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清水不是茶没有茶叶 又有什么关系

发布时间 : 2019-12-23
茶叶酸了是不是坏了 什么茶叶用洗茶 什么茶叶是茶杆

茶叶酸了是不是坏了。

在办公室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中,我端起一杯清水,啜上一口,有点甜。自恢复上班以来,上班时间很少品茶,连喝热水都觉得麻烦,只喝纯净水。然而,喝白水也喝出了味道。谁说清水不是茶呢?

越来越厌倦所谓的茶道、茶人、茶文化,更对所谓的茶主义不明所以。觉得如今的这些茶界中人,不是钻进金钱的洞眼,就是玷污着古人的文化尸骸。平静是从内心散发到茶水中的,而不是一杯茶水可以带来,更不可能在汉服美人的茶艺表演中获得。有人说:模仿一个样子总比没有强,起码可以普及传统文化。我想说:狗屁!文化是在血液里的,并非挂在眼前。如今复古文化流行,于是所谓的茶、琴、汉服、国学等等粉墨登场,以为如皮影般在人前显摆,就算弘扬?一切虚张声势的行为,一切脱离现实的模仿,都是垃圾。

文化离不开生活。没有现实的生活基础,只能是失落的文明,应该放到博物馆去缅怀。文化从没有断绝,它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反复出现在平常的日子里,比如最基本的审美,最常识的人情,最通用的人际法则。艺术品或者形而上的事物,紧紧是文化钻石闪烁的光芒。一个民族的自信心,不是靠过去来强化。总标榜过去,正说明无奈的现在。强者总是在想:眼下我该如何?未来我应怎样?

现代人迷恋远去的文明,犹如古人崇尚先民的王道,谁都没有见过,谁都能靠一点线索去臆造。臆造就是做梦,自然最容易。相反在现实的生活中创造可以支持生活的精神力量却很难。可惜,没有人去关注平常日子里的鸡毛蒜皮,每个人都掌握的东西没有商机。只有人无我有,才能交易,只有交易,才有利益。中国已经走进了商业社会,这与有多少农民人口、工业服务业水平是否发达无关。商业的思想已经深入到每个国人的骨髓,指挥着所有人的神经。世界有它的规律,走到谷底,向前的每一步,都是回升。中国需要塑造商业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需要建立商业流通背后的思想道德体系,这才是时代应该关注的文化主题。古人不能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汹涌的物欲,靠老子的清心,靠孔子的仁义,靠庄子的逍遥,靠释迦的寡欲,似乎仍不足够。我不相信思想的火花都已经燃尽在过去,那不过是文化贩子草菅人命的言语。今天的人也有足够的智慧,创造符合今天的生活意义。

平淡的生活中也有美,美指引着凡人活下去。谁说清水不是茶,没有茶叶,又有什么关系。

精选阅读

茶叶包装与品质有什么关系?


市面上的茶叶,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大袋散茶,一种是单泡包装茶叶(包括小袋茶和小罐茶),第三种就是紧压茶(通常是整饼、砖等等)。很多茶友在面对这几种包装形态的茶时,不知道如何去选择,今天小编就来讨论一下它们的优缺点。

大袋散茶

整袋或整罐的散茶其实是最好保存的。在日本有一个传统,会把珍贵的碾茶包起来放进一个装满茶的大陶罐里储存一年,使得这个茶在周围充满茶的环境中慢慢熟成,而茶气不散。反之,茶叶如果少量少量的存放,是很容易走味的。

但是,生活中往往有人觉得大袋茶很容易走味,其实是每次取茶后没有密封好,或者置放的环境不适合。如果想要保存红茶、绿茶,建议整袋茶不要开封,放入冰箱,保存一年是没有问题的,取出之后,待茶叶恢复至室温再开封即可。

