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那些茶,现在还有吗

发布时间 : 2020-06-19
中国有那些茶 乌龙茶有那些中类 中国还有哪些茶

【www.cy316.com - 中国有那些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宋词中的那些茶,现在还有吗”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宋词中的那些茶,现在还有吗”相关知识!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宋词中的那些茶,现在还有吗》内容,感谢阅读!

现在茶叶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喝茶的人也越来愈多了。而做为中国茶文化最鼎盛的宋代,宋茶文化和大宋官茶也慢慢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青睐。而在浩如烟海的宋词中,与茶相关的作品不计其数,从采茶到制茶,从茶的功用到烹茶之法,及茶礼、分茶、斗茶、点茶、试茶、茶百戏等都有描述。在这些词作中,明确以咏茶为主旨者有61首,通过这些词,我们能具体而形象地体会宋人的饮茶习尚。

综看这些词,能看出大宋官茶十分重水,宋人高度认同,在茶的烹制过程中,水质对茶水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如:苏轼《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程大昌《浣溪沙》“水递迢迢到日边,清甘夸说与茶便,谁知绝品了非泉”;陈与义《玉楼春·青镇僧舍作》“呼儿汲水添茶鼎,甘胜吴山山下井。一瓯清露一炉云,偏觉平生今日永”等等。这些作品充分反映了佳茗配好水,二者缺一不可的饮茶理念。

其次,宋人认为所饮之茶必以有茶乳为上。茶乳即茶乳花,宋代茶词中的“云脚”、“雪”、“花”等词语有很多是指茶乳花。有黄庭坚两首词为证,《阮郎归·茶词》“雪浪浅,露花圆,捧瓯春笋寒。绛纱笼下跃金鞍,归时人倚栏”;《西江月·茶》:“龙焙头纲春早,谷帘第一泉香。已醺浮蚁绿鹅黄,想见翻成雪浪”。通过对茶乳花的细致观察和描写,词人在词中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境界。宋人对其产生的过程也有具体说明,曹冠《朝中措·茶》“金箸春葱击拂,花瓷雪乳珍奇”;姚述尧《如梦令·寿茶》“彩仗挹香风,搅起一瓯春雪”;都是说茶乳的产生是因为击拂震荡。

宋人还十分讲究用茶之盏,唐时一般以茶绿为贵,认为越州瓷如玉,如冰,色青,为最好,但宋人钟情于有厚重感的暗色。宋代的许多茶词对此有所表现,如秦观《满庭芳·茶词》:“窗外炉烟似动,开瓶试,一品奔泉。轻淘起,香生玉乳,雪溅紫瓯圆。”又程邻《西江月》:“琼碎黄金碾里,乳浮紫玉瓯中。”其中的“紫瓯”、“紫玉瓯”都是泛指宋人所用的暗色茶盏。黄庭坚《西江月·茶》“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和葛长庚《水调歌头·咏茶》“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中的“兔褐金丝宝碗”、“兔毫瓯”指的都是建安瓷中珍贵的兔毫盏。

可以说就茶词所反应的面貌而言,宋人对于饮茶的讲究已经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而在今天,今人并没有遗忘那些诗词和宋茶,有志于传承和发扬宋茶文化和技艺的人,不仅重现了大宋官茶,还为其写了《大宋官茶赋》:

茶者荼也,茶为国饮,始于神农,源于黔滇。兴于初唐,盛于宋年。

茶之鼎盛,莫过大观。茶之至极,无出北苑。宋茶之精,珍绝人寰。

千年沉醉,沉醉千年。今承宋制,略悟薄浅。承古之法,拙凝茗岚。

仿宋官茶,效宋龙团。闲来烹露,杯无云天。碧隐陈苏,雾凝紫烟。

茶蘼香梦,春风醉眠。嚼味嗅香,香衍九天。瑶草临波,碧沉香泛。

露沃蔷薇,风过伽楠。热磨琥珀,如醉君仙。浅含贮云,深饮得泉。

水月含真,鹤心通仙。饮尽眉寿,琼浆驻颜。品味宋韵,感悟梁园。

饕餮寂寞,挥霍浪漫。凌空财富,畅享康健。

畅畅快快五十句,洋洋洒洒二百言,文接宋词,茗承宋茶,也不枉那曾登峰造极的龙团凤饼重走世间这一遭吧?!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宋词中的那些茶,现在还有吗》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与唐诗宋词介绍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十多个世纪以来唐诗宋词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无数文人墨客;而茶,以其清雅悠长,可使神思飞扬,可使尘劳顿消,也已成为文人的心灵伴侣,引发了无数华章。

