茶商云集易武,至使易武茶收购价近二三年来每年都以百分之二三十的增幅递增,4~5级的晒青毛茶去年已涨至每公斤36元。四此可见,如今易武茶已成为传统普洱茶的典型代表。2004年4月,勐海县政府邀请省内外茶业专家学者10余人考察易武、倚邦、曼洒、曼庄、革登等古茶山。易武茶山仍有古茶园7000余亩,面积和产量是其他四大茶山之和的数倍,显然是传统普洱茶的生产基地。目前,易武大部分晒青毛茶是以散茶的形式被外来茶商购走,茶农收入和地方财税损失严重,茶产业在恢复中缓慢发展,与名扬海内外的普洱茶之乡美誉极不相称。

易武普洱茶七大特点


易武普洱茶七大特点介绍:

1、汤色非常好看,明黄透亮。

2、味道,甘,甜,好的易武茶不应该有涩的味道或者新茶时候有很轻微的涩味,水柔,挂杯持久,杯底留香,入口后各种味道马上散开使得人心旷神怡。

3、香气,香气足,透出一种甘香味,花果香味道。

4、口感,生茶中算是较多较滑的茶,虽然跟最滑的生茶比还差很远,但是易武茶的特点就是好在这一点。

5、陈放后,有的人说陈放后的易武没意思,本来已经不算浓郁,再放放会没味,其实陈放后的生易武,如果原料好,味道并不会很淡,尤其如果完全纯易武一种料配的茶,如果原料很不错的话,出来的茶韵是很好的。

6、冲泡,我个人简单的总结,没有详细去研究冲泡,因为感觉本身茶料好的话,即使拿个玻璃杯投几块茶片下去,都能沏出好茶,但是感觉易武茶不需要太过于热的水,如果投量为9-10克,85度水泡出来的茶好滑,很顺,而且苦涩味几乎没有。90度香气更浓,但是苦涩味稍微出来。

7、虽然很多都叫易武茶,但是每一个牌子,每一种制造方式,原料等等都可能出来效果、味道都不同,以上这款易武是来自纯手工石墨压制,全春茶一口料。

易武茶山与普洱茶的关系


说到普洱人们就会联想到普洱的新六大茶山与古六大茶山,如易武、倚邦、基诺、曼洒等,而易武古茶山,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茶山。出自易武茶山的茶又被称之为易武茶。

一、易武——普洱茶的故乡

易武是普洱茶的故乡。清人阮福1825年撰写和《普洱茶记》中说:“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日易武”。

鉴于史料对六大茶山名称说法不一,西双版纳州政府曾经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后,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过去和现在》一书中认定六大茶山分别为:易武、倚邦、基诺、曼洒、曼庄和革登。易武茶山今属勐腊县易武乡,现存古茶园约6000亩,落水洞、刮风寨、桥头村等地都生长着大茶树,树龄数百年,基茎围140-160厘米不等,树高达23米左右,小片成林。

易武是普洱贡茶之乡。〈普洱府志〉记载: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贡茶初期采自六大茶山,渐以易武山为主。

易武是普洱茶交易的次中心,“茶马古道”源远流长,与普洱茶相生相伴,唐朝已具雏形,宋、元相继拓展延伸,明、清迅速发展,形成了以普洱为中心,辐射四面八方的多条通道,土刊出钱,民众出力,历时六年铺建易武至思茅全长211公里、宽1.52米的茶马驿道,全为青石板铺成。这条驿道的重新铺建,促进了易武茶业的发展,商品贸易的繁荣,巩固了易武仅次于普洱的茶叶贸易和留校散中心地位。

1970年4月12日居民不慎引发特大火灾,昔日人丁兴旺,商贾云留校的茶山古镇一半成为废墟,如今仍然保存着茶案碑、印有马蹄印的石铺街道、陈旧的茶庄商铺、残留的茶马驿道等古镇遗迹,记录了易武兴盛发展的历史。

二、易武茶——普洱茶的典型代表

普洱茶是不是能复制的地域性名茶,有其特定的内涵。易武茶是较好的普洱茶.以温润柔雅蜜香回甘著称,是清朝贡茶中最昂贵的打造顶级茶叶,价等黄金而名重天下。

作为传统普洱茶重要原产地的易武茶,自始至今保持着传统普洱茶的特色,深受普洱茶爱好者的青睐。茶商们更是追根溯源深入易武茶区重金收购,每逢采茶季节,众多港台、韩国茶商云集易武,至使易武茶收购价近二三年来每年都以百分之二三十的增幅递增,4~5级的晒青毛茶去年已涨至每公斤36元。四此可见,如今易武茶已成为传统普洱茶的典型代表。

2004年4月,勐海县政府邀请省内外茶业专家学者10余人考察易武、倚邦、曼洒、曼庄、革登等古茶山。易武茶山仍有古茶园7000余亩,面积和产量是其他四大茶山之和的数倍,显然是传统普洱茶的生产基地。目前,易武大部分晒青毛茶是以散茶的形式被外来茶商购走,茶农收入和地方财税损失严重,茶产业在恢复中缓慢发展,与名扬海内外的普洱茶之乡美誉极不相称。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勐海临沧易武同是普洱茶,为何相差甚远?》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勐海临沧易武同是普洱茶,为何相差甚远?》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易武普洱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