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利用源起介绍

发布时间 : 2019-12-19
源青茶的危害 源青茶的效果 源青茶功效

【www.cy316.com - 源青茶的危害】

茶的发现和利用,传说始于神农时代。茶的利用,最初当是作为食物行之于世的。道理很简单,在生存第一、果腹第一的原始社会,茶绝不会首先作为饮料,也不可能首先作为药物使用。神农时代农耕已经萌芽,但采集、渔猎仍然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是十分自然的事。可以肯定,用植物作为果腹的食物是原始人最初的出发点,在此前提下,采集茶树芽叶烹煮食用便顺理成章。

茶叶在被先民长期食用的过程中,其药用功能逐渐被发现、认识,于是,茶叶又成为人们保健、治病的良药。茶的药用功能已为古今众多的药书和茶书所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疑为“茶”字)而解之”(《神农本草经》),说的是茶有解毒功效,这种功效已为现代医学所证实。

古人对茶的药效进行总结,再上升为理论,写进医书和药书,这个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神农食经》也说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正因为茶能治病,所以古人又把茶归入药材一类,如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列举了20多种药材,其中就有“荈诧”,即茶叶。华佗《食论》云:“苦荼久食,益意思。”华佗是东汉名医,而他所证明的茶叶能够提神、益思的功效早在西汉的著述中就已出现。西汉及以后的论著对茶的药理作用记述更多更详,这说明茶作为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茶在作为饮料前主要是用作药物的。

茶的饮料作用,是在食用和药用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将茶作为饮料?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作了“茶由药用时期发展为饮用时期,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后”的推测,这个推测应当比较可信,但先秦时期的饮茶可能只局限在巴蜀及西南地区。

脱胎于食用和药用的茶的饮用,很长时间里都带有食用和药用的烙印。“煮之百沸”,源于熬药。“采其叶煮”的“茗粥”,显然源于食用。即便唐煎宋点,也是连茶末一道饮下,所以也称“吃茶”。中国又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但到底是从食用还是药用演变出饮用,已无从探究,抑或兼而有之。

cy316.com扩展阅读

植物源杀虫剂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前景展望


现在越来越重视有关合理利用生态的新方法来有效控制害虫的研究,开发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易分解且分解产物对环境无损害的生物农药是目前的热点,从生物中提取、分离新的天然活性化合物是开发新农药的重要途径。“植物源农药”实际上就是利用天然中草药经过筛选配方而研制成的一种“生物农药”,与环境和谐度高。其主要特点为:(1)植物源农药对人畜安全;(2)在自然环境下易分解,残留量低;(3)是天然的混配复剂,对害虫有拒食、忌避、抑制生长发育、控制种群等作用,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它的优势在于既能调节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防治病虫害,又没有化学农药的诸多副作用。本文就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概况作简要综述,通过分析其优、缺点来展望其发展前景。

一、研究现状

1.杀虫植物资源研究

地球上植物农药十分丰富。《中国有毒植物》一书列入有毒植物1300多种,其中许多种类具有杀虫(菌)作用或已被作为植物源农药利用。据1958年中国南方各省统计,被利用的植物农药达411种。《中国土农药志》一书共记述植物性农药220种,并定出了学名。据调查统计,中国作为农药的植物主要集中于楝科、菊科、豆科、卫矛科和大戟科等30多科以上。

(1)楝科植物 楝科植物约52属1400种,中国约有15属64种。楝科植物杀虫剂应用较早,其中印楝(Azadirachtaindica)、川楝(Meliatoosendan)和苦楝(Meliaazedacach)是该科中主要的杀虫植物。印楝是世界上公认的理想杀虫植物,其活性成分主要分布在种核和叶中。从其种子中已分离、鉴定出数十种柠檬素类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是一种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印楝素。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扰乱昆虫内分泌系统,影响促前胸腺激素(PTTH)的合成与释放,减低前胸腺对PTTH的感应而造成20-羟基蜕皮酮合成、分泌的不足,致使昆虫变态、发育受阻。自美国Vikwood公司最早开发出以印楝种核为原料的杀虫剂马格乐后,至今全世界已有近20个国家建立了印楝农药生产厂,并已有十几个产品投放市场,用于防治8目400余种害虫。在对药剂的速效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发现印楝素乳油在环境保护和降低农药残留方面,具有化学合成农药无法代替的作用。

(2)除虫菊 除虫菊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大规模集约化种植的杀虫植物,是一种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无害、能迅速杀灭害虫而不易产生抗药性、无残留的高效天然杀虫剂。用其提取的天然菊酯油是生产高效低毒无公害生物农药和卫生杀虫剂的主要原料。

(3)鱼藤 鱼藤主要杀虫成分是鱼藤酮(Rotenone),对昆虫高毒而对人畜安全,它通过抑制昆虫体内还原型辅酶Ⅰ、脱氢酶(NAD+辅酶Ⅰ)与辅酶Q之间的生化过程来杀灭害虫,故害虫不易产生抗性。黄瑞论等(1956)试验得出“鱼藤酮对蚜虫的防治效能,比任何已知药剂大”的结论。鱼藤酮对烟蚜、小地老虎、烟盲蝽、烟蓟马等多种害虫有强力触杀作用,美中不足的是鱼藤酮易光解氧化,在作物上残留时间短。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报道,鱼藤根有效成分对植物的生长有刺激作用。

