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深处有人家:民族风情点亮客栈新经济

发布时间 : 2019-12-09
花茶山楂 菊花茶山楂 绿茶山楂水

花茶山楂。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得名,是中国西南边陲重要的交通枢纽。这里居住着拉祜族、佤族、傣族、布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拉祜族2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是拉祜族原生态文化,保留和传承较为完整的村寨,全村人人能歌善舞,快乐的唱跳为这里的人们创造了“一把吉他走四方、快乐拉祜美名扬”的传奇。而澜沧,不但拥有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更是爱茶之人心中向往的一片圣地。其境内的景迈山是中国六大茶山之一。山中占地2.8万亩的连片古茶园,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堪称“茶树自然博物馆”。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为澜沧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民宿提供了天然优势。2016年,澜沧在首届中国国际民宿发展论坛中获得了“中国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县”的殊荣。

仙贡,景迈山土生土长的傣族姑娘。她既是当地茶产业发展的致富带头人,也是景迈山第一家民宿精品客栈“景迈人家”的创办者。“景迈人家”采用的是傣族最传统的干栏式建筑风格,屋檐转角的每个细节中都可见主人仙贡素朴雅致的个人色彩。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就地取材,寓意吉祥的手工织物,这些傣家民居最常见的陈设当中,既有家的亲切,也有民族风情的特色,更有仙贡对家乡朴实却深厚的情怀。景迈人家一共有15间客房,门前可见云海日出,屋后便是古树茶园。古朴的傣家小阁楼,点缀在大自然的风景当中,便有了取天地之精华的灵气、也更多了一份如诗如画的清透。无论是爱茶之人、还是旅游过客,一旦住下都会安心于此。或流连于客栈门前的苍茫云海,或沉醉于古树茶香的山野气韵。而对于主人仙贡来说,茶和民宿的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除了要体现在“住”,更要体现在“吃”。2012年仙贡推出“茶宴”,成为民宿的一大亮点。

位于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核心地带的芒景村,是一个布朗族的村落。这座座落在村边的“叭岩冷客栈”于2016年初建成,以其静定之美迅速赢得市场,成为当地民宿产业发展中极具竞争力的一家。对于布朗族的村民来说,叭岩冷代表着整个民族的精神信仰。据说,叭岩冷是千余年前带领部落来到此地定居的首领,当年正是他率领族人开垦茶园,并留下遗训称“唯有留下茶树才能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就有了今天布朗族人依山而居、以茶为生的渊源。布朗人对于茶祖的崇拜成了传承千年的信仰,而这种信仰被当地的村民陈伟红巧妙的运用在了民宿的设计上。布朗族建筑标志最为明显的就是屋檐转角处的三片茶叶图腾,院内阁楼依茶树而建、玉米芭蕉悬挂屋檐,透过火塘的炊烟缈缈,一派村落田园的清新之美让整个民宿顿时有了生活的气息。走进大堂,印入眼帘的满是主人对过往生活的回忆。

在叭岩冷民宿,一切都那么随意。没有太满的行程、没有目的的放空,单是不经意的了解主人的生活,就足够让你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乐趣。和其它少数民族一样,布朗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快乐民族。这种氛围,只有到了晚上山谷幽静、月上枝头的时候,才会在叭岩冷民宿出现。虽然这家民宿开业不到一年,但是在整个景迈山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也许正是因为这随意里多的几分用心,安静中多的几分热情,才使得这个并不张杨的养心之地备受好评。

cY316.com延伸阅读

勐往曼糯古茶山:藏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的曼糯古茶谁人知?(二)


接作者上文《勐往曼糯古茶山:藏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的曼糯古茶谁人知?》。曼糯因靠近思茅,汉文化接受较早,寨子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讲汉话,与老人们交谈可获得不少曼糯的信息。据老人们介绍,曼糯的布朗人是从澜沧迁来,来曼糯有400多年了,七八十年前曼糯还很兴旺,有三个布朗族大寨,人户超过200户,家家都有茶园,寨子里还有两座佛寺,澜沧、思茅的布朗族都来曼糯赕佛。

曼糯附近有块巨大的岩石,上面有只仙人脚印,不仅方圆百里,连缅甸的布朗族也常来朝拜这块有仙人脚印的岩石。每逢傣历新年节是曼糯最热闹的日子,远道而来的与本寨子的布朗人都聚集在仙人脚印岩石前举行欢庆活动,几千人在大岩石前泼水、唱歌、跳舞、丢包、摆供品、放高升、互祝幸福吉祥要热闹三天才散去。

后来由于茶叶不好卖了,曼糯人无钱维修佛寺,两座佛寺破烂不堪于1958年拆去,没有了佛寺,外乡人来曼糯的就少了。茶叶兴、曼糯兴,茶叶衰、曼糯衰,商道寂静、曼糯也就寂静了。

曼糯现有3个寨子,大寨、上寨、中寨,大寨为布朗族寨,上寨为汉族寨,中寨为汉族与拉祜族同住。布朗族有90多户,汉族有30多户,拉祜族只有10多户,汉族寨与布朗族大寨相距不到50米,仅隔一条村道。汉族寨为平房,布朗族寨为干栏式木楼,从建筑上便能分出哪是汉族寨,哪是布朗族寨。汉族寨的村民说他们自祖上来曼糯已有五代,由此推断出汉人是光绪年间来曼糯定居的。

曼糯最早的居民是布朗族,茶园自然由他们所开,三个寨的布朗人历史上共种过多少茶园,没有史料可查,我们只能去山上一块一块地测看曼糯的古茶园分布于寨子旁及四周的山坡上,顺着进村的大路走,离寨子还有半公里便可看见成片的古茶园,曼糯久远的历史便进入视线。

寨子边布朗人的菜地里几棵七八米高的古茶树枝叶繁茂浓绿成帐,两个人站在一棵树上摘茶,身子被枝叶遮挡得看不见。寨子里的布朗族老人说,像这样的大茶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很多。

曼糯大寨与上寨紧紧挨连,两个寨子后面是一道较为平缓的山梁,东西长约5公里,整道山梁到处是零星的或成片的古茶树,顺着草坡走看,草丛里有数不清的古茶树桩,可以看出这道山梁过去全是茶园。曼糯种着粮食的地里也零星生长着古茶树,这些种粮食的地无疑也是茶园所改,笔者为考察曼糯古茶园曾随曼糯村的几位村干部在山上转了1天,几位村干部却说一半古茶园都还没没走完。

曼糯的古茶园面积大但损毁比较严重,成林连片的少茶树分散,但从现存古茶树占山面积来看,一百年前茶园没损毁时面积至少在五千亩以上。曼糯的布朗族老人也说,听上辈人讲,过去茶园太多,3个寨的布朗人都管不过来,才分了许多给汉人和拉祜人。

曼糯大寨有两位80多岁的老人,她们还记得小时候经常看见宣威人背着大背箩来买茶,来一次有二三十人,曼糯人称宣威人为老背背,宣威人不来时村里人便背着茶去澜沧的新营盘、雅口去卖,过节时还有玉溪的戏班子来曼糯唱戏,唱的是汉话,布朗人听不懂,只有那几家汉人才知道他们唱些什么。国民党还没走时,曼糯的茶就卖不出去了,日子不好过,一半布朗人迁走。

曼糯在勐海到澜沧的古道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勐海至澜沧的公路修通,曼糯的古道行人渐少,马帮也没有了,曼糯的茶没人来买、村民们只有砍去茶树种粮食,茶园年年减少。

