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本平凡

发布时间 : 2020-06-11
本山乌龙茶 乌龙茶本山 九味干本青茶

本山乌龙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本平凡”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本平凡”相关知识!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茶本平凡》内容,感谢阅读!

茶原本是很平凡的东西,拿平日生活来说,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茶本就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任何时候都不要觉得饮茶多么高高在上,那就违了茶道精神。

曾经看过一出戏,戏中财大气粗的老员外原本是个读书人,这一日约请了几个朋友一道饮茶,亭中正饮得高兴,来了一个贫苦书生,与几人对言几句,老员外几人瞧不上穷书生,言道被书生的穷酸气扰了兴致,再无心饮茶,于是将书生斥走,几人败兴而回。

这样的人也在饮茶,却将饮茶当成了一件多么了不得的事,所以他们永远也不会懂茶,须知茶如人,越平凡,内心越干净,才越能品味到茶中灵气。

任何时候都要先做人后饮茶,做简单的人,纯粹的人,平凡的人,如此,茶也会变得简单、纯粹、平凡,简单说茶,茶是山水之一体;纯粹看茶,茶是灵气所聚;平凡饮茶,茶是寻常物,只有心平气和了,才能品出茶的独到之处。

茶道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很多内容,很多层次,也分为很多境界,可是我们要清楚的是,眼前的茶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茶,不要去讲什么饮茶的兴致,不要强行赋予一些茶原本没有的意义,茶就是茶,简单朴实,应该和饮茶人一样,简单朴实的人,品简单朴实的茶,这才是物尽其用。不要附庸风雅,不要高高在上,不要故作姿态,请让茶,回归到它原本该有的模样。

关于本文《茶本平凡》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文化精选阅读

我本佛系,何如茶人?


平时喝茶,茶事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求真。最重要的是饮茶之人要怀有一颗真心,敬客要真情、言语要真诚、心境要真闲。

佛系茶人,随心、随性、随想。有也行,没有也无所谓。

我本佛系,何如茶人。茶人喝茶,珍贵也好,粗糙也罢,适口为珍。有最好,没有也不强求,融得了柴米油盐,进得去琴棋书画。从古至今,能上的了布衣白丁的饭桌,也能登得上达官贵胄的宴席。此为茶,亦为茶人。

茶人待客,不分身份、地位,入门即客。来喝茶聊天,茶人扫榻相迎,与你谈生活、聊兴趣;来购茶买茶,茶人热茶以待,跟你谈茶的形色香味,陪你聊茶的品系树种;即便是没人,也没有什么,自己一个人,沏一壶热茶,也能呆一下午。

茶人说话,语态自然,心平气和。与人相左,懂得分寸。不妄言、不诳语,向来懂得“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懂分寸、识大体,你说你的恶语,我当没听到过,你开心就好。

茶人穿衣,无纷繁复杂,主朴素淡雅。人要衣装、佛要金装,茶人自有茶人的服装特色,朴素淡雅,简洁舒适。“静、清、柔、和”是其特点,庄重典雅是其风格,既有现代人的时尚特色,又有古代人的朴素自然,中庸、平和。有粗布麻衣亦有丝质绸缎。

茶人事茶,是正业亦是修行。茶是文化亦是载体,品其味、闻其香、观其色、辨其形,于形色香味中悟茶道,感人生。得平心静气、得体态自然、得断舍离。借用一句网络用语,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杯茶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多喝几杯。

佛系茶人,喜茶、爱茶、事茶、修茶,云云一水间,闲情雅致,物与我而相为,静修、品性,是为佛,亦为茶,得于茶人,可谓禅茶一味。

苦才是茶叶的本味


“天气就像一杯茶那样凉了 但我喜欢喝凉茶。”这诗句也像一杯茶那样凉,并且秋天一样从容。

这是绿茶还是红茶?绿意仍然笼罩大地,并且有新叶正在萌出。但我感觉初秋正午的阳光是红色的,腾腾的热量正被阳光送来,犹如夏天。

在笼罩的绿意和红色的阳光中,我被晒黑的脸和双脚颜色仍在加深。但我知道,到了冬天,我的脸和脚都会变白。那时,天气更凉,像一杯冰茶。

所有的茶,都是由时间和水泡成。

经过夏天的高温,没有放进冰箱的茶叶都变黄了。这是我早已知道会发生的事情。但我现在才想起,那些绿色哪去了?

