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与健康:第一章,普洱茶的性味归经(二)

发布时间 : 2019-12-05
普洱茶味 普洱茶与健康 普洱茶普洱茶

【www.cy316.com - 普洱茶味】

二、普洱茶的性味归经

普洱茶是以晒青绿毛茶为原料,经泼水、渥堆、陈化和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具有滋味醇厚、陈香显著的特点。普洱茶的原料是茶树(CamelliasinensisL)的叶片,虽然其所含成分与绿茶、红茶有所不同,但主要是成分含量上的差异,所以普洱茶也同样具有一般绿茶和红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由于其所含成分和比例有所不同,因此会有其特殊的效应。

从中医理论看来,茶也是药,是著名的“万能之药”。它和其他中药一样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正确指导下使用。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茶入心、肝、脾、肺、肾。甘、苦,微寒。甘味多补,苦味多泻,所以茶是攻补兼备的良药。

相对而言,不发酵的绿茶性偏寒,完全发酵的红茶性偏温,普洱茶经过渥堆发酵后,性较中和,不寒不热。普洱茶对热性和寒性体质均可适用,热证和寒证患者鄱可饮用,关键在于配伍和用量,适应的人群和病症极为广泛,药用有单方、复方,对人们的健康裨益很大。所以说,集药用、食用于一身的普洱茶是“二十一世纪的和平饮料”。

三、普洱茶的功效

茶叶自从被人类发现和利用以来,并且能够延续至今,最关键的不是它能使寡淡无味的白开水具有乃独特的味道,而是其具有诸多保健功效。《新修本草》记载其:“甘、苦,微寒,无毒”。本草纲目》中记载其具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力气、延年益寿等8功效。由于普洱茶经历了从生茶到熟茶的转变过程,其原料优良,工艺独特,功效也更为奇特。不仅具有茶的功效,还能温里散寒,祛瘀行气,健脾祛湿。现代医学对普洱茶功效的研究认为其有近20项功效:即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抑菌消炎、减轻烟z毒、减轻重金属毒、抗辐射、防龋齿、明目、助消化、抗毒、预防便秘、解酒等。其中層洱茶的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作用尤为突出。林乾良教授将茶的疗效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即:少睡,安神,明目,清头目,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腻,下气,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坚齿,治心痛,疗疮治痿,疗饥,益气力,延年益寿,等等。

cy316.cOm扩展阅读

普洱茶与健康:第一章,普洱茶的功效(六)


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院学报》上的报告称,人体内的伽马-德尔塔T细胞”是抵御病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感染的第一道屏障。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杰克·布科夫斯基博士等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从普洱茶、绿茶、乌龙茶等茶叶制品中提取出的L-茶氨酸,能非常有效地提高这种免疫细胞的工作能力。这结论是科学家最初在实验室的细胞实验中发现的,其后通过人体实验又验证了这一结论。日本和美国科学家证明茶叶中的EGCG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阻止病毒黏附在细胞上。即便是在“非典”流行期间,WHO和我国台湾的专家也建议以喝茶来阻止冠状病毒的入侵。美国科学院研究人员还发现茶叶里的一种成分能加强免疫系统,抵抗入侵的病菌、病毒,提高抗感染能力。

5、普洱茶抗氧化作用

普洱茶的膳食纤维含量较其他茶叶高,普洱茶中含有大量维生素,其中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而且普洱茶中氨基酸种类较齐全,其中健谷氨酸的含量高达23.96%,经常饮用不仅可补充人体所需维生素、康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还可以起到抗氧化防衰老的功效。洛扎努大学的研究人员从普洱茶中提取得到的一种成分,被研究发现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延缓肌肉消耗和衰退。日本野节夫和增山一郎合著的《功效奇异的普洱茶》一书,更是在日本掀起了普洱茶热。1991年8月26-29日在日本静冈举行的“茶与健康国际学术讨论会”中,与会者对中日学者合作所著的论文《黑茶》中四甲氧基苯及其诱导体的抗氧化活性表现了极大兴趣,引起了强烈反响。

6、普洱茶抗癌、抗辐射作用

昆明天然药物研究所梁明达、胡美英教授发现普洱茶杀灭癌细胞的作用最为强烈,甚至常人喝茶的1%的浓度亦有明显的作用。从20世纪末起已有更多的研究集中在探索这种功效的机理,而且研究的水平从细胞学、生物化学水平逐渐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水平。这种研究已逐渐和对饮茶后人体血液和器官中的存在浓度的研究相结合进行,因而具有更强的可信性。广东中山大学国藩等用普洱茶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饮用浓度为2%普洱茶汤可以解除用钴60辐射引起的伤害。茶叶还可明显抑制黄曲霉素苯并芘等诱导的细胞突变、基因与染色体突变,以及放射线诱导的细胞癌变。它对香烟诱导的突变的抑制作用比维生素C、E、β胡萝卜素更强。

7、普洱茶养胃、护胃作用

普洱茶是大叶茶种,茶叶内含成分较浓,生津功能较强。生津是指口腔中分泌出唾液。在中国传统的养生中,唾液非常宝贵,有“延寿浆”之美誉。现在医学认为,唾液中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尤其是对促进消化、增强养分吸收功能,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适宜的浓度下,饮用平和的普洱茶对肠胃不产生刺激作用,黏稠、甘滑醇厚的普洱茶进入人体肠胃形成的膜附着于胃的表层,对胃产生有益的保护层,长期饮用普洱茶可起到养胃、护胃作用。用于胃脘隐隐作痛或痛经时,用法为普洱茶5克生姜3片红糖5~10克。

8、普洱茶的健牙护齿作用

普洱茶中含有许多生理活性成分,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湖南医科大学口腔系茶与健康实验室主任曹进用普洱茶进行健齿第一幸普洱茶的力效一抑制变形球菌附着能力实验,发现普洱茶具有健齿、抗菌斑形成的作用,其有效浓度在0.125%~1%之间,以1%浓度效果最佳在用于口腔疾病的治疗中,尤其是用于牙齿病菌的消除,需要定的茶汤浓度。普洱茶健齿、抗菌斑形成作用,主要通过抑制GTF活性,抑制胞外葡聚糖的产生。茶叶的坚齿功效,其主要作用成分是氟元素和茶多酚物质。在古代文献中,对茶的健牙护齿作用的描述主要有:《茶谱》记载“坚齿已”;《敬斋古今注》记载“漱茶则牙齿固利”;《饭有十二合说》记载茶能“涤齿颊”。饮茶可以抑制口腔中龋齿菌分泌的一种酶,使得龋齿菌不能黏附在牙齿表面,同时,茶叶中的茶多酚还可杀死龋齿菌;茶叶中的氟元素可以起到使牙齿的珐琅质更加坚固的作用,因而起到防龋的效果。

五、普洱茶的时间效应

英国联合利华茶叶研发中心菲尔·埃文斯博士将茶的作用从时间上划分为四阶段,即一分钟功效、一小时功效、几星期功效、一生功效。一分钟功效:即瞬间功效:注水泡茶,即有香气袭人鼻翼。约一分钟后,茶水幽雅纯正,不温不燥,不缓不急;另外,茶叶中的氟含量非常丰富,喝茶后氟可以被留在口腔中,起到保护牙齿的作用,帮助建立和维护一个健康的口腔内环境。小时功效:茶叶中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茶多酚、碳水化合物等。茶叶中含有的茶氨酸能使人在保持清醒的状态下放松。茶叶与咖啡一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而茶叶中的咖啡因含量仅相当于咖啡的一半,不会使人过于亢奋几星期功效:茶叶特有的茶黄素能够降低胆固醇,茶叶中的儿茶素能够瘦身减肥,控制体重;茶多酚在抗氧化、抗菌、抗辐射、抗肿瘤等方面效果显著,这些功能对皮肤有独特的保护和疗作用,如防衰去皱、消除褐斑、防止水肿、抗癌等。生功效,即长久功效: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很强的降脂功效,能有效保护毛细血管,有利于人体血管的舒张,增强微血管的弹性和韧性,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茶叶中的茶氨酸能降血脂、降血压、降低血黏度、抗血小板凝集,因此,茶能防衰老,提高免疫力,使人长寿。