另一方面,勐往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重点发展的是橡胶,茶叶不再是主角,几十年来全乡也没增加多少新茶园,厂家也很少去光顾勐往,各种机会各种场合,各种媒体在介绍勐海茶叶时都极少提及勐往,曼糯的过去,曼糯那几千亩古茶园真正是被外界遗忘。

五六十年的遗忘,自然的人为的毁损,使曼糯古茶园伤痕累累,即使如此,至今曼糯留下的古茶园仍还有2000多亩,从可采摘的面积、产量来看,它并不比巴达、倚邦、莽枝、革登、攸乐古茶山中的任何一个少,还给曼糯以古茶山地名曼糯今日也有资格受之。

岁月流逝,曼糯无言,如今寻它,美质依然。方圆十里的古茶林故地2000多亩尚存的古茶园,便是曼糯留给人们为它重新定位的珍贵史料。

茶山行:走进勐海贺开古茶园观少数民族茶农祭茶、采茶


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

古茶山属于勐混镇行政区,怒江山脉南延余脉部,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西面腑望勐混坝子,东接帕沙茶山并邻近拉达勐水库,南接布朗山茶山,面积约150平方公里,现有连片古茶园近万亩,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囡等拉祜族聚居地,这些拉祜族寨子都有古茶园(但贺开的拉祜人说最早在贺开种茶的是布朗族)。

茶山海拔在1400-1700米之间,山峦连绵,沟谷纵横,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土壤多为红壤,茶山区域植被较丰富,生长着水冬瓜树、红毛树、花皮树等杂木树和飞机草等多种植物,形成了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古茶树古茶园连成一片,均为普洱茶种,古茶树茶叶内含物质丰富,香高馥郁,滋味浓厚。

贺开古茶园分布于贺开村委会的7个村民小组(帮盆新寨、帮盆老寨、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寨、曼囡、广冈),有古茶树9100亩,其中曼弄新寨、曼弄老寨、曼迈村有连片面积最大古茶树的7200亩,并且与布朗山班章古茶园相连。

在海拔l600米的曼弄新、老寨交界处生长着10多株大茶树,被当地人称作为“茶王”的最大一株栽培型古茶树,基部围粗2.12米,最大干围1.72米,树高3.8米,自基部0.55米处有5叉分枝。树冠直径7.3米,树幅7.3×6.55米,发芽密,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平均一芽三叶长5.6厘米,春茶开采期是3月中旬。属于普洱茶种,树龄达800年。据茶树的主人说最早听说这片茶园是从老班章等地引入茶籽栽种的,特点是茶树较高,叶片特大,节间长,叶尖。最高一株有9米,基部围1.25米,自基部0.45米处有2叉分枝。

贺开古茶园土壤为黄棕壤,古茶园集中连片。所在山体平均坡度30度以上,实际占地面积为9100多亩,古茶园总面积为7240亩。均为普洱茶种(C.assamlca)。古茶树平均基部围0.82米左右,树高平均在2.5米。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树木茂盛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还有生长在村民房前屋后,茶树长势旺盛,构成了一幅“林中有茶,茶在寨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古茶园景观。

贺开古茶山普洱茶特点:乔木古树茶(生茶)条索稍长,茶汤色金黄明亮,香气高纯,有轻微兰香感;口感稍苦涩;回甘快而持久;水性顺而饱满,茶气醇厚、层次丰富,杯底香高而持久,耐泡度高。

以贺开古茶园6个自然村为生态的绿色深度旅游景点,通过对贺开整体连片古茶园的保护性开发及猎虎的民族—拉祜族风情、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的开发,建设必要的旅游接待设施,让游客体验茶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美景,感受古茶文化的深远和厚重。贺开仿佛是天然的古茶树公园,蓝天绿树之下是一片天然的绿草地,一切浑然天成。走近每一棵茶树仔细观看,茶树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苔藓,苔藓留住了水分,其上又长出蕨类、兰花等几种附生植物,每一棵茶树就是一个独立小小的生态系统呢!

勐往曼糯古茶山:藏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的曼糯古茶谁人知?


曼糯古茶山对许多关注普洱茶的人来说,一定还很陌生,过去很少听说过。近10年来各种媒体介绍勐海茶叶聚焦点多在南糯山、布朗山、巴达山、贺开山,极少有曼糯茶山的消息,其他山都被炒得又红又火,唯曼糯还默默无闻的藏在大山深处。它的历史面容、今日状况、少有人知,谁在曼糯种过茶,曼糯有多少古茶园?它能算个茶山吗?一个个疑问,还无人解答。现目前已经有人提出要为普洱茶古茶山修史了,不修则罢,若真要修史,曼糯这个地名是无法删掉的。也许有人要问,真容尚未露出的曼糯竟然会有此重量?曼糯是否有资格入册,让我们先去读读曼糯,打开曼糯的尘封。

曼糯在哪里?它不连南糯山,不靠布朗山,也不接巴达山,它独坐勐海县最北端,距勐海县城100多公里,从县城去看它不容易,顺着澜沧江找它则容易得多。澜沧江流出思茅便进入西双版纳,进入西双版纳后滋润的第一块土地便是勐海县勐往乡,曼糯便在这里。

曼糯在勐往地界内,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划分十二版纳时勐往属于勐拉版纳(勐拉版纳包括今思茅市区和今普洱县城一带在内),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时,勐往在澜沧江西岸,没有受到改流(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勐拉版纳被分解,思茅划入普洱府),但勐往与流官统治的思茅仅一江之隔,车里宣慰司对勐往很难掌控,曾将勐往划给勐遮土司代管。

从普洱府成立到清朝结束,勐往一带处于一种流官政权、土官政权都无法严格有效管控的状态,所以汉人在清代光绪初年已到曼糯定居。民国成立后勐往改为临江县,后又改为临江行政区,曼糯随其划转。

曼糯是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地,有布朗族居住的地方就有古茶园,这是云南茶人都知道的“濮人种茶”的定律,依据这个定律,说曼糯有古茶园就容易理解。

民国以前,西双版纳澜沧江以西各茶山的茶叶大都经勐海——勐阿——勐往从糯扎渡过澜沧江进思茅、普洱。这是江外的运茶古道,这条道穿过曼糯,从曼糯到思茅4天的路程,到澜沧营盘1天的路程(营盘也有汉人收购茶叶),曼糯茶外运比南糯山、布朗山更为方便,这是曼糯过去兴盛的地利因素。

普洱杂志:云雾深处贡茶香


车出贵定县城沿309省道一路向南,让人心旷神怡的田园景致不时地从车窗外远远迎来,又被疾驰的车子甩到身后。时值乍暖还寒的初春,山岭上,田野间,桃花、梨花、油菜花竞相争艳,色彩斑斓。

行不久,远远地看见一座宛若屏障的山峦矗立天际。横亘连绵的群峰,在深远的天际兀出一道分明的轮廓,薄薄的云雾点缀腰间,如水墨画般让人心旷神怡。首任刚指着远山,向参加“全国青年摄影名家走进最美茶乡”采风活动的各地影友介绍说:“那就是云雾山,云雾贡茶就产自这座山!”云雾山位于贵州中部,贵定县南部,系苗岭主峰之一。作为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沅江水系和珠江流域红水河水系的分水岭,海拔最高1961米的云雾山因多云雾而得名。当然令山扬名的并不是这里的云雾以及地理上的分水岭作用,而是这里所盛产的云雾贡茶。比较文艺而又充满想象的说法是,云雾茶在冲泡时“杯盖子一揭,只见杯子里冒出一股白气,先像一把伞,后像一朵云,幻为莲花佛像慢慢升上天空”。尽管云南的茶山跑过不少,但对此行心中还是充满期待,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去省外的茶山采访。

