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行:华农茶业勐宋古茶山纪行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普洱茶古茶山 花茶山楂 菊花茶山楂

【www.cy316.com - 普洱茶古茶山】

春日里的勐宋古茶山,春意盎然,万物复苏,最令人关注的还是勐宋的古树茶,想必每个爱茶人必定对第一杯春茶的渴望无法抑制。

经过了一个漫长冬季的洗礼,茶树积蓄了整个严冬的养分,随时等待在春季某个阳光明媚的时空际遇下,蹦出颗颗肥大壮硕的新芽。

如果你想贪早,现在就喝到2016年的新绿,那么西双版纳勐海茶区定是你“先喝为快”的地方。可以想象,这春天的第一波芽叶中,将会释放出怎样的鲜爽醇厚。

3月12日,勐海的晨雾还未散去,清晨略带着微寒,我们就已动身前往30公里外的勐宋古茶山华农茶业保塘初制所。从勐海县城出发,车子向北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和煦的春风带着丝丝雾气拂过脸颊,拂过勐宋群山,唤醒了无数生灵,让这座沉淀了千年的古茶山一夜换了容颜,宜人的空气里不时传播出春天的气息。

(PS:勐宋古茶山现已全线铺设柏油、水泥路,想要一览西双版纳春日风光、寻访古树茶的朋友可放心驾驶爱车上山。)

且将新火试新茶

春天真的到了,我们沉醉在这飘着山岚的茶路上,不觉到了华农茶业保塘初制所。负责初制所的王大哥正为奋战2016年春茶做万全准备,看到我们到来,他随即拿出前几天的“新作”,烧水备具供我们鉴赏。

王大哥说:“这是今年第一波生态春茶,只采得一公斤多的鲜叶,制得几两新茶”。茶树虽未普遍发芽,但我们能如此万幸的尝了鲜,也不虚此行。

沸水冲开了整个春天,茶香四溢,初制所里弥漫着春茶的芳香。今年的保塘春茶总体表现为香气较突出,刚柔并济,水路较细,耐泡度高。

一泡春茶,三五知己,不觉过了晌午,简单用过午餐后,王大哥提议带我们去寻保塘古树茶……

首播勐宋保塘古茶园春茶状况

保塘古茶园遍布于老寨上方的山林中。走进保塘古茶园中,仿佛走进一个古茶树博物馆中,整个山中到处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粗壮的古茶树,与各种高大的树木浑然融为一体。这些古茶树上大都被苔藓、地衣、石斛等各种寄生物缠绕,浑身上下披满了层厚厚的“衣服”,显得苍老而遒劲。尽管如此,古茶树们仍然倔强地与“侵略者”抗争着。

老寨与古茶园紧密相连,这里的古茶园基本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林里。保塘新、老寨有1050亩连片的古茶园。就古茶树规模和树龄而言,据说是整个勐宋乡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片古茶园。

据笔者目测,保塘古茶园里目前仅有少部分古茶树吐出新芽,大部分仍在沉睡中,保守预计应该需要一周左右的等候期,让我们拭目以待。

下山已是傍晚时分,烂熳的山花绽放着最宜时节的美,仿佛在诉说着,头春古树茶的已离我们不远,那样的一种香甜,将在下次与它相见时,一一呈现出来。(撰稿/大山;摄影/华农茶业)

cy316.Com精选阅读

景洪市大勐龙勐宋古茶山


勐龙勐宋古茶山,位于景洪市勐龙镇勐宋。勐龙镇距离景洪市区62公里,西接勐海县布朗山乡,北靠景洪市小街乡,东面南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3.5公里,有傣、哈尼、布朗、拉枯等少数民族。勐宋古茶山区域,均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带,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光照适宜、上壤肥沃,适宜茶树的繁育生长。共有古茶园共5170亩,年产干毛茶150吨左右。历史上,由于古茶山地处澜沧江以南,交通不便,虽有部分茶商马帮来收茶驮茶,但茶叶知名度不高,在史籍中没有记载。从当地居民世系及古茶树生长状况来加以推算,古茶园种植历史在200-300年间。勐宋茶叶品质优良,清代民国时期就已是普洱茶的原料产地,民国时期经常有茶商马帮到勐宋收购茶叶。

勐宋是哈尼族为主聚居的边境村寨,其他为僵尼人和阿克人。据哈尼族“寨老”说,他们的先民是从勐海南糯山迁徙来的,最早的已有15代。海拔在1500-l8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70%,土壤以红壤为主,表土肥沃,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古茶园相互交织、连片,总面积3670亩,古茶树大部分基部围粗50-185厘米之间,主干胸围30-95厘米,树高在2-6米,树冠直径在1.5-6.5米,年产干毛茶在100吨以上。

曼窝科后山大茶山的古茶园集中连片、面积最大,海拔在1650-1780米之间,有坡地混林茶园1500亩。茶树密度每亩52株,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古茶树基部围粗185米,距地面020米形成二分枝,围粗分别为0.78米和0.50米,树高3.6米,树幅4.2-3.7米。这株古茶树的主人说,按儇尼父子联名制世系计,他们迁居这里已有14代,平均每代20年,从第一代开始种茶计算,已有280年的历史了。这片古茶园生态环境也较好,茶树生长势较强,单产较高。有片茶树当地人称为苦茶,又叫“荒野茶”。还有一片坡地古混林茶园,因滋味明显比其他茶叶甘甜,当地人并称这片茶树为“甜茶”,实际属普洱茶种。勐宋茶叶加工以手工加丁晒青毛茶为主,现建有两个茶叶初制所,除晒青外,也少量加工烘青绿茶。茶叶饮用方法以沸水冲泡为主,部分村寨僵尼老人还保留古老传统的温火煮茶饮用方式。

勐龙勐宋古茶山代表性古茶树植株主要有:阿妈央古茶树,俗名苦茶,学名不详,其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32米,树高4.75米,树幅6.1x5.8米,一级分枝3枝,围粗分别为0.6米、0.42米、O.36米,生长势强。叶长椭圆形,长宽18x6.5厘米,叶面平,叶质软,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锐,芽叶色泽嫩绿,有细微茸毛。

青蛙池古茶树:俗名苦茶,学名不详,其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2米,树高3.8米,树幅6x4.9米,最低分枝0.2米,一级分枝3枝,同粗分别为0.8米、0.42米、0.35米。叶椭圆形,长宽14.2x5.4厘米,叶脉8-10对,叶而微隆,叶质硬脆,叶色深绿,叶尖骤尖,叶齿尖锐,芽叶色泽嫩绿。茸毛少。

曼卖窑大茶树:学名普洱茶,乔木型,树姿直立,基部围粗1.2米,主干胸围0.7米,捌高6米,树幅5.2x4.1米,分枝密,长势强。叶长椭圆形,长宽17.3x6.8厘米,叶脉10-13对,叫—面微隆,叶质较硬,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锐,芽叶嫩绿,茸毛较多。曼卖窑大茶树:学名普洱茶,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基部围粗1.85米,树高3.6米,树幅4.2x3.7米,距地面0.2米形成一级分枝2枝,围粗分别为0.78米、0.5米,分枝密,长势强。景洪古茶区古茶树资源除植茶历史悠久、面积较大的攸乐、勐宋古茶山外,在勐旺、景洪、景纳乡镇山区也有零星的少量分布。

大勐龙勐宋古树茶味道浓烈,苦味较重,回甘持久耐泡。在普洱茶界有苦茶之乡的美誉。主要归纳以下几点:1.条形肥厚壮实,芽头露毫油亮。2.耐泡度极高,比一般茶叶的出汤率高。3.苦味浓烈,入口即苦,有些掩盖了其它的韵味的感觉,但是中后期味道极好。4.香型独特,韵味饱满,苦味化散稍慢一些,但回甘持久,喉韵清爽。

西双版纳普洱茶名山之:勐宋古茶山


在普洱茶世界里,勐宋有两个,一个是景洪勐龙的“小勐宋”,一个是版纳的勐宋,今天我们聊聊版纳的勐宋。

从南糯山北坡山脚往北跨过流沙河,就进入了勐宋地界,勐宋和南糯山基本是隔河相望,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西南通向勐海镇。

勐宋古茶山上的古茶园分布较广泛,总面积约3800亩,树龄跨度较大,100年--700年都有,老茶树老态龙钟,造型古朴奇特,非常壮观,其中树龄最大的是勐宋乡下辖的保塘老寨古茶园,树龄在500--700年间。

勐宋境内的滑竹梁子是西双版纳州的最高峰,滑竹梁子也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勐宋古茶山3800亩古茶园,基本都是围绕着滑竹梁子分布,由于高海拔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勐宋茶在众多山头中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勐宋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保塘,保塘有两寨,新寨和旧寨,两寨相距一公里,新寨也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保塘新寨是纯粹因茶而生的寨子,90%是汉族,进入保塘新寨,古茶园也就初现端倪,勐宋深远的历史从这里开始展开,新寨居住这以前因茶迁徙至此定居的人,据当地茶农介绍,他们祖上大致来自这些地方:江西、贵州、四川、大理,几十年前,新寨还居住这部分拉祜族,后来茶叶不好卖了,拉祜族逐渐迁走,现在的保塘新寨,几乎都是汉族。

和新寨相反,保塘老寨是个拉祜族寨子,新寨和老寨的古茶园是相连的,连绵有一千多亩,茶树长得很密,大至两人合抱,小至碗口粗,树龄跨度很大。

保塘老寨紧紧靠着古茶园,老寨是古村,但具体不知道多少年,勐宋最老最大的古茶树都集中在这里,当地的拉祜族人说,老寨是当地人最早来定居的地方,以前繁盛的时候有七八十户人家,现在只有二十多户,保塘的古茶树是拉祜族所种植,汉族来保塘居住的时间不足一百五十年。

