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讲述:茶叶对联

发布时间 : 2020-05-03
什么茶叶为青茶 茶叶有茶垢为什么 花茶节对联

什么茶叶为青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为您讲述:茶叶对联”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馆、茶楼、茶亭、茶座等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礼、茶艺表演的厅堂内,往往可以看到以茶为题材的楹联、对联和匾额,这既美化了环境,增强文化气息,又促进了品茗情趣。

茶联常悬于茶店,作招徕顾客广告之用。相传,成都附近的一个地方,有家茶馆兼酒铺子,老板没有文化,铺子简陋,生意自然萧条。后让贤给儿子经营。青年人脑子灵光,请了位秀才写了幅对联一贴,生意居然从此兴隆起来。联文是“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这幅奇特的对联,生动贴切,雅俗共赏,引得人们交口相传,慕名前去观看,领略其中的甘苦,“偷闲”、“作乐”一番,于是乎,这家铺子起死回生,春风再度,生意兴隆。

相传,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次外游,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非常冷谈,顺便说了声“坐”!又对道童说“茶”,待苏东坡坐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中,客气的说道:“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座”,把东坡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敬香茶”。苏东坡在客厅休息片刻,欲告别老道离去。老道忙请苏东坡题写对联留念。东坡淡然一笑,挥笔写道: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老道看罢,顿感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北京万和楼茶社有一副对联: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无须花。

上海一壶春茶楼的对联则是

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

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

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梅县叶新莲曾为茶酒店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

联语通俗易懂,辛酸中有谐趣。

云南大理有个“旷怡村”酒家,主要是当地名流,那时常有文人雅士集于此,谈诗论画,店主免费招待顾客。于是有人赠酒家一联,甚是有趣。联云:

爱诗爱文爱画;

赔烟赔酒赔茶。

清末民初,广州有个大同茶楼,为了招徕顾客,曾出巨资征联,要求上下联必须嵌入“大”、“同”二字,并具有品茗之意。当时应征者纷纷送上征联,经店主评选,有一副佳作入选:

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卖,针鼻铁,薄利只凭微中削;

携子饮茶者多,同父饮茶者少,檐前水,点滴何曾倒转流。

联中巧妙的嵌入“大”、“同”二字,并写有品茗之意,兼谈经商的诀窍,故深得店主人的赞赏。于是将这副联语用良木雕刻,悬挂于店门。据说此联挂出后,大同茶楼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传说一百多年前,四川华阳县有个中兴镇,是个水陆码头,交通要道。镇上有一家“兴盛居”茶馆,对面是一家“望月楼”酒楼。某年春节,茶馆老板请本家秀才撰写一联,贴于店门。联曰:

香分花上露;

水吸石中泉。

此联写得很雅致,顾客争先围观,啧啧称赞。酒楼老板见状亦请一秀才给酒楼撰联:

开坛千里醉;

上桌十里香。

相传,清代广州著名茶楼陶陶居,以“陶陶”两字征联,一人应征写了一联: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将东晋名人陶潜,陶侃嵌入联中,“陶陶”二字嵌得自然得体。

重庆嘉陵江茶楼一联,更是立意新颖,构思精巧:

楼外是五百里嘉陵,非道子一笔画不出;

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引来。

上海天然居茶楼一联,更是匠心独具,顺念倒念都成联,为广大客人所喜爱。联云: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

广东的潮阳海潮古刹有一副独脚联,联云:“吾乡陆羽茶经不列名次之泉”,下联至今未有人对上,堪称一绝。

海潮古刹位于城郊西岩山上,唐代兴建,倚山而立,是粤东地区的名刹。寺仙有一泉井,名字叫“问潮井”。独脚茶联就刻在井台边的一块石碑上。据说这独脚联出自清代,兴许是某一日一位满腹经纶的才子游兴正浓时,喝了用井水冲泡的香茗,乘兴而作的。此后慕名前来应对者不少,却没有一人对上。

我国许多旅游圣地,也常常以茶联吸引游客。如五岳衡山望岳门外有一茶联:

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足;

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的茶联: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仅仅十四个字,就勾勒出焦山的自然风光,使人吟一联而览焦山风光之感。成都望江楼有一联,为清代何绍基书写,取材于楼,镶嵌得体。真把一个望江楼写活了。联云: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清·何绍基)

