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说茶:十句话读懂普洱茶(上)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普洱茶普洱茶 上根普洱茶 云上普洱茶

普洱茶普洱茶。

1、由云南大叶种晒青干毛茶加工而成的茶品才能称为普洱茶。云南境内产的茶、云南大叶种茶树产的茶、经过阳光日晒干燥工艺加工、经过铁锅(或铜锅)杀青揉,这四个重要条件都具备的茶,才能称为普洱茶。

2、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普洱生茶曾经归入了晒青绿茶。按照生产工艺,普洱熟茶可以归入全发酵的黑茶类。生茶是指用云南大叶种新鲜茶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后,以自然的方式陈放,不经过人工“发酵”、“渥堆”处理,但经过加工整理、修饰饰形状的各种云南茶叶(散茶、饼茶、砖茶、沱茶)的统称。生茶主要可以清理肠道,有一定降脂,提神,降压和减肥功效,生茶的咖啡因、茶碱、儿茶素等成份较多,因此易失眠者、感冒发热者、胃溃疡患者、孕妇不宜饮用。

3、普洱熟茶是由生茶渥堆发酵而成。普洱茶以发酵不同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普洱熟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生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等工艺加工而成的茶。色泽褐红,滋味纯和,具有独特的陈香。普洱熟茶茶性温和,有养胃,护胃,暖胃,降血脂、减肥等保健功能。

4、“一饼、二砖、三坨、四散”。普洱茶界以前流传着“一饼、二砖、三坨、四散”的说法,这是因为在以前,好的原料首先被用来压饼,所以普洱饼茶特别受人青睐。但是如今各类形状都有优质茶,所以不再以形来论品质。普洱茶除了常见饼、砖、沱、散外,还有金瓜、柱、珠(小球)、蘑菇沱、竹筒茶、月饼等形状。

cy316.cOm扩展阅读

五句话,说清楚普洱熟茶的冲泡


有人抱怨普洱熟茶不好喝。同样的茶拿来我帮他泡,一喝上口马上提高嗓门问道:这就是我的茶么?这样的事情也遇到好几回了。的确,熟茶不太容易泡,没有一点方法,很可能泡一次就再也不想喝了。其实泡熟茶的方法不难掌握,我们只用几句话就能说清楚,剩下的就是要去实践了。

第一、择器,盖碗优先

很多人觉得新手用盖碗那是找死,其实不然。对于只是平时喝喝,并不打算成为专业茶艺师的人来说,盖碗是十分容易上手的茶具,也完全没有必要进行苛刻的练习。新手选择盖碗的好处需要以下几个步骤的配合。请往下看!

第二、置茶量,宁少勿多

初级泡茶三要素:投茶量、冲泡时间、水温。如果能把这三个要素控制好了,不敢说把茶泡得多么好,至少不会难喝。所以熟茶冲泡的第一步仍然是不难喝,先不必要求有多好喝。熟茶通常情况下浸出得非常快(当然也有部分茶浸出得比较慢,可以根据注入热水之后,茶汤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所以投茶量一定要少。

第三、洗茶,宁重勿轻

洗茶是很关键的一步,因为这涉及到后面茶汤的清亮以及香气和滋味的表现。第一次注水,可以细而慢,淹过茶叶之后,看看水中已不再有泡泡出现,说明水已经把茶叶完全打湿了,少停等茶叶完全吃透水之后,然后大力度注水,让茶叶翻腾起来,快速出汤。一定要出干净!洗茶完毕!

第四、泡茶注水,轻手轻脚

因为熟茶的出汤速度较快,所以在正式开始冲泡之后,注水一定要细而柔,以不惊扰茶叶为宜。此时一旦让茶叶翻滚起来,茶汤很容易呈现出酱油汤的特点,茶汤浑浊,口感涩,甚至会出现苦味。口腔中颗粒感比较强。

有一个小小的诀窍:注水之后,茶汤越浓,那就说明茶叶的内涵物质溢出越快!所以动作需要更加轻柔。

第五、冲泡结束,出汤要快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对于新手来说,时间就是茶汤的浓度,就是口感。所以,在冲泡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茶叶的浸泡时间。时间越长,茶叶的内含物质溢出越多,口感也就越浓重。

当然,以上方法的运用是泡熟茶最开始的时候,让我们先遇到一杯不难喝的茶。于是,登堂入室,走进普洱茶的天地,发现有各种好喝的茶,渐渐发现,你泡出来的茶也很好喝。

一句话概括普洱茶各山头特性,你最喜欢哪个山头的茶?


冰岛:茶汤浓醇细腻,蜜香、兰香、冰糖香变幻迷人,令人唇齿留香。

昔归:初始茶气饱满强劲,后期有幽雅兰韵。

困鹿山:滋味醇厚平稳、茶气十足、穿透力强,茶香雅致纯正。

景迈:古茶园成片生长,山野韵强。

班章:入口饱满、穿透力强,茶气霸道,茶汤劲度与厚度巅峰上乘著称于世,被赞为“普洱之王”

易武:茶汤温润柔雅有蜜香,曾是贡茶中的极致存在,被誉为“普洱王后”。

蛮砖:以质重见长,口感厚质香滑,舌根后半部略有苦底,回甘慢而持久。

革登: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汤质顺滑、香气浓郁、苦涩较弱。

倚邦:小叶种居多,叶片较薄、口感微涩、花香迷人、汤柔细腻、喉韵绵长。

攸乐:苦涩度稍高,苦在舌根中部往后,茶性稍烈。

莽枝:以特殊香型著称,汤质柔滑,上颚香甜微蜜感、舌面刺激感较强。

南糯山:香扬清甜,上颚中段有甜香、甘韵在舌面中段,汤质滑口,涩度稍高。

布朗山:香气充实、茶汁顺滑,但是苦底重,有的化的慢,留口有涩感。

勐宋:水柔香甜,舌面根部苦味明显、难化。

那卡:山野气强、杯底留香较好,苦涩较显,苦稍突出,回甘较快,茶香纯正。

邦崴:苦涩较显,苦能化甘,回甘较久,涩退稍慢,汤质饱满,生津,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

老曼峨:茶味重,苦涩强,茶质好,汤质饱满,山野气韵强,饮后口中滑润感好、回甘强而久。

老杨说茶:普洱茶小白进阶手册


经常有茶友问老杨,怎样才能更快的了解普洱茶?老杨针对广大茶友对普洱茶学习进阶的需求,结和自己喝茶九年的经验,总结了十五条经验和茶友共享。

五个小经验

1、古树纯料茶中体会山头韵味。普洱茶千山千味的特点是它最引吸引茶的魅力之一。但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能体现山头特点。普洱茶的山头韵味之美在纯料古树茶中体现最充分,因此想品味普洱茶的山头特点一定要喝古树纯料茶。

2、渥堆发酵工艺不能解决农残问题,化解不了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问题。有条件的话,熟茶也尽量喝正规大厂采用无污染的生态野放茶或古树茶原料,采用正规发酵工艺生产的茶品。

