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手工制茶与机械制茶有何不同?

发布时间 : 2019-12-04
茶叶制茶机械 手工白茶制作过程 如何制茶

茶叶制茶机械。

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机械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一隅。普洱茶的制作也不例外,茶叶的生产量随着人们的需求量不断递增。传统的手工制茶在茶品产量上出现供求不平衡的现象,于是制茶人开始寻找一种既能保持普洱茶的本味又能提高产量的新办法,那就是机械制茶。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碰撞,会擦出何种火花?亦或是共生?

一、传统手工制茶

勤劳的劳动人民用双手采茶制茶。

1、鲜叶采摘

将一芽一或一芽两叶的茶叶从茶树上采摘到箩筐里。

2、摊晾

将采摘好的鲜叶放在干净的地方,摊开,尽量摊得薄,避免茶叶堆积,导致萎凋不均匀。

3、杀青

传统手工制茶采用铁锅柴火杀青。这就要求,制茶人有丰富的杀青经验,包括对铁锅温度、火的大小、茶叶量的掌握等。不同的制茶人在杀青这一环节的区分度很大,而杀青这一环节对普洱茶后续的转化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杀青重了,茶叶中的微生物和活性物质减少,后期转化空间小;杀青程度太轻,揉捻时不能造成破壁,影响茶的品饮口感。2012年《高山韵》古树春茶,采用传统手工制作而成。在杀青环节,掌握的恰到好处,茶叶中的微生物和活性物质被大量保存,经过四年的时间陈化,茶质饱满,茶性温和。因其是传统手工制成,故从叶底能够看出杀青时的痕迹。

4、揉捻

揉捻茶叶要根据茶叶的老嫩灵活掌握力度和时间。嫩叶,轻柔时短;老叶重揉时长,揉到基本成条即可。茶叶在制茶人的手里,经过轻重适宜的力量揉捻,使得茶质在冲泡的时候,茶质能够适度溢出。

5、晒青

传统自然晒青,保留了茶叶的原味。

6、蒸压

将晒干的茶箐蒸软,而后用石磨压成饼、沱或砖。

7、晾干

蒸压成形后,将茶品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使其自然干燥。

8、成品

经过以上的一系列制作过程后,再以绵纸包装成茶品。

传统手工制茶的优势:第一是茶叶中丰富茶质被保留;第二是使得所制成的茶品具有人文情怀;第三是茶品量少,茶的品质较优质;第四是制成的茶品在口感上有比较丰富的层次变化。

传统手工制茶的劣势:第一是由于制茶人的不同,所做茶品也参差不齐;第二是杀青过程中火候掌握不当,会出现有的茶叶被炒糊的情况影响茶品口感;第三是无法大批量生产;第四是天气等因素对手工制茶限制较大。

杀青和揉捻是传统制茶中的重要环节,要做出一款优质的普洱茶实属不易,故每一杯端上茶桌的茶都应该被珍惜。

二、机械制茶

随着茶制品需求量的递增,传统手工制茶的产量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而机械制茶的出现大大改善了供求的平衡。任何一种科技的使用所带来的变革有利有弊,机械制茶也不例外。

1、鲜叶采摘

以人工采摘为主。

2、摊晾

将采摘好的鲜叶放在干净的地方,摊开,尽量摊得薄,避免茶叶堆积,导致萎凋不均匀。

3、杀青

机械杀青有专门的设备,并且是大批量的杀青。以传送带的方式,通常是在同一批茶叶杀青后才进行清洁机器,再进行下一批的杀青。此时茶叶有一部分会卡在杀青机器上,经过反复杀青再与其它茶叶混合,制成茶品后影响品饮口感。

温度靠智能化控制,使得杀青过程趋于平衡状态,同一批次的茶口感变化不大。

4、揉捻

机器揉捻,灵活性较差,但均匀程度比较好。

5、晒青

晒青分为自然晒青和机器烘青。机器烘青对普洱茶的影响是巨大而不可逆转的。如采用烘青工艺制作的茶,后期转化空间非常小,几乎不具备存储价值。而传统的自然晒青工艺,则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普洱茶的后期转化空间,具有非常大的陈化价值。

