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行:刮风寨之茶王树

发布时间 : 2019-12-09
刮风寨普洱茶 普洱茶刮风寨 刮风普洱茶

刮风寨普洱茶。

茶友要我推荐易武茶有好长一段时间了,我总是以“推后几天”为借口一拖再拖。于是,促成我今天早上开始推荐易武茶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大哥之前答应送我一顶刮风寨瑶族同胞的帽子,在我全然忘了这回事的昨天下午,这顶红黑相间的平头圆帽的突然出现带给我一阵惊喜;

二是昨天有位茶友跟我购买了一些古树茶要压制成200克的小饼,末了,对方要我再推荐一款古树茶,我就随便推荐了这款2011年4月的刮风寨之茶王树古树春茶。

之所以说是“随便推荐一下”,是以为这款成本颇高、又珍贵稀有的古树茶既便报个实惠的原产地价格,也能轻松地就把对方吓跑掉,普洱茶绵羊便可以“随便交差了事”了。想不到对方硬要接招,“随便”就买了两饼,权当试喝一下的意思,我想,这就是她和茶王树的缘份-----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两饼茶王树。

易武有“七村八寨”的说法,沿途一线有荒田、曼秀、三丘田、落水洞、麻黑、大漆树等村寨。从麻黑丫口叉进去二十二公里处就是刮风寨(瑶族),易武老街附近还有三合社、易比等村寨。我的本意是将刮风寨的茶王树放在最后来推荐的,基于上述两点原因,只好先推荐茶王树了。

没修路之前,去茶王树必须从刮风寨徒步翻越大山,走上十几公里才能到达,内地来的不一定能适应得了这种长途跋涉。曾经有位壮汉走到中途便两眼一抹黑晕倒在地,同行的朋友急忙打电话叫来瑶族同胞救援,临时做了个简易担架,七八个人将他硬抬出森林才得以大难不死。

去年,我们陪四位外地茶友走新路去茶王树,皮卡车是可以直接开到森林深处的,但土路不算宽敞,遇见对头车,一方必须倒车好长一段路才能错车。车到终点站停下还要徒步向下走很长一段路,才能到达茶王树——技术好的可以骑摩托车下去一段或两段,然后还是得徒步。

这片森林中陡峭、蛇形般的小路,晴天可以骑骑,雨天就别去逞强了,推摩托车的滋味可不好受,一不小心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属于骑摩托车能够下去一段的人,而再往下的那一段,还能骑得了的家伙,要么是技术高超的;要么就是不怕死的。我一看那翻下去不是重伤就是必死无疑的情形,干脆就走吧。

所谓下山容易爬坡难,返程途中的陡峭山坡才是最考验一个人的耐力。同行的一位男士因身体不适,急性肠胃炎发作,落在后面上吐下泄;另一位稍胖的、三十岁出头的老板接过我递给他的棍子,拄着拐杖、大口喘着粗气爬坡,每爬十五六米就一屁股坐在地上歇息。他接了个电话,上气不接下气地跟对方讲:“我差点就要死在这个地方了。”

我等不得这些人慢吞吞的样子,先上到半山腰歇息一会儿,不久便听见山下传来摩托车的轰鸣声,也是熄火了五、六回才来到我的面前。起初,我以为是车技高超的瑶族茶农,后来看对方五官,像汉人嘛。

我们打了个招呼便聊了一会儿:这位大哥来自唐山,每年都要来刮风寨的茶王树收鲜叶加工茶叶。他的摩托车后座绑了一袋鲜叶,约摸四、五公斤的份量,恰好可以做得一公斤干毛茶。

我说,你的摩托车技术真好,一般人可是下不去的,即便下去也不一定能骑得上来。他说,没办法啊!为了能够喝到正宗的茶王树,只能豁出去了。

我问他,你亲自加工的这些茶叶是要拿回去卖还是自己留?他说,当然是存放起来,舍不得卖的。我一想也是啊!这些数量有限的茶王树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也倾注了深厚的情感,所有的一切不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刮风寨之茶王树的弥足珍贵还体现在产量有限。为防止他人偷采鲜叶,必须在采摘鲜叶的那么几天里,派专人日夜守护,以防万一,还得刀枪不离身。有一位茶农家就因为某天的疏忽,鲜叶被人偷采,损失了十多万。

剩下就是来自各位老板之间的激烈竞争-----价高者得。有位老板就因为某季春茶的时候,茶农较往年少做给他五公斤,便激动得不行了:他质疑茶农,你怎么能这样呢?每年几十万定金都提前打给你,你怎么能把五公斤偷卖给其他人?