普洱茶与健康:第一章,普洱茶的功效(四)


陆羽所列举的上述症状与典型肺炎或疑似病例就很接近。唐代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记载:“止渴除疫。贵哉茶也。”刘贞亮在《茶十德》中也把“以茶除疠气”列为茶德之一。茶叶对各种疮、瘘具有良好疗效,内服、外用均可。可配伍银花、甘草等。

7、消食、去油腻茶中的咖啡碱能提高胃中的消化液的分泌量,促进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这种功能是建立在其具有“解肥腻”、“下气”等药效基础上的。中医文献中,称其能主治“食积不化”的见于〈本草求真》。记载“去肥腻”功效的有〈檐瀑日记》;记载“饭后饮之可解肥浓”的有《老老恒言》;记载“去腻”的有《东坡杂记》、《茶谱》和〈茶经》;记载“解油腻、牛羊毒”的有〈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去人脂”的有〈本草拾遗》和《食物本草会纂》;记载“解荤腥”的有《饭有十二台说》;记载“去腥腻”的有《瓯江逸志》。用于消食、去油腻时茶量在10克以上。

8、醒酒

《广雅》、《采茶录》、《本草纲目拾遗》和《瓯江逸志》中称茶具有“醒酒”功能。记载茶能“解酒”的文献有〈仁斋直指方》;记载“解酲”的有〈续茶经》;记载茶能治“酒毒”的有《本草图解》和《药材学》;记载“醉饱后饮数杯最宜”的见于食物本草会纂》;记载“解酒食之毒”的见于《仁斋直指方和《本草纲目》。用于醒酒时茶量在10克以上。可配伍葛根花、麦冬等。

9、下气茶的“下气”功效

是指饮茶能够疏通肠胃郁结之气,使人体气机通畅,保持脏腑功能平衡。由于“下气”一词属于中医概念,其与胃之浊气上逆相关,临床功效表现多为消胀、降逆、止嗳呃。此外,文献中称“通利肠胃”、“消胀”、“开郁利气”等也是指“下气”的功效。记载“通利肠胃”者有《竺国纪游》的有新修本草)、《食疗本草三才图会》、《本草经疏〉、《饮膳正要》。记载“消胀”的有在中医文献中记载“下气《续茶经》;记载“消膨胀”的有《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开郁利气”的有《本经逢原》。关于茶的下气功效,相关方剂如《串雅》:“治虫积、虫胀茶叶五钱,青盐一钱,洋糖、棱、雷丸各三钱,为末。将上盐、糖煎好后入三味调匀,每服三钱,白汤送下。不仅茶叶有下气的功效,茶籽也有同样的功效。《本草纲目》载:“上气喘急,时有咳嗽,茶籽、百合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七丸。”

10、利水普洱利水,这里的“水”,是指体内水湿之邪

所谓“利水,是萘指用淡渗利湿的药物通利小便,使水湿之邪从小便排出。在中药5健文献中从功效角度记载茶能治小便不通”或“小便不利”的有康《圣济总录》与《药材学》;记载“利水”的有《本草拾遗》和《本草求真)记载“利水道”的有《茶谱》和《茶经》;记载利尿”的有《中药大辞典》和《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利小便的有《神农食经(新修本草)、《干金翼方》、《饮膳正要》和《三才图会》。用于利水时可配伍白花蛇舌草、竹叶等。

11、通便

通便就是通畅大、小便之意。中医文献中从治疗功效角度记载茶能治“二便不利的有本草求真《食疗本草》;记载“刮肠通泄”的有《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记载“利大肠”的有利大小肠的有《本草拾遗》;记载“利二便,通大小肠”的有《中国医学大辞典》用于通便时可配伍少量生首乌、大黄等。

12、治痢

“痢”是中医学的一种病名,古称“滞下”。又因病情不同而有“赤痢”、“白痢”、“赤白痢”、“噤口痢”等名。医学研究及临床实验证明,云南普洱茶有消炎、杀菌、治痢作用,浓茶汁日服十次,可以洽疗细菌性痢疾,这与云南大叶种茶内含丰富的茶多酚直接相关。记载“止痢”的有〈本经逢原》;记载“合醋治泄痢甚效”的有〈本草别说》;记载茶能“治毒赤白痢”的有日用本草》;记载茶能治“血痢”的有〈本草求真》。治痢,绿茶优于普洱茶。单方即可取效,复方配伍较多的是与生姜同用。〈本草图解》与(《日用本草》均有茶“同姜治痢”的记载;《仁斋直指方》更是强调指出:“姜茶治痢……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宜。”

普洱茶与健康:第一章,普洱茶的功效(五)


13、祛痰痰在中医学的概念中是一种病理产物,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多指我们今天所见的呼吸系统排出的痰,无形之痰指的是痰浊,多为高血脂、脂肪栓等。茶的祛痰功效在中医文献中以不同表述方式出现,记载“去痰”的有(新修本草》、〈千金翼方〉和《三才图会》;记载“除痰”的有〈本草拾遗〉、《茶经〉、〈茶谱》;记载“解痰”的有《食疗本草》;记载“逐痰”的有〈本草纲目拾遗》和《中药大辞典》;记载“消痰”的有《本经逢原》;记载“去痰热”的有《神农食经》和《饮膳正要》;记载“凉肝胆涤热消痰”的有《随息居饮食谱》;记载“入肺清痰”的有〈本草求真》;记载治疗“痰热昏睡”的有《中国医学大辞典》。《瑞竹堂经验方)中载有“去痰”方剂:“痰咳,喉声如锯,不能睡卧,好茶末一两、白僵蚕一两为末,放碗内,倾沸汤一小盏,用盏盖定,临卧温服。”

14、祛风解表中医理论认为,风邪外袭于“肌表”,出现“表证”,治疗的方法是“解表”,即疏散外邪、解除表证之意。中医八法中的“汗法”即是解表的一种治法。描述茶“祛风解表”功效的中医文献如下:《本草纲目》中记载茶使人“发轻汗而肌骨清”;〈茶谱〉中记载茶能“疗风”;〈本草纲目拾遗》和《广东新语》中记载茶能“祛风湿”;《片刻余闲集》中记载有“小丿儿痉疹不出用之神效”;《茶经》则记载茶能治疗“四肢烦,百节不舒”。用于外感风寒时,用量为普洱茶5克、生姜3片、葱白2个。

四、普洱茶药理功能的现代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对普洱茶的营养、药理、功能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普洱茶的药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从古老的关于普洱普茶药用功效的记述到现代物理、化学研究手段和方法的更新,不仅茶从经验偏方及其临床效果,而且从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方面对其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实验动物活体康上取得了可靠的结果。普洱茶除了和其他茶类一样具有茶叶的一般功能外,现代研究证实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疗效更为显著。

1、普洱茶降脂、降压、抗动脉硬化,具有一级预防冠心病的作用西南农业大学研究认为,茶叶在渥堆过程中,黄酮类物质中以黄酮苷形式存在者最多。而黄酮苷具有维生素P样的作用,可防止人体血管的硬化。何国藩、林月婵等在临床上的观察结果表明,饮用普洱茶后能引起人体血管舒张,血压暂时下降,心率减慢和脑部血流量减少等生理效应。饮茶可以降低人体血液中有害胆固醇的含量,而增加有益胆固醇含量,有降低血压的功效。同时可以降低血液的黏度,抗血小板凝集,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如脑血栓、冠心病等)有效,所以,长期服用普洱茶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普洱茶的减肥作用普洱茶在水中溶解后有促进新陈代谢、平衡和节制胆固醇的奇效。普洱茶中的麴菌,含有微量脂肪分解酵的脂肪酶,这对脂肪分解具有效用;另外,减肥的作用还与降血脂密切相关。普洱茶中的麴菌可口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脂,抑制体重增加。

3、普洱茶降血尿酸的作用由于体内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或尿酸排泄减少,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等引起一些异质性疾病。在血尿酸增高还没有发展成痛风时,坚持长期饮用普洱茶可以起到治未病”的作用。