四川青城山天师洞有一联:

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菜根。

吟颂这一副出自郑板桥笔下的杰作,仿佛看到了山中烹茗煮茶的的张天师,过着清贫的田园生活。

用对联赞美名茶,为名茶扬名更是别出心裁,不似广告却胜似广告。“水汲龙脑液,茶烹雀舌春”。这副出自明代童汉臣的茶联,一直流传至今。“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仅仅10个字,把品质优异的蒙山茶跃然纸上。

欣赏一副副巧妙的茶联,就象喝一杯龙井香茶那样甘醇,耐人寻味,它使你生活中无形中多了几分诗意和文化的色彩,它能充实你的生活,使你增添无限的情趣。

竹无俗韵,茗有奇香。

人们常说竹解心虚,茶性清淡,竹被视为刚直谦恭的君子。同样诗人们也说“茶有君子性”,茶总是和精行俭德之人相类比。正因如此,茶竹结缘。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此联为清代名士溥山所题。作者是画家,也是诗人。此联恰是一幅素描风景名画,潇潇竹雨,阵阵松风,在这样的环境中调琴煮茗,读书赏月,的确是无边风光的雅事。将此联与任何一幅山川煮茗图相配都是不俗的。

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

秋夜凉风,夏时阵雨,其清爽,其舒逸,有何能比?松涛环绕,竹林婆娑,唯此境隔竹支灶,听风声水声,始可与夏雨秋风相配。

竹荫遮几琴易韵,茶烟透窗魂生香。

园中置几案,扶瑶琴,隔窗有侍童烹茶,茶烟透窗,为墨增香。竹生水畔,荷香暗动,月上中天,影落荷池,其情其景让人顿生隔世之意。

cy316.com编辑推荐

中茶黑茶园为您呈现APEC上的礼仪之风


中茶黑茶园为您呈现APEC上的礼仪之风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作为礼仪之邦,我国阔别十三年,再次迎来了APEC峰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截至2013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正式成员和三个观察员。身为东道主,我国充分展现了我国的渊源文化,深厚文明。面面俱到,方方想全。首先是千里挑一各位APEC礼仪小姐:身着中国的传统服装———旗袍,向世人展示东方女性特有的文静与贤淑。有着深厚茶文化的茶艺师。中粮集团派出的中茶茶艺师,和着古韵悠长的茶曲,将各位茶客引入茶镜中,中茶茶艺师将中茶牌茶叶置于精美的茶具中,再注入沸水,茶叶飘浮,茶香氤氲,令人感觉宛如身处水墨画之中。冲泡后的中茶茶品,色泽鲜亮、清幽香醇,滋味清心,不仅将中国特色茶文化的韵味带给了满座高朋,同时东方文化的深厚涵韵也感染了各国精英。作为中粮集团(COFCO)成员企业——湖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是中粮集团在华中地区的优质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研发和营销中心,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安化黑茶企业。APEC会议渐入高潮。作为覆盖面最广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经济层面。此次APEC会议显示了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构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中将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早已不再是武力横行的天下,不同文明间的交往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在进行,如何真正在国际交往中对别国产生有利自身的影响.文化就是一种不可低估的柔软力量。自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概念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对软实力加以研究和应用,提升自身软实力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大国的当务之急。作为我国软实力代表之一的茶文化,作为中粮集团(COFCO)成员企业——湖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也是会不懈努力。旗下系列产品:中茶黑茶园也将与其一起共创创造辉煌。

茶文学对联自古名茶配佳联


对联

自古名茶配佳联,流传至今的“龙井茶,虎跑水”、“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已成为人们的口头语。

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桃符。它不但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一种习俗,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对联处处可见。在茶馆、茶楼、茶亭、茶座等的门庭或石柱上的茶联,不但美化了环境,增添了文化气息,更浓厚了品茗的情趣。在北京万和楼茶社的对联,上联是“茶亦醉人何必酒”,下联是“书能香我无须花”,在品茶的同时交给了人们修身之道。有这样一副著名的荣联,上联是“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F联是“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此联是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梅县叶新莲为茶酒店所做,通俗易懂,辛酸中带有谐趣。清代广州著名茶楼陶陶居的对联也十分有趣,上联是“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下联是“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用了四个典故,将两个“陶”字——店名嵌入联首,表达了一个哲理——分寸。