茶农亦作了实事求是的解释:今年大旱,茶叶减产了,我也没有办法啊!不是我要少卖你五公斤的。

在普洱茶江湖中,能够喝到茶王树古树茶的人极少,能喝到正品的人便是一种幸福。

你若问我这款2011年的茶王树古树春茶到底啥滋味?我就不用在此描述了。

cy316.COM编辑推荐

刮风寨茶王树的品鉴报告


此次要品鉴的是广东深圳茶友寄来的,标明为刮风寨茶王树的茶样。刮风寨是易武茶中比较有名的茶,与弯弓、落水洞、麻黑等齐名,价格不菲。大家要知道的是茶王树不是一棵树,它是一个古树茶的小产区,隶属于刮风寨,古树比较集中,是近些年来炒作比较凶猛的一个小区域茶。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茶王树究竟怎样。

第一泡

茶汤香及挂杯香尚可,有易武茶的味道,但远不能确认此茶的产地,还要继续喝。

第二泡

茶味出,但有些薄,饱满度不够。稍有水味,稍涩,无苦。

第三泡

涩加重,微苦,喉部有发干,舌面及上颚有发麻的感觉。汤的质感不是很好,水路粗糙。

第四泡

茶气无法体验到,回甘有,但不强,主要集中在口腔的前1/3处,不向后延伸。

第五泡

已经有点汤薄水寡的感觉,但茶汤香还是比较明显的。

观叶底

叶底的一致性还好,叶底也有一点弹性,不算腐。树龄大约在30~40年左右。

结论

此茶肯定不是刮风寨的茶,也不是易武核心产区产的,应该是易武周边的,比如像是勐伦的茶。

茶山行:茶话易武——何处遇你,刮风寨


我们从勐海出发,一路驱车,今日要去的是路途遥远深山角落里的刮风寨。经过两三个小时的平整路途,我们驶入了由小碎石铺在山林间的石子路。石子路颠簸难行,听小黑说,这石路是为了替换柏油路,减少柏油的污染,保护周边的茶叶生态环境。

令人思念的人和向往的地方一样,不可求,只可遇。树影不断在车窗外闪过,太阳的角度越来越低,风拂动着村庄、山谷和树花,万物都在迎接着天地间即将一气呵成的名作诞生。终于,太阳平缓落在山肩,晕在云墨里的红光被调和成羞涩的粉色,山影更模糊了,自有一番水墨诗意,颠簸的车窗把视线的焦点左拉右扯,眼睛急切地渴望着,想把这分分钟变化无穷的图画摄入脑中。云丝自在地伸展在天际,被染成红色粉色与不远的青色山峦晕在一起,无需向谁学习,这副画早已深谙取色与混合的绝妙方法。

我想起浮世绘画里的日落渔夫,想起后半生住进马提尼岛专注绘下海岛风光的高更,文艺复兴带领着艺术家们发现了自然万物的美与阳光变幻的无穷,印象派的风景画因而盛行,刮风寨路上的山光,是千万副流动的印象派,无尽的赞叹混杂着些许遗憾,悲喜交集里,长长的一段路,竟也在不知觉中经过了。

久久在树林间的石子上颠簸着,恍惚的黑夜里好像前路没有终点,月亮已爬到屋顶的时候,我们开进了刮风寨的大桥,整个寨子终于在暗暗的夜色下向我们展开,宽敞的河床恣意伸展,夜色里的水光如镜,映出一大片雪白的月光。小小寨子像是藏在深山里的一个惊喜,深夜的寨子远看去是一片黑寂,车灯照亮路边,才发现村民们还在尚未睡去,桥边的小卖部还围着三三两两的村民,村内热气蒸腾,望向敞着门窗的屋子,许多家还在忙碌地炒着茶。寨子里的一对兄弟小罗和小李早在家中备下饭菜,迎着远来的我们。

两兄弟忙碌地围着我们热情的招待,添饭加茶,安排住所,他们上上下下地奔走,笑起来时白亮的牙齿如屋顶的月光般,让疲惫远行的我们感受到归来的召唤和心安。

第二日在亮堂堂的天光里,总算看清了整个小寨的样子。站在小罗家房顶的大平台上,可以望尽整个寨子的屋顶,各家的平台上都晒着茶叶,木头燃烧的气味和茶叶脱水炒制的香气混合交织,黑壮的珍珠猪成群地在寨子间游游荡荡。

寨子里的人都是蓝靛瑶的后代,这个民族的服装是深蓝配粉红,聪明的瑶族在很久前就深谙了颜色搭配之道。早起的寨子是忙碌而安静的,勤劳的村民早已此起彼伏地劳作起来,灶火烧的噼噼啪啪,炒茶的香气从四面八方涌过来,老人坐在屋檐前抽着水烟筒,小罗的两个小孩在门前廊里玩着小推车,黝黑色小脸上的笑连同闪光的眼色让人想起一切美好之所在。天光不强,山风不寒,刚刚喝完那杯茶的甜一直含在喉咙,让人目光所及都如茶的香气一般甜暖温软。

小寨子像不经意落在这山脚一样,被不高的两座山随意地放在脚下,何处寻你,你在山水掩映处,如一曲萦绕心头的老曲子,旋律早在心间,听到了便忍不住笑出声来。桃花源要是还可以寻到,也不过如此这般吧,喜自心生,怡然自在。