还有一个寨子情境和保塘老寨相似——南本老寨,南本也有大面积古茶园,南本原为拉祜族寨子,清末是迁入汉人,汉人定居南本也是为茶而来。

说到勐宋,不得不提滑竹梁子和那卡,下一期我们就来聊聊版纳最高峰滑竹梁子,欢迎关注董玥说茶

勐宋古茶山简介和其普洱茶品质特点


勐宋古茶山简介:位于景洪市南部之勐宋属于大勐龙镇。东与布朗山接壤,南与缅甸交界。勐宋是傣语地名,意为高山间的平坝。勐龙镇距离景洪市区50公里,西接勐海县布朗山乡,东/南面与缅甸接壤,有傣、哈尼、布朗、拉祜等少数民族。勐宋古茶山区主要居住着哈尼族。据当地哈尼族“寨老”说,他们的先民是从勐海南糯山迁徙来的,最早的已有15代。勐宋村委会距离大勐龙镇上约三十公里,现在为砂石路面,2010年四月可通水泥路。

勐宋乡是勐海县的重点产茶区,不仅古茶园多,新茶园也有近3万亩,走进勐宋无论看哪座山、哪条梁都有茶园。上个世纪70年代,勐宋乡便是云南省茶科所良种茶叶和新式茶园重点推广区、示范区。三十多年过去了,勐宋乡7个村委会,143个自然村都有新式高产茶园。

勐宋古茶山区域:勐宋、曼伞、邦飘3个村委会均有古茶树古茶园资源分布。均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带,海拔在1500至l8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70%,土壤以红壤为主,表土肥沃,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光照适宜,适宜茶树的繁育生长。经过普查,共有古茶园共5170亩,年产干毛茶150吨左右。历史上由于古茶山地处澜沧江以南,交通不便,虽有部分茶商马帮来收茶驮茶,但茶叶知名度不高,勐宋茶叶品质优良,清代民国时期就已是普洱茶的原料产地。民国时期经常有茶商马帮到勐宋收购茶叶。

茶区有不少栽培型野生茶林,为早期布朗族所栽种。野生茶品种中,当地布朗族区分为“苦茶”与“甜茶”,苦茶苦而不化难入喉,一般茶农所采摘制茶的为甜茶类。大叶种野生茶特色:水柔香甜,上颚与舌面后段有特殊气味,舌面根部苦为味明显、难化。近年因易武茶价高,坊间有以勐宋茶仿冒易武茶销售。

勐宋11个寨子均有古茶园,古茶园相互交织、连片,总面积5千多亩,古茶树大部分基部围粗50.185厘米之间,主干胸围30—95厘米,树高在2—6米,树冠直径在1.5-6.5米,年产干毛茶在100吨以上。

勐宋因长期交通不便,因此多样的生物资源得以长期保存。茶叶也是这里老百姓的经济来源。在村委会周围有6个村寨,全部为爱尼族(哈尼)。每家都有大树茶。勐宋还保持着比较完善的民族风俗,具有民族特色。每年还过自己特有节日“嘎汤帕节”。

最大的几棵古茶树

阿妈央古茶树I:位于曼家坡坎后山阿妈央,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32米,树高4.75米,树幅6.1×5.8米,一级分枝3枝,围粗分别为0.6米、0.42米、0.36米,生长势强。叶长椭圆形,长宽18~6.5厘米,叶面平,叶质软,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锐,芽叶色泽嫩绿,有细微茸毛。

青蛙池古茶树:位于曼家坡坎后山青蛙池,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2米,树高3.8米,树幅6~4.9米,最低分枝0.2米,一级分枝3枝,围粗分别为0.8米、0.42米、0.35米。叶椭圆形,长宽14.2~5.4厘米,叶脉8~10对,叶面微隆,叶质硬脆,叶色深绿,叶尖骤尖,叶齿尖锐,芽叶色泽嫩绿,茸毛少。

曼卖窑大茶树I:位于勐宋村曼窝科、曼卖窑寨子后千亩大茶山路边坡下,乔木型,树姿直立,基部围粗1.2米,主干胸围0.7米,树高6米,树幅5.2~4.1米,分枝密,长势强。叶长椭圆形,长宽17.3x6.8厘米,叶脉10~13对,叶面微隆,叶质较硬,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锐,芽叶嫩绿,茸毛较多。

曼卖窑大茶树Ⅲ:位于勐宋村曼窝科、曼卖窑寨子后千亩大茶山路边坡上方,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基部围粗1.85米,树高3.6米,树幅4.2~3.7米,距地面0.2米形成一级分枝2枝,围粗分别为0.78米、0.5米,分枝密,长势强。

勐宋古茶山乔木古树茶生茶特点:

条索:条索茶梗长

汤色:金黄透亮

香气:香气好

滋味:柔甜、苦涩显,苦重于涩,且苦难化

回味/生津:回甘尚好,生津一般

水性:柔而稍薄

喉韵:层次尚好

茶韵:水柔香甜,层次感明显

耐泡度:高

专家相关评价:水柔香甜、上颚与舌面有特殊气味、舌面根部苦味明显、难化。

勐宋古茶园的分布详情:

村委会位于东经100°35′,北纬21°35′,是哈尼族聚居的边境村寨,其中,大寨、曼家坡坎、曼窝科、曼加干边、曼加角、曼卖窑6个寨子为僾尼人,阿克、丫口两个寨子为阿克人。这些哈尼族(阿卡(Akha)人)要是从勐海南糯山搬迁而来的,最早的已有15代。勐宋村海拔在1500--18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80%,土壤以红壤为主,表土肥沃,气候温和,降雨适中,有利于古茶树的生长。全村8个寨子均有古茶园,各个寨子的古茶园又多穿插、交织在一起,大小共有9个片区,总面积3670亩,年产干毛茶在100吨以上。

第一片区位于曼家坡坎寨子后山坡,海拔1600米,有坡地混林茶园100亩,全部属于曼家坡坎。茶树密度每亩38株,最大一株基部围粗0.56米,主干胸围0.33米,树高3.58米,树幅3.03×2.42米。这片茶树当地人称之为甜茶,实属于栽培型的普洱茶种(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茶园据当地人回忆已有100年历史。

第二片区位于曼家坡坎寨子后青蛙池至阿妈央一带,海拔1605米,有坡地混林茶园600亩,全部属于曼家坡坎。茶树密度每亩47株,最大一株基部围粗1.32米,距地面0.10米形成三分枝,围粗分别为0.60米、0.42米、0.36米,树高4.75米,树幅6.1×5.8米。这片茶树当地人称为苦茶,又叫野茶,品种归属尚待鉴定,其利用历史已有200年。这些茶树生长势强,分枝多而密,树幅宽大,产量较高。毛茶由福建茶商收购,据说福建有些地方的人偏爱这种苦茶。

第三片区位于勐宋村口公路上方茶叶初制所周围,海拔1600米,有缓坡茶园400亩,分属于曼加角、大寨等寨子。茶树密度每亩41株,最大一株基部围粗1.19米,距地面0.10米形成2分枝,围粗分别为0.90米、0.61米,树高5.4米,树幅6.2×5.4米,部分分枝已半枯。这片古茶园属于普洱茶种,培育历史据村民世系及古茶树生长状况分析,应在200年左右。但茶园内高大乔木较少,且邻近公路,茶园生态环境较差。

第四片区位于曼卖窑村附近池潭边,海拔1600米,有坡地混林茶园250亩,分属于曼卖窑和大寨等寨子,茶树密度每亩32株,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茶树位于大路边菜地内,其基部围粗0.90米,主干胸围0.80米,最低分枝距地面2.2米,树高4.8米,树幅3.7×2.8米,树势较弱。这片茶园古茶树上有较多的苔藓、兰科等附生植物,茶树树势普遍较弱,有的茶树枝干砍伐较严重,虽有采摘利用,但产量较低。茶园培育历史约为200年。

第五片区位于曼窝科后山大茶山,海拔在1650--1780米之间,有坡地混林茶园1500亩,是勐宋最大的一片连片古茶园,分属于曼窝科、曼加角、曼卖窑、曼加干边、大寨等寨子。茶树密度每亩52株,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基部围粗1.85米,距地面0.20米形成二分枝,围粗分别为0.78米和.50米,树高3.6米,树幅4.2×3.7米。在这株古茶树附近有两个僾尼族妇女在采茶,其中一个78岁的老人向我们口述了父子联名的僾尼族世系共13代,第一代开始种茶,按平均每代20年计,已有260年。这片古茶园茶树生长势较强,生态环境也较好,单产较高。

第六片区位于勐宋坝子对面的那曲努把,海拔1650米,有坡地混林茶园350亩,主要属于大寨、曼加干边等寨子。茶树密度每亩51株,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基部围粗1.12米,主干胸围0.76米,最低分枝0.80米,树高5.7米,树幅5.3×4.3米,茶树树势中等,茶园培育历史约为200年。

第七片区位于勐宋水库两旁茂密的森林中,海拔1650米,共有坡地茶园250亩,属于曼卖窑、大寨两个寨子。茶树密度每亩80株,品种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基部围粗0.75米,主干胸围0.64米,树高2.85米,树幅2.04×1.75米,茶园培育历史已有100多年。

第八片区为阿克村茶园。海拔1680米,共有古茶园150亩,培育历史为100多年。

第九片区为丫口村茶园,海拔1700米,共有古茶园70亩,培育历史为100多年。

勐宋茶叶加工以手工加工晒青毛茶为主,现建有两个茶叶初制所,除晒青外,也少量加工烘青绿茶。茶叶饮用方式以泡饮为主,部分村寨老人保留有煮饮的传统。

曼伞古茶园:

