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柳泉汲水烹茶 用之煎茶,则茶清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

发布时间 : 2019-12-19
清香乌龙茶 黑茶煎茶 茶叶的清香满溢

【www.cy316.com - 清香乌龙茶】

淄博柳泉

在齐鲁大地上,有一处非常出名的泉水在众多的泉水之中脱颖而出,这就是淄博柳泉。柳泉位于我国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故里,即山东淄博市淄川区的蒲家庄。

柳泉距蒲家庄东门只有数十米。柳泉的前方是一个幽深的山谷,泉水就是从谷底的转弯处露出。泉口约1米见方,条石镶边高出地面,在泉口的外围用青石铺成一个约百余米的平台,平台的四周有花墙围栏。泉边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由茅盾亲笔题书的“柳泉”二字。泉后柳树上挂有一块简介牌,写着:柳泉原名满井。因为当年此井深丈余,泉水从井中溢出,自流成溪,滋润着周围的树木和花草,使周围的风景十分秀美。传说蒲松龄曾在此设茅亭以茶待客,从乡夫野老口中听取狐鬼故事,最后写成了《聊斋志异》。

据相关史料记载表明,柳泉原本是一个天然的自流泉水,村民们砌石为井做蓄水之用。当时,泉水有丈余之深,即使是在大旱之年,仍涌流不息,保持着水满之态,所以柳泉就有了满井这一俗名。泉边原有一棵巨大的古柳,蒲松龄和村民又在泉边种植了一片柳树。从此,井畔翠柳拂风,婆婆多姿,景色比以前更加优美。蒲松龄和村民们便将此泉更名为柳泉。蒲松龄十分喜欢柳泉,自号为柳泉居上,每天到柳泉汲水烹茶。柳泉的水质良好,清澈明亮,若用之酿酒,则酒香馥郁;用之煎茶,则茶清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

《聊斋志异》的传扬,不仅使柳泉居士为世人所熟知,而且也增加了柳泉的知名度,使其名闻遐迩,直至今日仍有很多慕名去寻访柳泉的文人雅士和中外游客。如今,柳泉由于开采矿井,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已经没有当年“水满而溢,自流成溪”的景观,只有在丰水季节,才会再现当年的景观。

cy316.com扩展阅读

好茶令人回味无穷 好茶有三个“唔得”


茶有多种,各有性格和等级之分。有沉厚朴实,有轻松飘逸,如流水行云。口味不同,对好茶标准有异。但总的来说,好茶有三个“唔得”。

一个是饮咗“唔笑唔得”。另一个是饮咗“唔开心唔得”。第三个是靓茶“唔饮唔得”。

靓茶甘香好味,喝后生津。口水分泌增加,个口自然微微张开,将口水留在口中,面口好似微微笑咁,所以谓之唔笑唔得。

人得到满足,自然开心。两三知己一齐叹靓茶,气氛投契,心情自然开朗,所以靓茶可以令你唔开心都唔得。

一流好茶,令人回味无穷,所以你话唔饮得唔得喇。

以上是一流好茶的特性。但如达到超一流的茶道是另外一个层面。接近古人陶渊明的名句“欲辩已忘言”。就是已由外而入内,达到一个满足自在的意境,身体都好似不存在,有身体才可以用言语讲嘢,如果没有身体,怎可以讲说话呢?所以想形容解释都唔得,只可以体会,不可以言传。

西湖龙井:天时地利造就好茶 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西湖龙井,居中国名茶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多少年来,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西湖群山产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唐代时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龙井茶,大约还是近百年的事。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

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龙井茶区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岭之上。这里傍湖依山,气候温和,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结构疏松、上质肥沃,茶树根深叶茂,常年莹绿。从垂柳吐芽,至层林尽染,茶芽不断萌发,清明前所采茶芽,称为明前茶。炒一斤明前茶需七八万芽头,属龙井茶之极品。龙井茶的外形和内质是和其加工手法密切相联的。

过去,都采用七星柴灶炒制龙井茶,掌火十分讲究,素有“七分灶火,三分炒”之说法。现在,一般采用电锅,既清洁卫生,又容易控制锅温,保证茶叶质量。炒制时,分“青锅”、“烩祸”两个工序,炒制手法很复杂,一般有抖、带、甩、挺、拓、扣、抓、压、磨、挤等十大手法,炒制时,依鲜叶质量高低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时地改换手法,因势利炒制而成。

