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包装从古至今的发展概况介绍历史故事以前

发布时间 : 2019-12-04
包装的茶叶 茶叶包装 茶叶的介绍

包装的茶叶。

茶叶包装的发展史

陆羽在《茶经》中“纸囊,以剡藤纸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否也。合:罗木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竹剖而屈之,以纱绗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阿寸。”在唐代茶叶需要工只制成茶饼或末茶,以纸袋包茶饼、竹盒装末茶。而明代随着茶的流行,茶叶的包装方式仓储和器具也随之发生改变,散茶容易受潮要求包装器具的密闭性要好,所以茶叶包装以罐的形式渐渐发展起来,其材质多为陶瓷、锡质、紫砂。

茶叶包装的现状

目前茶叶包装更具有代表时代特色和社会进步的象征,由过去的散装纸包、塑料袋包罐装发展到了现在流行的高档精美礼品纸质盒(罐)装、铝箔精致小泡装。现代包装设是门以文化为本位,以生活为基础,以现代为导向的设计学科,虽然日前市场上的茶叶包装设计多种多样,不乏设计精巧,蕴含丰厚文化内涵的作品,但从总体来看,茶叶包装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统的茶叶包装设计重点在外包装上,主要注重装潢设计和结构设计,材料一般采用铁罐、锡罐。近几年出现了复合材料软包装,并采用了真空或充氮包装技术,大大减小了包装的质量损失,但这些茶叶包装一旦被打开,里面的茶叶暴露在空气里,不利于剩余茶叶的保质。

近年来也有小包装茶叶出现,特别是在普洱茶的包装,但是散装普洱茶出凵仍占出口总量的66%,价格仅为小包装茶的一半。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在市场运作等方面相对落后,自主品牌竞争力不强,有名茶无名牌现象成为普洱茶出口遇到的最主要问题之也是我国绝大多数茶叶存在的问题之一。另外,部分茶叶还存在着过度包装、价格虚高等现象。

因此,茶叶包装设计新思路的提出迫在眉睫随着当今世界茶叶市场竟争日益加剧,许多新的包装形式凸悄然出现。日木将茶末制成胶囊,给饮用带来极大的方使,印度采用轻木为原料制作成木质包装盒,英国采用仿信封包装的袋泡茶,许多茶叶公司注意在内包装上下功大,形态各异的茶叶包装及其变化趋势表明,世界范围内的茶叶销售竞争将从包装开始。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cy316.COM编辑推荐

我国茶叶加工工业的历史与发展过程


茶叶必须经过加工才能成为商品。茶叶加工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生产,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其间大体可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茶叶加工起源时期(公元前2000一公元960年)。

这一时期是从发现茶树鲜叶咀嚼可以消炎解毒到鲜叶晒干贮藏备饮,最后到制饼烘干、碾碎冲泡,约经历2000多年。到了唐代才形成手工小作坊式的加工业,这时在加工技术上已比较讲究,正如陆羽《茶经》中所说:“晴采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茶有千万状。”从这些记载中可看出当时把鲜叶加工成各种形状的饼茶至少要经过五道工序。

第二个时期是茶叶加工变革时期(961—1368年)。

这一时期主要是由饼茶、蒸青团茶发展到蒸青散茶,后又发展到炒青散茶。由于制茶工艺及其所用机具的改革,增加了茶叶的香气和滋味,可以全叶冲泡饮用。

第三个时期为茶叶加工发展时期(1368--1700年)。

在这个时期不仅发展了炒青绿茶制法,而且开发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花茶类,花色品种齐全,我国成为世界上茶类最丰富的国家。

第四个时期是茶叶加工机械化时期。

19世纪,国外开始利用机械加工茶叶。

1830年杰克勒发明了六角箱形萎凋机;

1868年英国金门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盘式揉捻机;

1870年印度人麦克米肯发明了箱形抽斗式烘干机;

1884年日本人高林谦之发明了3种绿茶机械;

1925年印度的杜尔斯第一次把烟草切丝机用于切制茶叶;

1930年印度的麦克尔彻创制成功C.T.C揉切机;

1958年印度托克莱茶叶试验站研制出洛托凡红碎茶机;