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中吟道: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户。

举世未见之,其名谁定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此诗描写了诗人游金陵栖霞寺,与族师不期而遇,两人相对欣赏共叙久别亲情。诗中“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生动地描写了茶所在之地的风物优美及其本身的卓然风采。在这里,茶如酒,令人诗兴飞逸。

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诗》)诗云: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诔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闼月团三百片。

闻到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凤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培芳旋封襄,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舍得苏息否?

诗中诗人对饮茶极尽赞美及渲染,茶之于作者,已成为超然万物的享受,所以要“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茶亦成为其走向精神世界的通途。从“喉吻润”到“通仙灵”,直至欲要归去蓬莱山,那种飘然欲仙的感受在其笔下生动流畅。然而诗人终是以苍生为念,不能忘却“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令无数后人感动。

诗人以极其浪漫主义的手法为后人营造出品茶的高雅之境,并巧妙地讽刺帝王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封建权势,“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这种大胆的描写,在茶诗中可谓绝无仅有。

宋代因朝廷提倡饮茶,斗茶、分茶技艺盛行,朝野上下,茶事活动大兴,宋词因而有了许多关于茶的佳作。

大文豪苏东坡《水调歌头》词云: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枪旗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辗,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风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苏东坡此词实在是字字珠矶,从茶之春色到茶叶制作,再到把盏品茗,文字洗练流丽,其最后两句“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化自卢仝的“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等句,与整词浑然一体,可谓美矣!

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于茶也极为痴迷。他在《品令》中写道:

风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零。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茶于黄庭坚,已成为心灵相通的故交,不必言语,已有脉脉情致。

知茶识器 那些茶文化中的智慧


知茶识器那些茶文化中的智慧

当代著名茶人、知名茶学者静清和历时九个多月,完成了《茶与茶器》一书,于日前出版。

这本书从上古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写到今天,重点研究和探讨了茶、饮茶方式与茶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

书中的知识构架较为完整,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不仅对各个时代的茶与茶器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探讨,对每一个观点、每一类茶器,尽量写精写透,而且对于如何正确选择茶器,一针见血地从根本上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选购与参考的客观标准,让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茶经》问世后,茶器与茶具有了明确分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习茶瀹茶时,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活火、活水、妙器,加之静心泡茶时,对茶汤浓度把握得恰恰好,才会成就一盏茶的色、香、味、形、韵的准确表达。

长期以来,国内茶界对茶与茶器的研究是一个空白,很难找到一本严谨可靠的书籍作为参考,使得习茶的人少有懂器的,制器的人少有知茶的,似懂非懂的,却又在以讹传讹。即使是许多常识性的茶与器的问题,也在岁月既淹中,袭以成弊,是非难分。鉴于此,抽时间去写一本有理有据的关于茶与茶器的新书,成为我的一个愿望。

此类书籍的写作,想想容易,一拿起笔就会惆怅万分。茶与茶器毕竟是两个专业,真要搞清楚二者的边界与相互影响,涉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既需要“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又必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幸好,我能吃苦,耐得住寂寞,可以依赖多年的积累与考证,绝息交游,夜以继日,探赜索隐,识契真要。历时九个多月的艰辛,终于写完了《茶与茶器》的书稿。

在唐代以前,由于原始条件下的药、食、饮同源,因此茶与茶器的发展,并没有发生多少的交叉。陆羽《茶经》问世以后,人间相学事春茶,茶器与茶具有了明确的分野。从茶的晒青、蒸青初始,随着制茶技术的进步,饮茶方式不断得以调整和完善,它们二者综合对茶器的影响,开始变得越来越深刻。