我国的很多旅游胜地因茶联而增色不少,吸引了众多游客。五岳衡山望岳门外有一茶联,上联是“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足”,描写了当地胜景,下联是“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推出了当地特产。清代郑板桥为焦山所作茶联“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短短十几个字就勾勒了焦山的山水茶之妙。清代何绍基为成都望江楼所写茶联“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将好景好茶一笔概括。青城山天师洞对联“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别有一番山野幽寂的情趣。

欣赏带有诗情哲理的茶联,既可以学习精妙的对仗,叉可以领略幽深的境界。“竹无俗韵,茗有奇香”,竹虚心,茶清淡,二者皆不是俗物,可以并称。“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松竹茶,风雨月,琴韵书声,不用说了。“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秋夏之风雨,对石竹之泉茶,无论格调还是对仗都恰到好处。“竹荫遮几琴易韵,茶烟透窗魂生香”,一幅美好的世外风景图。“融通三教儒、释、道,汇聚一壶色味香”,中华文化儒、释、道三教一体,中华茶道色味香三绝一壶,妙!妙!妙!

讲述中国精神内涵


茶文化总是在满足社会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与社会不相适应的东西被淘汰,但有更多的内容产生和发展。它不但使茶文化的内容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而且由低级走向高级,得到升华,进而形成自己的个性。茶文化的个性,亦可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表现以下“四个结合”方面。

(一)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体是千姿百态的;茶作为一种文化,又有着深邃的内涵。唐代诗人卢仝认为饮茶可以进入“通仙灵”的奇妙境地;韦应物誉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宋代苏东坡将茶比作“从来佳茗似佳人”;杜耒说茶是“寒夜客来茶当酒”;明人顾无庆谓“人不可一日无茶”;近代鲁迅说品茶是一种“清福”;伟大的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组织的奥林比亚科学院每晚例会,用边饮茶休息、边学习议论的方式研讨学问,被人称为“茶杯精神”;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赞美茶“精细如拉塔基亚烟丝,色黄如威尼斯金子,未曾品尝即已幽香四溢”;日本高僧荣西禅师称茶“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英国女作家韩素音说“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纯洁的化身”。俗话说“衣食足而礼义兴”,随着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必然促进文化的高涨,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茶文化热,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高雅与通俗的结合

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和通俗两个方面,并在高雅和通俗的统一中向前发展。历史上,宫廷贵族的茶宴,僧侣士大夫的斗茶,文坛墨客的品茗,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派生茶的诗词、歌舞、戏曲、书画、雕塑,又是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这是茶文化高雅性的表现。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通俗化的,老少咸宜,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并由此产生了茶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等,这是茶文化的通俗性所在。但精致高雅的茶文化,是植根于通俗的茶文化之中的,经过吸收提炼,上升到精致的茶文化。如果没有粗犷、通俗的民间茶文化土壤,高雅茶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三)功能与审美的结合

茶在满足人类物质生活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实用性。在中国,茶是生活必需品之一,食用、治病、解渴都需要用到茶。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曾将饮茶的功德归纳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范围。因此,除了增进人们健康、促进茶业经济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将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简化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

1.以茶雅心——陶冶个人情操

茶道中的“清”、“寂”、“廉”、“美”、“静”、“俭”、“洁”、“性”等,侧重个人的修身养性,通过茶艺活动来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2.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

茶道中的“和”、“敬”、“融”、“理”、“伦”等,侧重于人际关系的调整,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进团结,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3.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

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商品大潮汹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心浮躁,心理易于失衡。而茶文化是一种雅静、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们绷紧的心灵之弦得以松弛,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对人多奉献一点爱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因此,必然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

而“琴棋书画烟酒茶”,茶又与文人雅士结缘,在精神生活需求方面又表现出广泛的审美性。茶叶花色品种的绚丽多姿,茶文学艺术作品的五彩缤纷,茶艺、茶道、茶礼的多姿多彩,都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集装饰、休闲、娱乐于一体,它是艺术的展示,又是民俗的体现。