离开坝区,车子一头扎进山的怀抱。一片片沿着山的走势种下的茶园,形成美丽的几何图案呈现我们面前,山里甜甜的空气带着淡淡茶香飘进车窗,精神为之一振。

在云雾山腰的鸟王村关口寨有一座新建不久的亭子,亭中耸立两块石碑。碑文汉字尽管饱经沧桑,但尚可辨识。一块立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月的石碑,镌刻着当时清朝政府的一个“批复文件”,内容大体是苗民雷阿虎报告灾情,茶树枯焦不发芽;经查属实,特拨白银四百二十两,帮助其恢复生产;并将贡茶数量予以确认,地方不得乱加摊派,加重苗民负担;如有官府差人以办茶为名,敲诈勒索滋扰苗胞的,可指名举报等等。另一块碑,是嘉庆十年(1805年)所立,名为“云雾鸟王贡茶地界碑”,内容是清朝政府界定云雾鸟王贡茶产地范围,尤其严词申明此乃皇家茶园,不许任何人染指,严禁私自买卖鸟王茶,否则要“严行处置”。

从京城到黔中山重水复,皇家却不远千里立碑行令,将其设为御用,鸟王茶的品质可见一斑!全国记载有贡茶的地方史料汗牛充栋,但专门勒石为碑记载贡茶的,目前只发现这块。首任刚是云南昭通人,曾在昭通当过代课老师,现在是贵定县茶办主任。他介绍说,碑文中所说的鸟王茶就是云雾贡茶,现在的云雾贡茶主产区在贵定县云雾镇,核心产区是鸟王村。当地有句俗话说:“鸟王十八寨,寨寨十八家。”以前的鸟王村是由18个苗寨组成的,他们是苗族的海葩苗支系,主要分为金、雷、陈三姓,全村现有人口800多人。

海葩苗是苗族中人口最少的支系,全国仅有万余人,他们时代生活在云雾缭绕的茶山之中,很早就掌握了种植茶叶的技术。据说早在2000多年前,生活在云雾山区的苗族就已经发现茶树,并开始了从原生高树茶到茶树的人工驯化栽培过程。至唐代,经过60多代人的辛勤培植采制,终于在黔中海拔1500米以上自然环境独特、云雾缭绕、日光充足的云雾山区、阳宝山区创出了“鸟王茶”、“东苗茶”、“鱼钩茶”、“白云茶”等早期云雾系列名茶。

贵定云雾茶作为贡茶的最早记载,是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向泰定皇帝进贡茶,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皇宫贡品。康熙《贵州通志》、民国《贵州通志》等史籍志书均有“黔省各属皆产茶,贵定云雾山最有名”及云雾茶“为贵州之冠,岁以充贡”之记载,贡茶碑就是这段历史的明证。

乾隆《贵州通志》(1714年)载:“茶,产龙里东苗坡及贵定翁栗冲、五柯树、摆耳诸处。”而今云雾茶的核心产区为云雾镇鸟王村的上坝、竹林、长寿、排山、关口等十几个山寨,产量占云雾茶50%以上。各寨山峰起伏,海拔均在1200米以上,年均气温14.5-15℃,年降雨量1107毫米,相对湿度80%左右,相对湿度大,雨热同季,水分供应良好,年日照率25%左右,常出现多云间晴,云雾多、光照中散射光和漫射光多的天气。土层深厚,多为砂砾质壤土,有机质含量为3~6%,含氮量、速效磷、钾元素均较丰富。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极有利于喜温耐荫的茶树能更有效地利用阳光中的蓝紫光和紫外线增强光合作用,促使新梢枝积累氨基酸、咖啡碱等有效成份,提高茶叶的香气和滋味增进茶叶品质,让所产之茶叶芽肥厚、柔软、香高味浓。

鸟王村茶园环行观光公路两侧,延绵在缓坡地带的一片片茶园,在下午融融的春光里,就静谧地躺在云雾山宽广的怀抱里。站在高处纵目远眺,层峦叠嶂,跌宕起伏,大地显得苍茫而恢弘。而层层叠叠的茶园,如同条条绿色玉带蜿蜒在山岭间,给这种苍茫和恢弘带来了一种别样的柔美。穿着民族服饰的海葩苗妇女,三三两两地在茶园里,一边采着今年的第一拨春茶,一边有说有笑地聊着天。

一位正在采茶的大嫂,给我看她刚刚采下来的芽头。尽管那芽头相对而言已是肥大壮实,但与普洱茶相比显然还是要瘦小很多。大嫂说做一斤云雾贡茶成品需要五六万个这样的芽头,即便是在天气较好、茶芽发得比较多的情况下,很熟练的采茶工一天也只能采到3斤左右的茶青。也就是说,一个熟练的采茶工,一整天所采的茶,也做不出一斤云雾茶。在云南茶区习惯了说公斤,刚开始还以为大嫂说的一斤是指公斤,细问下才知道说的是市斤。

首任刚介绍说,云雾茶的茶种是鸟王茶种,是全国茶叶珍稀良种之一,为贵定所独有。该种植株矮小,形态与苔茶近似,由于源于当地原生树种,所以对当地气候的适应能力极强。鸟王茶种耐寒性强,具有叶色绿、茸毛多、芽叶肥壮、持嫩性强、芽形秀丽,且内含成份丰富的特点。云雾茶采摘细嫩,于每年清明前后开园采摘的嫩芽俗称“嫩采雅雀嘴”,可见芽叶的幼嫩程度。采下来的茶青经三炒、三揉、揉团、提毫、文火慢烘,保持其原芽的鲜锐、形状和茸毫,精工巧制而成。成品茶条索紧卷弯曲,白毫充分显露,外形美观,形若鱼钩;茶汤浓酽,汤色碧绿;滋味醇厚,香气浓烈,具有独特浓厚的蜂蜜香。

让人爱到灵魂深处的老曼峨


老曼峨自然村隶属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班章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布朗山乡东北边,距离布朗山乡政府16公里。老曼峨平均海拔1320米,年平均气温20—23摄氏度。

在傣语里曼峨是“芦苇寨”的意思,据老曼峨寨中碑文记载老曼峨建寨始于公元六三九年,暨大唐贞观十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七十三年历史。老曼峨现存古茶园面积有三千二百多亩,最大的古树树围有二米二,树龄达八、九百年,古代典籍中有所谓“蒲人种茶”的记载,历史可上朔至周朝武王时代;而布朗族就是“蒲人”的后裔。老曼峨茶香气浓厚锐利、茶气刚猛、苦味厚重强烈、回甘生津快且悠长,是普洱茶中不可多得之佳品。

走进老曼峨寨,处出散发着一股古老而质朴的气息,这气息飘荡在这一方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