6、蒸压

将晒干的茶箐用机器蒸压制成。

7、晾干

蒸压成形后,经过低温烘干。这样的茶也会在烘干过程中流失掉一部分内含物质,现喝香气较好,但长远存储考虑还是提倡使用自然晒干的方式。

8、成品

经过以上的一系列制作过程后,人工以绵纸包装成茶品。

机器制茶的优势:第一是可大批量生产;第二是可以明显减少天气等因素对制茶的限制;第三是可保证同一批次的茶品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

机器制茶的劣势:第一机器杀青,茶叶数量庞大,可能存在杀青不均的现象,影响品饮口感;第二是大批量的生产忽略了许多细节;第三是不具备人文情怀。

不论是传统手工制茶还是机器制茶,都有其优缺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二者也从一些方面进行改进,开始人机结合使得普洱茶的制作技艺更上一层楼。

cy316.Com精选阅读

普洱茶手工制茶和机器制茶的区别


市面上的普洱茶有手工制茶和机器制茶两种,有茶友不禁疑惑:到底是手工制茶好呢?还是机器制茶优呢?

近些年关于手工制茶和机器制茶的争论从未消弭过,手工制茶方和机器制茶方各执一词。下面笔者就以普洱茶为例,从相对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手工制茶与机器制茶的区别。

1、采摘

云南地处高原山区,地势参差、江河纵横、河谷密布,茶山更是位于深山之中,机器化难度极高,就目前来说100%是人工采摘。尤其古树茶的采摘如今也没有相应的机器设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只能依赖人工采摘。

其次能够使用机器采摘的只能是地形很平缓的台地茶,目前能够做到机器采摘的大多是绿茶,并且机器采摘的茶箐中茶梗多而杂,在进行精制的时候也还需要人工剔除。

再者普洱茶有严格的鲜叶采摘指标,例如特级的茶箐要求纯芽尖和一芽一叶,机器还做不到如此智能的筛选,所以只能依靠人工。

2、萎凋(摊晾)

萎凋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鲜叶与枝梗的含水量,促进酵素产生化学变化。萎凋的方式有日晒萎凋、静置萎凋、摊晾萎凋、热风萎凋。这一环节人工和机器没有明显的差别。

3、杀青

目的:普洱茶杀青在于抑制、减缓其发酵程度,并增加其柔软程度以利于揉捻并除去青味。

普洱茶的杀青环节分为人工锅炒杀青和机器滚筒式杀青,在这一环节制茶师傅可以依靠经验和手感,更为灵活的掌控杀青程度,以便因茶制茶,以最优机制来看(最优机制即产品中最好的),手工杀青能够得到最高品质的茶箐。

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人工制茶的不稳定性,就算是最好的制茶师傅也不可能保证,自己所炒制的每一批茶箐,都是在同一个品质水平,这就导致毛料不均一。制茶师傅是人,自然需要休息,不可能如机器那般高效运转,产量自然是有限的。

通俗来讲,行业内最好的制茶师傅只有那么一小批,他们手工炒制的茶高端但不可复制;而机器杀青却是可以复制的,更为稳定,更为高效。

且机器杀青,在新茶阶段,香气不如手工杀青显著,青味更重;但对于长期陈化来说,机器杀青跟手工杀青,并无本质区别。

4、揉捻

目的:借由外力破坏茶表面和内部细胞组织,使组织液附着于茶箐表面,利于冲泡时茶叶内含物质充分释出,且提升香气和品饮口感。

手工揉捻优点是更为灵活,条索多样化:大泡条、中泡条、紧条;力度多样化:轻揉、重揉。

缺点:随意性大、稳定性低、用力程度不一,条索粗细不均匀。

机器揉捻的优点在于三高:均匀程度高、稳定性高、效率高。

缺点:机器揉捻自然不能像人工揉捻那样做出许多花样,茶叶条索多样性降低。

5、晒青

①人工晒青:晒青时人工抖散揉捻过的毛茶,是极为费力的体力活和技术活,如果抖散均匀度和厚薄度不合适,也会影响晒青程度从而影响茶叶品质。如果晒青时毛茶抖散不均匀,厚薄不等,则有可能同一堆茶,一天下来,有部分不干燥,第二天还需晒干,而二次晒干的茶香气较弱、口感较薄,价格可能相差20%左右,更甚者挑剔的茶商不收二次晒干的茶。