冻顶乌龙茶味甘润醇厚 人口令人回味无穷


产自于台湾省南投县凤凰山支脉冻顶山一带的冻顶乌龙茶,历年在台湾省的优质茶叶评比中,均名列第一。冻顶乌龙主要种植在台湾省的鹿谷乡的冻顶山上,传说冻顶山因山间云雾笼罩,山路崎岖难行,人们上山都要绷紧脚趾(台湾俗称“冻脚尖”)才能上得去,这即是冻顶山名之由来,茶亦因山而得名。冻顶山的平均脚尖”)才能上得去,这即是冻顶山名之由来,茶亦因山而得名。冻顶山的平均海拔在500—900米之间,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空气湿度较大,同时,冻顶山茶园的土壤是棕色高黏性土质,排水、储水条件良好。

冻顶乌龙茶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鲜叶的采摘以采摘未开展的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嫩梢为标准。每个季节都有同定的采摘时间:春茶采期是从3月下旬到5月下旬;夏茶采期从5月下旬到8月下旬;秋茶采摘时期从8月下旬到9月下旬;冬茶的采摘期则是从10月中旬到11月下旬。此外,对鲜叶的采摘时间也有一定的要求,每天上午10时到下午2时之间为最佳的采茶时间,采后立即送往工厂进行加工。冻顶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分为初制与精制两大工序。初制中的主要程序是做青,茶叶在做青过程中需要经过轻度发酵,采下的鲜叶在阳光下曝晒20-30分钟,使其软化,同时也让水分适度蒸发,这样就能更方便揉捻时对茶芽完整性的保护。待鲜叶萎凋时应经常翻动,使鲜叶能够充分与氧气接触从而产生发酵作用,直到产生清香味时,再将发酵后的茶菁进行高温杀青。旋即进行整形工序,将冻顶乌龙的外形作为半球状,再用风选机将粗、细、片分离开来,分别送人烘焙机用高温进行烘焙,这样就能有效地将茶叶中的咖啡因含量降低。冻顶乌龙茶成品是半球型弯曲状,有墨绿的色泽,并且伴有天然的清香气。冲泡时茶汤呈现柳橙黄色,茶味甘润醇厚,带有桂花的清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并且杯底没有残渣。冻顶乌龙茶中,以春茶的品质最为优良,茶香持久汤味浓厚,颜色艳而不妖;秋茶品质次之;品质较差的是夏茶。

台湾乌龙茶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由福建省安溪县引种并连同采制方法一起传人台湾省,1866年就开始出口。根据《台湾通史》的相关记载:“乌龙茶叶大、味浓,出口甚多”。近年来,台湾的乌龙茶更是远销香港、东南亚、欧美等地。

长沙白沙古井用此水来烹茶煮茗则清香甘洌


长沙白沙古井

在湖南长沙市天心阁下白沙街的东隅,有一座名为回龙山的山冈,在这个山冈下面有一股清泉,据说是“清净透明,甘洌不竭”,相传这道泉象征着“文光瑞气”的白沙星,因而人们将此井命名为白沙古井,享誉长沙第一泉而驰名于海内外。长沙的白沙泉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已经对该泉进行开发和利用。一千多年前,白沙泉就有长沙第一泉之称,名列“江南名泉”之一。明清时代,均有石刻记述此泉。根据清代《一统志》的记载:“在县东南二里,广仅尺许,最甘洌,汲久不竭”。这道泉水的水质极佳,泉水可谓是透明见底,旱季/涸,涝而不溢,味道非常可口。跟据《湘城访古录》的记载:“其泉清香、甘美,夏凉冬暖。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酢不滓,浆者不腐;为药不变其气味”。可见,这股泉水清且纯,不仅是煮茶泡茗的上好泉水,而且用其来进行酿酒、煎药和食饮,都是极好的水。《长沙府志》曾记述此泉“汲之,桶底浮于桶面”,可见这古井泉水是非常的清澈和透明了。根据民间的传说,白沙古泉是龙吐之水,所以才如此的明净清纯,甘美爽口。相传在江西有条孽龙,总是掀起滔天洪水去祸害百姓。这件事被善心的观音菩萨得知后,就决定制伏孽龙来除暴安民。经过几次斗法较量,孽龙已经头破血流,精疲力尽。当它钻土逃循,想从湘江东岸钻出地面的时候,因饥饿难忍而向江畔卖面的少妇要一碗面条来充饥,然而这位少妇就是观音的化身,在此静候来降伏孽龙。恶龙面条落肚之时,面条瞬间化成银链,牢牢地锁住龙心。孽龙恳求观音饶命,并答应日后造福于民,永不为害。观音认为孽龙已然决心弃恶从善,就将它囚禁在同龙山下。自此以后,回龙山下就泉水流涌,天下太平。