老曼峨寨可以说是整个布朗山最大、最古老的布朗族村寨。据寨里佛寺里的石碑记载,老曼峨建寨至今已有1369年,寨里还保存着一口千年古井,见证了老曼峨寨的悠久历史。

老曼峨茶树分布村落四周,主要以栽培型古茶树为主,茶树龄在100年至500年左右。也有才栽种几十年的小茶树,小茶树所采摘制作的茶又名甜茶,这里不做说明。只讲老曼峨的苦茶,老曼峨苦茶其实就是老曼峨的古树茶。老曼峨生态保持原始状态,森林覆盖面积大,古茶树生长于其他杂木树林里面,远看只见树木而未见茶树。

在老曼娥寨周围的森林中,遍布古茶园。一棵棵茶树高大挺拔,傲立林中。“濮人种茶”的历史记载,在老曼峨记录得最为典型。据说,布朗山乡有众多村寨的古茶树,均

景东花山:用茶叶经济重整山河


写下这个标题,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云南大旱了多年,直到去年旱情才缓解。表面上是极端异常的气候造成云南大旱,而我们这次深入哀牢山深处,从景东到镇沅,一直到墨江,发现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行,以及大量山区人口向城镇转移,云南的许多大山,比如哀牢山森林覆盖率比以前高了许多,也就是说山更青了,但这大都是涵养不住水源的青山,留不住多少雨水,大雨下在这样大山里就像滑冰,一下子就滑到溪流与江河里,一日千里地流出云南境内。

景东县花山生态茶园基地,当地的村干部指着茶园旁边的一垄垄梯田说,大家都知道元阳哈尼族梯田,但在景东花山与镇沅九甲一带也有着独具特色的彝族梯田,以前这些梯田都栽水稻,一年四季水不会干,望上去从山脚一直到半山腰都是亮汪汪的一片,大山随时得到水汽的滋养,湿度很大,而不像现在到处是干旱的大山。

“那梯田里亮汪汪的,难道不是水吗?”

“哈哈,那些地早就不种水稻了。我们这里海拔高,属于高寒山区,种出来的稻谷口感不好,没人要,卖不起价。你看到的地种的都是烤烟,上面盖着白色的地膜,那是塑料,不是水!”

“山上到处都是树,怎么还会干呢?”

“以前我们这里盛行牛经济,一到冬天就放火烧山,将杂木杂草烧成灰,但草根还在,到了春天这些草根就会萌发,被草木灰的肥力一催,长成茂盛的优质牧草,牛吃了很长个长膘。后来政府推行退耕还林政策,许多养牛的草山与耕地都种上松树等经济林木,显得山更青了。”

“松树是抽水机?”

普洱市知名茶人李琨接过村干部的话回答说:“松树本身不是抽水机,但是只种单一的松树,就会形成抽水机现象。我们这里海拔高,属于针叶林分布区,种的大都是速生用材型松树,或者种油松收割松香。一片森林要涵养水源,一年四季流水叮咚,需要多种林木共生,并且要有高大的乔木,小乔木,灌木,以及各种野草,这样一来才能形成生物多样性,这样的森林系统非常茂密,阳光照进来,往往很难照透,从而使得山林阴凉潮湿,能涵养水源。如果只是松树,缺乏其他乔木,灌木与杂草,太阳一晒,就一直晒到黄土,林间的水汽就很容易被蒸发,从而出现到处是森林,而大山干旱的现象。”

我明白了云南大旱的真正原因了,一是水田系统的废弃,不但导致水田无水,而且导致以前用于灌溉水田的水库、沟渠、坝塘、扬水站等水利设施废弃,这些本来都是常年承载水体的,以前雨一下,森林可以留住水,水田与各种水利设施能留住水,而现在天一下雨,水就马上跑到江河里流走了,就跟城里到处是钢筋水泥建筑,连土地都打上水泥地板,一下雨,水不能往地里去,就在水泥地上到处流,从而雨稍微下大点城里就到处淹一样。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种的都是单一的经济林木,到处是森林却涵养不了水源。

长期以来,原住民在哀牢山深处已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套生存方式,其创造的农耕文明是一个自循环系统,而现在这个系统已经被打破,由于谷贱伤农,大量水田改种烤烟、甘蔗等其他作物,加上原生林被大量砍伐,多种林木与杂草共生的旧有林业经济被抛弃,种上了水源涵养功能差、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单一经济林木,山区的水循环与生物多样性已经受到严重破坏,导致到处是干旱的青山之现象。通过哀牢山生态困局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用生态经济观念重整山河是迫在眉睫的事。为什么提的是生态经济,因为重建生态系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需要巨大的投入,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是很难完成的。而在景东花山我们看到,茶叶不但能养农富农,而且是打造生态经济的一大利器,是广大山区重整山河,恢复生物多样性,打造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的一条路径。

云南茶叶千百年来都是混林混农茶园,也就是说我们的先民一边将茶树东一棵西一棵种在村寨旁的树林里,其中有各种果树、薪炭林、水源林以及被原住民供奉起来不能砍伐的神树,茶树与其他树种及杂草构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自循环系统;与此同时,我们的先民还将茶树种在田边地埂,与稻谷、玉米、豌豆、花生以及其他果树与杂木林等一起共生共长,形成远看是树林,近看是田地与菜地的独特风景。到了民国,尤其是解放后由于茶叶商品经济的发展,混林混农这一充分体现生物多样性的茶园模式被抛弃,先是改造成只有茶树的满天星纯茶园,然后又大规模推行低产茶园改造,营造了云南茶园面积最大的现代丰产台地茶园。这种单一追求产量的茶园到了90年代与21世纪最初的几年,可谓登峰造极,将一座座山砍得光秃秃的,然后开成只有茶树的万亩茶园,成为云南现代茶产业的骄傲,作为范本在四处宣传与推广。

这一切在2005年以后得到改变,随着原生态茶叶观念的盛行,现代丰产茶园被冷落,老茶园与古树茶受到追捧,于是普洱市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茶园的命题,对全市的台地茶园进行生态改造,通过广植覆阴树,茶园稀疏留养,发展林下产业等措施,重新恢复生物多样性,这样一来生态系统得到重建,而其所产茶叶能以“生态茶”之名卖上更好的价钱,从而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山区打造生态经济指明了方向。

做生态农业不光是投入的问题,其要真正落地还需要考虑品牌与市场的问题。在景东大街乡,我们看到了一处早在五六年前就在建设的生态茶园,不但做了栽种覆阴树,稀疏留养、乔木型留养等工作,而且还高规格修建了电脑控制操作的滴灌系统。但现在滴灌系统已经废弃不用,因为运转起来成本太高,而投资的茶企开拓市场打造品牌的能力不强,茶叶卖不起价,支撑不起建设高投入式生态茶园的高昂费用。当然,建生态茶园不只是高投入一条路径,也可以采用投入相对少的模式,但对于茶农茶企而言,随着生态茶园的普及,不远的将来市场上将到处都是生态茶、有机茶,其将面临巨大的销售压力,利润也将大幅下滑。

通过茶叶的案例可以看出,生态农业不但要在产业上游的种植与加工环节进行投入,更要在下游的营销与品牌环节进行精心打造,这样一来生态农业才会有光辉灿烂的未来,才能用生态经济重整山河,重塑云南美丽乡村。

这次我们来景东花山乡,就是想看看茶企怎样经营生态茶园,创建生态茶品牌,推动生态茶产业的进程。基地的茶园已经放养了好几年,其生态品质是毋容置疑的。但光有品质还不够,还需要对之进行品牌化运作与产业化开发。

