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陈茶:折射对传统茶工艺的诉求

发布时间 : 2020-05-30
传统乌龙茶 黑茶陈茶 乌龙茶对心脏

传统乌龙茶。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乌龙陈茶:折射对传统茶工艺的诉求》内容,感谢阅读!

陈茶,顾名思义是经过陈放的茶叶。历史上比较有名的陈茶品种主要以黑茶为主,但近年来,不少茶叶爱好者开始流行饮用陈年的乌龙茶,其中包括铁观音、岩茶、单丛等。

按照一些茶客观念,乌龙茶要喝新鲜,陈年的乌龙魅力在哪里呢?那要从乌龙茶的工艺及特色说起。乌龙茶又名青茶,其发源可追溯至宋代。福建、广东和台湾三省是我国乌龙茶的主要产地。乌龙茶的基本工艺是:晒青(萎凋)、晾青、摇青(做青)、炒青、揉捻、干燥。由于揉捻方法的差异,产品外形有呈条形和呈半球形两种。各地气候、品种及制法上的不同,导致乌龙茶的品质和风格也有不同。一般武夷山乌龙茶和潮州乌龙茶加工中没有采用包揉工序,重晒青和摇青,因此呈条形,而发酵程度偏重;安溪乌龙茶和台湾冻顶乌龙茶,在加工中采用包揉工序,轻晒青和做青,因此成茶呈半球形,而发酵度较轻。其复杂独特的制茶工艺做出的乌龙茶香气独特馥郁,芬芳幽长,饮之齿颊留香。

传统工艺乌龙茶注重表现茶叶的“韵味”,滋味浓酽,香气沉稳,是因为其选料严格、制作工艺严谨繁复、劳动强度大、重视制茶人的经验判断、产量低。传统乌龙茶焙制时使用木炭,焙火后会封存放几个月退去炭火味,让茶叶的内在香气重新焕发,才成最终成品。也正是这个原因,传统工艺乌龙茶已经满足不了大量的市场需求。近年,很多乌龙茶制作者开始扩大种植面积、使用新式的加工设备、创新加工工艺来增加产量。新工艺乌龙茶注重表现茶叶的香气,做青时轻摇轻做,滋味较为清淡,使用机械烘干,香气高且飘。

由于市场需求的促使与传统工艺的流逝,能购买到的高端传统工艺的茶叶也越来越少。事实上,很多消费者根本接触不到。缺少购买途径的茶叶爱好者为找捷径,开始选购一些存放时间较长的乌龙茶以感受传统工艺制作的特点及口感。而这些茶多被一些高端消费者抢购,所以导致价格一路飙升。一些知名的乌龙茶品不论新茶旧茶,每斤售价均已达上万元的高价。

但要提醒的是,一些业内人士和商家透露,传统工艺的高端乌龙茶由于产量少,一般新茶上市即能在短时间内销售完,而少部分茶叶由于个别原因滞销积压下来的,通常会降价销售或自己饮用,很少用于陈放。而真正“陈放”下来的茶叶多是品质一般的中低档茶。如今,传统工艺乌龙茶价格日益上涨,且出现陈茶比新茶的销售价更高更紧俏的情况,一些商家为谋取暴利,以次充好或用新工艺茶冒充传统工艺茶叶进行销售,以满足部分消费者“特殊”的需求。

这也说明,消费者对传统工艺茶叶的诉求越来越多,部分茶叶制作者和商家开始探讨传统乌龙制茶工艺的重要性,并着手恢复传统工艺茶的生产。值此,笔者希望更多的茶叶爱好者能品茗和体会到传统工艺乌龙茶的特色与魅力,也希望传统乌龙茶的制作工艺能得到传承与发扬。

本文《乌龙陈茶:折射对传统茶工艺的诉求》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Cy316.com延伸阅读

闽东花茶加工的传统工艺


闽东花茶加工的传统工艺

花茶属再加工茶,是国家主要特种茶之一。花茶在闽东的生产历史不上百年。花茶窨制是根据茶叶吸香、鲜花吐香的特点,将两者结合,相互拌和,在适宜的吸香、吐香环境技术条件下,使茶坯充分吸收花香而制成花茶。