3、大厂中高端经典产品一般不会让你失望。

4、尽量不喝当年生产的熟茶茶品。陈化二至三年后,熟茶渥堆发酵产生的湿草席等令人不悦的堆味就退去了,熟茶更好喝。

5、三年内的存储良好的纯料古树生茶,最能体现产地的山头特点。老杨的个人体会是:陈化五年以上的普洱茶,香气、滋味的转化已经非常明显,随着陈化年限的增加,产地的山头特点显现就会越来越淡化。但是,经过转化茶品中的苦涩度会减弱,香气也会转化,汤感更柔和顺滑。另外不同的存储区域、存储环境、存储年份,茶品会呈现出不同的香气口感变化。

五个小窍门

1、茶博会上是学习的好机会。茶博会上参展品牌多,能在最短的时间了解到最多茶叶品牌。茶博会上,各品牌一般都会有厂家的营销人员进行现场问题解答,对于茶友的专业性问题回答更专业、更客观,各类“大师”讲的故事会少很多。

2、网络询价,实体店购买。口感能试,茶品好退换,混个脸熟好蹭茶。

3、存茶好坏在于存储环境。生茶、熟茶分在存放。存茶也要讲究相对通风,单片茶、散茶放入自封袋中保存是个好办法。

4、泡茶手法对茶叶香气、味道的表现影响很大,多泡几次、多尝不同人泡同一款茶,才能更加全面客观的评判一款茶。别被美女茶艺师美妙的泡茶手法所迷惑。

5、学会混入圈子,蹭好茶喝。非真茶人不蹭茶。

五个不要

1、不要听信茶城中的故事。各种故事大多是商家为了销售而编造的噱头、混淆视听。喝茶,别听故事,香气好、味道好才是硬道理。

2、不要迷信大品牌。国内有些大品牌的产品由于全部使用台地茶原料,在口感和品质上不能尽如人意,所以茶友们一定不要盲目迷信大品牌的产品。市面上还有一些不良的厂商,虚标产品的原料等级,明明是台地茶确硬要标成古树,茶友们不得不防。

3、不要盲目追高。从低向高喝,仔细品味,不要盲目追高。逐步进阶,乐趣更多。

4、不要喝做仓茶。老茶、中期茶的仓储最重要,好仓才能出好茶。各地由于气候不同,存储出的茶品转化的口味特点不同,不能说广东仓、港仓茶就是湿仓茶、沒有好茶。其实,使用人工加湿、加温、加药催熟的做仓茶尽量不要喝。做仓的过程易产生霉变、腐败,为了健康考虑还是不喝为宜。各位茶友在买茶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在店内拆开包装看看茶叶有没霉变,闻一闻有没有异味。有些不良商家会将表面发霉的茶饼,擦掉霉斑后继续销售。

5、不要贪杯。喝茶别贪杯,小心茶醉。易醉茶的朋友,在饮茶前可以提前准备些小点心、水果,防止低血糖。

老杨说茶:从国家标准了解普洱茶


《地理标注产品普洱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111-2008),出台于2008年6月,并将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是现行的普洱茶国家推荐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术语和定义、类型与等级、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适用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普洱茶。

现行的普洱茶国家标准权威性极強,对茶友正确认识普洱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老杨选了几个重要的方面为广大茶友进行解读:

一、什么是普洱茶

囯标中明确规定普洱茶:“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

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为云南省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昆明市、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楚雄州、红河州、玉溪市、文山州等11个州(市)、75个县(市、区)、63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云南大叶种茶:分布于云南省内的各种乔木型、小乔木型大叶种茶树品种的总称。

综上所述,我们明确普洱茶的几大大要素:1、采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云南大叶种茶树叶和梢。2、釆用阳光晒青工艺的干毛茶进行加工。3、在云南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加工生产。4、采用特定工艺进行生产。如:渥堆发酵、蒸压成形等。5、具有普洱茶独特品质特征。

经常有茶友问老杨,老挝野生茶、缅甸野生茶是不是普洱茶?老杨个人理解,缅甸、老挝、越南靠近中国一侧的,与云南省内普洱茶属于同一茶种,具有相近似地理气候,由相同先民种植的大叶种茶树的叶和梢,按照普洱茶传统工艺制作的茶,因其产地不在中国境内,无法用普洱茶的产地名称来命名,而从本质上讲就是“普洱茶”。

二、生茶,熟茶

现行国标中规定:“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制成的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绿黄清亮,叶底肥厚黄绿。”

“普洱茶(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快速后发酵或缓慢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红褐,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

普洱茶国标中未明确规定普洱茶具体属于六大茶类中的哪一类或哪几类。只是明确规定了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以及明确规定了这两种茶的生产流程。

《茶叶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30766-2014)中,将茶叶分为七类: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再加工茶。“分类原则:以加工工艺、产品特性为主,结合茶树品种、鲜叶原料、生产地域进行分类。”其中,晒青绿茶的规定为“干燥工艺主要采用日晒的方式制成的产品.”黑茶的定义为“以鲜叶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云南黑茶的规定是“云南地区鲜叶经过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以茶叶分类的现行国标的相关规定,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普洱茶(生茶)属于晒青绿茶,普洱茶(熟茶)属于云南黑茶。

三、乔木茶是什么茶?

茶城中有一种普洱茶2007年后一直受到推捧—乔木茶。但到底乔木茶是什么茶呢?

我们可以在国标中找到答案:“云南大叶种茶分布于云南省内的各种乔木型、小乔木型大叶种茶树品种的总称。”按照此规定,无论普洱茶的所有产品,究其采摘树种,都是乔木大叶种,高产茶园台地茶同样是乔木茶。清代皇家贡茶倚邦茶独有的中小叶种茶树,是相对于云南其他普洱茶树而言的中小叶种类,其根本也同样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

因此,市场上的“乔木茶”“老树茶”等都是商家推出的营销概念,向消费者传导该商品品质高于台地茶园茶,便于销售推广。

四、普洱茶该如何保存

普洱茶怎么存储最好,一直是茶友最关心而又最纠结的事情。市面上,湿仓、干仓、自然仓、东莞仓、港仓、台湾仓、大马仓......花样翻新,应接不暇。

国标中关于贮存是这样规定的:“贮存:1、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仓库或场地,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应分开放置,不得混放。2、产品应贮存在清洁、通风、避光、干燥、无异味的库房内,仓库周围应无异味气体污染。3、禁止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贮、混放。”“保存期:在符合本标准的贮存条件下,普洱茶适宜长期保存。”

国标中虽没有湿仓、干仓及各区域的规定,但是明确规定了普洱茶存储的标准。这为茶友能够很好的长期存茶提供了详细的标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便于茶友更好的存茶。

五、怎样喝到无公害的普洱茶

茶叶是入口的,关系到每个茶友的身心健康。农药、化肥在茶叶中的残留问题,是每个茶友最关心的问题。

国标“6.3茶树种植及茶园管理章节中,明确规定了普洱茶茶园如何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可以在“防治适期和NY/T5018-2001中附录C允许使用的农药进行化学防治”。

