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茶,是礼仪、是卫生、还是唤醒?

发布时间 : 2019-12-09
鸟龙茶是綠茶还是红茶 红茶是生茶还是熟茶 腊茶是红茶还是绿茶

【www.cy316.com - 鸟龙茶是綠茶还是红茶】

人们在冲泡茶叶时,往往习惯把第一泡茶水倒掉。这称之为“洗茶”。“洗茶”自古有之。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把它理解为泡茶程序当中的一个必备礼仪。实际上,洗茶真正的目的,在于除“去尘”之义外,还有“润茶、醒茶”之效,是为了更好地激发茶的香气和滋味。

【洗茶含义有两层】

1、一为洗去茶叶上的尘垢

由于茶叶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后需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制成可以饮用的团饼茶(唐宋时茶的样式)或片状散茶(明以后至今的茶的样式),其中杂有如茶灰、尘埃等物,经注入沸水倒掉,即可迅疾去除。这是洗茶的清洁卫生之功效。

2、二为洗去茶叶的冷气

茶叶又如何会有冷气呢?由于茶叶采摘加工后,一般不会马上饮用;特别是明代以后,茶叶加工方法发生重大变化,原先的蒸青团茶改制为散茶,刚加工完的茶叶火气较大,为避免上火,建议一般都要将茶叶在干燥的环境中保存一段时间,然后再饮用。而茶叶通过存放后,火气虽褪,却添冷气;如果存放时间较长,还会有陈气。

而近代以来,在贮存茶叶时,为保持茶叶的内质尽可能少的发生不利变化,常将茶叶存贮在冰箱中,这更增添了茶叶的生冷之气。此时,如果将茶叶拿来直接沏泡饮用,第一道茶的滋味和香气就不会好。就如人一样,熟睡一晚后,清晨刚起来尚有困意,没有精神;如果伸伸懒腰,活动一下,精神就提起来了。

茶叶也一样,存放一段时间后,也需要“醒一醒”。洗茶,就可以去一下茶叶的“困意”――生冷之气。经过洗茶后的茶叶再进行沏泡,其汤的香气、滋味,要较未经洗茶就沏泡的茶汤更佳。这就是醒茶。

【洗茶除了有“醒茶”作用外,还有“润茶”的效果】

中国明代以后,茶叶开始以整片鲜叶进行炒制(或烘制)。烘炒过程中,茶叶被揉捻挤压变形。这样制成的茶叶,在沏泡时必须先舒展开来,茶汁(即茶叶的有效成份)才能比较容易浸出。洗茶这一过程的加入,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

因此,经过洗茶后再沏泡的茶汤,不仅香气和滋味无生冷、陈气,而且茶汤的品味能更快达到最佳效果。

由此可见,洗茶的目的,除了清洁卫生外,更主要的是为了去除茶叶的冷气和陈气,方便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能更好地品赏茶的香气、滋味。

现在进行茶叶加工制作的卫生情况已经有了更大改善,清洁茶叶已不再是洗茶的主要目的,“润茶、醒茶”才是洗茶最根本的意图。

【洗茶注意两事项】

1、洗茶时间不可过长

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气成分以及一些对有益人体的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在第一次加水后3秒即开始浸出。若超过3秒钟倒掉茶水,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会损失。因此洗茶时,建议水注入后应尽快将水倒水,不可停留过长时间,免得茶叶中有效成分的大量损失。

2、洗茶水温区别对待

名优绿茶采用早春嫩芽制作,如果以沸水洗茶,会破坏茶叶中的茶氨酸、维生素等有效成分,同时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在此过程中会大量挥发,从而影响后续冲泡的茶汤品质。因此,一般应采用低于80℃的开水进行洗茶操作。

而对于乌龙茶、黑茶而言,由于采用的是较为成熟的茶菁加工制作,因此可以采用沸水进行洗茶操作。

【洗茶之礼源唐宋】

唐宋之时,茶叶加工时是先将鲜叶蒸熟后捣碎,将碎茶制成团茶后再供烹煎饮用。唐时洗茶未成为一道专门的程序,洗茶主要表现为烹茶时去掉第一煮时的水沫,以其味不正,影响后面的饮用。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有:“第一煮水沸,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之说。

明代以后,制茶方法发生重大变革,由蒸青团茶变为烘炒制的散茶。茶叶不再蒸熟捣碎,而是整叶烘炒;饮用时不用煎茶,而改用热水沏泡。相应地,饮茶礼仪及其表现形式都随之有一定的变化,洗茶被单独列为煎茶的一个重要环节。

小编推荐

都说普洱熟茶的发酵很不卫生,是真的吗?普洱茶如何发酵发酵卫生吗


1、普洱茶的发酵卫不卫生?

这是对发酵食品的不理解。和所有的发酵食品一样,熟茶发酵的卫生是靠菌种的抑制来实现的。当发酵正常进行时,有益菌群在会在酶的催化下,比其它菌种超过千百倍的速度繁衍,只要保证了酶的活性,有益菌群会快速控制茶堆中所有的资源,其它菌种会被“饿死”。

台湾有位教授做过在发酵茶堆里面引种黄曲霉菌的试验,结果种不活。要是发酵不能正常进行,茶叶产生的杂味、怪味很容易通过感官审评被发现,如同腐烂了的树叶,不用什么专业知识就能察觉出来。所以只要是香气醇正的熟茶,尽可放心品饮——如同食用其它发酵食品一样的放心。

2、熟茶的渥堆要加东西吗?

不用,只要加适量的水就行了!熟茶发酵是自身带有的酶,在适宜条件下催化有益菌种快速繁衍而产生的一种极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给它环境就可以了,不用任何添加剂。这个反应所需要的酶和菌种以及物质基础,都是晒青毛茶本身就具备的。听说过不少机构和个人在研究帮助茶叶发酵的类似“茶曲”的物质,但还没有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出现。

3、芽头是不是不耐发酵?

正好相反。芽头在堆中的发酵是最慢的。如果是一堆茶发酵过了,就是所谓的烧堆,芽头部分几乎不受影响。

4、熟茶发酵过后还有陈化的空间吗?

