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农茶业:上海茶友茶山掠影——之景迈茶山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普洱茶古茶山 花茶山楂 菊花茶山楂

普洱茶古茶山。

游茶山比普通的旅游更多了一份与众不同的乐趣,不但可以爬山、赏花、寻觅美食,还能够访茶山、品名茶。如果不怕辛苦,或许还有机会亲自采摘一把鲜叶,为自己做一杯鲜醇可口的新茶。上茶山,听起来很美,其实也非常辛苦。若能寻得珍爱的茶叶,那也算是苦中有乐了。

上海茶友,有缘千里来相会,为的正是寻找心仪已久的杯中茶,亲临体验,与茶结缘,上山之路的艰难和旅途的疲劳已成云烟,留下的只是阵阵茶香。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不期而至,不是天公不作美,更像是为我们的到来接风洗尘。避雨亭中稍作憩息,说来就来的大雨转瞬即停,大家准备好,开始进山了!

刚下过雨的山路有些湿滑,大家走路小心啊!

不时见到歪倒的大树横卧路边,给我们的队伍制造点难度,只能低头认输穿行而过了。

美女,担心裙子!

看,这就是古茶树!这里的生态真好,眼前一片郁郁葱葱的古茶林在高大树木的覆盖呵护之下,雨水滋润过后的古茶树越发显得生机盎然。凉爽怡人的空气中传来阵阵醉人的野花香。

美景当前,古茶树下,留影是必须滴。

游会长给大家讲讲采茶知识。

亲自动手采茶,体验茶农生活。

地上的落叶已逐渐被新长出来的野草所淹没,与泥土融为一体,成为滋养茶树的天然有机优质肥料。

古木早已枯死,留下巨大的树基,可以想象当年魁伟挺拔的身躯。无数小草新芽在树基上悄然生长,延续着万物从新到老,从生长到死亡的永恒不变的生命轮回。

斑驳古木上覆盖的青苔,仿佛演绎着一个个不老的传说。

映入眼帘的任何一处,均是一抹抹绿,这是生命的颜色。

万绿丛中,一朵野花自在开放,格外耀眼,让人想起“孤芳自赏”这个成语。

古茶林中,野外彩茶会开始,大家都来秀一秀。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山行:茶话景迈傣家人的茶山情


拍摄茶山黑话的这一路,我们第一站来到景迈。

去的地方是景迈村的依迪家,从车上下来,中午的阳光如一道金色的水笔,涂抹在村子延延展展的小道上,向着光芒消失的地方望去,成对的鸡咕咕而来,如一场盛大的欢迎。

金色阳光的边沿是柔和的光晕,将村子和村间的一切渲染地温柔明亮,这一刻大概明白“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是一件多么雀跃的事情。

依迪特意穿了粉色的傣族服装迎接我们,他正当壮年,因常年光照而黑金的皮肤让人想到一切可以形容年轻生命的赞美词。

依迪一家人都羞涩而友善。拍摄中需要依迪和小黑互动聊天,一时无法适应镜头的依迪拘谨地笑着,不时用手擦着额头,为每个人添加茶水,黝黑面孔因为羞涩而更显红涨。

依迪的妻子亦不善言辞,我坐在门口的时候,她走过来冲我笑着,不知该说些什么,我赞她衣服好看,她就赶忙给我介绍起她的衣服来,深紫色裹着金线的裙子把她女性婀娜的身形衬托完美,走路时左右摆动却不显得夸张,如同行走的流水一样,炎热的天气里最凉爽的风景大概如此。

等待下午太阳稍稍从头顶偏移开,我们跟着依迪一家去他们的茶地采茶。茶树比我们要高半个身子,依迪的妻子将裙子系起,身姿矫捷地攀到树顶,手上动作飞快,只觉得一个晃神间半米深的竹筐已经过半。

放学归来的小女儿也来帮手,小姑娘刚刚长到茶树枝干高,要举起手才能将最下面的茶叶采到,妈妈帮她把遮阳的帽子系好,小姑娘也默默开始劳作,她人小手小,采的不如妈妈快,缺一丝不苟,像个做作业的小学生。一时间母女俩专心致志地采茶,只听见树枝震颤的声响和茶叶篓里沙沙的摩擦声。

劳动起来的人们自有一种专注的可爱样子,时间在这一家人的手尖儿里溜走,亦如一日日阳光抚爱过的茶叶,他们让人想起一切踏实可信赖的人事,因为时间积累而成的,最是珍贵无二。

第二日我们去古茶园,依迪带着放假的小女儿和我们同行,路上小姑娘口渴,依迪在身边找到芭蕉叶卷成水瓢的样子倒水给女儿,顺手摘下更大的叶子倒扣在小女孩的头上,遮挡大剌剌的太阳。因拍摄现场需要安静,父女俩几乎没有用言语交流,他们黑亮的眼睛望向对方,眼神中透着柔软的光,只需要为你做好,你看到了就可以明了。

古茶园拍摄过半的时候,依迪的妻子骑着摩托车从远处赶来,她刚刚采完今日的茶,顺带来接小女孩回家。依迪将女儿抱上车,妻子正了正车头慢悠悠地骑起来,参天古树的缝隙里流下夕阳的余晖,将母女俩的前路照的金灿灿的,前方是叫做家的那个地方,依迪回头望着妻女,好像从未离开那里一步。我恰好看到这样的一家人,想起大学时候读《生命无法承受之轻》,里面的女主角萨日娜用尽一生的力气,从一个人逃到另一个人,一个住所转入另一个住所,而穷尽一切挣扎,渴望的不过是一个泛着黄色灯光的家。家是依迪的一部分,无需承受和承担,它浑然自在地融入他的生命,如同阳光融入他黑亮的皮肤。

我们去的那几日正是这个傣族村寨最忙碌的时节,春茶采了要当日炒出来,接着就是晒青,环环相扣,每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茶农这段时间每天都要抄茶到午夜2—3点,抄茶后还要马上喝上一泡,品评工艺,以便在第二日的工艺中加以改善。