因此,茶友要想喝到无农残的纯天然的健康茶品,就必须要选择生长在深山老林中的普洱古树茶或是生态小树茶。

六、国家标准与历史传统

国家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茶叶科研、生产、销售及文化习俗的因素的变化而修订。

国家标准与该类茶的历史、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国标未必完全符合该类茶的以前某一历史时期的生产制作工艺。如:普洱茶的在1973年前没有熟茶这一种茶,而在现行的普洱茶国标中确实非常重要的内容。另外,在行业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参照该类产品一个或几个代表性或垄断性企业的生产标准进行制定的先例。

因此,某一类茶叶的国家标准仅代表标准制定、执行期间内,该类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术语和定义、类型与等级、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国家标准代表的是标准制定与执行期间对该类产品的国家层面的认识水平、执行标准等。茶的国家标准的制定基于历史传统,但又不能等同于历史传统,代表的是该茶在某一时间的发展水平。

七、国标未说清楚的老茶

普洱茶被誉为可以喝的文物。很多专家、学者、茶人认为普洱茶愈陈愈香。普洱茶(生茶)经过长时间自然陈化可以形成口感独特老茶,这是普洱茶最令茶人着迷的地方之一。

普洱茶(熟茶)人工渥堆发酵技术研制的原因是为了解决普洱茶生茶自然后发酵时间过长(往往十几数十年)的问题,人工模仿自然发酵的过程以达到快速陈化普洱茶的目的。

在现行普洱茶国标中,没有任何关于老茶、生转熟、老生茶等的规定和解释。

老茶究竟是什么?老茶是不是熟茶?生茶后酵为熟茶的标准是什么?等等问题,尚需未来的国标通过修订进行明确。

附录:普洱茶的生产的部分重要工艺与生产流程

后发酵: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或普洱茶(生茶)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经微生物、酶、湿热、氧化等综合作用,其内含物质发生一系列转化而形成普洱茶(熟茶)独有品质特征的过程。

加工工艺流程

晒青茶:鲜叶摊放→杀青→揉捻→解块→日光干燥→包装。

普洱茶(生茶):晒青茶精制→蒸压成型→干燥→包装

普洱茶(熟茶)散茶:晒青茶后发酵→干燥→包装

普洱茶(熟茶)紧压茶:普洱茶(熟茶)散茶→紧压成型→干燥→包装

晒青茶精制→蒸压成型→干燥→后发酵→普洱茶(熟茶)紧压茶→包装

老杨说茶:小议几种泡茶的手法_怎么冲泡普洱茶?


泡茶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说泡茶是门技术是因为,通对投茶量、水温、出水时机、出注水方式等因素的控制,泡出好喝的茶。说泡茶是门艺术是因为,高明的泡茶者可以通过泡茶的过程,带给喝茶者心灵的宁静、放松身心的快乐。老杨在这里介绍一下几种常见泡茶手法。

方法一:快进快出法。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泡茶法。泡茶者将沸水稍微静置降温,然后快速注入泡茶的容器,凭感觉再快速出汤。同理也就有慢进慢出法、快进慢出法和慢进快出法,但是本质上相同,通过控制水温、注水和出水手法、出汤时间来达到泡茶人追求的茶汤味道。看起来非常简单,其实这种泡茶法最体现泡茶人的功力。热水在什么温度注入、什么时间出汤、投入多大量的茶叶,全凭泡茶人后经验积累和感觉,同一款茶在不同人的冲泡下呈现不同的味道。优点是这种冲泡方法可以充分展现茶叶细微香气、味道的变化,缺点是不能完全客观展现茶叶的品质。

方法二:重手闷泡三道水法。这种泡法老杨只见过普洱生茶和台湾乌龙茶的冲泡。釆用多于正常投茶量的大剂量,用沸水盖盖闷泡,每道水出汤时间在二十秒以上,基本上三道水后一款茶的内涵物质就可以被释放干净。这种泡茶法相传为台湾某些“大师”推崇的方法,说是最能体现普洱浓、厚、酽、润的特点,可以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出茶叶的品质高下。老杨在友人那里曾经尝过一次,布朗山的苦茶在这种泡法下苦涩浓重,刺激强烈,接近茶叶审评法的茶汤,茶叶品质很易判断,但茶叶冲泡时细微变化佷难有所感受。非极重口味的茶友不要尝试这种泡茶法。

方法三:七克茶沸水十五秒冲泡法。该种泡茶法一般采用一百二十毫升盖碗,称取七克干茶,每道茶都注入沸水,十五秒后出汤。并且冲泡所有的茶都采用这种方法。在不同地方,这种的泡茶法也会有一些变化,如:投茶量、冲泡时间。这种泡茶法的特点是,形成了冲泡标准,对于同一种茶不同的人冲泡味道差别不大,不易受冲泡人手法的不同而影响茶汤的味道。因此,这种泡茶法受到很多商家的推崇,可以减少因茶商和顾客泡茶手法不同产生茶叶囗感不同而引发的争端。对于刚开始喝茶的茶友而言,这种方法易于掌握,能够泡出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茶汤。

方法四:审评泡茶法。称取3.00克茶叶放入审茶杯,冲入沸腾之开水约150cc(茶叶用量为水量的2%),加盖静置5-6分钟,将茶汤倒入审茶碗供汤质之品评,茶渣仍留置于杯中供香气及叶底之审查。茶汤温度降至40-50℃时,取茶汤5-10cc,含入口中,以舌尖不断振动汤液,使茶汤连续与口腔内之味觉细胞及黏膜不断接触而分辨汤质的甘醇、苦涩、浓稠、淡薄及其活性、刺激性、收敛性等。审茶杯一般使用符ISO3103-198(E)标准之白瓷制审查杯,容量150±4毫升。审茶碗一般使用符合ISO标准之白瓷碗,审茶碗容量约200毫升。茶叶审评时的冲泡方法能快速评鉴出茶叶形、色、香、味的优劣,能敏锐的判别出茶叶品质异常现象。但是,老杨认为,这种泡茶法冲出的茶汤味道苦涩度、刺激、收敛性过强,口感达不到冲泡最好水平,不建议普通茶友在日常品茶时使用。

方法五:大壶冲泡的大碗茶法。这是一种最多人使用的茶叶冲泡法,投3-5克茶于玻璃杯中倒入沸水热泡一杯大茶汤,可反复冲泡5次左右,足够喝上半天时光。这种泡茶法从爷辈、父辈传承下来,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最好,是老百姓的泡茶法。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但胜在方便省事省心,解渴效果一流。

方法六:冷泡法。冷泡法,故名思义就是将茶叶放在冷水中长时间浸泡而形成入口的茶汤。最简单通用的方法就是将干茶叶投入瓶装水中,静置冷泡。冷泡法适用于红茶、白茶、乌龙茶、普洱生茶等。有些茶种为了适应冷泡法的需求,会专门针对冷泡的特点制作专门的冷泡茶。比如:台湾乌龙茶中就有专门的冷泡茶。老杨自己就冷泡过普洱生茶、台湾乌龙茶、印度红茶、白毫银针,口感与热泡茶比更为清爽、甘甜。冷泡茶在冲泡时要注意投茶量不要太多,老杨一般在500毫升矿泉水或纯净水中投三克茶,为了保证茶汤的浓度一段泡两个小时以上。如何取得冷泡茶的最佳口感。因每种茶适用的投茶量和冷泡时间各有差异,需要各位茶友在实践中按照自己的口味不断摸索总结。

