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古茶树的分类与未来茶树的研究与发展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普洱茶古茶树 古茶树普洱茶

普洱茶古茶树。

一、普洱古茶树的分类:1、千年野生古茶树(唐代或唐代之前树龄1000年以上):a:原始雨林中野生的古茶树,一般胸径50cm、胸围160cm、树高15m以上、树龄千年以上,极其稀有。b:叶大、粗壮、叶脉鼓出,叶缘锯齿深,叶脉9~16对之间,与现代茶园栽种的大叶种叶脉(6-9对之间)完全不同。c:持嫩度高,一芽两叶,一般重0.5~1g,是一般古树茶的三倍重。d:所制晒青绿茶,汤色绿黄,香气清爽,略带野生茶特有的腥味,与栽培型茶树香气截然不同,水溶性果胶丰富,几乎无苦涩味,2、野放大茶树(宋代树龄500~1000年):a:滇南茶区的少数民族茶农,把树高5m以上,难以采摘的栽培型古茶树叫做大茶树,大茶树一般都是该茶园树龄最老的几棵或是最大的茶树王。b:一般情况下,大茶树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5~15m左右,树龄多在500~1000年之间。c:用大茶树嫩芽做的晒青绿茶叫做大树茶。3、原生态古茶树(明代树龄300~500):a:大多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b:由于地表植物未被除去,所以茶园生态良好,尽管树龄很大,但茶树未见衰老迹象。c: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微苦微涩,苦涩感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大约几秒钟。4、生态古茶树(清代树龄100~200):a:大多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b:由于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采摘频繁,很多生态古茶树有衰老迹象。c: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在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弱苦弱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短,大约十几秒钟,与树龄更大一些的原生态古树茶较难区分。5、老茶树(民国树龄60~100年):a:种植于1912-1949民国年间,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不够100年。b:所制晒青绿茶,芽叶较为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有点苦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不长,大约几十秒钟,与古树茶有些难于区分。6、小茶树(1949-1976年树龄35~60年):a:1949-1976年间种植的茶树,树龄35~60年之间,多数植株树高80~120cm,每亩约1500~2000株。b:所制晒青绿茶,芽叶不甚粗壮,苦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长,口感的协调性比台地茶好,比古树茶差。7、台地茶树(1976-至今树龄0~35年):a:1976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树,多数植株树高60~90cm,每亩约2000~3000株。b:所制晒青绿茶,由于施用化肥和密植,产量大,生长周期快,强苦强涩,并且苦涩味在口腔中久久不褪,与古树茶口感差别巨大。二、未来茶树的研究与发展:1、经省民政厅批准,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以下简称“古普会”)筹备组日前在昆成立。古普会于去年得到省民政厅的核准批复,预计在今年8月份召开会员大会并挂牌成立。2、古普会成立后将依托古树普洱茶制茶专家、品饮专家、收藏专家等专家优势,以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转换为己任,充分保护和利用好我省古茶树遗产资源,推动云南省云茶产业繁荣发展。3、古普会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开展古树普洱茶行业调查、培训、交流,收集、发布市场信息,编辑专业刊物,组织本行业茶文化精品创作、展示及对外交流,开展省内古树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探索提升古树茶制作工艺。希望未来普洱古茶树能够发展越来越好,对它的保护措施越来越多,大家一起让普洱老茶树长存,给我们带来更美味的普洱茶。

cy316.cOm扩展阅读

野生古茶树与栽培古茶树的区别


野生古茶树

临沧地区南起沧源县单甲乡,北至凤庆县诗礼乡,绵延200公里,在海拔1050至2750米范围内90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和次生中,都有野生茶树分布。在双江县勐库帮骂雪山、沧源县糯良大黑山、单甲大黑山、凤庆县山顶塘大山、临沧县发现了种群数量巨大的野生茶树群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野生茶树资源为双江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地处西北大雪山中上部,海拔2200米-2750米,分布面积约12000余亩,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理茶种群落。

栽培古茶树

临沧地区驯化栽培茶树,史料记载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凤庆县、双江县、沧源县、云县、临沧县境内均有树龄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栽培型大茶树。其中典型的有凤庆香竹箐大茶树和勐库冰岛古茶园。香竹箐大茶树,位于凤庆县小湾镇华峰村香竹箐,根颈干径1.59米,株高9.3米,冠幅7×8米,是世界上现存的最粗的大茶树;冰岛古茶园,位于双江县勐库镇冰岛村,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双江勐勐土司派人引种200余粒,在冰岛培育成功150余株。2002年3月调查,现存有根颈干径0.30-0.60米古茶树1000余株,冰岛古茶园的种子在勐库繁殖,形成勐库大叶茶群体品种。

普洱茶古茶树的分类知识


1、千年野生古茶树(唐代或唐代之前树龄1000年以上):原始雨林中野生的古茶树,一般胸径50cm、胸围160cm、树高15m以上、树龄千年以上,极其稀有。叶大、粗壮、叶脉鼓出,叶缘锯齿深,叶脉9-16对之间,与现代茶园栽种的大叶种叶脉(6-9对之间)完全不同。持嫩度高,一芽两叶,一般重0.5-1g,是一般古树茶的三倍重。所制晒青绿茶,汤色绿黄,香气清爽,略带野生茶特有的腥味,与栽培型茶树香气截然不同,水溶性果胶丰富,几乎无苦涩味,满口润甜,回甘极其绵长持久。2、野放大茶树(宋代树龄500-1000年)滇南茶区的少数民族茶农,把树高5m以上,难以采摘的栽培型古茶树叫做大茶树,大茶树一般都是该茶园树龄最老的几棵或是最大的茶树王。一般情况下,大茶树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5-15m左右,树龄多在500-1000年之间。用大茶树嫩芽做的晒青绿茶叫做大树茶。就品饮经验而言,茶树树龄越大,生态环境越好,口感就越协调,水溶性果胶、树脂含量就越高,口感就越温润。3、原生态古茶树(明代树龄300-500)大多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由于地表植物未被除去,所以茶园生态良好,尽管树龄很大,但茶树未见衰老迹象。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微苦微涩,苦涩感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大约几秒钟。4、生态古茶树(清代树龄100-200)大多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由于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采摘频繁,很多生态古茶树有衰老迹象。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在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弱苦弱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短,大约十几秒钟,与树龄更大一些的原生态古树茶较难区分。5、老茶树(民国树龄60-100年)种植于1912-1949民国年间,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不够100年。所制晒青绿茶,芽叶较为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有点苦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不长,大约几十秒钟,与古树茶有些难于区分。6、小茶树(1949-1976年树龄35-60年)1949-1976年间种植的茶树,树龄35-60年之间,多数植株树高80-120cm,每亩约1500-2000株。所制晒青绿茶,芽叶不甚粗壮,苦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长,口感的协调性比台地茶好,比古树茶差。7、台地茶树(1976-至今树龄0-35年)1976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树,多数植株树高60-90cm,每亩约2000-3000株。所制晒青绿茶,由于施用化肥和密植,产量大,生长周期快,强苦强涩,并且苦涩味在口腔中久久不褪,与古树茶口感差别巨大。