我惊叹他们如此辛劳,依迪却豪爽一笑,忙过这段就好,泼水节到了的时候,春茶就采摘的差不多啦,到时候整个村子的人慰劳自己,庆祝收获。要摆上几天的长桌宴,晚上有小孩子最喜欢的彩色礼花,白天就在村子的广场上蓄满水池,整个村子的男女老幼都会走到街上,用泼水的方式祝福辛劳定会有所得的每个街坊。

我实在热爱这个丰富的勤勉的傣寨。劳作的辛苦是为了欢庆的喜乐,归田有禽,热爱家庭。大概每个田园牧歌的梦,都做到了依迪的家门口吧。

茶山行:华农茶业勐宋古茶山纪行


春日里的勐宋古茶山,春意盎然,万物复苏,最令人关注的还是勐宋的古树茶,想必每个爱茶人必定对第一杯春茶的渴望无法抑制。

经过了一个漫长冬季的洗礼,茶树积蓄了整个严冬的养分,随时等待在春季某个阳光明媚的时空际遇下,蹦出颗颗肥大壮硕的新芽。

如果你想贪早,现在就喝到2016年的新绿,那么西双版纳勐海茶区定是你“先喝为快”的地方。可以想象,这春天的第一波芽叶中,将会释放出怎样的鲜爽醇厚。

3月12日,勐海的晨雾还未散去,清晨略带着微寒,我们就已动身前往30公里外的勐宋古茶山华农茶业保塘初制所。从勐海县城出发,车子向北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和煦的春风带着丝丝雾气拂过脸颊,拂过勐宋群山,唤醒了无数生灵,让这座沉淀了千年的古茶山一夜换了容颜,宜人的空气里不时传播出春天的气息。

(PS:勐宋古茶山现已全线铺设柏油、水泥路,想要一览西双版纳春日风光、寻访古树茶的朋友可放心驾驶爱车上山。)

且将新火试新茶

春天真的到了,我们沉醉在这飘着山岚的茶路上,不觉到了华农茶业保塘初制所。负责初制所的王大哥正为奋战2016年春茶做万全准备,看到我们到来,他随即拿出前几天的“新作”,烧水备具供我们鉴赏。

王大哥说:“这是今年第一波生态春茶,只采得一公斤多的鲜叶,制得几两新茶”。茶树虽未普遍发芽,但我们能如此万幸的尝了鲜,也不虚此行。

沸水冲开了整个春天,茶香四溢,初制所里弥漫着春茶的芳香。今年的保塘春茶总体表现为香气较突出,刚柔并济,水路较细,耐泡度高。

一泡春茶,三五知己,不觉过了晌午,简单用过午餐后,王大哥提议带我们去寻保塘古树茶……

首播勐宋保塘古茶园春茶状况

保塘古茶园遍布于老寨上方的山林中。走进保塘古茶园中,仿佛走进一个古茶树博物馆中,整个山中到处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粗壮的古茶树,与各种高大的树木浑然融为一体。这些古茶树上大都被苔藓、地衣、石斛等各种寄生物缠绕,浑身上下披满了层厚厚的“衣服”,显得苍老而遒劲。尽管如此,古茶树们仍然倔强地与“侵略者”抗争着。

老寨与古茶园紧密相连,这里的古茶园基本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林里。保塘新、老寨有1050亩连片的古茶园。就古茶树规模和树龄而言,据说是整个勐宋乡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片古茶园。

据笔者目测,保塘古茶园里目前仅有少部分古茶树吐出新芽,大部分仍在沉睡中,保守预计应该需要一周左右的等候期,让我们拭目以待。

下山已是傍晚时分,烂熳的山花绽放着最宜时节的美,仿佛在诉说着,头春古树茶的已离我们不远,那样的一种香甜,将在下次与它相见时,一一呈现出来。(撰稿/大山;摄影/华农茶业)

探秘中国最美古茶山——景迈山|图阅景迈山②


在云缅边境不远处,有一座云雾缭绕神奇的的千年茶山——景迈山,这座山除了不乏古老茶树外还让人惊奇的是,这里竟然隐匿了一座以普洱茶为主题的精品庄园酒店——柏联普洱茶庄园。

初初踏足这里,除了空气中飘溢的茶香,吸引视线停留的还有花园内朴实的装饰,这里没有星级酒店的奢华,却有着星级酒店没有的精致。

简单的红砖堆砌,石缸盛水,绿叶黄花舒展摇曳,衬就一角风情。

原木地板无漆,原生态在这庄园中无处不现,如同一位退隐山林的达官贵人,已然到达返朴归真的境界。

满目翠绿的生态茶园在晨雾笼罩中如仙境般清新宜人,在林中的傣式小木屋在晨露中若隐若现。

一晚安寝,选一个优美的清晨,在小木屋阳台前席地而坐,面对着翠绿的茶田,深深吸一口饱含负离子的空气,品味着瑜珈与自然的和谐一体。

人生的高度或许不在前呼后拥,也不在高床软枕,满屋绫罗,只能要山涧林内隐世而居,品茶赏花,看书写作,夏听虫鸣,秋数落叶便是人生最美好归处。

轻轻抚摸着这些原木桌椅,它们不经太多雕塑粉饰,却静静地散发着遗世而独有的气质。

水瓶是一个来自外太空的星座,终其一生在自己的世界内极大的限度去追求自由,风象的特质使得在人群中如鱼得水,在人群背后却默默地检视着一颗高冷的心。只有独自的时候才是自我流露的时刻,风象星相的人或许最终都适合归隐田园,来保留那一份孤芳自赏。

透过如国画般秀美的落地红木窗框,分隔着深山的清逸,树木的婆娑,安享着空间的静谧,心灵的放空。

园内花开正好,捧一撮芳香到唇边与花儿细语,趁春色仍在莫负春光。

茶坊内工人正在忙碌地制作茶饼,一饼饼成品整齐地排列着,静静地等待送到识茶人手中。

在园林中摆下一茶具,取甘泉之水,取上乘古树之茶,高冲低泡,轻品慢尝,体味那一抹甘甜在唇齿间流转,听轻风吹拂,枝林沙沙如同自然轻奏悠然乐曲。

登高远眺,站在这座神奇的千年茶山高处,感受天人合一,天地融合的美妙境界。

云海在山林间飘渺,虽不算风起云涌,惊涛拍岸,却也在高低浮沉,意象万千,此刻无须多想多言,只与自然和谐相应,拥抱山林。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景迈