渥堆好比是用粗砂纸打过,仓储陈化是精雕细琢。熟茶的发酵很难发到所谓的十分熟,也就是说大多数熟茶都还会留有转化的空间。发酵完成以后,菌种还在存活,存放过程中,菌种还会缓慢的繁衍,缓慢的氧化,使发酵更彻底,滋味也更醇和。

普洱茶是绿茶还是红茶?


普洱茶既不是绿茶也不是红茶。虽然从汤色上看,"生普洱"的汤色和绿茶的汤色相似,"熟普洱"的汤色和红茶相似,但因普洱茶的本质特点(自然转化、越陈越香、可以长期存放、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实用功效)及独特的制作工艺,与六大茶类各不相同,因此将普洱茶定为特种茶。

中国茶叶品种繁多。此前,学术界有人将茶叶按制法和品质为基础,以茶多酚氧化程度为序把初制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青茶、白茶、红茶等六大茶类。与此同时,结合茶叶的商品形态又将茶叶分成红茶、绿茶、花茶、乌龙茶、白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七个茶类。多年来,这种方法已被业界广泛应用。其中,普洱茶就归属于黑茶之列。

黑茶属于基本茶类,而普洱茶是以大叶种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自然发酵陈化或潮水渥堆而成的特殊再加工茶叶;黑茶是采用较粗老的原料,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四个初制工序加工而成。虽然普洱茶亦有渥堆的制作程序,但黑茶渥堆于干燥之前,而普洱茶则渥堆于干燥之后,制作方法明显不同。

此外,两者的品质特征亦大相径庭:黑茶品质特征是,“外型条索卷折,色泽黄褐油润,忌暗褐;内质香味纯和,汤色橙黄,叶底黄褐,忌红叶。”而云南普洱茶的品质特征是,“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

以上就是针对普洱茶是绿茶还是红茶?这问题的介绍,希望能让大家清楚。

芽苞是普洱茶么?是芽还是苞?


常有人问:芽苞是什么茶?

有人这样回答:芽苞,是早春时节茶树发出的新枝芽头,在其尚被越冬鳞片包裹时采下而得,纯手工制作。这茶就只有两个月的采摘期,过了就要等明年。

云南茶品种里,经常可以看到芽苞茶的身影,叫做野生芽苞茶或者古树芽苞、春芽苞茶。

这种芽苞,一般外形色泽黄绿带红色斑块,如笋壳层层压叠,顶部有一到两个嫩芽,叶片不展。滚水冲泡,但前三四泡茶汤色泽都非常淡,闷泡后,茶汤颜色变黄,略有苦底。闻起来有明显的野生植物香气,也有的闻起来有樟香,但不像茶,观叶底有的可以看到芽叶边缘有细小类似茶叶的锯齿状。

我以前对芽苞不是很上心,因为我也从没有把它当成茶来看。有一段时间,问我芽苞的人还挺多,我想总是要把这个事情弄清楚,便也请教了很多人:茶农、茶商、植物学家、农业学家等等。

得出的结论是,芽苞确实不是茶,起码不是我们现代饮用意义上的茶。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现在所喝的茶,属山茶科山茶属,下面有不同的种,比如普洱种(阿萨姆种)、中国茶(小叶种)、大理茶种等。山茶科包括23个属,380个种。茶属有50余个种,茶树是其中之一。但是可以说这些芽苞有一少部分是山茶科,另一大部分甚至连山茶科都不是,而是樟科植物、桑科植物或者杨柳科植物等类的芽苞。昌宁一带常见有野生大茶树,茶农传统上采叶制成红茶,也有芽苞。这些都是茶科植物,都不是真正的茶。所以,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不建议大家饮用芽苞茶,甚至一些不太清楚源流的野生古树红茶,也许,它们含有的一些物质是对人体较为刺激的,会导致不舒适的感觉或者腹泻等。

市面上的芽苞,如果是乔木型茶科植物的芽苞,说一句得罪茶商的话——因为有的茶商宣传,这种芽苞非常珍贵,因为是茶树嫩芽,摘了就不长叶子了,所以价格很高。实际上,这些芽苞根本就不会展叶,同一颗茶科古树上,有的芽苞会展开叶片,有的根本就不会展开。另外,如果是真正的古树普洱茶,再细嫩,也不可能有全芽头的成品茶,这属于毁灭性经营了,不太现实。

我们学茶,总会有疑惑。但是初心是,不要追求神怪力乱,而是在喝茶中得到安定和快乐。如果没有猎奇的需求,市面上本也不会出现芽苞这种非茶之茶。《圆觉经》中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诸位茶修,亦当如是,善哉善哉。

普洱茶是“文物”,还是“饮料”?


普洱茶在中国众多茶类里被用户话题最多的一种茶,这是普洱茶可以长期仓储的属性所导致,但这样的属性也可以说是普洱茶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阻碍。

1、普洱茶存放标签

受到历史上普洱茶敬贡的因素影响,到目前故宫还完整保存一个金瓜贡沱,这无疑是给普洱茶可以长期存放文物标签。

90年代中后期一些台湾人发现普洱茶可以长期存放并不变质,于是他们开始写书炮制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

并且倡导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他们一边写着书一边做着自己的茶,把自己茶写进书里,写成老茶,写成文物茶,冒充年份,这些茶多半是仿照云南几大厂家的编号来做的(90年代中后期恰逢当时中茶云南几家国营茶厂的不景气)。

2、普洱茶文物价值

当然说到老茶,笔者一点不否认,那些存放到现在的号级普洱茶,但这些老茶市场存量毕竟是非常少的,即使有也没有办法饮用的。

这些茶可能真正的成为了普洱茶文物具有历史参考价值,或供后人膜拜神往。

但普洱茶一些内含物早已经淡然无存了,(普洱茶最佳饮用时间应该是在30年以内的)普洱茶三大转化周期是27年。

上百年的号级普洱茶我们是怀着崇敬心情,敬佩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岂能是口中之物?