单泡包装茶叶

单泡茶为泡茶减少了很多麻烦,每次泡茶随取随用,出门携带也很方便。作为送礼来说,也显得精致珍贵一些。如果喝茶比较多,频繁从大袋散茶中取茶容易污染茶叶,而单泡茶叶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但如前所说,小袋茶因茶量不够,不聚茶气,也容易走味,不适宜长期保存。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次性真空包装茶,最常见的就是颗粒性乌龙茶(如铁观音、台湾高山茶等)。有的每袋里还会附上脱氧剂,如果放进冰箱保存,可以长久不失鲜爽和高香。但一般来说只有颗粒形茶才抽真空,条索茶容易断碎。如果你想要长期喝到滋味稳定的颗粒性乌龙茶,建议购买一次性真空包装型。

紧压茶

紧压茶作为一种特定的保存方式,不仅能让茶叶与外界的空气缓慢而稳定地接触,也利于(普洱)厌氧菌的繁衍和代谢,促进茶叶的转化。

一般来说,只有特定的茶才会做成紧压茶,最常见的就是普洱跟白茶。市面上也有的人为了标新立异,把红茶、绿茶等也拿来压饼,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就见仁见智了。

紧压茶的包装有两层,内层是白棉纸,外层是笋壳或牛皮纸,这样的包装非常适合紧压茶类的后期转化,如果开封过外层的,即使有白棉纸的内层保护,也不宜长期存放于空气中,最好置于紫砂罐或紫陶罐中存放。

传统的饼茶和砖茶确实不方便撬取,不过现在市面上的紧压茶已经很多花样,小沱茶、巧克力砖等,都是非常容易取用和携带的。

总的来说,要想平时能喝到好茶,又想要保持茶叶品质的稳定,就要根据不同的茶类和自己的使用习惯来选择合适的包装形式了。

茶毫与茶叶品质有什么关系?


很多茶友在饮某些茶类时会发现,干茶表面会覆盖着细小的绒毛,泡时茶汤上层也会浮动着白毛。遇见这种情况不必担心,不是什么脏东西,更不是有害物质,它的学名叫“茶毫”。而这微小的“茶毫”里,隐藏着哪些学问呢,它在茶叶上对茶叶品质有什么样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茶毫相关知识及茶毫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茶毫是什么?

茶毫是茶叶芽尖上面细小的绒毛,也叫茶毛,其中含有丰富的茶氨酸、茶多酚等营养物质,这个指标在很多情况下作为茶叶嫩度一个重要指标。

茶毫会出现在所有茶类中吗?

不会的,得看具体的茶叶品种,并不是所有茶类都有“茶毫”。

哪些茶叶要求显毫?

总的来说,工夫红茶、某些名优绿茶、白茶,普洱生茶等要求显毫。比如碧螺春,就是以“茶毫”多著称的,因为茶毫中丰富的氨基酸可以增进茶汤的鲜爽度。

什么茶没有茶毫呢?

像乌龙茶,在采摘时要求“开面采”,不会选择太嫩的芽叶,反而会采摘较为粗老的那部分,也是为了适应后期的焙火工序,这样才能做出乌龙茶独有的风味。比如大红袍、肉桂等武夷岩茶,其干茶几乎是看不见一点“茶毫”的。

茶毫能喝吗?

当然能喝啦!尤其是对于有茶毫的茶叶来说,茶毫的多少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茶叶的品质以及茶汤口感等等。

茶毫与茶叶品质有什么关系?

一般来说,鲜叶的嫩度越嫩,茶毫就越多。茶毫很多茶都有,特别是绿茶、红茶,普洱茶等。但并非所有的茶都可以一概而论。形成每种茶的茶叶品质特点会有所不同,具体情况要具体看待分析,不过针对有茶毫的茶叶来说,通常情况下是可以从茶毫的多少来判断茶叶嫩度以及品质等级的。

茶毫对茶汤品质有影响吗?

从滋味上来说:

多茶毫的茶叶,滋味会更加鲜爽甘醇,为什么呢?