从勐海出发,顺着路牌指引,走惠民方向经由临沧能到达云南最具有地域广阔性和特殊性的茶山——景迈,集古茶园与古文化于一身的茶山,我们很多让人意识中的景迈,是一片茶园?一个村寨?或是一个古茶群落?其实都不对。景迈地域上来说,是一个山系整个山系,包含两个村委会,景迈村和芒景村。如要细分,便是我们很熟知的那些古寨子。

景迈村包含芒梗,勐本,老酒房,景迈大寨,糯干,邦改,勐蚌,南座这八个茶寨。

芒景村包含翁洼,翁基,芒景寨,芒洪,哪耐这五个茶寨。

景迈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惠明乡,整个景迈山系,茶园面积广阔,古茶资源丰富,致使景迈成为普洱的一张集茶文化与茶山观光的新名片。

从山脚上山,一路树海葱郁,站在观景台,可以一览整座山系的全貌,一座蕴含古茶文化与古茶资源的山系,可以壮阔,群山的磅礴气势让人折服。也可以温婉,青山白云的惬意让人驻足。

最为吸引人的还是景迈山的万亩茶园,和它醇厚香甜的茶汤。景迈茶的优质与景迈茶的高度,和景迈山的历史,景迈山生态的古茶园是分不开的。景迈山山系广,13个寨子,芒景和景迈两个村委会,古茶树集中在芒景寨和景迈大寨。

茶树生长在森林中,鲜叶有一个呼吸吐纳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会吸收森林中的香气。生长在森林中的古树,养分

茶山行:普洱景迈山寻茶记


今年清明节前,我有机会探访了一座古老而又神秘茶山——普洱景迈山。

顺着进山的弯道开车前行,一座座连片的原始森林徐徐展现在我的眼前,这里山峦起伏、古树参天、云海茫茫,一路上只见美丽的茶场一片连着一片。再往里走,路边上的酒店、客栈一幢接一幢。藏于大山深处的古茶山让我展开了无尽的想象——是茶山养育了村民,还是村民养育了茶山?藏于深山这座不同寻常的古茶山将会带给我怎样的感受。

车拐了几个弯,山洼里绿树映衬下灰瓦木栏式的糯岗傣族村寨终于到了。村寨里大部分村民的房子已经是重建的新房,但依然还保留着傣族传统的木栏式古朴建筑风格,只是房子下面关牲畜的地方如今成了停放摩托车、拖拉机和汽车的地方,条件好的村民还在村里开起了客栈。顺着空气中弥漫着的茶香味,我来到了一户村民家。晒干、拣剔的茶板上,还留有刚刚晒出来的春茶的气味。屋后被一片古茶树包围着,主人休闲地坐在房檐下喝茶,旁边几个纸箱装满了新茶,静静等待茶商前来收购。由于他的茶是茶商事先定下的,他只卖了一点给我,并憨厚地笑道;“不好喝可以打电话来骂我。”

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但每年清明节后,这里便会涌来全国各地茶商,在这里停留居住,觅一份千年的古,品一杯清凉甘甜的香。

景迈山分布着一百多万株古茶树,在七万亩的原始森林中混交生长,古茶树与原始森林休戚与共,互相润泽,湿润的大气环境让古茶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常相厮守,不离不弃。

景迈山上的古茶树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沉淀,需要多少定力才能让他们生生不息生存下来,才能造就如今景迈山上的千年古意,恩泽景迈山上的世居村民,让他们子子孙孙生存繁衍下来,让千年万年古茶树在一代代村民的手中散发出弥久愈香的气味。

走进景迈山,就像走进了一个精神家园。景迈山的古茶树千年不衰保存下来,得益于世世代代世居于此的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等少数民族村民。景迈山上,村寨星罗棋布,森林、茶林、村寨没有明显的界线,村民生活在茶林里,他们把先祖留下来的茶树视为茶神,把大自然视为他们的精神家园,用一种虔诚的态度来祭祀敬奉,以树为生、为树为命,祖祖辈辈,生生不息,历经千年沧桑,茶已融进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茶就是这里的灵魂。正因有了这强大的精神支撑,这才繁衍下了一座座秀美山川,守护下了这与茶树相依为命、共生共死的精神家园,赋予了景迈山古茶树更多的精神内涵。

茶山行指南 | 冰岛、易武、景迈山篇


随着春茶季大幕开启,一年一度茶山行,也成为茶山最重要的事情,全国各地的茶人像候鸟一样,从四面八方奔赴茶山。茶山行,是了解云南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少数民族风俗的一个极好体验。茶要喝,茶山依旧要行。可对大多数人来说,云南茶山对多数人来说是是一个未知的环境,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在茶山行之前,要对目的地茶山做衣、食、住、行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战,不上无准备茶山。根据云南主要的普洱茶产区,整理了一份云南茶山旅游手册。

目前云南普洱茶比较火的山头集中在临沧、西双版纳、普洱三个地州上,小编在三个茶区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目的地,对茶山行做一个茶山旅游攻略。

1、临沧茶区代表——冰岛

冰岛茶是整个云南普洱茶最火热的山头,冰岛村也成为了众多普洱茶发烧友的朝圣之地。冰岛村位于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离临沧市约70公里。

衣:冰岛村隶属于双江县勐库镇,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度变化相对较小,但因为海拔差异,昼夜温差较大。春季茶乡行时候温度回升,准备衣物的时候,备厚一点的外衣即可,鞋子在茶山建议穿舒适的运动鞋。

食:冰岛村是一个傣族村子,吃饭一般都是在勐库镇解决,很少在村子吃。勐库镇有很多的好吃的,尤其大家可以尝试当地有名的华侨米干,也可以吃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傣味,春天云南都有吃花传统,勐库有作者最心心念念白花煮蚕豆米。当然,也可以回到双江县城,去体验双江特色小吃,也可以吃具有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风味的美食。双江多数才都相对较辣,不能吃辣要提前沟通。