人们说,如果用白沙井的泉水来煮饭做汤,就会不馊不腐;如果用之来煎药,则药性不改;如果用之来酿酒,则会醇香扑鼻。白沙井泉更是宜茶之水,用此水来烹茶煮茗,则清香甘洌。用白沙井泉水煮泡的沙水花,已成为长沙名饮。

广元含羞泉水煮茶鲜醇清香的茶水让人颇有回味


广元含羞泉

神州大地遍地有许多的清泉,大部分的清泉以水量大、水质佳而闻名天下,也有一些泉因为非常奇异的出露方式而引人赞叹不已,如含羞泉。含羞泉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泉水,它位于四川省广元县的陈家乡山谷之中,属于龙门山的东北段,人们称之为怪泉,也有人称其为缩水洞。

含羞泉的出露处,可谓是草蔓丛生和土石混杂。泉水从一个石灰岩裂隙U中流淌出来,流量大概是每昼夜流1000吨左右。它仿佛像一棵含羞草,每当遇到一点震动就会悄然停止流动。如果有人朝泉池中掷下一块石头,泉水洞中顿时就会发出咯咯的声响,随之流泉便不再流淌。但只要静静地待上一刻钟,泉水又会重新流出,而且流量能够由小变大,再次遇到震动声响时,泉又会止流断水。如此往复循环之后,在泉池旁边就会堆满了人们所掷砸的石块,这就让当地农民不得不定期前去清理石块。

关于含羞泉,还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广元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当时赤日炎炎,河泉枯干,人和动物都没有水喝。薄山掌粱上住着泉姑一家,泉姑的父亲在找水的过程中已经活活地渴死,母亲也因为无水可饮变得奄奄一息。年方十二三岁的泉姑为了救母亲,就顶着烈日四处寻水。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她奔波了一整天之后,终于找到一处石洞的石头正在滴水,于是她一滴滴地接下半碗水来。当泉姑捧着这半碗水匆忙地赶回家中时,不幸却遇见凶残的头人。头人将泉水抢去,还判泉姑有“有水不献”之罪,于是剥光她的衣服,打算将其弃山喂狼。泉姑一心想着生命垂危的母亲,哭着就跳进深不可测的落水洞里。母亲见泉姑未归,就让乡亲们帮忙寻找。这时寻找泉姑的乡亲们,顺着隐约的哭声找到一处小石洞的旁边,惊喜地发现竟然有清泉涌流出来,于是就痛快地饮用泉水。那心狠的头人一听泉姑还活着,就尾随而至,往水井中投块石头,想置泉姑于死地。非常奇怪的是,当头人来到水井边时,既听不见哭声,流泉也不流了,就连泉口的那少量的水都缩了回去。头人见状,竟然被吓死在泉旁。泉姑看见仇人已死,自然泄恨,但是想到自己的父母亲,又不禁放声地痛哭起来,不料当哭声一起,清澈的泉水竟然又开始哗哗流淌。乡亲们非常惊喜,就靠着这股清泉而度过了灾年。物以稀为贵,含羞泉是天下稀有之泉,泉水的水质也属上乘,当地人用泉水来煮茶进行饮用,鲜醇清香的茶水让人颇有回味。