元代,揉捻工艺的发明与普及,为发酵茶的出现创造了可能,也使茶的瀹饮变得简单和快捷。尤其是在明末清初,当松萝茶的制作技术影响了武夷茶之后,随着一个崭新的乌龙茶类的诞生,必将催生与之相应得最恰当的新的品饮方式。于是,器具精良、以闲情逸致烹制的功夫茶出现了。

功夫茶在乌龙茶产区的横空出世,使得其品饮方式,不断地随着乌龙茶制作技术的向外传播,而逐渐在福建、广东地区扩散和发展。当酒杯被借用作茶杯使用之后,很多酒器的形制,便影响和左右了茶器的发展与变革。曾作为品茗器的盖碗,也渐渐地在向泡茶器的方向转变。形随功能,当茶器的用途发生了改变以后,其形制必然也会为之变化。

本书不仅对茶与茶器从各个时代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探讨,对每一个观点、每一类茶器尽量写精写透,而且对于如何正确选择茶器,一针见血地从根本上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选购与参考的客观标准,让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端茶送客” 的那些事


《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端茶送客”的那些事

随着《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热播,端茶送客这一传统礼仪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老戏骨们又一次给大家带来了惊喜。真是一部好剧,好剧不仅演员演技好,场景细节处理的也好。

剧中各位大人、老爷们一言不合就端茶送客。

周莹找童掌柜谈棉花生意,周莹要一百二十文,童老板不肯接受,只肯出六十文,说完就端茶送客。

张长清劝赵白石收回陕西机器织布局股份,赵白石不从,端茶送客。

宝丰隆的秦掌柜对江先生,端茶送客。

沈四海对上门要钱的杜明礼,话不投机,直接端茶送客。

《那年花开》的角色们,真是特别爱用“端茶送客”来逐客。

要说端茶送客到底怎么回事,我们先要说说盖碗的由来。盖碗茶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

“茶托”又称“茶船”,相传为唐四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造。始为木托,后以漆制。盖碗茶具常有名人绘的山水花鸟。碗内又绘避火图。但是,唐代流行煎茶,一般都是没有上面盖子的,只有茶杯和茶托。要是唐代相关电视剧,出现了拿着盖碗喝茶的,那就真是穿帮了。

经过现代考古发现,盖碗出现在清朝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期才开始大量流行。

清代茶托花样开始繁多,各式各样,有圆形、荷叶形、元宝形等等。盖碗茶盛行于清代京师(就是北京)。首先流行于皇宫贵族使用,以及高雅的茶馆,皆重盖碗茶。并且,盖碗茶宜于保温,所以,后来各地都流行。

再说端茶送客的礼仪。来客人相见,仆役要献茶,主人认为事情谈完了,便端起茶杯请客用茶。来客嘴唇一碰杯中的茶水,侍役便高喊:"送客!"主人便站起身来送客,客人也自觉告辞。这样,主要是方便结束谈话,难免主人和客人尴尬。

这套礼仪,最早开始于宋朝。到清朝以后,随着盖碗的流行,才开始兴盛。

这个盖碗茶并不只是“逐客的道具”,清代官场上的客来上茶,坐久了也是可以喝的。

朱德裳《三十年见闻录》载:下属拜见上司,须上司举手口称“清茶”,并由上司先喝,下属方能端茶品饮。如果,上司只是端起茶杯,而不喝,即按时“逐客”。仆役随即高呼“送客”。这时候,主人喝与不喝就是是否逐客的表达。

宋词与茶 宋人将茶文化发挥到极致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到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在浩如烟海的宋词中,与茶相关的作品不计其数,从采茶到制茶,从茶的功用到烹茶之法,及茶礼、分茶、斗茶、点茶、试茶、茶百戏等都有描述。其中,明确以咏茶为主旨者有61首,这61首词中以茶为题者42首,以茗为题者1首,无题者18首,具体而形象地反映出宋人的饮茶习尚。