住:冰岛村茶山行,一般都选择住在勐库镇,从勐库镇去到冰岛村大概有40分钟车程。也可以住在双江县城,从县城出发去冰岛大概有1个半小时车程,如果行程不是安排过紧,可以考虑住在县城,县城的住宿条件相对较好一些。

行:冰岛村所在的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离云南省会昆明距离约600公里,临沧暂时未开通,只能通过汽车或者飞机转汽车。路途相对遥远,在自驾的时候要对汽车做好安全检查,也要在路途中注意休息,不要疲劳驾驶。坐飞机的话,有昆明飞临沧的飞机,整个飞行时间大概一个小时,机场到冰岛村大概有1个半小时左右车程,如果需要乘坐客车话,还需要到临沧市区去转乘。冰岛村道路相对好走,但也需要谨慎驾驶。昆明飞临沧的飞机经常晚点,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

看什么:冰岛村因为冰岛茶而声名远播,去冰岛村也是为了去看冰岛老寨茶树,根据著名茶树专家虞富莲老师考察和分析,冰岛村就有:冰岛大叶、冰岛特大叶、冰岛特大叶、冰岛黑大叶、冰岛筒状大叶、冰岛黄大叶等不同形态的大叶种茶树。冰岛茶园是勐勐土司的私产,冰岛村也是勐库地区海拔最高的傣族寨,也是勐库地区唯一一个高山傣族寨子。

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以留出一天时间去爬勐库大雪山,去看世界上最大的古茶树群。

特别提醒:

双江少数民族有以酒待客的风俗,喝酒的时候,不能喝完的话,不能和敬酒的人碰杯。

冰岛村茶树特别金贵,不建议要攀爬茶树。

2、西双版纳茶区代表——易武

西双版纳是云南最著名的普洱茶产区,而易武茶区则是西双版纳茶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茶区,既有丰富的古树茶资源,也有深厚的普洱茶历史。七村八寨、茶马古道、茶人茶事构成了易武丰富多姿的一面。

易武茶区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城北部,距勐腊县城110公里,紧靠中老边境,包括易武茶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

衣:易武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差变化相对较小,但昼夜温差大,春季茶乡行时候温度相对较高,所以准备衣服时候,备厚一点的外衣即可,鞋子在茶山建议穿舒适的运动鞋,易武茶区的路,远远比临沧茶山路艰难。

食:易武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在易武吃特色农家菜、竹筒茶、竹筒排骨如果去离易武镇相对近高山寨等村寨,建议在镇上吃饭,村子一般没有餐馆。

住:易武茶山行,一般选择住在易武镇,易武镇上有大量客栈,整体住宿条件学相对较好,去离镇上相对近一点茶山的时候也可以返回镇上住。

行:从昆明到易武镇的距离约630公里,自驾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上。如果从昆明坐飞机到西双版纳,整个飞行时间大概在1个小时,再转车到易武,从西双版纳到易武的车程大概是2个半小时。到易武镇上,根据行程安排,选择相应的交通工具。要去到同庆河等比较远的地方,需要乘坐摩托车,所以需要找当地村民做向导。

3、普洱茶区代表——景迈山

景迈山是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在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惠民乡,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西邻缅甸,是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

景迈山,土壤肥沃,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常年云雾缭绕,茶树生长在海拔1100米到1700米的山间,茶林与森林交错生长在一起。景迈山有着1800多年茶叶种植史,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是现存最完整、面积最大、普洱茶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古茶山,被誉为“茶树资源的博物馆”。

衣:景迈山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四季的温差变化相对较小,春季茶乡行的时候温度相对较高,所以准备衣服时候,备厚一点的外衣即可,在茶山建议穿舒适的运动鞋。

食:景迈山是普洱市著名的旅游景点,景迈山的旅游配套设施会相对较好。在景迈山可以尝试各种茶菜:茶叶炒鸡蛋,凉拌茶叶等。

住:由于景迈山的名气加大,普洱茶出名;茶商、游客日益增多,在山上住宿不是难事。景迈、芒景大寨均有客栈。建议住在翁基和糯干,体验一下古寨风情。

行:从昆明到景迈距离近700公里,自驾时间相对较长。因为路途相对遥远,所以在自驾的时候要对汽车做好安全检查,也要在路途中注意休息,不要疲劳驾驶。随着景迈山机场的开通,去景迈的时间能够大大地缩短,从机场到景迈古茶山也就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看什么:景迈山古茶林、山龛茶祖节(4月)、千年布朗古寨翁基、傣族水寨糯干、帕艾冷寺、哎冷山-茶魂台、茶祖庙。

禁忌:布朗族认为柏树、榕树、菩提树是神树,女人是不能爬神树的。

除了这些攻略以外,你还需要带上以下东西:

1、安全第一的意识。茶树要看,但是也要注意安全,有些过于偏远的茶山,不建议去,因为山高路难,安全不可控。一定要结伴而行,不可单独行动,多一个人多一份照应。

2、常用药品的储备。创可贴、云南白药气雾剂、藿香正气水以及简单包扎药品还是要准备好。

3、要记得购买旅游意外伤害保险,给自己多一份保护。

4、如果发现自己有高原反应,要做休息调整。如果不能适应的话,要立即停止行程。

景迈茶山的茶道学,寻找到新的“道”


现在的景迈山上,家家户户有茶台,人人都懂得烫杯、洗茶、闻香这一套“茶道”。而烤茶、酸茶、竹筒茶等,则往往就作为一种“奇风异俗”来“表演”。其实,对于当地人来说,它们就是“饮食”,且从来都深嵌在过去与今日的日常之中。

山上的茶可以是“酸”茶。《皇帝内经》中提到南方“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尽管这种粗线条概括更多体现的是“刻板印象”,但至少说出一个道理——地理、气候等与饮食有极大关联,不同的环境会对应不同“口味”。如云南不少地区宜种糯谷,而糯谷又不易消化,必须用酸中和。又或由历史角度解释,盐还是中央王朝控制边缘民族的重要调控手段。以酸代盐就成了“反调控”的方式。