从邦崴古茶树的发现来看茶树的起源与特点发展演变由来


1991年在中国云南省的思茅地区澜沧县的邦崴村发现一棵世上罕见的乔木型大茶树,并经国内、区内专家学者四次考察论证,一致认为这棵大茶树是介乎于原始野生型与栽培型茶树之间的过渡型茶树,并定名为“邦威古茶树”,树龄千年以上,邦古茶树的发现,为研究茶树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和启示,现就这“问题提出讨论。

茶树进化的重要阶梯——邦崴古茶树

这株邦崴古茶树的地理位置在澜沧江中游西侧东经99°48′~北纬23”09′的海拔1900米的邦藏村,树高11.8米,树幅8.2米×9米,根颂处|径1.14米,最低分枝高70厘米,有级枝下3支,,级枝113支,其枝干直径9~31厘米,由这些粗壮的支干构成庞大的树体农。些的实百骨架,千年占茶,依然雄姿挺立,长势特别旺盛。其物学特征的主要方面:

特点一、其营养器官性状与现代栽培型云南大叶种茶树相似,只有般的栽培型茶树的化学成份,“鲜时蒸青样水浸出物47.04%,儿茶素总量138.27%,茶多酚36.34%,均高于当地有性群体品种,氨基酸、咖啡碱略低于当地有性群体品种”。“叶片的显微观察,其表皮细胞排茶列整齐齐,栅栏组织为1层,排列稀疏,海棉细胞大,列不规则”。叶片平均长13.3厘米,物宽5.3厘米,芽叶、嫩梢、鳞片、叶背、土脉及叶柄均多茸毛。

特点二、其生殖器官性状近似野生型茶树,花冠大,花药大,花丝特粗,花粉粒特大,柱头4~5裂,子房多毛,果皮特厚,有微毛,干瘪后果皮直径2宅米以上。萼片5个,边缘有睫七毛,宿存,种皮粗糙,外种皮上有下降圆痕。

特点三、较一般云南大叶种更具有抗逆性,鲜叶可以直接利用,品质优良,适制红、绿茶。当地村民每年采摘,制成青茶饮用,滋味醇厚,后味甘长。

古茶树之谜七|古茶树长寿的意义


我们之所以关注古茶树的长寿现象,其实与这些植物内含的天然药物有关。很多长寿植物都兼有药用植物的特性,如人参、红杉树、银杏树等等。药用植物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在于其中的有效成分,但植物中天然活性成分往往含量又是很低的,如紫衫醇、三尖杉酯碱、喜树碱、人参皂苷RH2等,含量在万分之几或更低。由于它们是天然产物,结构异常复杂,合成也相当困难。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生物医学开始尝试天然药物的生物转化技术,即用植物细胞培养体系、微生物或酶等生物体系对天然活性化合成物进行合成或结构修饰。在天然药物的微生物转化、天然药物的酶活性物转化、天然药物的植物细胞生物转化三个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正因为有了这些技术突破,生物科学家才从红杉树中发现了独特抗肿瘤活性的二萜类成分,又因其新颖的骨架将其命名紫衫醇。成为全球最著名抗瘤药物之一。

还有喜树碱的发现。美国化学家Wall和Wani等人与1966年从特有的乔木植物喜树(珙桐科Nyssacea乔木)中分离出具有较强的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生物碱成分,应用于治疗肝癌、胃癌和白血病等。

因此,国际生物学界普遍认为,长寿型的植物一定存在一个或多个珍贵活性药用成分。长寿首先

古茶树与茶园茶的区别和特点


历史意义上传统的普洱茶的含义是以云南古树乔木大叶种为原料的,普洱茶作为我国的传统名茶,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普洱茶以自身独特的品质,滋养了无数的苍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其医药保健功能深入研究和发现,普洱茶受到越来越多茶人和社会精英、社会大众的喜爱,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普洱茶市场的需求量的增大,自上世纪后期云南开辟了规模化的茶园(茶园)茶,以使普洱茶的产量更大些、采收更方便。但从茶叶内含主要具有转化价值的成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等)来看,乔木的古树茶与茶园的台地茶的特点不同,存在着最基本的区别:

(一)类别:古树茶是个笼统的名词,其中还有一些让人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如:古树茶,老树茶,大树茶!其中古树茶顾名思义则是古代先人所种植的茶树,老树茶则国家也有定义,一般称30年以上的茶树谓之老树茶,大树茶则间于古树茶与老树茶之间的一种茶树!

(二)本质:古树茶来自海拔较高的深山,无污染,无施肥,无喷药,无需担心农残超标。茶园茶因生长环境的不同,继而为追求产量往往不能达到以上条件!