②机器烘青:机器烘青虽然高效、便利、且不受天气影响,但不利于后期的陈化,在长期存储过程中,香气逐渐减弱,内含物质不能充分转化,品饮口感逊于晒青毛茶。

总结:其实现在大厂大产量普洱茶制做,每个环节都不是单一的人工或者机器,而是两者的合作与互补。但在比较偏远的茶山上,还是以茶农手工制做的毛茶为主。

人力有穷时,所以才出现了机器来弥补人力的穷尽。机器制茶让更多人能喝到品质稳定的普洱茶,手工制茶则让普洱茶文化得以薪火相传;机器制茶让普洱茶更加平民化、更加亲民而不是所谓的“贡茶”,手工制茶能够得到趋向于奢侈品的“最优茶”,两者同时促使普洱茶更好的传播。

机器制茶又好又快,为何还要坚持手工制茶?


机器制茶确实比人工效率高,一致性比较好,那为什么现在还坚持手工制茶呢?我们以普洱茶为例来说明,制作普洱茶机器介入的工序大概有杀青、揉捻和解块,这是前端,生产毛茶的时候。后端机器介入就比较多了,比如风选、分色、过静电、拣梗(就是要把茶梗拣出来)、压饼、干燥,这六道工序都基本是用机器完成的。

先说前端,我们说手工制茶,多半是前端的三个工序和后端的一个压饼,我们就这四个工序来分开说明。杀青用的机器就是滚筒,理论上说,只要把温度控制好,时间控制好,杀出来的茶一致性是比较好的。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每一批鲜叶中的含水率有所不同,机器杀青,你把程序定好以后,机器只会按程序来做,而叶片当中含水率随时在变,比如小区域下雨、茶叶的生长地不同,茶叶的含水率是不一样的,而茶农在采摘时不可能把不同含水率的鲜叶分开,如果用一个标准的程序去杀青,含水率不一样,杀青的熟度就会有所差异,这对普洱茶的滋味会有比较大的影响。手工杀青,杀青师傅可以根据每一锅茶,鲜叶的含水率不一样,及时调整杀青时间的长短,和杀青温度的高低,包括翻炒的速度他也在随时调整整,保证了普洱茶杀青出来基本一样。

揉捻也存在一个问题,机器揉捻不分茶叶嫩一点还是老一点,它都是一样的揉,打个比方说普洱茶大部分是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有的时候鲜叶一芽三叶会多一些,有的时候一芽二叶会多一些,这也是一个随时在变的参数,那么这就需要揉茶的师傅根据杀青出来后的茶叶情况来判断需要揉捻多长时间,揉捻的力道,才能揉出条形符合要求茶叶。机器每一次揉茶的量都比较大,它不像人工揉捻,是一把一把的揉,可以大致的把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挑一挑,一芽三叶挑和一芽二叶的分别揉,它们揉的时间和力道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人工揉捻会更能把普洱茶的特性体现出来,保证了普洱茶的品质。

解块,如果是人工揉捻,就不存在解块这个工序,师傅顺手就把茶抖顺了,可以直接晒干。机器揉出来会成一坨一坨的,就必须要有个解块的工序。

机器和石磨压的饼是有一定区别的,机器是用压力机来压,通常压力机压力都会比较的高,当然也可以调整,饼的松紧度是可以调整的。这就有一个问题,机器的上下模之间的间隙是茶饼松紧度关键,你不可能压几饼就调整一次,而散茶的条形常会有一些变化,如果用相同的上下模的间隙压制,散茶条型比较紧,比较短时,压出来的饼就会比较松,条形比较粗的、比较长压出来的饼可能就比较紧。

普洱茶压得过紧的话,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可能对它的后期转化不是很好。压得过松也不行,存放时间稍长容易散开。用人工石磨压,这个问题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茶饼的松紧度是比较是适宜的,人工压饼的茶,后期转换会相对来说更好一些。因此,现在很多人依然保持传统,用手工在制作普洱茶。

“喝茶”与“品茶”有何不同?