曼伞老寨位于东经100°37′,北纬21°38′,地处勐龙至勐宋公路边,海拔1251米,为布朗族村寨。古茶园位于老寨后山,土壤以砖红壤为主,总面积700多亩,为老寨、新寨所共有。为坡地混林茶园,土壤砖红壤,最大一株古茶树基部围粗0.80米,主干胸围0.80米,树高3.1米。古茶树多为主干砍伐后重新萌发的次生枝,茶树密度为每亩95株,最大一株古茶树基部围粗0.80米,主干胸围0.80米,树高3.1米,树幅2.4×2.2米,古茶树树势衰老,主干已有部分枯朽。这片古茶园属普洱茶种,原为坡地混林茶园,但现在靠近村寨的一部分已改为梯地,且茶园内原有的高大乔木已遭砍伐,古茶树的生长明显衰弱。这片古茶园的历史,据该村布朗族所言是其先民种植,我们走访了一个100多岁的布朗族老人,她说她父母从外地迁来时就已有茶树了。该村缅寺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布朗族因有缅寺而从各地搬迁而来。因此,结合布朗族信奉小乘佛教的历史来分析,曼伞古茶园的历史应在200-300年间。曼伞无茶叶初制所,茶叶加工全靠手工揉制,产量较低。曼伞布朗族喜爱饮茶,甚至百岁老人亦离不开茶。茶以泡饮为主。

班飘村怕冷古茶园

班飘村委会怕冷老寨(一队)位于东经100°32′,北纬21°53′,海拔1335米,亦为布朗族村寨。古茶园位于老寨一侧山坡及山谷内,茶园土壤为砖红壤,茶园内有一些高大乔木,甚至还有多株巨大的榕树。茶园总面积达800亩,为怕冷一队、二队、三队三个布朗族寨子所共有。茶树密度为每亩85株,其中最大一株位于老寨缅寺下方,与高大的榕树和菠萝蜜树相邻。这株古茶树基部围粗1.15米,距地面0.2米形成3分枝,围粗分别为0.80米、0.64米、0.55米、树高3.7米,树幅4.7×4.4米,分枝较多,但部分枝干已枯老中空。古茶园培育历史据村中一位70多岁的老人讲,是他爷爷那一代人所种植,距今有150年左右。怕冷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茶叶加工全靠手工揉制晒青毛茶,产量较低。饮茶方式亦以泡饮为主。

彩农茶业:上海茶友茶山掠影——之景迈茶山


游茶山比普通的旅游更多了一份与众不同的乐趣,不但可以爬山、赏花、寻觅美食,还能够访茶山、品名茶。如果不怕辛苦,或许还有机会亲自采摘一把鲜叶,为自己做一杯鲜醇可口的新茶。上茶山,听起来很美,其实也非常辛苦。若能寻得珍爱的茶叶,那也算是苦中有乐了。

上海茶友,有缘千里来相会,为的正是寻找心仪已久的杯中茶,亲临体验,与茶结缘,上山之路的艰难和旅途的疲劳已成云烟,留下的只是阵阵茶香。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不期而至,不是天公不作美,更像是为我们的到来接风洗尘。避雨亭中稍作憩息,说来就来的大雨转瞬即停,大家准备好,开始进山了!

刚下过雨的山路有些湿滑,大家走路小心啊!

不时见到歪倒的大树横卧路边,给我们的队伍制造点难度,只能低头认输穿行而过了。

美女,担心裙子!

看,这就是古茶树!这里的生态真好,眼前一片郁郁葱葱的古茶林在高大树木的覆盖呵护之下,雨水滋润过后的古茶树越发显得生机盎然。凉爽怡人的空气中传来阵阵醉人的野花香。

美景当前,古茶树下,留影是必须滴。

游会长给大家讲讲采茶知识。

亲自动手采茶,体验茶农生活。

地上的落叶已逐渐被新长出来的野草所淹没,与泥土融为一体,成为滋养茶树的天然有机优质肥料。

古木早已枯死,留下巨大的树基,可以想象当年魁伟挺拔的身躯。无数小草新芽在树基上悄然生长,延续着万物从新到老,从生长到死亡的永恒不变的生命轮回。

斑驳古木上覆盖的青苔,仿佛演绎着一个个不老的传说。

映入眼帘的任何一处,均是一抹抹绿,这是生命的颜色。

万绿丛中,一朵野花自在开放,格外耀眼,让人想起“孤芳自赏”这个成语。

古茶林中,野外彩茶会开始,大家都来秀一秀。

茶山行:倚邦古茶山拾遗记


小的时候学过一首诗叫“在山的那边”。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的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山那边真的是海吗.......”

走过很多茶山就一直在想大山深处除了茶还该有些什么?

爱茶的人总有一种自然情怀,喜欢拥抱蓝天,贴近自然。

去过易武街后,对倚邦依然充满了好奇,梦中的倚邦应该是轻云薄雾,朦胧中有一个抽着烟筒的小老头,生活随意。还有带着泥土味的老木房子,偶尔有几只飞鸟掠过,显得宁静安详。就像画家手里,山中朦胧的陋室。

从象明开车至倚邦行程大约1个小时左右。

(倚邦路上云中山,山中云)

清晨去倚邦放眼望去能看见一片灵动的云海,像仙气凝结的一团,分不清是云中的山还是山中的云。进入半山腰后,为防止车子打滑去倚邦的路是一条铺满石头的小青石路,路有点弯,车子受力点不固定,像名符其实坐过山车的感觉。

(倚邦正街大榕树)

倚邦正街的路口有两棵大榕树,枝叶四散,苍老而坚挺有力,散发着浓浓的历史气息。

(沉寂的古街依旧飘着茶香)

进入古街,多了几分宁静,详和。

走进这里就把自己当成一个闲人吧!因为这里安静的会让你想肆无忌惮。去肆无忌惮的脚踏每一块青石板!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都是那些老茶人曾走过的路。上面记载了多少普洱茶的故事,留下了多少历史的印记。暖阳下懒猫闲坐路旁,街边依然能看到纯朴的村民,他们以茶为生,生活简朴。

(倚邦人家生活一角)

倚邦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分布着傣族,哈尼族,彝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这里曾是普洱贡茶的采办地,清代兴盛时曾有上千户人家居住,经过几代人的入住迁徙,如今遗留下来的仅40来户。

(倚邦正街)

倚邦有三条石板街,正街,石屏街,曼松街。

倚邦大庙台基下是石屏街,石屏街过去有1公里长,以前去普洱思茅要经过此地,滇南官马大道是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各省至北京,这条茶马古道,古时以运输普洱贡茶为主。据当地人讲,他们曾按照这样的路线找人效仿古人驮茶拉马试过路,花了足足三个多月的路程抵达北京,想想以前的马驮邦过了多少露宿风餐的日子。

(大庙台基下的石屏街)

明代称倚邦为磨腊倚邦,傣语译为有茶树有水井的地方。来到倚邦一定要喝倚邦的水,听这里的老人说,这里以前至少有8口水井。如今有四口水井保留较好。

(大榕树底下的龙王井于去年整修完工)

说到龙王井,这里曾流传着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据说井里面曾住着一条龙,村子里有一个书生每次去井口打水,这条龙都会摇尾相送,这口井曾是倚邦人家日常供给的饮用水,在离井口不远处有一棵古老的龙眼树,枝繁叶茂,结出的果子皮厚果大,老人小孩都喜欢在大树底下乘凉玩耍。不知过了多少年,村子里的书生高中状元离开了此地,而井旁的龙眼树也跟着倒塌了。后来倚邦人口越来越少,一代又一代人入住又迁徙,这口井慢慢被人们遗忘。现在的龙王古井于去年整修完工,但是依然能看到屹立在井口上方的龙眼树根。

(去龙王井的林间小道)

古时去龙王井的路并不好走,路陡坡大。现在已是一条完整的林间小道了,水井位于山脚下,四周遍布着林荫植被,在井口上方有两棵偌大的榕树相偎相依,青藤环绕,像一个小洞穴,初来,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但是到达井口处又觉得格外开朗,阳光拼命透过郁郁葱葱的林叶在井口上方呈现出一抹亮光,显得阴冷诡异。泉水像玉露一样经过龙眼树的根部不急不缓地流入井中。倚邦清晨的阳光出来的很早,观看完日出和云海,品一壶倚邦龙王井水,此时的水胜似茶,清甜甘洌,沁脾胃。

(清晨暖阳下的龙王井)

品过龙王井的水后,沿着公路一路往下走,可以看到大山下飘渺的云雾,灵动中带着仙气。置身于大山的云雾中,你站在山上看风景,也许看风景的人正在山顶看云雾中的你。

(山下云雾中的一角)

倚邦一行就此告一段落

请抱着一颗平常心去倚邦,这里虽然没有昔日的繁华,但是依旧美丽动人。

寻茶记:景洪勐宋古茶山_景洪勐宋普洱茶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三月的景洪,勐龙镇勐宋村所在的古茶山上,生机盎然。沉睡的茶树开始苏醒,新发的嫩芽染绿了枝头。又到了每年采茶的季节。

从景洪到勐宋村的道路崎岖不平,远比想像中的路更难走,一路上尘土飞扬,颠簸不已,人与车都要散架了。踏着蜿蜒的山间小路,我们一行人在村民的带领下缓步前行。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是村民正在采摘鲜叶忙碌的身影,在一片混生林古茶园中,数百年的老茶树夹杂在高大的樟树、榕树间,树势苍老,生机盎然。

勐宋古茶山包括勐龙镇勐宋、曼伞、邦飘3个村古茶树古茶园资源分布区域。勐宋古茶山均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带,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光照适宜、土壤肥沃,适宜茶树的繁育生长,这里的茶园顺着布龙自然保护区延伸。经过普查,共有古茶园5170亩,年产干毛茶150吨左右。勐宋茶区有不少栽培型野生茶林,为早期布朗族所栽种。在野生茶品种中,当地布朗族区分为“苦茶”与“甜茶”。苦茶苦而难化,一般茶农所采摘制作的是甜茶。

在茶山上,我们有幸品尝到了今年的古树茶。勐宋茶水柔香甜,上颚与舌面后段有特殊气味,回甘生津明显。据当地人介绍,勐宋在普洱茶界有苦茶之乡的美誉,辖区古树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条形肥厚壮实,芽头露毫油亮;二是耐泡度极高,比一般茶叶的出汤率高;三是苦味浓烈,入口即苦,有些掩盖了其它韵味的感觉,但是中后期味道极好;四是香型独特,韵味饱满,苦味化散稍慢一些,但回甘持久,喉韵清爽。