原来是因为茶毫中的茶多酚、咖啡碱等成分低于茶叶中的含量,而氨基酸含量要高于茶叶中的含量。咖啡碱表现出来的是苦涩味,而氨基酸表现出来的则是鲜甜味。

苦涩成分少,而鲜甜成分多,总体表现出来的滋味特征,自然是更加鲜爽甘醇!

从香气上来说:

有研究表明,茸毛基部有着可分泌芳香物质的腺细胞。有些茶类以采摘嫩芽为主,嫩芽表面分布的茶毫多,因此制作出来的茶叶,会散发出独特的毫香,在一些茶类的制作过程中,还有专门的提毫工序呢。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茶毫越多,茶的嫩度越高,其品质越好,氨基酸较丰富,茶汤鲜爽度会更高一些。当然茶毫不是评判茶叶优劣的唯一标准,况且还得视具体的茶叶品种而定,我们说的只是在通常情况下,并不是绝对的。

茶汤和茶叶的品质有什么关系?


从色、香、味、形判断,是辨别一款茶叶的好坏基本方法。很多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叶时,一般会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闻干香判断茶叶的品质。但茶汤往往也会暴露很多信息,那如何从茶汤判断一款茶叶的好坏呢?

茶汤和品质的关系

之所以看茶汤就能判断茶叶的品质。是因为茶汤能反应出茶叶在原产地、制作工艺、储运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原产地生态优良,茶树长势良好,制成的茶必然清澈明亮;制作工艺精良,没有明显加工缺陷的茶,茶汤亮度好,不会发灰发暗;储运过程把控严格的茶,较少碎末,茶汤干净透明。

由此可见,茶汤是辨别茶之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那么如何通过茶汤来辨别茶叶品质呢?

观察茶汤的三要素

观察茶汤主要从色度、亮度、清澈度三个方面辨别品质。

1、色度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色。通常来说,绿茶是浅绿色,红茶是红色,白茶是杏黄,生普黄中透绿,熟普是棕褐色等等,只要这个茶基本符合该茶类的基本特征,就没有问题。

2、亮度

是指茶汤颜色的亮与暗。但亮度往往容易跟颜色混淆,有的颜色看起来很亮眼,比如金黄,有的颜色看起来很暗,比如土黄。

在颜色中,除了色度,亮度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就如红茶,一些优质的红茶汤色十分艳丽,而低档红茶汤色却呈现暗褐,即使在阳光的照耀下却丝毫不觉得明亮。

3、净度

净度即茶汤的清澈度,茶汤的清澈与否,肉眼就比较容易识别,但仍需注意的是判断的时候必须避免一些外界因素干扰,如茶毫、茶碎末等。

好茶的茶汤可以允许有一些茶碎末沉在杯底,但从上往下观察清澈见底。或使用玻璃公道杯,是清澈还是浑浊,从侧面看更为明显。

小贴士:

从茶汤角度判断,要注意三点:

1、趁热观察

茶叶泡后,放置过久,茶汤中的茶多酚与空气接触会很快氧化,导致茶汤变色和氧气结合,颜色会发生变化,因此,茶色中茶汤之色应从茶叶刚泡好后的茶汤来辨别。

2、选用白瓷碗观察

使用白瓷茶具观察汤色更佳,透明的玻璃用于欣赏茶汤是好的,但是其特性会影响茶汤的真实呈现。

3、冲泡时不要搅动茶叶或投过多的碎末茶

各大茶类基本的汤色特点

了解完观察茶汤的三要素,下面来介绍一下几大茶类基本的汤色的特点。

1、绿茶,绿叶绿汤

制法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颜色翠绿鲜明,清澈透明。

2、红茶,红叶红汤

制法分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颜色看起来较艳丽,茶汤在阳光的照射下,能感觉到颜色亮而鲜活,且碗底无沉淀。