(四)实用与娱乐的结合

随着茶综合利用开发的进展,茶的利用已渗透到多种行业。近年来,开展的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如茶文化节、茶艺表演、茶文化旅游、茶文化休闲等,就是以茶文化活动为主体,满足人们品茗、休闲、观光、旅游和饱览山河美景的需求,同时与茶文化活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同样也体现了实用与娱乐相结合。总之,在茶文化中,蕴含着进步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它以健康、向上及平和的心态,去鼓励人类实现社会进步的理想和目标。

茶与楹联与茶有关的对联


《茶与楹联》茶联,即指与茶有关的对联,可以认为是我国对联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它对偶工整,联意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精化。 古往今来,很多骚人墨客与茶结缘,留下不少妙趣横生的茶诗、茶联,遍及神州名山大川、茶楼、茶馆、茶社和茶亭。

当我们游览这些地方时,边品茗边欣赏茶联,顿觉静中有动,茶中有文,眼界大开。 现在社会上流传的茶联,很多已经找不出作者来了。目前有记载的,而且数量又比较多的,乃出自清代;而留有姓名的,尤以郑板桥为最。 郑板桥能诗、会画,又懂茶趣、喜品茗,他在一生中曾写过许多茶联。在镇江焦山别峰庵求学时,就曾写过茶联: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纸。 将名茶好水,青山美景融入茶联。

在家乡,郑板桥用方言俚语写过茶联,使乡亲们读来感到格外亲切。其中有一茶联写道: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这种粗茶、菜根的清淡生活,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写照,使人看了,既感到贴切,又富含情趣。郑板桥生与墨有缘,但又与茶有交,为此,将茶与墨融进茶联: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联中将“文房四宝”与茶和茶具联在一起,活脱脱地再现了作者爱墨喜茶的心情。

郑板桥还写过一首宣传越州(今浙江绍兴)日铸茶的茶联: 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另外,郑板桥还为茶馆写过茶联,如: 山光四面因潮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在我国,以茶为题材的楹联,数量很多,内容广泛,意味深长。摘编部分如下: 四海咸来不速客,一堂相聚知音人。 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

为爱清香请入座,欣同知己细谈心。 兰芽雀舌今之贵,凤饼龙团古所珍。 扁乎?不扁,不扁亦扁! 圆耶?是圆,是圆非圆! 菜在街头摊卖,茶在壶中吐香。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兀兀醉翁情,欲借斗杓共酌杯,田田诗客句,闲倾荷露试烹茶。 疑成云雾顶,茗出晨露香。 尘虑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香飘屋内外,味醇一杯中。 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 摆开八仙桌,招徕十六方。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茗外风清赏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秀萃明湖游目客来过溪处,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

中国古代茶对联大全


中国宋代茶对联(1)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 (杨万里)(2)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苏轼)(3)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杜耒)(4)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苏轼)(5)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苏轼)(6)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文同)(7)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 (苏轼)(8)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陆游)(9)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 (陆游)(10)寒涧挹泉供试墨;堕巢篝火吹煎茶。(陆游)(11)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陆游)(12)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范仲淹)(13)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苏轼)(14)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林逋)(15)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陈选)(16)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陆游)(17)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范仲淹)(18)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梅尧臣)(19)样叠鱼鳞碎;香分雀舌鲜。(佚名)(10)绿甲蝉膏泛;红丁蟹眼遮。(佚名)(21)舌本芳频漱;头纲味最佳。(佚名)(22)瀹泉尝玉茗;泼乳试金瓯。(佚名)(23)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黄庭坚)(24)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佚名)(25)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佚名)(26)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佚名)(27)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佚名)(28)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佚名)

中国元代茶对联(1)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动九天风。 (黄镇成)(2)欲试点茶三味手;上山亲汲云间泉。 (韩奕)(3)入社陶公宁止洒;品泉陆子解煎茶。 (韩奕)(4)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 (耶律楚材)(5)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张可久)(6)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张可久)(7)乘兴诗人棹;新烹学士茶。(张可久)(8)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 (张可久)