茶叶从古至今都是勐宋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边疆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勐宋的茶叶加工主要通过合作社和茶企业合作的方式开展。这样既保护了茶山的古茶树资源,又规范了村民们管茶、采茶的技能,还为村民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茶叶销售渠道。

跟随我们的茶人妹土是勐宋村大寨村民,是在大山里“淘金”的哈尼族汉子。因为从小生长在大山里,总想做一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于是他走出了大山,开拓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在妹土茶叶加工厂厂房里,妹土向我们介绍说,茶叶的制作是一个繁琐的过程,一般要经历茶叶采摘、鲜叶萎调、炒茶、揉捻、理茶、晒青等工序。

“杀青过程相当关键,一般每锅35公斤。第一锅温度要达到130度以上,至少要炒15-20分钟,到了15分钟以后要看看茶叶熟不熟。通过搓揉茶叶,闻一下,香气就出来,说明茶叶马上就要熟了。没有炒熟之前闻到的都是茶叶的生味。”妹土站在杀青机面前介绍。

2013年,妹土联合村民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由于他有文化、懂经营、会电脑、经商口碑好,在当地茶农中有着较高的威信,被推选为合作社经理。合作社共有社员12户、茶叶面积1200余亩,每年收购鲜叶20吨左右。合作社的有效管理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13年和2014年,合作社每户社员每年毛收入达15万元左右,最多的达20余万元。截至去年7月底,仅春茶一项每户社员平均毛收入就达15万元左右。合作社成功解决了茶农自产茶叶滞销的问题,使社员经济收入和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今,大家对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妹土说,他的茶叶专业合作社还参加过由省农业厅组织的香港土特食品展览会,向与会者宣传勐宋深山老林中的古树茶,让故乡的生态茶走得更远、飘得更香。

徜徉在勐宋这个绿色染成的茶山上,片片嫩绿的茶芽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春光明媚的古老茶山上,片片新叶将悠远的茶香弥散、传扬开去……

勐海茶山行:南糯山、勐宋、贺开、布朗山、巴达名山集


云南勐海县被称为普洱茶发祥之地,在这里处处都有茶人的身影,他们踏遍名山,遍访名茶,只为找到心中最好的那一款普洱茶。从勐宋古茶山上一千三百年历史的茶王树,到帕沙哈尼族寨子始于唐代的古茶树,再到贺开山上全世界最大的连片古茶园……让我们在茶的老家看看,茶,最原始的模样。

逶迤的澜沧江从这里穿流而过,巍峨的怒山山脉在这里延伸,山峦起伏,云雾弥漫,聚天地始和之气,孕育出无尽的宝藏。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种茶民族,有最古老的茶树王、最古老的古茶园、最古老种茶山寨、最醇厚的普洱茶,这就是世界茶树之源、普洱茶发祥之地、中国普洱茶第一县——云南勐海县。

普洱茶的世界犹如一个江湖,山头林立,各有派别。每年4月春茶采摘季节,勐海县就上演着真实版的“华山论剑”。4月中旬,第8届勐海(国际)茶王节开幕,来自各大普洱茶区的“茶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茶”比赛。经过采茶、炒茶、做茶等环节比拼,评选出了2016年“勐海茶王”。

熙熙攘攘的人群打破了这个小县城的宁静,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人“高手”在这里过招,当鲜亮的茶汤触碰舌尖的那一瞬间,百般滋味,万种风情,是有着“王者风范”的“老班章”更霸气刚烈,还是南糯山的古树茶更胜一筹?

与此同时,在南糯山、勐宋、贺开、布朗山、巴达等澜沧江以南的五大古茶山,以及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贺松、曼糯、帕真、帕沙、班盆、章郎、那卡等闻名遐迩的古茶园,处处都有茶人的身影,他们踏遍名山,遍访名茶,只为找到心中最好的那一款普洱茶。

我也背起行囊,开始了勐海的寻茶之旅。从勐宋古茶山上1300年历史的茶王树,到帕沙哈尼族寨子始于唐代古茶树,再到贺开山上全世界最大的连片古茶园……当我仰望那一株株经历了岁月风霜的古老茶树时,时空仿佛凝固了。岁月无声,千年的古茶树,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永远用它的宽容和慈爱,滋养着一方儿女的舌尖和心灵,而匆匆过客的我们,又怎能记录和还原这样一幅奇伟的生命画卷?

茶,这片神奇的树叶。伴随着时空的转换、历史的嬗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兴盛与沉浮。今天,茶马古道的马帮已经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百年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勐海茶企业集群,创造的产值一直独尊云南普洱茶产业第一。就让我们泡上一杯酽酽的普洱,在氤氲的茶香中,去勐海——茶的老家看看,茶,最原始的模样。

高山云雾出好茶

勐海,傣语译名为“勇敢者居住地方”。勐海县位于云南最南端,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总人口30多万人,世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这里距州府景洪45公里,距省府昆明684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与缅甸接壤。

“高山云雾出好茶”,茶乃娇贵之物,茶树这种对自然环境极为挑剔的植物选择勐海绝非偶然。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势地貌为茶树的起源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宋朝宋子安在《东溪试茶录序》说,“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可见,高山、早阳、阴雾是种出好茶的必备自然条件,这也是中国古今茶人、茶商、茶客判别、选择好茶的普遍标准之一。勐海县古茶区各古茶山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恰与上述描述一致。

勐海地处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古茶山海拔均在1200米至1600米之间,最高的勐宋华竹梁子古茶园达1800米。属亚热带高原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露重雾浓,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8℃;河流纵横交错,属澜沧江水系;土壤为花岗岩母质发育而成的砖红壤性红壤,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高,植被茂盛,空气湿度大,动植物适生范围广,正好满足了茶树生长发育对自然环境的要求。

得天独厚的“高海拔低纬度”地理和气候环境,孕育出了天生丽质,形、汤、香、味的要素俱佳的勐海大叶种茶,均为普洱茶的上好原料。

勐海,就是一个茶树资源博物馆,来到这里一定不能错过古茶园。勐海县是世界上迄今保存古茶园面积最大、茶树品种最多的古茶区,勐海县古茶树群落共计4.8万亩,占西双版纳州的一半以上,全县各个山区均有古茶树分布。多数树龄在200至500年间,少部分达600年以上,遍布境内的古茶园是茶叶发展历史的“活化石”。勐海古茶群落主要是栽培型古茶树,包括部分野生型古茶树和近缘植物,是先民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厚重而珍贵的财富。

据清朝《滇海虞衡志》记载,西双版纳州澜沧江北岸有攸乐、倚邦、曼庄、莽枝(革登)、曼撒、易武等江内六大茶山。同期形成的古茶山还有澜沧江南岸的江外六大茶山,即勐海境内的南糯山、勐宋、巴达、布朗山、贺开5座古茶山和景洪勐宋古茶山,组成了西双版纳12座古茶山。

勐海寻茶之旅,就从那些隐藏在大山深处、历经岁月沧桑的古茶山开始。

勐宋:千年茶王树

勐宋古茶区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位于勐海北部勐宋乡境内,面积2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那卡等村寨。勐宋古茶区内有被誉为“西双版纳之巅”的滑竹梁子,主峰海拔2429.5米,是西双版纳境内最高的山峰。

勐宋古茶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卡古茶,可以与班章茶、南糯山茶媲美。那卡拉祜族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远近闻名,每年都要进贡车里(今景洪市)宣慰。这里曾是缅王的贡茶园,同时也是中缅贸易的主要通道。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上,成千上万队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将深山中的古树茶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

寻茶的第一站,就是勐宋古茶山。我跟随雨林茶山行的车队,一行人十几辆皮卡车,从勐宋大本营出发,浩浩荡荡地开进茶山。虽说茶山近在咫尺,但崎岖不平的盘山土路,加上剧烈颠簸,仍然让人疲惫不堪。“在所有的茶山上,这条路可以算做高速公路了!”司机师傅一边熟练地驾驶车辆,一边跟我们开玩笑。在颠簸中足足开了一个小时,终于到达山腰上的南本老寨。

据说,南本老寨村民,都是马帮的后裔。大理的李氏三兄弟带领着自家的马帮,跋山涉水来到勐宋,遭遇意外,骡马货物损失不少,马队无法再回大理,于是在南本老寨安营扎寨,开荒种茶。成片的古茶林绵延不绝,李氏赶走了原本的拉祜族人,在这里有了立足之地,自称“高山汉族”。

车队在南本老寨的雨林古茶坊勐宋一坊稍事休息。这是一个茶叶精制加工厂,工人正将刚刚杀青的古树新茶进行晾晒,制作成干毛茶。泡一杯当地产的古树茶,香气悠长,回甘持久,顿时打起精神来。

接下来的步行上山,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穿行于热带雨林之中,踩着前人走过的路,红土飞扬,稍不留神就会滑倒。好在一路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雨林中植被茂密,物种丰富,漫山遍野都是上百年的古茶树。在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成片的栽培型古茶树与蕨类、地衣、多种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共生,和平共处。古茶树长得很慢,虽然已经几百年高龄,但是高度并不高,在热带雨林中并不起眼。仔细看,一棵棵古茶树新叶已经萌出,一个茶农正攀在茶树上采摘茶叶。

车队向导马世荣在一片古茶树前停下来,向我们介绍说:“勐宋的古茶树都是清朝中期种下的,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一家茶农要管理两三百棵古茶树,古树茶一年只采摘春秋两季,采摘标准是‘一芽两叶’,一棵树的采摘量只有两公斤的鲜叶,四公斤鲜叶只能做出一公斤茶叶。不标准的鲜叶,也就是黄片,会被挑拣出来,茶农自己喝。因为古茶树上有很多寄生植物,可以克制蚊虫,所以古茶树没必要施肥、打农药,完全原生态,非常健康。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古茶树因为根系深厚,吸收土壤养分更多,因此内涵物质丰富,滋味更醇厚,也因其稀有而备受追捧。”