(4)卫矛科植物 卫矛科植物约有30属450种,中国有12属200种以上。该科植物的杀虫有效成分为二氢沉香呋喃类化合物。雷公藤和苦皮藤是该科中重要的杀虫植物。雷公藤(Tripteryiumwilfordii)的杀虫有效成分主要为wilfordine、wilforgine、wilfortrine、wiforzine及雷公藤碱,多存在于根皮之中。雷公藤对多种害虫具有胃毒、拒食、抑制生长发育和忌避产卵等杀虫活性,且药效快,为其它一般植物性杀虫剂所不及。苦皮藤(Celastrusangulatus)的杀虫活性物质主要分布于根皮中,其次分布于叶中。苦皮藤对小菜蛾、粘虫、黄守瓜等多种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效。

(5)杜鹃花科植物 杜鹃花科植物约50属1300余种,中国有14属700种。该科植物黄杜鹃(Rhodendron molle)在中国作为杀虫植物使用的历史较早。黄杜鹃(又称闹羊花)中有3种活性较高的物质:闹羊花素-Ⅲ(简称R-Ⅲ)、Kalmanol和Grayanotoxin-Ⅲ,其中以R-Ⅲ为主要杀虫有效成分。R-Ⅲ属于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在黄杜鹃的花、嫩叶、根、茎不同部位含量各异,以花中含量最高(0.20%)。闹羊花****对昆虫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用黄杜鹃可加工制作黄杜鹃粉剂和黄杜鹃水剂两种植物农药,可用于防治叶蝉、稻飞虱、蓟马、蚜虫、黄守瓜、盲蝽象、地老虎等害虫。

除上述植物外,近10多年来国内工作者还对瑞香科植物、柏科植物、黄花蒿、竹、夹竹桃、豆薯(地瓜、凉薯)、百部、毒藜、大黄、藜芦、苦参、银杏、番茄、苦木、白头翁、黄芩、辣椒等植物的杀虫活性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报道。

2.活性成分

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多种多样,从成分的化学分类角度看,几乎涵盖所有成分类别,主要包括:(1)生物碱:生物碱作为植物源农药的有效成分最为重要,如烟碱、苦参碱、藜芦碱、雷公藤碱等。(2)氨基酸、蛋白质类:如甘氨酸、天门冬氨酸、碱性蛋白、蛋白质类似物等。(3)萜类与挥发油(精油):除虫菊酯,雷公藤素甲、乙,雷公藤酮,香茅醛,柠檬醛,樟脑等。(4)三萜类与甾体类化合物:如川楝素、海葱糖苷等。(5)其它:糖甙类有异硫氰酸酯甙、硫甙芥子甙;黄酮类,如鱼藤酮等。

3.作用机理

(1)影响昆虫激素的代谢:如印楝素抗昆虫蜕皮激素,干扰昆虫蜕皮,导致昆虫产生形态上的缺陷;另外印楝素还可影响昆虫的交配及卵子的发育。(2)影响昆虫的神经系统:如烟碱作用于昆虫神经细胞上的乙酰胆碱烟碱型受体,使神经体持续激活,虫体持续痉挛,麻痹死亡;植物香油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也可产生同样的效果。(3)影响昆虫的呼吸系统:鱼藤酮是呼吸作用电子传递链中的Ⅰ位点抑制剂,从而影响昆虫的呼吸系统;奈醌类物质作用于线粒体复合体,抑制呼吸作用。(4)影响昆虫的消化系统:植物蛋白酶抑制剂与昆虫肠道内的蛋白酶结合并抑制其活力,影响昆虫的消化功能;川楝素通过破坏菜青虫的中肠组织而起作用。(5)影响离子通道:除虫菊酯与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延长其开放时间,引起昆虫休克死亡,相同机理的尚有西藜芦生物碱、胡椒素、阿素宁、墙草碱等;鱼尼丁能与肌质网上的钙离子通道结合,使钙离子进入肌细胞,很快引起细胞死亡,对特定种类昆虫的防治确实有效。(6)其它:油菜素内酯可以增强植物的抗性;苦豆子中的金雀花碱和苦豆碱对昆虫的同工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等。

4.作用方式

(1)胃毒作用 具有胃毒作用的植物源杀虫物质较多,但它们的作用机理并不完全相同。如苦皮藤素V主要是破坏中肠肠壁细胞膜及细胞器膜;而川楝素则破坏中肠组织,阻断神经传导而导致害虫麻痹、昏迷、死亡。

(2)触杀作用 目前,具有触杀作用的植物源杀虫植物不多,主要有除虫菊、鱼藤、烟草等。研究认为,除虫菊中的除虫菊素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但其具体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有许多问题不清楚;鱼藤中的有效杀虫成分鱼藤酮主要作用于呼吸链中电子转移复合体Ⅰ;烟碱是烟草中的主要杀虫成分,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