烹茶四宝


乌龙茶的冲泡程序完整细腻,所用的茶具精巧可爱,精致细腻、韵味十足,堪称六大茶类之首。

乌龙茶的传统茶具“烹茶四宝”为:孟臣罐,若琛瓯,玉书煨,红泥烘炉。

孟臣罐是泡茶的茶壶,正宗的孟臣罐是宜兴紫砂制小茶壶。孟臣是明代江苏宜兴紫砂壶名匠,姓惠,以制作小壶见长。用这种小壶泡茶色香味俱佳,盛夏隔夜茶不易馊,经久耐用,久用后以沸水注入也不会爆裂,且使用越久、保养越好越光泽柔润,韵味十足。在闽南、粤东和台湾省有“金玉有价,孟臣无价”的说法,足以说明喜欢乌龙茶的人对壶的钟爱之情。茶壶中滞积的“茶锈”常常是茶瘾君子炫耀自己饮茶“茶龄”长的实物见证。

若琛瓯就是小品杯,若琛、孟臣合称茶具双臂。若琛瓯也可叫若琛杯,是一种薄瓷小杯,杯薄如纸,白似雪,小巧玲珑,酷似半个乒乓球和微型饭碗,3只小杯叠起来可含于口内而不露。正宗的若琛瓯产于江西景德镇,杯底有“若琛珍藏”字样,但非常罕见,这种茶杯通常有彩绘山水花卉,有的上书“清心明月”,“可以清心也”等回文,每杯仅能容7/8毫升茶汤,正合了功夫茶不为解渴,只为品饮怡神之意。平时,茶盘上只摆3个小杯,呈“品”字形。

玉书煨是煮水的壶,为扁形薄瓷壶,壶的容量只可容纳从汤杯只泡好一次的茶所需的水量。

红泥烘炉是传统的煮水用的炭炉。红泥烘炉选取粤东优质高岭土烧制,高尺余,置炭的炉心深小火势均匀且省炭;小炉有门有盖,有的炉门配有茶联,如“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古朴雅致;也有白铁制成的烘炉,小巧精致,以橄榄核、甘蔗渣为燃料,火热、无杂味。

除上述四件外,传统的冲泡乌龙茶的用具还有茶洗、茶盘、茶垫、龙缸茶船、羽扇、竹筷、茶几、茶担、锡罐等。

现在,随着电热水器广泛使用,玉书煨。红泥茶炉多被电热随水泡或别的加热器具取代,但紫砂壶和小巧的薄瓷杯却一直是品饮乌龙茶的主要用具。

现代常用的乌龙茶器具

中国几大乌龙茶产区冲泡乌龙茶各有特色,乌龙茶茶具也各有特色。现在我们冲泡乌龙茶主要用到以下器具:

茶壶

又称“茶罐”,即用以泡茶的器具,多为瓷或紫砂器具,其中以江苏宜兴紫砂壶的名气最大。冲泡乌龙茶讲究用小壶,所以一般选用宜兴紫砂壶中较小的款式。紫砂壶既是形制优美,颜色、器形古雅的艺术品,又是质地上乘的实用品;即可把玩欣赏,游客泡茶,因此一把好壶往往身价不菲。

紫砂壶是喝茶人的珍宝,但要使紫砂壶表现出真正的个性,就要有正确的养壶方法:①彻底将壶身内外洗净,无论是新壶还是旧壶都要把壶身上的蜡、油、垢、茶垢等清洗干净;②切忌沾到油污,紫砂壶最忌油污,沾后必须马上清洗,否则会留下油痕;③实实在在得用茶汤泡茶,泡茶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汤的精华就越多;④擦与刷都要适度,壶表面淋茶汤后,用软毛小刷子,轻轻洗刷壶身表面,用开水冲净,再用清洁的茶巾稍加擦拭即可,切忌不断地擦搓;⑤使用后要将茶渣清除干净,洗净、控干、仔细收好。

盖碗

盖碗又称三才杯,盖、底托、杯,寓意天、地、人。冲泡乌龙茶时盖碗行使壶的职能,温烫泡茶,然后把茶汤倒入茶蛊再分茶。使用盖碗泡茶必须经过练习,使用不熟练很容易烫手。

品茗杯和闻香杯

品茗杯(简称“品杯”)用来盛放茶汤品饮,闻香杯(简称“闻杯”)是台湾乌龙茶茶艺用具之一,比品杯瘦高,茶汤泡好后先倒入闻香杯,再倒入品杯,品饮前先闻闻香杯里的茶香。