首先,宋人饮茶重水质,极其讲究烹茶用水。在茶的烹制过程中,水质对茶水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早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就已经注意到饮茶中水的选择的重要性而且要求已极为苛刻: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有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畜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哪种水令人饮之有益,哪种水对人体有害已述之较详,大意是以新、净者为上。宋人对这一点同样十分重视,这在宋词中有着充分的表现。如:苏轼《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程大昌《浣溪沙》水递迢迢到日边,清甘夸说与茶便,谁知绝品了非泉;陈与义《玉楼春青镇僧舍作》呼儿汲水添茶鼎,甘胜吴山山下井。一瓯清露一炉云,偏觉平生今日永;尹济翁《声声慢禁酿》残春又能几许,但相从,评水观茶;颜奎《醉太平》茶边水经,琴边鹤经,小窗甲子初晴;杨泽民《荔枝香》瞰水自多佳处,春未去。绣桷斗起凌空,隐隐笼轻雾。已飞画栋朝云,又卷西山雨。相与,共煮新茶取花乳等等。抚琴必有鹤舞,美茗得有上好的水烹制,二者缺一不可,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茶水的讲究。

其次,宋人极度讲究用茶之益,认为所饮之茶必以有茶乳为上。茶乳即茶乳花,宋代茶词中的云脚、雪、花等词语有很多是指茶乳花。关于茶乳花,陆羽《茶经》中已有记: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飘飘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廻滩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饽者以縡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又曰:茗有饽,饮之宜人。宋人在茶词中对茶乳有充分细致的描绘:苏轼《西江月茶词》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黄庭坚《阮郎归茶词》雪浪浅,露花圆,捧瓯春笋寒。绛纱笼下跃金鞍,归时人倚栏;黄庭坚《西江月茶》:龙焙头纲春早,谷帘第一泉香。已醺浮蚁绿鹅黄,想见翻成雪浪;毛滂《西江月侑茶词》:汤点瓶心未老,乳堆盏面初肥。留连能得几多时。两腋清风唤起。通过对茶乳花的细致观察和描写,在词中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境界。宋人不但在词中对茶乳花有着客观的描绘,而且对其产生的过程也有具体说明。曹冠《朝中措茶》金箸春葱击拂,花瓷雪乳珍奇;姚述尧《如梦令寿茶》彩仗挹香风,搅起一瓯春雪;都是说茶乳的产生是因为击拂震荡。刘过在其《好事近咏茶筅》中描写用茶筅击拂,产生茶乳的过程,最为具体而美妙:谁斫碧琅轩,影憾半庭风月。尚有岁寒心在,留得数茎华发。龙孙戏弄碧波涛,随手清风发。滚到浪花深处,起一窝香雪。

再者,宋人极度讲究用茶之盏。唐人一般以茶绿为贵,认为越州瓷如玉,如冰,色青,为最好。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宋人钟情于有厚重感的暗色。蔡襄《茶录茶盏》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烧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清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又赵佶《大观茶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可以见出,宋人对于茶盏的要求是以黑釉为上品,这与唐人已有不同。宋代的许多茶词对此有所表现,如秦观《满庭芳茶词》:窗外炉烟似动,开瓶试,一品奔泉。轻淘起,香生玉乳,雪溅紫瓯圆。又程邻《西江月》:琼碎黄金碾里,乳浮紫玉瓯中。其中的紫瓯、紫玉瓯都是泛指宋人所用的暗色茶盏。黄庭坚《西江月茶》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和葛长庚《水调歌头咏茶》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中的兔褐金丝宝碗、兔毫瓯指的都是建安瓷中珍贵的兔毫盏。兔毫盏的珍贵在祝穆《方舆胜览》卷11中有记,云:兔毫出瓯宁之水吉。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难得之。黄庭坚《满庭芳》碾深罗细,琼蕊暖生烟,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凡。纤纤捧,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周紫芝《摊破浣溪沙茶词》醉捧纤纤双玉笋,鹧鸪斑,两词中都提到黑釉茶盏中另一种珍贵的鹧鸪斑盏。

从现存的茶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人对于饮茶的讲究已经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今天我们品味茶词的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宋人的饮茶艺术正如一杯格调高雅的清茶,散发着永久的清香,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到一种令人神往的风流飘逸的境界和优雅灵动的情韵,可以体味和、冲、静、洁、清、澹、美、俭为主要特点的茶文化精神以及宋代士人追求超世与清雅的另一种文化心态。