1970--1976年世界上一些主要的红碎茶生产国相继研制各种揉切机械。我国早在唐宋时期就懂得利用水车将茶碾碎制成团茶,但逐步普及利用机械加工茶叶则是新中国成立才开始的。

普洱茶的包装纸发展史


2007年,为了杜绝和避免普洱茶出现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情况,普洱市在增订的《普洱茶加工技术规程》中,明确规定普洱茶包装上应标注产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地址、原料产地、质量等级、净含量、产品标准代码、卫生许可证、QS标志、生产日期、保存期等内容,其中“保存期”下的注解是:满足本标准的包装贮存条件,普洱茶适宜长期保存。

普洱茶因其越存越香的特性,受到广大爱茶人的欢迎。普洱茶的包装纸代表了近代普洱茶的发展概况。今天,我们来讲一讲普洱茶的包装纸发展史。

牛皮纸

1973年起,国营下关、勐海茶厂用牛皮纸来包装外销茶。

薄油纸

薄油纸使用时间从1973年的厚砖开始,至1994年昆明茶厂最后一批7581为止。这种纸张为亮面油纸,有黄、白之分,专用于砖茶外包装。

手工薄绵纸

出现在网格纸之后,特征是厚薄差异小,比网格纸薄,容易损坏,以7542、7572为代表。

厚绵纸

厚棉纸于8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8582是早期厚绵纸包装的代表,手工制作、单面油光、条纹不明显,有厚薄之分。

网格纸

网格纸出现在1987到1992年间,手工制作,纸张有明显的网格点状,勐海茶厂部分茶饼使用网格纸包装。

机器薄纸

1995年大量出现,其主要特征为纸浆纤维短细、均匀而无规则。国营的七子饼茶均有使用。

历史上中国茶叶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世界各国的制茶技术,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我国。

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苏俄来茶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我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我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云南普洱茶的发展历史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都开始重视养生,开始青睐有强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如此火热受欢迎的普洱茶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过程呢?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是中国茶叶中极具特色的茶类。云南是世界茶树原生地,全国、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都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存于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中,从中可以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普洱茶的名称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

到了唐朝,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称为“普茶”;宋明时期,是中原逐渐认识普洱茶的时期,并且在国家社会经济贸易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清朝是普洱茶到达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开始成为皇室贡茶,成为国礼赐给外国使者;末代皇帝溥仪说皇宫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清代学者阮福记载说: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清末民初,是普洱茶价格最高时期,学者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说“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也就是说:当时的普洱茶好茶价格是金或银的两倍。民国至抗战之间,普洱茶又得到一定发展,很多这个时期的老字号茶现在犹存。

抗战爆发直到新中国建立之间,普洱茶非常寂寥,云南整个茶业萧条。解放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云南的茶叶生产重视红茶、绿茶,并未继承发扬普洱茶优良传统;甚至大面积砍伐毁坏几百年的古茶园而取代种植无性繁殖的台地茶。好在,1970年左右,云南重新开始了普洱熟茶的研究和后续生产。

普洱茶膏的发展历史


普洱茶膏的发展历史!唐代陆羽《茶经》中曾经记载有“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语。到了唐末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陶谷所著《茗苑录》中记载有贡品茶膏“玉蝉膏”和“缕金耐重儿”,这与另一部史籍《十国春秋》中的记载相互对应:南唐文通二年(937年)“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南唐文通二年(937年)福建建州生产的茶膏耐重儿被作为贡品入贡,但数量仅8枚,尤显珍贵。“茶膏”这一名称在史策中开始正式出现。

但是,由于茶膏自其产生开始就非常稀有,直接造成了史书所载均语焉不详,零星所见的有关片言只语,被大多数专家一致认为由于当时生产力所限,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产品,无法进行确认。

直到清代学者赵学敏乾隆年间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有所描述,对应的典籍中也明确记载有茶膏被清雍正帝指定为贡品,普洱茶膏才散去了厚重的面纱,开始逐渐为人所认识。

【产于唐】

茶膏制作始于五代十国时期,史籍《十国春秋》就已记载南唐时期公元937年前后,有贡品茶膏生产。

【兴于清】

普洱茶膏于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成为贡品。最初的普洱茶膏,少量的通过茶马古道转运到西藏,并在上层人群中迅速传播开来。随后,清朝皇室通过与藏区的政治交流开始流行茶膏。1729年(雍正七年),茶膏正式开始向朝廷进贡。