3、青茶,汤色金黄

制法主要是渥堆变色,即茶叶揉捻后,渥堆20多小时,使叶色变为油黑。色彩黑褐有光泽,汤色红亮琥珀色,滋味醇厚。

4、黄茶,黄叶黄汤

制法比绿茶制法多个闷堆工序。汤色一般是浅黄略带绿,清澈明亮。

5、黑茶,汤色橙黄或棕红色

制法经过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五道工序。汤色橙黄或金黄、清澈明亮。

6、白茶,汤色杏黄

制法分为萎凋、干燥两道工序。汤色清淡,一般是杏黄色。

7、普洱生茶

制茶分初制和精制,初制包括:摊青、杀青、揉捻、晒青;精制主要是筛分、匀堆、拼配、称重、蒸压、干燥等

新制生茶汤色为黄中透绿,年份生茶汤色会逐步为变深,具体颜色变为浅黄、明黄、橙黄、栗黄、橙红等。

8、普洱熟茶

普洱熟茶主要是在晒青毛茶的基础上进行渥堆发酵,汤色一般为褐红色。

不难发现,每一类茶虽然汤色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优质茶汤通常需要具备色泽明显、清晰透亮、油润饱满的特性。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颜色,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很难一眼看过去就准确判断茶叶品质,不妨把茶汤当做判断茶好不好的辅助手段。先看茶汤再喝茶,如果能印证自己的判断,说明水平又提高了。

喝茶跟杯子有什么关系


茶杯的挑选,关键在于杯口的适宜度,其次在于挑选材质,厚薄、弧度,这些都将影响茶汤的口感。

有茶友问,品茗杯壁的厚薄对茶汤质量有没有影响?品茗前烫杯,分别对这两种杯子的品茗效果有何影响?现在就来为大家解答。

杯壁厚薄的影响

要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提前设定一些条件:

由于品茗杯材质、形状、釉料及烧结温度等因素不同,对茶汤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设定不同厚薄的杯子材质等因素是完全相同的。

总的原则——杯壁越薄,越有利于表现香气。

所以潮汕功夫茶四宝中的若琛瓯,应该是杯壁很薄的小瓷杯,一小杯乌龙茶饮下,即保证了高扬的香气,浓郁的滋味,又不至于饮水过多,成为负担。

反之,杯壁较厚的茶杯,不利于表现香气,却有利于表现厚重的汤感,适合用来品饮普洱熟茶、黑茶等不以香气取胜的茶品。

因此,在品茗过程中,我们应结合不同的茶品,配置不同的茶杯,方能更好的表现茶汤的最佳效果(就像《笑傲江湖》里的祖千秋,饮不同的酒,用不同的杯)。

开水烫杯的必要性

关于品茗前的开水烫杯,不论杯壁厚薄,我觉得都有同样的影响——高温除了更有利于表现香气,助益香气的挥发外,还有助于表现茶汤的韵味。

100°开水注入常温的茶杯,会使杯内开水温度下降至80-90°,这时倒掉开水,再注入开水冲泡好的茶汤,趁热品赏,其韵味要好于热汤注入凉盏后的效果,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

至于从健康安全的角度来看,开水烫杯是否有杀菌作用?考虑其烫盏的时间过于短暂,应该没有多大的效果,反倒是“客来待茶茶要新,人要热情茶要烫”的风俗习惯,是很好的注脚。

谁说“酥油茶”不是茶


酥油茶是中国西藏的特色饮料。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有御寒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作用。此种饮料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与藏族毗邻的一些民族,亦有饮用酥油茶的习俗。

藏族嗜好酥油茶,有一则民间爱情故事,叙说了酥油茶的来历。传说,藏区有两个部落,曾因发生械斗,结下冤仇。辖部落土司的女儿美梅措、在劳动中与怒部落土司的儿子文顿巴相爱,但由于两个部落历史上结下的冤仇,辖部落的土司派人杀害了文顿巴,当为文顿巴举行火葬仪式时,美梅措跳进火海殉情。双方死后,美梅措到内地变成茶树上的茶叶,文顿巴到羌塘变成盐湖里的盐,每当藏族人打酥油茶时,茶和盐再次相遇,这则由茶俗引发出的故事,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必备的饮品。是西藏高原生活的必需。一来可以治高原反应,二来可以预防因天气干燥而嘴唇爆裂,三来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寒冷的时候可以驱寒,吃肉的时候可以去腻,饥饿的时候可以充饥,困乏的时候可以解乏,瞌睡的时候,还可以清醒头脑。茶叶中含有维生素,可以减轻高原缺少蔬菜带来的损害。酥油茶颜色与浓可可茶相似,喝一口茶,茶香很浓,奶香扑鼻,有一种特殊的回味。[3]