中国明代茶对联(1)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佚名)(2)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 (魏时敏)(3)卧云歌德;对雨著“茶经”。(詹同)(4)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杨基)(5)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杨基)(6)花沟安钓艇;蕉地著茶瓯。(德祥)(7)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 (唐寅)(8)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 (文征明)(9)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 (浦瑾)(10)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孙一元)(11)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吴兆)(12)幽人采摘日当午;黄鸟流歌声正长。(佚名)(13)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蓝仁)(14)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潘允哲)(15)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周杏村)(16)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选自《金瓶梅》)(17)风流茶说合;洒是色媒人。(选自《金瓶梅》)

中国清代茶对联(1)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郑板桥 镇江焦山吸江楼)(2)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一楼。(何绍基)(3)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 (崔道融)(4)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葛长庚)(4)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郑板桥 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5)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与大臣联)(6)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张鳌)(7)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郑板桥)(8)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 (冼玉清)(9)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王师俭)(10)润畦舒茶甲;暧树拆花枪。(黄遵宪)(11)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张延济)(12)白菜青盐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郑板桥)(13)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人窑。(郑板桥)(14)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郑板桥)(15)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郑板桥)(16)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郑板桥)(来源:zhanshifujian)

中国历史概述讲述的内涵


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文化体系

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

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

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

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

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

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等。

茶文化特性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险的真实反映。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唐代陆羽 《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化不是唯一目标,现代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需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复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

总之,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但是却没有很好地把茶发展起来,这是一个遗憾。茶的价值很高,作用很多,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

西源古厝讲述茶商传奇


在西坪镇西源村草莓岭下,有三座古厝蔚美楼、活水厝、福田楼,讲述着几代茶商的传奇故事,即雾山林氏十一世祖林燕愈北上武夷山创业,其子孙后代继承祖业,并最终将乌龙茶的芳香传向世界。

蔚美楼潜德幽光昭显赫

西源村是茶叶原乡西坪的镇政府所在地,在这个茶香四溢的村落里,老墙黛瓦展露沧桑的蔚美楼,就位于绿树茶园的怀抱之中,是典型的闽南普通民居格局,占地面积约有500多平方米,五开间,两边有护厝,共有29间;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雨,已显破旧,但保存较为完整。

穿过前厅堂,便是天井。后落为两层建筑,左右两侧设有楼梯,楼梯转台处设有梳妆阁。木质的楼梯、板楼、隔墙、门窗、梁柱,无不透出一种古香古色的韵味。大柱上赫然张贴着一副颇有气势的对联,上联为蔚然深秀对南山,下联为美矣极高凌北斗。厅堂正中挂着清朝嘉庆皇帝所赐的潜德幽光牌匾。

仍在老屋居住的林国庆介绍,蔚美楼是由其祖先,即雾山林氏十一世祖林燕愈所建造的。据悉,林燕愈声名显赫,当年曾在武夷十八岩开荒种茶,引进安溪茶种和技艺,所产岩茶运销闽南和东南亚各地。他勤劳淳朴,诚信为本,为人大度,在当地深受好评,崇安(武夷山)县令上报朝廷,嘉庆皇帝欣慰民风淳朴,特赐潜德幽光牌匾,以示嘉奖。

活水厝对联讲述创业史

距离蔚美楼几百米远的活水厝,是林燕愈的大儿子林秉深建造的,也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传说在建房子的过程中,遇到一眼泉水,源源不断,清甜可口。于是,就取名为活水厝,寓意财源如活水滚滚而至,永不枯竭。与一般的农家古厝不一样,曾经的活水厝门前庭院开阔,有上下两块门口埕,上埕左侧位置挖有一口水井,左右各竖有一根旗杆,这也是大户人家所有的。如今,旗杆已经不复存在,而下埕也已经被农家碧绿的菜园所取代,只有水井尚存。

走进古厝,厅堂大柱上赫然张贴着一副颇有气势的对联:幔岭参天七品龙传辉宝国;陀峰插地千章触舌灿霞宾。联中嵌入武夷山的幔陀峰、宝国岩、霞宾岩等三座名山,详细讲述着祖先当年的传奇故事。