这是个傻问题。但我仍然要问:那些绿色哪去了?

夜晚,我喝着茶,倾听群山的沉默。并且看见群山的沉默在夜色中向我走来,笼罩我,让我也一同沉默。

群山仍在远处,它们只生长茶树,不喝茶。

我喜欢喝浓茶,喜欢浓茶的苦味———苦,才是茶叶的本味。

茶的苦,是来自群山吗?群山的沉默也是苦的。

所有的沉默可能都是苦的。

茶史纵横 茶叶本为偶中得


古代有一位神农氏,立誓遍尝百草,用来制药,以解除百姓疾病之苦,因此数次中毒,但都凭借丰富的自救经验而死里逃生。

有一天,神农氏又进山采药,翻山越岭,不辞辛劳。到了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在天上照着,不觉有些口干舌噪起来,便寻找就近的水源,以解口渴之苦。忽然一片树叶飘到眼前,拾起一看,竟不知何物。

神农氏本就有遍尝百草之誓,这次当然也不会错过。但由于几次教训,也不由得慎重起来,看看叶子,颜色清绿可爱,还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凭着丰富的经验,神农氏知道它应该属于无毒的一种,便伸出舌头舔了舔,竟是苦涩异常。神农氏马上断定它是一种止渴提神的药,就是这种药,衍生出后来品类繁多的茶叶家族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这肯定是神农氏所始料未及的。

虽然,在唐代以前对“茶”字有多种说法,但我们由古书上的记载,可确信中国人最早发现了茶。

由种种史料显示,在西汉时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喝茶了。如汉宣帝时代,王褒写过一篇“僮约”(买卖奴隶的契约文书)的押韵文字,其中谈到他从寡妇杨惠家中买进一位仆役叫“便了”,规定“便了”应该服务的几件事:除了炒菜、煮饭之外,还须“烹”、“武阳买荼”等。当然,在汉代是没有“茶”字的;但是“武阳买荼”的武阳,今为四川省成才市西南的彭山县,於唐时属於剑南道,而剑南就是茶的着名出产地。我们可以推测:王褒派仆役从驻守的益州到老远的武阳去买当地的物产———茶,来待客或自享,是说得通的。

由王褒在“僮约”所提到的“烹荼”、“武阳买荼”等事,可知汉代已经有人喝茶了。

普洱茶的价值:品质是根 喝茶为本


车智洁

作为一个有着近二百年历史的贡茶老字号的传人,我对所谓的“普洱茶三国时代”之说相当的不赞同。君不见,在普洱茶风靡的时候,方方面面的“神仙”人物(现在证实是不懂茶的人),一时间把所谓的普洱茶(不是普洱茶的茶)吹成了神物,并自我吹捧。以至于出现不懂茶叶的教人做普洱茶;卖不掉茶叶的茶商而大讲普洱茶的趋势和走向;有些不懂普洱茶的人却四处宣传普洱茶文化……实际上是把云南特有、独有的普洱茶弄得面目全非,使得真正的普洱茶失去了价值,更谈不上什么“魅力”了!

然而,普洱茶的真正价值所在,却被提得少之又少,使得众多消费者对普洱茶的认知一直都是迷迷糊糊的;一样的产品会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给消费者带来了许多疑惑。“我们知道普洱茶好?可要是我们喝到的普洱茶不好呢?”“人们说喝茶要因人而异,为什么有人要引导我们喝茶的感觉呢?”还有的消费者这样问:“喝茶难道不是为了身体的健康吗?”,“只要是压成“饼、砖、沱”的就是普洱茶吗?”“只要是写上“普洱茶”的茶就是普洱茶了吗?”“只要是名人或者权威说是几年的茶就是几年的了吗?”因此,我个人认为:宣传、挖掘普洱茶的文化和功效,还是实事求是的好,这样才可以做到千秋万代。