因为砖茶含鞣酸多,刺激肠胃蠕动加快消化,单喝极易饥饿,必须加酥油或牛奶酥油茶具有极高的热量,淳香可口,喝上一口,精神顿爽.有比较浓的奶味,不过确是补充体力的好东西。

一千多年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在他所著的《四部医典》中就论述了酥油对人体的营养作用,“新鲜酥油凉而能强筋,能生泽力又除赤巴热”,即是说新鲜酥油润泽气血,精力充沛,使

皮肤不粗裂,还能治疗粘液及发热性疾病。认为酥油可“益智增热力”,“千般效用延年称上品”,“可促进人的体力及延长寿命”,“人们日常饮食靠油类,体内供热内脏可洁净。体质即补气力容颜添,五官坚固长寿到百年”。藏医学认为,在高寒缺氧环境下多喝酥油茶能增强体质,还可使精液增多,滋润肠胃,和脾温中,润泽气色,精力充沛。酥油茶能产生很高的热量,喝后能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饮料。

酥油茶里的茶汁很浓,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老防衰、抗癌等的作用。茶中的芳香物质,还能溶解脂肪,帮助消化,尤其是生活在西藏高原牧区的藏民,缺少新鲜蔬菜和水果,主食牛、羊肉。由于缺氧,高寒地区的人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区人的排尿量多一倍,因此,他们只有靠饮茶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和正常的代谢,并且饮茶可以补充缺乏的维生素。牛羊肉属于酸性食物,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它会使人体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疲劳等症状,大量饮茶后,在人体内可产生一定量的氢氧根离子,这能使人体内的酸碱维持平衡。所以,藏族人民将酥油与茶同饮,为自己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防病保健法。

人们说,没有喝过酥油茶,就算没有到过西藏高原。初喝酥油茶,第一口异味难耐,第二口淳香流芳,第三口永世不忘。千百年来,在与严酷的自然条件作斗争时,藏族人民创造了酥油茶文化。围绕茶文化,还有茶会,贯穿于交友、节庆、离别、爱情等聚会中[2]。

初喝酥油茶,第一口异味难耐,第二口淳香流芳,第三口永世不忘。当地人说,没有喝过酥油茶,就没有到过迪庆高原。可是酥油茶本身的味道实在不敢恭维,很多内地人都不能忍受它的臊味,可是又不能不喝。西藏人总是善解人意地说,喝多了就习惯了,甚至还会喜欢上它,也是,事情总是这样的,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先结婚后恋爱的爱情。

酥油茶的喝法,德钦藏族喜欢加奶渣,中甸、维西藏族则追求纯正。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进入21世纪以来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藏族生活在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高寒的高原气候,严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藏民族勇敢刚毅的民族个性,也形成了藏民族独具高原特色的饮食文化,藏乡的酥油茶便是其中一朵奇葩。酥油茶是藏乡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种饮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不可或缺的用品,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刚进藏的汉族干部,要适应高原环境,首先要过生活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能不能喝酥油茶。顾名思义,酥油茶由酥油、茶和食盐三种原料做成。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艺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奶油。提取的方法既简单又别致:

先将鲜奶加温煮熟,晾冷后倒入圆形木桶中,桶中装有与内口径大小一样的圆盖,中心竖立木柄,下安十字形圆盘,打酥油者紧握本柄上下捣动使圆盘在鲜奶中来回撞击,直到油水分离。这个过程就叫做“打酥油”。