据75岁的林新乾介绍,青年时期的林燕愈,家境十分贫寒,食难裹腹,他的母亲到村里的三安寨抽得一签,说他应往北边方向发展,将来定有大福。

于是,林燕愈独自一人北上谋生,到武夷山岩厂当雇工。一次梦中为白马所引,他在幔陀峰脚下意外挖得几罐白银。当时的武夷山虽有三十峰九十九岩,但基本上都还是荒山,且为天心永乐禅寺的庙产。林燕愈决定用这笔钱开荒种茶,于是,他便去找住持商量。

住持不知道林燕愈得了财宝,就说:从今年正月到中秋节,你们开山种茶,能种多少,多少座山就归你。不曾想林燕愈从江西请来大批雇工,到中秋节前竟开出了包括幔陀、霞宾、宝国三座山峰在内的十八座茶园。

茶园开垦出来后才发现,武夷山当地根本买不到茶苗。心急如焚的林燕愈又回到西坪老家,召集族亲大面积压条育苗。第二年早春,家乡的水仙、肉桂、奇兰、梅占、佛手、本山、铁观音一株株包裹着家乡红壤的乌龙茶种苗,随林燕愈北上武夷山。

自此之后,林燕愈把十八座茶园经营得红红火火,茶叶生意也因此越做越大,盛极一时,并最终在武夷山安家落户。林燕愈生有二子,分别开出幔陀东、幔陀西两个脉系,西系至今仍在武夷山绵延不息。

奇苑楼见证茶香传世界

蔚美楼的对面有座奇苑楼,与蔚美楼隔溪相望。建筑规模比蔚美楼还要庞大,规模档次在当时乡里是首屈一指。奇苑楼为林燕愈的二儿子林秉献始建,其后代子孙续建、修缮,前后经历了数十年。

奇苑楼为闽南建筑格局,双护厝。主体建筑为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配以燕尾形屋脊,雕梁画栋,装饰着精美的木雕、灰雕、砖雕,采用透雕、浮雕、平雕手法,雕有飞禽走兽、花草虫鱼、山水人物和博古图案,气派恢宏,富丽堂皇,足见当时家族之显赫,家境之殷实。

门前是用溪石铺成的宽阔门埕。门埕前一片平整的茶园是属二埕,以前经常请戏班子在这里唱大戏。古厝右侧建有两层高的石构炮楼,曾经为社里、大厝防匪患所用。据介绍,奇苑楼门口曾有幅对联:福宜惜惜衣惜食惜不尽,田有赋赋中赋上赋其通。其意希望后人能够懂得节俭,传承发扬林氏传统。

林新乾说,先祖多年营销茶叶形成的广泛人际脉胳,也直接为自己开办的几家岩茶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林氏两代人的苦心经营,雾山林氏成为武夷山下的富裕大户。不过林家依然保持着勤俭持家的传统,希望在茶业方面能有所拓展。

同治年间(1862-1874年),林燕愈的孙子林心博秉承祖业,在泉州创立林奇苑茶庄,专营武夷岩茶。清末在厦门设立茶栈,将武夷岩茶,运至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各国销售。

民国初年,又在云霄县设立茶栈,茶运漳浦、诏安、东山等地,其主营的三印水仙,在闽南一带享有盛誉,甚至远销东南亚,将乌龙茶的芳香传向世界。在最为鼎盛时期,林奇苑茶店开出的票据,甚至可以当作银票,在厦门一带商家店铺银号间往来流通

雾山林氏祖上的传奇故事,除了族人后裔口口相传之外,唯一能说明历史的,就是《雾山林族谱》上的一句话,十一世燕愈公开武夷山,建龙府崇安,建幔陀祖。

值得欣慰的是,雾山林后裔中有许多人仍然继续着祖先的事业,从事乌龙茶的生产制作与营销,让乌龙茶的芳香传遍世界。

讲述普洱茶的生命艺术


我国台湾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邓时海做客北京五福茶艺馆,与普洱茶爱好者一同参观百年普洱老茶展,品尝94年熟茶、文革砖茶、江城生茶和无纸红印4款普洱珍茶,并做了题为“喝熟茶、品老茶、藏新茶”的报告。报告中,邓先生用“喝、品、藏”将普洱茶的玩味加以区分,并以“茶汤之美、原始之美、甘醇之美、古老之美、神秘之美、形韵之美”细化概括普洱茶味的“丰富美”。报告涉及普洱茶的历史考据、分类、营养价值、美学价值、鉴别方法、品饮方法等方面。报告结束后,普洱茶爱好者、经营者就普洱茶储藏方法、干湿仓之辨、采摘时间、乔灌区别等实际问题进行了咨询。