3、当下普洱茶营销文物金融标签

普洱茶无非是茶叶的一种,在源头还是属于传统的农业,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树叶子,但是在普洱茶的销售环节,我们不难发现被用上了文物和金融的属性。

当一个简单的树叶子背负了太多的属性,难免会引起传播的误解和消费的痛点。

笔者也认同普洱茶有增值的可能性,但不是靠虚构题材和想象来完成的。

普洱茶毕竟就是一种饮料而已,我想如果可以增值的话是靠消费量的增加导致市场供不应求构成的,并非通过事件营销,故事写照来获取存量市场的囤积来获取增值。

这种务虚的做法在2007年已经出现过一次危机了,这次危机给普洱茶产业可以说一个重大的打击,让众多参与“击鼓传花”的损失惨重。

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一个相对的时间,并非永恒。

笔者作为一个茶行业从业者,深度参与者,我们向来不推崇普洱茶的文物价值,我们深信文物是非常稀少的,不可再造的,但是普洱茶毕竟是每年都有的,每年都会做的,而且源头供给量也会日益增加的。

只要文物价值被放大,源头供给量就越大,故事,内容就越多,可以让智者变愚者。

一个可以再生再造的普洱茶为什么被披上文物的标签在营销呢?这无非行业自造神话罢了。

试问我们自己在有生之年大量仓储普洱茶经过沧桑岁月能成为博物馆里受后人膜拜吗?能像现在故宫里那个普洱金瓜一样作为文献来参考吗?

因为故宫的普洱金瓜只有一个,你仓储的普洱茶不仅你有,可能很多人都有。

4、普洱茶成为饮料的阻碍

笔者认为普洱茶的确是一款非常不错的饮料,相对于其它的茶类来说内含物较为丰富,品饮起来层次感也非常的明显,滋味也会变化多样,有让人着迷之处。

但这么好品饮感受为什么不会被大众所日常消费呢?

我认为这恰恰是前面几个标签所为导致的,普洱茶能成为日常消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来解除阻碍:

第一,普洱茶的故事与题材营销少一点。

第二,普洱茶的产品升级多下功夫,传播传统文化并非不创新,可以在普洱茶形态上与消费体验上多努力。

第三,普洱茶要彻底解除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概念混淆,消除存量市场隐患。让存量市场自然形成,不鼓吹。

第四,普洱茶增值是通过日常消耗来趋动,通过增量换价值,普及普洱茶正确滋味与口感标准。消除市场上早期假冒云南几大茶厂的湿仓茶品。

第五,杜绝商家联合自媒体炒作有特色口感标签的普洱茶,还给供求市场自然形成的价格体系。确保茶农与渠道经营者和谐有序共生。

普洱茶虽然有“文物”、“金融”、“收藏”多重属性的存在,但这一切都是因广传播,多使用,多消费来实现的,我们不能停留在自我造神话梦里。

任何商品都有两种价值,“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那么普洱茶也不例外。普洱茶的商品价值其实还是在农产品的范畴内,当前普洱茶的使用价值是被禁锢的。如果普洱茶使用价值真正被释放了,我想这才是用户与经营者,茶农愿意看到的。

你是喝茶,还是听故事?


茶喝了许多年,也喝过好几种。喝来喝去还是对普洱情有独钟。普洱究竟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魅力?

是老茶、中生代茶、还是山头古树茶?

生茶还是熟茶?大厂的还是私人?

每当想喝茶,看着那么多种,反而没有特别的冲动,非要喝什么。以前在夏天是不喜欢喝熟普的,最近几天温度又高又闷,反而想喝熟普。有时为了偷懒干脆煮着喝,煮时加一小块老陈皮。煮得又浓又厚,喝得浑身通透,自己美其名,冬病夏治,因为体内寒气太重。有时总想归纳出点什么,怎么去喝普洱,怎么去挑选普洱,怎么去鉴别普洱?

想想为何要在论坛总结啥东东。一来,自己有这个深度吗?

说真的必须承认普洱还没整明白。二来,自己有那个广度吗?

普洱太多太多,在其中充其量呛过几口水,根本到不了观山观水的程度。三来,清心大腕太多了,有我啥事。但是茶总归每天去喝。抛开那些故事,抛开哪些概念,难道喝茶就不能简单点吗?接下来,喝到什么茶,谈点自己的想法,不喝茶,也整点。算为自己普洱路上留点足迹。

最近天气热,人烦躁,喝了好几款普洱,大多没有满意的,倒还是几款熟茶给自己继续喝下去的信心。心烦就说些不好听的话,啥时候心情好转,再说些动听的。什么不苦不涩就不是普洱,见鬼去吧。难道就不能做成,入口就有甜味而且还能回甘悠长,入口舒畅而且满口生津的茶吗?

你涩你苦只能说明你是台地茶、速长林、过渡采摘型,缺少其他成分,没中和苦涩罢了。每次去某宝搜茶,定义10年以上大益7572,你吗,看了快五六页90%以上是假的,余下几家是真的,估计仓储也基本上出问题了。

普洱熟茶是红茶,还是黄茶?


黄茶由于焖黄的工序变成了黄色,红茶则因发酵的工序变成了红色,至于普洱熟茶,虽也进行发酵,但是却无法确认是什么茶?具体还是得看加工!