翻过一道道山梁,穿过一大片山顶台地茶园,勐宋深山一处陡坡处,我们终于看到了勐宋最古老的茶王树。这棵茶王树于唐朝时期种下,距今已1300年,被誉为古茶树“活化石”。茶王树高约18米,与周围的矮小灌木形成鲜明对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茶王树硬是深深在土壤中扎根超过20米,吸取土壤中的营养成分。没有任何人为干预,茶王树完全呈现自然的生长形态,主干直径约40厘米,其余枝干分散向四面八方,采摘难度极大。为了保护茶王树、方便采摘,茶农搭好了攀爬的竹架。每年4月份采摘一次,促进其生长。

马世荣说:“每一年仅采摘一次的茶王树,即使是很熟练的采摘能手,四五个人,历时4个小时,也只采得茶王树鲜叶仅三四公斤而已。每次约能得到800克毛茶,每一年所得都是限量版,珍贵至极。2014年的采摘,共制成茶王饼3片,每片280克,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为懂得好茶的茶友呈现原生态古茶。”

南糯山:800年栽培型茶树

勐海寻茶的第二站,是有着“古茶第一山”之称的南糯山。勐海被公认的茶王树有两株,一株是巴达山深山密林中的“巴达野生茶王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另一株则是生长在南糯山古茶山中的“西保二号”,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这两棵茶王树,奠定了勐海在整个普洱茶界的超然地位。

南糯山系傣语地名,“南”即水,“糯”即竹笋,是哈尼族集居地,位于格朗和乡东面,隔着流沙河与勐宋茶山相望。由于雾多,茶山常笼罩于云雾之中,所产茶叶品质极佳,具有“香气高、苦味淡,甜味重”的特点,全国名茶“南糯白毫”原料就产生于此,是众多古老茶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车辆从勐海县出发,一路向东,行进20多公里就进入南糯山地界。一路沿着南糯山蜿蜒直上,进入山里后,虽是狭窄悠长的山路,却是水泥路,与去勐宋的土路天壤之别。终于,前方山谷中出现了几户人家,半坡老寨到了。老寨共有27户人家,家家都是一栋别墅两辆轿车,普洱茶给这个哈尼山寨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南糯山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种茶已不可考。但南糯山一直流传着“武侯遗种”的故事。据山寨老人说,当年诸葛亮南征,路过南糯山时,士兵水土不服,纷纷病倒,诸葛亮将手杖插地化为茶树,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南糯山因此也被称为孔明山,成为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茶山。传说毕竟是传说,有人质疑诸葛亮南征时没有到达滇南。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种茶历史非常久远,直到南昭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此种茶;后来布朗族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山被哈尼族人继承,根据哈尼族人父子连名制可推算出,他们已经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已经历1100多年的时间。

如今,南糯山茶园总面积21600多亩,其中古茶树面积1.2万亩,古茶树主要分布在9个自然村。其中,半坡老寨的古茶树树龄大都在200-500年之间。这里是西双版纳乃至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古茶区,也是云南省机制茶的发祥地。

无数的茶人奔赴南糯山,试图揭开茶树栽培的神秘历史。上世纪50年代,科技人员在山中考察时发现了一株树龄800年的“茶王树”,但由于考察人增多,周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1995年不幸仙逝。2002年,人们在半坡老寨的密林中又发现了两株树龄在800年的新茶王树。这两株栽培型古茶树,见证了南糯山先民悠久的植茶、制茶、用茶的历史。

在南糯山村委会半坡老寨附近的山坡密林中,我们找到了那棵树龄为800年的“新茶王树”。这棵树高5.3米,树姿开张,树幅宽大,生机勃勃。茶王树的旁边加了护栏,经过老茶王树的仙逝之痛,人们痛定思痛,对古茶树加倍爱护。

在格朗和乡的另一个山头,与南糯山遥遥相望的就是帕沙古茶区。沿着村间小道一路前行,就到达帕沙村古茶区,寨子周边全是茂密丛林。翠色环绕中,全是树龄都在500-800年的古茶树,树直径都在30厘米以上,围径90厘米左右,最粗的茶树王甚至需要四人才能合抱。资料表明,帕沙古茶树园面积大约为5650亩,其中2987亩为年份在500年以上的古茶树园。

帕沙,属于格朗和乡所辖的村委会,是哈尼族集居地,西部与勐混镇贺开古茶区交界。帕沙村委会有5个哈尼族村寨,包括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其中帕沙老寨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以前,哈尼族寨子住户达到100户左右便要分新寨,从帕沙老寨分出来新建寨的已有七八个,大名鼎鼎的布朗山的老班章、新班章也是从帕沙老寨分出来建寨的。

帕沙古茶园分布于半山腰,面积2000多亩,因为祖辈辛勤地开山种植,给帕沙的后人,留下了用之不尽的财富。在帕沙,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处处都有古茶树。帕沙的古茶树长势很好,繁茂葱绿、叶面光亮,枝干很高,一派大乔木的势貌。哈尼人古时没有矮化茶树的习惯,所以一直保持着古树茶的长势。随手摘一芽古茶树的新叶,嚼一嚼,一种甘甜顿时侵入舌尖、从两颊到喉咙,回味悠长。

在帕沙老寨,生长着一棵高2.1米的茶王树,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一号”。这棵茶王树树龄上千年,被人们用护栏围着,历经千年仍然郁郁葱葱。领队说:“帕沙茶虽然没有南糯山、贺开、老班章的名气大,但是在平均树龄和茶树密度上却有优势,从价格上也比较亲民。”

贺开:世界最大连片古茶园

贺开,地处勐混镇境内,距勐海县城20公里。古茶区海拔在1400到1800米之间,这里常年云雾围绕,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最具观赏价值的古茶园。古朴的拉祜族风情村寨错落分布于山林中,更使这片茶园增添了童话色彩,是当之无愧的“最美的茶山”。

车辆在布朗山巅的公路中穿行,相比前几日的行程,去贺开的路非常顺利。这里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林中有茶,茶在寨中”。在木制的民居前,拉祜族一家人正围坐在一起,将杀青好的新茶里的黄片一一挑拣出来,他们把最好的茶叶上交到加工厂,剔除的茶叶自己喝。

在寨子不远处,就是这里最古老的古茶树“西保四号”,至今已经有1400年的历史。虽然经历了千年的沧桑,但它依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遒劲树干上附着着厚厚的寄生植物,新鲜的绿叶正从枝头伸展。

攀登到山顶,一幅热带雨林壮美的画卷猝不及防地在眼前展开。在微风中极目远眺,青山翠谷中,拉祜族村寨的屋顶在阳光下闪耀,热带丛林中,成片的古茶树绵延不绝,树枝高低错落,树形奇美,生物的多样性在这里和谐统一。深吸一口气,清新的气息中夹杂着茶叶的清香,沁人心脾,顿感神清气爽。

贺开村委会古茶树面积1.7万亩,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邦盆老寨、曼迈、曼囡等拉祜族村寨。拉祜族是勐海的四大世居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羌人,原本是狩猎为主的民族,有“猎虎的民族”之称,拉祜的意思就是“火烤虎肉”。贺开的拉祜族主要为公元10世纪从澜沧县迁入。

在曼弄新寨的合作社,24岁的拉祜族汉子扎帕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他给我们泡了一杯当年的新茶。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跟这个羞涩的小伙子聊起来。听扎帕说,他家里兄弟两个,要管理几十亩古茶树,每天起早贪黑,辛苦养护着祖先留下的茶树。采鲜叶卖给茶叶初制所加工成干毛茶,4公斤鲜叶只能做成一斤干毛茶。今年一公斤鲜叶能卖120元,好一点的家庭年收入能达到几十万元。

对于拉祜族人来说,一天也离不开茶。拉祜族有语说“不得茶喝头会疼”,他们的火塘终年不息,因为只有火塘才能烤出拉祜族最爱的火焯茶。我也想尝尝当地的土法火焯茶,于是扎帕把我们带到自家院子里,随手在院子里的古茶树上摘下一撮老叶子,用火钳夹着放在火塘里烤,然后放在铁壶里煮。扎帕说,这还不是最传统的做法,古老的火焯茶是将茶叶放在瓢内,随后把火塘中灼热的火炭放入瓢中快速摇动,待茶叶烤出香味时放入陶罐冲上沸水。

不一会,浓郁酽香的火焯茶就做好了,这种带着烟火气息的茶果然更加浓郁甘甜,有一种原始风味。不过,这种当地人喝的茶虽然很香,对我们不常喝的人来说太烈了,我一连喝了三杯,下山的路上就感到胃部不适。

带着对贺开茶山的依依不舍,勐海的茶山行结束了。三天的茶山行,让我亲眼见证了上千年的古茶树如何滋养着后人,深山中的民族又是如何守护着先祖的茶园,传承着古老的制茶手艺。

当一片茶叶经过采摘、加工、陈化、长途运输,最终变成一杯清亮的茶汤,在舌尖打转时,醇厚美妙的滋味中又蕴含着多少历史的传承和茶人艰辛!