“品老茶、喝熟茶、藏生茶”这样的说法一直被大肆宣传,短短几年间,云南普洱茶提前进入了它还不应该到达的极限——“风靡全球”。许多有闲置资金的人,在对普洱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知道是“心血来潮”、还是“头脑发热”,一下子就买了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甚至还买了几千万的茶品,导致有些收藏者储存的普洱茶比原产地生产的茶还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少得可怜、弥足珍贵”的“老茶”实际上都可以供几代人卖!之前的几年里,普洱茶产业看上去好像是欣欣向荣,其实不然。本来普洱茶产业是一个永不衰败的朝阳产业,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普洱茶产业不知道还要承受多少年的沉寂。

这样的结果是谁的错?是普洱茶的错吗?肯定不是!但可悲的是,这一切后果都得由云南普洱茶整个产业来买单。对普洱茶虚假炒作、拍卖和不切实际地宣传,深深地伤害了所有喜爱普洱茶的消费者。2007年普洱茶市场雪崩般的一路下滑,就是这类行为带来的恶果。

我个人认为“品质是根、喝茶为本”。普洱茶市场由盛转衰并保持持续低迷,其根本原因在于普洱茶市场还没有完成市场的培育过程,普洱茶消费者一开始大多缺乏识别能力,加上不道德商人对消费者的误导,致使真正的消费者望而却步。市场的真假难辨,致使很多非常喜爱普洱茶的忠实消费者逐渐失去对普洱茶的信任,加上虚假的炒作和错误的品饮指导,使广大的普洱茶爱好者最后对普洱茶敬而远之,改喝其它种类的茶叶。这样一来,普洱茶很难完成消费培育阶段,以至动摇了市场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人喝普洱茶,就不能形成市场消费,每年几万吨的茶叶就不能被消耗掉,只能在行业内流通,长此以往,卖茶者都变成了藏茶者。 

何在?说句实话,我认为我们普洱茶叶界的同仁们应该对普洱茶作一个重新认识,树立对普洱茶的信心,这样才可能把普洱茶产业做好、做强、做大。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不能把普洱茶当作普通的茶、简单的茶。普洱茶是茶非茶、是药非药,更是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茶,有些人为什么有历史而不要,有附加值而不要呢?普洱茶是我们云南独有、特有的,有些人为什么又要把它加工成和其它茶类相同的茶品呢?我们云南人要做普洱茶的主人,一定要避免在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跟风的做法。过去的几年里,大家应该清楚地看到了普洱茶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最终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品质好的普洱茶不是有些神人嘴里所谓的普洱茶,而是我们现在的、新标准下的普洱茶。

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什么东西都只会是从新到旧。对于普洱茶来而言,其内含的一切元素也只会从多到少,不会因为它是普洱茶,就可以在贮存了若干年后长出它本身不具备的微生物来吧?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样的事实——没有可以喝而且好喝的新茶,哪来的好喝的老茶?没有新的好茶,好的老茶又是从哪里来的?新的生茶如果对人体没有保健功效,那么熟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的基础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现在想来,一度甚嚣尘上的不负责任的炒作言论简直不可思议。例如:什么参香、樟香等等风马牛不相及的说法都被误导在普洱茶上。就说参香吧,我想问:生长在云南的普洱茶,若干年后为什么就会有人参的香味了呢?这些不负责任的说法,严重地违背了事实。我个人认为,对云南普洱茶的宣传应该多注重在云南独有、特有和云南的茶叶生长的生态环境方面,不要把其它茶类的研究来套在普洱茶上。这样会使普洱茶失去它本身的价值和导致普洱茶产业的萎缩。

普洱茶既是一种物质产品,也是一种精神产品,既有物质价值,又有文化价值。有句话,“柴米油盐酱醋茶”,说的是茶叶的物质价值;还有句话,“琴棋书画诗曲茶”,说的是茶叶的文化价值。喝茶是一种物质享受,品茶是一种精神享受。很多人喝了普洱茶,不想再喝其它茶。市场专业人士普遍认为,普洱茶文化是一种能喝的历史、能喝的文化、能喝的古董。普洱茶的特点决定了普洱茶的发展前景。普洱茶在未来市场上将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扩张力,普洱茶的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好,普洱茶产业发展趋势也会越来越好。

最后,还是老话重提,“天下茶人是一家”,大家携起手来,共同把属于中国的“茶”字写好,让中国茶叶谱写下一个世纪人类的健康!