老杨的泡茶经验小分享:

1、六堡茶、安化茯茶、普洱熟茶、雅安藏茶适合用沸水高温冲泡,前六、七道水不要闷泡。

2、普洱生茶前五道水建议注水温度控制在九十七、八摄氏度左右,不闷泡。随着茶中物质的释放,可酌情采用提高水温、延长冲泡时间、闷泡的方式来调整茶汤浓度。

3、级别越高、芽头越多的茶,在冲泡时越要控制好水温。除了黑茶,其它茶类中的芽茶一定不要用沸水冲泡,具体温度因茶而异。

4、注水时水流高抛、小水流定点注水,有助于我们控制水温和保证茶叶内物质的平稳释放。

5、泡茶时一定要注意力集中,时刻关注水温和出汤的时间。

读懂普洱茶膏


在中国的茶叶发展史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往往被茶学专家们所忽视。那就是古代的茶人,或者说极少数的“能工巧匠”一直在不间断地做着一种尝试——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并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可饮用的茶产品——茶膏。也许,这种实践由于涉及面极少,不是茶叶发展的主流,没有纳入茶学专家的视野。到了清朝,这个唯一的茶产品,开辟了二百年的风光历史。

站在历史的角度,你会发现,普洱茶膏不是某个时期、某一个人的偶然发现,而是有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在普洱茶膏没有形成之前,中国的唐朝与宋朝时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茶膏生产经验,虽然那时的很多茶膏品种没有延续下来,或者说因工艺及品质的不成熟的原因而“半路夭折”,但却为后来的普洱茶膏生产者提供了借鉴。

我们有理由这样推定:普洱茶膏是受唐宋时期茶膏的启发并在借鉴唐宋茶膏制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一、唐代:发现茶膏雏形

唐代,“茶圣”陆羽33岁时,历经十年时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经》初稿。此后,又经历了十年时间,特别是因编纂《韵海镜源》(唐代著名的文学著作)时掌握了大量资料,对《茶经》原稿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改和增订。关于《茶经》或许有一点是茶叶史学家所忽略的,那就是陆羽也是中国第一个茶膏发现者,或者称为启蒙人,这或许是一个新的提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陆羽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个将茶叶中出现的“膏”(茶叶加工后出现的膏化物质)记录在《茶经》里的人。

让我们先仔细品味这个“膏”字。最早,在中国的《说文解字》中,对“膏”字是这样解释的:“按,膏者,脂也。凝者曰脂,释者曰膏。”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后又专指物之精华。如:膏髓(比喻事物的精华)。

再后来,古代的中医师们通过熬制的方法将动物或植物提炼出他们认为精华的东西,引申为药膏。陆羽恰恰是从唐代的制茶工艺中,发现了茶叶经加工之后自然出现的部分“膏化现象”。同时敏锐地感觉到这个“膏化现象”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的药膏有相似之处。于是,破天荒地第一次将这种物质冠以“膏”的名称记录在《茶经》里。

陆羽发现的这个“膏”与当时唐代制茶工艺有直接的联系。因为唐代制茶与我们今天的制茶方法有很大的差别。那时的制茶工艺几乎是以蒸青饼茶为主。陆羽的《茶经》主要描述的也是唐代饼茶的制作方式。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饼茶制作工艺高度概括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

“采之”就是采茶;

“蒸之”是将采回的鲜叶用釜蒸熟;

“捣之”是将蒸熟的茶叶未凉前放入杵臼中捣烂,成为茶泥;

“拍之”是将茶泥倒入模具中加以拍击,使其紧密坚实,不留缝隙;

“焙之”是将入模的饼茶解出,用烘焙的方法将饼茶烘干,防止发霉;

“穿之”是将烘干的茶穿成一串,便于运输和计数;

“封之”则是将茶叶成品用特有的贮藏工具进行贮藏。

这里有与茶膏相关联的几个工序。这其中——“蒸之、捣之、拍之”三个工序是与“膏”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使溢出的茶汁出现膏化现象。

陆羽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他认为在饼茶的加工过程中应“畏流其膏”,意思是如果把“膏”挤压出去,会使制成的茶饼表面像箩筛,形状枯干。他认为最好的饼茶应是“含膏者皱”,即是将茶叶中的茶汁与茶叶挤压出来,又不遗失,仍然附着茶叶表面,经过空气氧化后,使茶汁形成的膏状物质存留在茶叶之间。这就使饼茶的表面由于“膏”的生成,形成皱纹状。因此,在唐代,陆羽认为的好茶表面上一定是“含膏者皱”,这是唐代鉴别好茶的一条标准。

陆羽在《茶经》中最推崇的好茶是“胡靴”。其外观如胡人的皮靴,有细腻的皱纹状,就是“含膏者皱”的典型代表。

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后来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陆羽去世一百多年之后,“茶膏”一词出现了。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名称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他茶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稀少与珍贵。

虽然陆羽之后的唐代出现了“茶膏”,仍然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陆羽品茗图

二、宋代:茶膏的形成

宋代茶人群体中,出现了一位几乎与唐代陆羽齐名的“超级茶人”——宋徽宗赵佶。赵佶著有《大观茶论》一书,书是在大观年间写成的茶论,正文分产地、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20篇。对于茶产地、采制、烹调论述得非常详尽。

宋徽宗精研过陆羽的《茶经》。他不仅深刻地理解了陆羽在《茶经》中对“膏”字的使用,而且也以专家的眼光将“膏”字尚未深化的内容挖掘出来。在《大观茶论》中,他提出一个鉴别茶的方法:“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茶饼的外表如人的面目,茶饼表面含的膏状物质,如果较稀的话,会出现很多皱纹。如果表面含的膏状物质较多、较厚,即膏稠者,其表面的纹理不明显,质地坚实。

在宋代,茶人已经成功地将茶叶与茶汁分离,并将茶汁还原为另一种稠状物质,即茶膏。那么,宋代是采用什么手段实现这一分离的呢?我们从宋代的另一本茶叶专著中找到了答案。这本书名叫《北苑别录》。书的作者是赵汝砺,为南宋时期福建转运使主管帐司。北苑贡茶苑为宋代皇宫直属的茶园,专门为宋代皇室采茶、制茶的贡茶单位。在这本书里,赵汝砺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方法。

“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谓之翻榨。”这段话的意思是:蒸熟的茶叶称“茶黄”,茶黄得淋水数次令其冷却,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榨膏前用布包裹起来,再用竹皮捆绑,然后放到大榨床下挤压,半夜时取出搓揉,再放回榨床,这是翻榨。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从这些描述中可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着茶膏作为独立产品的存在。另一方面,在饼茶制作过程中,宋人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他说:饼茶多数用茶膏涂在饼茶的表面,因此有青色、黄色、紫色、黑色的区别。实际上,宋徽宗在《大观茶论》提到的“膏稀者”与“膏稠者”都与茶膏涂在饼茶表面多少与厚薄有关。