传统品饮乌龙茶的茶杯一小瓷杯为主,通常直径为3厘米左右,质薄为上,讲究“小、浅、薄、白”四点。小,则一饮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薄,则清香四起;白,则衬托鲜明汤色。现在品饮乌龙茶的品杯有多种质地和花色,但还是白瓷杯呈现茶汤的效果最好。

杯托

杯托(又叫茶垫)是放置茶杯的小底托,有多种造型和材质。

茶船

茶船亦称“茶池“,放在茶壶底下,既美观,又可承接泡茶时溢出的水。茶船有单层、双层两种双层茶船上层有孔,使溢出的水流入下层,单层茶船有出水口。

茶蛊

茶蛊亦称“茶海”、”公道杯“,用来盛放泡好的茶汤,并分茶入品杯。因有均匀茶汤浓度的功能,故也叫公道杯,有的茶蛊有内置滤网,没有内置滤网的与单独的滤网搭配使用。

永泰洗钵泉 清洌沁人,是罕见的烹茶良水


永泰洗钵泉

“风吹飞瀑全城缕,洞倚悬岩半结庐”。这是明代闻人宰相叶向高赞叹方广岩的诗句。一块巨石在叠嶂的层峦和蔽天的林荫之中拔地而起,冲向青天,这块大石在空中劈天盖地地舒展开来,遮住了近looo多平方米的面积。这块巨石就是著名的方广岩,人们将它形象地比喻为广寒仙官,所以方广岩景区有“闽山福地”的美誉。洗钵泉就坐落于方广岩景区之内,位于福建永泰县葛岭山麓。

从福州市乘车行40公里,沿着大漳溪行走,一路之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倒映在碧波之中的奇峰怪石。抵达方广岩山口时,就会看到路的两旁有无数的松树和篁竹夹道,使得山峦更加的青翠。在这清幽的苍翠风景之中,还会看到洁白如练的泉流。坐在岩石之上,倾听着泉水的叮咚之声,这样的情趣是何等的惬意。漫步走过开凿而成的石路,在跋涉过险径,闯过“天关”,最后到达天泉阁,完全置身于泉的王国时,此时的心情就像一泓清泉淌过心灵。水帘泉,有着无比磅礴的气势;清音洞,淙淙的涧水交汇成自然的音乐。在跨过一座石桥之后,声名卓著的洗钵泉就映入了眼帘。

洗钵泉就是水帘交织、清泉汇聚的所在,泉水从数十米高的悬岩上飞流而下,仿佛悬岩之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珠帘”,水珠迎风飘洒,异彩纷呈;飞溅飘洒的泉水如片片飞舞的雪花,如烟似雾。泉水喷洒的声音因风速的大小而不同,当风速小时,会发出环佩之音;当风速大时,则呈怒涛之声;当没有风时,就只有潺潺的溪流之声,宛如琴韵,这就是洗钵泉的奇观。在距离地面1000余米的山岩上,有飞阁屹立其上,飞阁的槽牙仿佛凌空而生,给人以既空灵又壮观的感觉。洗钵泉的水质非常优良,清洌沁人,是罕见的烹茶良水。倘若在此一边喝着用洗钵泉泉水烹煮的香茗,一边纵目远眺,就会油然升起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茶圣节:江南四月 茶香四溢


[摘要说明]茶圣节:江南四月 茶香四溢

江南四月,茶香四溢。数千名来宾齐聚余杭参加笫八届中国茶圣节,一同品香茗、观茶礼、感受径山茶文化。径山属天目山系,海拔769米,这对地处浙东南丘陵带及杭嘉湖平原的山来说,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况且径山又处在五峰环抱之中,因而空气湿度大,故而雾多。独特气候很适宜茶叶生长,制成的径山茶以“真绿、真香、真 色、真味”著称,因而径山茶闻名遐迩了。