清光绪年间(187~1908年),宁德茶商开始在金涵种植玉兰、茉莉试验窨制花茶。宣统二年(191年),宁德"一团春”茶行试制玉兰片花茶获得成功。民国4年(191年),玉兰片花茶参加巴拿马国际万国商品博览会展出,获得好评。抗日战争时期,海口封锁,花茶随之停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东花茶生产恢复。60年代,宁德茶场率先恢复传统花茶生产工艺,开始生产少量茉莉花茶。尔后,闽东各县添置窨花制茶设备,产量逐年上升。

闽东花茶基本上是茉莉烘青。一般选取首春优质精制烘青绿茶或茶坯,采用初伏至中伏晴的茉莉花为原料,再配以相应的工艺窨制而成的既有茶香、又有花香的优质香型茶。

闽东花茶加工的传统工艺是:原料处理包括茶坯复火冷却,茉莉花的采收与护养一茶与花的拌和、窨制→通风散热→起花和复火干燥→转窨或提花。闽东茶区窨花均用手工窨制.有地窨,囤窨箱窨等几种方法,工序繁杂,每次一层花、一层茶,堆积6~7层,需经4一5个小时方倒出通风,混和后又堆积数小时,然后筛出花渣再行烘焙,而没再转窨或提花。70年代以后,引进新技术、新设备,花茶制作逐步实现机械化。至80年代,区内花茶产量占全省花茶总产量的一半,外贸花茶出口量占全省花茶出口总量的6O%。1982年,宁德茶厂生产的天山银毫茉莉花茶特级茉莉花茶在全国花茶优质品评选中均名列榜首。中国茶叶品牌网cyppw.com

1985年,福鼎茶厂生产的大姥银毫茉莉花茶,福安茶厂生产的超级、特级及一级茉莉花茶 、宁德茶厂生产的天山明毫、天山银毫茉莉花茶以及福鼎太姥香云茉莉花茶均获得省优产品称号。1986年,寿宁茶厂生产的福寿银毫茉莉花茶荣获国家轻工部优质奖。至1992年,福鼎、宁德等地茶厂均采用窨制机械如流动式窨花机、箱式窨花机及全程自动化的窨制联合机等,大大减轻制茶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敬亭绿茶传统的加工工艺


敬亭绿茶产于安徽敬亭山茶场。

采摘时间:敬亭绿茶要早采嫩摘,一般三月中旬开园,至四月中下旬,采制期四十天左右。

采摘标准:《宣城县志》中记载了清代施闰章《敬亭采茶》诗:"一榻松荫路,因贪茶候闲。呼朋争手摘,选 叶入云还。竹色翠连屋,林香清满山。坐看归鸟静,月出半峰间。"从"呼朋争手摘,选叶入云还"的诗句中得到启示,采摘敬亭绿雪茶既要抢时间多采茶,又要上高山采好茶。因此,要进行选叶,采摘标准为:一叶包一芯、身长三公分,芽叶一样长,采摘要鲜嫩。做到对夹叶、老叶、病叶、焦边叶等六不采。做到轻采轻放,勤采勤放。采回的鲜叶还要进行验收、摊放、分级,付制前,要进行拣剔。当天鲜叶天不能隔夜。

加工工艺:分杀青、理条、烘干三道工序。

杀青:用平口锅杀青,茅草为燃料。锅温为150度-180度,不能过高,高了产生焦边焦叶和泡点,低了杀青时间过长,叶色变暗,还有可能出现红梗红叶,每锅投叶量为0.25公斤。

理条:在理条做形过程中,手势要轻快,要抓的净、抖的开、理的直,到叶张柔软变为翠绿,青气消失,挥发出使人愉快的青香即出锅。出锅后,摊凉片刻,及时上烘。

烘胚:分毛火和足火两个步骤。毛火用明火快烘,烘到七成干下烘摊放。足火为暗火长烘,一直烘到足干为止。从毛火到足火既要掌握好火温,切不能走烟,还要轻翻勤翻。烘好后的成品茶一定要白毫显露,色泽嫩绿。隔二、三天后将成品茶再次复烘提香,即可装桶(袋)密封入库,贴上标签,标上名称、等级、产地、采制日期。