(三)外形:古树茶的叶子相对台地茶壮硕,叶面革质感明显,叶脉清晰,叶边齿状无规律状;台地茶因为是栽培的,叶身比较单薄,叶子裙边起波浪,叶边齿状呈规律性,叶背多毛。

(四)茶气:古树茶香气强势-深沉-醇厚-纯正,停留时间长,茶园茶香气则飘扬而短暂。

(五)口感:古树茶会带来感觉丰富的口感,且感受到一股来自高山阔野般的气息,茶汤的细密度和醇厚度较高、渗透力顺畅;而茶园茶让人感觉口感单薄且时有杂味,茶汤的渗透难以让舌根感到舒畅,有的虽入口时感到霸气,苦涩味远远比古树茶要重。

(六)叶底:古树茶冲泡后叶子舒展程度好,叶片肥厚且充满弹性、柔韧性好;特别是茶叶叶片背部的主经脉更是可以让您明显的感觉得出古树茶与茶园茶的不同,古树茶的经脉结实粗壮,而茶园茶相比之下显得特别的纤细,还有就是不要以为茶叶叶片宽大的就是古树茶,其实从茶叶的叶片来看,很多茶园茶的叶片要比古树茶的叶片要好看,宽大!再者茶园茶叶片不易舒,质感薄小且脆硬。

(七)口感:古树茶入口滋味醇厚,苦涩味所化出的甘性让口腔生津,韵味久留于口腔、喉头,陈茶的能量释放得慢些,茶气的表现也慢慢体现出来,让人体感觉舒服的指数高。而茶园茶的厚度及留存在口腔中的茶味短暂,苦涩味重,生津不明显,韵味短暂,陈茶所含的能量也相对较少且释放得快,人体口感的舒服程度也偏弱。

(八)潜质:古树茶因叶子是来自树根深入土壤的大树,根部吸收地下的养分多而使叶子具有转化价值的物质多,潜质空间当然也高;从而使得古树茶非常的耐泡,茶园茶来自根部短浅的台地,所内含的能随时间转化的物质稀少,并且不耐冲泡,一般几泡后味道极淡,转化空间也有极限性。

西双版纳:古茶树的保护与开发应并重


近年来,普洱茶声名鹊起,虽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却始终是爱茶人士钟爱之物。然而,由于茶农对古茶树资源未合理开发与利用,不少古茶树被过度采摘乃至破坏,导致开发与保护失调,茶叶品质下降。古茶树保护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出台一系列制度措施,加大财政专项经费支持,进一步弘扬保护与开发双轨发展的茶文化理念,着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延伸茶业产业链,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

规划先行,明晰责任。各级政府应当从古茶园保护、品牌打造、市场开拓与规范整治、茶文化旅游开发、环境保护与改善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综合规划,确保古茶树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受破坏。明确相关职能机构在古茶树资源管护中的职能,进一步明确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的绝对权力,避免职能交叉,管护缺位。

强化措施,保护与开发并举。应依法加大对毁坏古茶树保护标志、移植和盗伐古茶树、挖取树根、剔剥树皮、刻画树干、攀折古茶树树枝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对古茶树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行为的监管,严禁在古茶树保护范围500米内建设对大气、河流、土壤造成污染的工厂,明确在保护区范围内开展科研、教学以及旅游等活动的有关要求。应建立古茶树保护委员会及认养保护的相关制度,强化理事会、专业合作社等管护机制,加大对古茶树资源的监督管理。应进一步摸清底数,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对原始野生型和栽培型古茶树资源茶组及科植物的种类、存量、地理分布等信息进行仔细普查,建立完善的古茶树地理信息系统和遗传信息系统,掌握不同地区代表性类型古茶树群落的结构、功能,为建设有机茶园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了解采摘、环境片段化、土地利用变化、人类活动等对古茶树群落的影响,研究古茶树活体测定技术,探索简便、经济、准确的古茶树年龄鉴定方法,提出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具体对策。

保护为主,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重。应在保护古茶树物种多样性的前提下,建立古茶种质资源库,进行种质保存和扩繁,有计划地投入生产,使古茶树资源的开发加工形成政府调控下的特色产业,逐步实现古茶资源的持续利用,探索旅游开发与保护古茶树资源的有效方法,在适宜区域开展具有古茶树文化特征的旅游活动。加强以茶文化为主体的企业文化建设,使制茶企业成为弘扬茶文化的主要窗口。同时,各级政府应当设立古茶树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强化对古茶树资源管理和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古茶树资源的有序管理和长效管护。

云南古茶树的重要性与文化价值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的种植和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社会现象形成了中华文明中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古茶树是中华茶文化的根,研究茶文化应该从古茶树的价值谈起。中华灿烂的文化遗产

人类对茶文化的研究与茶的产生、发现和利用相比,时间还不算长。据植物学家考证,茶树起源至今已6000万—7000万年了。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上古时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迄今已有5000-6000年。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象征,茶见诸文字是公元前200年左右,至今2000多年。由此可见从茶树的产生—茶树的发现—茶树的利用—见诸于文字,其时间之漫长,空间之浩大。古茶树是人类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的起源、进化、利用和传播等构成了古茶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何谓古茶树?2005年3月在我省召开的古茶山国际研讨会上通过的《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建议稿指出:古茶树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半驯化的人工栽培的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园(林)。据统计,全世界的山茶科植物共23属,计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种,其中大部分布在西南。云南现存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千年以上古茶树30余棵,占全国的40%以上,100亩以上连片古茶园面积达20余万亩。有古茶树王国之称的云南所拥有的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在中国和世界具有唯一性,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茶树起源的实物依据

茶起源于中国,这是自古以来为世界所公认的。

1824年印度阿萨姆省发现有野生茶树后,国际学术界曾产生过茶树原产地之争议,主流观点认为,有无野生茶树是确定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应当把野生茶树的存在、发现和利用综合起来分析才能确定。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这已为大量的史实所证明,而实物依据在当时却成了一个争议的问题。随后大量的事实证明,我国有10个省区198处有野生大茶树,最有说明力的是云南古茶树群的发现。

1993年4月在云南思茅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普洱茶叶节期间召开了“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对古茶树、古茶园,特别是对澜沧邦崴古茶树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根据生物进化和遗传与变异的理论。通过对茶树的分析研究,专家们认为,古茶树分为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其中过渡型是较进化的野生型和较原始的栽培型的综合。澜沧邦崴古茶树的发现和研究及其前后发现的勐海巴达野生型古茶树、镇源千家寨古茶树群、勐海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澜沧景迈山古茶园,构成了一个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的完整的茶树起源利用的体系。云南现已发现的古茶树、古茶园是研究茶树起源和利用的活化石,是证明茶树原产地在中国,中心在云南的实物依据。

民族社会学研究的新内容

我国六朝以来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茶叶最初兴起于巴蜀。古时巴蜀的范围较大,居住民族中除巴人和蜀人之外,还有濮人等许多少数民族。在布朗族地方史《奔闷》中记载着他们的祖先叭岩冷倡导种茶的史事,在其古老的《祖先歌》中唱道:“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棍”。