“陈化王”:易武刮风寨


易武刮风寨是“易武茶区”中的顶级古树茶,通过2008年以来老茶的变化验证,可以证明其后期陈化之王。

刮风寨茶的气韵,高香,回甜,代表了生茶的所有优点。更为可贵的是每一泡的优雅之韵让茶友入醉,后期变化之后能体会到越陈越香的魅力!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东南部勐腊县刮风寨是易武乡麻黑村委会的一个瑶族聚居村寨,距易武乡政府32公里,距老挝边界仅2公里。

刮风寨生态环境

刮风寨处在与老挝边界上,周围多是原始森林,生态保护得非常好。茶树多是混杂在原始森林中,所以产量低,品质最优秀,路途偏远,不容易开发,目前算是普洱茶中的一片净土。

2001年之前未通公路,交通极其不便,经济相当落后,90%的村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村没有一幢瓦房,人均纯收入不足百元。长久以来,这里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因其远离现代社会,处于较为原始的生活状态,是以生态环境保持优良,植被极为丰茂,茶树与众多高大乔木、气生植物共享共生,所产的茶叶有一种原始的山野韵味,茶质超乎想象。这也是为什么近年刮风寨茶叶受到市场追棒的原因之一。

刮风寨立寨势险风急,寨子附近没有茶地,原料主要来自白沙河、茶平、茶王树、黑水梁子四个地方。刮风寨与丁家寨隔着冷水河相望,但两者风格不尽相同。茶王树寨出产之茶甜韵及喉韵表现均极为出色,是目前易武茶的带头大哥。

刮风寨茶树分布

刮风寨古树分布在5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中,其中大部份没有矮化,都是在国有林中间。每3户茶农家占据一片古树茶,主要集中在薄荷堂,茶王树,冷水河,白沙河等,一年总产量可以达到2000公斤优质的古树茶。

真正去过刮风寨古树林里的人很少,从村子里如果徒步去古树林,需要5个小时一个单边;而且路是狭窄的杂草路。

从刮风寨村子3公里往外走就是老挝丰沙里省,古树资源也是非常丰富,主要是产量低,关税重,做工略差,所以市场上表现普通。但茶的质量优秀,值得后期开发。

刮风寨茶品滋味特点

易武茶香扬水柔,而刮风寨更以阴柔见长,江内茶中之上品。细细品啜着,甜醇中含着天然浓郁的蜜香,柔滑细腻中藏着强劲却内敛的茶气,苦涩也含蓄着。喉韵绵延悠长,沁心入腹,使人有安稳、充实、舒顺的满足感。

外行喝回甘,内行喝山韵。刮风寨的神秘之处就在于:入口,就能让你感受到原始森林的粗旷与博大,和丝丝的滑润细腻。满身轻利,神清智明。所谓好茶,一片足矣;一泡耐人寻味,再喝念念不忘;尝之在口,赏之在心;过目而不忘也!

普洱茶名寨之刮风寨


刮风寨古树茶(气,香,味,韵)都具有,基本代表了好普洱茶的高标准。有的茶友说茶气足,是指苦味,这是不可接受,也是片面的。气,更应该体现在内,就是喝下茶后整个身体感觉有点微热,当然不是全部都有。无法用一个科学数据来衡量。

以上所言,只是茶气的”外气“,刮风寨更为迷人之处在于“内气”,内气者,不是以口鼻欣赏,而是以身体感知。这一点,练气功者、中医、出家人和不嗜荤腥的最容易感受,普洱茶归肺经脾经,品饮时,丹田手足微微生热发汗,甚至有如练气功时得气的感觉;某种程度上,普洱茶真正迷人之处,在于内气;而内气,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感受的程度也不尽一样,但对内气的深入探讨,似乎从中医理论更能解释清楚。

特点:甜醇中含天然浓郁的蜜香,柔滑细腻中藏着强劲却内敛的茶气,苦涩而含蓄,喉韵绵延悠长。尤以后期变化之美见长,新茶初品甜味当先,喉韵深,香气足,后期变化汤水厚实,滋味饱满,苦底和涩味退去,陈香之韵渐出。

茶山介绍:易武刮风寨茶坪地古树


相对于版纳茶区易武山头系列的普洱茶来说,无论是从品质上、还是价格上,以及普洱茶发烧友的喜爱程度,刮风寨普洱茶的优越性日益凸显。这个山头茶,相对于易武茶山头领域的普洱茶来讲,刮风寨片区的普洱茶是未来易武茶中最具有潜力股的。

细细品啜,刮风寨普洱茶的特点,甜醇中含着天然浓郁的蜜香,柔滑细腻中藏着强劲却内敛的茶气,苦涩也含蓄着。喉韵绵延悠长,沁心入腹,使人有安稳、充实、舒顺的满足感。

据悉,茶坪地茶区离刮风寨约15公里路程,其中11公里为麻黑公路,4公里左右为婉蜒小路,可摩托车骑行到达茶地,也是刮风寨最早开发出来的茶地。刮风寨三大茶地中,茶坪地古树采摘时间最早,比茶王树、白沙河早期很多。