首先,就色泽来说普洱熟茶肯定不是黄茶

普洱熟茶的品质特征

普洱茶(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渥堆工艺,经后发酵(人为加水提温促进细菌繁殖,加速茶叶熟化去除生茶苦涩以达到入口纯和汤色红浓之独特品性)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均匀。

熟茶是经过渥堆发酵使茶性趋向温和,熟普具有温和的茶性,茶水丝滑柔顺,醇香浓郁,更适合日常饮用。熟普的香味会随着陈化的时间而变得越来越柔顺,浓郁。熟普以1973年为分界点,1973年之前没有熟茶。

茶菁颜色与香气:茶菁黑或红褐色,有些芽茶则暗金黄色。有浓浓的渥堆味,发酵较轻者有类似龙眼味,发酵较重者有闷湿草席味。

口感:浓稠水甜,几乎不苦涩,泡水长。

汤色:发酵度较轻者多为深红色,发酵重者以黑色为主。

叶底:洒水渥堆,而发酵度较轻者叶底红棕色,但不柔韧。重发酵者叶底深褐色或黑色居多,较硬而易碎。

黄茶的品质特征

君山银针:全由芽头制成,茶身满布毫毛,色泽鲜亮。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内呈橙黄色,外裹一层白毫。

蒙顶黄芽:外形扁直,芽条匀整,色泽嫩黄,芽毫显露,甜香浓郁,汤色黄亮透碧,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黄。

北港毛尖:外形芽壮叶肥,毫尖显露,呈金黄色;内质香气清高,汤色橙黄,滋味醇厚,叶底肥嫩黄似朵。

远安黄茶:外形条索环状,色泽金黄,汤色黄净明亮,香气神异且持久清香。

霍山黄芽:外形挺直微展,色泽黄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厚鲜醇回甘,叶底微黄明亮。

沩江白毛尖:“三绿透三黄”是毛尖茶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具体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结纤细卷曲、披毫,色绿翠。香清高,味鲜浓,叶底嫩绿匀整明亮。

平阳黄汤:干茶色泽嫩黄、汤色杏黄明亮、香气香高持久、滋味甘醇爽口,叶底嫩匀成朵,外形纤秀匀整,具有“干茶显黄,汤色杏黄、叶底嫩黄”的“三黄”特征。其典型特征:汤色杏黄明亮。

皖西黄大茶:霍山黄大茶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吉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

广东大叶青:外形条索肥壮、紧结、重实,老嫩均匀,叶张完整、显毫,色泽青润显黄,香气纯正,滋味浓醇回甘,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淡黄。

海马宫茶:具有条索紧结卷曲,茸毛显露,青高味醇,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黄匀整明亮的特点。

其次,就制作工艺来说普洱熟茶不确定是哪种茶叶

普洱熟茶的制作工艺

生茶毛茶—湿水—反复翻堆—出堆—解块—干燥—分级—蒸压(类似生茶蒸制过程)——干燥摊凉。

采摘:手工采摘一芽两叶为上。

萎凋:摊凉于无直射阳光通风干燥处散失水分,置于竹编竹篾上方。时间视鲜叶含水量及当时气温湿度。

杀青:去除青草味,蒸发一部分水分,炒制后利于揉捻成形。

揉捻:有机器揉捻及手工揉捻。让茶叶细胞壁破碎,使茶汁在冲泡时易溶于茶汤,提高浸出率。使茶叶成条。

晒干:把揉捻好的茶叶在太阳光下自然晒干,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叶中的有机质和活性物质。晒青易于保留茶叶的本质原味。

蒸压:把晒干的茶叶用蒸汽蒸湿,放在不同模具里压成形。提取香味及使茶叶中果胶溢出表皮,利于压制成型和有别于散茶的独特香味。

干燥:把含水量控制到能安全储藏的含水量以下,一般普洱茶要求在含水量在10%以下。

渥堆发酵:将湿水后的茶叶按一定厚度堆积在一起,在微生物作用、湿热作用和氧化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普洱茶特有的风味、品质。

红茶的制作工艺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

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日照红茶、祁红、昭平红、霍红、滇红、越红、泉城红、泉城绿、苏红、川红、英红、东江楚云仙红茶等,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2013年湖南东江楚云仙红茶喜获“中茶杯”特等奖。

综上,普洱熟茶肯定不是黄茶,同时也不是红茶。

存茶应避光,是日光还是灯光?


昨天,茶友问了一个问题:“茶叶存放中的避光,是避日光还是灯光?避光不当的后果如何?”

在我们的常识中,我们都知道,存放茶叶都是要避光的,可是你想过吗?这里所谓的“避光”,是要避开日光呢,还是灯光呢?还是二者都要避开呢?

关于光线对茶叶的影响,大家比较熟悉,咱们此前也有讨论过,今天简单说一下它的基本原理即可。

光不仅是一种热能,也是一种化学能,茶叶对光的反应很敏感。在贮藏过程中,茶叶色素和脂类物质等会因受光的照射而发生光化学反应,导致茶叶颜色变暗,营养物质消失,香气、滋味明显变差。

看,光与茶叶中的物质会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光化学反应的必备条件有两个:一是反应物分子必须对光敏感(茶叶具备此属性),二是要有光源,也就是说光源要能发出为反应物分子所吸收的光。

光的短波长的紫外线区域的能量最大。紫外线约在400mu以下的波长范围内,一般人们把280mu附近的光叫杀菌线,300mu附近的光叫红斑线,360mu附近的光叫化学线,它是与食品类(包括茶叶)等物质化学变化最有关系的波长带。

自然光和日光灯的能量分布很相似,因其能量主要分布在波长300mu以上,它是使装于透明容器内的茶叶产生“日臭气”的原因。

自然光对茶叶的影响比较容易理解,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空气中的部分氧气形成臭氧,生成不愉快的“日晒味”,臭氧又使茶叶中某些物质氧化,从而影响茶叶品质。

灯光对茶叶的影响,也曾经有研究者做过实验。

茶叶在25℃环境中,如果用1700勒克斯照度的荧光灯照射30天,茶叶颜色变褐,香气、滋味明显变差,维生素C全部消失,氧化物含量增加,“日臭气”显露。

所以,亲们这回清楚了吧?日光和灯光都会在短时间内使茶叶变质。贮藏茶叶要注意避光,不仅要避开自然光(日光),也要注意避开灯光哦!