由于茶给人类带来健康、利益和文化享受,在我省一些少数民族中就有了茶崇拜的史实。德昂族的咏茶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意即祖先的传说)中,就说茶叶是德昂族的命脉。关于茶的创世,古歌中写道:“……一百零两片茶叶在狂风中变化/单数叶变成了51个精悍的伙子/双数叶化为25对半美丽的姑娘”,他们在茶神的指引下组建家庭繁衍后代。这既是一首咏茶古歌,也是该民族的创世说。

我省普洱茶古六大茶山,因茶而兴盛,以贡茶享誉京城,于是人们把茶当作“衣食父母”,举行茶王祭祀活动。茶崇拜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中华古茶文化的一大特色,它对开展我省茶文化旅游有重要的价值。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所追求和珍视的,除了物质利益和感情生活,还应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此,我们不但要把人类所拥有的一切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下来,还要不断地修复和完善那些已经损坏的自然、文化遗产,古茶树的保护就是其中一项重大的工程。让古茶树,古茶园能在我们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长久地拥有自己的位置。

普洱茶的危机与未来


谁也没有想到方舟子的一篇科普文章为整个普洱茶行业强行“降温”。7月14号《科学世界》发表了方舟子的文章《喝茶能防癌还是能致癌》,就普洱茶中检出黄曲霉素超标等问题作出了实质性质疑。在谈癌色变的国度,这样的标题足以把原本讨论古树、老茶、单株为热点的普洱茶行业话题,急转到食品安全领域。方舟子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质疑本身都有可靠的发表数据来做支撑。作为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毕业的方舟子,在普洱茶这个还停留在农业社会所谓的口感、香气感官形容的领域,显得手到擒来。而被方舟子质疑的陈宗懋院士,则是我国茶园农药残留领域的研究人。一个是生化领域精专研究者,另一个则是茶叶农残及化学生态防治方面的领军人,孰是孰非并争论可考,尚需专业领域给出以数据为基础的证据来佐证,再做判断。

在这个突如其来的普洱茶行业的“破绽”危机中,我却看到了生机。

此时的方舟子,在历史异时空的时间线上却似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阿库姆本人是热爱健康食品的吃货,他对待食物的态度与当时的法国美食家们不同。比起吃什么用鼻子闻闻,阿库姆式的“讲究”是在对食品调味的精益求精上。他认为厨师就好比化学家,而厨房则是一间化学实验室。1820年他撰写的《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一书问世,书的封面上画着一个骨灰盒,同时写着:“此处有暗藏的危险。”这句话同时成为十九世纪食品安全运动的战斗口号,而阿库姆本人则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先锋。这与现在方舟子所引发的普洱茶现象如出一辙。

《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弗雷德里克·阿库姆著

1820年以前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概念一无所知,1820随着阿库姆这本小手册的问世,出现了无数关于食品安全的反问与讽刺。

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如果生活在今天,也会成为一个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人,成为方舟子这样的行业破局者。

美国哲学家查尔斯·皮尔斯说:“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对论证的技艺足够精通。”往往精通论证的人,很少承认他人也具有同样本领。人因对事物看法的不同,而产生彼此见的疏离感,要更有效的解决这中间产生的分歧,必须有一些更基础的原则伴随。甚至每一个参加讨论的人,都要心甘心情愿的接受:“我可能是错的。”这一事实,才会让寻求真理的这一过程变成良性循环。公正良性的判断,要求所有参加理性论证的人,承诺至少要遵循辩论规则中的最低标准。而不理睬规则本身,往往是让讨论无法良性进行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双方更容易被对方激怒,越是希望讲理,越背离寻求真理与理解的初心。这个时候,历史史实的佐证往往容易让人冷静。

出生在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区)的冯时可,从小喝惯了江南优质鲜嫩的绿茶。万历三十七年他升任云南布政司右参议,在巡游云南大理时路过感通寺,目睹当地茶香泉甘,却因为不善于焙制工艺粗糙而默默无闻。于是在《滇行纪略》中说:“楚雄府城外石马井水,无异惠泉。感通寺茶,不下天池伏龙。特此中人不善焙制尔。”文中惠泉指的是无锡惠山山泉,天池则是当时苏州天池山产的名茶,伏龙即浙江古会稽的名茶名称。冯时可在考察体味过云南茶后感慨:“恨此泉不逢陆鴻渐,此茶不逢虎丘僧也。”冯时可感慨当时云南茶原料的优异,却被粗略的做工所耽误埋没,也略似于方舟子今于普洱茶的论断。方舟子自己亦是爱喝茶的饮者,绿茶、乌龙、红茶都做日常饮用。而云南茶排除细菌、真菌含量都无正常标识的茶外,他则爱饮用滇红。

其实早在民国时期,李拂一先生所写的《佛海茶业概况》一文中已经记载了普洱茶后发酵工艺,与现在的熟茶工艺颇有出入。在第四章制法及包装中记载:“土民及茶农将茶叶采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复揉搓成茶,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别品质装入竹篮。入篮须得湿以少许水分,以防齑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萚(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

"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为‘散茶’。”从史料中不难看出,今之普洱茶以绿茶制法所造,反茶色变红的原因不过如此。而今,普洱茶反倒因当时包装、运输局限造成的茶叶褐变,固化成了某种工艺被行业或者消费热炒追捧,价格也从平民饮用的边茶价格变入奢侈品的行列。而在李拂一先生的记载中普洱茶在运输到西藏的途中,因路途周折遥远,包装的费用要远远高于生产费用数倍,于是他感慨真是“豆腐盘成肉价钱!”。

而今天所说霉变,其实在民国时候相反是普洱茶在贸易中能不被印度茶取代的必要元素之一。那时候的普洱茶消费群体,还是藏人。李先生在文章中紧茶的制法中写到:“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之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数日之后,表里皆发生一种黄霉。藏人自言黄霉之茶最佳。天下之事,往往不可一概而论的:印度茶业总会,曾多方仿制,皆不成功,未获藏人之欢迎,这或者即是“紧茶”之所以为“紧茶”之惟一秘诀也。”如今玄之又玄的普洱熟茶工艺,在李先生的笔下一语道破。民国人心思大多为国且单纯,从茶行业也可窥见一二了吧。