现在流行的茶席九大标配


现在流行的茶席九大标配

品茶虽不拘于形式,也不赞成说有某种特定的环境,就能品出茶的真味。但是,一方赏心悦目的茶席,营造出的精致和周到,更能够陶冶情操!茶品

因为有茶,才有茶席。这就是茶席的灵魂。

茶具组合

茶具组合是茶席的主要构成,布置一个完美的茶席,它的质地、造型、体积、色彩、内涵等,都是需要一些细节上的融合。

铺垫

铺垫的质地可以是布艺,也有竹草、麻料等。它的存在,一是让茶席上的器物不直接触地,保持清洁;二也用来辅助器物共同成就一个茶席主题。

插花

茶席中的插花,是为体现茶的精神,追求崇尚自然、朴实秀雅的风格。

焚香

焚香和插花的地位同样重要。它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态融于整个茶席中,气味,也能唤起人们意识中的某种记忆,非常神奇有趣。

挂画

茶席中的挂画,是悬挂在茶席背景环境中书与画的统称。通常书以汉字书法为主,画以中国画为主。

相关工艺品

茶宠、漂亮的摆件等,都可以有效地陪衬、烘托茶席的主题,要是做得实在妙,更可以深化主题。

茶点茶果

喝茶是少不了来些点心的,茶点的要诀是份量较少,体积较小,制作精细,样式清雅。

背景

背景像一个盖子,能够扣住整个主题。说得更官方一些——茶席的价值是通过观众审美体现的,好的背景对于视觉空间的相对集中,和视觉距离的相对稳定,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穿越时空论茶馆,一阕宋词饮春秋


茶馆之与中国人,如同咖啡馆之于西方人。

茶与咖啡都是饮料,一个是叶,一个是果。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区别是什么?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茶和咖啡的区别。

西方文明成体系成规模来源于咖啡馆,无论是大革命还是文艺复兴,咖啡馆都是不可或缺的场所。

在中国,茶馆就是人们人际交往的第一场所。没有人会把陌生人带回家,就算熟人老去人家家里也是不合适的。从根上说,中国人向来把个人空间看的很重,生怕别人打搅住了自己和自己家人,茶馆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宋时的首都是开封,当时叫汴京。宋朝是个文治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中少有的开明盛世,更是茶馆酒肆遍地的时代。这一点,《清明上河图》上画的的很清楚,《东京梦华录》上也写的很详细。

茶馆,发源于茶摊。晋代就有了茶摊,人们开始把茶水当商品销售,当然,这个时候喝茶主要是为了解渴。等到了唐代,特别是《茶经》出现前后,喝茶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的潮流。《茶经》成书于唐代,唐代就成为喝茶的分水岭,到了宋代,喝茶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社会活动,一种人际交往的必备手段。这个时候,茶馆就开始登堂入室,成为中国人的社交场所。也就是说,茶馆的分水岭在宋代。

读孟元老的《东京华梦录》,书中这样记载: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晚即散,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北山于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可见当时茶肆多么兴盛,多么流行。从某种意义上讲,宋代的茶馆就是开封的茶馆,开封的茶馆就是宋代社交生活的缩影,开封的茶馆就是全国茶馆的榜样。

那么,假设我们回到宋代,那时的茶馆究竟是什么样?从历史的缝隙里,阅读一个朝代的生活风貌并非易事,但是这些斑驳的线索却可以让我们以一管窥全豹,体会那个时代的茶馆。

茶摊,茶馆:市民生活方式。

宋代三百年基业,市民生活气息浓厚,浓厚的到现在,你依然能在开封随处看到。

茶摊是乡野百姓,山野村夫解暑消渴的地方。那个时候的开封,人口百万,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城市一大,人就多,人多了吃喝拉撒就都是问题。走累歇脚的总归是要喝点茶,所以流动的茶摊就应运而生。遍布大街小巷的茶摊满足的是市民阶层最基本的需求,更是社会商贸发达的重要表现。连《水浒传》上搬弄是非的王婆,都是卖茶的,可见当初饮茶之风旺盛。