泡茶的七个原则,是茶桌的礼仪


茶道讲究天人合一,归于自然,更是一个循序渐进,冲泡过程不能急于求成的慢活。长期泡茶,就会懂得,需要综合自身的素养、能力,来选择相对合适自己的事。人们常说泡壶好的茶需要配好的茶叶。但是我觉得泡好喝的茶不一定要好的茶叶,也不一定要有什么特别的技术,有的只是细腻体贴的心和对待人的善意,就算再普通的茶叶也能泡出无尽的滋味。

以技入艺,以形入心。每一个动作,都要全神贯注做到位,一开始,难免会觉得规矩过于约束,但经过反复的练习,方可游刃有余,达到随心所欲而又不逾矩的境界。

无论是自己一个人泡茶,还是为别人泡茶,都需要有一定的原则。泡茶的七个原则,是茶桌的礼仪,更考验人的修行。

泡茶要静,心平气和。

先要静下来,才能开始泡茶。当心里浮躁时,眼观鼻,鼻观心,深呼吸,全身放松,几秒钟就会慢慢静下来。然后,用静的气场,去影响别人。当你开始泡茶时,周围嘈杂的声音,都会慢慢安静下来,所有的眼神都跟随你的动作,集体进入“定”的状态。

不做多余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是有道理的。

如茶艺当中常见转腕动作,是因为要运用太极的转乘启合,借力借势,更好的泡好茶。如果为了所谓好看而转腕,那看上去会显得多余、浮躁,而不会觉得美。最美的泡茶,要做到动作一个也不能多余。

泡茶的动作,是顺着一定的方向、线条展开的。

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泡茶的动作才能做到流畅、轻柔。不管是直线还是曲线,动作都要匀速、平稳,如行云流水自然。

随机应变,泡茶的动作不是一成不变。

要随各种外界环境因素改变而改变。不要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器物用得不称手,就泡不好茶了。要修炼自己的定力,掌握泡茶根本的原则、方法,才能处变不惊,随遇而安。

泡茶,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

首先是为了让茶更好喝,然后才能谈美。首先要学会按茶性泡茶,不同茶类、不同老嫩程度、不同陈放年限,用不同的水、不同的器皿、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温度去冲泡。不能一味追求动作美而泡出不好喝的茶。

泡茶待客,一定要细心,把细节做到位。

随时观察、照顾品饮者的感受,泡茶是为品饮者服务的,不同的品饮者,对茶的要求是不同的。要时时注意品饮者的感受,及时调整水温、浓淡、喝茶的速度,或更换茶品。把细节都做到位了,是对品饮者最好的关怀。

把品茶者带入你的世界中,是泡茶的最高境界。

品饮者的心随你的动作起伏波动,进而感动,心生敬畏。一杯茶,能喝出你的诚意、敬意、珍重,一杯茶,是泡茶人和品饮者的心灵沟通,此处无声胜有声。只有提升自己的境界,才能给别人创造境界。

“君子慎独”语出《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意是:道是不可分离的,而分离开来的东西,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泡茶也是如此,表面上看,泡茶的一切动作都是做给别人看。但实际上,给自己泡茶也会谨慎认真的人,才是真正有修行的人啊!在日常生活中,懂茶、会茶艺的人会更受欢迎一些。茶艺是不仅高雅而且安静,有着悠久的历史。懂泡茶且长泡茶的人能让人觉得更容易接近和喜爱。

什么是生茶?什么是熟茶?生茶好喝还是熟茶好喝?


普洱茶按是否经过渥堆发酵的工艺,可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

普洱(生)茶是以云南大叶和晒青毛茶未经人工渥堆发酵,直接压制成饼、砖、沱等形式或者直接以散茶形式进行存放——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普洱茶。

普洱(熟)茶是指以云南大叶和晒青毛茶为原料,采取1970年代研究成功的人工渥堆技术,通过控制茶叶堆子的发酵温度、发酵湿度和发酵时间,加速普茶的发酵过程的品质转变,再行以散茶或压制成砖、饼、沱等形式存放。

当年或年份较短的普洱(生)茶,汤色黄亮。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饼色泽逐渐显暗直至深褐色(俗称“猪肝色”),其汤色也逐渐趋近红浓,滋味趋近醇厚,陈香日显。但这一自然陈化过程需历时十余年甚至更长时间,相当于“慢熟”。于是,在包括勐海茶厂在内的现代茶人的努力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研究成功了人工渥堆发酵技术,在几十天时间内通过调控温度和湿度因子,加快茶叶内含物质转化过程,相当于“快熟”。

通过人工渥堆发酵而成的熟茶虽然没有经过多年自然陈化的普洱(生)茶独有的香味和口感,但其汤色和对人体具有独特保健功效的物质已基本形成。所以,笼统地讲,我们不妨将熟茶渥堆过程看作是一个加速陈化过程。当年的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在内质和口感上差异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比如10年或15年后,两者的内质和口感会朝一个方向趋近。

双江县是采茶,还是种烟?


云南双江是优质普洱茶生产基地。5年前,“疯狂的茶叶”让当地茶农尝到了甜头;如今,茶价持续低迷,农户心中的天平渐渐开始倾斜——采茶,还是种烟?

赶在“秋茶”采摘结束前,记者来到了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而得名的云南双江县。这里是中国勐库大叶茶的原生地,拥有全球已知面积最广、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古茶树群落,是云南优质普洱茶生产基地。然而,记者在走访当地一些村寨时发现,近年来,由于普洱茶市场秩序较混乱、收茶价格“大起大落”等原因,部分茶农对采茶的热情正在消退,“重心”逐步转移至其他更赚钱的农业种植项目。

接近中午时分,因为有城里医生来义诊,云南双江县忙糯乡滚岗村小学里挤满了人。从附近巴哈村赶来看热闹的茶农李文武,蹲在校门口高高隆起的土坡上,被人群夹在当中。突然,岳母打来电话,让他回自家茶地看看。

穿着拖鞋,李文武轻松地走在山间一条由大牲口和人踩踏出来的土路上,不时从路边丛生的植物上扯下一小段叶片放进嘴里咀嚼,倾斜的上坡路和路上的青苔对他完全没有障碍,“10岁开始帮家里采茶,这段路走了20年,早就熟了。”

土路的尽头是一个面朝东北的山坳,海拔大约1500米,李文武家的4亩茶地就在这里。茶地里呈环形遍植着大半人高的茶树,多半是大叶茶,也有小叶茶,茶树间套种着玉米,散养着鸡、鹅、牛,还竖着一个面如夜叉的稻草人,裹了件橘红色的醒目外套。