随着普洱茶饮用人群的变化,工艺及技术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以经验证据表明,技术变化是促进停滞传统农业为新经济增长源泉的关键。舒尔茨恰好因为这一理论对发展的经济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在1979年与刘易斯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熟读舒尔茨的书,不难找到普洱茶行业未来的生机。从古代到现代;从茶马古道中时间慢递时蔓生黄霉的发酵茶,到现在人喜欢鲜爽干净新工艺的云南茶。在危机中往往孕育着光跟生机,祝好普洱茶行业,感谢那些促进行业反思变化的破局者。

云南古茶树资源概况:普洱市古茶树资源分布(一)


云南古茶资源分布在红土高原海拔1200~2500m的滇南、滇西南边沿,澜沧江中下游及其水系支流流域,山脉为怒山、云岭的无量山、哀牢山及其余脉,北回归线横穿南北,属于低纬度高原地区。这些地区地质古老,因受喜玛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地层皱折,构成山脉纵横,山高谷深的复杂地形地貌,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江河顺势成扇形分别向东、向东南、向南流去,海拔相差很大,最高点为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m,最低点位于河口县境内的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仅76.4m,两地直线距离900公里,高低相差6000多米。这些地区由于受地形地貌和印度洋、太平洋季风的影响,气候类型多样,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分地区无春夏秋冬四季之分,而干季和雨季却很明显,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寒、温、热三带兼备,具有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主体气候特征。古茶树资源就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之中,布朗、佤、德昂、哈尼、彝、傣、拉祜、基诺等少数民族也聚居在这些地区,他们为古茶树的发现、驯化、栽培、加工饮用做出了贡献。

历经几亿年自然变迁的云南红土高原,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孕育了种类齐全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品种资源,成为世界茶树原生地和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受到国人的重视和世界茶界的关注。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茶种植物47个种和4个变种中,云南就有35个种和3个变种,其中26个种为云南特有种。大叶种品种资源又称种质资源,遗传资源的基因库,是极其丰富的种质资源,孕育了大批优良茶树品种。以云南大叶茶种茶叶生产加工普洱茶、绿茶、红茶等古茶的普洱市澜沧县、景东县、景谷县、镇沅县、墨江县、宁洱县、孟连县、西盟县、思茅区;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海县、景洪市;临沧市双江县、沧源县、云县、凤庆县;文山州西畴县、广南县、马关县;红河州绿春县、建水县、元阳县、金平县、屏边县;保山市昌宁县;德宏州梁河县、潞西市。以上区域的古茶树资源共分布4个茶系23个茶种和2个变种。

普洱市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澜沧江中下游和李仙江流域及其支流纵横全境,山脉属怒山和云岭无量山、哀牢山及其余脉。地跨北纬22°02′~24°50′,东径99°09′~102°19′,境内最低海拔317m,最高海拔3370m,为低纬度高海拔的生态环境,是布朗、佤、拉祜、哈尼、彝、傣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山峦起伏,层林叠嶂,亚热带阔叶雨林中,分布着最原始的野生古茶树群落、过渡型古茶树、栽培型古茶树林,是世界茶树发源地和茶叶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也是普洱茶的故乡。

普洱市作为普洱茶的主要原产地之一,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全市各县(区)古茶树资源分布广,面积大,一是原始野生古茶树和古茶树群落;二是过渡型古茶树;三是栽培型古茶树、古茶林、古茶园。这些古茶树生长在高海拔原始森林中,生态环境未曾受到破坏。据普洱市2007年卫星定位普查结果,古茶园和古茶树群落面积达100多万亩。

一、栽培型古茶林(园)分布

(一)澜沧县栽培型古茶树资源

1.景迈村栽培型古茶园

澜沧县惠民乡景迈村,海拔1500m,栽培型古茶园面积一万亩,树龄1300年左右,树型为乔木,树体高大,树姿开展和直立,分枝较密,长势中等。古茶树生长在村、寨周围森林中,生态环境保持较好。景迈古茶树叶长椭圆形,叶平均长15cm,宽6cm左右,叶色深绿,叶面微隆,叶身稍内折,叶缘平,叶质软,叶姿上斜,叶脉11~14对,芽叶色泽绿茸毛多;花冠直径平均3.7cm左右,花瓣6~9片,花色白带绿,柱头3~4裂,子房有毛,果皮薄。种籽性状:圆形或扁圆形,果径平均直径1.7cm×1.5cm。景迈古茶的鲜叶适宜制普洱茶、绿茶、红茶。特别是生产加工的传统普洱茶,汤色金黄明亮、香气馥郁,滋味醇厚,甘甜回味持久。

2.芒景村栽培型古茶园

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村,海拔1500m,栽培型古茶树树高4.20m,基部干径0.48m,最低分枝1.70m,树幅5.20m。古茶园在芒景村周围原始森林中,生态环境好,适宜制普洱茶、绿茶、红茶。

景迈、芒景两村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分布在景迈大寨、芒景大寨、勐本、芒埂、芒洪、老酒房、糯干、邦改、弄蚌、南座等村寨。

3.邦奈村栽培型古茶树

澜沧县富邦乡邦奈村,海拔1780m,古茶树高5.80m,基部干径0.57m,低分枝1.68m,树幅5.20m。古茶树栽培排列成1字型,每株间隔2m,树型展开成棚,适宜制普洱茶、绿茶。

(二)宁洱县栽培型古茶树资源

宁洱县栽培型古茶资源主要分布在凤阳、磨黑、德安、黎明、勐先等5个乡(镇)的12个村寨,北纬22°40′~23°40′,东径100°00′~101°48′,海拔1000~2800m之间。据普查宁洱县古茶树(园)面积5万余亩,树龄在百年以上的较多,基部周长在30cm以上的成片成林,与其他阔叶林生长在一起,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其中古茶树基部周长100cm以上的有20株,基部周长200cm以上的6株。最大的一株基部周长有315cm,树龄为800年。宁洱县是世界普洱茶原产地之一,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