而茶馆,则是固定的店铺,固定的经营场所。到茶馆喝茶,是一个城市茶馆文化的源头。

市民阶层的兴起是茶馆兴起的基本保障,宋代是市民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在经济发达,而且相对舒适的宋代,市民有时间也有心情喝茶聊天,泡茶馆就成为市民闲暇时候常去的地方。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有学者总结为:宋代是我国茶馆业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期,原因有四:第一,唐代茶馆发展奠定的基础。第二,宋代茶业发展的结果。较之唐代,宋代茶叶的种植面积、产量、制作水平都有相当大的提高。第三,皇室及上层社会饮茶风习引领的结果。宋代上层社会嗜茶成风,王公贵族经常举行茶宴,皇帝也经常在得到贡茶之后举行茶宴招待群臣,以示恩宠。第四,宋代城市商业经济高度繁荣。宋代茶馆在我国茶馆发展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基本奠定了我国茶馆的发展格局。

正是这样的因素,形成了宋代茶馆引领风尚,使之成为市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延续到现在。时下,你随意到开封走走,就能碰到许多茶馆,去茶馆聊天谈事也是开封的重要组成部分。

休闲,娱乐,城市茶馆文化。

茶馆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休闲娱乐场所。既然是休闲娱乐场所,茶馆承载的功能就会越来越多。因为,满足客户的需求是茶馆生存的第一要务。

北宋与南宋繁荣的商品经济和城市商业经济为茶馆的兴盛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据史料记载,汴京和临安的大街小巷,到处茶馆林立,甚至在偏僻的乡村小镇上也有茶馆.水浒第三十二回有那清风镇上也有几座小勾栏茶坊酒肆字句。而且,茶馆的外面,还有提壶往来叫卖揽客的人。

宋代茶馆的兴盛不仅仅体现在茶馆分布广、数量多,而且还表现在茶客成分的多样、茶馆种类的繁多、茶馆经营机制日趋完善和茶馆功能多样化等多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宋代产生了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的茶馆。因为,茶馆脱离了基本的售卖商品功能,达到售卖服务的功能,就算形成了现代茶馆。

当然,这也与当时的城市格局提升有重要关系。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居住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宋时,这种格局被打破,如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街衢上到处可以开设店铺。

不仅如此,宋代城郭的限制也被打破,商业区域扩展到了城门以外或城郭附近的贸易场所草市。草市上也设立了不少店铺,许多城市因草市的发展逐渐成为重要的商业都市。随着坊市格局及城郭布局的被打破,宋代城市得以迅速发展,致使大量农民、手工业者以及商贩潮水般涌进城市,导致城市人口猛增,而城市人口的剧增,尤其是流动人口的增大,使得城市商业经济日益发达,商业交易也日渐频繁,人们对闲暇娱乐的追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这一切,为城市饮食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作为饮食服务业重要角色的茶馆也就在这种市场土壤中应需而发展、应需而兴盛。

这个时的茶馆,已经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进行各种演艺活动、行业聚会等,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

艺术,交际,现代茶馆风尚。

在宋朝,北宋的当家老大宋徽宗还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一书,对茶的产生、制作、烹试及品质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正是在皇室及上层社会这种饮茶风习的引领下,饮茶之风迅速得以普及,成为民众一日不可无的功课。连王安石都在《议茶法》中说:夫茶之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把茶的功能等同于米和盐,可见当时的精英阶层对饮茶有着多么强烈的感情。有精英阶层的推动,饮茶成为潮流,自然也使茶馆竞相亮出经营的手段招揽茶客。

这个时候,茶的种植面积与唐代相比,扩大了两三倍以上,茶叶的产量自然也随之翻了几番,茶叶产量的提高,无疑为茶馆的茶叶消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保障。当然,茶馆消费反过来也会刺激茶叶生产的发展。

宋代散茶的迅速发展普及也促进了茶馆业的发展。宋以前,茶叶生产以团饼茶为主,入宋以后,散茶才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出现了一些名品。《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日片茶(即团饼茶),日散茶。片茶有龙凤、石乳、白乳之类十二等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湘,有龙溪、雨前、雨后,绿茶之类十一等。到了宋末元初,散茶就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饼茶,占据主导地位。