普洱茶包装的历史演变过程


历史上,普洱茶的包装设计艺术,归纳起来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即:号字茶时期、印字茶时期、七子茶时期、改革茶时期和现代茶(当代茶)时期。

“号字茶时期”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

清末民初,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行着一种发明于元代、盛行于明清的古老印刷术,叫“木活字印刷”。那时,古“六大茶山”有的私人作坊、茶庄所制作的普洱茶外包装纸的印刷,就是靠这种古老的印刷术完成的。

从中国印刷术发展的年代来看,清末民初时期,云南普洱茶产地的民间是私人制茶商号,印制茶品商标、票号大多采用雕版印刷(木板印刷)。雕版印刷所用材料,一般选用适于雕刻的枣木、梨木。方法是先把文字和图案写在薄而透明的纸上,字面朝下贴到板上,用刀把文字和图案刻出来;然后在刻成的版上涂以水性油墨,把纸张盖在版上,用刷子轻匀地揩试,揭下来,文字和图案就转印到纸上成为正字或正确图案。

木刻印刷“同庆号”大票

这一时期的普洱茶包装印刷,一般都是单面印刷,亦称“一枚印”。这种印刷技术,就是一张包装纸只印一面。通常保存时无须折迭,如古代的瓦版报纸、街头告示、商业广告等。印刷油墨大都采用“植物油性油墨”、“水溶性油墨”和民间自制的油墨。

“印字茶时期”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

“印字茶”时期,普洱茶票号的设计、印刷及包装,渐渐加入了一些少量的艺术色彩,印刷技术已开始采用了小规模的平压印刷机,实施单色机器印刷。普洱茶的设计、印刷及包装的外包装用纸,除了沿用传统手工土制绵纸以外,渐渐开始采用了一些机械抄纸,即机制纸。机械抄纸是手工抄纸的对称。适合于大量生产,费用较低。与手工抄纸相比,重量、厚度较为一致。“印字茶”时期,普洱茶的包装设计元素,主要是与“八中茶”字为核心,向外辐射出制茶厂家名称,由此构成“印字茶”茶品的设计理念,以及简洁、大方的设计美学思想。“印字茶”茶品的平面设计十分简单,设计元素主要集中体现在茶品外包棉纸中央的一个30mm美术体“茶”字上。“茶”字周围再由八个20mm的扁体隶书“中”字围绕,设计创意俗称“八中茶”。外包棉纸“八中茶”的商标外围是由大半圈,上方从右至左书写“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繁体宋体字组成,下方从右到左书写,“中茶牌圆茶”繁体美术字,设计分为繁体字版和简体字版两种。

“七子茶时期”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

“七子级”时期,普洱茶的设计、印刷及包装,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设计无风格,商标无头序,包装也混乱,印刷我行我素,人称这一时期是普洱茶包装文化的战国时期。令人头疼的混乱包装,让人难以辨认的茶品就多达数千种之多。这是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的苍白时期。

“改革茶时期”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

“改革开放”时期,普洱茶的设计、印刷及包装,添加了一些视觉艺术元素,印刷技术采用了压凸印刷、浮雕感印刷,打造出了压凸烫金套印的代表性茶品,有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生产的“普洱方茶”等。“改革开放”时期,普洱茶的外包纸,除了沿用传统手工土制绵纸以外,一般是根据茶叶外贸出口的要求,一些外销茶品除外包纸外还加了硬纸盒包装。普洱茶包装也开始使用一些现代包装材料,如,硬纸箱、袋装和盒装,硬纸外包装最为流行。

“现代茶时期”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

“现代茶”(当代茶)时期,普洱茶的设计、印刷及包装,都加入了更多的时代特征、企业文化和现代艺术元素,印刷技术也采用了高保真彩印法、自动套准彩印法,借助现代先进的彩色印刷机械,实施彩色印刷。这一时期,普洱茶的票号图案、设计包装除了新颖、考究以外,品种繁多。