敬亭绿雪采制精细,工艺精湛,其整个采制过程为纯手工制作的传统工艺,烘干整个过程用炭火,每斤干茶约3.5万只芽头,足见传统工艺的名茶之稀有和珍贵。

云南传统晒青毛茶工艺


云南晒青毛茶为普洱茶之母,各种晒青毛茶制造的云南紧压茶,以及渥堆后的普洱熟茶莫不以它为原料。研究云南晒青毛茶的传统工艺,探讨普洱茶越陈越香的道理,是普洱茶人的首先要任务。

云南晒青茶产品的地位

普洱茶近2000年的历史,作为云南民族传统工艺的茶叶产品,可以说普洱茶是云南晒青茶系列产品的缩影,或者说是代名词。只是到了明清时,云南设普洱府,且以普洱为交易集散地,外界才开始知道普洱茶的名号。

从云南茶史来看,普洱茶是云南本土原生的茶类,而其它茶类如红茶、绿茶等对云南来说都是外来的,这些茶类在云南的起源都很晚。

站在文化的角度来考察,西洋式的红茶文化、江南式的绿茶文化等对云南来说也是外来文化,与云南的普洱茶文化有着巨大的不同。普洱茶文化更深层次的,是源于原生态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这反映在传统晒青茶的加工、存储与消费上。

云南绿茶(滇绿)的普及或者说商品化,可以说是80年代或90年代以后的事。而80年代以前,云南的茶叶多是滇青----即云南晒青毛茶的精制产品。目前,滇青的延续产品----所谓“三春”茶(春尖、春蕊、春毫,散茶制式),云南仍然在大量生产,主要供甘肃等西北地区消费,现在年产量也在万吨以上。

而滇红虽贵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但其起源却仅始于1938年----云南中茶公司的成立。

中茶公司为了出口换取外汇,设立顺宁(现凤庆)、佛海(现勐海)及宜良三地茶厂,其目的是利用云南优势资源开发生产红茶。然而,由于传统普洱茶仍然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中茶司的佛海、宜良等工厂后来成为普洱茶的主力工厂,也不足为怪。

据勐海茶厂创始厂长范和均先生回忆,勐海茶厂40年创始,在研发红茶的时候,同时也生产紧压茶。甚至支持与联合勐海的茶农扩大紧压茶的生产,这就是由茶厂担保,富滇银行给茶农贷款,茶农生产紧压茶并交给勐海茶厂,由勐海茶厂统一销售,并返还富滇银行的贷款,利润分配给茶农,这种模式一度很成功,也传为佳话。

云南晒青毛茶的重新认识

研究云南晒青毛茶的传统工艺,是探寻“普洱茶越陈越香机理”的关键。

过去,由于人们对云南晒青毛茶认识的简单化,许多专业人士及茶叶著作,把云南传统的晒青茶归类于绿茶类。因而,按绿毛茶的质量标准来衡量与指导晒青毛茶生产,就有了“加工技术较粗放,毛茶质量有待改进”之说,我认为这对传统普洱茶的发展是一个误导。

另一方面,过去普洱茶的加工技术被认为是商业秘密,因而教科书与数据介绍都比较少,在《制茶学》等专业教材上,论及滇青、与普洱茶的制法的可谓寥寥可数,误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者,前些年由于信息不全或知识的不完备,有些人出于香气和叶茶体形的考虑,用烘青或蒸青绿茶制饼或沱,希望能开拓新的普洱茶市场,不仅闹出了笑话,而且实践也证明,这种烘青或蒸青团饼茶是不可能越陈越香的。

因而,重新认识云南传统的晒青毛茶,对普洱茶的加工、销售、存贮,以及消费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人把云南晒青毛茶归类为绿茶,而把普洱熟茶或者是长时间陈化后的青茶归类于黑茶,笔者认为都是不完全正确的,首先我们谈晒青毛茶。

通过对云南晒青毛茶传统工艺的梳理与认真研究,我认为云南晒青毛茶不是绿茶,可以说它是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要素的特种茶:

具有绿茶、红茶以及青茶(乌龙茶)的混血儿血统

杀青不完全日晒干,未经特别高温制程

首先,上述特殊的混血儿血统为“越陈越香”打下了物质基础。说云南传统晒青毛茶是混血儿,早期的茶品是这样的,通过仔细观察叶底,可以发现,多数叶底是绿中透黄,而且,部分叶子有红边或红梗。这种不规则的发酵,活脱脱一幅乌龙茶的品像,然而它又不是乌龙茶,因为杀青不完全,多酚氧化酶活性未被彻底杀死,制成普洱茶后,才有了以后的自然后发酵。

考查研究传统工艺,形成这种混血儿血统,实际上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制程中含有“不规则的自然萎凋与发酵”的缘故,工艺及成因后面会有进一步的叙述。

现在,只要是传统制程的晒青毛茶也莫不如此,具有混血血统。大家有的传统普洱青饼,不妨试试看,仔细观察叶底,定会有所收获。

可以说,是传统的晒青茶工艺形成了“越陈越香”的诸多前导物质,没有这些特殊的前导物质,不会有后来的“越陈越香”。

首先说芳香物质,鲜叶中的芳香物质约有近百种,杀青彻底的绿茶,低沸点芳香物质损失较多,形成的是绿茶独特的新茶香气。

而含有萎凋、发酵制程的红茶与青茶,变化则复杂得多,制成后含有的芳香物质增加到500多种(据《茶叶化学》)。自然萎凋的过程中,作为生命的延续,鲜叶的呼吸作用并未完全停止,因而导致鲜叶中氨基酸与香气物质的复杂变化,发酵制程则进一步对芳香物形成影响。

云南传统的晒青毛茶,不经意间,其粗制过程实际含有了自然萎凋与不规则的发酵,因而比绿毛茶有更多的香气物质,可以认为香气强劲是优良晒青毛茶的标志。

基于上述认识,晒青毛茶如果有偏向于青茶(或者红茶)的香气,则是好晒青的标志。如含有花果香或者蜜香的茶箐,为优质茶箐,如大家喜好的易武茶箐,就有上述特点。而偏向于绿茶的香气(如新茶香,或典型的熟板栗香)的茶箐,为杀青过重,质量就不算优良(至于烘青、蒸青就更别提了,不具存贮价值,时间越长,只会变得越坏,不可能转化为好茶)。

其次,传统晒青毛茶-----杀青不完全

对于云南晒青毛茶的粗制,过去很多人(包括部分专业人士)认为,杀青不匀不透是质量不好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因为他们是从绿茶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从普洱茶的角度来看,传统工艺的“杀青”制程中,锅温偏低,酶活性不能杀死,杀青时间较长,焖炒,因而形成红变、以及绿中透黄的叶底。这些特性,却正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魅力所在。

第三个要素,“日晒干,未经特别高温制程”。现在,有一种大家认可的观点,也有不少实验证据说明,普洱茶是微生物食品,其陈化与后发酵,都有微生物的参与,“日晒干与未经特别高温制程”,为微生物的存活打下了基础。如果毛茶经过高温烘焙,不耐高温的微生物被杀灭,肯定会影响普洱茶的后发酵。从这个因素来说,晒青茶制程中如果经历高温,或者短时间内再经历高温,比如蒸压成青饼,由于微生物的因素,对后续陈化与发酵都会有一些影响。传统再制工艺中,晒青茶都是经过一定时期的自然陈化后,再蒸压成饼的(据勐海茶厂创始厂长范和均先生回忆,当年紧茶的生产,是在每年的冬天,用晚常存放的晒青原料,统一开灶蒸压)。当然,这涉及到传统工艺中“再制”的过程,我们另外章节再做讨论。

传统祁门红茶的制作工艺介绍


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享有盛誉,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高香美誉,香名远播,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成品茶条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醇酣厚、香气清香特久,似花、似果、似蜜的“祁门香”以闻名于世,位居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之首。这与祁门红茶的制作工艺是分不开的,下面就传统祁门红茶的制作工艺做一介绍。