1.困鹿山栽培型古茶园

宁洱县宽宏村困鹿山栽培型古茶树,海拔1900m,有古茶树370多株。其中1号古茶树为乔木型,树高9.8m,树幅5.9m×5.2m,基部干径0.58m,最低分枝0.2m,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嫩枝及芽体多毛,叶长9.8~11.1cm,叶宽4.2cm×4.7cm,叶形呈椭圆形,叶色绿色,叶面隆起,有光泽,叶尖渐尖,叶基楔形,叶齿浅,密、锐,侧脉9~11对,萼片5枚,无毛,花冠直径3.7~4.9cm,花瓣白带绿,质薄,柱头3~4裂,子房有茸毛;果皮较薄,种子直径1.2cm×1.4cm,种皮较光滑。所观测的2号、3号古茶树形态特征基本同1号古茶树。根据这些形态特征,该茶树在分类学上属普洱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型茶树,树龄400年左右。适制绿茶、普洱茶品质最佳。

2.西萨、谦岗古茶园

宁洱县凤阳乡西萨、谦岗栽培型古茶园,光绪二十八年(1902)栽培,面积约100亩,适宜制普洱茶。

3.清真寺院古茶树

宁洱县城中清真寺院内有栽培型古茶树1株,树高10m,胸径38cm,树龄400年左右。

4.小新寨古茶树

宁洱县新平办事处小新寨有栽培型古茶树1株,树高8m,基部周长84cm,一级分枝98cm,分出5杈,最大基部直径41cm,最小29cm,二级分枝10杈,树龄待考察。古茶树性状特征为:叶长椭圆形,叶色墨绿,叶头急尖或渐尖,叶面较隆起,侧脉9~12对,锯齿42对,光泽性亮,叶缘呈波浪形,叶质软,平均叶长14.9cm,宽6.4cm,平均叶柄长0.3cm,叶柄绿色,叶背、叶脉绒毛满披且密集。花萼5枚,新生枝节间1.2cm×2.0cm,花芽较多,芽黄绿色,每个芽上有包着花芽的鳞片,新生枝绒毛密布。树姿开张,分枝较密,树龄500年左右,适宜制绿茶、普洱茶。

5.德安大黑山古茶树

宁洱县德安乡大黑山栽培型古茶树,树高5~12m左右,基部周长40~80cm,8株古茶树,其中有6株排成1字行,另两株生长在田埂上,生长正常,分枝密,树龄300年以上。在周围有人家住过的旧遗址、遗迹。

6.新寨古茶园

宁洱县磨黑新寨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150亩,树龄在百年以上。

(三)景谷县栽培型古茶树资源

1.田坝乡古茶树

景谷县田坝乡海拔1150m,有栽培型古茶树,树高5.7m,基部干径0.55cm,最低分枝0.45m,树幅4.98m,树型乔木型,树姿直立,适宜制普洱茶、绿茶。

2.文山栽培型古茶树

景谷县文山村苦竹山栽培型古茶树,海拔1800m,古茶树树高9.9m,基部干径0.45m,最低分枝4.50m,树幅8.30m,适宜制普洱茶、绿茶。

3.秧塔栽培型大白茶古茶树

景谷县民乐镇大村秧塔茶房地栽培型古茶树,海拔1740m,古茶树树高6.1m,树幅4.6m×4.8m,基部干围144cm,属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长势强,最低分枝1m,分枝密度中,嫩枝有毛,芽叶绿白色,茸毛多,适宜制绿茶。

(四)墨江县栽培型古茶树资源

1.景星乡栽培型古茶树

墨江县景星乡海拔1270m,栽培型古茶树树高3.86m,基部干径0.32m,最低分枝0.52m,树幅2.75m,树型乔木,树姿开张型,适宜制绿茶。

2.界牌古茶树

墨江县界牌海拔1270m,栽培型古茶树,树高3.30m,基部干径0.42m,最低分枝1.00m,树幅5.20m,树型乔木,树姿开张型,适宜制绿茶。

(五)孟连县栽培型古茶树资源

糯东古茶树

孟连县糯东村海拔1600m,古茶树树高8.06m,基部干径0.36m,最低分枝1.50m,树幅7.00m,适宜制绿茶、普洱茶。

(六)景东县栽培型古茶树资源

1.花山乡古茶树

景东县花山乡海拔1720m,古茶树基部干径100cm,树高960cm,最低分枝80cm,树幅820cm,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适宜制绿茶。

2.和平村古茶树

景东县景福乡和平村,海拔1960m,栽培型古茶树,树高7.65m,胸围1.81m,树幅1.65m×2.56m,一级分枝92cm,二级分杈9枝,其中分别为92、90、76、71、70、50、50、40cm,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分枝较稀,树龄千年左右。叶椭圆形,叶色绿,叶头急尖渐头,叶面隆,光泽,叶质软,制绿茶品质最佳。

(七)镇沅县栽培型古茶树资源

1.振太乡古茶树

镇沅县振太乡山街村,海拔1857m,栽培型古茶树,树高7.8m,胸围干径42.7cm,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适宜制绿茶、普洱茶。

2.河头古茶树

镇沅县河头村海拔2100m,栽培型古茶树,树高9.6m,基部干径0.8m,最低分枝0.9m,树幅6.7m,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适宜制绿茶、普洱茶。

3.马邓村古茶树

镇沅县马邓村海拔1760m,栽培型古茶树树高7.5m,树幅6.1m×6.0m,小乔木型,树姿开张,长势正常,分枝密,芽叶紫绿色,茸毛多,适宜制绿茶、红茶、普洱茶。

4.砍盆箐古茶树

镇沅县勐大镇砍盆箐,海拔1910m,栽培型古茶树有10多亩;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长势弱,嫩枝有毛,芽叶黄绿色,茸毛多,适宜制普洱茶、绿茶。

5.海棠古茶树

镇沅县田坝乡海棠栽培型古茶树,有106棵,平均树高5m左右,最大树基干径27cm,树姿开张型,适宜制普洱茶、绿茶。

6.罗家村栽培型古茶树

镇沅县罗家村,海拔1857m,栽培型古茶林大都种植在村民的房前屋后,面积较大,树高3~5m,大部份已修剪、矮化;树型乔木,树姿开张、直立,分枝较低,适宜制绿茶、普洱茶。