皇苑中的草毕竟还是被人锄去,可驿路的桃花照样受人欣赏。径山寺几经沧桑,现在的径山寺是1995年重建的。重建时地下挖掘出一铁鼎,鼎上书写“径山北天目大殿” 字样。笔者曾到过西天目,东天目,南天目,就不知有否北天目,想必径山就是多人问及的北天目吧!究竟是铁鼎变成了历史的证物,还是历史物化成了铁鼎。上径山虽有直通车道,可仍有很多人喜登古道。这古道从洞桥村入口,经半山亭、望江亭拾级而上,山道弯弯,每块卵石的纹路上似乎都涂抹着一个梵符。山巅古柏挺拔苍劲,溪水淙淙,蔚然深秀。

唐天宝元年,江苏昆山法钦禅师尊其师,乘流而行,遇径即止。便泛舟苕溪,在径山结庐,筹资建寺,后被列为皇家官寺,名震天下。宋元时曾有江南禅林之冠著称。宋徽宗、宋孝宗、清康熙均来此封禅,宋孝宗御赐额“径山兴圣、万寿禅寺” 石碑赫然立于道口。苏东坡曾三游径山,白居易、陆游、徐渭、蔡襄、范成大均留有不少题咏。宋开庆元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径山寺求学取经,拜径山寺虚堂禅师学成回国。此时日本正逢武士阶层执掌权柄,与旧教相悖,竭力引进中国佛教,于是在南宋端平2年(公元1235年),日本三大佛教派之一的“临济宗” 便发源于径山寺。

当时径山寺有一种茶宴,是一种以茶论道的“清规”, 说白了是一种以茶代酒宴请上宾的仪式。宴请设在堂内,室内悬挂名人字画,摆设时新鲜花。冲茶的水要现烧,宴请前要生好炉子,宴请开始,邀客人上座,在客人坐席前摆好瓜子、果品。在茶碗里放入茶叶,也有说是用小竹管撬入半管茶沫子的。水沸后沏茶,此时有人便将茶恭恭敬敬端上放在每位客人面前。碗中水不能冲满,只半碗。这时主人起身敬茶,客人们便喝茶,这喝又不能大口喝,只能喝半口,称之品茶。难怪乎《红楼梦》书中,妙玉对宝玉说的: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三杯则为饮驴了。如此三四次后再观茶色,闻茶香。客人们自然会说“好茶”,主持人也便谦虚表态,尔后便交谈有关事项。若来客少的话,主持人便就地再邀请几个上品的陪同。通过这种仪式,达到平心静气,把心境放下来。唐代茶圣陆羽在径山麓的双溪岸边隐居著书,写就《茶经》。一部《茶经》终被誉为茶事百科全书,千秋传颂。

就在这些日本禅师们来径山寺取经回国后,也把径山“茶宴” 一同带回到了日本。如南宋端平年间的日本圣一国师来中国师从径山寺无准法师,在径山期间不仅苦修佛学,还学习种茶制茶,高丽的了然法师也曾到径山寺来学佛习茶。径山茶礼茶俗,传到日本后称为。日本也是一种通过品茶艺术来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日本的不仅要有幽雅自然环境,而且规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手续。显而易见,日本形式比径山茶宴更具规格,可实质与内容却是相同的。径山的茶宴,日本称,再演变成时下的茶艺表演,可见其是一脉相承,如出一辙了。就连那时冲茶的“天目碗” 也一同带回日本,在日本的博物馆里至今还收藏这种茶具,从中折射出我们中华文化的沉淀。那碗上的釉色在异域时空岁月里仍从从容容泛出清雅自然色调,似古筝奏出的唐宋韵律,似编钟遗落的余音,穿越漫长的时空,漂泊到如今。难怪乎日本中来径山寻根的人越来越多了。

茶香四溢 书香满堂


[摘要说明]茶香四溢 书香满堂

2009年6月4日傍晚,碧空如洗,气候宜人。丹麦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第二期汉语课程结业式在位于哥本哈根西南的亚洲楼举行。参加结业式的有来自初、中级汉语班和书法班的学员及所有任课教师。

在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亚洲楼里,一位40多岁的丹麦人马丁(Martin)先生首先向参加结业式的师生展示中国茶和茶艺。青花瓷的茶具、小巧的玻璃茶壶、木雕的茶具托盘,还有各式各样的中国茶整齐地摆放在桌面上,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他用丹麦人最熟知的语言,一一介绍来自中国的绿茶、茉莉花茶、大红袍、铁观音和普洱茶。一向喜爱喝咖啡的丹麦学生通过他的介绍,知道了各种中国茶的名称、产地、品相、特点等。接着,他现场泡茶,把色泽清淡的绿茶、香气浓郁的花茶、茶汤红艳的大红袍等,依次倒入茶杯中,请每一个人亲口品茶。学生们举杯品茶,满口留香,其乐融融的场面,正如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描绘的那样:“杯小如核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下咽,先嗅其香,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二杯,令人释燥平矜。”