(3)忌避和拒食作用 忌避主要是利用某些药剂(如茼蒿精油、菊蒿精油)散发出的特殊气味,使昆虫感觉器官难以忍受而离去。拒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某些药剂(如印楝素、川楝素、R-m、脱氧鬼臼****等)抑制了昆虫的味觉功能而表现出拒食效应。

(4)麻醉作用 某些植物源杀虫物质对害虫具有特殊的麻醉作用。如雷公藤总碱对5龄菜青虫有很强的麻醉作用(麻醉中量ND50为2.29μg·g-1)。

(5)其它作用 除上述几种作用方式外,植物源杀虫剂还有其它生物活性。如砂地柏、黄花蒿等精油对害虫有熏杀作用,从喜树中分离出来的喜树碱具有极强的不育作用,还有一些植物精油对害虫具有引诱作用。

二、开发利用

从对植物性杀虫物质的简要概括中可看出,植物源杀虫剂作为一种天然杀虫剂类型具有以下优点:(1)对人畜低毒或无毒;(2)其本身即取之于自然,对植物源杀虫剂的利用,是自然资源的一种循环,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附加的压力;(3)植物源杀虫剂中不乏一些作用方式、作用机理特殊的物质,对于目前害虫严重产生抗药性的局面可能有一定的缓解;(4)植物源杀虫剂资源丰富,据估计,当今世界至少有25万种不同的植物,而在化学性质上进行过调查研究的仅占10%,这说明进一步工作的回旋余地非常大;(5)植物质产品一般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害虫天敌比较安全,不会破坏自然生态防御系统。因此,在人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竭力寻找新型杀虫剂而层层受阻的同时,把希望寄托于对植物性杀虫剂的开发和研究也就成了历史之必然。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利用可分为两方面:一是直接利用,即对植物中的活性物质进行粗提取后,直接加工成可利用的制剂。这种利用方式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发挥粗提物中各种成分的协同作用,而且投资少,开发周期短。目前,中国在这方面做的工作较多,已开发出楝素乳油、苦皮藤乳油、鱼藤酮乳油、双素碱水剂、油酸烟碱等多种商品化制剂。二是间接利用,即研究活性物质的结构、作用机制、结构与活性间的关系,进而人工模拟合成筛选,从中开发新型植物源农药制剂。间接利用是当前国外植物源农药研究开发的盲点,也是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发展的方向。

植物源农药可以制成乳剂、粉剂单独使用或几种植物农药配合使用,也可以与生物农药、化学农药混配使用。到2000年止,中国已登记注册植物源农药品种28种,应用较多的为苦参碱(粉剂2种,水剂10种)、烟碱(含混剂,4种)、鱼藤酮(6种)、茶皂素、木烟碱、楝素乳油等。由于植物源农药对人畜毒性低,在环境中容易降解,基本上无明显的残毒问题。因此,首先应考虑将植物源农药应用于蔬菜、茶叶、中药材、花卉生产以及城市绿化防治病虫害等方面。

三、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植物源农药既然有那么多好处,为什么未得到很快发展?这主要是植物源农药固有的缺点限制了它的研发进程。众所周知,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是植物的一类或几类次生代谢物质,易受外界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pH值、土壤营养成分和周围生物群落等)的影响,因此稳定性不高。并且其活性成分含量低,作用效果缓慢,给生产带来了困难。有人提出了一些解决植物源农药易分解失活的办法,有的用抗氧化剂如低浓度邻苯二酚、连苯三酚等避免阳光的作用;也可避光超低温保存。现使用得最多、最成功的是制成乳油。但乳油的加工需要大量的有机溶剂,易污染环境,因此还须加大科研力度,研究开发无毒的剂型。为解决药效慢的问题,如今大量采用复配的办法,制成多种复配剂使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侯学文等提出将生物技术与植物性杀虫剂相结合的一些设想。但是植物性杀虫剂大多是结构复杂、在生物体内合成步骤繁多的有机化合物,从现阶段的基因工程技术来看,要想将它们的合成酶系全部转移至目标作物中让它们自己拥有合成植物性杀虫剂的能力,至少目前是不太现实的。现阶段转移少数基因的技术已相当成熟,因此目前应集中研究蛋白质类的植物性杀虫剂,如蓖麻****、胰蛋白酶抑制剂、淀粉酶抑制剂及一些对害虫有忌避、毒杀的凝集素等,阐明它们的基因结构,以便人工合成或从杀虫植物中克隆这些基因,然后再将这些基因转入需保护的作物中,这样就可以用自然界自己的方式解决自身的问题。用昆虫细胞培养可以研究植物性杀虫剂的作用机理,探讨其作用于细胞代谢的哪一个位点,利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BLA)系统,可以查出植物性杀虫剂的受体,这样对设计混配及仿生合成新农药有极大的帮助。利用昆虫细胞培养尚可预测对植物性杀虫剂的抗性发展及其抗性产生原因,从而在应用前采取相应措施,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发生。