我们说,一座山就是一个自循环的生物圈,人虽然能参与天地之造化,但要融入其中,而不能去干焚琴煮鹤的事。我们的先民千百年就融入这个生态循环之中,利用了生物多样化,而不是通过毁弃多样化,来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建立在基本温饱之上的更高物质与精神享受。而到了近现代,准备严重不足的中国,被迅速拖进现代化的命题,各种狂飙突进的发展,使得国人在享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也欠下了严重的生态赤字,重整山河,构建和谐的发展模式变得日益紧迫。云南连年大旱,也给沾沾自喜于绿色生态优势的滇省敲了警钟。怎样重整山河,首先我们要打造生态茶叶经济,并将之作为范本在其他生态作物与经济林木中进行推广,以及在畜牧业中进行推广。其次,我们要构建生物圈。具体到一座山而言,我们一是要对单一经济林进行改造,让其像茶园一样体现生物多样性,不能只种万亩连片单一的松树,或者其他树种;二是要恢复山区水田系统,通过选育良种,找到口感好的谷种进行播种,采用生态方式进行管理,在品牌化的运作下打出哀牢山生态米的名气。

这样一来,有了生物多样的青山就能涵养水源,水田系统恢复了,大山也就变得更加滋润丰腴,才能用其宽广的胸怀与出产回报人类。我想,这就是景东花山进行生态茶园建设的意义:一个绝佳的生态经济建设范本!

柏联银生:生态庄园经济的普洱模式


七月,来到古茶飘香的地方——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的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充盈融融绿意的华美画卷:在1.1万亩郁郁葱葱的茶园里,一棵棵茶树吸纳了天地的灵性与悟性,在云雾里舒展着身姿,散发着茶叶淡淡的清香。庄园规划了茶园、制茶坊、茶仓、茶道、茶山寨、茶博物馆、茶祖庙、精品酒店八项内容,作为世界第一个普洱茶庄园,它以柏联精品酒店作为依托发展高端定制旅游,创新性地将保护与开发、旅游与文化、旅游与茶产业融合发展,引领产业发展,带动周边经济的提升。

从第一座普洱茶庄园——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到中国第一座畜牧雨林咖啡综合庄园——爱伲庄园,再到银生普洱茶庄园、中国普洱漫崖咖啡庄园、云南斛哥庄园的应运而生,普洱的庄园经济生机勃勃,地域品牌风生水起。

普洱庄园,主打绿色生态

普洱被授予“世界茶源”“中国咖啡之都”称号,享有“云南核心药库”的美誉。绿色是普洱最大的特色,生态是普洱最大的优势。普洱庄园,绿色家园,基调就是绿色生态。

近年来,我市立足特色和优势,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依靠科技支撑、创新驱动、龙头带动、内外联动、品牌撬动,规划建设了帝泊洱生物茶谷、柏联普洱茶庄园、银生普洱茶庄园、爱伲庄园、漫崖咖啡庄园、云南斛哥庄园等一批特色庄园,打造集种植、加工、展示、文化于一体的农商融合、商旅互动的庄园经济,并通过构建从田间到车间、进市场、上餐桌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最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把绿色资源转换为普惠群众的生态福利,一方面积极打造国家特色生物产业基地,发展形成了以茶、咖啡、生物药、橡胶、蚕桑等为主的种植、加工、贸易一体化的特色生物产业,走产业化、品牌化路子;另一方面以发展庄园经济为突破口,对现代茶园和咖啡园实施生态改造,推进精品庄园示范建设,庄园建设按照有基地、有加工、有销售、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庄园,带动茶产业、咖啡产业和生物药业快速发展。”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局长卢寒说。

走进位于思茅区马兰箐基地的银生普洱茶庄园,林木繁茂、空气清新。你可以看到基地里到处都装有摄像头,生态茶园里到处竖着黄色的粘虫板,茶厂使用的锅炉全部用电,十分生态环保。

“建设银生茶庄园的初衷,就是想让全国各地喜欢普洱茶的人来这里,亲眼看看我们的生态茶园,看看优质的普洱茶是怎样从源头上保证茶叶的质量安全,让他们真正体验到从鲜叶到茶杯的全过程,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普洱茶。”普洱市银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建荣欣慰地说。

目前,银生普洱茶庄园已经建成有大叶种茶园管理、茶叶初制、茶叶精制、普洱茶发酵、普洱茶压制、茶叶感官审评、茶叶品质检测和茶艺茶道体验和茶叶技术培训,并配备了普洱茶文化、茶山精品酒店和普洱美食餐厅等功能齐备的休闲度假设施。全国各地的茶客们可以在这里观看从采茶、鲜叶处理、初制加工成毛茶,到精制加工,再到压制成普洱茶成品的全过程;远道而来的游客可以在这里充分了解普洱茶文化,可以自采自做普洱茶饼,真正体验从鲜叶到茶杯、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生态产品。

庄园经济,促进融合发展

“庄园要发展,最关键的是融合,产业上的融合、经济形式上的融合、经营方式的融合,这三点缺一不可。在漫崖咖啡庄园,您能喝到精品咖啡、品到普洱茶,能吃到生态的蔬菜瓜果,更能体验到中医理念的养生项目。这就是庄园经济的融合发展。”普洱漫崖咖啡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斌探索出了一条庄园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据介绍,正在创建的“中国普洱漫崖咖啡庄园”是一个集咖啡标准化种植示范、精深加工、生产销售、科研推广、文化展示、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精品咖啡庄园。漫崖咖啡庄园位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太达村老凤寨旁,环境优雅、土地肥沃。项目2013年开工建设,计划投资5600多万元,新建10000余平方米房屋,实现一园之内科研、生产、仓储、销售、传承、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议聚会等一站式服务。

目前,普洱漫崖咖啡实业有限公司在原计划投资5600多万元建设的“中国普洱漫崖咖啡庄园”项目基础上,新增了生态农庄的建设,并在宁洱县城设了“漫崖金凤凰生态果蔬配送站”,为广大市民提供新鲜的绿色食品。同时公司通过与北京九丰园生态养生公司的合作,引进了大健康养生项目,扩展了庄园休闲养生的功能。漫崖咖啡庄园在建设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融入生态种植、产品加工、观光旅游、休闲养生、娱乐餐饮等,以“庄园经济”引领普洱特色生物产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打造具有普洱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一个个代表普洱模式的普洱茶庄园、咖啡庄园、石斛庄园依托着坚实的绿色生态环境,正从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企业提供)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生在那云雾深处。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生在那云雾深处。

在中国西南边陲云南,有一座山叫做无量山。无量山雾深而飘渺,站在山巅,脚下是片片似隐若现的浓雾,倒真有一点仙风道骨,宛如仙境的感觉。我想正是为此,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无量山成为了逍遥派掌门人无崖子的隐居之所,段誉与神仙姐姐的邂逅之地,武林高手对决的地方。然而今天的无量山在褪尽了武侠世界的刀光剑影,远去了小说里的鼓角争寒之后,拥有的是一片遗世独立的单纯宁静,和那一望无际的郁郁茶园。

深山有老林,老林出好茶。无量山山高雾浓,自古便是天然的优质茶园。无量山彝族先民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因而在无量山腹地分布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茶园。尽管这些茶园中大部分是栽种型古树茶,但其生长的历史也是足够悠久,绝大多数已经有至少两百年的树龄。无量山不仅有着逾万亩的栽种型古树茶,同时也有着数量庞大的野生古树茶。林街乡岩头村箐门口无量山大石门,是景东野生大茶树分布最多的地方,野生古茶树分布面积达1.5万亩,专家考证,最古老的茶树树龄约1500年。