茶品的包装印刷仍保持着传统手工绵纸单面或双色印刷工艺。茶品的外包装(硬盒)、手提带,都选用了铜版纸、特种纸、轻型纸、纤维布料,采用现代彩色凹印技术,凸版烫金套印等高科技印刷工艺。设计五花八门,包装琳琅满目,印刷光彩夺目,体现出改革开放的新成果。

德宏普洱茶区的历史发展


1、公元前424年后,傣族先民在今瑞丽江河谷建立勐果占壁王国(傣语称勐卯弄),建雷允城,遗址尚存。约公元前四世纪,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国际陆路交通线“西南丝路”开通,中印贸易便已开始,德宏即为西南丝路的必经之地。

2、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探寻到的“滇越乘象国”,即指今德宏和缅甸的部分地区。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西南夷,德宏为益州郡哀牢地。

3、东汉属永昌郡哀牢县(今盈江县)。魏晋南北朝属西城县(今盈江县)。

4、唐南诏时,属永昌节度和丽水节度。宋大理国时,属永昌、腾越金齿部地。

5、元代置茫施(芒市)、镇西(盈江)、平缅(陇川)、麓川(瑞丽)四路及南甸(梁河)军民府,隶属金齿宣抚司六路军民总管府。1287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随元军南下,途经德宏地区,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载了德宏见闻。

6、明代设南甸(梁河)、干崖(盈江)、陇川宣抚司,盏达(原莲山)、遮放副宣抚司,芒市、勐卯(瑞丽)安抚司,隶属永昌府腾越州。

7、清沿明制,乾隆年间增设腊撒、户撒两个长官司(今属陇川县户撒乡),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增设勐板土千总(今芒市芒牛坝一带)。南甸、干崖、陇川、盏达、勐卯、户撒、腊撒土司隶属腾越厅管辖;芒市、遮放土司和勐板土千总隶属龙陵厅管辖。1874年在今盈江县芒允乡发生震惊中外的“马嘉里事件”。

8、1911年10月27日,盈江土司刀安仁、张文光(均为同盟会员)领导“腾越起义”,推翻清政府在腾越边地的统治,宣告成立“滇西军都督府”。民国时期改府厅置道,设弹压委员;1917年改弹压委员为行政委员,设立政区,隶属腾越道。1927年废腾越道,隶属云南省第一殖边督办。1932年改行政区为设治局,设潞西、梁河、盈江、莲山、陇川、瑞丽6个设治局(为准县级),属殖边督办。1940年废殖边督办,隶属腾龙边区行政监督。1938年8月31日,滇缅公路全线通车,成为抗战期间中国与国际联系的陆路唯一交通要道。

9、1942年5月,日军入侵,德宏沦陷。1945年1月国土光复后,仍置设治局,先后隶属云南省第六区(保山)及第十二区(腾冲)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0、1949年7月潞西设治局改为潞西县,县城设在芒市。

11、1950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潞西,德宏解放。军政代表团接管设治局,建立潞西县和瑞丽、陇川、盈江、莲山、梁河5个各民族行政委员会,隶属保山专区。

12、1952年经政务院批准,瑞丽、陇川、盈江、莲山、梁河改设县,并设畹町镇(县级镇),均隶属保山专区。1953年7月,成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6年5月保山专区并入德宏,改自治区为自治州,辖保山、腾冲、昌宁、龙陵、潞西、梁河、盈江、莲山、陇川、瑞丽10县及畹町镇。

13、1958年10月,莲山县与盈江县合并为盈江县。1963年8月,德宏与保山地区的建置分开,德宏州辖潞西、梁河、盈江、陇川、瑞丽5县及畹町镇。1969年11月撤销德宏州,并入保山地区。

14、1971年11月恢复德宏州,辖潞西、梁河、瑞丽、陇川、盈江5县及畹町镇。1985年改畹町镇为县级市。1992年6月瑞丽撤县改市。1997年4月潞西撤县设市。1999年2月8日,撤销畹町市,设立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副县级)。至此,德宏州辖2市三县,即潞西市、瑞丽市和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以上摘自《德宏年鉴二〇〇二年》)

15、2010年7月12日得到国务院批准,8月23日省政府通知将潞西市正式更名为芒市。“芒市”是国务院继1989年以后正式批准的唯一一个专名和通名只有两个字的县级市名称。“芒市”既是专名,其“市”字又是政区通名。