四、小结

近年来,中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开发虽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以直接利用为主、成本较高、作用缓慢、药物稳定性差等许多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源农药的优点,开发出在实践中具有推广价值的植物源农药制剂,尚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植物中活性成分结构、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的研究;(2)发现先导化合物进而人工合成;(3)植物源农药剂型加工工艺与合理使用技术的研究。总而言之,中国植物资源丰富,发展植物源农药的条件得天独厚。随着生物、信息、分离鉴定和仪器分析等技术的发展,中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将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茶的发现与利用


茶树为山茶科,茶属,叶用木本植物。茶树原产于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茶科植物就在这一地区大量集中,追本溯源,茶树的远祖,大都起源于此。直到现在,那里还有许多茶树的野生亲属。云南省励海县的大黑山森林中,有一棵高14.7米、胸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株大茶树接待了不少中外茶叶工作者和有关专家,见证了茶树的发展。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早在仰韶文化时代,已有野生茶树。远在人类进入文明初期,我们的祖先在从事最简单的采集、渔猎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学会辨别一些有用的和有害的动物和植物。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我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是西汉时代一些儒生托名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搜集了自古以后劳动人民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的药物学典籍。

自从人类发现茶叶有解毒作用,茶就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从野生茶树而发展到人工种植,茶树栽培面积的扩大,促进了茶的迅速传播。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茶从治病的药物而逐步发展成为日常的饮料,其间经历了很长的时期。茶的功能的演变从最初的祭品、菜食到作为药用。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如在汉代《赵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汉成帝崩,“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待不谨,不合啜此茶。”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

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广陵耆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晋代诗人张孟阳在成都时所作《登白兔楼》诗中,即描写当时以茶为清凉饮料,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赞美茶叶的芳香,可为六清之冠;茶叶的美好声誉,可播及全国。

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

饮茶的历史也是很古老。饮茶起源于西南地区。在秦以前,主要是四川一带产茶和饮茶。明代顾炎武的《日知录》写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饮事。”可见,饮茶风习是从四川传出来的。因为隔着千山万水,“蜀道”险阻,种茶、饮茶局限于四川一带。

直到秦统一了中国,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的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先流传至长江流域,五世纪,北方饮茶相效成风。六七世纪再传播到西北。随着饮茶习惯的广为传播,茶叶消费量迅速增加,从此,茶叶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饮料。

茶的利用:药用与食用


在中国,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无不以喝茶为幸事。人们常说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窥见茶已深入各阶层民众的生活。

谈及茶的起源,人们往往会引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传说,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有一天,他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感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赶紧找棵树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几片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手捡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品出一股清香,感到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仔细观察后,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与一般的树木不同,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将它定名为“茶”。

这一传说暗示了茶在最初发现时就具有药用功能。

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药茶方剂的是三国时期张揖所著的《广雅》,称:“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到唐宋时,药茶也已发展为单方、复方并用,且复方之用多于单方。服用方法也由原来单一的煮饮法丰富为调服、丸剂、散剂等。

明清时期,药茶的应用范围和制作方法不断更新和充实,茶疗处方更是丰富,适用范围几乎遍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骨伤科和养生保健等各个方面。药茶的剂型也进一步发展为散剂、丸剂、冲剂以及以药代茶饮等多种类型,服用方法多样,有饮服、调服、和服、含漱、擦、搽、涂、熏等。此时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疗方被广泛应用,如午时茶、枸杞茶、姜茶、八仙茶、珍珠茶等。

对于茶的药效,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就有记录,历代本草学家和医学家都将茶作为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良药加以应用和论述。

《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都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明目益思、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

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甚至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而茶作为药用的同时,也作为食用广为发展。

三国时期,张揖在其《广雅》中称饮茶为“煮茗”;西晋时,傅咸在《司隶教》中提到茶,称“茶粥”,反映了魏晋时期的人会将茶的鲜叶采来煮食,并加入米、油、盐、姜、葱、椒、红枣、桔皮、薄荷等作料调味。“煮茶如烹调,吃茶如吃菜”。而“温饮”茶叶的习惯也因此延续至今。我国许多民族也有类似习惯,如内蒙古的奶茶、新疆的酥油茶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名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说明唐朝时茶叶生意已相当普遍。我们所熟悉的不加佐料、直接用开水冲泡的方式,也就是“清饮”,在明代就已经出现,并逐渐受到百姓,特别是文人的喜爱,成为中国主要的饮茶方式之一。

但是,即使作为饮品流传,茶的药用功能也没有被湮灭。中医药中取其药效而发明出来的茶疗方用途非常广泛。

随着现代医学的介入,相关研究不断证实茶叶的保健功效,因其三抗(抗肿、抗辐射、抗氧化)、三降(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的保健作用,更是被西方称为“神奇的东方树叶”,风靡世界。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了许多国家的饮料优劣情况,最终得出“茶为中老年人的最佳饮料”这一说法。

原文标题:茶叶,最初是用来治病的

原文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信息贵在分享,如设计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叶的综合利用


摘要详细介绍了茶叶中所含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影响,茶饮料和17种茶叶保健食品的制作方法,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的方法及其这些产品的用途,讨论了对云南经济的意义.