指着身边一株大叶茶,李文武说,这些茶树是他父亲种下的,距今已有二三十年了,虽然比不上树龄过百年的“大茶树”,但出产的茶叶质和量都还不错,“采茶的时候,这些颜色深、摸起来硬的老叶子没用,只有颜色淡、摸起来软的嫩叶可以采,最好的还是树顶的嫩芽。”

不少茶树上都有可以采摘的嫩叶和嫩芽,李文武却悠哉地站在一边,“家里一共4个劳动力,今年种了7亩烟草,顾不上茶地了,偶尔过来看看,也不高兴采,反正(茶叶)不赚钱。”

“没啥成本”的行当

李文武的家在茶地中央,用砖石砌的两层小楼,一楼是牛栏,二楼是给人休息和锅炒杀青的地方。坐在因久未生火而黝黑冰冷的炉灶旁,李文武“呼噜噜”抽着水烟,又摸出一瓶自酿烧酒,和记者边喝边聊起了“采茶经”。

根据采茶时间的不同,当地的茶一年通常可以采3次,分别是农历3月左右的春茶(“头轮茶”),春夏之交的夏茶和夏秋之交的秋茶。一般来说,春茶量多,价格也高,占茶叶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夏茶的量不少,但价格要比春茶低一截;至于味道虽香但不耐泡的秋茶,由于量、价均低,茶农们一般懒得拿去卖,而是留着自己喝。

为了证明自己的茶好,李文武从柜子里翻出一只塑料袋,里面装满了形似短小枯枝、墨绿与灰白相间的茶叶。说实话,卖相不佳,但隔着塑料袋散发出的阵阵茶香又挺“勾人”,“这就是我们自己喝的秋茶”。

记者抓一小把茶叶泡上一杯,抿一口淡黄绿色的茶汤,香气在鼻腔中来回打转,舌根处的回甘慢慢取代口中的微涩。

李文武今年50岁出头的岳父听说自家茶地里来了客人,特意赶了回来。他不喝茶,爽快灌下几口烧酒后,他对记者聊起了当地山区采茶“男女有别”的故事。

采茶,起初是女人的“专利”,因为女茶农心细手快。后来茶地越来越多,男茶农也渐渐加入了采茶队伍,但至今主力仍是“娘子军”。女人采茶时要背个竹筐,摘下来的茶叶直接扔在筐里。有些男人不好意思背竹筐,觉得这是女人用的,采茶时就随身背个布袋装茶叶。

李文武的岳父说,自己老伴就是个采茶快手:“从早上10点到下午5点,刨掉中间吃饭的时间,平均一天能采20斤。”

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嫩叶和嫩芽,茶农们统称为“新叶”。新叶可以不经过加工直接卖给茶厂,价格一般比较低。为了增加“附加值”,茶农们大多会粗加工一番。

粗加工分三步:首先是杀青,理论上大叶茶杀青包括锅炒、滚筒、蒸汽、热风等手法,但寻常山里茶农用的都是锅炒杀青,即将新叶放在铁锅里炒,去除青草味,增加柔软度。杀青过后,将茶叶放在扁平的竹筐中用手来回揉,使茶叶变成条状,专业术语管这叫“揉捻”。最后一步比较简单,将已成条状的茶叶平铺在太阳下晒干即可。

经过粗加工后,新叶变成了墨绿带白的“晒青毛茶”,这时再卖给茶厂,价格可以涨一倍多。大叶种晒青毛茶可以制成“生茶”,同时也是普洱茶的原料,在茶厂经过自然发酵或人工渥堆等工序后,便可“捂熟”成普洱。

在李文武看来,种茶属于“没啥成本”的行当,只要把茶树幼苗种下,等上3年,茶叶自然会一茬茬长出来,平时除了除草,没有太多麻烦,等着到时间采摘就是。茶地里散养的家禽家畜为茶树提供了农家肥料,而农药一般不用。“怕花钱,也怕茶厂不收,茶叶砸手里。”李文武说,“好在,平时这里的茶树病虫害不多。”

茶价曾经“疯狂”

茶虽好喝,但了解后发现,最近几年当地茶厂和茶贩收茶的价钱,却实在让茶农提不起精神。

“今年的春茶,新叶每斤五六元,粗加工的茶叶每斤10元多一点。从2008年到现在,差不多都是这个价钱。”卖春茶,李文武4亩茶地只赚了2000多元,“感觉价格太低,夏、秋两季都不高兴采,干脆就这么放着,省点人工。”

之所以觉得这个价钱低,是因为李文武以及当地很多茶农,都心心念念那个“疯狂”的2007年。

家里有茶地,同样熟悉茶叶行情的巴哈村小学校长申显荣回忆说,2007年当地收茶的价格是新叶每斤超过10元,大叶种晒青毛茶每斤40元开外,是现在的近4倍。

“以往,每到收春茶的时候,农贸市场里三分之一的人都是来收茶的。”申显荣说,在市场里收茶的有当地茶厂代表,还有很多“和外面有联系”的小贩,为了赚取中间差价,小贩们常常“街头买、街尾卖”。

然而,2007年,在当地茶农疑惑的眼神中,茶厂代表和小贩们纷纷舍弃农贸市场“据点”,主动出击,前往各片茶地“蹲守”,抢购茶农刚刚摘下的新叶。如果茶农打算对新叶进行粗加工,收茶人甚至愿意免费帮忙,只求不要把茶叶卖给别人。

“那一年,收茶的人忙着杀青、揉捻,种茶的人站在旁边抽着水烟笑眯眯地看着,只要是大叶茶,不论好坏都有人抢,现在想想真的太幸福了。”申显荣开玩笑说。

他记得,当年的春茶价格开始一路走高,等到夏茶,价格已经“高得有点离谱”,虽然到秋茶时价格已经出现明显下降,但那一年,当地几乎所有的茶农都赚了不少钱。“忙糯乡规模还小些,勐库镇那边茶农种植规模大,2007年卖完茶之后,路上价值20多万元的皮卡一下子多了。还有些茶农,明明不会骑摩托车,也要买一辆在家摆着装门面……”