在景迈山,茶农又给了我另一种解释:过去的“茶”,原本就既是菜,又是药,又是饮料。于是采下的茶叶蒸熟,一部分晒干泡饮,一部分就直接做成了“酸茶”。酸茶可做菜,遇喜事或贵宾,取茶叶拌调料,就成了凉拌沙拉;也可做“零食”,田间地头,或嚼或含,去口气、解疲乏。山上还有“女人含槟榔,男人吃酸茶”一说;更可以配上“辅料”做药:配生姜治痢疾,兑米醋医牙痛,加酸草健肠胃等等。

酸茶制作流程

采茶:于高温高湿的五六月份,采摘茶树上的鲜叶,用以制作酸茶。但制作酸茶要用老叶而不是嫩叶。

萎凋:将茶叶摊晾在竹席上,使茶叶水分自然蒸发。

蒸青:萎凋后的茶叶还需再上笼蒸煮。看似简单,但要掌握火候,使茶叶散发茶香,却又保留一定新鲜度。

装竹筒:蒸完的茶叶需要填入竹筒压紧,并以竹壳等密封。且所用竹筒需要削去外皮。

埋地:事先挖好土坑,将竹筒口朝下,埋在泥土中。大约需要掩埋三个月。在此期间要注意土坑不能入水,竹筒不能打开,使茶叶慢慢发酵。

晾晒:三个月后可将竹筒取出,筒内的茶经过一定晾晒,就可以直接食用或饮用。

食用与保存:酸茶可嚼,可含,可煮,可泡。如若密封可保存两年左右。

而“烤茶”还不是独属山上的布朗族和傣族的。藏族、纳西族、德昂族、壮族、苗族、回族、彝族等等民族都会,只是用具与方式各不相同,用陶罐、青石板、芭蕉叶甚至纸都能烤。

曾有人提出少数民族的“烤茶”和陆羽《茶经》中的“炙茶”没什么区别。但中原人“炙茶”是因为新茶难得,只好加热受潮陈茶,让其更像新茶,是一种“局促的讲究”。

坐拥茶山的山民可犯不上如此。真要解释的话,对他们来说,烤茶即是生活方式。走进山民家中,茶叶随时在旁,火塘日夜不息,怎能不让茶与火发生点什么?又恰好,唯有粗壮厚朴的大叶种茶,才经得住烟熏火烤。且未经陈化的大叶种茶略嫌刺激,用火烘烤后不仅滋味变得醇和,香味也会更为显扬。

烤茶制作流程

烘烤:抓一把毛茶,放入洗净且烘干的陶罐中,将陶罐直接架在火塘上烘烤。

颠摇:估算时间,观察火候,不时拿起陶罐颠摇。随陶罐内温度渐高,翻动频率要越来越快,罐中茶叶渐渐带上烟火气。最后为防烤焦,需把陶罐拿离火源,继续捧在手中摇动。

分茶:主人为客人分茶,一人一盅,细细嘬饮,围塘闲话。

如今普洱茶热火,做茶有了标准,山民有时还会羞惭地说:“那还是跟外面学的,我们自己没那么讲究。”酸茶、烤茶、竹筒茶等的喝法,当然也没有日本茶道的优雅——但茶之道,是否仅有一道?就像“布朗王子”苏国文老师说的,过去山民是只有一罐、一杯、一火塘而已,“那就是我们的茶道”。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茶道”也会受到“威胁”。比如,假若火塘渐渐消失,自然会殃及烤茶。不过,当代的视角也会带来一些新机会。我就发现,有不少研究已经开始探讨酸茶、烤茶等等的口味、成分和独特效用。未必要留住所有“过去”,却可以在过去中发现未来,寻找到新的“道”。

茶山行:景迈山——千年布朗古寨翁基


景迈山上的众多寨子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翁基。初秋的景迈山,色彩日渐斑斓。那天早上,当太阳将自己的第一缕光芒洒向芒景村委会所在的这个山谷时,我正站在布朗公主山庄的露台上极目远眺。云雾从山谷底不断往上升腾,渐渐地笼罩了整个山谷,停留在一座伸入山谷的山岗顶部。金色的阳光,突然间洒在这座山岗茂密的林木上。远远望去,林木间隐藏着一片房舍,黝黑的屋顶上冒着几缕炊烟。就在那一刻,我被眼前这迷幻得充满诗意的景致震住了。

山岗上的这座村寨就是翁基,一个古朴而原始的布朗族寨子。我们无从知晓翁基是不是景迈山上最早的布朗族村寨,但一定与这个山谷里布朗族山寨的布局有着莫大关联。在布朗语中,“翁基”的本意是看卦,意为看卦选址的地方。据说当布朗族的先祖带领族人迁徙到芒景时,不知道该把寨子建到哪里,于是找人来看卦选址,而当年看卦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翁基。翁基也的确具有这样的地理优势,如今当我们站在翁基的高度极目远眺这个山谷时,可以看到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等布朗族村寨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密林掩映下的山腰。在这个历史久远的古村寨,布朗族生态文化保留和传承完整,古旧的干栏式建筑在参天古树的掩映下,古朴得让人仿佛看到时间在这里停住了脚步。

翁基古寨最醒目的是一座寺庙以及一棵巨大的柏树。柏树高达20余米,据当地人介绍,其根部径围有11米。关于柏树,在寨子中还有一个传说:相传翁基后山有妖龙为恶,为解除苦难,一佛爷来村头打坐诵经,点化恶龙。日久天长,恶龙终受感化而变身成为柏树,与古寺相伴相生,最终绿荫蔽天,成为人们纳凉的好地方。整个寨子全是干栏式的建筑,现今还完整保留着布朗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布朗族的干栏式建筑可粗分为两层,屋顶是陡峭的坡面,一楼主要用来堆放家里的杂物,二楼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而在二楼的房舍外一般还有一块露台,用来清洗衣物、晾晒各种东西或是纳凉小憩。走进古旧的寨子,好客的布朗族人家便会盛情相邀,为你冲泡一杯普洱。

1986年出生的倪罗,是土生土长的翁基村民。在布朗族传统文化中,“倪”是排行老二的意思。“以前房顶都是茅草,现在随着条件的改善,已经改为用挂瓦覆盖了。”倪罗边泡茶边介绍说。虽然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但精明能干的他近年来抓住茶所带来的机遇,不但建起了自己的加工厂注册了自己的茶品牌,还在寨子边盖起来崭新的房子。房子是仿布朗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倪罗说这种传统民居的造价要比混凝土结构的新建筑高出40%多。