接着,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沃纳·沃姆教授致辞,他首先肯定了所有参加汉语和书法课程的第二期学员学习努力,取得了很大进步,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贺。他还介绍了孔子学院运行以来,在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希望在所有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使丹麦的汉语教学能够更上一层楼。当学生接过结业证书的时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书法教师张志远擅长篆书和隶书,他带来学生的结业作品。当隶书体“学而不厌”和篆书体“春风得意”两幅作品展现在大家眼前时,全场一片啧啧赞叹声,大家没有想到,仅仅上了十几次书法课的丹麦学生,竟然写出这么像样的书法作品来。

茶香四溢,书香满堂。此次结业式引发了丹麦学生继续学习汉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强烈兴趣,我们期待着这艘汉语学习的航船驶向更加宽广的海域。

千年“泾阳砖” 把盏溢清香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泾阳茯砖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她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与粮、奶、肉一起,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泾阳茯砖茶在历史上远销西北乃至更遥远的中西亚各国,不仅带来了当地商业的繁荣,产业的兴盛,更承载着秦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豪迈情怀。今天的中国,今天的陕西,今天的泾阳,无疑正处在历史上又一个全盛的辉煌时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泾阳茯砖茶定会迎来她又一个更加灿烂的美好明天。

丝绸之路神秘之茶泾阳茯砖茶的历史地位

中国茶按基本类分有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泾阳茯砖茶属黑茶类;按再加工茶类分有花茶、紧压茶、萃取茶等,泾阳茯砖茶又属紧压茶类。全国一千多种茶品中,唯泾阳茯砖茶品中生长繁殖有一种有益曲霉菌“金花菌”,生物学家现定名为“冠突散囊菌”。它是泾阳茯砖茶的独特之处,因而形成了泾阳茯砖茶的独特风格。

“泾阳茯砖茶”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的人群饮用。特别是对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凉地区,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游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况下因而,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古时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正是看到这一点,利用茶来安边治边。从宋时起就有以茶治边的政策,朝廷设有“茶马司”以茶易马,与边民进行“茶马交易”,统治边民,从中获利。泾阳茯砖茶正是历史上历朝各代用于“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品。

历史上中国沿古丝绸之路外销的货物主要有三大类,丝绸、瓷器、茶叶。茶叶正是以泾阳茯砖茶为主。因而,泾阳茯砖茶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

泾阳位于岭北,本不植茶,但泾阳位处关中腹地,泾河下游,自古是三辅名区、京畿要地,也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因而,从汉代始泾阳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官茶到泾,另行检做,制成茯砖茶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遂形成加工制作输运中心枢纽。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在不经意情况下偶尔发现加工之茶中长出“金花”(茯茶中的“金黄色星状斑点”茶商们称其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发酵中生长繁殖、代谢作用,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从而形成了茯茶独有的风格。茶商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制作工艺、定型,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茯砖茶品。据史料载,茯茶(散茶)在泾出现是在北宋神宗熙宁年(1068-1077)左右;茯砖茶形成定型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前后,距今642年。