这股突然降临的幸福持续了半年,2007年秋,茶价开始跳水,从2008年春茶开始,茶价持续低迷。

“最近这几年,价格缩回去了,收茶的人也重新回农贸市场等了。除非有‘大茶树’,否则不会有人上门收茶。”

申显荣说,当地茶农对茶叶的热情和茶叶的价格挂钩。2007年,家家户户把茶树当宝贝伺候,如今因为卖不出高价,对茶树明显不如以前上心。

“赚不到钱,但(茶地)也没什么投入,就这么放着吧,万一以后哪天茶价又起来了呢?”李文武对记者说了句大实话。

申显荣则表达了他的担心,“我们打听过,2007年是有人炒作,现在价格低是因为没人‘炒’。如果茶叶价格总这么忽高忽低,对茶农来说风险太大,大家宁愿改种更‘保险’的农作物。”

采茶不如种烟

茶价“不给力”,当地茶农只得另谋出路。近几年,政策的引导加上身边实例的刺激,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另一种脱贫经济作物:烟草。

2011年初,李文武把家里的7亩水稻田改成了烟草田:“村里像我这样的还有很多,大部分改的都是水稻田,玉米田也改了一部分。”

别看烟叶这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周期短——5月初种,8月底就可以收了烟叶送去烤,烤好就能拿去收烟站卖——可种植过程却特别繁琐,每天都要去地里干活,“简直就像照顾家里老人、孩子一样!”

在人来人往的忙糯乡收烟站,记者遇到了正等着交售烟叶的当地烟农张庭光。在村里,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又在外闯荡过的张庭光被选为烟叶种植“辅导员”,负责向其他烟农提供技术服务。他向记者介绍说,烟草属于比较“多灾多难”的植物,常见的病虫害包括烟草花叶病、野火病、烟蚜等,“会种的人,一个周期要打三五次农药。遇到不会种的,再赶上五六月份发病高峰期,可能每周都要打药”。此外,为了防止作物“顶端优势”影响烟叶生长,还要对每一株烟草“封顶打杈”——手工摘除烟草顶部的花和旁枝,再逐一抹上烟草抑芽剂,确保烟草“光长叶,不长芽”。

和好侍弄的茶树相比,种烟草堪称“折磨”,好在经济方面的收益安慰了劳累的烟农。

忙糯乡收烟站的墙上挂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今年不同等级烟叶的收购价,其中价格最高的“上等烟”C1F(中桔一)每公斤卖31.2元,价格最低的“上等烟”X1F(下桔一)每公斤也卖22元。

“最近几年,虽然感觉烟草公司收烟的标准越来越严,但收烟的价格每年都小幅上涨,卖烟的钱还是稳定的。”张庭光说,他家一共5亩烟田,去年卖了2万多元,今年估计能接近3万元。

与张庭光相比,去年才“试水”的李文武因为缺乏经验,种植效果要逊色些,但去年平均每亩烟叶也卖了3000元。据他说,烟草公司为了鼓励种植,为农户提供了一系列扶持措施,“新手”们也不十分担心会“失手”。

譬如,农户种植烟草过程中不要投入成本,烟苗、农药等全由烟草公司提供,农户只要出劳动力,成本最后从卖烟叶的钱里扣。此外,烟草公司还提供一份“千元保障”,如果农户一亩烟草没有卖到1000元,缺口部分由烟草公司补贴……

“对常年留在大山里的农民来说,现在种烟草最赚钱,只比外出打工少一点。在很多村里,能出去(打工)的都出去了,出不去又有力气的都种烟了。”申显荣感慨。

一边是看不清未来的茶叶,一边是赚钱来得更快的烟草,在农户心中,天平已渐渐开始倾斜。李文武的回答也许有一定代表性,“我种茶也种烟,但现在比较重视烟。”

如何重燃茶农热情?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至少在双江县部分村寨中,“重烟轻茶”思想是存在的,但由于不少茶农心里都期盼着2007年的那一幕重演,因此,尚未听说有类似“茶地改烟田”这样“烟进茶退”的举动发生。

尽管只是“轻重有别”,但仍与当地政府“阶梯式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有分歧。

忙糯乡乡长王琪告诉记者,忙糯乡海拔最高处为2728米,最低处只有670米。根据不同海拔的气候特点,乡政府确定了“高海拔地区种泡核桃,中海拔地区种烤烟和茶叶,低海拔地区种甘蔗、咖啡等作物”的发展思路。其中,同处中海拔地区的烤烟和茶叶,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对“翅膀”,需要同时发力。以具体种植面积为例,忙糯乡目前共有茶地7500亩、烟田7600亩,面积几乎持平。

在由双江县“茶办”提供的《双江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十二五”及2020年远景目标发展规划》中,明确将茶叶产业定义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强势绿色生态产业”。双江县眼下给茶叶产业发展定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争取实现涉茶人平均茶业收入650元以上,比2009年全县茶农人均茶叶收入的326.7元增加一倍。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规划文本中坦言,“面对当前普洱茶市场波动情况较大的现状,我县茶叶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主要包括基地规模小,原料产量和质量不高;企业规模小,营销、创新、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弱;茶园建设扶持资金得不到解决,现有茶园缺乏资金再投入,茶农收入较低等。

于是,问题变成:面对现状,如何重新激起茶农热情,以及如何调整当地茶叶经济的发展模式?

背景资料:“疯狂”的普洱茶

2003年,随着“越陈越香”的观念盛行,普洱茶概念不断遭到炒作,一度被视作能不断升值的产品。而受高利润的诱惑,大量行业外资金涌入普洱茶市场,许多人也选择进入这一行业,云南普洱茶的市场容量和产值剧增,成品茶产量飙升。

2005年,云南普洱茶产量达5.2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45%;2006年,产量达8万吨,比上年增长54%。茶价也随之非理性飙升,2007年上半年,普洱茶每千克出厂价达200元左右,同时,昆明掀起了开办茶市的热潮,当年共有大大小小17家专业普洱茶市场。当时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存钱不如存普洱,开店就开茶叶店”。

然而,随着恶意炒作到达巅峰,2007年6月,普洱茶价格开始狂跌,导致库存积压严重,从业人员损失惨重,普洱茶就此被“打回原形”,行业进入休眠“寒冬”。此后,云南普洱茶开始了艰难的转型。

生普洱是红茶,还是绿茶呢?