传统祁门红茶的制作工艺

祁红优异的品质,离不开高超的制作技艺。祁红制作分为初制、精制两大过程。传统制作每道工序都为手工操作,上乘的质量,全凭手上工夫,所以祁红又叫祁门工夫红茶。

一般我们所说的“祁门红茶”就是指“祁红工夫红茶”,传统做法的“祁红工夫”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初制工艺,加工制作“毛茶”,第二步则是精制过程,加工成“祁红工夫”。

初制过程比较漫长,从农历的清明前就开始采摘鲜叶原料加工制作,加工工艺也就是一般红茶的加工工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一、萎凋:将采下的生叶薄摊在晒簟上,在日光下凉晒直至叶色暗绿。

二、揉捻:将萎凋后的生叶用人工揉成条状,适度揉出茶汁。

三、发酵:将揉捻叶置于木桶或竹篓中,加力压紧,上盖湿布放在日光下焐晒至叶及叶柄呈古铜色并散发茶香,即成毛茶湿坯。

四、烘干:旧时茶农将湿坯用太阳晒,遇阴雨用炭火烘培,至五、六成干,俗称毛茶。

整个初制过程会一直持续到春末夏初。

精制过程即将毛茶制成商品茶,目的是整饬细致、分别等级、剔除杂物、减除水分,使茶叶达到外型整齐与内质一致。传统工序有十几道,包括: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和、装箱。其中最主要的可以概括成筛分、拣剔、补火、宫堆这四道工序。此时不同茶园不同时期的所有“毛茶”会被制茶师逐一仔细审评,以确定哪个茶园哪个时期的“毛茶”和其他的哪几种“毛茶”按照哪种比例拼配,才能做成最好的精制茶(外形、香气、口感、汤色、叶底这五项因子的茶叶审评),这项工作只有最有经验的老师傅才能完成。此时,精制过程才算真正展开:

一、筛分:在大茶间、下身间、尾子间分3个地理进行,全过程要经过不同型号茶筛十余种,分出各号头茶。

二、拣剔:将筛分过的各号茶中的轻片、破叶、黄片、茶梗和杂物等手拣剔除。

三、补火:将筛拣过的茶装入布袋,每袋5斤左右,置烘笼上烘烤,直烘至茶叶呈褐灰色。

四、宫堆:也叫匀堆,即将补火的各号茶分层倒入均堆场,混合做成数尺高的方堆,用木齿耙沿着茶堆侧面梳耙,使茶叶流下成为小堆,如此反复,使各号茶调拌均匀。

五、包装:所有的工序完成以后,采用木箱进行包装封存。

以上就是对传统祁门红茶的制作工艺介绍,所有这个做完,才是真正的完成了“祁红工夫”的制作。

南传统晒青毛茶工艺


云南晒青毛茶为普洱茶之母,各种晒青毛茶制造的云南紧压茶,以及渥堆后的普洱熟茶莫不以它为原料。研究云南晒青毛茶的传统工艺,探讨普洱茶越陈越香的道理,是普洱茶人的首先要任务。

云南晒青茶产品的地位

普洱茶近2000年的历史,作为云南民族传统工艺的茶叶产品,可以说普洱茶是云南晒青茶系列产品的缩影,或者说是代名词。只是到了明清时,云南设普洱府,且以普洱为交易集散地,外界才开始知道普洱茶的名号。

从云南茶史来看,普洱茶是云南本土原生的茶类,而其它茶类如红茶、绿茶等对云南来说都是外来的,这些茶类在云南的起源都很晚。

站在文化的角度来考察,西洋式的红茶文化、江南式的绿茶文化等对云南来说也是外来文化,与云南的普洱茶文化有着巨大的不同。普洱茶文化更深层次的,是源于原生态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这反映在传统晒青茶的加工、存储与消费上。

云南绿茶(滇绿)的普及或者说商品化,可以说是80年代或90年代以后的事。而80年代以前,云南的茶叶多是滇青----即云南晒青毛茶的精制产品。目前,滇青的延续产品----所谓“三春”茶(春尖、春蕊、春毫,散茶制式),云南仍然在大量生产,主要供甘肃等西北地区消费,现在年产量也在万吨以上。

而滇红虽贵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但其起源却仅始于1938年----云南中茶公司的成立。