宋代是中国名茶不断涌现的时代。我们从《宣和北苑贡茶录》(宋代熊蕃所著)中,可以体察到为皇家所造团饼茶那出神入化的皇室茶谱。其中尤以龙团凤饼为精致致极。熊蕃在他的书中,录有38种团饼茶模型,有方、圆、椭圆、花式等,造型多姿多彩,饰面用龙凤图腾,祥云氤氲,寄托一种神韵,其茶名“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龙园胜雪”、“玉除清赏”等更是引人入胜。这其中,如果没有“珍膏油其面”,会使这些茶逊色不少。

但是,这种制茶工艺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

宋人斗茶

三、清代:普洱茶膏被正式定名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虽然没有宋代茶品精致,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是唐宋龙团凤饼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清代的茶叶发展是继中国唐宋之后又一个顶峰。与唐宋时期不同的是,唐宋只专注于饼茶的制茶技艺。而清朝则是“百花齐放”——各类茶及不同的制茶技艺群芳斗艳,色彩斑斓。我们现今熟知的“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等,都是在清代得以正式定名,普洱茶与普洱茶膏也是在清代确定自己的名称。

1729年,清朝雍正七年,清朝政府在云南普洱地方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管辖六大茶山等地。普洱府一项很重要的职责就是统管当地的茶叶交易,不准私商贩茶。这就使在云南普洱府管辖区域交易的大叶种茶统称为普洱茶,进而又将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团茶、饼茶、沱茶、砖茶,统称为普洱茶。就在清朝设立普洱府的当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圣旨,责成他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叶,制成普洱团茶、女儿茶和茶膏,进贡朝廷作为贡茶。茶膏再次浮上水面。

清代贡品——普洱茶膏

这个茶膏其实就是普洱茶膏的前身,云南土法制作的普洱茶膏。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而初创的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与唐宋茶膏的制作工艺有很大区别。宋代茶膏是采用“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方法,将蒸熟的茶叶榨出茶汁,并将茶汁经空气氧化与干燥后演化为“膏化物质”。而云南土司的大锅熬制茶膏,则是借鉴古代中医熬制“药膏”的工艺,直接搬过来使用的一种制膏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相比宋代茶膏的制作,更简单易学,人人都可操作。而且,对制膏设备的要求也没有宋代制膏需要“大小榨床”的要求。只要有锅,无论是在家里或是茶坊都可制作。

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并且迅速推广。由于它的操作简单,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从食品生物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温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

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气一并挥发,必然造成大量的营养物质的缺失;

三是大锅长时间熬炼,会产生大量的铅、汞、砷、铜等一些重金属,对人体的伤害会很大。

因此,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初始阶段,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乾隆时期,茶膏制作被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现在的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创造了一种新的“压榨制膏”工艺。这种工艺,使用的原料仍然是云南上贡的普洱茶。

为了选料更精细,在御茶房之外建了“清水房”,将云南上贡的普洱茶进行“检验—解块—漂洗—检验”。在正式压榨前对原料进行检测和“预处理”。然后将其移到御茶房正式压榨制作,其压榨的整个工艺极其复杂,所有的制作都是在常温下进行,没有任何高温的过程,使生产出的“普洱茶膏”在品质上有了新的提高,一跃成为宫廷制品(又称为“宫廷御品”),使普洱茶膏的制作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正式纳入其中。这是我们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四、20世纪50年代:茶膏销声匿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关等几个企业赶制3500千克茶膏,供给援藏干部,但这几家企业仅生产了2000多千克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

五、2004年后:普洱茶膏又悄然出现

先是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将鲁迅先生保存的普洱茶膏(3g)拿出来拍卖,轰动一时。鲁迅先生保存下来的普洱茶膏就是来自清朝皇宫。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清朝光绪年间留存下来的极少量的普洱茶贡品——团茶和茶膏,被现今的普洱茶界称其为“普洱茶太上皇”。当时因属皇宫贡品,定量加工,所以存世不多,后经文化大革命中的浩劫,现已奇货可居。目前,贡品团茶(金瓜贡茶)真品仅有两沱,分别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匣盛普洱茶膏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尚存几匣,堪称国宝,难得一见。2007年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展出。

接着,广东著名的普洱茶专家林荣坤也将自己熬制的茶膏向世人展出,并用最精彩的语言描述它:“生在山里,死在炉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饮在口里,记在脑里,爽在心里。”

老杨说茶:第三只眼看普洱茶的建仓


前段时间,笔者回了一趟故乡沈阳,与沈阳茶界的老朋友相见甚欢。相聚间,大家关心最多的是普洱茶的仓储问题,最关心的则是在什么地方建仓存茶最好。在沈阳的几座重要的茶城调察时,发现近三年炒的最热的中期茶—东莞仓茶已经开始大规模进军东北市场。仅沈阳一地,东莞某做仓企业就有四家店面销售,据说吉林长春、黑龙江哈尔滨都有该企业的形象店。苏州茶圈的朋友,最近也在和笔者探讨如何在苏州建仓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说下自己关于茶叶建仓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什么是进仓、退仓、做仓

什么样的茶仓是湿仓,什么样的是干仓?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华北、西北、东北和云南的茶友认为华东、东南、台湾等南方地区的茶仓都是湿仓,尤其是香港和广东更是湿仓的代表。但是,江、浙、沪的茶友认为再往南才是湿仓,自己所在的地区是干仓。

笔者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未经人工加湿、加温和药物催熟做仓处理的、专门选址相对干燥无异味、精心管理、自然存放的茶仓就是干仓、好仓。各地地理气侯条件不同,陈化后茶品的囗感风格自然不同,各具地域特点。

入仓:将茶品存储于某一特定仓储环境,以人工方式改变存储环境,通增湿、增温、密闭、施加药物等手段,实现茶品快速陈化的存储加工方式,就是茶品的“入仓”,入仓加工形成的茶即“入仓茶”。

未入仓茶:相对于入仓茶而言,没有刻意经过人为手段催熟加工,贮存在清洁、通风、避光、干燥、无异味的库房内;不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贮、混放;经过精心管理存储的茶品,才是“未入仓茶”。

退仓:因做仓茶是以人工快速陈化的方式加工仓储,易产生有如腐质稻草、泥土味等,对多数人来说不易接受。茶商将茶品置入特殊环境,如高温或低温、干燥、通风等,将茶品内令人不快的杂味(仓味)消除大部分,称之为“退仓”。

翻仓:在仓储中,因长时间储存,存储空间内相对温湿度与通风性有所差异,储存于仓储上方、下方、前面、后面空间的状况会有所不同。为求整批茶品陈化速率相当、缩小差异性,会将茶品位置做适当调整,称之为“翻仓”。

二、香港做仓茶与普洱茶的推广、发展

石昆牧先生是这样记述香港仓的发展历史:

回顾“港仓”成因,离不开香港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香港大时代发展影响的投射。一从清朝到民国初年,香港从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国际化都市。在香港城市建设的草创阶段,货物仓储成本较低,普洱茶可选择存放的空间较多。当香港慢慢发展成为国际港口、东方明珠后,土地亦变得寸土寸金。