4、普洱茶的抗病毒、杀菌抑菌作用饮茶对杀灭肠道疾病病菌有持久的效果。1956年,前苏联的位科学家将弗氏痢疾杆菌放入普洱浓茶汁中,20分钟内细菌全部被杀死。汪玲平(上海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对茶的抑菌抗菌作用的实验表明,茶汤达到一定的浓度,对细菌的繁殖就有抑制作用。

普洱茶与健康:第一章,普洱茶的功效(三)


1、少睡

茶中的咖啡碱有兴奋中枢神经的功能,可以减轻疲劳。在古代和近现代文献中,具体描述“少睡”功能的措辞主要有:“令少眠”、“令人少寝“醒睡眠”、“令人少睡”、“破睡”、“不寝”等。从主治病症的角度描述茶叶的“少睡”功效有:《食疗本草》:“除好睡”;《汤液本草》:“治中风昏聩、多睡不醒”药材学》:“治神疲多梦”;《中国医学大辞典》:“治痰热昏睡”,等等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令人少睡”与现代的“提神”之称类似,都是中枢神经兴奋的结果。不过中医理论所总结的“少睡”功效,除了对生理性的睡眠产生清醒的作用外,还可用于治疗因疾病而引起的昏睡、困乏等病理现象。如宋代黄庭坚的《催公静碾茶》中有:“睡魔正仰茶料理,急遣溪童碾玉尘”,普洱又如陆游的《昼卧闻碾茶》中有:“玉川|七碗何须尔,铜碾声中睡已无茶5健用法:单方或者复方。对生理性的睡眠产生清醒的作用时用单方或者复方;用于治疗因疾病而引起的昏睡、困乏等病理现康象,用复方,可配伍健脾化痰等药物。健脾化痰药如川贝母、苍术等。

2、安神

中医理论认为“阳浮于外”,出现烦、闷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发生惊、厥、痫主神明因于等情况。心火旺盛或气亏虚则中称茶能“清心神,《本草纲目拾遗》和《中国医药学大辞典》中称茶能志描述茶的“安神”功效的中医文献主要有:《随息居饮食谱》清神神农食经闷华佗食论能诵无忘中记载和有干金方与兄子南茺州刺史演书》及唐代温庭筠的《采茶录》中有茶能清神”久食益意思中则称为治体中烦闷等描述从主此外还有“悦而言破孤古代诗的记载中亦有不少论及茶的晋代刘琨安神功效的如宋代赵诘的《大观茶论》之“祛襟涤滞,致清导和”,明代许次辽的《茶疏》之“常饮则心肺清凉,烦郁顿释”。“sr茶的安神方剂则更是对“安神功效”的最直接的诠释,如圣济总录》的姜茶散方:“治霍乱后烦躁、卧不安,干姜(炮为末)二钱七,好茶末一钱七,上二味,以水一盏,先煎茶末令熟,即调干姜末服之。”又如《孺子方》之“疗小儿无故惊厥,以苦茶、葱须煮服之。”注意茶量宜少,冲泡时间稍长。

3、明目

茶中的维生素B2能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维持视网膜正常机能,可防治眼病,维生素C可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古代文献中,称茶能“明目”的有《本草拾遗》、《茶经》、《茶谱》等;称“清于目”的有《食物本草会纂》;称茶能治“目涩”者第有《茶经》;能疗“火伤目疾”的有《本草求真》。可配伍菊花、章甘草等。

4、清头目

从功效角度看,记载“清头目”的文献有《汤液本草》的功《本草图解》、《本经逢原》、《中国医学大辞典》和《中药大辞效典》等。描述茶能治疗“头目不清”的,见于《本草求真》;记载“治头痛”者有《茶谱》;记载“理头痛”者有《古今合璧事类外集》;记载治“脑疼”者,有《茶经》;记载“愈头风”者有《岭外代答》;记载治“头痛目昏”者有《药材学》。可配伍荆芥、荷顶等。

5、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茶中的咖啡碱、多酚类物质和多种芳香物质具有清热、止渴、生津、消暑功能。记载“止渴”的有《茶经》、《神农食经》、《本草拾遗》等;记载“疗渴”的有《唐国史补》;记载“解渴”的有《随息居饮食谱》;记载“止渴生津液”的有《食物本草会纂》;记载“清胃生津”的有《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润喉”的有卢仝诗。从治疗功效而言,记载茶能治“热渴”的有《千金翼方》《新修本草》、《茶经》、《三才图会》;记载能除“烦渴”的有《药材学》、《中药大辞典》;记载能“消渴不止”的有《本草求真》;记载“渴喜一碗绿昌明”的有白居易的诗。“消暑”功效的记载见于《仁斋直指方》和《本草图解有关治疗中暑的条文有:《本草别说》中的“治伤暑”、《台游日记》中的“可疗暑疾”。可配伍葛根、麦冬等。

6、解毒解毒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毒的物质,另一方面普洱指的是中医概念中的“热毒”。茶中所含的酚类衍生物,能沉淀生物碱和重金属。因此,茶可作为重金属盐和生物碱的抗拮剂,茶另外茶中的含硫化合物,对于一些作用于硫基的毒物如砷、汞等健具有解毒作用。中医书籍中所指的“毒”,从病症方面而言以康“热毒”占最重要地位。所以,茶的解毒功能又多称“清热解毒”。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咽喉肿痛、皮肤病症及瘴、瘟等,其致病因素也多为热毒。有关茶的解毒功效,在中医文献中描述为“清热解毒”的有《本草求真》;记载“解毒”的有《中药大辞典》;在《本经逢原》中描述其为“避瘴”;《本草拾遗》中记载“除瘴气”。从治疗功效角度而言,《简便方》中记载茶能“解诸中毒”;《茶中杂咏序》中记载茶能“除浠而去疠”;《岭南杂记》中记载茶能“利咽喉之疾”。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这部1200多年前(公元780年)世界上第一部权威性茶学专著中有关于茶的效用的描述,古文译意是因茶性至寒,最宜用做饮料如感到体热、口渴、凝闷、脑疼、眼倦、四肢疲劳、关节不舒服的时候,喝上四五口茶就有显效。

二、宋代:茶膏的形成《普洱茶膏》第一章


《普洱茶膏》第一章:古代普洱茶膏探秘之:二、宋代:茶膏的形成很多人对茶叶史学家提出的“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这种观点提出质疑。

他们认为唐代的制茶技术加上陆羽的《茶经》,已经是中国古代制茶史上的一个顶峰,后人无人可及。怎么能说“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呢?

“盛”——依据字面的理解显然高于“兴”。怎么理解这个“盛”呢?宋代的茶叶发展比唐代又有哪些进步呢?

首先,两宋三百余年,首倡以文治国,教育兴盛。太学、书院发达,学术气氛浓厚,门第观念淡薄,科学发明之多前所未有。这时的宋朝,已悄然出现了城市化的概念,“市井”一词的出现,对宋朝的文化与经济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宋代的品茶与赏茶,有皇帝与上层人士的直接参与,打破了唐代由茶人与僧人为主导的局限。从唐代开始出现的煮茶与分茶法到了宋代更为普及。而茶坊、茶肆的出现,使茶开始走向世俗生活。一方面,上至朝廷,下至市井老百姓对盛行的“茶会”、“茶宴”与“斗茶”、“分茶”饮茶风俗的情有独钟,表明了茶在

当时已不仅仅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上升到一门高雅的艺术,是相聚赏玩娱乐的主要交际手段之一;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再次,“茶人群体”进一步扩大,茶叶专著与文章(包括诗词歌赋)相比唐代显著增多。较著名的如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陶谷的《茗荈录》,唐庚的《斗茶记》,叶清臣的《述煮茶泉品》,苏轼的《叶嘉传》,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等等。

当然,这中间——宋代茶人群体中,也出现了一位几乎与唐代陆羽齐名的“超级茶人”,你很难想到,他竟然是宋代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一个遭人厌恶又令人惋惜的亡国皇帝。