车智洁:1964年出生,(香港)中华老字号协会会长,云南西双版纳易武车顺号第五代传人。长期从事边境贸易、建材、福利企业、茶叶等经营,热心于公益事业、残疾人事业,1995年、1998年多次被云南省政府残工委、省残联、西双版纳州团委、残联表彰,并于1998年被评为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并受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车智洁受家族委托,重振易武车顺号。

读茶 | 中国茶史上最重要的6本茶书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精神博大,这和茶书对茶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息息相关。下面就为大家盘点6本中国茶史上最重要的茶书,你读过那些

1、《茶经》

《茶经》是一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的划时代茶学专著。

2、《煎茶水记》

这是一本现存最早的专门论水评泉的著作。全文仅约900字,共列出全国宜茶用水20处。

3、《品茶要录》

本书共10篇,一至九篇论制茶过程中应当避免采摘过时、混入杂物、蒸不熟、蒸过熟、烤焦等情况。对今天辨别茶叶质量仍然有参考价值。第十篇讨论各产茶之地的特点。

4、《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为宋代皇帝赵佶所作,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皇帝的茶专论。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5、《茶具图赞》

《茶具图赞》是中国第一部茶具专著。该书绘制了宋代著名茶具12件,一具一图一赞语,又以拟人手法给每一种茶假以宋代官名和职责,妙趣横生。

6、《续茶经》

《续茶经》是从唐代至清代之间对《茶经》做出最完整补充的茶书,内容是《茶经》的10倍。

古代茶书名著《茶疏》是明代茶书中最好的一本


明代许次纾的《茶疏》,可以说是明代茶书中最好的一本,也可以说是超出历史的一本好茶书。

许次纾(1549-1604年),字然明,号南华,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勤学好问,博学多闻,嗜茶成癖,在饮茶之间,吟诗诵词,自得其乐。他特别喜好旅游,见识很广。

清代万鹗《东城杂记》说: “许次纾……方伯茗山公之幼子,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性不善饮……所著诗文甚富,有《小品室》、《荡栉斋》二集,今失传。予曾得其所著《茶疏》一卷……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许次纾精于茶的品鉴,曾经得到过吴兴姚绍宪的指教,故深得茶理。

《茶疏》撰写于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此书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存目,并有评语:“是书凡三十九则,论采摘、收贮、烹点之法颇详。中间‘择水’一条,误以金山顶上井为中泠泉,考证殊为疏舛”。其主要刊本有:万历丁未(1607年)许世奇刊本、宝颜堂秘笈本、茶书全集本、居家必备本、欣赏编本、广百川学海本(不全)、说郛续本(不全)、古今图书集成本(不全)、占今说部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即宝颜堂秘笈本的排印本)。

《茶疏》分为产茶、今古制法、采摘、炒茶、齐中制法、收藏、置顿、取用、包裹、日用置顿、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秤量、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童子、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虎林水、宜节、辨讹、考本等项。

一杯茶,一本书,一知己,陪我这一生


茶如人生,淡中有味,虚怀若谷,怡然自得。喝出了苦和甜,清和涩。人生就是一本书,谱写出了成功和失败,幸福和快乐。人生必有一知己无话不谈,无话不说。人生何求?就像一杯茶、一本书、一知己……

一杯茶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总会苦一阵子”。人生该怎么走,这在于自己的选择,需像茶一样,靠慢慢品味,我偏爱沏香醇铁观音,静静放松心情,那散发着淡淡的兰花香,给人予味觉、视觉及精神上的享受。让我能看着清淡之物,品尝着它的原汁原味,品味耐人寻味的人生……人生如品茶,一杯清茶,就像一个大千世界,每片茶叶恰似红尘中的芸芸众生。人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其实无论怎么过,都要有意义,都要让人有感悟,还要让人寻味,只是看你从那个度去感悟,选择……