普洱茶在当时尚属于低价商品,其仓储环境也慢慢的从地上转变之地下,选择成本更为低廉的地下室仓库。香港属于花岗岩地形,坐向朝南,年平均湿度超过92%,在香港即使是非刻意做仓的自然仓储环境,相比我国其它地区而言也是少有的潮湿。普洱茶的香港仓储的演变与形成是一个无心插柳的过程。香港每年的4~5月会出现返潮,花岗岩地形地面发生渗水,地下室仓库即使架高货物,地面还是有液态水,整个仓储环境的湿度达到了过饱和。

香港夏季气温特别高(超过35℃),同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茶品自身的氧化反应以及微生物参与的发酵反应都会放出热量,再加上相对不通风的环境,茶仓中会格外的潮湿闷热。在香港普洱茶存放的仓库有两种,一种是公设仓库,一种是私人设立的仓库。私人仓库在存放普洱茶时会定期进行翻仓,将仓库中的茶品的空间位置进行改换,避免由于仓库中温湿度分布不均造成茶品转化的程度不同,而公设仓库则不会帮助物主翻仓。

一般在存放三年过后,茶品会被拿出退仓两年,退仓会选择在一个高温干燥(相对于湿度过饱和的环境)微通风的环境之下。退仓的时间大多选择在冬天,以利用冬天相对干燥的气候将茶品中过量的水分抽出。完成了第一个仓储循环(入仓三年,退仓两年)的茶品会第一次上市贩售,在经过一两年的销售后再入仓,完成第二个仓储循环。(不同的茶庄会有不同的细节调整)。茶品从新茶到仓储完成要经过起码十二年的时间。

从石昆牧先生的记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香港做仓茶是需要一定技术的。从市面上流传的好的做仓茶的品饮来看,做仓茶也有好茶。我们不能否定港仓茶和香港做仓茶对普洱茶的推广和制作工艺创新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关于熟茶工艺的产生,周云川先生是这样叙述的:“熟茶最早的雏形是泼水茶,50年代后期,茶叶出口到香港时开始使用潮水做旧工艺;60年代从云南调拨毛茶拼配,到其他区域泼水做旧后出口;70年代初期,云南茶厂派员广东观摩学习后,在1975年统一了渥堆发酵工艺,至此,普洱熟茶时代正式开启,所以,普洱熟茶工艺定型其实不过40多年时间。”做仓茶是一种技术活,是熟茶制作工艺的一个源头。

三、笔者对建仓的理解

港仓、广东仓的茶特点明显,随着普洱茶、黑茶、白茶等后发酵茶为全国各地广大茶友认可,港仓、广东仓的茶品为其它地区茶友所不喜。便有各地茶想通过选取最佳地点、环境建茶仓存茶以达到茶品的最佳存储口感。广东东莞在建仓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领先国内其他地区。

绝对理想的长期存储环境很难实现。而通过精心选取仓库地址、严格管理以求达到茶品的最佳存储环境,形成最佳口感的精品年份好茶,选地建茶仓的方式逐渐被各地有实力的茶友所认可。已有茶友直接在昆明和东北等干燥地区建仓。

东北仓和昆明仓因气候干燥,茶品的转化速度转慢,香气和苦涩滋味保持好,囗感纯净无杂味。但有茶友觉得这两地存的茶喝起来汤感有些薄利、干寡、微酸。广东仓的茶品转化快,陈味、木香很快显现,仓储形成的味道不可避免的会有一点。仓味大多数茶友不喜欢,但也有很多茶友认为广东仓的仓味不是仓味,是陈味、陈香,是广东仓最大的魅力。

为了解决单一地点存储茶品陈化后口感缺点明显的问题,有些茶商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采用北仓存茶,南方自然湿润醒茶的方法。2.南方仓茶在北方退仓后销售。3.同一年份、同一品种、不同仓储地点的茶品按一定比例混拼成新的茶品销售。

单一地点存储形成的口感总有不足。老杨认为南北仓联动,有规律定期换仓存储的方式,互取所长,或许是达到茶品最佳存储陈化口感的解决方式之一。

老杨希望各地有能力的茶友能联合起来,创建一个全国性的茶仓联动平台,互惠互利,真正通过科学建仓存储陈化出最美味的茶品,共享人间。老杨为愿这一目标倾尽自已一点微薄之力。

老杨说茶:抛开干仓、湿仓说茶仓


每个茶友都希望自己存的茶能为精品老茶,茶的仓储成为茶友们最操心的事之一。干仓或自然仓已成为广大茶友存茶的共识。老杨结合自己玩茶九年的经历,抛开干仓、湿仓、做仓,就自然干净的仓储前提下,谈谈自己对各地茶仓的理解与感受。

茶仓根据地理位置不同,由北向南大致可分为:东北仓、华北仓、华东仓(以上海为代表,可简称为沪仓)、云南仓(以昆明为代表,有人称为昆明仓)、广东仓(以广州和东莞为代表)、台湾仓、港仓、马来西亚仓(也称为大马仓)。仓味规律特点可以总结为:越往东南沿海地区,湿度越高、温度越高,转化越快,仓味越重。反之,全年平均温湿度越低的地方存茶,转化越慢,仓味越低,口感越纯净。其中,马来西亚仓(大马仓)的茶仓味最重。

相同的茶品在不同的地区存放相同的年份,会因存储环境的不同呈现不同的转化呈度和口感。老杨喝过几款九十年代7581普洱熟茶,相同相近年份的茶口感应该相近。但事实却是因仓储地点的不同,呈现出不同口感特征。可以说,南仓、北仓、大马仓,仓仓味不同。

东北仓和昆明仓因气候干燥,茶品的转化速度转慢,香气和苦涩滋味保持好,囗感纯净无杂味。但有茶友觉得这两地存的茶喝起来汤感有些薄利、干寡、微酸。广东仓的茶品转化快,陈味、木香很快显现,仓储形成的味道不可避免的会有一点。仓味大多数茶友不喜欢,但也有很多茶友认为广东仓的仓味不是仓味,是陈味、陈香,是广东仓最大的魅力。以老杨的个人感受,广东仓的转化速度是东北仓的三至五倍。也正是因为这一因素,老杨认为在老茶判断标准中应该考虑仓储地点这一因素。

总体来说,地域的地理气侯特征,决定了当地仓储茶品的香味口感特点,也决定了当地饮茶人对茶叶仓储的认知和对好茶的评判标准。

广东人认为广东及周边的仓最好,因为为广东仓转化快、陈味足。上海人认为自己的城市位于南北之间,即不像广东仓味重,又不像东北仓过干转化慢,上海仓存茶最好。东北喝茶以沈阳为中心,沈阳人认为东北四季分明,气候干燥不易霉变,香气保持好,无仓味,存茶最好。昆明人认为茶出云南,产地存茶最好。

因为,喝惯了东北干仓茶的味道的茶友,会觉得广东仓的茶有仓味,不喜欢,不适应,也不太会从心理认同这是好茶。我身边很多江浙沪的茶友在喝过大马仓的茶,一般也会觉得有霉味,不太适应。

综上所述,老杨认为:在什么地方住,就喝什么地方仓储的茶。好的新茶,好的仓储条件,精心管理,才能存出精品老茶。坏茶、坏仓、坏管理同样存不出好喝健康的老茶。南仓、北仓、云南仓,健康无害,喝了适服就是好仓。

老杨说茶:神奇的名山大产区概念_普洱茶产区是哪里?