关键词 茶叶;综合利用;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茶饮料;保健食品;抗氧化剂中图分类号 S571.1

茶叶是世界性三大无醇饮料之一,被誉为“21世纪饮料”.茶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茶单宁、茶素、芳香油、蛋白质、维生素、色素、果胶、酶和矿物质等,并对人们产生兴奋、益智、消食、解腻、止渴、利尿、消除疲劳、降血脂、降血压、降胆固醇、减肥、增加抗辐射、抗癌、抗衰老等作用〔1〕,是公认的健康食品之一.据文献报道〔2〕,茶叶中含有20%~35%的儿茶素类、黄酮甙类、花青甙类、酚酸等30多种具有抗氧化性能的酚类物质――茶多酚.以云南大叶茶系为例,一般含茶多酚23.76%〔3〕,咖啡碱2.71%,铅(以Pb计,mg/kg)1.75,砷(以As计,mg/kg)0.07,汞(以Hg计,mg/kg)来检出,茶皂甙:属三萜皂甙类,粗皂甙<0.09%.在云南大叶茶系中,云南普洱大叶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和儿茶素中的(一)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含量均在云南大叶茶中名列前茅,茶多酚含量高达38.37%〔4〕,每克茶叶中含儿茶素总量达198.64mg,EGCG达112.75mg,咖啡碱也高达3.98%~5.25%,其中茶多酚是一类混合物,占可溶性内含成分总量的65%左右.在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占鲜叶中干重的5%~28%左右(有报道为10%~25%),主要成分是儿茶素、黄酮、花青、酚酸,其中儿茶素的含量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鲜叶中干重的12%~34%是儿茶素.茶叶的取料不同,茶多酚含量也不相同,一般嫩叶高于老叶,鲜叶高于成品茶叶,在茶树生长不同时期采摘的茶叶,茶多酚(TPP)含量也不同,同一茶树,但经不同方法制作的茶叶中,其含量也有差异.据测试分析尤以绿茶含茶多酚量最高,约占茶叶干重的15%~25%.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饮料业的发展,天然植物饮料,特别是茶叶天然饮料、茶叶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和人们的广泛欢迎;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副产品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深加工越来越发达,每年对食品保鲜剂的需要量很大,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就是优良的天然抗氧化剂,对霉菌生长也具有抑制能力,可从茶叶中大量提取,用来代替目前广泛使用的化学保鲜剂,使用天然保鲜剂来生产对人体安全又符合环境和保健要求的绿色食品,是今后食品工业发展的方向.此外,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的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因等,本身就是药用价值很高的药物,茶多酚、儿茶素可以作抗菌抑菌药物和抗癌降脂药物;咖啡因可用于制安钠咖(苯甲酸钠咖啡因),一种中枢兴奋药,加强大脑皮层兴奋过程,用于神经衰弱和精神抑制状态.咖啡因小剂量能振奋精神、祛除瞌睡疲乏,使动作敏捷,改善思维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医药上可用作心脏和呼吸兴奋剂,在欧美等地区,还大量用作饮料添加剂.咖啡因也是配制复方乙酰水杨酸和氨非咖片等的主要原料.综上所述,茶叶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功效和药用价值,开发茶叶系列产品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茶叶食品的特殊风味,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茶饮料成了走俏的产品,例如,在日本,易拉罐装乌龙茶水的年销量持续保持在3亿罐以上,台湾人也非常嗜好茶饮料.我国有传统的饮茶习惯,也是茶叶生产大国之一,茶叶产品市场广阔,但是开发工作做得远远不够,茶叶深加工产业也有待进一步发展.云南是我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茶叶品质优良,全省茶园总面积为16.33万h2,产茶6000万kg.每年在生产高档茶的同时副产大量低档茶,余下大量下脚料,其经济价值不高,茶厂对这些茶叶不好处理,成了茶厂生产中的负担.但是,如果将这些茶叶作为生产茶系列产品的原料,则可以使它们得到合理利用和升值.因此,大力开展茶叶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应该增大投入、加快发展,尽快创出名牌产品.

1 茶系列产品的生产1.1 纯茶饮料1.1.1 茶水饮料〔5,1〕茶水饮料在日本、台湾大受欢迎,销量增长迅猛,我国在茶水饮料生产方面才刚刚起步,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茶的加工和饮法也应有所改进,茶水饮料就是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其生产过程如:茶叶→粉碎→浸汁→压滤→调味→保鲜→罐装→封口→杀菌→冷却→检验→合格产品合格的茶水饮料要求在感观上:色泽为茶色,香气清新、愉快、无异味,滋味上口感舒畅、有清爽感.在物化指标上:可溶性固形物≥12%(折兑计),重金属及农药残留量均在标准以下.茶水饮料生产过程中的取汁工艺是生产茶系列产品的基础,如何控制条件来保持茶水特有的清香风味还值得进一步研究.1.1.2 速溶茶〔6〕速溶茶是本世纪40年代研制成功的新型茶品,它是茶叶植物化学和化工设备密切结合的产物.速溶茶是从茶叶中浸提出茶汁经浓缩、干燥而成的一种颗粒状或粉末状晶体.它是一种方便饮料,冲水即溶,不留余渣,具有卫生无污染,运输携带方便的特点.符合现代工业发达国家快节奏生活方式的要求.现在速溶茶的种类不断扩大,产销量日益增加.速溶茶的生产分为七个工序,即取材―处理―抽提―净化―浓缩―干燥