普洱茶膏发展历史


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普洱茶茶膏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太多的坎坷才走到今天的辉煌。今天小编带各位茶友一起来了解一下普洱茶膏的发展历史。

根据史料,茶膏最早出现于南唐时期。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唐代时期因科技远远没有现在发达,所以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但是依然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远离京城的云南依然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此时的制茶工艺远远不如唐宋时期,只是简单的模仿。即使如此,也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清朝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

现代普洱茶膏的研究始于2002年,到2005年基本完成了对清朝宫廷御茶膏的破译与复原。普洱茶膏制作工艺在中国一脉相承,虽然经历了明代和民国的数百年断代,但最终还是留下了重要的制作工艺。现代制作的普洱茶膏香味十足,陈化后的口感滋味也更好。

现如今茶叶包装及材料特性的基本介绍有哪些分别是条件


茶叶具有吸湿和吸收异气的特性,包装材料必须干燥、坚固、防潮和无异味,不得有荧光物质,在长途贮运中能保持茶叶原有色、香、味品质。包装材料的规格要求,在我国出口茶叶检验标准中有详细规定。茶叶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由于受到自身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茶叶包装及包装材料有别于其它一般性商品的包装,从茶叶的加工到销售,可以将茶叶包装分为运输包装、销售包装。销售包装又称内包装或小包装,是茶叶运输过程中运输包装以内的包装,直接与顾客见面的包装形式;运输包装又称外包装或大包装,通常又分为单件运输包装和组合包装(集合运输包装)两类。

运输包装及材料

输包装是在茶叶运输过程中,保护茶叶以及销售包装免受损坏的外包装,可用木板箱、纸板箱和胶合板箱等。

1.木板箱;木板箱是利用木材,根据一定规格尺寸加工制作而成,材料要求坚固、表面平直、干燥、无虫蛀和无强烈气味等,板厚约10厘米。目前公认枫香属的树种最适合于包装茶叶,其云次有枫杨、刺桐、蓝果木、橄榄木、木棉、泡桐、柳木、杨木和金钱松等,而杉木是茶叶包装茶箱的忌用材料。

2.纸板箱;纸板箱可分为瓦楞纸板箱和硬纸板箱两类,瓦楞纸板箱在茶叶包装运输中使用较为普南遍,瓦楞纸板箱是由瓦楞纸板经成箱加工而得到的,典型的瓦楞纸板至少是由两面层纸板,中叶层瓦楞芯纸,用胶黏剂黏接而成的复合加工纸板,不仅具有较强耐压强度和减震缓冲作用,而也且便于印刷宣传茶叶 胶合板是将原木浸泡蒸煮后,沿年轮旋转切成大张的薄木片,经过剪切、干燥、涂胶。

3.胶合板箱;再经压制而成。胶合板的木片层数均采用为3~11的奇数层,厚度为2.5毫米、2.7毫米、3毫米和4毫米等,相邻两木片的纤维应互相垂直胶合板还可以采用模压成型,利用旋切的单板木片,经过干燥、涂胶,用成型模具在115℃温度下热压成型,再经过加工装配,制成各种形状的产品和容器。模压胶合板制品表面平滑、质轻、坚固、不易变形和开裂、吸水率低,具有防潮、防腐性能。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普洱茶的历史来源?普洱茶来源故事


生茶是指晒青毛茶不经过渥堆发酵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 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是采用云南的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普洱 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具有与其它茶品有所区别的保健功效,因此,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 茶当作养生妙品。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千百年来,普洱 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皆因茶质优良。<<梵天庐丛录>>(柴萼,箸于公元1925年)云:普洱 茶,性温味香,治百病,蒸制以竹苈成团裹,价等兼金。普洱茶作为传统饮料,除能止渴生津和提神外,还有具有保健功效。

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渥堆等几道工序。鲜采的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 晒青毛茶。这时的晒青毛茶,韵味浓峻、锐烈而霸道。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经过渥堆发酵转熟的,就成为熟茶。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待其味质稳净,便可货卖。生茶是指晒青毛茶不经过渥堆发酵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稳熟后的生茶,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普洱 茶做新茶卖旧茶的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变化,现在的普洱 茶与过去相比,制作工序上有所改变,产品也有所不同,但其风格和品质依照。