踏进这片原始森林里,迎面而来的山清水秀,参天大树,极为震撼。零散茶地分布在森林中的各个位置,坡度较大,红壤砂土质为主。茶坪的古茶园相对集中,一块一块的分散在溪谷两边的陡坡上,这里的茶叶多幽黒沉绿,叶面油光发亮。大部分茶树都不大,树干成人手腕粗细,从地面开始分支,一株茶树常有多个分支。也不是很高,树高多为两三米。茶树的老叶子很少见,百分之七八十以上都是新鲜的芽头。目前约有20几户茶农拥有茶坪的茶地。

从近年来普洱茶山头茶价格榜单上的趋势来看,刮风寨整个茶区领域内,相对来说,晒青毛茶价格最高者要数茶王树最贵、茶坪地和冷水河第二、白沙河次之、家边树最便宜。但从口感、滋味角度来讲,茶坪地普洱茶也有自身的魅力特点。比如茶汤,清透显油质感,其滋味清冽,微凉喉部涩显长。

刮风寨普洱茶的特点


刮风寨普洱茶是采自“易武茶区”中的顶级古树茶,通过多年以来老茶的变化验证,证明其后期陈化之妙。刮风寨的气韵,高香,回甜,是生茶的典型代表。更为可贵的是每泡的优韵让茶友入醉,后期变化之后能让人体会到越陈越香的魅力。

刮风寨和老挝的丰沙里接壤,老挝的原始森林保护完好,整个生态环境圈是独一无二的,河里的水质清撤甘甜;就好比贵州的茅台酒厂周围的人造生态林,水质提高了,自然酒也好。

去过刮风寨的茶人,基本都被这里的生态环境征服,而且地下矿产丰富,水都是甜的。有一位资深茶友考察过后说道,这可以和法国的“依云”矿泉水原头媲美。生态环境决定了古树群的自然之味,刮风寨之所以可以胜过“老班章”,茶树的环境就是主因,刮风寨古树分布在原始森林中,古树离人居住的地方有25公里之远,人为的破坏很小。而老班章离村子1公里,平时采摘过度。

刮风寨古树茶以后期变化之美而身价大增,新茶初品甜味当先,喉韵深,香气足;后期变化汤水厚实,滋味饱满,苦底和涩味退去,陈香之韵渐出。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茶山行记


又到更新的时间了,今天早上打开电脑就有茶友留言给我,今天周三,已经到更新时间了,我们都在坐等你的更新呢,一旦有了开头,都希望你能完整的写下去呢。其实每一天我都的在调整修正,希望给茶友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茶山行记。

经过第一天的采茶路找寻,我已经能轻车熟路找到每一个观景点的位置,但是要观景,还得比茶农起早一些,在他们做好早饭出门之前要回到屋子里,才能跟他们一块去茶园采茶。早晨的茶寨,哪怕只有晨光与薄雾相交织,洒在土砖上,都有一种入画似梦的感觉。

当我背着竹筐,跟着茶农,向茶园走去的时候,每每都会脚步迟缓,茶农在前面催促的喊:“小妹,农村有什么可拍的,不就是些泥巴树枝的,走吧,还得干活呢,路还远得很呢”。

我把采茶看的很惬意悠闲,就算茶农这么说,我也还是依然边走边拍。

跟着茶农,虽然脚步节奏很快,却是快节奏,高效率的让你学会茶叶初制,采茶,要快速又轻柔的用手指甲采下叶片下两厘米的距离,长了不利于后续生长,短了,茶叶滋味又不够甜。几个茶农,仅用了两个多小时就采得几大筐鲜叶,背上鲜叶我们快速返回屋子,鲜叶自然是直接铺晾在后院一块宽敞干净的空地上,上面铺有大大的竹席,我们均匀的把鲜叶平铺,下蹲的时候,贴近地面就能闻到浓浓的青香气,这时候的青香气,已经是鲜叶中的低沸点芬芳物质,随水汽一起蒸发了。

茶农拿起竹筐,又再次返回茶园,派遣我留守着,时刻翻翻鲜叶,避免产生闷味,发现变红的梗和变红的叶片,就挑拣出来,以免后期炒制出来,茶叶发红影响茶叶色泽。

等茶农返回,萎凋摊晾的时间刚刚好,叶片失水变得柔软,就可以进行锅炒杀青了,2009年的时候,在茶寨,基本都是手工炒青,那时候,还没有太多的初制所,在这一次的炒青中,让我明白茶,不是只有泡得好,就叫懂茶了。