说到茶,有说“品”也有说“喝”。看似差不多的动作,实则内涵丰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字之差语境、氛围就完全不同了。

字面来说,喝茶与品茶是两个不同的事情。

喝茶,是一种随意的状态。常三两知己围桌而坐,天南地北,侃侃而谈。不强调喝的内容,喝的茶,或许就简单带过,以很休闲的状态聚会。

品茶是一件雅事,更具有仪式感。配什么茶具,用什么水,听什么音乐都可以讲究。把品茶看作诗歌艺术的欣赏,在“品”字上面下功夫,茶的好坏、茶的滋味、茶的意境,都要品出个究竟。

喝茶是生活,是一种健康的习惯。品茶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气质,是一种更美好的境界。

生活来看,喝茶与品茶也可能是同一个意思。

有时,说“喝茶”也是“品茶”的一种谦称,轻松地约上三五好友,席间一泡好茶拿出,实现了品的美好。而说“品茶”,看似严谨,或许也只是为了借一个仪式让大家难得聚聚。皆善也。

美好源于平凡的累积。纵观现如今,大多数人容易忽略生活平凡的质感,执着于表面的精彩,结果疲于追逐。正如品茶源于喝茶,喝茶都未有成为习惯,直接谈“品”,未必品到真谛。

东晋诗人陶渊明常描写的田园生活,他的诗歌被苏东坡评价为:“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在他的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但是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韵味隽永。

在当时玄言诗盛行,文尚雕琢的时代,他的“平淡中见真情,质朴中含韵味”的艺术风格,为中国诗歌发展开辟了一块新园地。

其实喝茶和品茶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喝茶、品茶都需要花时间、花心思。再平淡的日子也有美好,也要积极,重要的日子,才能够用心准备。

任何事就是由喝到品,再到喝的过程。喝茶多了,生活的品质会慢慢提高,对生活的审美、感悟会慢慢提升,喝茶会带来一种不可思议的回报,慢慢的遇到了好茶,也就学会了品。当品成为了一种习惯,对于你来说,它就是喝茶。

喝茶与品茶,都是一种生活的修行。茶是你的,生活是你的,不论何事用心对待,平凡与不凡之间就没有界限。选择决定了走向,拿起茶杯,则一切都在盏中。

白茶和黄茶有何不同?


黄茶是小众茶,产销量占六大茶类不到1%;白茶是近几年市场复苏的茶叶,在六大茶类中的市场份额小于5%。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白茶和黄茶的认识和理解。

1、工艺不同。白茶是指将鲜叶经过晾晒萎凋到九成干,然后用文火烘至足干制成,属于微发酵类茶叶。黄茶是指将鲜叶经萎凋、高温杀青、闷黄、烘干的茶叶。黄茶属于轻发酵类茶叶。

2、生产周期不同。白茶生产过程缓慢,从鲜叶萎凋开始计算,一般需要24-72小时;黄茶要求茶青当天炒制,闷黄分为初烘前的湿闷和初烘后的干闷两种,也可两种方法并用。湿闷时间短,时间从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干闷时间长,时间为48-120小时之间,须等到茶坯产生甜香味后开始足烘。

3、核心工艺不同。白茶的核心工艺是萎凋,重要工艺是干燥,不炒不揉;黄茶的核心工艺是闷黄,工序很繁琐。以君山银针为例,分萎凋、杀青、摊放、初烘、复摊、初包、复烘、再摊放、复包、干燥、分级等10道工序。

4、核心技术不同。白茶的核心技术是萎凋走水,保持茶青表面持续、均匀、不间断水分蒸发,带动茶青内部走水,促进内含物的生成、转化和积累。黄茶的核心技术是闷黄,闷黄火候不够,黄变不彻底;火候过头,容易降低品质产生水味和闷味,甚至变性成黑茶。

5、加工温度不同。白茶晾晒萎凋(包括热风萎凋)和干燥整个过程,温度低于70℃;黄茶加工温度高,一般杀青为120℃-150℃,初烘为100℃-120℃,足烘80℃-100℃,老烘60℃-80℃。

6、劳动强度不同。白茶生产工序少,劳动强度小;对比而言,黄茶工序较多,劳动强度大。譬如,霍山黄芽的拉老火工艺,20-30斤的茶叶,由两个工人抬着在木炭明火上方烘焙,每一烘往返数千次,需要20-40分钟,步行3-5公里。

7、生产成本不同。白茶工艺简单、工序少,生产成本较低;黄茶的工序多,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较高。

8、品质稳定性不同。目前阶段,多数企业的白茶生产受天气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品质不稳定。但是,茶人洪治认为只要解决萎凋环境问题,白茶的品质稳定性很高,优良品率可以接近百分之百。黄茶因为工艺复杂,影响品质的因子较多,如萎凋的长短、杀青火候、闷黄的条件和火候、干燥的程度等。