茶源初探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形成,与作为饮品的茶(有直接的关系。但茶叶作为一种饮品只是茶文化的媒介和载体。茶文化既有其独立和完整的体系,也有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相通的内涵。其体系和内涵的形成,则与茶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有直接的关系。

茶文化,追根溯源要从茶叶说起,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神农说、商周说、西汉说、三国说。

五千多年前,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

三千多年前,西周武王时期,茶叶已经是西南进贡周朝的贡品。

春秋前期,茶叶作为药用和祭品。春秋至两汉初期,茶叶作为食物。汉末以后,茶成为宫廷饮料。唐代起饮茶已普及并兴起茶道。宋代,茶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清末后由于战乱,茶道走向衰落。改革开放后,茶道渐渐复兴。

也就是说,茶叶是神农尝百草时候发现的。茶,源自中国。中国人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但,直到1824年,一位入侵印度的英军少校Bruce在中印边界的阿萨姆省的萨地亚地区发现了一株13.1米高的野生茶树。1833年,Bruce的兄弟又在锡比萨加发现了成片的野生茶树。

此后100多年,关于茶的起源便开始了无休止的争论,出现了所谓的“印度说、二源说、多源说、中国说、无名高地说”。

茶叶不是起源于中国?

第一个系统批驳这一论调的是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1922年,他在《茶树原产地考》一文,详细列举了许多极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了茶的起源就在中国。

在落后的旧中国,当我们还在被动挨打的时候,吴觉农能有这种勇气,实属不易。

我们今天看来,这些不实之说实在荒谬。

史料据证,在印度发现野生茶树前,印度人还不知道怎么种茶、怎么饮茶呢!直到1780年,英国人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那会儿,他们连自己都不知道,印度居然有野生茶树。

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大多数研究者对茶叶的起源已达成共识:中国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点毋庸置疑;云南、贵州和四川三省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人们的发现、利用和栽培茶树逐渐普及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茶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某种程度上也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腾。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需要每一位华夏儿女不断专研和传承。

超微茶粉利用的探讨


茶叶是一种令人喜爱的健康饮料,将茶叶作为一种食品资源的利用更是引起人们广泛兴趣,添加茶汁的冰淇淋、面包、蛋糕、月饼已相继开发,为了更为有效地利用茶叶,产生了超微茶粉并开始了在食品加工中的利用研究,然而添加茶粉的食品至今在市场上仍难觅其踪,我们想除了促销宣传因素外,茶粉利用的本身尚有很多问题,本文将试加探讨。

1 超微茶粉的物性

为了适应茶叶加工的需要对传统茶叶的物性如电特性、磁特性、光特性、形状、粒度等有过系统研究,而现在对超微茶粉的物性研究却几乎没有人涉及,这样茶粉在食品中的利用就有很大的盲目性,根本不知道哪些食品宜于添加茶粉,添加茶粉后对相应食品的理化性状、风味特色等有何影响等都无法预期。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超微茶粉的质量指标。超微茶粉据称有200,400,600目等各种粒度,但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来检测它,只能凭加工者肆意宣称。

2 超微茶粉添加于食品

我们根据文献报道的添加茶汁的食品类型对其做茶粉替代茶浸出液的系列试验。

将200目的超微茶粉按1%,2%,3%的比例加入配料中按正常工艺标准制作冰淇淋,结果显示添加1%茶粉的冰淇淋色微绿,但品尝时基本上感觉不到茶味,甜味掩盖了茶叶的微苦涩的特征味感。添加2%—3%茶粉的冰淇淋,茶味明显,口感正常,但颜色过深,不受欢迎,有部分品尝者认为添加3%茶粉的冰淇淋质感变差。

将400目的茶粉按1%~5%的比例添加于面包和蛋糕,添加1%比例口感,色泽正常,茶味不明显,添加2%,色微绿,有茶味。添加比例在3%以上,面包、蛋糕色泽逐渐由绿变黄绿,色泽暗淡,质感较差,加4%~5%比例的茶粉,制出的面包、蛋糕苦味较重,隐约可见茶粉微粒;和面时面粉粘着力显著下降,成品质地甚差,易碎。

添加茶粉于面包、蛋糕,本意是想改善风味和质感,但试验结果显示加茶粉的面包,蛋糕色泽黄中泛绿,原来的那种金黄油亮的质感无法再现,据此我们认为沿用传统工艺加茶粉于面包、蛋糕中是不可行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又能充分发挥茶粉的特色,现正在研制一种夹层面包,茶粉只加在中间的夹层中,正反表面仍用单 一面粉。