炒锅的温度别高,茶农说200度是绝对有的,但是要炒好茶味,不能借助工具,木棒,手套统统不行,纯用手,利用叶片做隔挡,让铁锅的高温不能直接接触掌心。在我反复伸手的时候,无数次的直接碰到锅底,鲜叶没有达到该有的温度去炒制,反而很快就产生了焦糊,鲜叶一直处于高温,却没有翻滚,自然会产生焦糊,茶农接过手,快速铲出糊片,匀速的翻滚鲜叶手起叶落,每一次循环,叶片变得更鲜亮,更油绿,轻微的兹兹声一旦发出,茶香也出来了。茶农才缓缓的开口说:小妹,你要学炒茶,等下午,茶揉好了我带你去采老叶子,给你练手,你这样用嫩的鲜叶学炒茶,太浪费了,老祖宗知道了要心疼的。

我们快速的铲出叶片,放到簸箕里,我蹲在一旁,等茶农揉搓茶叶,他们团抱在一起,又被抖散,又团抱在一起,再次抖散,茶农笑着说,别看就是揉揉,揉不好了,以后泡来吃都没有味道呢。我笑笑的在一旁点头,只想快点做完这一批,好去茶园采回老叶子,练习炒茶。

当我站在阳光下陪茶叶一起晒太阳的时候细细回制茶的每一步,茶农的话,句句实在,他们不会喝茶,不会认真坐下来泡一杯茶,却能把一片树叶,变成嘴里的甘甜。正和我们沏茶一样,你怎么对茶,她便以什么样的滋味来给予你。越是需要付出,越是用心付出,得到的茶味才会越发的好。

茶山行:朝圣之山景迈古茶山_景迈茶怎么样?


年轻的时候,我曾无数次路过景迈山下那个小镇,可一次也没认真停留过。因为街道上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猪屎遍地;连街边的小餐馆也被人们取名为“邋遢一号”、“邋遢二号”……后来,著名央视主持人敬一丹来到这里曾说:“这么山青水秀的地方,街道却脏得让人下不了脚,政府到哪里去了?”

对于多数人来说,景迈山这个名称他们并不熟悉,知名度远比不过现今西双版纳境内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和南糯山等地。但它在几年之内就名声鹊起,国内外知名度越来越大,除了这座茶山身处世界茶树原生地的中心地带,出产的茶叶品质优良之外,被精心保护的生态环境和古朴深厚的多民族茶文化风貌,让远道而来的旅行者们无不深感震撼,被誉为“一座山的博物馆”、“古农耕文明和茶叶种植文化的活化石”、世界茶人的“朝圣之山”。

七年前,我和一位朋友来到景迈山,目光所及之处,让我们惊叹:一片片的古茶林与古木参天的森林混生在一起,两、三人高的千年古茶树上,满身披挂着数不清的寄生植物,小花草藤,野果山菌,甚至还有幽香的兰花和石斛;鸟儿在树上合唱,松鼠在林冠跳跃,不时山猫野狸从草丛灌木间窜过;这种多种生物混生的古茶林竟有两万多亩,孩童和老人爬在树上采摘茶叶,茶林中飘荡着幽远的古歌;沿着林间的小路,可以看到在林莽中时隐时现的布朗族、傣族山寨的灰色屋顶;竹木结构的竹楼,连屋顶上也长着地衣、苔藓;恍惚间使人有些分不清是村在林中,还是林在村中;人在现代,还是在远古……这幅人类原生态的生活图景使他万分珍爱。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因为发展滞后而被动保留下来的稀有资源;我也看到了山里因封闭带来的贫困和周边硬环境的极端落后。

对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许多人苦口婆心地说服山上的人们要保留自已和茶林生态融为一体的建筑特色和生活风貌,政府协调停止了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的矿产开发;在景迈山,上世纪60、70年代有人把古树茶林视为低产林大量砍伐,改造为和内地一样的梯田“高产台地茶”。后来,景迈山上茶农们重新将那些台地茶重新间苗野放,改造为生物多样性的有机茶林或疏林茶园。事实证明,真正生态的才是高附加值的,几十年后,百年后这里不又是一片片古茶林了吗?而今,景迈人称种茶为绿色生态茶,价格要高出原先的台地茶两三倍。

五年前,一对企业家夫妇来到景迈山,同样被这里的自然生态和人文风貌深深打动,经过精心谋划,勾画出一座美轮美奂的茶庄园的蓝图。庄园,无论在当时和现在,都是能包容人们众多向往和遐想的一个词。那是一些激情迸发的日日夜夜,我和同伴有幸参与了那些不断碰撞出灵感和思想火花的日子。五年,这对企业家夫妇率领着他们的团队呕心沥血,在一个最缺乏基本建设条件的边远之地,奉献出了一个他们梦想中集种植、生产、仓储、旅游为一体的景迈山茶庄园。

在现行的体制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保持一颗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一片珍爱传统的人文情怀,这无疑是一种前瞻性的眼光,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它应当凝聚成一种信念,一种内心里坚守不渝的操守,这样对我们未来发展才有保障,才有希望。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曾说:传统就是绑着氢气球的那根粗绳,紧连着土地……它使你仍旧与春花秋月冬雪共同呼吸,使你的脚仍旧踩得到泥土,你的手摸得到树干,你的眼睛可以为一首古诗流泪,你的心灵可以和两千年前的作者对话。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