9、营养成分不同:根据湖南农业大学杨伟丽教授的试验,白茶的茶多酚含量为13.78%,黄茶16.71%;氨基酸含量白茶为3.155%,黄茶为1.361%;咖啡碱含量白茶3.86%,黄茶3.09%;可溶性糖白茶12.5%,黄茶10.57%;黄酮类白茶为2.05mg/g,黄茶为1.15mg/g;水浸出物白茶31.9%,黄茶为27.6%。除茶多酚外,白茶多数营养成分含量高于黄茶,有更好的保健功效。

10、口感不同。两者之间风格相似,但又有不同。白茶柔绵甜,自然气息浓,耐冲泡;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嫩香清锐、滋味醇和,青味和苦涩味较轻,栗香明显。

11、茶性不同。多数人认为白茶性寒,其实不然,白茶如果萎凋走水充分,叶底堪比武夷岩茶,半红半绿,茶性温良,适宜男女老少四季饮用。黄茶较温良,闷黄过程中产生的消化酶,对脾胃最有好处,但是新上市的黄茶火气大,最好1个月后品饮。

12、冲泡要求不同。白茶对于茶具、水、水温、浸泡时间的适应性较强;黄茶相对比较苛刻,受光源影响较大,不宜长时间浸泡。

13、存储要求不同。白茶保质期长,无需保鲜,适宜长期储存;黄茶保质期短,季节性强,需要全程保鲜,以新茶为优。

14、外形颜色不同。白茶沧桑古朴如老者,有阅历、有故事;黄茶铅华洗尽,沉稳内敛如中年人。

15、历史不同。白茶始于5000年前的神农时期;黄茶诞生在绿茶之后的唐代中期,也有人认为黄茶始于明朝炒青茶发明之后。

16、发展势头不同。白茶近五年发展迅猛,产销量直线上升,未来十年,白茶市场占有率有望突破10%;黄茶产销量不大,上升空间很小。

普洱茶知识:传统工艺手工制茶法


好原料配好工艺,福缘道秉承祖传全手工工艺制作普洱茶,确保上乘原料,不受任何伤害,从而造出高品质的普洱茶。

01.古树茶鲜叶采摘

自家采摘严格以一芽两叶为主,因为此時的鲜叶在成熟度、内含物上均达到最佳状态,为普洱茶成品的後期陈化打好基础,這样的普洱茶就会“越陈越香”!

02.“萎凋”和“摊晾”

很多人认为“萎凋”和“摊晾”是没有区别的,但对于传统手工制茶來說,這是一种不合理的說法。

“摊晾”:保留了茶叶中原生内含物质、为後期存放创造了转化的条件。

“萎凋”做出來的茶叶香氣很高,叶底暗红,所以对于香氣高的普洱茶來說,萎凋更有利于“提香”。

03.杀青

杀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普洱茶的品质。

福缘道坚持采用碳火、铁锅、手工炒制來杀青,手工杀青要求制茶师有丰富的制茶经验,能够很好的掌握火候,翻炒频率也必须均匀有序。

04.揉捻

手工揉捻,即用手使茶菁成条,同時破坏茶鲜叶细胞组织,使茶叶内含物质附着于茶菁表面的过程。

05.日晒干燥

日晒干燥是纯手工普洱茶独特风味形成的关键。晾晒時天氣一定要晴朗,温度高低影响日晒的時间,這些都要根据经验來决定。

06.压饼

福缘道传统制茶工艺采用手工石磨压制,使普洱茶香气、韵味更好,更利于后期转化。

07.晾干

将成型茶叶至于阴凉通风处,待茶叶干燥后即可成型。

08.手工包装

普洱茶包装采用纯手工制作的棉纸,手工包装,手工棉纸透气性强,利于长时间存放。

普洱茶的制茶用手工饼纸文化


云南西双版纳特有的一种植物,当地人称之为“马三”。使用过程中,得先把外面的皮剥净(只留中间白白那一层)、晒干,然后经2-3小时沸水煮,再用榔头把煮好的树皮捣碎,做成纸浆,再经过加工,印上各大品牌的印章、标志后,就成为我们包茶叶的饼纸了。