在史学家眼里,他是一个玩物丧志的亡国之君,是后人引以为鉴的反面教材。

在政治家眼里,他是一个低能儿,不懂得辨别忠臣与奸佞,是一个胸无大志,只会贪图享乐的昏君。

在艺术家眼里,他又是一个造诣极高的书画家、诗人。

在茶人眼里,他又是对中国茶及茶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他本来是不应当做皇帝的。他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十日。既不是嫡出,又不是长子。这种特殊的身份在其他皇子面前显得另类,在讲究嫡出为正宗的皇宫里,自然形成受关注的程度与皇室的约束少于那些嫡出的皇子。换来的自由度也高于其他皇子。或许,他天生就不是做皇帝的胚子。这种放任,却使他从小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放荡的习性。

公元1100年正月,年仅25岁的皇帝哲宗,也是赵佶的哥哥英年驾崩,没留下子嗣。显然皇帝的人选只能在哲宗的兄弟中选择。神宗共有十四子。当时在世的有包括赵佶在内的五人。赵佶虽为神宗之子,却并非嫡出,又非长子,按照祖宗法度,他并没有资格继承皇位。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赵佶获得了当时权倾朝野的向太后的青睐,并在其鼎力支持下,使他在19岁时,意外地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选择宋徽宗(赵佶)当皇帝,显然是大宋王朝的一次严重失误。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宋哲宗朝宰相范纯仁,在常州病死。在他的遗奏中即有劝宋徽宗当政要做到“清心寡欲,约己便民”之言。此话说得极重,非常直接地批评宋徽宗(赵佶)平日里纵欲过度,这在宋朝士大夫中是极为罕见的。

宋徽宗(赵佶)于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他重用蔡京、童贯、高俅、杨戬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他派人四处搜刮奇花异石,用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以营造延福宫和艮岳。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在位期间,爆发方腊、宋江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宣和二年(1120年),遣使与金朝订立盟约,夹攻辽国。宣和七年,金军南下攻宋。他见大势已去,慌忙将皇位传给他儿子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

靖康二年(1127年),他与他儿子钦宗一同被金兵俘虏。后被押往北边囚禁,自此,北宋灭亡。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耻。”

宋徽宗后来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四月甲子日,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享年54岁。

后来的史学家始终有一种疑问:什么原因使宋徽宗这样一个昏聩低能的人,爬上了皇帝的宝座?

有人说,是他表面的儒雅迷惑了擅长政治权术的向太后。

也有人说:这是天意——天要亡大宋国,选择了这么一个亡国之君。

但是,正是这样一个昏君,在艺术造诣上却独树一帜,至今被后人津津乐道。他治国无能,但艺术才能颇高。

他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没有人能够超越。这种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书法的人,看过后也会感觉极佳。宋徽宗传世不朽的瘦金体书法作品有《瘦金体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等。此后八百多年来,迄今没有人能够达到他的高度,可称为古今第一人。

他的画作也可圈可点。从古迄今,均属于“国宝级”的收藏品。宋徽宗本人的创作偏于粗犷的水墨画。传世作品中,有其签押的作品较多,但所画比较工细的,如《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雪江归棹图》(以上均藏于故宫博物院)、《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翠竹双雀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等作品皆被专家认定为是画院中高手代笔之作。只有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四禽图》卷和上海博物馆藏的《柳鸦图》卷被认定是他的亲笔,两画都是水墨纸本,笔法简朴,不尚铅华,而得自然之趣。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图》也属此类。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也和这位书画皇帝不无干系。宋代画家张择端在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因此,后世的一些史学家因为宋徽宗的这些贡献,也大加惋惜。如《宋史》在《徽宗记》中,就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意思是说宋徽宗什么都能做,唯独不能当皇帝。

宋徽宗对后人还有一项重要贡献,那就是“茶”。恰恰这一点,除了茶叶专家外,极少被后人熟知。如果我们从互联网上去搜索“宋徽宗”这三个字时,映入眼帘的是大量关于他生平及书画方面的报道,而对他热衷的茶事却鲜有介绍。

其实,宋徽宗是继唐代陆羽之后又一个最著名的茶叶专家。也可以说是“大家”。他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总共三百多个皇帝中唯一一个写茶书的人。

宋代斗茶成风。《大观茶论》中详细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斗茶。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没有陆羽和陆羽的《茶经》的话,那宋徽宗会凭借他的《大观茶论》一书,理所当然地摘取“茶圣”的桂冠。

《大观茶论》是在大观年间写成的茶论,共20篇。1107年成书。全书2900字,正文分产地、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20篇。对于产地、采制、烹调论述得非常详尽。在色香味的审评中,《大观茶论》比陆羽的《茶经》更清楚详细。在茶道精神方面,陆羽提出了“精行俭德”,而赵佶提出了“清和澹静”,境界更深了一层。这是宋代品茗斗茶更加深入的客观反映。

让我们还回到茶膏的本身。

显然,宋徽宗精研过陆羽的《茶经》。他不仅深刻地理解了陆羽在《茶经》中对“膏”字的使用,而且也以专家的眼光将“膏”字尚未深化的内容挖掘出来。在《大观茶论》中,他提出一个鉴别茶的方法:

“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

意思是说:茶饼的外表如人的面目,茶饼表面含的膏状物质,如果较稀的话,会出现很多皱纹。如果表面含的膏状物质较多、较厚,即膏稠者,其表面的纹理不明显,质地坚实。

那么,这里有一个疑问:宋徽宗提出的这个膏稀与膏稠是怎么来的呢?唐代陆羽的“含膏者皱”是“蒸之、捣之、拍之”之后使茶汁溢出,经空气氧化,使茶汁出现了“膏化现象”的结果。而宋徽宗的膏稀和膏稠的提法难道与唐代工艺如出一辙?仍然是唐代“含膏者皱”这一思路的延续?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宋代的茶人已经成功地将茶叶与茶汁分离,又将茶汁还原为另一种稠状物质,即茶膏。那么,宋代是采用什么手段实现这一分离的呢?我们从宋代的另一本茶叶专著中找到了答案。这本书名叫《北苑别录》。书的作者是赵汝砺,为南宋时期福建转运使主管帐司。北苑贡茶苑为宋代皇宫直属的茶园,专门为宋代皇室采茶、制茶的贡茶单位。它始建于公元976年。在宋徽宗当政的二十五年中,北苑贡茶苑最为红火。

在这本书里,赵汝砺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方法。

“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谓之翻榨。”

这段话的意思是:蒸熟的茶叶称“茶黄”,茶黄得淋水数次令其冷却,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榨膏前用布包裹起来,再用竹皮捆绑,然后放到大榨床下挤压,半夜时取出搓揉,再放回榨床,这是翻榨。

需要说明的是,《北苑别录》的作者赵汝砺在写到这里之后,又缀上几句话:“盖建茶味远而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流其膏,建茶唯恐其膏之不尽,膏不尽则色味重浊矣。”意思是说:北苑的贡茶(也称建茶)味道厚重,不是其他茶能比的。江茶害怕茶汁流失,而建茶却担心茶汁流不干净,因为茶汁流不干净使茶色混浊,异味太重。

乍一看这几句话,不知是生产茶膏的工艺,倒认为宋代的饼茶一味地将茶汁挤出才能算做好茶。但是,如果真按字面意思去理解的话,那榨去茶汁的茶叶一定会如木屑一般。因为失去了茶汁的茶叶也就失去了茶的本味,不可能有品饮的价值。但作者为什么又这么说呢?