现在的翁基,因完整保留着布朗族的生态文化和历史传承,加上原始风貌浓郁、自然风光秀丽、民族特色突出的缘故,被誉为“千年布朗古寨”。在政府的重点保护和村民的积极配合下,古村落的整体格局和风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漫步翁基,蓝天白云下古旧的干栏瓦房,连片的传统民居,居高临下的翁基古寺,身穿布朗服装的老人,让整个寨子一片古朴。与景迈山上成片的古茶树一同经历过千年风雨的翁基和其他古村落,如同古茶树一样沉淀了上千年的时光,至今散发着醇厚的余香。

茶山行:何处茶林千年好?云南边有景迈山


四月春光好季节,不少市民赶着好天气到郊区踏青,感受大自然风光。佛山不少茶圈好友集中在这段时间陆续踏上“茶山行”,各种茶山美景照刷爆朋友圈。云南景迈山因古树丛立,坐拥世界第一大原生态古茶园,吸引众多茶客前往。今日,记者为你展开一段景迈山茶山行,了解一片茶叶的故事。

何处茶林千年好?云南边有景迈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道桃花盛开在高山古寺,箐箐茶叶也在云南西陲的景迈山上成一片春景独好。云南多有著名茶山且开发者众,景迈山则保留着原生态的万亩乔木古茶园,有近两千年的种茶历史。站在茶山一千多米的海拔处,看眼下云雾缭绕,平日流淌在杯中的茶叶正水灵灵地在树上蓬勃伸展,汇成养眼的浮翠一片。益木堂团队在堂主王子富的带领下作茶山行,呼吸山里清新自然的茶香。

最深山处有最美风景人情,近年景迈山有山路维修改善,但上山还要拐上二百多个弯。益木堂曾小姐介绍,名满四海的景迈山古树茶园要两个小时车程颠簸才能到达,一路艰辛,更显得古树难得。山上拥有悠久历史的茶马古道,记载着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痕迹。原住民生活缓慢,民风淳朴,守着如此矜贵的茶树却经济意识淡薄,视茶树为祖辈流传的珍品。

一片茶叶的珍贵

坐在茶馆中,我们可能不理解上千元一饼的普洱之价值所在,但只要身处茶园中,就明白每一片茶叶都弥足珍贵。据景迈山茶农介绍,一棵2—3层楼高的茶树产出的春茶仅4—8斤,平均每4斤茶叶可制成1斤毛茶,况且一片茶叶来之不易。

景迈山的好茶叶在海拔一千米以上的高度,山路难行,缺乏经验的人士则举步维艰。四月采茶季,原住民一家老小来采茶,小孩不上学,带着布袋随长辈摘芽叶尖,一溜儿爬树,手脚灵敏,皮肤晒得黝黑。看到茶山行的外来客,就对着人和拍照镜头憨憨地笑。景迈山原住民民风淳朴,用家族和整副岁月去守护这片茶园,更赋予了每一片茶叶值得尊敬的意义。

采茶讲究阳光充足天气干燥,炒茶讲究师傅手劲儿老道。一片茶叶的故事,从采青、萎凋、炒茶杀青,到揉捻、晒青、毛茶压饼。茶叶矜贵,不仅在于地域优势、天公作美,还有对各个环节上的茶人心血的致敬。杯中静躺的上好茶叶,每一口茶都要心存感恩。

茶山行见真情

茶山行完满收官后,曾小姐感叹此次旅程“有欢笑,有亲情,有太多难舍难逢和说不完的故事”。茶山风景无限好,但在爬山采茶、铁锅炒茶等体验式接触茶的过程,还有更多的是艰辛。加上交通不及城市快捷,住宿也不如城市舒适,在长达一个多星期的茶山行中,茶友之间相互关心帮助尤为重要,也更朴实真挚。

南段古茶山:景迈古茶山的姊妹山︱老包开讲


南段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的南段、洛勐、阿里、宛卡、戈的等村,共有茶园28600亩,其中古茶园面积868亩;南段古茶山最高海拨2150米,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1400-1450毫米,茶园生长在海拔1600米-2100米之间,四季气候温凉;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保护非常完整;土壤为沙粒赤红壤,富含各种微量元素,透水、透气性好。是中国与缅甸分界的山,国境线长56.8公里。糯福位于澜沧县南部,距县城97公里,全乡辖糯福、阿里、宛卡、南段、洛勐、戈的、勐宋、阿木嘎、坝卡乃等9个村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有国土面积879平方公里。糯福乡居住着拉祜、哈尼、佤、傣等多种少数民族,是拉祜文字的发源地。

从景迈山的芒景村往前16公里就是南门河,海拔不到800米,一个V形河谷,没走多久,茶园逐渐稀疏,然后过渡到橡胶林,进入糯福乡洛勐村,又是橡胶林渐渐变成了茶园。自古以来拉祜族、哈尼族、佤族等民族习惯于定居在山上,南段古茶山上的居民大都居住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腰上。由于河流、沟渠缺水,种田只能种“雷响田”--要等天空雷电交加之时,在雨季来临之后才能栽秧,所以叫“雷响田”。2014年6月13日,我到南段古茶山采访,前夜下了一夜的大雨,恰逢当地百姓在抓紧栽秧,看到3个男子一人在犁田,一人在耙田,一人在糊埂,8个年轻妇女在栽秧,突然听到一阵欢歌笑语,女方唱:“大河发水小河干,过河栽下一丘秧,认得秧好早下种,晓得好玩早成双。”男方回应唱:“大田栽秧谷棵稀,谷棵下面有秧鸡,抓着秧鸡来下酒,抓着小妹来做妻。”我赶忙照下几张难得的照片,终于碰到了久违的田园美景,让人追忆起乡愁。