中茶公司为了出口换取外汇,设立顺宁(现凤庆)、佛海(现猛海)及宜良三地茶厂,其目的是利用云南优势资源开发生产红茶。然而,由于传统普洱茶仍然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中茶司的佛海、宜良等工厂后来成为普洱茶的主力工厂,也不足为怪。

据猛海茶厂创始厂长范和均先生回忆,猛海茶厂40年创始,在研发红茶的时候,同时也生产紧压茶。甚至支持与联合猛海的茶农扩大紧压茶的生产,这就是由茶厂担保,富滇银行给茶农贷款,茶农生产紧压茶并交给猛海茶厂,由猛海茶厂统一销售,并返还富滇银行的贷款,利润分配给茶农,这种模式一度很成功,也传为佳话。

云南晒青毛茶的重新认识

研究云南晒青毛茶的传统工艺,是探寻“普洱茶越陈越香机理”的关键。

过去,由于人们对云南晒青毛茶认识的简单化,许多专业人士及茶叶著作,把云南传统的晒青茶归类于绿茶类。因而,按绿毛茶的质量标准来衡量与指导晒青毛茶生产,就有了“加工技术较粗放,毛茶质量有待改进”之说,我认为这对传统普洱茶的发展是一个误导。

另一方面,过去普洱茶的加工技术被认为是商业秘密,因而教科书与数据介绍都比较少,在《制茶学》等专业教材上,论及滇青、与普洱茶的制法的可谓寥寥可数,误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者,前些年由于信息不全或知识的不完备,有些人出于香气和叶茶体形的考虑,用烘青或蒸青绿茶制饼或沱,希望能开拓新的普洱茶市场,不仅闹出了笑话,而且实践也证明,这种烘青或蒸青团饼茶是不可能越陈越香的。

因而,重新认识云南传统的晒青毛茶,对普洱茶的加工、销售、存贮,以及消费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人把云南晒青毛茶归类为绿茶,而把普洱熟茶或者是长时间陈化后的青茶归类于黑茶,笔者认为都是不完全正确的,首先我们谈晒青毛茶。

通过对云南晒青毛茶传统工艺的梳理与认真研究,我认为云南晒青毛茶不是绿茶,可以说它是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要素的特种茶:

具有绿茶、红茶以及青茶(乌龙茶)的混血儿血统

杀青不完全日晒干,未经特别高温制程

首先,上述特殊的混血儿血统为“越陈越香”打下了物质基础。说云南传统晒青毛茶是混血儿,早期的茶品是这样的,通过仔细观察叶底,可以发现,多数叶底是绿中透黄,而且,部分叶子有红边或红梗。这种不规则的发酵,活脱脱一幅乌龙茶的品像,然而它又不是乌龙茶,因为杀青不完全,多酚氧化酶活性未被彻底杀死,制成普洱茶后,才有了以后的自然后发酵。

考查研究传统工艺,形成这种混血儿血统,实际上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制程中含有“不规则的自然萎凋与发酵”的缘故,工艺及成因后面会有进一步的叙述。

现在,只要是传统制程的晒青毛茶也莫不如此,具有混血血统。大家有的传统普洱青饼,不妨试试看,仔细观察叶底,定会有所收获。

可以说,是传统的晒青茶工艺形成了“越陈越香”的诸多前导物质,没有这些特殊的前导物质,不会有后来的“越陈越香”。

首先说芳香物质,鲜叶中的芳香物质约有近百种,杀青彻底的绿茶,低沸点芳香物质损失较多,形成的是绿茶独特的新茶香气。

而含有萎凋、发酵制程的红茶与青茶,变化则复杂得多,制成后含有的芳香物质增加到500多种(据《茶叶化学》)。自然萎凋的过程中,作为生命的延续,鲜叶的呼吸作用并未完全停止,因而导致鲜叶中氨基酸与香气物质的复杂变化,发酵制程则进一步对芳香物形成影响。