一本书

茶书益友,茶与书有着不解之缘,茶能醉人,而且醉得入骨。茶醉之人在茶韵里愈加显得飘逸而脱俗;书能醒人,人在书香里愈加显得清纯而放达。在书香茶韵中潜入心扉的深处,抛开浮华躁动之心,以坦白和真诚之心,每晚无事空闲时,看看自己喜爱的杂文,品味真善美之人间真情。有时细细品味其实每一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它谱写了人生走过了一段漫长人生道路的酸甜苦辣咸,成功与失败,幸福与悲伤,记载着曲折、坎坷,饱经风霜雨雪丰富的经验和生活阅历,是厚实的文化积淀,是一本厚重的书。

一知己

书之香,明静慧智,至善至美。爱人是可遇不可求,知己却可求不可遇,人的一生都是会有不完美的,正是这种不完美,人就必须需要有知己。那知己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异性,但知己须必就是心心相应,能理解你,宽容你,认同你,牵挂你。彼此欣赏,彼此倾慕,彼此的关注,并渗入彼此心灵的最深处,能给你无穷的力量和勇气,是你倾诉的对象,是你的一件衣服,寒冷时,会给你温暖,炎热时,会给你又是一丝凉爽。会分担彼此的快乐与痛苦,让你知道被人彼此牵挂,难以言语的那种感动与幸福,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得充实而快乐,使得人生更精彩。

茶,非茶,茶也


佛教中一直都有这样的修炼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宋代学士苏东坡曾说过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可谓一语中的,茶即是禅,禅亦为茶,佛教之修炼境界也可为喝茶之境界:喝茶是茶,喝茶不是茶,喝茶还是茶。

第一种境界是喝茶是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虽然茶起源于神农氏还只是一个传说,但却揭示了茶来源于普通百姓日常劳动的事实。可以断定,当初中国人将茶作为饮品,主要是由于茶能解渴甚至药用等本身之特性;茶最早也流行于民间,并由民间逐步流向王公贵族阶层。总之,茶为饮者之始,茶只是茶,并无后人所赋于的种种哲理与玄妙,这也算是喝茶最朴素的境界了。

今日人们口渴之际端杯即饮,漫长的商业谈判和政治商谈之中举杯随饮,无聊之际闲坐茶楼小饮打发时间,都算是喝茶之朴素境界,此时人们并不太在意如何冲泡和茶之味道。

第二种境界是喝茶不是茶。

茶流入王公贵族之后,喝茶被赋于了各种哲理和思想,人们喝的已经不再是茶。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茶道、茶艺、茶文化即是喝茶不是茶的典型表现。

就如茶道,人们认识不一,有最简单的以茶水待客之道之说,也有如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认为的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之谈,还有周作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之论。不管论述简单复杂,凡事一旦上升为道,就会被赋予一种超乎寻常的哲理与玄妙,一以言之,即是茶以载道。

因此,时空不同,所载之道也即不同了,譬如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道家强调天人和一;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敬、清、寂,要求人们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朝鲜茶道则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要求人们处事不偏不倚,不枉不正,都充分体现了喝茶不是茶的特点。

今日茶之流行于中国社会各界的最大原因应在于茶可载道,通俗的说是茶是可以任人强奸和意淫的。商人眼里喝茶是制造金钱,文人眼里喝茶是创作,政客眼里喝茶是谋权,僧人眼里喝茶是求禅,道家弟子则喝出重生、贵生、养生之念。

第三种境界是喝茶还是茶。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道破喝茶之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这与佛教之禅相似,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所谓茶道、茶艺、茶文化,透过浮华背后还是原本之茶也。只是此时之茶,已然与朴素境界之喝茶有本质之飞跃,就如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一样,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已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月明星朗,纵俗务繁杂,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闲,解放被囚禁已久的行性。

一人品茗,一杯茶,一个世界,就这样静静地品,慢慢地尝,想着陶渊明世外桃源的生活,感恩的心思随着微笑浮上来,满口醇香。若是好友闲暇时坐在一起品茗,闲谈着身边大小事情,或好或坏,都在这一盏茶间,可谓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所谓能所双泯,物我两忘,回归自然,如是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