五年、七年,旅行者和问茶人看到的是一座最美的茶山,而开拓者们记住的却是艰辛过程中的那些难忘的细节,历史留给人们的最大财富却是那些曾经拥有的激情。

石山茶山行


抵达石山已是下午3点多,刚一下车,便有山风吹来,一股淡淡的茶香浸入,顿觉神清气爽,精神焕发。

举目四望,到处都是绿油油的茶山,我想这就是广南国营石山农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这里还是一方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山峦连绵起伏,茂密的森林郁郁葱葱,古树参天,山涧雾气弥漫。中越战争爆发后,这里就成了麻栗坡天保农场疏散过来的职工的一个安置点。起初属于国营堂上农场,1987年7月才正式建立石山农场,隶属于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划归地方,专门成立了广南县国营石山农场管委会。

石山农场主要种植茶叶与柑橘,20多年来,石山农场依托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将农场发展成为规范的茶叶生产基地,同时,还建有集初精制于一体、年生产能力500吨的绿(红)茶生产线2条及年加工500吨的普洱茶生产线1条。

采风团成员在石山农场管委会主任张成杰的带领下来到了茶厂加工区。在茶厂加工区我们一边听张主任对石山茶介绍,一边细细地品石山茶。看着杯中慢慢腾起丝丝细烟,闻着飘散缕缕幽香,然后慢慢地品,茶水从舌的两边流入,此刻感觉一股甘甜、清凉的甘露从嘴里浸入喉咙,缓缓地渗入全身,顷刻间你会感觉一股从未有过的舒畅与恬然感在体内慢慢游动着,一路旅途的艰辛与倦意随之散去。

品过了正宗的石山茶,张主任又带着我们到加工车间参观茶叶的加工过程。没想到制茶的工序那么复杂,采摘、凉叶、杀青、揉捻、烘干、理条、挑选等工序是我们前所未闻的。看完茶叶的制作过程,我们又一路往茶山进发了。茶山上采茶的姑娘们正忙着采摘鲜叶,摄影师们忙着摄入许多镜头。我也不甘落后,拿起手机不停地按下快门。我们一面聚精会神地拍照,一面倾听着茶丛中传来优美、动听、婉转的歌声。尽管什么也听不懂,但还是感觉到歌声轻柔纯朴,正如这山风有一股淡淡的茶香味儿,让我们未饮就先醉了。

万亩茶园,风景更别致,不同的山头有不同的韵味。沿着石山公路向上穿越。路的两旁绿茶叠生,片片葱葱郁茂,一个山头连着一个山头,远远望去犹如绿浪起伏。我们一直往茶山深处去,一片绿茶连片,绿得让人心醉。我们一行来到茶山的最高处,这里设置了一个瞭望台,站在瞭望台往下看真有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山”之势,茶山绿海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尽收眼底,蓝天配绿海,更是美妙绝伦。走进绿海,掐一片茶树上翠绿鲜嫩的茶叶,放在嘴里慢慢地咀嚼,顿时会感到清香之气通透全身,人也仿佛清爽了许多。

返回时,我们弃车从山顶往下走,目的是再次领略茶山的风采,大家都纷纷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这是一个充满芳香情韵的地方。

茶山行:景迈山——千年布朗古寨翁基


景迈山上的众多寨子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翁基。初秋的景迈山,色彩日渐斑斓。那天早上,当太阳将自己的第一缕光芒洒向芒景村委会所在的这个山谷时,我正站在布朗公主山庄的露台上极目远眺。云雾从山谷底不断往上升腾,渐渐地笼罩了整个山谷,停留在一座伸入山谷的山岗顶部。金色的阳光,突然间洒在这座山岗茂密的林木上。远远望去,林木间隐藏着一片房舍,黝黑的屋顶上冒着几缕炊烟。就在那一刻,我被眼前这迷幻得充满诗意的景致震住了。

山岗上的这座村寨就是翁基,一个古朴而原始的布朗族寨子。我们无从知晓翁基是不是景迈山上最早的布朗族村寨,但一定与这个山谷里布朗族山寨的布局有着莫大关联。在布朗语中,“翁基”的本意是看卦,意为看卦选址的地方。据说当布朗族的先祖带领族人迁徙到芒景时,不知道该把寨子建到哪里,于是找人来看卦选址,而当年看卦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翁基。翁基也的确具有这样的地理优势,如今当我们站在翁基的高度极目远眺这个山谷时,可以看到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等布朗族村寨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密林掩映下的山腰。在这个历史久远的古村寨,布朗族生态文化保留和传承完整,古旧的干栏式建筑在参天古树的掩映下,古朴得让人仿佛看到时间在这里停住了脚步。