牛羊奶经过这样捣打后,其中的油质浮出水面,将它用手提出。压装于皮翼中,冷却后便成酥油,进入21世纪以来,手摇牛(羊)奶分离器已经逐步代替了手工捣制的旧工艺。酥油以夏季从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敬神供佛时,点灯、煨桑等都离不开酥油。酥油还可以软化皮革,以便揉搓皮绳革条,在牧区,男女青年还用它擦脸,以保护皮肤,防晒抗寒。被誉为青海塔尔寺密宗“艺术三绝“(酥油花、堆绣、壁画)之一的酥油花,更是以其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驰名中外。

酥油花是一种独特的雕塑艺术,它用酥油揉以各色矿物颜料塑成形态各异的形象,大至山川人物,小至花草虫鱼,无不逼真细腻,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藏区绝少产茶,制作酥油茶的茶叶,最初多来自中原地区。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4、5世纪时,吐蕃军队就曾通过与内地的战争夺得了大量茶叶,但直到公元5世纪以前,吐蕃社会还没有形成饮茶的习俗,茶叶也只是作为一种珍贵的保健品而为社会上层所珍藏。唐开元以后,随着唐蕃之间交往的增多,饮茶习俗渐渐传入吐蕃。

到了晚唐时期,唐蕃开始在河西和青海日月山一带进行茶马互市,茶叶开始大量运往藏区。以后茶马互市盛行。1372年,明政府专门设立“茶马司”,专门管理内地与边地的茶马互市活动。清初。“茶马互市”制度正式建立。从此,茶叶开始源源不断输入藏区并进入寻常百姓家。做酥油茶用的多为大茶和砖茶。砖茶为长方体,重约两公厅左右。既适合长途运输也便于外出时携带。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藏族牧民们的创造。为了适应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和露天甚至风雪里放牧的生活,他们最需要的是一种御寒保暖的热饮,这样,酥油茶便应运而生了。

喝茶,跟胃有什么关系


喝茶在生活中是一种享受,一种养生,提起喝茶总是会联想到养胃和伤胃,喝什么样的茶会养胃,什么样的茶会伤胃。茶养胃这个说法靠谱吗?想要把这些个问题搞明白就要有一个出发点,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胃。

胃是人体的消化器官,胃有四大主要功能,即储存食物、消化和吸收功能、分泌功能、防御功能。

其一,储存食物功能,进食时胃底和胃体部的肌肉产生反射性的舒张,而幽门是关闭的,这样便会暂时停留在胃内进行消化。胃呈囊状,暂存贮存食物,具有较大的伸展性,成年人的胃能容纳2升左右的食物。

其二,消化和吸收功能,通过胃的蠕动及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等对食物进行机械和化学的消化。

其三,分泌功能,胃可分泌胃液及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等。

其四,防御功能,胃的黏膜屏障、胃酸、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等,可防止病原微生物及异物的侵入。

那么,喝茶到底对胃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喝茶可以补充水分,人体水分充足了,粘膜分泌的黏液才会充足,粘膜上皮才能得到比较好的保护。

第二,茶汤的PH值多在5.5-7之间,是弱酸性,相比胃酸的强酸性微不足道,不会刺激胃粘膜,也不会中和胃酸。

第三,茶汤中有咖啡因,会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短暂的兴奋作用,从而促进胃液的分泌和胃肠蠕动,帮助消化,所以人们说“喝茶消食”。但如果胃中没有食物时,过多的胃酸势必会刺激胃粘膜,产生烧灼或刺痛的不适感。所以,避免空腹饮茶,还是应该要注意的。

当然如果长期喝绿茶,确实对胃不是很好,要适当喝绿茶。如果你是热性体质,体内火气多,多喝引起绿茶排火祛毒,没什么不好的。

那么当你的胃寒胃凉的时候,不妨喝一点红茶等发酵茶,胃部会很暖和舒服,真个身体也热乎乎的。

所以,不管喝什么茶叶,都不能长时间的喝一类茶,要按照季节性喝茶,按照体质喝茶,按照时间去喝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茶叶的功效。

胃的好坏,关键是精神状态,而且精神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甚至是疾病。你可能是是吃坏喝坏的,你的病可能

茶叶“正立”与“倒立”,跟品质有什么关系?