石山茶山行


抵达石山已是下午3点多,刚一下车,便有山风吹来,一股淡淡的茶香浸入,顿觉神清气爽,精神焕发。

举目四望,到处都是绿油油的茶山,我想这就是广南国营石山农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这里还是一方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山峦连绵起伏,茂密的森林郁郁葱葱,古树参天,山涧雾气弥漫。中越战争爆发后,这里就成了麻栗坡天保农场疏散过来的职工的一个安置点。起初属于国营堂上农场,1987年7月才正式建立石山农场,隶属于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划归地方,专门成立了广南县国营石山农场管委会。

石山农场主要种植茶叶与柑橘,20多年来,石山农场依托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将农场发展成为规范的茶叶生产基地,同时,还建有集初精制于一体、年生产能力500吨的绿(红)茶生产线2条及年加工500吨的普洱茶生产线1条。

采风团成员在石山农场管委会主任张成杰的带领下来到了茶厂加工区。在茶厂加工区我们一边听张主任对石山茶介绍,一边细细地品石山茶。看着杯中慢慢腾起丝丝细烟,闻着飘散缕缕幽香,然后慢慢地品,茶水从舌的两边流入,此刻感觉一股甘甜、清凉的甘露从嘴里浸入喉咙,缓缓地渗入全身,顷刻间你会感觉一股从未有过的舒畅与恬然感在体内慢慢游动着,一路旅途的艰辛与倦意随之散去。

品过了正宗的石山茶,张主任又带着我们到加工车间参观茶叶的加工过程。没想到制茶的工序那么复杂,采摘、凉叶、杀青、揉捻、烘干、理条、挑选等工序是我们前所未闻的。看完茶叶的制作过程,我们又一路往茶山进发了。茶山上采茶的姑娘们正忙着采摘鲜叶,摄影师们忙着摄入许多镜头。我也不甘落后,拿起手机不停地按下快门。我们一面聚精会神地拍照,一面倾听着茶丛中传来优美、动听、婉转的歌声。尽管什么也听不懂,但还是感觉到歌声轻柔纯朴,正如这山风有一股淡淡的茶香味儿,让我们未饮就先醉了。

万亩茶园,风景更别致,不同的山头有不同的韵味。沿着石山公路向上穿越。路的两旁绿茶叠生,片片葱葱郁茂,一个山头连着一个山头,远远望去犹如绿浪起伏。我们一直往茶山深处去,一片绿茶连片,绿得让人心醉。我们一行来到茶山的最高处,这里设置了一个瞭望台,站在瞭望台往下看真有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山”之势,茶山绿海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尽收眼底,蓝天配绿海,更是美妙绝伦。走进绿海,掐一片茶树上翠绿鲜嫩的茶叶,放在嘴里慢慢地咀嚼,顿时会感到清香之气通透全身,人也仿佛清爽了许多。

返回时,我们弃车从山顶往下走,目的是再次领略茶山的风采,大家都纷纷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这是一个充满芳香情韵的地方。

茶山行:勐库,在西半山深处遇见懂过


懂过在勐库西半山的深处,面对着终日云遮雾缭的邦马大雪山。曾经,这里是个纯粹的拉祜族村寨,而今几乎被汉族人占满。拉祜人和汉族人先后在这片山地栽下一棵棵茶树,为懂过奠定下了扎实的茶业基础。

有些传奇色彩的小谢

勐库的地形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两山夹一河。北南走向几乎从辖区中间川流而过的南勐河,从地理上将勐库划分为了东西两部分,由此东部的马鞍山被称为东半山,西部的邦马山自然地被称作西半山。在这两座山上,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茶园,集中了双江县80%左右百年以上的古茶园。

勐库是个有些奇特的普洱茶产区,普洱茶树种中的勐库大叶种,就是因为主要生长于此而被命名的。百年以上古茶园中生长着的古茶树,大多都是勐库大叶种茶。而这些茶树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呈现给我们的是不同的滋味和口感。

早几年,勐库茶区以东半山较为出名,比如坝糯、忙蚌、亥公、那赛等等,都是勐库较为有名的山头。近年来随着冰岛、大户赛、小户赛等茶山的异军突起,西半山的名气远远超过了东半山,以至昔日声名在外的东半山,反而显得有些落寂了。4月间再次到勐库,我们将采访的目标锁定在西半山深处一个名叫懂过的地方。

大早,小谢就开着皮卡车从邦骂出发到县城接我们,然后又载着我们穿过勐库镇向着懂过驶去。据说在整个勐库茶区,除了去小户赛的路外,就属懂过的路最难走。果不其然,虽然道路不久前刚被整修过,但从去往冰岛主路上的一小条分支岔路口左转不远,就因夜间的一场雨使得一些路段变得泥泞不堪。

二十多岁的小谢是土生土长的双江人,家就在县城附近的一个村子里。一眼看上去有些憨厚的他,其实是个爽朗而又有些内涵的人。熟悉起来后,一路上小谢边开着车,边给我们讲他那颇有些传奇色彩的经历。包括初中毕业后十五六岁就去闯上海,刚出火车站钱就被偷了一干二净,然后在上海火车站靠跑腿打零工生活了一周多,攒到仅够的路费后跑到南京打工。两年后又被初中女同学骗到西安落入传销圈子,然后与传销团伙斗智斗勇,并躲过了传销团伙在火车站的围堵安全地回家。说这些往事的时候,小谢的语气有些平缓,却让我们听得一愣一愣的,仿佛是在看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

小谢是张鹏的好兄弟,帮张鹏管理着在勐库茶区冰岛、懂过、大户赛等村寨的初制所,以及建在邦骂的茶厂。我问小谢,现在回忆起这些精彩的人生经历有什么感触?不曾想小谢却淡定地说,当时只是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其实还是自己的家乡好,要发展事业还是在家乡才好发展。所以现在就只想着好好跟着张鹏学做茶,希望以后能按自己的要求做出自己满意的好茶来。

说话间,车子一个转弯,尽管前面还是山,视野却明显地开阔起来。小谢指着左手边山梁上的一个村寨说,那里就是大户赛,更远处那座高高的大山就是邦马大雪山!从直线距离看,懂过大寨与大户赛其实很近,山梁对着山梁,寨子对着寨子,目测绝对不超过一千米。不过小谢说,大户赛在另一座山梁上,两个寨子虽然隔得很近但没有直通的路,得从还没到懂过岔路口的另一条岔进去,所以开车还是挺远的。继续以缓慢的速度前行不远,我们来到了懂过大寨。

爷爷辈的单株概念

懂过坐落在邦马大雪山斜伸出来的一支余脉上,虽然从地理上看地处勐库西半山,却不像冰岛、大户赛、公弄那样面对着东半山,而是面朝看似近在咫尺的大户赛和更远处几乎终日被云遮雾缭的大雪山。

这个隐藏在西半山深处的村寨,整个村委会由外寨、以寨、坝起山、磨烈四个自然村组成。以寨是相对外寨而言的,大意是“外寨以内的寨子”的意思,这两个寨子是懂过最大的两个自然村,现在几乎已经连在了一起,所以又被成为懂过大寨,坝起山和磨烈两个自然村规模则要小不少。整个懂过的村民基本都靠茶为生,茶地合计面积近6000亩,是西半山上茶园面积最大的一个村委会,其中老茶地、新茶地面积各占一半左右。在懂过以寨,现在还保留着一片粗壮的栽培型古茶园,明证着懂过是座有着古老历史的茶山。

临近午饭,当小谢将车开进以寨的懂过继云茶厂时,李永康已在自家的茶厂里等候我们多时。60岁的李永康在懂过老一辈人里算得上是文化人,从15岁到退休,一直在西半山各村寨间教书育人,从懂过、冰岛到大户赛等等,许多村寨都有他种下的桃李。

吃过午饭,李永康带我们去看懂过的茶地。懂过最老的古茶园,就在继云茶厂的旁边,数量不多,但棵棵都长得粗壮繁盛。其中最大的一棵,树围超过160厘米,被懂过人尊称为“茶树王”,周围还长着七八棵树围超120厘米的古茶树。走进这片古茶园蹲下身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古茶树间基本还保持着规整的株距、行距,人工栽培的痕迹十分明显。

李永康指着茶树王对我说:“我爷爷基本上只吃这棵树上的茶,他说这棵树上的茶是懂过最好吃的。因为这棵茶树在懂过是年纪最大的,口感非常好,喝下去脖子里非常舒服,香气也留得长。张鹏第一次来懂过时,喝过这棵树上的茶后立马就说,这不是非常符合我们‘天普流香’的名称吗?”看来单株并不是现代人才玩出来的概念,至少在懂过,差不多五六十年前就有了。

这片古茶树为李永康家所有,但被张鹏承包了下来,茶园里也竖起一块“天普流香古茶园”的牌子。张鹏在懂过所承包的古茶园基地,就是在李永康家的继云茶厂被制作成毛茶的。刚满36岁的张鹏,是个厚实的河南人,来自永成。回到昆明采访他时,见我不知道永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他有些自豪而又有些内敛地说:“永成可是刘邦斩蛇起义的地方,还是淮海战役的转折点!”

年纪虽轻,但张鹏早在2003年就开始做普洱茶了,并一手创办了天普流香茶业有限公司。自2006年来到懂过就喜欢上这里的茶,并从2009年开始与当地茶农租下了大片古茶园,着手打造懂过茶的名声。现在,张鹏和他的天普流香在懂过拥有650多亩古茶园,今年做了一吨半的头春茶。

谈及为什么喜欢上懂过茶时,张鹏说懂过的经纬度、生态都是比较好的,平均1760米的海拔也十分适宜出好茶,而且这里森林覆盖率高,古茶树资源也十分丰富。说到茶叶的品质,张鹏认为懂过茶的特点是叶片短宽,滋味饱满,香高味浓,苦底重但回甘快而持久;虽然甘甜协调不若冰岛、坝糯,但质量气强则要更好,所以懂过茶在勐库大叶茶中风格自成一派,存放好了还会有蜜香。

掀开懂过的面纱

看完茶树王,李永康带着我和小谢往寨子后的山上爬,边看古茶园边聊着懂过。

懂过的茶多,还真不是盖的。在寨子里还不怎么觉得,当跟着李永康往爬到半山腰时感触就很深了。举目望去,寨子四周的缓坡台地上,一级级一台台的几乎全部都是茶园。在这近6000亩的茶园中,有2500多亩是古茶树、大茶树,其中靠近寨子的古茶树长得高大而繁盛,山上茶园里的古茶树、大茶树则显得有些低矮和稀疏。偶尔有几棵高大的茶树矗立在其间,颇有些鹤立鸡群的感觉。而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些茶树的根基时,就会发现根基显得很粗壮,现在的树干是从树桩的一侧长出来的,明显带有被矮化过的痕迹。