二、过渡型古茶树资源分布

澜沧县邦崴古茶树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古老的过渡型大茶树,它不仅是国家的珍稀植物和国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棵过渡型古茶树位于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脚园地里,海拔1990m,树高11.8m,基部干径1.14m,树幅8.2m×9.0m,最低分枝0.70m,一级分枝3个,二级分枝13个,树型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龄千年以上。

茶树叶片平均长13.3cm,宽5.3cm,叶形呈椭圆,叶尖渐尖,叶面微隆,有光泽,叶缘微波,叶身平或稍内折,叶质厚软,叶齿细浅,叶脉7-12对,叶背、主脉、叶柄多毛;鳞片、芽叶、嫩稍多毛,芽叶黄绿色,节间长3.7cm;花冠较大,平均花冠4.6cm×4.3cm,花瓣10(9~12)枚,花瓣有微毛,花瓣平均2.3cm×1.5cm,雄蕊高于雌蕊,花丝平均173枚,柱头多,为4~5裂,花柱平均长1.34cm子房多毛,萼叶5个,平均4.3cm×4.3cm,绿色,外无毛,边缘有睫毛,内有毛,花梗长平均1.34cm,苞痕2~3个;果径平均2.8~2.5cm,果形扁圆或肾形,果皮绿色有微毛,外种皮上除有胚痕外,还有一下陷的圆痕。

邦崴过渡型大茶树抗逆性强,发现少量斑毒蛾和茶籽象甲。

适制红、绿茶,品质良好,滋味鲜浓。

邦崴大茶树既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具有栽培型茶树芽叶,枝稍的特点是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古茶树。

三、野生型古茶树、古茶树群落分布

1.千家寨1号野生型古茶树

千家寨1号野生型古茶树位于镇沅县九甲乡和平村千家寨上坝平边坡脚,海拔2450m,树高25.6m,树幅22m×20m,最低分枝3.6m,第二分枝7.3m,基部干径1.2m,胸径0.86m,树型乔木,树姿直立,分枝较稀,树龄2700年。主要形态特征:叶片平均长宽14.0cm×5.8cm,椭圆形,叶尖渐尖,叶面平,叶色深绿有光泽,叶缘和叶身平,叶厚,革质,叶脉9~11对,叶背、主脉、叶柄均无毛,叶柄微紫色,鳞片有少量茸毛,嫩枝无毛;花冠大,平均直径5.7cm×5.6cm,花瓣白,14(12~15)枚,无毛,柱头5裂,裂位1/2~1/3,花柱中下部有少毛;子房茸毛特多,萼片5枚,大小为0.5~0.7cm,绿色,外有中毛,花梗无毛,长1.1cm。

2.千家寨2号野生古茶树

千家寨2号野生古茶树位于小吊水头峡谷中,海拔2280m,野生古茶树,树高19.5m,树幅16.5m×18m,最低分枝高8m,基部干径1.02m,胸径0.86m,树型乔木,树姿直立,分枝稀,树龄2500年。主要形态特征:叶片平均大小12.8cm×5.9cm,椭圆形,叶尖渐尖,叶面微隆,叶色深绿,有光泽,叶缘锯齿线,叶身平,叶革质,叶脉9~10对,叶背、主脉、叶柄均无毛,花冠大,平均直径6.5cm×6.6cm,花瓣白色,11(11~12)枚,无毛,柱头4裂,裂位1.5cm,花柱中下有少毛,子房茸毛特多,萼片5枚,绿色,中毛,大小0.5cm×0.5cm,花柱长1厘米;果实仅采到一个,皮厚,柄短,果径1.7厘米,仅一个心。

千家寨1号2号野生古茶树的树型、叶片及繁殖器官等植物学形态特征相同,为同一类型,属较原始的野生型茶树,为厚轴茶系,不能利用。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古茶树群落,由8处野生茶树群落组成,约4200亩。

3.雅鹿野生古茶树

宁洱县勐先乡雅鹿古茶树群落,生长在海拔2200m,面积100亩,其中1号古茶树树高8m,基围215cm,直径68.5cm,树幅9m×10m,树姿直立,其间长直径30~60cm,2号茶树,树高13.5m,基部周长170cm,直径40cm。还有茶山箐大茶树群落,位于雅鹿茶山箐附近,有百年前瑶族居住的遗址,较大的有8株古茶树,古茶树群落面积约1万亩。

4.烂坝箐野生古茶树

宁洱县勐先乡板山烂坝箐1号古茶树,树高15m,基部周长135cm,胸围115cm,树体上满披青苔,爬树龙等寄生植物,长势旺盛,一级分枝高2.3m,分出2枝,径围15cm、50cm,二级分枝4枝,该树生长在南向北70°斜坡上,无病虫害症状。

2号古茶树,树高18m,基部周长155cm,树姿直立,一级分枝高10m,分两枝,生长在30°斜坡上,长势良好。

3号古茶树,树高10m,树姿披张型,树幅较大,基部周长250cm,生长在箐边45°斜坡上,一级分枝擦地皮分出8杈,最粗周长158cm,最细8cm。

茶树叶椭圆形,叶色绿色,叶尖渐尖,叶缘微波浪形,光泽性强,叶面微隆,锯齿29~35对,叶脉10对,叶质柔软,平均叶宽13.8~5.4cm,叶柄平均长为0.6cm,绿色,主脉突出,叶柄、叶背均无毛或少毛。

5.干坝子古茶树

宁洱县梅子村干坝子大山茶树群落,位于海拔2200m,干坝子原始森林中茶树群落,其间茶树与阔叶林混生,面积约5000亩。其中一株树高6m,基部周长50cm,树龄千年左右。

人生与普洱茶树相似 普洱茶树又分哪几大阶段?