其实,后几句话是作者的障眼法。毕竟北苑贡茶苑是皇家茶园,有相当严格的保密制度。不可能允许任何一个知情的官员随意将这里的秘密对外泄漏,更别说以书籍的名义。

实际上,作者是在有意无意中,很巧妙地将茶膏的制作工艺记录下来。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着茶膏作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他说:饼茶多数用茶膏涂在饼茶的表面,因此有青色、黄色、紫色、黑色的区别。实际上,宋徽宗在《大观茶论》提到的“膏稀者”与“膏稠者”都与茶膏涂在饼茶表面多少与厚薄有关。

其实,宋代是中国名茶不断涌现的时代。我们从《宣和北苑贡茶录》(宋代熊蕃所著)中,可以体察到为皇家所造团饼茶那出神入化的皇室茶谱。其中尤以龙团凤饼为精致致极。熊蕃在他的书中,录有38种团饼茶模型,有方、圆、椭圆、花式等,造型多姿多彩,饰面用龙凤图腾,祥云氤氲,寄托一种神韵,其茶名“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龙园胜雪”、“玉除清赏”等更是引人入胜。这其中,有一条是后人极少发现的,就是茶膏也为其增色不少。如果没有“珍膏油其面”,会使其逊色不少。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

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是有三点原因:

一是这种制茶法因为工艺复杂,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被朱元璋斥之谓“奢侈”。它只满足少数人的享乐,大部分人或者说平民百姓根本消费不起。那时的团饼茶素有“一朝团焙成,价与黄金逞”的说法。真正是黄金有价,贡茶无价。朱元璋少时贫穷,深知社会底层人的辛苦。他知道,这种龙团凤饼制茶方式的延续,距离普通人民大众愈来愈远。因此下决心取缔这种制茶模式,改用制作工艺相对简单的“散形茶”,目的是要使普天之下,他的臣民都能享用饮茶的快乐。

二是唐宋延续下来的贡茶制度,造成当时的各级官吏对茶农与茶工的剥削愈演愈烈。到元代时,多次爆发了小规模农民暴动,反抗朝廷对茶农的盘剥,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朱元璋取缔“龙团凤饼”的同时,也一并撤销北苑贡茶苑,不再设皇家茶园。

三是宋代过分强调制茶技艺,追求工艺至高至极。在制茶技艺达到顶峰之时,反倒出现无技可施。这就使一部分制茶工匠在技穷之后开始走向“旁门左道”。为了提高茶叶的香气与滋味,他们便将龙脑及一些香料,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香味添加剂的东西,混入茶中,使品茶者明显感到不同于其他茶的味觉,以便胜出。这种近似“掺假”的方法在当时不是少数,而是一个普遍现象,被记录在很多茶书里。可见,中国的制茶领域里的“造假”现象,自宋代起始,就一直作为行业内的“潜规则”存在,有的甚至被奉为“祖传秘方”、“祖传秘制”,一直延续至今。今天我们市场仍盛行的一部分所谓的“奇香”与“高香”茶,都与香味添加剂有关。

但不管怎么讲,明朝朱元璋的一道圣旨:罢龙团凤饼,改散形茶,使延续上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很多茶叶史专家对明朝朱元璋的做法至今耿耿于怀。他们认为,中国的制茶技术发展在宋朝达到顶峰之后,则由盛转衰。其转折点就在明朝朱元璋开国之始。

有一点,倒是我们可以认同的。纵观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明代对中国茶叶的研究也是最薄弱的。虽然明朝出版的茶书最多,据不完全统计,高达五十五种之多,而唐宋只有七种,后来的清朝也只有十一种。但明朝的茶书质量一般,没有超越唐宋时期如《茶经》、《大观茶论》等茶书的内容。绝大部分为茶区概要,风土人情,或唐宋茶书的翻版。

一、发现茶膏:中国唐代初现的茶膏雏形《普洱茶膏》第一章


《普洱茶膏》第一章:古代普洱茶膏探秘之:一、发现茶膏:中国唐代初现的茶膏雏形中国的茶叶在汉代以前是作为药来使用的。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最初的发展中,就经常将一些植物泡水给人喝,以期达到治病的效果。这种做法其实一直保留到现在,如我们今天就经常将胶股蓝、枸杞子、人参片、金银花、甘草等泡水饮用,是古代最原始的治病方法的一种延续。

茶叶在汉代以后,出现了一次革命化的转机。它已不是古代郎中(中医师)手中的一味药材,专为病人使用的,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的饮品。这次变革的意义在于,茶叶一旦离开了医药范畴,或者说离开古代郎中(中医师)开具药方的笔,而是进入普通大众日常消费的视野,其普及性与需求量大大提高,参与茶叶的种植与采摘和制作就不再成为古代郎中(中医师)的专属,而演变成群体的概念。       

于是,中国的“茶人”概念出现了。它不是某个人的称谓,而是一个群体的专称。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充满智慧的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自汉代以后,将茶树上采摘下来的一片片嫩叶加工成形态各异、滋味不同的茶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必需品。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这个群体延续到唐代,出现了一个“茶人群体”中最具杰出代表性的人物。

他就是陆羽——唐代以及唐代以后至今仍被中国人奉为“茶圣”的一个人。

这是一个怪异又令人敬畏的一个人。

我们说他怪异,是他一生中有很多无法解释的谜团。

他三岁成为弃婴,这就使遗弃他的家庭成了一个谜。我们至今也不知道他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族,更不知道为什么他在襁褓之中被养育到三岁之大才被遗弃,是生活困苦,无法养活他?还是家庭遇到了无法想象的变故,只能通过遗弃将他变相送人?

被遗弃的陆羽是被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西湖边拾到,将其抱回寺里养育。作为弃儿,陆羽又是幸运的。本来,智积禅师对他寄予厚望,不仅为他削发,收他为徒,期望他以后能继承佛家的衣钵。但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却对整日的抄经念佛,暮鼓晨钟产生了强烈的抵触,终于在11岁时逃出寺院,跑到一个戏班里学演戏,作了优伶。其实,他的长相很丑,又有严重的口吃,可是他却能扬长避短,专演“假官”(即丑角),竟获得了成功,在当时已小有名气。

陆羽在他少年时拒绝智积禅师为其安排终生为僧的原因,很大程度是他认为进入佛门“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场被后人评价为佛儒两道之争的大辩论,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陆羽对未来建立家室、有妻有子,得享天伦之乐的憧憬。但事实是,他一生都未结婚。虽然这其间,他与姿色秀丽的女道士李秀兰相恋了二十年,但谁也搞不清他们为什么没能终成眷属?

陆羽一生对儒学、佛学、诗赋韵律等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以其丰富的茶学知识和高超的烹茶技艺在社会各界乃至朝廷享有较高的声誉。正因为如此,当时的朝廷曾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但都被陆羽婉拒。以至后来研究陆羽的专家始终也搞不明白,为什么陆羽要两次婉辞圣命,坚决不到长安做官呢?

凡此种种,陆羽留给后人太多的谜。

正是这个留给后人太多谜团的陆羽,却在33岁时,历经十年时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经》初稿。此后,又经历了十年时间,特别是因编纂《韵海镜源》(唐代著名的文学著作)时掌握了大量资料,对《茶经》原稿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改和增订。

至此,《茶经》遂成定稿。公元780年,48岁的陆羽在友人的帮助下,将呕心沥血数十载的《茶经》正式刻印。第二年,唐朝的德宗皇帝召见陆羽,要他烹茶,皇帝品饮后,大加赞赏,封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论述茶叶和茶文化的专著。它主要论述了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其内容详实、丰富,语言流畅简洁,篇幅极短,总共7000余字。自此,茶学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历久不衰。

《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约7000字。从各方面总结论述了唐以前及唐代中期的茶学。

“一之源”阐述了茶叶的产地、茶树生长特征和茶叶的功能。

“二之具”介绍采茶制茶的15种工具。

“三之造”叙述了采茶的时间和制茶工艺等。

“四之器”介绍了当时煮茶饮茶的26种器具和使用方法。

“五之煮”介绍了煮茶的方法。

“六之饮”说饮茶始于神农,闻于周公,盛于唐朝,并介绍了饮茶方法。

“七之事”介绍了一些与茶有关的人和事及文献。

“八之出”介绍了唐代产茶的八大地区。

“九之略”是说制茶煮茶的器具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什么时候不可以省略。

“十之图”是将以上九方面的内容以白绢绘成图,看起来一目了然。

《茶经》的内容丰实,是一部茶叶百科全书,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药理学等等。《茶经》还记载了唐朝以前的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书籍,是中国古文化的宝库。

《茶经》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学经典著作。它早于日本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日本的荣西禅师于1191年出版)411年,早于《茶叶全书》(美国威廉.·乌克斯编写,1935年出版)1155年。这三部茶书被称作世界三大茶叶专著,是茶书中的经典。