李永康介绍说,早前懂过是个纯粹的拉祜族村寨,不过现在的懂过基本都是汉族人了,只有外寨还有着20来户拉祜人家居住,拉祜族成为了懂过真正的少数民族。

汉族人是道光年间才开始迁入的懂过的,所以懂过150年以上的茶树基本都是拉祜人所种,这些古茶树让懂过茶具备了不俗的品质。1904年双江县改土归流后,不断迁入的汉人在1904年至1940年间,陆陆续续种下了面积不少于2000亩的茶树,现在这些70-110年间大茶树,占到山上茶园面积的一半左右。整个懂过村委会的纯古树春茶年产量,这几年达到15吨左右。

拉祜族和汉族人先后在此用心经营,为懂过奠定了扎实的茶业基础。因为茶园多,产量大,1953年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分公司就在懂过设点收购。据双江县的相关档案资料记载,1954年在懂过的收购量达21413斤,1955年收茶30000斤,数字的背后反映出懂过在当时就已是一个产量很大的茶产区。而且懂过和冰岛、公弄、邦木一样,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双江的第一批良种培育基地,并很快进入到云南省茶科所的视线,1980年以前懂过的茶籽作为勐库大叶种中的上品一直往外调拨。

李永康感叹说:“懂过偏远呐,要到勐库坝子去,中间隔着两条河,五六层山峦,那时通往外面的只有两条一米来宽的小路。”直到2000年,懂过才通了一条有点现代意义的毛路,不过也只能同行拖拉机。2007年,汽车才终于可以开进懂过。这种地理环境上的封闭,令懂过与外面世界慢了几个节拍,也让懂过失去了许多市场机会,以至年产茶叶上百吨的懂过,在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名声与地位。

随着交通的改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懂过,促使懂过的茶价不断向上攀升。即便是在市场出现调整的2015年,懂过的第一拨春茶价格在李永康看来也很理想,古时拉祜人栽下的古树茶在每公斤380元以上,汉族人所种植的百年左右大树茶每公斤260元左右,茶王树周围那几颗古老的茶树更是卖出了每公斤上万的高价。有着“小冰岛”之称的磨烈,茶价在整个懂过是最高的,第一拨春茶价格基本在每公斤1000元以上。

不过正所谓“谷贱伤农”,让人感到有些痛心的是由于市场的调整,今年不只是懂过,许多地方的台地茶都卖不起价,也很难卖出去。李永康说,清明过后懂过的台地茶鲜叶只能卖到每公斤6-7元,而请一个采茶工每天的工钱需要100元,加上吃住每天的工钱差不多要150元,但每个工每天采的鲜叶一般不超过15公斤,鲜叶所卖到的钱还不够支付工钱。李永康叹了口气说,茶农们也是没办法的,不贴钱请工采掉头春茶的话,会影响到二三春茶叶的质量和产量……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勐大古茶山_镇沅古树普洱茶特点


导读:上期为茶友们讲述了田坝古茶山,详见《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田坝古茶山》,本期作者将为大家解读镇沅古茶山之勐大古茶山。

“砍盆茶”史为云南名茶之一,因地名“砍盆箐”而得名。其成名史已有400余年,史上除制成散茶外销外,还加工成竹筒茶、碓窝茶与茶膏等外销、朝贡。又于1978年在省外贸系统名茶品质评定中被认定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与海塘茶、马邓茶同登誉榜,1989年荣获省名茶证书。近年来,砍盆箐茶以其自身的品质优势,被业界视为“茶中珍品”和“茶中之王”。

砍盆箐茶园坐落于地势偏僻的勐大镇文况村砍盆箐村民小组,地处恩乐、按板、勐大三镇的交界地带,属无量山系,是勐大古茶山的代表性茶园。相传该茶园为古人为逃避瘟疫、战乱而迁居深山,就地取材,移栽野茶树而成茶园。据说,砍盆箐茶园当初栽有古茶树数万株,后“遇难”逐渐数减,特别是在2007年普洱风波中遭到极大破坏。据相统计,现存留的古茶园仅有200余亩,古茶树4000多株,其中树幅较大两百多棵可年产春茶300多公斤。

砍盆箐茶一时受宠,除了自身的品质优势外,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地道路建设等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和普洱茶古树热在市场上的兴起;二是,当地的茶人在学习制茶技术过程中,并研制出类似“冰岛”的“冰糖甘”的茶制品,这种茶制品备受茶商追捧。而传统的砍盆箐茶也是识茶人士的专宠,茶味酽,香高味醇,滋味浓厚,润口回甜。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砍盆箐茶价700—800元/公斤;2012年800—1000元/公斤;2014年1000—1400元/公斤;2015年涨到2000元/公斤。

据统计,勐大古茶山现有古茶园近4000余亩,呈块状零星分布,一部分古茶园分布在无量山脉自然保护区腹地的原始森林中,一部分在村寨边,以粮间种,管理较差,树势弱,品质优良,主产晒青茶,是制作普洱茶、绿茶上乘产品的原料。主要分布在镇沅县勐大镇的大井、文况(砍盆箐茶)、文蒙、文开、文卜等村。这一地带,海拔1428至1910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气温15.8至18.1摄氏度,年降水量920至1910毫米,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其代表植株有文况村砍盆箐茶(ZY2006-037),分类上属普洱茶。

此外,勐大镇大山村大山社粮台有一株栽培型灌木型古茶树,即粮台大山茶(ZY2006-039),该茶树芽叶茸毛特多,生化成分含量均衡,是制作普洱茶、绿茶的优质原料。据当地茶文化学者、鹿鼎茶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琨先生介绍,在勐大镇和平村与文卜村落龙箐村也有小部分古茶树分布。

以勐大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芽头肥实,汤金黄明亮,苦涩味略重,香气纯正,滋味浓厚,山野气韵明显。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马邓古茶山”,

茶山行:探访勐海南糯古茶山,揭秘半坡老寨普洱茶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约30万人口,全县共有10余个民族,其中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是人口数量最多的4个少数民族。这里地势四周高峻,中部平缓,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境内有大小河流159条,属澜沧江水系。勐海县山区为茶叶主产地,平缓地带为稻谷主产区。

从西双版纳机场驱车前往勐海县,柏油马路非常平坦,两侧是低矮的丘陵,水稻生长非常旺盛。一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我们入住的酒店。县城里,随处可见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县的广告标牌,马路两侧,也大多都是普洱茶企业的广告,即使你从事别的行业,也深刻感受到这里是普洱茶的天下。采访中,勐海县县长张世影介绍说,茶叶的税收占到了全县财政总收入的70%,这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勐海县是名副其实的茶叶大县。

“富不富,看农民”。5月9日早上,我们驱车前往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半坡老寨,这里是南糯山古茶第一村。尽管山路蜿蜒狭窄,但已经全部修成柏油马路,山峰耸立,成百上千年的古树密密麻麻,将整个大山映得一片碧绿。这里的泥土是呈胶状的红壤,不时有泉水从山上流下,随行的陈升茶业公司的小严介绍说,茶农上山采茶,渴了就喝山里的水。一路上进山的车基本没有看到,小严说,现在已经过了茶叶生产的季节,如果是3月或4月来,会看到一些进山买茶的人,这个时候接近尾声基本没有人来了。我们的车很快到了村口,陈升号南糯山生产基地的温经理和村主任车杰已经在等候我们。村主任车杰,不到40岁,皮肤黑黝黝,个子矮墩墩,穿着少数民族服装。温经理介绍说,车杰是哈尼族,今天的午饭就在他家吃。大家一听要到哈尼族人家吃饭,兴致一下高涨起来。车杰带着大家先到陈升号茶叶基地,我一边走一边和他聊了起来,尽管他的汉语讲得并不流利,但我基本能听懂意思。车杰介绍说,半坡老寨有27户人家,全部是哈尼族,全村人都以茶为生。茶树早已按照人头分到各家各户,人口多的有好几十棵,少的也有十几棵,这里的茶树全部是百年以上的古茶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树茶价值的认识,这里的茶农富了起来,今年,一斤春茶鲜叶卖到了500元,每户农家1年的茶叶收入至少都在20万元以上,如果树多的农家收入就可观了。车杰说,过去大家没有认识到古树茶的价值,我们老寨的茶没有人来收购,茶农基本弃采,生活非常困难,住的是茅草屋。3年前,勐海陈升号茶业公司与村里签订了50年的合同,在村里建立了茶叶初制厂,茶农采摘的茶叶全部交给他们,他们就地加工,解决了我们的卖难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陈升号宣传了南糯山半坡老寨的古茶树,现在茶青的价格每年上一个台阶,来这里找茶的人也越来越多。在陈升号半坡老寨的初制厂参观,记者注意到,南糯山半坡老寨全体村民小组与勐海陈升茶业公司签订了公约,公约明确村民在管理茶树时不得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不许从外寨拉茶叶进入本寨掺假冒充半坡老寨茶叶,以及对村里违规人员的处罚金额等。此外,等级标准和收购流程等也在初制厂写得清清楚楚。记者有一个问题问了温经理,如果有人来收茶,给的价格高于陈升号,茶农能守约吗?温经理说,陈升号收购的价格一般略高于市场,但由于加工能力的限制,茶叶采摘高峰时,我们收购不了那么多,茶农可以卖给市场上其他人。这里的茶农很朴实,他们还是比较守约的。

半坡老寨作为南糯山重要的古树茶产地,拥有11000余棵直径达到或超过18厘米的古树。走进半坡老寨就像走进了一个原始森林,到处都是难以计数的古茶树,每棵茶树上都挂了牌子,牌子上有古茶树的编号、户主、村名,有的还加了村民的电话。为了目睹南糯山茶王树,我们不顾一个小时爬山的艰辛,来到了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南糯山茶王树下,大家纷纷合影留念,尽管看上去与其他古茶树并无太多的区别。