最近几年,随着老班章、冰岛老寨、昔归等名山名寨的价格彪升,茶叶市场中“大班章”、“大冰岛”、“大昔归”等大产区茶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作为茶友,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些大产区茶呢?

首先,老杨认为名山大产区古树混拼茶可以体现普洱茶大产区的口感特点,可以作为我们建立普洱茶大产区口感标准的依据。比如:布朗山茶是典型的苦底茶、普遍苦重于涩、茶气強、口感厚重;易武产区茶是典型的甜茶、汤香水柔、苦涩平衡;景迈茶具有独特的兰花香、典型的涩底甜茶、涩重于苦......

其二,名山大产区拼配茶,很难让茶友建立准确的名山囗感判断标准。老班章古树茶是名副其实的普洱茶王。而当下最流行的大班章产区主要是指班章村委会下辖的五个自然村的总称,其中包括: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坝卡囡、坝卡龙。班章村位于布朗山乡东北边,距离布朗山乡政府20公里。国土面积166.74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18-21℃,年降水量1,374毫米。在这么大的面积中,相临寨子相接茶园的古树茶香气、滋味相同或相近。相隔较远的寨子的茶味道就会有一定差异。比如,老班章古树茶与巴卡龙古树茶区别相对明显。因此,如果不是刻意用周边产区的茶去拼配出类似老班章口感的茶,班章五寨的古树茶混拼形成的口感与老班章古树纯料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要想建立普洱茶山头特点的判断标准,必须要喝山头古树纯料茶。

其三,并不是所有的纯料台地茶都能体现出山头特点。以老杨个人的经验,只有古树茶、生态放荒茶以及生长环境好、制作精良的台地茶才能体现出山头特点,而且树龄越大、生长环境越好的茶树产的茶叶才越能体现普洱茶的山头特点。只有古树茶才最能体现普洱茶的山头特点,用台地茶的口感来建立正确普洱茶产区特点的评价标准很难。

普洱茶的美在于千山千味,山山不同。易武有七村八寨,茶的味道寨寨不同。勐库镇冰岛村委会横跨东半山和西半山,由五个自然村组成:冰岛寨、坝歪寨、南迫寨、地界寨,糯伍寨。五个寨子的茶各有特点、各不相同。茶友们要想对名山名寨茶的山头特点建立口感标准,就必须要品饮正宗的山头古树纯料茶,这样才能准确的区分不同山头普洱茶的特点,真正品味普洱茶的山头之美。

喝普洱茶禁忌,这十大“谨记”(上)


在茶饮世界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群选择喝普洱茶,是因为茶叶中的哪些丰富营养素,还是因为茶叶中的哪些多种药用成分是茶叶保健和防病作用?

1.因为一喝普洱茶肚子就饿了,它有清胃消食助消化的功能!

茶叶有消食除腻助消化、加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的功能,并可治疗胃肠疾病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等疾病。在边疆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以肉类和奶类为主食,其饮食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而蔬菜和水果很少,食物不容易消化,饮茶可以帮助油脂消化吸收,解除油腻,并补充肉食中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的不足。

茶叶中芳香油、生物碱具有兴奋中枢和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它们可以刺激胃液分泌,松弛胃肠道平滑肌,对含蛋白质丰富的动物必食品有良好的消化效果。茶叶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磷脂等成分,这些成分具有调节脂肪代谢的功能,并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起到增进食欲的效果,所以在进食肉类或油腻的食物后,喝一杯香味浓郁的清茶会感到特别舒服。

因此适量饮茶可以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此外,茶叶加糖可治疗消化性溃疡,生茶油可治疗急性蛔虫性肠梗阻等消化系统疾病。

2.因为一喝普洱茶心就凉了,它有生津止渴解暑热的功能!

饮茶能解渴是众所周知的常识。实验证实饮热茶9分钟后,皮肤温度下降1~2℃并有凉快、轻爽和干燥的感觉,而饮冷茶后皮肤温度下降不明显,饮茶的解渴作用与茶的多种成分有关,茶汤补给水分以维持肌体的正常代谢,且其中含有清凉、解热、生津等有效成分。

饮茶既可刺激口腔黏膜,促进唾液分泌产生津液,芳香类物质挥发时又可带走部分热量,使口腔感觉清新凉爽,且可以从内部控制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以达到解渴的目的。

茶叶的这种作用是茶多酚、咖啡碱、多种芳香物质和维生素C等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茶叶有清火之功,有些人容易上“火”,发生大便干结困难,甚至导致肛门裂口,痛苦异常,于是就食用蜂蜜或香蕉等食品,以减轻症状,但此法只能解决一时之苦。而根除火源的好办法是坚持每天饮茶,茶叶“苦而寒”,极具降火清热的功能。

3.因为一喝普洱茶牙齿就硬了,口臭没了,它有强骨防龋除口臭的功能!

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均证实茶有固齿强骨、预防龋齿的作用。茶叶中含有较丰富的氟,氟在保护骨和牙齿的健康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龋齿的主要原因是牙齿的钙质较差,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它们结合之后,可以补充钙质,使抗龋齿能力明显增强。茶本身是一种碱性物质,因此能抑制钙质的减少,起到保护牙齿的作用。

口腔发炎、牙龈出血等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且常伴有口臭。晨起浓茶一杯,可以清除口中黏性物质,既可净化口腔,又使人心情愉快。有些人清晨刷牙时,常会牙龈出血,这种现象常常是由于维生素C缺乏所致。茶叶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饮茶可以部分地补充饮食中维生素C供应的不足。

4.因为一喝普洱茶瞌睡就没了,它有振奋精神除疲劳的功能!

当人们疲劳困倦时,喝一杯清茶,立即会感到精神振奋,睡意全消。这是茶叶中所含的生物碱类,即咖啡碱、茶碱、可可碱的作用,主要是咖啡碱的作用。实验证实喝5杯红茶或7杯绿茶相当于服用0.5克的咖啡因,可提高基础代谢率10%。

茶咖啡碱与多酚类物质结合,使茶具有咖啡碱的一切药效且没有副作用。故饮茶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增强运动能力,提高劳动效率。

5.因为一喝普洱茶肾功能增强了,它有保肾清肝并消肿的功能!

茶可保肾清肝、利尿消肿,这是因为茶能增加肾脏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强肾脏的排泄功能。乌龙茶中咖啡因含量少,利尿作用明显,是男女老幼皆宜饮用的茶。茶的利尿作用是咖啡碱、茶碱和可可碱的功能,其中茶碱的作用最强,咖啡碱次之,而可可碱的利尿作用持续时间最长。

这些物质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肾小管的重吸收,尿中钠和氯离子的含量增多;并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直接舒张肾脏血管,增加肾脏血流量。对肝脏、心脏性水肿和妊娠水肿与呕吐都有明显治疗作用。

教你读懂普洱茶的喉韵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茶为神、水为体、汤为色、味为骨、香为魂

水漂香、香入水、水含香、水生香、水即香

什么才是普洱茶的喉韵?