普洱茶好像我们的人生,品饮普洱茶就如品人生似的。过去真的有点不理解为何品茶如品人生。现在终于有点明白了。因为普洱茶真的就像我们的人生,人生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呢?普洱茶树又分哪几大阶段呢?下面就来介绍下,人生与普洱茶树的相似。

一、人生几大阶段:

1、婴幼儿(指0-3岁的小龄孩子)

2、童年(3-13岁的孩子)

3、青少年(满13周岁-15周岁的人)

4、青年(15至24岁之间的人)

5、中年(24岁至60岁之间的人)

6、老年(60岁以上)

二、普洱茶树的几大阶段:

1、普洱茶受精卵细胞开始,它就成为一个独立的、有生命的有机体。普洱茶树幼苗期是指从茶子萌发到茶苗出土,出现第一次生长休止时为止。在云南,这一时期约经历4个月。

2、普洱茶树幼年期,是指普洱茶树从第一次生长休止到出现第一次开花结实为止的时间。茶苗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元素和能量,逐渐生长成一株根深叶茂的茶树,以至开花、结果、繁殖出新的后代,在人为的和自然的条件下,逐渐趋于衰老,最终死亡。这个生育的全过程,就是茶树的一生,科学上称为“茶树生育总发育周期”。

3、普洱茶树的成年期,是指从第一次开花结实到出现第一次自然更新时为止。时间较长,受人工栽培刺激的茶树约25—30年,生育条件好的,时间更长。

4、普洱茶树衰老期,经过几次反复更新,树体便渐渐趋于死亡。持续时间,人工种植情况下,经济生产年限一般只有40—60年;自然生长、无人看管、刺激小的“荒芜”、“丢荒”茶树,可达数百年。

普洱茶树的人生就如人的人生,我们的人生虽然不比茶树的人生时间长,但是每个阶段都是需要我们去经历的。如果某个阶段不好的,我们的人生也会有差别,那么茶树的人生也是会变化的,它的产量也是改变的。所以说,不论这件事物怎么样,只要它存在了,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对待它。品普洱茶如品人生,人生如普洱茶。

原始古茶树


原始型古茶树特点:野生、数百年树龄、树高可达10米;栽培型古茶树特点:人工栽培、数百年树龄、树高3~5米;生态型茶树特点:在自然原生态环境生长,未经人工干扰和处理。原始型古茶树与栽培型古茶树,因为这些乔木型茶树属于深根性植物,有一主根,一直向红土壤深处生长(云南当地人认为“树有多高,根就有多深”),吸取到的养分较灌木茶树充足,茶叶品质佳,但因产量不高,所以比较珍贵。同样是刚刚采摘下来的茶菁,前两者的价格可能是灌木茶的十几倍。所以,收藏首选由原始型古茶树与栽培型古茶树采摘茶菁制作的普洱茶。

乔木是指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5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与低矮的灌木相对应,通常见到的高大树木都是乔木,如木棉、松树、玉兰、白桦等。乔木按冬季或旱季落叶与否又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乔木类树体高大(通常6米至数十米),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又可依其高度而分为伟乔(31米以上)、大乔(21-30米)、中乔(11-20米)、小乔(6-10米)等四级所以一棵要长到6-31米以上的茶树,需要几十年至几百年的时间。

乔木茶指采制于百年以上的古老茶园的茶,这种茶树是乔木茶。这些老树茶病虫害少,不需用药防治,也不进行修剪、中耕施肥等管理措施,是一种地道的天然老树茶。也可以说是天然茶,其产量当然较台地茶低得多了。

台地茶是指采制于建国侯发展起来的密植茶园的茶,该类茶园的基本特点是“集中连片、高产”,伴随的是“喷药施肥、中耕修剪”。该类茶人工栽培后一直处于相对比较好的管理之中,如修剪、施肥、打药等措施是台地茶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措施。所以台地茶也可以说是人工养殖茶。

台地茶,是从人工栽培的梯地茶园里采取茶青原料,经加工制成的普洱茶。云南“台地茶”绝大部分茶区的茶种,其种性,都是乔木型的大叶种茶树,只是经过人工种植和修剪,强度采摘后,改变了茶树自身的生育条件,但茶树的种性,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当解除各种“限制”和“刺激”后,这些树型低矮的茶树,就会长高,长大而恢复它“乔木”的本来面目。

云南茶树品种分类


根据我国茶树品种主要性状和特性的研究,并照顾到现行品种分类的习惯,我们将茶树品种按树型、叶片大小和发芽迟早三个主要性状,分为三个分类等级,作为茶树品种分类系统。各级分类标准如下:

第一级分类系统称为“型”。分类性状为树型,主要以自然生长情况下植株的高度和分枝习性而定。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

(1)乔木型此类是较原始的茶树类型。分布于和茶树原产地自然条件较接近的自然区域,即我国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植株高大,从植株基部到上部,均有明显的主干,呈总状分枝,分枝部位高,枝叶稀疏。叶片大,叶片长度的变异范围为10-26厘米,多数品种叶长在14厘米以上。叶片栅栏组织概为一层。

(2)小乔木型此类属进化类型。抗逆性较乔木类强,分布于亚热带或热带茶区。植株较高大,从植株基部至中部主干明显,植株上部主干则不明显。分枝较稀,大多数品种叶片长度以10-14厘米之间,叶片栅栏组织多为两层。

(3)灌木型此类亦属进化类型。包括的品种最多,主要分布于亚热带茶区,我国大多数茶区均有分布。植株低矮,无明显主干,从植株基部分枝,分枝密,叶片较小,叶片长度变异范围大。为2.2-14厘米之间,大多数品种叶片长度在10百米以下。叶片栅栏组织2-3层。

第二级分类系统称为“类”。分类性状为叶片大小,主要以成熟叶片长度,并兼顾其宽度而定。分为特大大叶类、大叶类、中叶类和小叶类。

(1)特大叶类叶长在14厘米以上,叶宽5厘米以上。

(2)大叶类叶长10-14厘米,叶宽4-5厘米。

(3)中叶类叶长7-10厘米,叶宽3-4厘米

(4)小叶类叶长7厘米以下,叶宽3厘米以下。

第三级分类系统称为“种”。这里所谓的“种”,乃是指品种或品系,不同于植物分类学上的种,此处系借用习惯上的称谓。分类性状为发芽时期,主要以头轮营养芽,即越冬营养芽开采期(即一芽三叶开展盛期)所需的活动积温而定。分为早芽种、中芽种和迟芽种。根据我们在杭州对全国主要茶树品种营养芽物候学的观察结果,将第三级分类系统作如下划分:

①早芽种发芽期早,头茶开采期活动积温在400℃以下。

②中芽种发芽期中等,关茶开采期活动积温400-500℃之间。

③迟芽种发芽期迟,关茶开采期活动积温在500℃以上。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普洱古茶树的分类与未来茶树的研究与发展》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普洱茶古茶树”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