普洱茶的制茶用手工饼纸,大体可分为3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38年以前为私人制茶时期(称为“古董茶”时期),因为纸质不流行加上茶区购纸不易,所以1938年以前茶农只在自己生产的茶品上放一张长宽约6-8厘米的纸,作为该号生产的证明,后来就叫“内飞”。每筒茶有7张小内飞,分别放在茶饼的正表面;而每筒又会放置一张长宽约10-13厘米的“说明书”,后来叫“大票”。1938年以前的茶很少有外包纸的装潢。

第二阶段:中茶公司成立后,1938年范和钧奉命成立佛海茶厂(今勐海茶厂),并开始生产普洱圆茶,直到1967年为止。约30年的时间内断断续续生产的中茶牌圆茶,称为“印级茶“。现存留世有著名的中茶红印、蓝印、黄印。所有的“印级茶”外包纸一律采用手工纸;1967年以后开始把“印级圆茶”改为“云南七子饼茶”。

第三阶段:也就是“七子系列”茶品(这是最复杂也最让人头疼的混乱时代),此类茶品的外包纸有数万种之多。

普洱生茶与熟茶的陈化空间有何不同?


大家平时谈论老茶比较多,老茶为什么这么贵?存放生茶和熟茶哪个更有收藏价值?

一般来说:陈年老茶贵的理由有几个方面,一是老茶的口感滋味确实比新茶入口要醇和很多;二是老茶存放时间越长,它所占用的资金时间价值就越高;三是老茶的稀缺性,导致市场的供求失衡,价格就随之推上顶峰;三是老普洱茶它具备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普洱生茶存储经过十多年的陈化后,只要仓储环境够好,保存在低温低湿的环境中,茶香气会特别好,茶气韵足、较有层次感,生津和回甘也较为明显”,存茶是一种期待,收藏是一种爱茶情怀,只要你愿意用心对它,茶会越藏越惊喜,每隔三五年开撬一泡,都会发现陈年生茶的变化,汤色更透亮了,汤质更醇和了……

上面我们分析了收藏生茶的好处及后期转化空间,那收藏熟茶是否有转化价值空间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熟茶的生产初衷,熟茶采用人工干预快速发酵的工艺,是为了快速销售及消耗,做到“当年出厂,当年品饮”的市场效益。因此,熟茶的口感及后期转化基本由原料及发酵工艺决定了。如果发酵程度恰到好处的熟茶,只需半年时间让发酵堆味散去,就已经挺好喝的了,没必要再花时间去存储。

熟茶的后期转化空间主要在两个方面:1、熟茶“堆味消退”后,口感上会有较大的提升,这个时间周期很短,只需存放半年至两年内即可,从这个角度来说,熟茶更适合短期存放后品饮的茶品;2、熟茶在人工干预发酵时,保留了少许生茶的成份,就是未全发酵,该生茶部份陈化后,茶品口感会有所进步,这是保留了生茶的小部份特性,换句话说,如果是十成发酵的熟茶,陈化下去的空间就很小了。

熟茶收藏,口感转化特点主要表现为“更醇和、更甜美”,但还是没有生茶转化后那种“活力”与“回甘”。因此,建议茶友:若准备存茶10年以上的,还是存生茶,如果短期品饮,熟茶更适合,更养胃,更保健。

消费者问:普洱茶与沱茶有何不同?


消费者问:普洱茶与沱茶有何不同?

沱茶的名称有很多传说,有的说,它是因销往四川沱江一带,故而得名;有人说此茶在古代称为团茶,沱是由团转化面来。云南沱茶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的《滇略》一书中就有记载,至今约有300年的历史。沱茶最早产于云南省景谷县,所以又称“谷茶”。谷庄沱茶采用景谷县附近地区生产的滇青揉压;关庄沱茶采用滇西勐库茶、凤山茶、西双版纳、思茅等地滇青在下关设厂拼配、揉制,其品质胜于谷庄,因而后来逐步取代了谷庄沱茶。

如果沱茶按制作工艺不同,可有青茶沱茶(简称“青沱”)和熟茶沱茶(简称“熟沱”)之分。“青沱”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蒸压而制成;而“熟沱”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渥堆发酵之后再经蒸压而成。这一点沱茶和普洱茶的区别不大。