报告开始,邓先生便把大家带入了3000年前普洱茶的起源,从获名到入贡,从茶马互市的兴盛到古道驮茶的曲折,一直讲到普洱茶近年从茶商到消费市场的复兴以及炒作的火热。

普洱茶味的丰富美

邓先生说,普洱茶之味的美是丰富的。可归纳概括为茶汤之美、原始之美、甘醇之美、古老之美、神秘之美和形韵之美。普洱茶的制作、储藏都与绿茶不同,但饱经沧桑的普洱茶茶汤依然澄澈;普洱茶是原始树种,区别于其他茶类的是普洱茶树没有经历过基因变种,而大叶种的原始性正是普洱茶甘醇、绵滑品质的成因;普洱茶的古老之美是其“不竞新”这一突出特点的表现;从普洱茶厂渥堆车间紧锁的大门就不难感受普洱茶的神秘,也正是陈化过程完成了普洱茶从苦涩到甘醇品质的蜕变。普洱茶按形状分有圆形的饼茶、正方形的方茶、蘑菇形的沱茶、长方形的砖茶、圆柱形的筒茶等,含纳中国传统文化,集聚形韵之美。

“喝熟茶、品老茶、藏新茶”

在《普洱茶》一书中,邓先生提出普洱茶“越陈越好”,颇受非议。这次在《普洱茶(序)》中,他修正后提出了“喝熟茶、品老茶、藏生茶”的观点。邓先生说,从健康考虑,普洱茶喝熟茶、老茶为宜。茶叶性寒易伤胃,导致失眠,空腹饮茶更容易醉茶。熟茶、老茶不但不伤胃,还有补气、安神的作用。因为老茶陈化时间长、数量少、价格昂贵,能得饮并品尝到其丰富之美则是福气了。有过品饮老茶的经历,即便是喝一款生茶,也可以想像其若干年后的甘醇滋味。老茶总是喝一片少一片的,酒有女儿红,在女儿出生之时存下来,等待出嫁时取出。普洱茶也是一样,我们藏了新的生茶,后辈才有好茶喝。

普洱茶品饮生命的艺术

邓先生将普洱茶品饮艺术总结为“山美原林韵,厚化兰樟香,陈老肌骨气”三句话。“山美原林韵”是说普洱茶生长原始的山野之中,具有森林的原始韵味,相对于其他茶类,普洱更加粗犷、浑厚。“厚化兰樟香”是说在普洱茶味的陈香厚重中,更富有独特的兰樟香气。“兰樟香”的产生是由于茶树是与樟树夹种在一起的,这种间种方式既可以用高大的樟树为茶树遮挡阳光直射,又可减少病虫害,而茶树叶便吸收樟树的香气,形成了普洱茶独特的“兰樟香”。“陈老肌骨气”讲的便是普洱茶的老之美,普洱茶存放上一段时间,苦涩渐褪,“酽”逐渐演化为甘醇。邓先生认为,普洱茶是有生命的,可以从茶中感受到时间流过后生命延续的莫名之美。邓先生说,我是念旧的人,所以喜欢这老的东西。

在报告结束后答听众疑问时,针对普洱茶的储藏,邓先生归纳了4点:保持空气洁净、摆放紧凑密集;常温、干仓储存;包装以竹叶、棉纸、糯米纸为宜,忌用胶袋;尽量将同种类、同年份的普洱茶摆放在一起。采摘期上,春天的茶青水汽强,但耐泡、强韧性好,秋天的茶青香气好,口感绵滑。目前,乔木与灌木树种也是经常提及的话题,在区分上,邓先生说,乔木的根为主根,主要吸收土壤本身的养分,而灌木是须根,深入土层浅,后期依赖人工施肥。因此在品质上,乔木普洱茶相对醇厚,而灌木普洱茶入口味薄,更适于做熟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