茶肆规模的扩大,必须要促使茶馆的经营机制趋于完善。宋代茶坊大多实行雇工制,茶肆主招雇熟悉烹茶技艺的人,称为茶博士,进行日常营业。为了吸引顾客,宋代的茶肆十分重视摆设,特别到了南宋,对茶肆内部更是精心布置。大茶坊尤其讲究文化装饰,营造品饮环境。宋代有的茶肆在卖茶之外还兼营其他生意,如兼营旅馆或浴室。此外,酒肆、面食店等也普遍兼营茶水。

宋时出入茶馆的人较唐时更为广泛,王公贵族、文人雅士、乡野村民,甚至皇帝也会一时兴起,来光顾一下。茶楼、茶亭、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称谓都是茶馆的别称,楼堂馆所是建筑的尺度,茶馆一上升到建筑尺度上,其功能就自动升级,成为人们日常交际场所。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茶馆装饰得十分讲究,据《梦粱录》记载: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种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宋代的茶饮经营也相当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夜茶,同时还供应汤水茶点等。

但是,这个时候,茶馆一词,在现有的明代以前资料中未曾出现过。直至明末,在张岱《陶庵梦忆》中有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此后,茶馆即成为通用称呼。茶馆也是旧时曲艺活动场所,北方的大鼓和评书,南方的弹词和评话都是茶馆中常见的节目。

自此,中国的茶馆已经成为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具备现代茶馆的所有特征。宋代的茶馆是中国茶馆的形成和兴盛阶段,也是中国人饮茶交际的第一个高潮。宋代的茶馆如同一阕宋词,其本身不但有着深厚的精神内涵,而且也记录了中国市民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融合,可以说是中国人交际活动直接反映和体现,更吟唱着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惦记与对当代茶馆的期盼。

那些奇特的茶名


想了解《那些奇特的茶名》知识吗,丰富的《那些奇特的茶名》内容等你来看!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茶叶种类繁多,有文献记载的茶叶便有一千五百多种。茶的命名也是各种各样,颇有趣味。

乌牛早乌牛早是我国古代的名茶,曾失传许久,近三十年才得以重现。乌牛早属于绿茶,因产于永嘉乌牛镇而得名。其发芽早,外形扁平,味醇气香,色泽翠绿,为茶中珍品。

太平猴魁太平猴魁是我国历史名茶之一,属绿茶类,人称“尖茶之冠”,是尖茶中的极品。其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该茶制法仅经杀青和烘干两道工序,不经揉作,故耐冲泡。也曾获1915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一等奖及金质奖章。

敬亭绿雪敬亭绿雪也是汉族传统名茶之一,因其色泽翠绿,绿中带白如霜雪,故得此名。始创于明代,是明清时期的贡茶,也是安徽省最早的名茶之一。该茶在清末失传,1972年后得以重现。

龟山岩绿龟山岩绿产于湖北省麻城市龟峰山一带,茶树多生长于这里沿峰山坑岩壑间,因而所产之茶,名曰龟山岩绿。龟山岩绿史称龟山云雾茶,早在唐宋时期便有此茶。因其性质俱佳,在六十年代初,便列为“湖北四大名茶”。龟山岩绿为条形绿茶,其色泽翠绿,汤色碧绿清亮,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醇厚回。

如果不是对茶有所研究的人,可能还真的是不知道以上几种茶是何物。当然,茶名奇特的茶品还有很多,譬如东阳东白、雀舌、龙团等等。中国茶文化可谓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慢慢研讨。

关于本文《那些奇特的茶名》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盏的那些事


茶盏,可以是饮茶的器具,也可以用于彰显地位,古时贵族的斗茶便是典型的体现。对于今人,过去已为历史,而对茶盏的追求大多源于茶本身。因为茶盏因茶而生。

茶与茶盏的关系,是相生相融的。茶,因为茶盏而有了形,人们既可品其味,又可观其色,还可闻其香,更可杯底留香。茶盏,因为茶的存在而存在,因为茶,它退去了初入凡尘的青涩,变得内敛、深邃;因为茶,它感知到每一位有缘人的喜怒哀乐;因为茶,岁月不落尘埃,它满腹灵性