茶叶的所属茶类是依据其制作工艺确定的,因此想要知道生普洱属什么茶叶就需看制作工艺了。那么生普洱是红茶,还是绿茶呢?

生普洱的制作工艺

云南大叶种茶鲜叶—萎凋—杀青—揉捻—晒干—蒸压—干燥:

采摘:手工采摘一芽两叶为上。

萎凋:摊凉于无直射阳光通风干燥处三十水分,置于竹编竹篾上方。时间视鲜叶含水量及当时气温湿度。

杀青:去除青草味,蒸发一部分水分,炒制后利于揉捻成形。

揉捻:有机器揉捻及手工揉捻。让茶叶细胞壁破碎,使茶汁在冲泡时易溶于茶汤,提高浸出率。使茶叶成条。

晒干:把揉捻好的茶叶在太阳光下自然晒干,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叶中的有机质和活性物质。晒青易于保留茶叶的本质原味。

蒸压:把晒干的茶叶用蒸汽蒸湿,放在不同模具里压成形。提取香味及使茶叶中果胶溢出表皮,利于压制成型和有别于散茶的独特香味。

干燥:把含水量控制到能安全储藏的含水量以下,一般普洱茶要求在含水量在10%以下。

红茶的制作工艺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

绿茶的制作工艺

绿茶的加工,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关键在于杀青。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了绿茶的品质特征。

绿茶的生产工艺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

1、杀青

采取高温措施,使鲜叶内含物迅速地转化,破坏鲜叶的组织,进而破坏酶的活化,然后是内含物质在非酶促反映的作用下,形成绿茶的色、香、味的品质特征。所以说杀青最重要的目的是外因通过内因初步改变而形成的鲜叶形质。

2、揉捻

揉捻可以理解为两个动作,一个揉,揉即使茶叶成条,一个捻,捻可使茶叶细胞破碎,挤出茶汁,使茶汁附在茶条表面,增加粘性,有利于茶叶外形形成,既用这样的方法使茶叶面积缩小卷成条形。便于冲泡,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3、干燥

干燥的目的一是利用高温破坏酶,制止酶促氧化;二是蒸发水分,紧缩茶条,使毛茶充分干燥,防止非酶促氧化,利于保持品质;三是散发青臭气,进一步提高和发挥香气。干燥过程中,热化作用占主导地位。

综上,生普洱的加工和绿茶比较相似,不过却又比绿茶的加工多了一些工序。

如何辨别普洱茶是晒青还是烘青?如何辨别普洱茶是晒青还是烘青?


优质的普洱茶绝对离不开精湛的制作工艺,在普洱茶的制作工中,毛茶干燥方式主要有“晒青”跟“烘青”两种,很多茶友买茶的时候是有特定的选择的。那么,如何辨别普洱茶是晒青还是烘青?

什么是晒青?什么是烘青?我们先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1、晒青:晒青具体指将揉捻后的茶菁装进簸箕、或直接放在清扫好的晒场上,以阳光晾晒,使茶叶含水在8%左右。晒青的温度在60℃以下,持续时间较长。并且晒青保留了茶叶中大量的酶等活性物质,为茶品后续转化提供有利条件。

2、烘青:烘青是将揉捻后的茶菁置入机器烘干设备中,以提升温度来使茶菁快速干燥。经过烘青的茶菁,含水量在4%-6%之间,干燥时间较短。且经过烘青的茶叶,茶叶中的酶等活性物质大量失去,无法为茶品的后续转化提供丰富物质基础。

因此,烘青的普洱茶含水量低于晒青的普洱茶,且茶叶中的活性物质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影响普洱茶最终陈化价值的核心因素。

如何辨别普洱茶是晒青还是烘青?下面是主要的四个辨别方法:

1、观察茶品外形

利用烘青工艺制成的普洱茶,蒸压成形,自然晾干后,因为茶菁中活性物质从毛茶时含量便少。存放时间久了,条索就没那么紧结看,有的甚至会出现饼面松散的现象。而通过晒青工艺制成的普洱茶则完全相反,存放的时间越久茶品看上条索就越清晰紧结,不会出现自由脱落的现象。但是通常存期在十年及以上的茶品,饼面又会呈现由紧致到松散的变化。

2、识别茶品颜色

普洱茶晒青跟烘青二者在颜色上存在较大区别。晒青工艺制成的普洱茶,新茶期,呈现墨绿色,白色茶毫显著且不会随风四散;存储5年以上的茶品,呈现黄褐色,白色茶毫颜色变浅。存储10年以上的茶品,呈现棕褐色,白色茶毫转为金黄,饼面油润有光泽。

3、闻茶品香气

晒青工艺制成的普洱茶,因经过太阳中紫外线对叶绿素、茶多酚等物质的作用后产生独特香气。且香气会随着存储时间的增加而变化,如出现花香、蜜香、果香、菌香等一系列香气,同时香气沉稳浓郁,无杂味。烘青工艺制成的普洱茶,经高温后,香气物质被完全激发,从刚开始的浓烈高扬,随着存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甚至无香气。

4、品茶品滋味

茶品经品尝后,能够透露出许多消息。滋味最能区别出晒青和烘青。晒青工艺制成的普洱茶,冲泡后茶汤金黄清透,入口均能感到苦涩,只是轻、重和是否快速化去的区别。茶汤粘稠饱满,入口顺滑,越往后品饮茶汤的饱满度越发显著。烘青工艺制成的普洱茶,冲泡后茶汤黄中带绿。入口,刚开始甜度和香气较高,随着泡数增加逐渐减淡,到10泡后茶滋味已经很淡,且茶汤的饱满、粘稠度较弱。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洗茶,是礼仪、是卫生、还是唤醒?》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鸟龙茶是綠茶还是红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