南段茶山只要有茶园就盖有简易小屋,我们好奇的询问陪同的张文灿经理。他说:“茶园里盖小屋是这里的传统,过去全都是小草屋,特别好看,现在很多用石棉瓦代替茅草。它的用途首先是避雨休息;其次是摊凉茶叶;还有一个用途就让你们猜猜。”在我们一番催促下,他笑着说:“过去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比较贫困,每家的干栏式草屋,人和牲畜拥挤地住在一起,年轻小伙和姑娘谈情说爱不方便,就到茶园小草屋里来谈恋爱。”拉祜族、佤族是幸福指数特高的民族之一,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月亮升起来,山寨静悄悄,青年男女在小屋里倾诉心声,唱着“芦笙恋歌”、“快乐拉祜”。所以人们就给这些简易小屋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拉祜甜蜜小屋”。

南段山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山中有“三宝”:多雨果、野杨梅、南段野茶。普洱市有117.8万亩野生茶树群落,而南段野茶是一个特殊变种,茶果是单核的,为了保护茶树资源,澜沧县严禁采摘、销售野生茶。登上南段山海拨2150米的最高峰,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可以欣赏景迈山美景,观古村落、古寺庙,游夸国长廊,赏异国山水。

龙竹棚老寨是目前拉祜文化保存最完整,风光最美丽的拉祜族寨子之一。寨子后有一稍高的靠山,山向两边延伸,寨子仿佛象坐落在一把龙椅上,是一个极佳的风水宝地,寨子边自然生长着很多竹子,拉祜族的先民们就把这里叫龙竹棚。寨子最高处是神秘、庄重的佛房及神鼓。只要有拉祜族寨子都要建一座佛房,佛房也有级次之分,龙竹棚佛房就统领其他多个寨子的佛房,其中包括缅甸的6个寨子,信徒要在这里祭拜后才能回到自己寨子的佛房祭司,龙竹棚佛房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佛堂。

南段村是南段古茶山的核心区,有720户,2400多人,茶叶是这里的主业,全村有茶园面积1.4亩,其中古茶660多亩。南段茶山的茶园大多是改革开放后种植的台地茶,普洱市2010年开始实施生态茶园建设,把景迈山上的台地茶进行稀疏留养,从原来的每亩1000多株,只保留300-400株后,茶叶产量虽然减少,但茶叶品质显著提升,价格明显提高。也影响带动了南段茶山进行稀疏留养改造生态茶,引进企业建加工厂,筹建龙竹棚茶庄园,打造“龙竹棚”茶叶品牌,将对哪里的生态茶进行有机茶转换认证。

龙竹棚拉祜族寨子周边古茶园是南段茶山的核心区,主要分布在龙竹棚拉祜族寨子周围群山之中,走进这里的古茶园仿佛是在景迈山大平掌,参天古树之下的茶树错落有致,稀疏合理,茶树的枝干上不时长有“螃蟹脚”。“螃蟹脚”只有在生态环境特别好的古茶树才会生长。

南段山与景迈山仅南门河一河之隔,南段古茶山与景迈古茶山土壤、气候、雨量、植被等自然环境近似。南段古茶山种茶历史没有景迈山久远,茶种及种茶技术皆从景迈山传入,品质汤色黄绿明亮,香气密香,滋味醇厚,回甘持久。所以它的茶质、香气、汤色都与景迈山近似。当地政府结合茶资源、茶文化、拉祜文化、边界文化的自然禀赋,打造南段古茶山和“龙竹棚”茶叶品牌。在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时,南段古茶山也列入辐射、缓冲区域。所以南段古茶山被称为景迈古茶山的姊妹山。

解读景迈古茶山的“孪生姐妹山”:南段古茶山


中缅边境古茶山,拉祜文字发源地

南段古茶山是中国与缅甸分界的山,主要分布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的南段、洛勐、阿里、宛卡、戈的等村,共有茶园28600亩,其中古茶园面积868亩;南段古茶山最高海拨2150米,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1400毫米—1450毫米,茶园生长在海拔1600米—2100米之间,四季气候温凉;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保护非常完整;土壤为沙粒赤红壤,富含各种微量元素,透水、透气性好。

糯福位于澜沧县南部,距县城97公里,全乡辖糯福、阿里、宛卡、南段、洛勐、戈的、勐宋、阿木嘎、坝卡乃等9个村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有国土面积879平方公里。糯福乡居住着拉祜、哈尼、佤、傣等多种少数民族,是拉祜文字的发源地。

茶园稻田两相宜,乡愁自在随处见

从景迈山的芒景村往前16公里就是南门河,海拔不到800米,一个V形河谷,没走多久,茶园逐渐稀疏,然后过渡到橡胶林,进入糯福乡洛勐村,又是橡胶林渐渐变成了茶园。自古以来拉祜族、哈尼族、佤族等民族习惯于定居在山上,南段古茶山上的居民大都居住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腰上。由于河流、沟渠缺水,种田只能种“雷响田”——要等天空雷电交加之时,在雨季来临之后才能栽秧,所以叫“雷响田”。

2014年6月13日,我到南段古茶山采访,前夜下了一夜的大雨,恰逢当地百姓在抓紧栽秧,看到3个男子一人在犁田,一人在耙田,一人在糊埂,8个年轻妇女在栽秧,突然听到一阵欢歌笑语,女方唱:“大河发水小河干,过河栽下一丘秧,认得秧好早下种,晓得好玩早成双。”男方回应唱:“大田栽秧谷棵稀,谷棵下面有秧鸡,抓着秧鸡来下酒,抓着小妹来做妻。”我赶忙照下几张难得的照片,终于碰到了久违的田园美景,让人追忆起乡愁。

茶园小屋谈情说爱成一景

南段茶山只要有茶园就盖有简易小屋,我们好奇的询问陪同的张文灿经理。他说:“茶园里盖小屋是这里的传统,过去全都是小草屋,特别好看,现在很多用石棉瓦代替茅草。它的用途首先是避雨休息;其次是摊凉茶叶;还有一个用途就让你们猜猜。”

在我们一番催促下,他笑着说:“过去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比较贫困,每家的干栏式草屋,人和牲畜拥挤地住在一起,年轻小伙和姑娘谈情说爱不方便,就到茶园小草屋里来谈恋爱。”拉祜族、佤族是幸福指数特高的民族之一,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月亮升起来,山寨静悄悄,青年男女在小屋里倾诉心声,唱着“芦笙恋歌”、“快乐拉祜”。所以人们就给这些简易小屋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拉祜甜蜜小屋”。