我们在这里之所以提到陆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陆羽所处的时代——唐代。唐代,是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少有的几个鼎盛与繁荣时期之一。我们说一个时期的鼎盛与繁荣不是单指某一项或某几项的强盛,而是百业的兴盛。在这百业中,就包括茶业的兴盛。现在的茶叶史学家们在追溯中国茶叶历史的发展中,普遍有一个共识: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即史称——茶业兴于唐,盛于宋。

“茶,兴于唐”不是史学家们的猜想,它是由几个标志性事件构成:

一是唐代开始正式开征茶税(也称“茶政收税”),说明茶叶生产与交易已进入相当的规模;

二是边疆的茶马贸易,使茶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之一;

三是茶叶作为贡品出现,反映它的社会地位与皇家的重视程度;

四是茶学专著《茶经》的出现。它的意义在于:《茶经》不仅是一部专门论述茶事方面的专著,更重要的是向我们昭示另一种真理:任何一个重大历史时期,往往都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与重要著作相联系的。《茶经》——当然也包括陆羽本人,既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和标志,又是这个时代的高度与深度。

有一点,或许是茶叶史学家所忽略的,那就是陆羽也是中国第一个茶膏发现者,或者称为启蒙人。这或许是一个新的提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陆羽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个将茶叶中出现的“膏”(茶叶加工后出现的膏化物质)记录在《茶经》里的人。

让我们先仔细品味这个“膏”字。最早,在中国的《说文解字》中,对“膏”字是这样解释的:“按,膏者,脂也。凝者曰脂,释者曰膏。”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fatintheheart),后又专指物之精华(essence)。如:膏髓(比喻事物的精华)。

再后来,古代的中医师们通过熬制的方法将动物或植物提炼出他们认为精华的东西,引申为药膏。

药膏的出现,是中国传统医药中的一大发明,它不仅成功地将动物与植物原始的固态形状与内含的物质分离,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定的浓缩性,不管是内服或是外用更方便,药性更高。

陆羽恰恰是从唐代的制茶工艺中,发现了茶叶经加工之后自然出现的部分“膏化现象”。同时敏锐地感觉到这个“膏化现象”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的药膏有相似之处。于是,破天荒地第一次将这种物质冠以“膏”的名称记录在《茶经》里。

陆羽发现的这个“膏”与当时唐代制茶工艺有直接的联系。

因为唐代制茶与我们今天的制茶方法有很大的差别。那时的制茶工艺几乎是以蒸青饼茶为主。陆羽的《茶经》主要描述的也是唐代饼茶的制作方式。我们说“茶,兴于唐”,也是以蒸青饼茶制作工艺的成熟为代表的。

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饼茶制作工艺高度概括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

“采之”就是采茶;

“蒸之”是将采回的鲜叶用釜蒸熟;

“捣之”是将蒸熟的茶叶未凉前放入杵臼中捣烂,成为茶泥;

“拍之”是将茶泥倒入模具中加以拍击,使其紧密坚实,不留缝隙;

“焙之”是将入模的饼茶解出,用烘焙的方法将饼茶烘干,防止发霉;

“穿之”是将烘干的茶穿成一串,便于运输和计数;

“封之”则是将茶叶成品用特有的贮藏工具进行贮藏。

当然,陆羽虽然只用寥寥的十四个字就将唐代的饼茶制作工艺给予高度概括,但内中包含更深层次的工艺环节及要求却不是我们今人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诠释的。

我们只知道陆羽倡导的制茶方法,对后来的两种茶产生很大影响。

一是云南的普洱茶。无论是传统的饼茶制作工艺还是今天的渥堆发酵的熟茶,我们都可寻到陆羽制茶的思路与踪影。

二是日本的蒸青酶茶。它是唐代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制茶方法,也是日本至今仍然保留着最贴近唐代的制茶方法之一。

让我们再回到陆羽制茶的这十四个字。

这里有与茶膏相关联的几个工序。这其中——“蒸之、捣之、拍之”三个工序是与“膏”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使溢出的茶汁出现膏化现象。

陆羽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他认为在饼茶的加工过程中应“畏流其膏”,意思是如果把“膏”挤压出去,会使制成的茶饼表面像箩筛,形状枯干。他认为最好的饼茶应是“含膏者皱”,即是将茶叶中的茶汁与茶叶挤压出来,又不遗失,仍然附着茶叶表面,经过空气氧化后,使茶汁形成的膏状物质存留在茶叶之间。这就使饼茶的表面由于“膏”的生成,形成皱纹状。因此,在唐代,陆羽认为的好茶表面上一定是“含膏者皱”,这是唐代鉴别好茶的一条标准。

陆羽在《茶经》中最推崇的好茶是“胡靴”。其外观如胡人的皮靴,有细腻的皱纹状,就是“含膏者皱”的典型代表。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后来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不能否认的是,陆羽的发现对后人起到了极大的启示,在他去世的一百多年之后,“茶膏”一词竟悄然出现了。

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

第一,“茶膏”名称正式出现;

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

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他茶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稀少与珍贵;

第四,茶膏一亮相,就作为贡品出现——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当时的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需要补充的是,中国的贡茶始于唐代。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贡两种。

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贡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第一次亮相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出水面的。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之后的唐代出现了“茶膏”,仍然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普洱茶与健康:第二章,普洱茶与减肥(一)


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肥胖明确宣布为一种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肥胖症患者人数正在以每5年翻一番的惊人速度增长,粗略计算,发病人数已接近5亿,每年肥胖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死亡人数已达30万,成为仅次于吸烟的第二个可以预防的致死危险因素,与艾滋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并称为“死亡五重奏”,并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头号杀手。因此,WHO向全世界宣布:“肥胖症将成为全球首要健康问题。”

饮茶与减肥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神农本草经》-书就提及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茶的减肥作用,“久服安心益气轻身不老”。不过《神农本草经》以及一些提及茶的减肥作用的古书,未能进一步说明茶能减肥的原因。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临床实验的研究,发现茶多酚能溶解脂肪,而维生素C则可促进胆固醇排出体外,茶的减肥功效是茶里的多酚类、芳香类、氨基酸类物质和维生素类物质综合作用协调的结果。普洱茶在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南洋、韩国,以及我国港、澳、台等地,皆有“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瘦身茶”等美称。

一、关于肥胖

肥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超重和肥胖两类。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不均匀,是机体内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造成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体重超常。肥胖病在我国是一种社会性慢性疾病,肥胖病系指单纯性肥胖,即除外内分泌一代谢病疾患所引起的肥胖症者。肥胖可见于任何年龄,40~50岁多见,女多于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推荐标准,以体重指数(BMI)为衡量指标。BMI适用于体格发育基本稳定以后(18岁以上)的成年人。体重指数(BMl)=患者体重(干克)÷身高(米)的平方。BMI是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所得的数值,简便、实用。当体重指数<18.5kg/m2时为过瘦;体重指数在18.5~20kg/m2时为稍瘦;20~25kg/m2时为正常;当体重指数数值>25kg/m2为超重。

近几十年来肥胖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肥胖的患病率较高,而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尤其是膳食结构发生变化,在营养不足继续存在的情况下也出现了肥胖和与膳食相关的慢性病急剧上升的情况。长期以来,肥胖的问题在医学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不认为肥胖是一种疾病。直到198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专家委员会才达成一致意见,认为“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肥胖对健康和长寿具有不良作用,其定义为机体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过多的能量”。肥胖已成为危害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因为肥胖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且肥胖通过机体和代谢的作用,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的异常,导致并发症的产生。肥胖疾病严重危害身体健康,造成病人的痛苦,并且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近年来,对肥胖的研究包括病因、机制、防治手段等成为国际大热点,减肥热也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新浪潮。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及体力劳动的减少,肥胖症患病率与日俱增。Framingham研究对5209人26年的随访资料表明,相对体重过重是冠心病发病、死亡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而且独立于年龄等其他危险因素之外。该项研究最终肯定了不仅重度肥胖患者发生冠心病危险性增高,且中等度,甚至轻度的肥胖亦可使冠心病危险同样升高。国家八五”科技攻关期间进一步发现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上升而上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却随BMI上升而下降。同血糖以及多重危险的聚集性均随着时明确了超重和肥胖与冠心病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普洱茶与健康:第二章,普洱茶与减肥(二)