翁基古寨最醒目的是一座寺庙以及一棵巨大的柏树。柏树高达20余米,据当地人介绍,其根部径围有11米。关于柏树,在寨子中还有一个传说:相传翁基后山有妖龙为恶,为解除苦难,一佛爷来村头打坐诵经,点化恶龙。日久天长,恶龙终受感化而变身成为柏树,与古寺相伴相生,最终绿荫蔽天,成为人们纳凉的好地方。整个寨子全是干栏式的建筑,现今还完整保留着布朗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布朗族的干栏式建筑可粗分为两层,屋顶是陡峭的坡面,一楼主要用来堆放家里的杂物,二楼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而在二楼的房舍外一般还有一块露台,用来清洗衣物、晾晒各种东西或是纳凉小憩。走进古旧的寨子,好客的布朗族人家便会盛情相邀,为你冲泡一杯普洱。

1986年出生的倪罗,是土生土长的翁基村民。在布朗族传统文化中,“倪”是排行老二的意思。“以前房顶都是茅草,现在随着条件的改善,已经改为用挂瓦覆盖了。”倪罗边泡茶边介绍说。虽然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但精明能干的他近年来抓住茶所带来的机遇,不但建起了自己的加工厂注册了自己的茶品牌,还在寨子边盖起来崭新的房子。房子是仿布朗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倪罗说这种传统民居的造价要比混凝土结构的新建筑高出40%多。

现在的翁基,因完整保留着布朗族的生态文化和历史传承,加上原始风貌浓郁、自然风光秀丽、民族特色突出的缘故,被誉为“千年布朗古寨”。在政府的重点保护和村民的积极配合下,古村落的整体格局和风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漫步翁基,蓝天白云下古旧的干栏瓦房,连片的传统民居,居高临下的翁基古寺,身穿布朗服装的老人,让整个寨子一片古朴。与景迈山上成片的古茶树一同经历过千年风雨的翁基和其他古村落,如同古茶树一样沉淀了上千年的时光,至今散发着醇厚的余香。

刮风寨的风,肯定刮到你了!


刮风寨古树分布在5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中,其中大部份没有矮化,都是在国有林中间。每3户茶农家占据一片古树茶,主要集中在薄荷堂,茶王树,冷水河,白沙河等,一年总产量可以达到2000公斤优质的古树茶。真正去过刮风寨古树林里的人很少,从村子里如果徒步去古树林,需要5个小时一个单边;而且路是狭窄的杂草路。

从刮风寨村子3公里往外走就是老挝丰沙里省,古树资源也是非常丰富,主要是产量低,关税重,做工略差,所以市场上表现普通。但茶的质量优秀,值得后期开发。市面上很多所谓弯弓茶,丁家寨茶都是从刮风寨偷过去的鲜叶,丁家寨已经种橡胶,基本已经没有茶。

易武“刮风寨”普洱茶因刮风寨村而得名。刮风寨村位于云南省勐腊县易武古茶区,处在与老挝边界上,周围多是原始森林,生态保护得非常好,是纯天然、无污染、原生态的茶叶产地。茶树多是混杂在原始森林中,所以产量低,品质最优秀。由于路途偏远,不容易开发,可谓普洱茶中的一片净土。

长久以来,这里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因其远离现代社会,处于较为原始的生活状态,是以生态环境保持优良,植被极为丰茂,茶树与众多高大乔木、气生植物共享共生,所产的茶叶有一种原始的山野韵味,茶质超乎想象。这也是为什么近年刮风寨茶叶受到市场追棒的原因之一。

刮风寨古树茶可谓“易武茶区”中的顶级茶,代表了生茶的许多优点。易武茶香扬水柔,而刮风寨更以阴柔见长,乃江内茶中之上品。更为可贵的是每一泡的优雅之韵让茶友入醉,后期变化之后能体会到越陈越香的魅力,有后期“陈化之王”的美誉。

刮风寨古树分布在约5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中,其中大部份没有矮化,都是在国有林中间。每3-4户茶农家占据一片古树茶,主要集中在薄荷堂、茶王树、冷水河、白沙河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刮风寨的茶树创造了最适宜生长的条件,这里生长的都是树龄几百年以上的古茶树,高的有3层楼那么高,主干直径需2人合抱。

在原始森林中的茶树由于被其他杂木遮挡,受到的日照少,属于阳光漫射,这样的茶叶生长速度较为缓慢,茶树生长分散,基于这些客观的条件因素,这里的茶叶品质是非常的好,口感厚实承重,具有强烈的山野气息,苦涩味却较低,回甘迅速,绵柔的后劲更是将“易武为后”这一说词表现的淋漓尽致。

对比易武其它寨子,刮风寨的特点是:叶底黑、长、粗、厚,汤色较浅、清亮透明,滋味清淡而香甜。外行喝回甘,内行喝山韵。刮风寨的神秘之处就在于:入口,就能让你感受到原始森林的粗旷与博大,和丝丝的滑润细腻。满身轻利,神清智明。