无量山古树茶早已在茗茶社区享有盛名,不仅是因为其古茶树的树龄够老,更主要还是因为其优质的茶叶和独特的风味。无量山茶得天独厚,垄断了天时地利的优越自然条件,由于山高而温低,使得芽叶生长较为缓慢,光合作用充足,因此用无量山茶叶原料生产的茶,内蕴独特,香气浓郁。生茶清香,生津止渴;熟茶醇厚,韵明香高。古人有诗赞曰:“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十里外,味酽一杯中”。

茶林深处,有漫山茶歌。

无量山古树茶每年只采一次,即春茶。由于此时的茶树经过冬眠后,内部已经储藏了许多营养成分,加上冬春阳光照射薄弱,茶树生长相对缓慢,使茶叶中某些香气物质得以充分形成和沉淀,从而提升了茶叶的品质。也正是因为好的古树茶每年只采一次,真正好的古树茶料每年不到五百公斤,数量稀少,极为珍贵。

春茶的采摘需要在开春之日开始,至小满之日结束。每年的这个时候,生活在无量山脚下的彝家姑娘早早的便要背上竹篓上山采茶。在清晨的第一米阳光中唱起彝族古老的采茶谣,额头细密的水珠不知是浓雾化珠,还是辛勤的汗水在映照姑娘们的勤劳善良。采茶是无量山茶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而由于无量山古茶树枝干硕大,采茶就不仅成了姑娘的专责,很多汉子也纷纷爬上了茶树,在采茶劳动中与树下的姑娘们情歌对唱。于是苍老葱郁的古茶树不仅为彝家儿女带来生活的繁荣,同时也见证着他们美好的爱情。

好山出好茶,好茶,是一首唱不完的歌。

云南南涧凤凰沱茶厂生产的“深山老林”普洱生茶,采无量山百年古树茶,以古法煎炒压制而成,外形圆润平坦,香气清香灵逸,品味轻涩回甘,有“深山出老林,品味独一佳”的赞誉。“深山老林”普洱生饼以无量山为名,取其生于遗世独立的原始林木之中,享受天然的阳光湿雾的呵护,百年时光的酝酿,最后成就一饼真正的好茶。

其一,用料上乘,珍稀难得。“深山老林”所采用的原料为深山原始野茶,这种茶树是最古老的茶树,一般生长在海拔2000至2500公尺之间。深山原始野茶树身往往粗大壮硕,但由于其纯粹依靠天然生长,故每年茶叶产量并不稳定。另外,为了保护古茶树,当地茶农坚持每年只采摘一次春茶,并且必须至少留下三分之一的芽叶,故古树料数量极为稀少。

其二,风味独特,品味一流。无量山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湿润,加上独特的上帝气候,使得当地有“一山不同味,一里不同天”的说法。其中“一山不同味”说的便是无量山茶独特的山头风味。“深山老林”的原料来自无量山不同海拔和山头的古树茶园,其风味可算是千变万化,无一饼相同,但却又都体现出无量山特有的那种清新之感。

深山老林,拥翠波绿海;凤凰无量,有沁人茶香。

茶山朝圣:茶话贺开古茶山


基本云南所有茶区都有一个共性,茶价飙得越高,茶农新房子也就盖得越快。2005年贺开古茶山的拉祜族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900元,生活清贫苦寒。如今,贺开不断盖起新房,茶农每天骑摩托,开汽车在茶山上来来往往。

贺开的主路边有几幢新建的干栏式房屋,在离屋子不到20米的斜坡中,差不多有10多棵已经枯死的古茶树整齐的站立在山坡上,古茶树的枝干末端包裹着白色的塑料袋,因为建房修路白色的袋子已经变成灰色,枯死的茶树四周都是被黄灰泥水覆盖住叶子却仍然枝叶扶疏的茶树,说不清为什么这一幕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似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索取,大自然总是给予最大程度的包容。“这些应该是建房子的时候移栽的茶树,等我们发现的时候已经枯死了,茶树移栽基本是活不了的,虽然茶农已经尽力挽救,最终还是死掉了。”话到这,贺开古茶园保护与培训站副站长陈琳满脸无奈的摇摇头。人人都有追求住好房子,过好日子的权利,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建房,又保护古茶园应该是当下许多茶山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普洱茶名山头的少数民族民居正在消失,易武、老班章、老曼俄成片的蓝色琉璃瓦屋顶,取代了传统的黑灰色瓦片,密集的房屋,拥挤的街道,家家户户洋楼汽车,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山寨房屋掩映在古树古茶林之中的景象,只能永远“活”在照片里。

弹石路只铺到贺开村口,再往里曼弄老寨、曼弄新寨一路都是挖掘机、压路机在不停施工拓宽路面。一群孩子蹲在路边的土堆上玩耍,路过的车辆扬起漫天灰尘,我下车给孩子们分发带来的糖果,却惊讶地发现他们玩耍的土堆旁边横七竖八地躺着被连根挖起的古茶树和其他杂木,顺着挖机开过的方向望去,道路两侧都有被推倒的古茶树和杂木,有的已被黄灰掩埋。很显然原来茶树生长的位置正好在拓宽路面的范围之内,修建5A级景区道路是先决条件,如果修建房屋移栽古茶树算是尽人事听天命的话,那么对茶树没有任何挽救措施的修路,就等同于直接宣判死刑。

之前有看过贺开古茶山拉祜文化旅游区一期项目获得正式立项的报道,《贺开拉祜古茶文化园保护与发展规划》将贺开拉祜古茶庄园定位为:普洱茶寻根溯源和文化体验圣地,世界知名的普洱古树茶原生聚落博物馆,把贺开古茶山打造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拉祜文化展示与传承地、世界古茶文化传承的代表项目及云南古茶保护的示范性项目。古茶文化园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是美好的,但面对路边成片的不可再生的古树茶因发展而“献身”,不免让人有未开先毁的质疑,如何巧妙维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制约与协调,或许是比开发更急需解决的问题。

回到贺开古茶园保护与培训站已是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缓缓泻下笼罩着整座茶山,想起所见种种与这般美景对比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终于明白小茶童为何面露难色,要我先填饱肚子再上山,溜完茶山实在没什么胃口。在保护站的聚仙楼喝上几泡正宗的曼迈古树茶,听着盛夏虫鸣,躺在帐篷里枕着星空入眠,这返璞归真的宁静与美好平复了我复杂的心情。

清晨,我坐在高处望着寨子里炊烟袅袅,听着鸡鸣狗叫,一边搂着我身旁的狼犬丽丽,一边满足地啃着版纳小玉米。想起我头一天还在机场路上打不到车,拎着行李走了一公里的悲惨经历,瞬间幸福感爆棚。突然,这份宁静被嘈杂的汽车轰鸣声打破,杂乱的脚步声和交谈声渐渐靠近,保护站的后门聚集了很多人,听口音一定又是来茶山朝圣的大部队,我特意数了数一共5辆大巴,车上没有标示来自那一家茶企业。