茶叶冲泡时,在杯中有“正立”、“倒立”之分。

什么是“正立”、“倒立”?如下图所示,正立,是芽尖、叶尖朝上;倒立正好相反,叶柄朝上。

在冲泡绿茶时,这一点看得很明显。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的茶叶正立,有的茶叶倒立?而且,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很快沉底了?

其实,茶叶是正立还是倒立,是原料等级和制作工艺导致的。

原料原因

倒立的茶叶多数原料比较粗老,几乎全部都带着一根壮硕的“梗”,这个梗就是造成茶叶倒立的关键。

因为梗比较粗老,致其密度小、浮力大。因此,芽的一端向下,梗的一端会向上,所以就倒立了。

而所有的高端茶,不论是竹叶青、安吉白茶、白毫银针,这些单芽的茶,全部是正立的。

物理的常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不信,你可以试试把所有倒立的茶叶,裁去老梗,只剩下一芽一叶,保证茶叶会正过来!

工艺原因

那么,茶叶沉底快,是怎么回事呢?

以西湖龙井为例说明。仔细观察,可发现手工茶在水里的下沉,速度快于机制茶。

因为在高温前提下,机器炒茶压力比人工手力大,干茶表皮干而焦,气孔不能进行物质交换,所以吸水慢、下沉也慢。

而手工茶是人工控制压力,不会将茶叶压死,毛孔通透性佳,吸水快,下沉因此比机炒茶快。

小结

从上述可以发现,长时间飘在水面不沉底,还玩倒立的,必定是低端茶无异;而下沉快、正立着的茶,才是品质较好的茶!

茶毛的多少和茶叶的品质有什么关系?


有很多的茶友在挑选茶叶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干茶上面附着有白色的或者金黄色的毫毛,有很多卖家会告诉你这是高品质茶的特征,毛毛越多质量越好。这让很多人都认定有茶毛毛的茶才是好茶。但真的是这样的吗?干茶上的小茸毛都是些什么?这些茸毛对茶叶品质的形成有着怎样的关系?

干茶上的小茸毛都是些什么?

茶毛毛是茶毫,也叫茶毛。是茶叶芽尖上面细小的绒毛,其中含有丰富的茶氨酸、茶多酚等营养物质,一般来说,鲜叶的嫩度越嫩,茶毫就越多,所以这个指标在很多情况下作为茶叶嫩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但茶友们得知道茶叶的好坏并非由茶毛毛的多少来衡量。很多茶都有茶毛毛,特别是绿茶、红茶等。但并非所有的茶都可以一概而论,如龙井,在加工过程中,有一道工序叫辉锅,辉锅的目的主要是干燥茶叶,促使茶叶香气物质的进一步形成,但它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磨掉茶叶表面的茶毫,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特点,所以龙井、竹叶青等茶不能用毫毛的多少来决定它的等级。

有茶毛毛的茶才是好茶吗?

“没有茶毛毛还是好茶吗”?林志玲的这句广告语不知误导了多少茶友。茸毛对很多名茶的外形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工夫红茶、烘青、白茶以及许多名茶,都要求显毫。但这可不是断定好茶的标准。

以绿茶来说,绿茶鲜叶经过杀青、揉捻、一部分的茸毛脱离,沾附在茶叶的表面,成茶冲泡过后,茶毫溶于茶汤中,茶毫中丰富的氨基酸以及其它的有效成分,从而也增进了茶汤的香气和滋味。比如越是高档的名优茶(君山银针、碧螺春)的茶汤滋味越醇厚,香气也越高。

而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普洱茶,黑茶、白茶(寿眉,贡眉,白牡丹)等这类茶在采摘制做时,要要求采摘开面叶为料,大多较为粗老,太嫩了反而做不出来这等风味。

从这一点上来看,茶毫越多茶越好,茶毫越多的茶品,鲜爽度也会更高一些。但是茶毫也并不是评判茶叶好坏的唯一标准。茶叶的品质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茶毫的多只能是某些干茶茶品的特征之一,却决不是评判茶的唯一标准。

茸毛对茶叶品质的形成有着怎样的关系?