人们最盼望的是中午在哈尼族村主任车杰家吃午饭了。陈升茶业的温经理介绍说,哈尼族农民和汉族农民一样,富不富要看房子。当我们来到他家时,午饭已经备好,但房子确实给我们镇住了。他家五口人,住的是二层小楼,足有1000平方米,除了正房,还有几间偏房,储存杂物用。屋前房后,全是上千年的树林植被。小楼掩映在山脚溪边。车杰3年前就接受过中央电视台《一片树叶》的采访,他将接受采访的照片挂到了客厅的正中间。寨里的人每年最忙的是采茶季3月和4月,之后就没有什么事要做了,每家养养家禽、种种菜,做到自给自足。车杰说,这些年寨里的生活好起来了,原来我们几辈人都住在茅草搭的棚子里,肚子吃不饱。也就是这几年生活才有了大的转机,村里人除修了房子,全村都在县城里买了楼房,但大家很少去住,山里住着舒服。

茶,让半坡老寨的哈尼族富了。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的满足与笑容,我们一行既是羡慕又替茶农真的富裕起来而感到高兴。

茶山行:趁年轻,快到茶山撒把野


大雪山

大雪山容易让人想到,加拿大北部或者阿拉斯加靠近北极的冰雪世界,终年寒冰不化,一个人死了埋在那里,几百年以后又活过来,成为速冻奇人。

大雪山在临沧双江县的勐库镇,海拔高度在2200米到2750米之间,一座山的山头正是大雪山的山脚。

大雪山的茶园在靠近山顶的山腰上,年平均气温低于十一度,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分布着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树茶,早先,这些野性十足的古树茶在原始森林中,被一丛一丛茂密的竹林环绕着,掩盖着,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人们无法知晓山上还有什么,野生动物也无法穿行,只有天空高飞的鸟儿隐藏着这个秘密。

1997年,干旱来临,竹林缺水,逐渐干枯死亡,山下的樵夫上山找柴,发现了它们,他们惊喜也惊异着,这里居然分布着一万两千多平米野生古树茶,有的树龄已经两千七百多年,一时间茶业界炸开了锅,大批专家学者旅行者和资深老茶客带着各种稀奇古怪的仪器侵入了这片森林,他们测量出各种数据,以供世人震惊,而大雪山的茶,也被老茶客尊为无上珍品。

至今大雪山的古树茶,一部分有两千年的树龄,山路不通车,车只能开到山一座山的山顶,也就是大雪山的山脚下,人朝着小路走上去,普通人要五六个小时不停往上爬,还需克服高寒缺氧头晕目眩这些症状,才能到达大雪山的山顶,茶农每到采茶的季节,就牵着马匹上山,用马匹驮茶叶,这是现代马帮。

山民看天吃饭,在山民的意识里,勐库就是天堂:这是老天爷的恩赐,种什么就长什么。

一切都和神有关,神指挥着风和雨,神,让雨来,雨就来了,神,让风来,风就来了,神说,今年要五谷丰登,到秋天,也就收获了,神觉得人做了恶,要惩罚人,也就有了2007年的干旱。

一切都是神示。

进山采茶的人,都怀着敬畏的心,除了大雪山上的古树茶叶,什么都不带走,让原始森林保持着它的茂密和神秘。

他们把采集的茶叶,驼到小镇上的加工所里,茶叶中间已经很热,工人帮他们从巨大的麻袋里倒出热乎乎的茶叶,翻晒,等待初制完成,他们回到家里,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见面,妻子会端上热饭好菜,儿子会把刚从大雪山上回来的父亲当做英雄,他们骑在父亲的背上,看着远处的大雪山,仿佛自己已经骑在了大雪山上。

少有人居住的山上,打猎的年轻人会进山打猎,他们背着弓箭或者长刀进山,会把捕获的猎物扛到集市上卖,听说很多年前熊扑倒过人,还从吊脚楼的楼下把正在玩耍的孩子叼走了,于是很多年来大人们都找到了相同的吓唬小孩子的借口:不要一个人出去,老黑熊会把你叼走。

茶农固执地认为这片森林是神灵赐予的,就像几百年前,他们相信种茶的源头故事,是居住在大雪山上的拉祜族和布朗族人得到山神赐予的茶籽,并开始了人工种植的传统一样,他们对大雪山充满敬畏,每逢要上山,总是要到茶神庙去先祭拜茶神。

茶神庙在去往小镇北方的山路上。与许多小路都联通。四处的茶农都会到这里。

白天,日光强烈,叶片被暴晒,清晨和黄昏白雾笼罩,叶片大口吸水,夜里气温很低,在不断的往复和循环之中,茶味开始有了独特的性格。

勐库的雨水

天明之前醒来,听见南方的夜雨,屋檐下滴答滴答的雨滴声,天明之后,坝子四面环山,远山依旧是迷雾,看得模糊的中间,是山路和甘蔗林,近处郁郁葱葱的稻田被雨水清洗得一片新绿,世界沉浸在一片初生的生机之中。

一曲达达乐队的《南方》:

小镇上有挂着箩筐出门的山民,秋茶的季节里,他们出门采茶,以为雨会停下,结果雨水一直无法停歇,他们就在屋檐下躲雨,胖胖黑黑的女店主笑得很清洌,她邀请人们到她的店里躲雨,采茶人进屋,女店主用八十年代的印花玻璃杯为他们倒茶,一个老年妇人不愿意进门,她坐在反扣的箩筐上,看着雨水发呆,她大约在想,错过了今天,是否就错过了采茶的好时候,她手和脸均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以及阳光的余温,皱纹密布,黝黑发亮,她戴着一个黑色的毛线八角帽子,也戴着一个古旧的银镯子,她将目光投向屋檐下下落的雨水,她的千层底绣花鞋,也指着天上下落的雨水。

她的打扮,像极了沧桑到妖的艺术家,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淳朴质感,奥斯卡尔·王尔德说起过,有许多品德美好的人,如渔民,牧羊人,农夫,做工的人,尽管他们对艺术一无所知,但他们,才是大地的精华。

有男性老人坐在屋檐下抽烟,山民自制的烟叶,充满了暴力之美,没有经过烘烤和调香,地里摘来的烟叶直接让太阳晒干或者阴干,就塞进了烟杆,那呛人的气味老远都闻得见,刺鼻,如山野粗人,如电影《赛德克巴莱》里散发的野性气息。

集市上出卖山果和蔬菜,有木瓜、渣子、黄瓜、西葫芦、柿子。

由于大部分村民保持着原始的农耕方式,菜馆里有许多山珍野味出售,在这里,土鸡蛋总是格外黄,蒸鸡蛋也很浓,前些年,集市上有穿山甲、野猪肉之类的东西被打猎的人扛到集市上出售,后来,国家不准打猎了,集市上的飞禽猛兽就少了很多,它们在山中自由穿梭。

勐库人,是少见的淳朴,对陌生人几乎不设防,相机的镜头只会让他们羞涩而不会让他们紧张,没有人跟你要照相费,遇到茶农,打个招呼,也就算是认识了,走累了,在一户人家门口停留,主人会叫你进屋,并把亲手制作的普洱茶给你泡上一杯,当然,他们没有真正的普洱茶客那么讲究,只是玻璃杯子,以冲泡绿茶的方式直接泡,茶味太浓烈,普洱的层次感在这个时候是品不出来的。

村中有狗悠闲走动,遇见陌生人,叫上几声,或者匆匆跑开,这是一群懂得羞涩的狗。

和大城市以及闹市区的狗有区别。

坝糯

我在山上,下雨了,采茶的小孩躲到马肚子下面去,我担心那匹马踩到他。

岩石上青苔茂盛,而藤条古树就从生长在岩石附近,或者从岩石缝里生长起来,坝糯拥有三百亩的藤条古树,茶树满身都是藤条,产量稀少,如果现在栽新树,一百年之内都不可能采摘,所以茶树的数量也稀少,属于稀缺资源,有人喜欢坝糯的口味,千里迢迢来寻,只为喝一口亲手制作的坝糯茶汤。

坐在山上看云,云朵悠然,远处的山层层叠叠,白雾夹杂其中,也层层叠叠,淡浓相宜,坐忘茶山之中,空气中有淡淡茶花香,摘一朵,轻轻嗅,那花朵的香味是真正醉人的,一股奇香在你的嗅觉里流转,仿佛梦中百转千回的甘甜,那花蕊是黄色的,蜜蜂采过,舔一下花蕊,有独特的蜂蜜香。

山中时时飘来白雾,那白雾有时浓烈有时淡雅,跟随着风的脚步,风去哪里,它就去哪里,人在岩石上静坐,白雾袭来,如临仙境,人的思维瞬间被放空,恐惧中带着某种神秘的快感,空气中带着湿气,大雾中,手臂上有细细密密的水珠。

摘一片鲜叶咀嚼,一股浓烈的苦涩味在口腔里迅猛生长,一会的时间,涩后就生津,舌苔下口水滋长,坝糯的许多茶树已经有八百年树龄,因为不停采摘,所以低矮长不高,稍有人高的茶树,都已经几百岁。不过,每一座山头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因为水源,土壤,微观方面的差别,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夜里,火炉里火苗晃动,杀青的过程开始了,长条的涡轮桶转动着,把昨日的茶香温暖地带过来,鲜叶在涡轮桶里滚动着,偶尔火大,有叶片被烧伤,暖暖地从涡轮里抖出来。

抛条机器轰鸣着,将揉捻过的茶叶抛成长条。那墙已经古旧上被茶叶砸出一个一个的小坑,整个墙壁都是坑,远远看上去,密密麻麻成一片,仿佛诉说着多年的沧桑,茶农粗糙的双手和沟壑密布的掌纹。

抛条结束之后,老人们开始干轻体力活,他们在楼顶开始晾晒茶叶,晒干之后,毛茶就制成了。

下山的路上,一直是《公路之歌》:

坝糯的行程结束,在南方的旅馆里,拧开水龙头,洗澡,湿润着头发,收拾行李,然后,我就又回到所谓的文明世界去了。(文、图|桑田,作家、职业策展人)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茶山行:华农茶业勐宋古茶山纪行》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茶山行:华农茶业勐宋古茶山纪行》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普洱茶古茶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