3 超微茶粉饮料的试制

我们在开发螺旋藻饮料时考虑到螺旋藻藻体直径8—10um,藻丝直径0.2~1um,当茶粉粉碎至200目时,理论上其平均粒径0.127um,考虑对角线因素及倾斜下落的颗粒可以按0.18um~0.2um估计,既然螺旋藻能制成悬浮饮料,茶粉原则上也能制成悬浮饮料。我们花费了很大力气对此进行了尝试,先后用CMC,β—CD、黄原胶、明胶、琼脂、海藻酸钠、蔗糖酯、分子蒸馏单甘酯等进行了试验。考虑到作为饮料的透明、流动性好的要求,首先将悬浊液浓度设计为0.1%~0.5%,结果茶粉加在蔗糖酯、单甘酯的悬浊液中整体呈白色,茶粉掩没在胶体中,完全不透明,因此剔除。黄原胶和明胶0.1%浓度时粘性已经较大,因此设计浓度降至0.02%~0.05%,经试验将茶粉按0.5/100(M/V)的比例搅拌加入黄原胶或明胶中短时间内(约8—10h)可以悬浮,时间稍长茶粉即出现沉降。

以琼酯作试验,0.5%~2.0%的琼酯溶液均可以悬浮茶粉,考虑到饮料的流动性,建议用0.8%~1.0%的浓度,在此浓度下,加柠檬酸、苯甲酸钠、蔗糖等不改变茶粉的悬浮特征。

大于1%浓度的海藻酸钠粘稠度高,不宜。在0.5%海藻酸钠溶液中按 0.5/100(M/V)的比例加入茶粉,24h内悬浮液稳定,至30h开始出现分层,至48h显著分层,上清液体积约占2/3,下层带有茶粉的沉积层体积约占1/3。

据此设计0.3%海藻酸钠+0.5%琼脂,0.5%CMC+0.5%琼脂两种组合,可以在数日内保持茶粉悬浮液的均一性,添加山梨酸钾,苯甲酸钠及柠檬酸等不影响悬浮液的均一性。

试验时先以少量胶体溶液湿润茶粉,以免结块,将润湿的茶粉倒入剩余的液体,搅拌均匀,匀浆,静置,观察悬浮液的稳定性。

根据以上筛选的结果预期可以制成一种茶粉饮料,下一步将对茶粉加入量,其他添加剂的配比及饮料的总体品味进行试验。

源茗茶该怎么泡?源茗茶的冲泡方法


茶叶冲泡也是有讲究的,不是随随便便,用开水冲泡一下就解决的。源茗茶作为绿茶中的珍贵品种,不仅外形秀美、口感鲜甜、香气清高,保健功效还十分凸出,想要观赏到茶叶的优美风姿,更好地发挥茶叶的功效,就需要掌握正确的冲泡技巧啦,那么,源茗茶该怎么泡?一起来看看吧。

源茗茶

1、备器

冲泡源茗茶,适宜使用透明玻璃杯,方便更好地欣赏源茗茶在水中的姿态。

2、择水

一杯好的茶需要好的水来冲泡,冲泡源茗茶,需要选择甘活的山泉水。

备具

3、水温

烘青类源茗茶的水温要略高于炒青类的绿茶,水温过低无法散发茶的香气,过高则容易把茶底烫熟,水温一般要控制在80-90度左右。

4、润茶

使用沸水,把玻璃杯清洗一遍,同时起到温杯的作用。然后用少量的沸水温润茶叶,目的在于唤醒茶性。

水温

5、冲泡

把沸水倒入玻璃杯中,盖好盖子,浸泡大约1分钟,打开杯盖,茶香飘逸。

6、品饮

待茶汤稍凉,小口品尝六安瓜片茶汤滋味,细细领略名茶的风韵。

以上就是源茗茶的冲泡方法啦,步骤十分简单方便,大家有空可以试一下,

茶渣的二次利用


每次喝完茶,大家是不是都对茶渣很烦恼呢?因为每次都需要把茶渣掏出来才能清洗茶具,而如果直接清洗,茶渣很可能堵住下水口;丢在垃圾袋里,又有可能往外漏水!该怎么办呢?

茶渣又叫叶底,茶叶喝完以后,茶渣不要直接扔掉,我们可以进行二次利用,变废为宝!

一、制作茶叶枕

用过的茶叶不要废弃,摊在木板上晒干,积累下来,可以用作枕头芯,具有安神、驱蚊虫的作用。

二、做花肥

冲泡过的茶叶仍有无机盐、碳水化合物等养分,堆掩在花圃或花盆里,能补充无机盐和碳水化合物,帮助花草的发育与繁殖。

三、治脚气

茶叶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尤其对致脚气的丝状菌特别有效。患脚气的人,可以用茶渣泡水洗脚,坚持半个月症状会减轻很多!

四、清理物件,除污

将用过的茶叶擦镜子、玻璃门窗、家具、胶纸版、泥污的皮鞋等,能够使其洁净如新!