乌泱泱的人群涌进茶林里,拍照、交谈、尝鲜叶……我好奇地走到一哥们旁边套近乎,原来他们都是某茶企的经销商大多来自东北。这时,一只空的矿泉水瓶子扔到我脚下,一位年轻的男子焦急地问我,“姑娘,最近的卫生间在哪里?”,“帅哥瓶子不能乱扔,这里满山遍野都是卫生间,‘唱山歌喽’。”他愣了一下,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朝山坡下走去,可瓶子还躺我脚边。“姑娘,请问茶树在哪里啊?”我诧异看着东北哥们回答道,“满山都是茶树啊,你身旁不就有一棵吗?”,另一位又问,“这就是茶树啊,我们喝的普洱茶就是这树上的叶子?”我点点头,他大呼到“喂,大伙周围的都是茶树,普洱茶就从这树上来的。”话完,七位茶友集体来到树前拍照留念,顺便摘了几片树叶做纪念。

等人潮退去,空旷平缓的山坡上,茶林里满是垃圾,这不禁让我产生怀疑,来茶山朝圣的人群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爱茶、懂茶、用心学茶的人。就算来茶山的都是刚入门的普洱茶爱好者,组织方是否有义务向大家介绍茶区最基本的情况,如果千里迢迢的茶山朝圣之旅,成为到此一游的“中国式旅游”,那么“朝圣”还具有多少意义?无可否认茶山朝圣热,在无形中带动了茶区经济,改善了原住民的生活条件。但是,如果不懂得保护,破坏了原住民的生存环境,茶山朝圣给原住民带来的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普洱茶6大知名茶山3大茶祖和9大世居种茶民族_普洱茶


普洱茶是中国特有的以地域命名的云南传统名茶,因集散地在现今云南省宁洱县(古称普洱府)而得名。普洱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和工艺性特点,茶品以"陈"为贵,越陈越香。

历史上的普洱茶主要是指原思茅区(今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出产的以云南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晒青毛茶及用晒青毛茶加工的各类紧压茶,如普洱散茶、普洱团茶、普洱沱茶、普洱方茶、普洱砖茶、七子饼茶等。

了解普洱茶的人肯定都知道一串毫无规律的阿拉伯数字“236789”,其实这串数字就是对普洱茶介绍的一个概况,这串数字对你认识普洱茶也有极大帮助。这些数字分别代表了什么,请接着往下看:

【2种茶(生茶和熟茶)】:普洱茶的分类五花八门,按照形状可以分为散、沱、饼、方、砖、金瓜茶等。按照级别分可以是特级、一级、二级至十级,共有11个等级。无论怎么分法都离不开两种茶(生)茶和(熟)茶。市场上的普洱茶基本上都是这两茶衍生出来的产品。经过渥堆发酵的普洱茶称之为熟茶,而没有渥堆的茶叶称之为生茶,两者的区别是在制作工艺上,切记生茶是变不了熟茶的。

【3位茶祖】:中国传统茶祖,一般人都认为是品尝百草的神农氏。其实全国各地不同茶区供奉的茶祖都不同:四川是吴理真,江浙一带是陆羽,北方是卢仝。而在普洱茶区,光是茶祖也有三位:汉族和基诺族信奉的诸葛亮、布朗族茶祖帕哎冷和傣族的茶祖召笼法。

【6大茶山】:一般指云南出产普洱茶的六大古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内。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日革登、三曰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日慢撒,周八百里。」如今除了古六大茶山外,又出现了新六大茶山: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的说法。

【7子饼茶】:又称圆茶,是云南普洱茶传统加工制作技艺的一种。以普洱散茶为原料,经筛、拣、高温消毒、蒸压定型等工序制成呈圆饼形的紧压茶。因每7个饼茶用竹笋叶包装为一筒,宜于携带及长期贮藏,故称七子饼茶。把七饼圆茶捆为一筒,始为清廷规范计量、生产和方便运输所制定期的一个标准。《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1800克),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

【8大茶园】:普洱(思茅)市见西双版纳州的古新六大茶山深入民心,也把境内的野生茶树群落打造成八大茶园(山),这些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无量山、哀牢山和澜沧江两岸也是普洱市历史上有名的八大茶园,即景迈、邦崴、千家寨、无量山、板山、佛殿山、营盘山、牛洛河等地。

9大世居种茶民族:云南省的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是中国普洱茶发源地,这里民族众多,聚居着布朗、傣、哈尼(阿卡人)、拉祜、基诺、彝(香塘人)、佤、瑶和傈僳族等9种世居民族,所有这些民族都爱饮茶,以茶待客,用茶代酒。最重要的是几百年来普洱茶都是这些世居民族最重要的经济作物。

易武寻茶记|丛林深处薄荷塘


常常会想:以茶为业,依茶为生的人,大扺要为了自己的一生所爱,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就像是钟爱普洱茶的人,一生中至少要有一次,深入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的最深处,去探访国有林的古茶园,最好不过的自然是易武茶山的薄荷塘古茶园。

相约守兴昌号掌门人陈晓雷先生,相期在这个时季,深入探访易武山国有林中的古茶园。将近上午十点钟,摩托车声轰鸣作响,门前来了三辆山地越野摩托车,我们一行今天将要骑乘摩托车前往探访薄荷塘古茶园。90后的小伙子卢禄骑着摩托车带着我前头带路,另一个小伙子刘承骑着摩托车带着马博峰紧随其后,陈晓雷骑着摩托车带着董董姑娘殿后,一行六人上路直奔目的地薄荷塘古茶园。

车出易武镇,右转下山沿着214省道奔向江城方向。高山之巅的易武镇位于白云之上,头顶阳光明媚,眼前青山滴翠。摩托车一路飞驰下行,车过高山寨,仿佛转瞬之间就驶入了云雾之间。随着海拔不断下降,头顶上笼罩的尽是云雾弥漫,不见了半尺晴天。冷风森森深入骨髓,果然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转眼间就从夏季进入了秋天。

穿越橡胶树林,就进入了易武西双版纳州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界,保护区在路边上竖立的碑和埋在地下的地桩,都在无言的宣誓和捍卫自己的领地。一界两旁,景象大不相同。一边是葳蕤茂盛的原始森林,另一边则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经济作物林地。

摩托车驶入热带雨林中的小路上,再次感受到了从温暖和煦的阳光下进入阴凉的雨林间的剧烈变化,又一次有了穿越季节的深刻感受。作为北回归线附近全世界唯一的一片热带雨林,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理应受到人们的理解与支持。由此,保护区内留存下来的古茶园就显得尤为珍贵,它是人与自然之间最后的纽带,天赋茶以自然之味,那是茶人们梦寐以求的极品好茶。

坐上摩托车继续在山巅上森林间的小路上穿行,右手边是深不可测的悬崖,左边经历了雨季滋养的野草斜生出来,一个躲避不及,抽打在脸上,生疼。二十分钟过后,总算是扺达了摩托车所能够到达的路的尽头。同许多地方一样,这里也被唤作大平掌。举目四望,平坦的地方并不大,还停着几辆摩托车,为了防晒起见,车上盖着树枝野草。

就在我四下打量的时候,陈晓雷笑着说:“从这里开始就算作是薄荷塘了,但真正的古茶园却在山谷里,只有走下去了。”已经行至此地,断不可能中途返回,于是一行人沿着林间的小路下行。山半腰的一棵大树上悬挂着一个牌子,上书:薄荷塘古茶园,欢迎您的到来。茶园内无茶主时,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入茶园。当手脚并用的一行人下到谷底,穿越一片野生的芭蕉林,一座简易的棚屋出现在众人面前,沐浴在阳光下。陈晓雷叫了一声:“到了,到了,这就是薄荷塘古茶园了。”听到这句话,之前所有的疲惫仿佛都一扫而空了。