云南传统的晒青毛茶,不经意间,其粗制过程实际含有了自然萎凋与不规则的发酵,因而比绿毛茶有更多的香气物质,可以认为香气强劲是优良晒青毛茶的标志。

基于上述认识,晒青毛茶如果有偏向于青茶(或者红茶)的香气,则是好晒青的标志。如含有花果香或者蜜香的茶箐,为优质茶箐,如大家喜好的易武茶箐,就有上述特点。而偏向于绿茶的香气(如新茶香,或典型的熟板栗香)的茶箐,为杀青过重,质量就不算优良(至于烘青、蒸青就更别提了,不具存贮价值,时间越长,只会变得越坏,不可能转化为好茶)。

其次,传统晒青毛茶-----杀青不完全

对于云南晒青毛茶的粗制,过去很多人(包括部分专业人士)认为,杀青不匀不透是质量不好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因为他们是从绿茶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从普洱茶的角度来看,传统工艺的“杀青”制程中,锅温偏低,酶活性不能杀死,杀青时间较长,焖炒,因而形成红变、以及绿中透黄的叶底。这些特性,却正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魅力所在。

第三个要素,“日晒干,未经特别高温制程”。现在,有一种大家认可的观点,也有不少实验证据说明,普洱茶是微生物食品,其陈化与后发酵,都有微生物的参与,“日晒干与未经特别高温制程”,为微生物的存活打下了基础。如果毛茶经过高温烘焙,不耐高温的微生物被杀灭,肯定会影响普洱茶的后发酵。从这个因素来说,晒青茶制程中如果经历高温,或者短时间内再经历高温,比如蒸压成青饼,由于微生物的因素,对后续陈化与发酵都会有一些影响。传统再制工艺中,晒青茶都是经过一定时期的自然陈化后,再蒸压成饼的(据猛海茶厂创始厂长范和均先生回忆,当年紧茶的生产,是在每年的冬天,用晚常存放的晒青原料,统一开灶蒸压)。当然,这涉及到传统工艺中“再制”的过程,我们另外章节再做讨论。

君山银针坚持传统采摘工艺


君山银针一直沿用“九不采”的采摘标准,即:雨天不采、风霜不采、开口不采、发紫不采、空心不采、弯曲不采、虫伤不采、细瘦不采、不合尺寸不采。

湖南省君山银针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准介绍,为了保证君山银针的品质,茶农一般于清明前4天开采,最迟不超过清明后10天;并对鲜叶采摘进行严格筛选,要求每个芽头芽长25—30毫米、宽3—4毫米、留叶柄长约2毫米,芽头要肥壮重实;近5万个芽头方能制成一斤君山银针。

因君山银针属于黄茶类,其制法特点至今仍保持了古代“岳州黄翎毛”的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包括杀青、摊放、初烘、摊凉、初包、复烘、再摊、复包、足干、拣剔等10道工序,历时约72小时。

其中杀青工序特别讲究轻而快,忌重力摩擦,以免造成脱毫、弯芽、色暗;并要求茶叶在口径为60厘米、摆放成25度的斜锅内迅速翻炒,使其均匀受热;待芽蒂柔软、青气消失,发出茶香后才可出锅摊凉。

随后进行包烘发酵的焖黄工艺,则是形成君山银针芽身金黄及特有香气的关键工序。

它分初包与复包两个步骤,首先初包是将制茶芽按每1—1.5公斤用双层皮纸包好,置无异味的木制或白铁皮箱中放置48小时;由于茶芽在包内氧化放热,需要人工及时解包翻动,使其散热,再行包好,待芽色金黄适度即可;然后再重复该步骤进行复包。

看着车间内刚加工出来的君山银针,王准抓起一把新茶说:“由于君山黄茶独特的焖黄工艺,以其独特的古法传承,它已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工完毕后,茶叶将按采制时期、芽头肥瘦、曲直及色泽的黄亮程度进行分级;茶芽肥壮挺直、色泽黄亮者为上,瘦弱弯曲、色暗者为次。剔除部分断尖、开口之芽,再分级包好,放置保质冷库贮存。