五、驱蚊

另外,将用过的茶叶晒干、点燃,就成了纯天然的蚊香,可以驱除蚊虫,且对人体无害。

六、除异味

晒干的茶叶还可以用纱布包起来放冰箱清除异味,也可以放在刚装修好的新房中,吸附异味及甲醛。

茶叶综合利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茶叶除作为饮料之外,还被开发利用到食品、医药、轻工、化工、建材等领域。从而实现了茶叶的浓度加工,多次增值,提高了茶叶的经济效益,同时进一步拓宽了茶叶的科学研究领域。

茶籽含有油脂、蛋白质、淀粉、皂素、木质素等大量可以利用的物质。茶籽不但可榨取茶籽油,还可以从榨油后的茶籽饼粕中提取大量的茶皂素,剩余饼粕净化后是配合饮料的原料。茶籽油不但是在轻工、化工以及纺织工业中作为生产助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原料;可以直接磺化,制成磺化油用于丝绸工业;可以皂化用于制皂业和印染工业。茶皂素与其他植物皂素一样,具有多样生理活性,在药理方面具有社痰消炎、镇痛止咳以及抗菌等多方面的效应。皂素水溶液对动物的红血球有破坏作用,产生溶血现象--皂素毒性,所以,皂素不能静脉注射,只能口服(皂素不水解不被肠胃吸收)。茶皂素对冷血动物毒性较大,可作为对虾养殖时杀灭某些鱼类的清塘剂。茶皂素的表面活性现代已应用于洗涤剂或洗理香波。茶皂素石蜡乳化剂(TS-80石腊乳化剂)应用到纤维板制造业,解决了“纤维板含水率偏高”的难题。以茶皂素为主的TS-861稳泡剂在加气混凝土生产中保证了浇注的稳定性和成功率。

茶籽壳是茶籽综合利用后数量较多的副产物,它包括果壳和种壳两部份。利用茶种壳可制取在工业上有广泛用途的烤胶,它在地质、冶金、合成氨脱硫方面均有用途。

随着茶叶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人们不断从茶叶中发现有益于人类的营养成份和药效成份。其中尤其是茶多酚类、咖啡碱、维生素等生物活性的存在,创造了许多茶的新用途和独特功能。例如:从茶叶中提取的茶多酚用于医疗保健口服液,从茶叶中提取的咖啡碱可代替人工合成咖啡碱,茶叶中撮的儿茶素杀菌能力比乙醇高100倍,从茶叶中撮的天然色素可用于糖果糕点的生产,并能用于化妆品、口红、染发剂的生产以及用作纺织和皮革工业染料。茶叶天然抗氧化剂对人员脂质同样有抗氧化降低过氧化物作用。目前,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在茶叶抗癌防癌的科学研究方面正不懈地努力探索,并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

源茗茶如何采摘?源茗茶如何手工制作?


源茗茶是绿茶的珍贵品种之一,是江西特有的茶叶,形如银针、口感独特、香高持久、滋味鲜美而受到饮茶者的欢迎。受到茶叶选料标准与制作工艺的影响,才有如今独具风味的源茗茶,那么,源茗茶如何采摘?源茗茶如何手工制作?一起来看看吧。

采摘

一、源茗茶如何采摘?

1、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开展,一芽二叶初展。

2、为保持鲜叶均匀一致,做到“五不采”即:不采雨水芽,不采露水芽,不采空心芽,不采变色芽,不采虫伤芽。

二、源茗茶如何制作?

1、摊青

鲜叶采回后,及时摊于竹簸箕内,厚约寸余,置于阴凉避风处,间断翻动几次,经4--6小时摊放,掌握失重4.5%--5.5%时付制。

2、杀青

将4--5千克摊青叶投入到转速24--28转/分,温度180--200°C的复干机中,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经6--8分钟,待叶色转暗绿,叶茎折而不断,总失重38%--40%时适度。

摊青

3、摊凉

杀青叶出于簸箕内,边出边用双手迅速抖开散热,摊放约20分钟。

4、初揉

将摊凉的杀青叶盛入6CR-30型揉捻机中,按轻--重--轻原则施压揉捻,历时14--20分钟。

揉捻后

5、初干

将揉捻叶投入100--120°C的复干机中,炒6--8分钟至总失重62%--64%,约八成干时出机。

6、复揉、理条

初干叶先盛竹簸内,手抖散热,后转入水浴平台导热箱上,运用抓、拢、理、搓、抖等手法,反复搓揉理条,保持箱面温度60—80°C,直到条索紧秀挺直,白毫显露,历时约10分钟。

挑选

7、足干、提毫

理条茶薄摊于垫有白纱布的蔑织毡帽炕上,木炭生火,控制温度70—80°C进行文火烘焙,并酌情收堆翻散提毫至足干,即茶叶手捻成粉,历时约30分钟。

8、精制定级

将足干后的茶叶,筛分割末,拣除异劣,取样审评、定级、匀摊后包装贮藏。

以上就是源茗茶的采摘标准及其手工制法啦,炒制工序虽然过于繁琐,但,这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关键,一步都不能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