普洱茶产地是云南省,它的品牌古今中外都有盛名。现在,云南临沧、西双版纳,思茅思茅是驰名中外“普洱茶”的主产区,有“茶城”之称。据史籍记载,唐代滇南的银生府为云南主产茶区,而普洱古属银生府,滇南之茶均集散于普洱府,然后运销各地,故以普洱茶为名而著称。因此,历史上所指的普洱茶,实际上是以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加工整理而成各种云南茶叶的统称。它也有生茶和熟茶之分,制作工艺上沱茶和普洱茶的区别不大。

御制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


御制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普洱茶膏在今天已经走入千家万户,但是制作工艺大体上只有两种,一为清代的普洱茶膏十分考究的制作工艺;另一个则是民间现今仍有茶农使用的打过熬煮工艺。清代的普洱茶膏制作工艺,在当代因为原材料和器具无法复原,只能在史料中窥见一斑。按照史料记载,清代御用的普洱茶膏制作方式主要是:

1、清代的御用普洱茶膏,选料很是精当,在云南普洱、西双版纳规划出数十个御贡茶园,专门种植、采集上好的普洱茶芽叶,以千百年来的制茶技艺制成优质的茶。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在曼萨、基诺等地还有这样的手工制茶传统。原料经过制作之后,成为成茶,经过在云南昆明等地贮藏陈化等工序,成为御贡茶,待到朝贡的时候,以车马运至北京,经内务府精选之后,留作制普洱茶膏之用。

2、将上好的普洱茶原料(可能是制成饼茶,砖茶等样式以便运输和贮藏)在三四十度水温的玉泉山水中浸润,泡发,经过多次浸泡之后,得到浓度一定的普洱茶汤,这个就是普洱茶膏原汁。

3、将收集起来的普洱茶膏原汁,通过极为细腻的丝网或白纱,压榨和挤压、蒸发等工艺,将水分除去(类似民间做豆腐)的方式形成普洱茶膏的原型,史书上没有对这个原型有所记载,姑且在此称为普洱茶膏“头膏”。

4、制成的普洱茶膏经过自然干燥,成为较为粘稠的膏状物体,再进行压制,成为具有固定形态的普洱茶膏。将普洱茶膏置放在阴凉通风,湿度适中的环境中以便成为最终的产品。经过仔细挑拣,将外形残次,品相不佳的普洱茶膏置于一边,优者则以精美小木匣盛放,专供帝王享用。

大体上御用普洱茶膏就是遵循这样的制作工艺制作完成的,“常温仿生浸提工艺”与清代御茶房制作普洱茶膏的工艺相仿,目的在于在当今的条件之下,最大限度的保持普洱茶膏的风味和养生成分。这也就是“常温仿生浸提工艺”制作普洱茶膏的核心价值。

普洱茶发酵后与发酵前有何不同?


一、发酵的茶分:

全发酵茶:红茶、黑茶。

半发酵茶:青茶(铁观音、乌龙)。

微发酵茶:黄茶。

非发酵茶:绿茶、白茶。

二、普洱熟茶发酵的过程:

1、发酵,是指“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通俗点来说,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2、普洱茶的从发酵不同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生茶是新鲜的茶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后以自然的方式陈放,未经过渥堆发酵处理的茶。而熟茶则是生茶经过人工快速后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后制成的茶品。

三、普洱发酵进化——HEMA(黑马)

普洱茶的发酵工艺现已进入第三个代纪。第一代为自然发酵(从古至1973年),是普洱茶原料在长期的运输、存储过程中发生的自然变化。第二代由大益集团勐海茶厂于1973年研发成功,称为“普洱茶人工后发酵技艺”(1973-2011)。

第三代发酵技术即“HEMA(黑马)技术”。HEMA是健康导向Health-orientation、微生态环境Environment、微生物技术Microtechnonogy、醇化技术Aging的简称。

HEMA(黑马)技术是大益普洱茶在第一代自然发酵、第二代人工发酵技术的基础上,以保持传统“勐海味”品质特征为基准点,以健康为导向,结合发酵微生态环境关键参数,以微生物与醇化为技术手段的第三代核心科学发酵技术。

普洱褪仓与退仓有何不同?中期茶,老茶该如何选购?