历史上普洱 茶,是指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生产的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青毛茶,以及由青毛茶压制成各种规格的紧压茶。如普洱 方茶、普洱 沱茶、七子饼茶、藏销紧压茶、圆茶、竹筒茶、拼装散茶等。在长期的生产制作和销售过程中,普洱 茶的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形成自己特有的产品系列。

明清及其之后普洱茶膏的发展历史


明清茶膏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尽管没有宋代茶品精致,也可说是唐宋茶品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情有独钟。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得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谜。

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那时云南一直不稳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因为《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赵学敏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药物学家,从他对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普洱茶膏乃至普洱茶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他不可能将大锅熬制的茶膏——这么简单、且又丧失药效的物品纳入药学名单中。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关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亇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

据史料记载,御茶房加工普洱茶膏工艺非常复杂。原料选用的是指定的云南六大茶山大叶种茶,经过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成品除了口感润滑厚重,入口即化,沏水后汤色浓艳,呈宝石红和玫瑰红色彩外,最重要的是它的特有药效成分。清朝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普洱茶膏首次作为礼品赠予到访的英国使团。当时英国人不知此为何物,把它封存起来。据说这批茶膏现仍存放在大英博物馆。辛亥革命后,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随之终止,制作方法也已失传。虽然后来民间也曾出现过一些茶膏制品,但基本上都是沿用云南土司大锅熬制的方法,与皇宫御茶房的制作有非常大的区别。

普洱茶的传承普洱茶的发展历史


普洱茶,以一隅之地命名,名闻天下。茶树历经千百年,孕育形成的普洱茶,浓缩了云南茶叶的发展历史。

普洱茶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至今有近2000年的历史。那时的普洱茶并不叫“普洱茶”。在唐朝,普洱市属银生节度,因此普洱茶当时叫“银生茶”。

宋朝时,朝廷为了与少数民族交换战马,建立了“以茶易马”的茶马互市,而为了运输方便,普洱茶被制成“紧团茶”,销往川藏地区。

元朝时,普洱茶被命名为“普茶”,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之一。明朝到清朝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有记载道:“士庶所有,皆普洱茶也”,而且普洱茶被列为贡品,受到朝廷的赞赏,极大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

清朝雍正年间,清廷设置了普洱府,普洱府的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普洱市。在当时,普洱府是滇南重镇,茶叶的集散地,滇南的茶叶均集中在普洱府加工,然后再销往全国各地,因此普洱府所产的茶就被称为普洱茶,沿用至今。

茶马交易机构:茶马司

茶马司是专门掌管茶马贸易的机构。茶马司制定茶马法,发挥规范市场的职能。以茶易马是我国历代统治阶级长期推行的一种政策。即在西南(四川、云南)茶叶产地和靠近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交通要道上设立关卡,边区少数民族用马匹换取作为他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茶叶。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由于朝廷所面对的敌人都是西北游牧民族政权,如辽、金、西夏。那些游牧民族政权的军队多以骑兵为主,为了跟这些敌人对抗,朝廷需要大量的战马。于是朝廷在四川设立了“提兴茶马司”,进行茶叶收购,以茶叶与藏区进行马匹交易,并在陕、川等多处设置“买场”和“买马场”,少数民族只准与代表官府的茶马司从事以茶易马的交易。为了更好地统治边区的少数民族,达到以茶治边的效果,茶马司制定了严酷的法律:不准私贩、严禁商贩运茶到边境地区去卖,甚至不准将茶籽、茶苗带到边境,凡贩私茶则予充军或处死,茶马司的官员如有失职也同样被治罪。

茶叶交易市场: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起源于唐朝,直到宋朝才成为定制,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的交易市场。

宋朝廷除了通过茶马互市来维护宋朝边区的安全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藏区人民的生活。藏民们长期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藏民们长期以游牧为主,饮食主要以牛羊肉、糌粑、青稞为主,蔬菜水果少之又少。茶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又能分解人体内多余的脂肪,既解油腻又助消化,因此,茶成为藏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也成为汉藏人民之间保持友好关系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茶马互市对维护宋朝边区的安全、稳定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起了重要作用。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茶叶包装从古至今的发展概况介绍历史故事以前》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包装的茶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