解析传统“茯砖茶”的制作工艺


一、清茶加工

首先将毛茶原料拼配后剁碎或破碎,并不分别新引包和陈包,一律倾在长方形的特大木板上,板的两边成对坐着(或跪着)簸工,许多"簸工"双手举起铁刀(除刀柄外长约33厘米,宽约16.5厘米钝口无锋的刀)反复不停地砍剁茶叶,另外有三个簸工拿起方形篾筛(眼大约1.3~1.7厘米)打分筛,筛面的茶头反复剁碎过筛,筛下的碎茶就是"清茶",倾在堆上作副料之用。

二、筑茶成封

1、炒茶烹水:从清茶堆上称茶6斤2两(旧时老秤)倒进烧红了的铁锅里,随即用手把茶扒开使锅底露现一个"窝",舀三瓢"茶汁"烹进锅里,即见白气升腾,这时炒茶人快速用双手分拿两根木杈翻炒,先由两边向中心,再由下方向上方,使茶和水拌匀,炒到茶叶变软时,很快由"灌封"的工人用软口篾撮箕把茶铲出锅外,送去灌封。

2、筑制:灌封的工人坐"梆子"(木模)侧边,双手捧起撮箕,一边簸茶散汽,一边灌茶进纸封使之饱满,另一工人站在梆子的正面,双手提起"棍子"一下一下的杵筑,边灌边筑,约经3分钟,六斤茶恰恰筑进封壳里,不满也不浅。筑制的时候需三个人操作,除灌封提棍二人之外,还有一人坐在梆子的另一边,名叫"扶棒",他的责任是帮助扒匀封口的茶,帮助"扦门"(筑封口)及开关梆子安放封壳和取出茶封等。一封茯茶一般情况约筑170~300棍,即"提棍"(高提重筑)100~120下。"拐棍"(低提轻筑)50~80下。棍分"四路"(从梆子前到梆子后排列4棍)不能错乱,成封后折紧封口,开梆出封用麻绳捆扎,以便定型。随用铁钎在封口戳一个孔(深约茶封l/2),插进1~2根丝茅茎以导出茶封中的水分。

三、发花

筑制好的茯砖茶按顺序叠码于空间较小的架空房内,整齐叠码,并加棕片覆盖,以保持一定的湿度,这时,茯砖因发酵而自然升温,待砖片裱纸的表面出现白色霉状物时,即时调整砖片的上下、左右位置,10天左右,发花过程完毕。

发花是茯砖茶所特有的工艺,其他所有茶类都没有发花这道独特的工序。发花,是通过对筑封成型的茯砖茶进行温度和湿度的有效控制,从而使砖内产生一种对人体非常有益的金黄色颗粒"金花",即冠突散囊菌。温度和湿度的掌握是发花的关键技术所在,只有在适度的温湿度条件下才能形成"金花"即冠突散囊菌的生长和繁殖,发花茂盛与否也作为衡量茯砖茶品质的最主要标志之一。

茶叶传统工艺制作技术介绍


茶叶传统工艺

萎凋:

目前萎凋多用萎凋槽透气萎凋。萎凋的程度要视揉捻工艺而定。一般传统工艺,即揉捻、揉切、筛分。这种工艺要求萎凋重些,含水量掌握在60%-65%。采用C.T.C和L.T.P新工艺,萎凋可轻些,含水量掌握在65%-70%。重萎凋要8-12个小时,轻萎凋要6-8个小时。

揉切:

目前揉切普遍采用两种工艺,最常用的一种是将萎凋叶先用揉捻机打条,再用转子机切碎。一般要进行三次揉切。每次揉切要进行解块分筛,把筛面粗大部分再切。揉捻打条需30-40分钟,每次揉切10-20分钟(包括筛分),最后一次揉切筛出头子约5%-7%。新工艺,不经过揉捻打条,直接进入C.T.C或L.T.P切碎,时间很短,约几分钟。为了使颗粒更好些,往往在进入C.T.C或L.T.P切碎前先用转子揉切机揉切一次。

发酵:

红碎茶由于揉切时间短,发酵时间要长些,最好是控温调湿发酵。

干燥:

红碎荼的干燥,普遍应用烘干机,温度要求先高后低,发酵叶一上机就应制止其继续发酵。因此,烘干机输送带要短,或输送带直接加热。目前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等主要红碎茶生产国多利用沸腾烘干,有利于保证品质。小种红茶加工要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