我们形容茶汤的滋味常会使用

汤色油润;醇厚滑润;

齿龈留香,舌尖爽凉;

满口生津,喉韵深远。

咽喉对茶韵的感知感觉,不只是一个韵点,它会因茶质的好坏,呈现一个面积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深可浅的韵场。

当茶汤或好茶饮过用白水过喉,都会引起韵感。劣茶也有韵感,不过这类不好韵感可以借用音乐中呕哑嘲哳来形容。

好茶的优点在在茶汤过喉后,好的感觉会在咽部一一重现,并还有升华,这也是品茶之人重视喉韵的基础。

很多人说喉韵就是一个甜,这远远不足以形容表达喉韵的意境。喉韵回甘表现,只是喉韵一个最基础的形式。

茶韵,也会是茶气的一个触媒点。

品茶时,茶韵越深,触发茶气的概率就是会越大。

身体出现热感、汗意或发热、发汗,只是初级茶气的浅表表现。

至于更深的茶气在身体上的感觉与表现,因人而异并不相同。但茶气在通百脉驱淤滞的功效上却是一致的。

开口滋、闭口韵、冥思韵。

韵深,重现的层次丰富;

韵浅,重现的层次单一;

韵长,过喉韵感面积大和长;

韵短,过喉感觉呈点状狭小。

喉韵面积的大小,也是区别茶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

感觉喉韵不单只是回甘,其舒适凉爽或者甜润呈点型、线型,面积和长度越大越深,茶质和茶韵就越好。

喉咽部是检验茶干净与否的位置

一款好茶不单要注重口感的好坏,喉部的感觉更要注意,因为喉感更是判断一款茶干净度的重要部位。

茶香,通过嗅觉、味觉和感觉综合得到。

固有口腔以舌为主体辐散开,感觉的是滋味综合体;喉部是真正对茶质、茶汤好坏的触觉感受位置。

嗅觉、味觉和感觉三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一款茶的优劣

也有很多制茶朋友与喝茶朋友认为茶呈现出的酸是不好的因素,一号聊茶却不这样认为。

茶之酸,有好劣之分。

酸爽利口为之好,酸馊凝滞为之劣。

酸爽利口之为果酸,酸馊凝滞为之酵酸。

茶,其果酸之口感之韵很招人喜欢;若酸是发酵或霉变之馊酸,就非常令人不爽,是劣茶的表现。

老杨说茶:概述“杨氏五因”泡茶法


“杨氏五因”泡茶法,顾名思义,在泡茶的时候要因茶泡茶、因地泡茶、因人泡茶、因水泡茶、因器泡茶。在泡茶的过程中,泡茶人要充分考虑到冲泡茶品的特性、冲泡地点、饮茶人的情况、泡茶水质和茶具这五种因素来泡茶。以笔者的经验,只要在泡茶时充分考虑上述五方面的因素,就能泡出一杯好喝的茶。

因茶泡茶是基础。按照现行国家标准,中国有绿茶、红茶、黑茶、青茶、白茶、黄茶、再加工茶等七大类。每个茶的种类都有自己适合冲泡的投茶量、温度、水质和适用器皿,同一类茶因不同的级别、工艺、产区也有各自最佳的冲泡要求。因此在泡茶时我们要根据即将冲泡茶叶的种类来选择适合冲泡方法。比如:绿茶不适合用沸水冲泡、黑茶要用沸水冲泡、红茶要根据品种的不同采用适合的水温、黄茶同样不适用于沸水、岩茶适合沸水等等。泡茶使用优质泉水最佳,尽量不要使用未经过滤的自来水。但是,酸性和碱性过大的矿泉水,同样不适用于泡茶。因此,要根据即将冲泡茶品的特性来选择泡茶的手法、水、器皿等。

因地泡茶,就是要在泡茶时充分考量泡茶地点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茶室布置等环境因素,适当调整冲泡手法。茶友们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在云南试茶很好喝的普洱茶,买回家喝就没有在云南时好喝。老杨也亲身经历过这种情况,在云南喝到的不苦不涩的茶,回到苏州就会涩度增加。其实,云南属于高原气候,沸水的温度达不到100摄氏度,气压又比苏州低,湿度温度情况和苏州也不同,自然泡出来的茶味道和云南不同。因此,在苏州泡普洱生茶要想达到最好的口感,个人认为不要采用沸水急冲,最好将水温控制在97—98摄氏度,冲泡口感更好。其他,出普洱茶外,其他茶品在冲泡时也同样要考虑冲泡地点的环境因素,因地泡茶。此外,下雨和潮湿天气泡茶一般香气展现不会太好,选择晴朗干燥的好天气泡茶更容易展现出茶的香与味。

因人泡茶,是在泡茶时充分考虑饮茶人对茶种的偏好、对浓淡的程度喜好等习惯,选择适合的冲泡茶品、采用适当的冲泡手法,尽可能满足饮茶人需求。即使不能满足茶桌上所有人的需求,也要适合茶桌上大多数人的饮茶习惯。

因水泡茶,不可小觑。有两句话说的很好:“水是茶之母”“好水才能泡出好茶”。水本身就具有着自身的颜色、气味和味道。泡茶水的颜色、气味、味道融合了茶叶的香气与味道,最后形成了茶汤饮入我们口中,形成了我们茶品感知。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关于泡茶水质的专门论述。不同的水,适合不同的茶。因此,在泡茶时,一定要先了解泡茶水的属性,选择适当的水泡恰当的茶品。

因器泡茶与因茶选器看似相同,但是这两种说法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区别。因茶选器,是因为每一种材质、工艺、器型的茶具都有最适合冲泡的茶品。在泡茶时,最好选取最适合该类茶品的茶器泡茶才能展现出最好的香气与滋味。泡茶人对自己手中的茶具一定要有充分了解和认知,明白手中的茶具适合冲泡什么样的茶品。因器泡茶,是在茶具已经固定无法选择的情况下,采用适当的茶种、投茶量、泡茶水、冲泡手法来泡茶,尽可能的展现出茶品的最好的一面。这同样需要泡茶人了解所用茶器,充分使用好茶器。无论紫砂、建盏、天目釉、柴烧、青瓷等等,笔者认为最好的茶器就是能够展现茶叶本味的茶器。当你找到了能够展现茶叶本味的茶器,不分贵贱,这就是最好的茶器。

除了“茶、地、人、水、器”五个因素外,其实泡茶人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对茶叶冲泡出来的味道影响最大。另外,泡茶人对茶的理解和认知也非常重要。资深茶友们经常会说:你的心里有什么,你的茶里就有什么。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情绪不佳或身体状态不好、疲劳的时候,最好不要泡茶。

如何泡好茶?笔者有一个心得,就是全神贯注,在注水出汤时绝不说一句话,用心去泡好茶。泡茶时,切忌分神,一心多用;一定要凝神静气,抛开杂念,缓缓细流注水,用心去感受出汤的时机,时机到了以最快速度出汤,通过茶汤将泡茶人心中的味道呈现在茶友口中。有一位茶友在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老杨说茶:十句话读懂普洱茶(上)》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