BMI的在我国人群开展的超重人群干预试验和临床药物干预试验都进一步证明,肥胖已成为影响现代人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肥胖人群正在逐年增加。目前,对肥胖症的治疗正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把胖症已成为全球范围迅速增长的流行性疾病。它不仅会引起身心障碍(psychologicaldisturbance),而且还是多种代谢紊乱综合征的危险因子。肥胖者患猝死、脑卒中、冠心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风险率分别是非肥胖者的2.8、2.0、1.5及1.9倍。此外,肥胖还易并发糖尿病、哮喘、高尿酸血症、痛风、胆道疾病、某些癌肿、骨关节病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祖国医学对肥胖症的认识较早,称其为“肥人症”,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篇》曰:“胭肉坚,皮满者,肥”,还指出其症状为肌肉壅肥,身热气短,自汗无力,精神不振,还指出肥人“血黑以浊,气涩以迟”,常并发消渴、中风、心痛。本病属于中医“痰饮”、“湿阻”范畴。

1.肥胖的病因病理

目前,对于肥胖症的病因学研究仍然是一个“gardenvariet”,也就是“百花园”(也即“百花齐放”)的意思,没有一种学说能够确切解释肥胖的病因。在肥胖症的发病机理上遗传与环境因素应加以综合考虑。绝大多数肥胖症在遗传学上属于复杂病。除此以外,比如感染、营养、饮食(热量摄入过多,尤其高脂肪或高糖饮食均可导致脂肪堆积)、活动与运动因素(运动是消耗能量的主要方式。运动减少,能量消耗降低,未消耗能量以指肪的形式储存于全身脂肪库)、神经精神因素、代谢因素等(如它常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缺血性心脏病等集合起来出现,因而它也是一种代谢异常性的疾病)也是应加以考虑的因素。澳大利亚科学家科林斯近日宣布,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令人肥胖的又一种基因“培根”基因。这种新基因会生产大量增加人的食欲的蛋白质,从而使人摄入超过身体需要的热量,从而导致肥胖。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三种与肥胖有关的基因。

祖国医学认为,饮食不节、肥甘厚味过多,会损伤脾胃功能,使运化能力减弱,湿热内生,留于孔窍、肌肤,使人臃肿肥胖;久坐少动,久坐伤气,气血流行不畅,脾胃呆滞,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于肌肤、脏腑、经络而致肥胖。此外,人的先天禀赋对肥胖有影响;七情因素对肥胖的影响也较大。肥胖患者从表面来看形体壮实,为实证,实际上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正气虚衰,脾、肾虚为其本,痰、湿、浊、膏脂、瘀为其标。

我们观察到,白领人群的基本特点为精神压力大,体力劳动少,脑力劳动多,很少有时间做运动锻炼,因此中年以后发胖的几率较高。故〈世补斋医书》云:是(“……然逸之为病,正不小也。

2.肥胖的临床症状

(1)轻者无明显症状,中、重度肥胖表现有乏力、怕热、出汗,动则气短心悸,以及便秘、性机能减退等症状,女性可伴有月经不调等症状,部分病人由于内分泌功能失调而浮肿,也可因为脂肪过多或活动减少,下肢血液、淋巴液回流受阻而引起浮肿。

(2)胸部脂肪过度堆积,可致低换气综合征:气促、脉数、无力、易倦、嗜睡、紫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氧分压、动脉氧饱和度下降。

(3)儿童肥胖可致运动不灵活,不愿参加活动,易出汗、心慌、气短亦是患儿丿活动后常见的症状。此外,患儿抵抗力低,易患呼吸道疾病,部分患儿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3.肥胖的治疗

目前,对肥胖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抑制食欲中枢,另一种是促进体内脂肪和水分的排出。两种途径均有很大的弊端,不能为绝大多数的肥胖患者所接受。肥胖给人们带来的烦恼与日俱增,虽然减肥的方法五花八门,但结果很难达到减肥的目的。因此,寻找一种简便、安全,易于接受且疗效可靠无副作用并能够持久应用的减肥方法尤其重要。

二、普洱茶减肥机理的研究

普洱茶是以地处海拔近200米的云南的大叶种晒青茶经过后发酵加工而成的紧压茶和散茶。许多饮茶者亲身体验证明,持之以恒地喝普洱茶能不同程度地减轻体重。然而,医学上做动物实验的多,作临床研究的少,个别人及周围朋友喝后有效的也多见,但对此作系统的、有对比的临床观察的却鲜有报道。普洱茶史载其具有健脾化湿、明目轻身的功效。

普洱茶与健康:第七章,普洱茶安全性的研究(二)


(二)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并非指《绿颜色的食品,而是特指无污染的安优质、营养类食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由于与生命、资源、环境相关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绿色”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具有显著特点:

1.强调产品出自最佳生态环境

绿色食品生产必须从原料产地的生态环境入手,通过对原料产地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因子严格监测,判定其是否具备生产绿色食品的基础条件。

2.对产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

绿色食品生产过程必须通过产前环节的环境监测和原料检测;产中环节具体生产、加工操作规程的落实,以及产后环节产品质量、卫生指标、包装、保鲜、运输、储藏、销售控制,确保绿色食品的整体产品质量,并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

3.对产品依法实行标志管理

绿色食品标志是一个质量证明商标,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保护。

二、普洱茶安全性的研究

关于普洱茶安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普洱茶对人体会不会有害?普洱茶究竟有没有毒?普洱茶在渥堆时有微生物参与,会不会有有害微生物出现?

普洱茶因其独特的保健功效及饮用价值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普洱茶热”也随之兴起。随着普洱茶消费市场不断升温,国内外许多厂商开始生产普洱茶,越南、泰国等国也推出以当地品种做原料的普洱茶参与市场竞争,普洱茶市场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有关协定要求和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有关准则,食品卫生标准的制定必须进行危险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价。因此,对普洱茶进行有效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是保证普洱茶质量卫生标准、质量与国际接轨、保障出口安全的重要措施。西南夜业大学叶研究所长刘勤晋教授在云南省首目普洱茶国际研讨会报告中说,普洱茶有“减肥茶”、“美容茶”等美称,是我国重要的出口茶类。为了提高普洱茶的安全品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普洱茶产业健康发展,我们参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对我国云南省生产的不同贮存年份的的少普洱茶产品和一个云南大叶种烘青绿茶进行了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实验。实验证明,普洱茶饮用安全性较高,正规厂家生产的普洱茶是比较安全的,从而为普洱茶卫生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并为普洱茶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了参考。该实验还对普洱茶产品进行了遗传毒性安全性的研究,专家从遗传毒性的角度证明普洱茶具有较高的食用安全性。但由于普洱茶生产中有一个系列微生物参与的渥堆工序,增加了成品中生化成分的复杂性和鉴定的难度,这些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产物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普洱茶的长期贮存与其安全饮用期之间的关系以及普洱茶的贮存与安全性的关系亦需要进一步研究。

为了进一步研究普洱茶生产中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产物,保证普洱茶质量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有效地冲破国际上一些国家借口卫生质量问题而有意设置的技术壁垒,刘勤晋与同事一起,对代表性厂家生产的贮存一年、五年和十年的三个普洱茶产品进行了遗传毒性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证明正规厂家生产的普洱茶是较安全的。

(一)关于普洱茶毒性的实验研究

2004年6月,我们在昆明医学院云南省天然药理重点实验室完成了“普洱茶小鼠灌胃急性毒性”试验评价。本研究对普洱茶进行小鼠灌胃最小致死量试验,其MCD为5.3g/40m/kg体重,为临床用量0.167g/kg体重的31.94倍,相当于一个50kg体重的人,每天饮普洱茶267.03kg才有毒性。

普洱茶与健康:第五章,普洱茶与肿瘤(二)


由于癌发病占恶性肿瘤的90%,肉瘤仅占10%,使得人们习惯地认为恶性肿瘤就是癌症。无论是恶性肿瘤还是良性肿瘤,其本质是相似的,只是对机体的危害不同。癌是由身体细胞自动增殖的异性新生物,这种新生物由一群不随生理需要而自由发展的癌细胞所组成,癌细胞并无正常细胞的功能。由于它的快速而无规律的生长,不但消耗人体的大量营养,而且破坏了正常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肿瘤细胞不断分裂,形成新的肿瘤细胞,并由原发部位向周围组织浸润和向外播散,这种播散如无法控制,将进一步侵犯要害器官和引起衰竭,最后导致死亡。