茸毛越多茶芽,往往是茶树品种特性的表现,不仅对茶叶的外形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是幼芽和优质茶叶的标志。茶叶茸毛中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等成分均极显著低于茶身中的含量,而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茶身中的含量。

芽叶茸毛多,对大多数茶类说是一个优质性状。幼嫩芽叶茸毛多,制出来的茶叶多具毫香,毫多的干茶鲜爽度也会高一些。但是茶叶上茸毛的多少并不是判定茶叶质地好坏的唯一标准。

茶叶的品质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单单是要看茶叶的茸毛、茶叶的嫩度。茶毫多或者显毫是某些干茶茶品的特点之一,我们可以去欣赏它,但也无需过分追求。

茶汤温度与口感有什么关系?


茶汤的温度与口感有极大的关联性,不同的茶汤温度对品饮者的品饮感受来说也会不尽相同。作为一名优秀的茶师,不仅要能将会一杯茶冲泡到最好的状态,同时要保证让品饮者能在茶汤香气、滋味最好的时刻感受到茶之美。

1、香气在不同温度下的表现

一般说来,茶汤的温度高时,香气比较活泼,所以无论欣赏干茶的香。或是浸泡之后欣赏“叶底”的香,或者茶汤表面散发出来的香,都要趁热闻之。但由于组成香气的成分太多、太复杂,有些香气在高温的时候挥发得最旺盛,或表现得最叫人喜欢,有些香气则要在温度稍降后表现最好。

2、香的含量与组合

香的含量多时,挥发的延续性比较长;香的组合完整时,闻起来比较立体感。茶香在不同的温度下,还会显现不同的类型,这也提供茶质量鉴定的重要参考数据,有人说:冷了还香的茶,是好茶。

3、最佳的赏香时机

但由不同茶类有其应有的特质,也就是应有其特有的香气成分才对。所以有些茶在稍微烫嘴的温度下提供最佳的赏香时机如冻顶、铁观音、水仙等;有些茶则在适口的温度下表现得最好,如白毫乌龙、白毫银针、白牡丹等,遇到汤温稍降反而讨好时,茶泡好时,稍等片刻再泡给人喝,或倒入杯中稍等片刻才端给客人,这时的杯子与茶盅就不要烫杯或者“温盅”了。

4、口腔内的赏香

茶香在口腔内还要与“茶味”再次被享用的,如果把香气排除在外,茶汤就没那么好喝了。茶香在口腔内的感受部位偏向于上颚,所以香气含量多的茶,茶汤咽下后,上颚的感受会存续很久。

5、苦涩味与温度

至于茶味部分,苦涩味被感受的强弱与汤温的高低成反比,也就是温度高时苦涩味在感受上比较不那么强烈,所以苦涩味强的茶要趁热喝。有些差的苦味较强,若属品种或茶性使然,其感受部位是偏向于上颚;若属原料或制作不良造成,其感受部位是在喉头。前者会比较快速转化而消失,后者会迟迟不散。

6、甘味与温度

当苦味减弱后,甘味会显现出来,就是所谓的回甘或喉韵。甘味在温度稍降后反而感觉清楚,所以苦涩味强时,甘味往往不易察觉,多泡几道,让苦涩味转弱后,即使汤温降低,甘味反而容易显现出来。

理论只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的意义,更多细节的把握还是需要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练习,不断地感知温度变化对香气和滋味变化的影响。随着对温度变化对滋味的影响的了解,你在给别人泡茶或者自己品鉴茶的时候,才能充分感受到这款茶的韵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