欲移他地均未成功泾阳茯砖茶的独特魅力

泾阳是历史上唯一的茯砖茶加工基地,茯砖茶能在泾阳筑制延续近千年,自然有其历史的必然。

“金花菌”孢子是原茶自身就带有的,为什么在其他地方长不出来,而到泾阳就长出来呢?一是泾阳的水质,酸碱度和水中的矿物质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的条件需求。二是泾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位于冶峪河和泾河两河下游之间,北有嵯峨、北仲两座山系,南有终南山,地势低洼,形成了一种既具有关中气候特点又具有湿地气候特征的独特自然环境。这一独有气候条件,恰好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繁殖。三是技术因素,也是人为因素。包括制作工艺,炒茶的火候及水分含量,发花的温度,筑制砖体的松紧度等。古时没有温度计和干湿仪,全凭匠工的经验和感知来把握。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曾想把泾阳茯砖茶制作技术引进到泾阳之外去,均未成功。也说明历史上的“三不离”(离了泾阳水不能制,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是有道理的,泾阳是茯砖茶最佳筑制生产地位也是不可动摇和替代的。如同有人想把贵州茅台(600519,股吧)镇的茅台酒引进到当地制作,无法达到茅台镇茅台酒的独特风味一样。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决策层决定把茶叶的加工制作转移到茶产地去,当时只考虑降低生产成本,未考虑水质和气候环境,可以说是不科学的。湖南安化20世纪40年代引进了泾阳技术,50年代才算有了发花,还是采用了一种喷花接种技术,茶品发花情况散而少,至今还达不到泾阳原先的发花水平。口感、滋味、质量也与泾阳产的茯砖茶有差异。

泾阳茯砖茶因茶品中生长繁殖有“金花菌”,极大地改变并提高了茶品中各有效成分的含量,这是茯砖茶的品质比其他茶品独特的原因所在。

历史铭记时代呼唤泾阳茯砖茶的辉煌复兴

泾阳茯茶产生于宋代,泾阳茯砖茶成名于明朝,兴盛于明清至民国时代。

历史上,茯茶西运主要靠骆驼驮、马载,销售后,回来带的主要是兰菸,甘、宁、青的毛皮、药材、香料、珠宝等;南茶北运泾阳后,回去主要带有在泾阳改制的兰州水烟和在泾阳加工好的皮货、中药材和泾阳产的硝盐及棉布。至明清民国时期,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大,过泾茶叶量不断增大,茶叶西去运输问题突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增加运量,茶商设法改进茶叶包装,压缩茶叶体积,开始筑制砖茶,随之诞生了“泾阳茯砖茶”。

这一时期也正是泾阳茯砖茶发展的鼎盛时代。《泾阳县志》载:“清雍正年间,泾邑系商贾辐辏之区”。在泾阳境域商号131家。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门店达86家,每年每家约300-500吨。当时泾阳茯砖茶除销往西域各地外,更远销至俄国、西番、波斯等40余国家。据卢坤《秦疆治略》记载:“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时置泾阳县城及周边的茶行、茶庄、作坊、茶商号林立,热闹非凡。白天人潮如海,车水马龙,夜晚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好一派繁荣景象。

1873年前,茶商内部分为东西两柜。东柜为汉族,西柜为回族。到1873年后,陕甘总督左宗棠改引为票后,有意扶持湖南人,泾阳增加了南柜(全系湖南人)。是为泾阳茶商最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泾阳县成立了人民茯茶厂,生产茯砖茶,起初茯茶厂经营不错,后因原料全靠外进,国家计划经济限制较多,加之中央政府要求把加工生产转移到茶产地。湖南黑毛茶到泾生产成本较安化高,生产逐渐减少,至1958年后绝产。

今天,随着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生活需求丰富多彩,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传统产品更加青睐。于是在泾阳大地上,泾阳茯砖茶老商号的后裔们又看到了重振先辈们曾经创造过的“茯砖茶霸业”的历史机遇,决定开发这一历史传统产品。这一进程正如火如荼。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泾阳县已成立了茶业协会,组建了人民茯茶研究所,倾全力挖掘搜救传统工艺,旨在重点扶持泾阳茯砖茶这条绵延的血脉。

“泾阳茯砖茶要重出江湖必须两手抓。”县委书记王福选认为:“我们一手要抓茶叶的制作内功,另一手要扩延茶叶宣传的外力。”茶叶的振兴,是一个战略的布局,既要看到今天,更要看到未来。县长何建军指出:“我们既要有权宜之计,继续保持与湖南的传统业务联系,又要有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把原料基地最终移至我们眼皮底下陕南逶迤无际的茶园,这是我们跨入近期目标所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泾阳茯砖茶这一完全按传统手工艺加工生产的在泾阳大地绝迹了半个多世纪后,今天又呈现在世人面前,她以优良的品质、独特的风味期待着新时代的重新拥抱。我们相信,“泾阳茯砖茶”重振雄风,走向辉煌,指日可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