(二)癌症的病因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的过程。多数癌肿可能从单个细胞演变而来。人体受某些化学、物理、生物等因子的影响,细胞的DNA发生改变,形成变异细胞,此阶段称为启动阶段。再加上某些因素的影响,转入促进阶段,癌细胞便开始形成。此外,癌肿的形成,还受宿主因素的影响,如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等因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决定人体是否会患癌症(包括其他疾病),是由机体内强大的免疫系统所决定,免疫系统是由几种专门能对付和杀伤外来或体内异变物质的细胞组成的。当机体处在精神不振、内分泌功能失调、营养缺乏等状况下,免疫系统的功能将会受到干扰。本来具有杀癌细胞能力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在这时,其防卫功能可能被削弱而导致癌症的发生。美国科学家经过长达30年的研究,发现成年人体内淋巴细胞旦显著减少时,在一定时期之内就可能会有危及生命的疾病发生。临床检测发现,患癌症病人的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免疫功能的异常与癌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它既包括外界因素,也涉及遗传等内部因素。外源性致癌因素包括化学、生物和物理性因素。包括电离辐射、紫外线、纤维及异物刺激、热辐射、长期机械性炎性刺激、创伤等,以及腌制食品中的亚硝胺类,装修房屋油漆中所含的苯、甲醛等成分,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碳粉及铅等有害气体,油烟中的苯并芘等都是致癌的祸根。内源性致癌因素包括遗传、内分泌、免疫、营养、精神及性格等机体内环境的破坏。

二、普洱茶抗癌的研究

自从1987年日本的富田勋的研究组最早报道了茶叶中的主要组分EGCG对人体癌细胞具有体外的抑制作用以来,20年来各国茶叶研究学者发表了数以千计关于茶叶抗癌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于1999年正式列项开发茶叶中的有效化合物,作为人体癌症的化学预防药物。但茶叶不是“药”,不能期望将茶作为种治疗多种疾病的药物。

普洱茶与健康:第二章,普洱茶与减肥(三)


2002年,我们在临床观察了陈年普洱茶对高血脂和高尿酸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血尿酸水平的影响,发现长期饮用一定浓度的普洱茶,能有效降低高血脂症和高尿酸患者的血脂和血尿酸水平,而肥胖患者常会伴发高血脂我

和高尿酸。基于数千年中国普洱茶的饮茶历史文化背景,我们在“云南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普洱茶小鼠灌胃急性毒理实验”。在表明普洱茶无毒的前提下,结合有关文献记载,进行了“普洱茶对不同人群体重影响”的研究工作,应用普洱茶对123人进行了系统临床观察,结果证实普洱茶的确有良好的减肥作用,且几乎没有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1.普洱茶减肥临床观察

应用普洱茶对肥胖人群体重影响的研究工作从2002年3月至2005年10月,历时3年半,我们观察了123名自愿者在持续饮用一定浓度的普洱茶1个月后3个月内体重变化情况。由于体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尽量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消除偏倚,我们将观察人群圈定为政府公务人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为这部分人群文化素质较高,生活规律性强,收入稳定,饮食结构变化较小。

123名自愿者全部是门诊病人,其中男72人,女51人;年龄28~56岁,平均年龄45.3岁。

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亚太地区肥胖及其治疗的重新定义》体重指数、(BMI>23)判定。根据体重指数(BMI)选择体重正常组47人(BMI<23)和肥胖组76人(BMI>23),其中体重正常组男29人,女18人,年龄最小30岁,最大53岁,平均年龄44.5岁;肥胖组男43人,女33人,年龄最小28岁,年龄最大56岁,平均45.7岁。体重最重者为97kg,男性,其身高为178cm,体重指数(BMI)为30.65;体重指数(BMI)最大者为31.24,体重77kg,女性,身高为157cm。全部人群均坚持观测全过程,无人中途退出。

排除标准:为了使自愿者相互之间具备可比性,对照意义更大,我们在选自愿者时,排除重大疾病(心脑血管病、慢性肺部、糖尿病、肾病等),内分泌—代谢病引起的继发性肥胖症患者除外,肝肾功能不正常者亦除外。因为多数肥胖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脂血症(又称“高血脂”),因此,高血脂患者不排除。

症状表现:肥胖组76人中,以怕热、易出汗为主症的23例;以胸闷气短为主症的18例;以倦怠乏力为主症的11例;以头晕头昏为主症的19例;以记忆力下降为主症的5例。伴便秘症状的17例,伴性功能减退的12例,伴高血脂的46例。食欲旺盛的51例,嗜食肉类的43例,喜爱甜食的34例,习惯吃夜宵的23例。

饮茶方法:两组均给予普洱茶每日10克,饮用方法,在饮用普洱茶时,我们要求饮头道茶的时间为早饭后,用约200毫升、80度以上的沸水冲泡,一天内可连续冲泡8次以上,一日量不低于1000毫升,第一泡到第三泡每泡泡1~3分钟,以后几泡可适当延长时间。连续饮用1个月。所有自愿者均被要求按平常饮食量和饮食结构进食,生活规律也一如既往。其余不作其他要求。普洱茶由康提生物有限公司普洱茶厂提供。

检测方法:在饮用普洱茶1个月后检测体重及开展实验室的检测,并追踪监测3个月。每月检测1次。使用同一台仪器。检测体重、肝功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糖、血脂(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肾肝功能(尿素氮、肌酐)、血尿酸。

结果显示(将数据整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饮用普洱茶后肥胖组的体重减少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肥胖组体重明显减轻,体重指数下降,与饮用前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76人的体重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有效率100%。在3个月随访过程中,肥胖组中只有一例体重反弹,停饮30天后又继续喝普洱茶,重新饮用普洱茶30天后体重降低2公斤。

结论:普洱茶能有效地降低肥胖人群的体重,对体重正常人群的体重无明显影响。为一安全有效、可长期服用的减肥药物替代品。

普洱茶与健康:第二章,普洱茶与减肥(四)


现代医学证明,普洱茶对于减肥、降低胆固醇、帮助脂肪代谢、抑制高血脂及心脏病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不像一般药物那样会产生副作用。随着人们养生观念的加强,它将越来将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根据研究资料显示,想减掉腰部赘肉的人最适合喝普洱茶,因为它经过独特的工艺发酵过程,可以提高酵素分解腰腹部脂肪的功能。多项研究显示,长期饮用云南普洱茶的人,4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体重减轻,脂肪新陈代谢明显,且年龄在40至50岁的人群效果更显著(视个体而不同),而且长期饮用无副作用。国外研究亦支持这种说法。普洱茶在水中溶解后有促进新陈代谢、平衡和节制胆固醇的奇效。普洱茶中的麴菌含有微量脂肪分解酵的脂肪酶,这对脂肪分解具有效用。

2.其他关于普洱茶减肥的研究

云南茶业进出口公司:长期饮用云南普洱茶的人士中,40%以上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体重减轻,脂肪新陈代谢明显。

昆明医学院临床实验证明:使用云南普洱茶医治高脂血症55例与使用疗效较好的降脂药物安妥明治疗的31例对比,云南普洱茶的疗效还高于安妥明,它降低胆固醇的效果则与安妥明相似,且长期饮用无副作用。

台湾大学食品科技研究所:普洱茶确有助于降低血浆胆固醇、三酸甘油及游离脂肪酸,还有减少胆固醇性脂肪肝的作用。

1985年12月日本杂志〈健康》:麴菌后发酵普洱茶可抑制体重增加,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梁明达、胡美英教授,云南昆明医学院:普洱茶有杀死癌细胞、抗突变、防癌功能及减肥降血脂的作用。臼本朝日啤酒和朝日饮料两公司经过对中国茶的多年研究发现,原产于中国的普洱茶对维持减肥效果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普洱茶与健康:第一章,普洱茶的性味归经(二)》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普洱茶味”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