时光,让茶盏经历茶,让茶释放出最好的芳华。这芳华里有着太多的故事,有着太多的情感,但每一份都是值得珍藏的记忆。

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流行煎茶,茶具喜用青瓷和白瓷。宋代流行冲茶且斗茶成风,为了分辨水痕比出高低,宋人弃青瓷白瓷改用黑瓷,并在黑色釉上大做文章,烧制出兔毫盏、油滴盏、玳瑁盏、木叶盏等茶具珍品,使我国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唐代流行用青瓷白瓷

在唐代以前,饮茶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到了唐代,饮茶之风才扩散至民间,茶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到了宋代,饮茶之风更盛,中国茶文化进入全盛期。茶庄、茶肆、茶坊、茶馆遍布城乡,当时人们常说,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把茶和柴米油盐相提并论,可见当时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史籍上之所以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是因为宋代兴起了斗茶风。

茶盏贵为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宋徽宗

斗茶是由于茶水生成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唐人饮茶的方式是煎茶,先将采来的茶叶用热气炙干,然后趁热捣碎,制成茶饼。饮用时将茶饼打碎,投入茶臼内研细后,再拿去煮茶。而宋代流行冲茶,即先将茶叶做成茶饼,饮用前把茶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碗或茶盏,再沏以初沸的开水,于是水面浮起一层白色的泡沫,这层泡沫称为水痕,斗茶是要比试谁的茶盏中泡沫停留的时间更长。《方兴胜览》记载: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曰一水、两水。因斗茶是以茶色是否鲜白为标准,因而所用茶具以黑釉瓷器为主。

宋徽宗喜欢饮茶,对如何制茶和饮茶极有研究,著有《大观茶论》一书,书中说: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方兴胜览》也说:茶色白,入黑盏,水痕易验,兔毫盏之所以为贵也。斗茶成风使市场对黑釉瓷器的需求量极大,所以宋代黑瓷生产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不仅一些青瓷窑场如福建建阳的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以生产黑瓷为主,连如定窑之类的以产白瓷为主的名窑,也为适应市场需求而大量生产黑瓷。

斗茶之法讲究茶质、水质和技艺。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仅需要茶品好,技巧娴熟,而且需要优质的茶盏。所谓好马配好鞍。《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这种斗茶,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所以斗茶家们都对黑釉茶盏(碗)情有独钟,皆因建盏最适合斗茶。

建盏皆用正烧,外壁往往施半釉以免粘窑,釉在高温中易流动,便形成了这美美的釉滴珠,又称釉泪。建窑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范畴,含铁量较高。在高温溶烧过程中,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气氛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与华丽的彩绘和繁缛的雕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陶瓷工艺界称之为窑变。

宋人爱斗茶茶盏黑为贵

宋代斗茶所用的黑瓷茶盏以兔毫盏、油滴盏、玳瑁盏和木叶盏最为名贵,艺术成就也最高。兔毫纹的形成是由于釉中的铁质在高温中聚集,并向下流动,产生流淌状丝毛纹,因细密如兔毛而得名。油滴盏的油滴纹是黑釉在高温中形成的结晶釉,釉面密布银灰色和褐色斑点,犹如漂浮的油滴。玳瑁盏的玳瑁纹是在黑色釉面下出现的褐黄、铁锈色斑点,状似玳瑁背上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因这种纹饰和鹧鸪鸟羽的花纹也很相似,所以又称鹧鸪斑。

木叶盏以树叶为标本

而艺术效果最为惊人的是江西吉州窑生活的木叶盏,这种茶盏的纹饰是如何形成的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制作时以天然树叶为标本,先对叶子进行特殊腐蚀处理,去掉叶衣,只剩叶茎和叶脉,再把它贴在成型的胎体上,然后通体施黑釉高温烧制。烧成后的树叶呈金黄、浅黄、淡红、淡紫、银白等颜色,树叶的形状及茎脉有的在黑釉的映衬下清晰可见。木叶纹有半叶、一叶,也有两叶、三叶。木叶盏的器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口径10厘米左右的圆盏,另一种是稍大一点的斗笠盏。木叶盏在宋代的名气不及兔毫盏和玳瑁盏,但其奇特的制作工艺和朴实自然的装饰风格越来越受后人的重视,以至于把它视为吉州窑的极品,因留传至今的木叶盏寥寥无几,因而更显珍贵,是很多藏家梦寐以求的宝贝。

相关文章