南段有三宝,国际佛堂山中藏

南段山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山中有“三宝”:多雨果、野杨梅、南段野茶。普洱市有117。8万亩野生茶树群落,而南段野茶是一个特殊变种,茶果是单核的,为了保护茶树资源,澜沧县严禁采摘、销售野生茶。登上南段山海拨2150米的最高峰,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可以欣赏景迈山美景,观古村落、古寺庙,游夸国长廊,赏异国山水。

龙竹棚老寨是目前拉祜文化保存最完整,风光最美丽的拉祜族寨子之一。寨子后有一稍高的靠山,山向两边延伸,寨子仿佛象坐落在一把龙椅上,是一个极佳的风水宝地,寨子边自然生长着很多竹子,拉祜族的先民们就把这里叫龙竹棚。寨子最高处是神秘、庄重的佛房及神鼓。只要有拉祜族寨子都要建一座佛房,佛房也有级次之分,龙竹棚佛房就统领其他多个寨子的佛房,其中包括缅甸的6个寨子,信徒要在这里祭拜后才能回到自己寨子的佛房祭司,龙竹棚佛房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佛堂。

与景迈山一河相隔,主打生态茶有机转换

南段村是南段古茶山的核心区,有720户,2400多人,茶叶是这里的主业,全村有茶园面积1。4亩,其中古茶660多亩。南段茶山的茶园大多是改革开放后种植的台地茶,普洱市2010年开始实施生态茶园建设,把景迈山上的台地茶进行稀疏留养,从原来的每亩1000多株,只保留300—400株后,茶叶产量虽然减少,但茶叶品质显著提升,价格明显提高。也影响带动了南段茶山进行稀疏留养改造生态茶,引进企业建加工厂,筹建龙竹棚茶庄园,打造“龙竹棚”茶叶品牌,将对哪里的生态茶进行有机茶转换认证。

龙竹棚拉祜族寨子周边古茶园是南段茶山的核心区,主要分布在龙竹棚拉祜族寨子周围群山之中,走进这里的古茶园仿佛是在景迈山大平掌,参天古树之下的茶树错落有致,稀疏合理,茶树的枝干上不时长有“螃蟹脚”。“螃蟹脚”只有在生态环境特别好的古茶树才会生长。

南段山与景迈山仅南门河一河之隔,南段古茶山与景迈古茶山土壤、气候、雨量、植被等自然环境近似。南段古茶山种茶历史没有景迈山久远,茶种及种茶技术皆从景迈山传入,品质汤色黄绿明亮,香气密香,滋味醇厚,回甘持久。所以它的茶质、香气、汤色都与景迈山近似。当地政府结合茶资源、茶文化、拉祜文化、边界文化的自然禀赋,打造南段古茶山和“龙竹棚”茶叶品牌。在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时,南段古茶山也列入辐射、缓冲区域。所以南段古茶山被称为景迈古茶山的姊妹山。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曼迈


行走茶山,如果说只能感受茶山的原始与古朴,这样的说法,似乎是牵强的。在西双版纳勐海这个茶叶大县,实在包含着太多未知的惊喜。还是相同的一个早晨,天微亮,我们从勐海出发,去往曼迈,这是一个与缅甸相邻的布朗族寨,路经勐遮镇,一路而行,80公里,说远不算远,说近,但确实又是艰险的山路。然而在茶山,艰险,似乎成了惊喜的前提。走过几个知名寨子,去往曼迈的路就变得孤单,只有路旁的繁茂树木与身旁的层叠山峦相伴。整个感受像是置身山水墨画中。

才从山水墨画中走出来,走进曼迈,却又像是进入了多彩的油画中一样,丰富绚丽的颜色,搭配布朗风格的建筑,与之前来路的感觉决然不同。曼迈是一个临近缅甸的布朗族寨子,身在曼迈,似有一种异域风情,别致的住屋,寨中反复循环的布朗族音乐,再加之空气中满溢的干茶清香,这是一种别样的体验,让人迈不开步的想驻足。

茶寨虽美,但相信最美其实还是在茶园。曼迈茶农说,曼迈古树茶园,在寨子的后山上,环抱着整个寨子,茶园中古茶树与树木共生,也是一片浓浓绿意,茶树连成片的生长,整个后山基本都是古茶树,曼迈村古茶树可谓是数目多且树龄老。

整个茶园的茶树就是曼迈村村民的主要生活支柱。茶农在介绍曼迈的时候,似乎所有乐趣都在茶园,他们在茶园采集最美的植物,回家种植。他们在茶园采茶,发现最美味的野味,回家犒劳自己。也许他们不知道的是,能在茶园有这样的收获,是因为他们的茶园还保持着优良的生态环境。

曼迈给予的惊喜,当然不限于村中美景,与茶园的生态美感。勐海这个大县,容易遇到太多的好茶,口感也会渐渐变得挑剔。而不管再挑剔的嘴,曼迈茶,都能让你为之一动心。

曼迈的茶,不是条索肥壮的一类茶,曼迈茶树属于大叶种,叶片修长,但叶片较窄,叶茎也较细。制成的干茶条索细且紧结。

很多时候,总觉得条索肥壮的茶,才具有较好的滋味,其实并不绝对。曼迈的茶,干茶与其他茶无异,有淡淡清香气味。茶汤却是最有识别性的。第一泡茶汤入口,苦味明显,涩味淡弱,甜味和苦味一起显现,正是有多苦,回甜就有多高。曼迈的茶,把纯料的独特性体现得完美。茶汤一入口,除入口的甜味与苦味,还有独特的米汤香,茶香的独特性与茶汤的苦甜并存,是曼迈给予的最大惊喜。

茶杯中茶汤蛋黄,透亮,公道有淡淡花蜜香味。茶叶续水,出汤后,每一泡茶汤的香气都带有独特的米汤香,口中茶汤苦味慢慢淡去,转而取代的是,绵绵不绝的甜韵,和初入口的甜味,一相结合,曼迈茶的感觉,就可以用苦尽甘来这一词来概括了。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彩农茶业:上海茶友茶山掠影——之景迈茶山》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彩农茶业:上海茶友茶山掠影——之景迈茶山》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普洱茶古茶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