褪仓与退仓的不同

退仓,可以完全消除;褪仓,总会留底。

为了更逼真的做出“老”茶模样,甚至会用更多的时间,煞费心机的采用湿仓-干仓(褪仓)-湿仓-干仓(褪仓)方法,为的就是让“老”做的更难以识别,争取更大的利益。

湿仓茶无论怎么去做褪仓补救,其湿仓底已根深蒂固的奠定此类茶不会越陈越香。

湿仓与前发酵茶二者的不同处:前发酵茶在发酵工序后会继续实施工序,干燥、失活、灭杀霉菌,又保持益生酶活性,这与湿仓茶的所谓褪仓截然不同。

经过这套程序,前发酵茶的口感基本已经固定下来。

品饮三年五年的熟茶,除了酵香的更加平和醇厚外,其他滋味的改变变化不会很大。

而后发酵茶在色香滋味方面会有渐进层次上的多重变化,越陈越香。

这也是一直以来普洱茶界贵生贱熟的基础。

要如何选购普洱中期茶或老茶呢?

大家在购茶时,一定要非常注意茶叶的仓储,不要贪图价格的便宜而忽略了仓储品质,湿仓茶已经发生霉变的,风险很大,再便宜也不能买,白送都不要。

中期茶选购一方面茶友要自己会辨别仓储,还有就是购买渠道要选取可靠专业的商家处购买。

同时茶友茶叶买回家后,自己储存普洱茶时,也要非常注意:除了控制温度在20°左右、相对湿度在45-65左右,仓储环境一定要用能使茶越陈越香的干仓,再通过适时通风换气,散去有益微生物进化过程中并生的异杂味和控制霉菌死灰复燃,消除霉菌滋生的基础。确保好茶能够持久保存,并且不影响健康。

宫廷普洱是什么茶,与其他贡茶有何不同?


宫廷普洱,顾名思义是上贡宫廷的普洱茶。它与其他贡茶茶种相比实在是与众不同的,在当时被视为稀有名茶。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当年乾隆皇帝首品普洱,便赐此美誉,并非虚言。民间虽然也有普洱,但其品质与皇家普洱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因为清朝的满族祖先原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入关称帝后养尊处优,饮食珍馐无所不尽其极,故那些皇亲国戚们独青睐普洱。普洱茶于是成为当时宫廷皇族最为青睐的御用饮品。

当时的皇家普洱只有皇室成员可以享用,是独特身份的象征,若无皇族血统,实是无缘得见。即便是权倾朝野的开国元勋,抑或辅佐社稷的三朝元老,也只有在立下特别功勋或功德圆满告老还乡之时,才偶尔有幸在千叟宴上,一亲皇家普洱的芳泽。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宫庭普洱犹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天,就让笔者来给小伙伴们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茶叶小科普:普洱散茶

普洱散茶有十一个等级,从特级到十级,其中“特级”最高。经过精制分选等级后和普洱散茶是十分干净的,它就象滇红、正山小种一样,是可以用来直接泡饮的。还未压制成饼的普洱散茶让你将它看得一清二楚:芽、叶、梗,孰优孰劣无处隐藏。

学会这四招,立马提升你的待客档次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大大小小的“礼仪”遍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为爱茶一族,也千万不能忽视了日常以茶待客的小细节,所谓细微之处见真性,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到底还是不同的。今天笔者就来跟大家侃几个以茶待客的细节,希望笔者的茶粉在茶待客的时候,能够更从容更自信。

第一招:沏茶忌太满

给客人沏茶的时候,不能将水泡得太满。水太满在端的时候容易晃出,此为不雅。沏茶的水量一定得讲究,“茶倒七分满,留得三分人情在”。

第二招:茶水忌太烫

茶水太烫的话,一是端的时候容易烫着手,二是客人品饮时容易烫着嘴。一不小心就会弄得双方很尴尬,特别是泡绿茶,本身就不建议用100度开水,80-90度不仅更能彰显绿茶之香,也不失主人对茶的了解和端茶时的优雅。

第三招:忌“弹尽粮绝”再添水

在续茶的时候,千万不要等到客人茶杯里的茶汤“弹尽粮绝”了再添。因为茶杯见底再添的水,茶的滋味就很淡了。还会给客人一种很扣门的感觉。

第四招:茶杯花纹莫对己

在递茶的时候,如果用的是带有花纹的茶杯,应该将有花纹的那面对着客人递过去。此举不仅能让对方看清您精心挑选的茶杯之美,也是一种对别人的尊敬。原题:《不是所有的普洱都叫“宫廷普洱”》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制作】手工制茶与机械制茶有何不同?》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茶叶制茶机械”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