已经是将近下午两点钟,趁着正午大好的阳光,一行人先行进入薄荷塘古茶园四下探看。这片茶园面积并不十分大,但总有一些古茶树与众不同。主人十分有心,将那些树干围径粗壮的古茶树,抑或是树干高耸的高杆茶树,全部都一一编号,命名为一类古茶树,总数共计有50多棵,每年春茶的产量不足100公斤,却历来十分抢手,是所有热爱薄荷塘普洱茶的茶友们梦寐以求的极品好茶。其余的茶树全都算作是薄荷塘的二类茶树,价值不匪,能够喝到也非常不容易。

检看测量薄荷塘茶园中的一类茶树,大多数茶树的围径都在五六十厘米以上。其中最大的一棵,编号为1号古茶树,树干基部的围径接近1.4米,离地数十厘米处分出三枝,分枝的围径也将近70厘米。目测树高在12米左右,称得上是薄荷塘茶树王。抽样测量1号茶树的定型叶,仍然属于典型意义上的大叶种。

逡巡在薄荷塘古茶园中,心也为之沉醉。无意间回首,董董坐在大树下,阳光透过间隙,在她的脸庞上映衬出柔和的色彩。薄荷塘古茶树的花开得异常灿烂,朵大洁白,就连花蕾也十分饱满。说话的功夫,天色忽然黯淡了下来,原来是这沟壑纵横,林木茂密,加之高山峡谷的地貌特征,并不容易被阳光照射到。四下寻觅,终于在一棵茶树上找到了一个柔嫩的芽叶,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先是苦感十足,而后苦感化开,一种清凉的甜感弥漫在整个口腔里,回甘隽永持久,山野气韵强烈,那是一种久违的感觉,令人心动不已。

在薄荷塘茶园里逡巡徘徊良久,直到肚子开始抗议,方才想起已经早就过了午餐时间了。回到茶园入口处的棚屋里,旁边专门搭建了一座亭子,想来是专门供人休憩的地方。同行的卢?采下一片芭蕉叶,用山上引下的溪水清洗干净,铺在桌上,就成了最天然绿色环保的桌布。双肩背包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馒头、咸菜,早已经饿坏了的众人大快朵颐,真正的野餐美味。喝茶闲聊时,卢?提到:早些年,这个地方并不叫薄荷塘,而是唤作草果地,那是主人家赖此为生的活计。直到后来,这里的茶声名鹊起之后,薄荷塘的名字才广为流传。而主人家依然如故,仍然称这片茶园作草果地。

最为普洱茶友钟爱的这片薄荷塘古茶园,也有人称为下薄荷塘,盖因其处在谷底的缘故。属于同一村寨的四户人家所有,这四户人家共同管理,共同销售,短短几年的光景,搭上了国有林普洱茶大热的市况,都过上了好生活。

转眼之间已经将近下午四点,还要赶回易武镇上的我们一行人,不敢再作耽搁,起身往回走。正是应了老话:下山容易,上山难。近乎垂直陡峭的山坡,弯弯曲曲的小径,气喘如牛的寻茶人手脚并用往上爬。回到山顶大平掌,看到摩托车的时候,感觉全身无力,坐在一旁休息。山风凛冽,冷风习习,顿时再次感受到了季节的变化。摩托车一路狂奔下山,出热带雨林,穿橡胶林,再次回到了大路上。当摩托车终于可以在大路上平稳行驶的时候,心里真实地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

寻茶的过程,有过阳光明媚的喜悦,有过阴雨连绵的忧伤。就像是寻茶薄荷塘,有过长久等待后的夙愿得偿,有过好茶难觅的失落与惆怅。收获也好,错失也罢,在这脚步匆匆的寻茶之路上,矢志不渝的追寻,那才是爱茶人的终极梦想。

少数民族土家茶文化


品茶,品味,品人生,味极过减,始浓及淡。人生难得的是:高峰时有颗平常心,低落处不减激越情。茶要沏,咖啡要磨,沏地是过程的心如止水,磨的是守恒如一的似水流年;茶要闻,咖啡要飘香,闻的是自然赋予的意境,让灵魂升华。

土家人是具有博爱精神的人,即使到了今天的现代社会,他们也依旧崇拜大自然。比如对于茶叶,他们就视为灵物,认为山有山神,茶有茶神,因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属于本民族的独特茶文化。

一是敬茶。禁忌将茶泼在地上,否则即玷污茶神。抓茶叶要“净手”,即先洗手然后才能抓茶叶。这既是对茶神的敬重,也可防止污染茶叶。“茶不欺客”,倒茶的时候,得依照一定的顺序,一杯一杯端给客人,不掉一人,哪怕是抱在怀中的婴儿,也得问问大人一声“喝点茶”。“茶棍儿立,客未齐”。即在倒的茶杯中,若出现倒立的茶梗,预示着客人还没到齐。若出现的茶梗悬浮,表示客人到齐了。在对茶园的管理上,无论是种茶,摘茶,他们都有自己的讲究。“阳坡的木瓜阴坡的茶”。“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无人摘”。“头道香,二道涩,三道好喝无人摘”。最神秘神圣的,则是用茶水敬神灵。比如除夕敬亡灵、敬财神、灶神等等,都得用茶水。茶水乃是打通阴与阳之间、天与地之间、虚与实之间的中介物。通过茶水,今天活着的人在精神上与先祖进行了沟通,与神灵进行了沟通,实现了天人合一,获得了至高境界。

二是独特的泡制方法与享受。土家人的茶具不同一般,泡茶的茶罐为专门烧制的土罐,即喝烤罐茶。先架上昂昂大火,一边烧开炊壶的水,一边将茶罐放于火上烤干,等茶罐发烫了再放进茶叶,边摇边烤,直到满屋子溢出茶香,才将炊壶的开水倒上少许“发窝子”。“窝子”发好,然后再将茶罐里注满水,温火缓烤,煮出茶汁。这样泡出的茶特别香,喝上一口可以让唇齿间的茶香保留一整天。喝茶也有特别的喝法。“头道水,二道茶”。“头杯渣,二杯茶”。茶一般要喝第二口,第二杯,而喝茶也要喝出响动,深吸气,不仅要让茶香在嘴里多回味,而且得把茶香深深地吸进肺中,让五脏六腑都得到享受之后,再吞下去。

三是独特的茶礼。土家人的茶礼繁多,就家庭的茶礼来讲,饭前的小吃叫“吃茶”,待客有鸡蛋茶、葛粉茶、面食茶等,别人结婚、做寿或是生了小娃整酒席叫“吃茶”,给人送礼叫“茶礼”,新媳妇进门后的第一天早晨得给公爹公婆各敬一杯茶,公爹公婆受下这杯茶后要回礼,这个礼便叫“茶钱”。但仅仅局限于家庭内的这些茶礼,不管有多么繁杂多么讲究,那终究也是“小儿科”。土家人最高贵的茶礼,则是“施茶”,即在稻场边放上一缸茶水,并放上杯子或碗,让过路人随意取用。土家人信奉“积德有德在”,认为“施得三年茶,不生娃也生娃”,因而这种施茶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透过土家茶文化,让我们看到的是土家人的精神世界,看到的是土家人的博爱精神。博爱乃人间大爱,爱亲人,爱朋友,爱人类。这种博爱便叫天地精神,即为孕育万物不为己有,永远只有给予而没有获取。

《茶山深处有人家:民族风情点亮客栈新经济》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花茶山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