茶品总体评价:这是一款典型的甜茶。花香清扬,苦涩度低,苦略强于涩,甜度很高,入口顺滑绵柔,具有易武产区典型汤香水柔特点。这款茶的口感均衡,山野气韵显著,汤感厚。囗腔中的冲击感不及勐海产区的古树茶,但充分体现出易武产区古树茶柔和甜美的风格。这款茶的甜度、喉韵及茶气好于作者之前品过的麻黑、丁家寨等易武古树,口感非常丰富,不愧为易武茶王。

第一道茶汤:花香高扬,入囗绵柔山野气韵足,有轻微的苦感,甜滑爽口。

第二道茶汤,茶香入汤,略有涩感,苦涩均衡,回甘显露。

第三道茶汤:茶汁清亮,舌面生甜,津液自涌,齿颊留香。均衡的苦涩,入口即化,展现易武茶汤香水柔的特点。

第四道茶汤:香甜入喉,喉韵显现,杯底冷香飘溢。

第五道茶汤:热香升腾,沁入肺腑。汤感饱满,涩味消退,苦尽甘来。

第六道茶汤:甜入舌底,口中香气感到淡雅的兰花香。

第七道茶汤:甜度增加,口感不减,更显清新怡人。

第八、九、十道茶汤:口感持久,汤感顺滑,体感润泽,甜度不断递增,如饮蜜汁醴酪。

刮风寨古树茶的甜美与冰岛的冰糖橙甜韵、浓厚细腻不同。刮风寨古树茶的甜与苦涩交融在一起,具有很好的平衡感,冲泡中茶汤口感变化丰富,柔中带刚,似杖剑侠女,英姿飒爽,让入口难忘

所谓好茶,一片足矣;一泡耐人寻味,再喝念念不忘;尝之在口,赏之在心;过目而不忘也!

易武刮风寨是“易武茶区”中的顶级古树茶,通过2008年以来老茶的变化验证,可以证明其后期陈化之王。

2015年易武刮风寨小树毛茶:2000-3000元/公斤

2014年易武刮风寨小树毛茶:400元/公斤

2014年刮风寨古树3000-4500元/公斤

2015年刮风寨古树3000-6000元/公斤

【注】以上价格仅供参考,并不能完全代表易武刮风寨普洱茶的价格,易武刮风寨普洱茶的价格会根据春茶、夏茶、秋茶,以及古树、单株等情况有所区别,想选购易武刮风寨普洱茶的茶友请联系商家报价为主。

茶山行:“你有茶王老班章,我有贡茶曼松”


每次到不同茶庄喝茶,跟熟悉的或陌生的茶商闲聊,随口会问问:“都有什么好茶呀?”遇到热情的店家,会推荐几款性价比不错的茶来介绍一下,也有那种自恃有点好茶目中无人之辈,幽幽的回一句:“我这有老班章”。的确,班章为王,易武为后。

懂点普洱的人都知道。对于这众茶之王,是每个普洱爱好者公认的。但是老班章并不是买不到,如果你真的想花上一部苹果手机的价钱买一饼年份不太久远的老班章尝尝,是可以做到的,而且这不是天价,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茶庄品过茶后,我从不好意思空手离开,有喜欢的茶就多买点,感觉一般的就少来点意思一下,也算答谢人家为你煮水清洗茶具之劳吧。其实这也是我性格上的弱点。起身告辞时,我偶尔还会问一句:“有曼松古茶吗?”这个时候,换到别人弱了,几乎所有的老板都面露难色:“曼松的茶没有,一般弄不到的。”

对于曼松茶,我仅仅是从资料上或者老茶人的口中得知一点。我没喝过,也没见卖过。如果网上搜索,曼松茶从几十元甚至十几万都有。而且那三五百元的曼松特别多。当然我不会去买,因为我属实不知道一饼真曼松的市场价格到底是多少,所以,我临走时问一句并不是我有多么气壮山河,大言不惭想把谁赎回家的意思。

第一次看到有关曼松茶口感的描述,还是听了普洱茶界一位资深茶人说的话:“易武的刮风寨茶王树如果被称为易武之王的话,那曼松就是易武之神了。它入口无味,却又有缓慢的持久的回甘,藏而不露,自在淡然,真正达到了禅茶一味的境界了……不愧为明代贡茶。”

在这里,就不再重复曼松王子山的凄美,也不必唏嘘贡茶王李氏后人如何义薄云天,还有茶农不堪重负无奈放火烧山,以及攸乐山起义了……曼松,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只是,得知曼松那为数不多的古茶树前几年又采死了几棵时,我的心中隐隐作痛。

普洱茶的史册上,有曼松浓重的一笔。多么希望能出现一位类似“大红袍之父”陈德华那样的人拯救一下曼松古茶树。当然,我不懂这相对低海拔、红土壤而且号称云南小叶种的曼松茶和武夷岩茶在属性上的区别,栽培成小树茶还能不能叫“曼松贡茶”了。我只是希望有一天能重见曼松复苏那样的盛景,这也是我们每个真心爱茶之人心底最善良的愿望……曼松,从我的心中之痛成为了我的心中之梦……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茶山行:刮风寨之茶王树》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